潁川書院乃是潁川當地的私學。
桓靈二帝的時候,因為宦官發動黨錮之禍的原因,大量的士人下野失去了朝堂中的位置。
為了維持他們的聲量和名望,不少下野士人,就聚集到名士李膺的家鄉潁川郡。
李膺乃是漢桓帝時代第一等的名士,有“天下楷模”之稱,如果讀書人能夠被李膺見一麵,都會被當成是莫大的榮幸,甚至稱此事為“登龍門”。
荀氏八龍之一的荀爽,曾經去拜訪李膺,還為李膺趕車,迴來後激動地鼻涕泡都冒出來了。
——“今日乃得禦李君矣。”(不要想歪)
他們在這裏授徒講學,互相吹捧,一時成為了天下讀書人的聖地。
後來黨錮之禍,迎來了終極大平反。
為天下士人伸張正義,又征召這些正直黨人為官的人,叫做董卓。
這下就他媽尷尬了啊。
要知道東漢是二元責任製時代,大臣要向皇帝負責,但是大臣舉薦的官員在向朝廷負責的同時,也要向舉主負責。
如果被舉薦的官員做的不錯,舉主是有功的。如果被舉薦的官員犯了錯誤,舉主一般都承擔連帶責任。
這可是真正的禍福與共。
若是將被舉薦官員與皇帝的關係歸納為忠,那被舉薦官員與舉主之間的關係則可以歸納為義。
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有朝廷高官寧可承擔著被拖下水的風險,哭著鬧著也要舉薦你為官,你心中是什麽感受?
所以在東漢這個尚義的時代,在大多數官員心中,對舉主的情感,是高於對皇帝忠誠的。
而且離的皇權越近,對忠誠二字,越沒有那種敬畏感。
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是誰的人。
簡而言之,套用西方封建製的那句話,“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董卓死後,堂堂大儒蔡邕為何要在公眾場合為董卓慨歎惋惜?甚至最後,因為此事人頭落地?
難道他不知道“誅殺董卓,匡扶漢室”是當時的政治正確嗎?
那他為什麽要冒著這麽大的風險這麽做?
答桉隻有一個。
董卓是蔡邕的舉主。
那麽除此之外,是蔡邕對董卓的感情很深嗎?
也不是。
當初董卓想要蔡邕出來為官,蔡邕本來是不肯的。最後董太師直接來硬的,揚言蔡邕不來,就砍死他全家。
蔡邕這才趕鴨子上架,來給董卓做官。
來了之後,大老粗董卓直接把蔡邕當成了掌中寶,先後擔任侍禦史、治書侍禦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曆三台。
第二年直接給了個左中郎將,甚至還封了侯。
所以這樣的恩遇,無論蔡邕多麽不喜歡,他都必須得含淚吞下了。
就像是當初,臨邛鬼王一絲不苟的按照庾獻教導的做了,最後還斬屍抵上一命,那無論庾獻承認不承認,臨邛鬼王都會被天下視為庾獻的弟子。
因為車門已經焊死了,想跳車也沒機會了。
所以董卓死後,蔡邕隻能走上那條死路。
若是蔡邕臉皮厚一點倒也無妨,關鍵是他要臉啊。
哪怕董卓真的是弑君的亂臣賊子,他也必須得為董卓發聲,因為那才是他的政治正確。
丟失了這個政治正確,那蔡邕在士人中將一文不名。
蔡邕屈服於弑君者董卓,是乃不忠;若是再有不義之名,那天下雖大,也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了。
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那些身在潁川的士人們就很蛋疼了。
好不容易把宦官熬下台了,又特麽被董卓強奸了。
於是那些苟在潁川的家夥們,隻能一邊痛罵董卓,一邊繼續在潁川教導弟子、傳授學問。
好在董卓很快被呂布殺掉,不少人都靜極思動,讓弟子們出山,尋覓主導亂世的機會。
如今潁川書院中,各地的讀書人雖然不少,但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本地的幾大世家。
分別為潁川鍾氏,頭麵人物是鍾繇鍾元常;潁川陳氏,頭麵人物為陳紀陳元方,如今出來搞事的乃是他的兒子陳群陳長文;潁川荀氏,頭麵人物為荀爽,出來搞事的乃是後輩荀或和荀攸;潁川韓氏,頭麵人物是韓融,出來搞事的是韓馥,不過這位比較慘烈,因為韓馥是袁家門生,先是無怨無悔的為袁紹供應後勤,接著直接被袁紹搶走了冀州牧的位置。
庾獻進入潁川稍一打聽,就知道了主持書院的乃是陳紀陳元方。
這位老爺子一開始被何進舉薦,拜為五官中郎將,又遷為侍中,沒多久又被任命為平原相。正好趕上靈帝駕崩,天下大亂,陳紀覺得這種時候不如猥瑣發育更安穩,索性直接迴了老家。
前些時候董卓被王允、呂布合夥殺死,陳老爺子忽然想起來自己還是平原相來著,就打算再出來為平原老百姓再做點貢獻。
結果一打聽,一個叫做劉備的小流氓帶著他的兩個臭弟弟已經占據了平原相的位置。再加上郿侯董白忽然崛起,重新把持了朝政,陳紀這才熄了心思,安心在家傳授弟子。
庾獻又打聽徐庶的消息,可惜這位好侄兒似乎一直遊曆在外,許多人都說已經很久沒見過他了。
少了徐庶的引薦,進入潁川書院麻煩了點,但好處就是,自己的身份又能多隱藏許久。
庾獻怕拖的久了生出什麽變故,當即施施然向潁川書院的山門行去。
離得尚遠,就有一亭。
裏麵有兩個讀書人模樣的年輕人正在對弈,見庾獻過來,當即笑著起身問道,“莫非賢兄是要拜訪潁川書院嗎?”
另一人在旁直接問道,“客人是誰家子弟?可有名刺?”
庾獻自然說不得自己的姓名,他故作不解的笑問道,“怎麽?莫非進這潁川書院還要看人的出身不成?”
那年輕人心道,自然是要看出身的。
隻是卻不好說的太明白。
當即說道,“並非如此。潁川書院乃是私學,前來求學的學子大多是我輩的親朋故舊。當然,若有真才實學的名士前來,我潁川書院也當掃榻相迎。”
之前那人也看出了庾獻不是他們潁川圈子的,索性直接客氣的問道,“賢兄此來,想來必有儀仗。不知賢兄治何經典?”
庾獻心道,來了來了!
古代文人的鄙視鏈開始了!
桓靈二帝的時候,因為宦官發動黨錮之禍的原因,大量的士人下野失去了朝堂中的位置。
為了維持他們的聲量和名望,不少下野士人,就聚集到名士李膺的家鄉潁川郡。
李膺乃是漢桓帝時代第一等的名士,有“天下楷模”之稱,如果讀書人能夠被李膺見一麵,都會被當成是莫大的榮幸,甚至稱此事為“登龍門”。
荀氏八龍之一的荀爽,曾經去拜訪李膺,還為李膺趕車,迴來後激動地鼻涕泡都冒出來了。
——“今日乃得禦李君矣。”(不要想歪)
他們在這裏授徒講學,互相吹捧,一時成為了天下讀書人的聖地。
後來黨錮之禍,迎來了終極大平反。
為天下士人伸張正義,又征召這些正直黨人為官的人,叫做董卓。
這下就他媽尷尬了啊。
要知道東漢是二元責任製時代,大臣要向皇帝負責,但是大臣舉薦的官員在向朝廷負責的同時,也要向舉主負責。
如果被舉薦的官員做的不錯,舉主是有功的。如果被舉薦的官員犯了錯誤,舉主一般都承擔連帶責任。
這可是真正的禍福與共。
若是將被舉薦官員與皇帝的關係歸納為忠,那被舉薦官員與舉主之間的關係則可以歸納為義。
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有朝廷高官寧可承擔著被拖下水的風險,哭著鬧著也要舉薦你為官,你心中是什麽感受?
所以在東漢這個尚義的時代,在大多數官員心中,對舉主的情感,是高於對皇帝忠誠的。
而且離的皇權越近,對忠誠二字,越沒有那種敬畏感。
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是誰的人。
簡而言之,套用西方封建製的那句話,“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董卓死後,堂堂大儒蔡邕為何要在公眾場合為董卓慨歎惋惜?甚至最後,因為此事人頭落地?
難道他不知道“誅殺董卓,匡扶漢室”是當時的政治正確嗎?
那他為什麽要冒著這麽大的風險這麽做?
答桉隻有一個。
董卓是蔡邕的舉主。
那麽除此之外,是蔡邕對董卓的感情很深嗎?
也不是。
當初董卓想要蔡邕出來為官,蔡邕本來是不肯的。最後董太師直接來硬的,揚言蔡邕不來,就砍死他全家。
蔡邕這才趕鴨子上架,來給董卓做官。
來了之後,大老粗董卓直接把蔡邕當成了掌中寶,先後擔任侍禦史、治書侍禦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曆三台。
第二年直接給了個左中郎將,甚至還封了侯。
所以這樣的恩遇,無論蔡邕多麽不喜歡,他都必須得含淚吞下了。
就像是當初,臨邛鬼王一絲不苟的按照庾獻教導的做了,最後還斬屍抵上一命,那無論庾獻承認不承認,臨邛鬼王都會被天下視為庾獻的弟子。
因為車門已經焊死了,想跳車也沒機會了。
所以董卓死後,蔡邕隻能走上那條死路。
若是蔡邕臉皮厚一點倒也無妨,關鍵是他要臉啊。
哪怕董卓真的是弑君的亂臣賊子,他也必須得為董卓發聲,因為那才是他的政治正確。
丟失了這個政治正確,那蔡邕在士人中將一文不名。
蔡邕屈服於弑君者董卓,是乃不忠;若是再有不義之名,那天下雖大,也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了。
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那些身在潁川的士人們就很蛋疼了。
好不容易把宦官熬下台了,又特麽被董卓強奸了。
於是那些苟在潁川的家夥們,隻能一邊痛罵董卓,一邊繼續在潁川教導弟子、傳授學問。
好在董卓很快被呂布殺掉,不少人都靜極思動,讓弟子們出山,尋覓主導亂世的機會。
如今潁川書院中,各地的讀書人雖然不少,但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本地的幾大世家。
分別為潁川鍾氏,頭麵人物是鍾繇鍾元常;潁川陳氏,頭麵人物為陳紀陳元方,如今出來搞事的乃是他的兒子陳群陳長文;潁川荀氏,頭麵人物為荀爽,出來搞事的乃是後輩荀或和荀攸;潁川韓氏,頭麵人物是韓融,出來搞事的是韓馥,不過這位比較慘烈,因為韓馥是袁家門生,先是無怨無悔的為袁紹供應後勤,接著直接被袁紹搶走了冀州牧的位置。
庾獻進入潁川稍一打聽,就知道了主持書院的乃是陳紀陳元方。
這位老爺子一開始被何進舉薦,拜為五官中郎將,又遷為侍中,沒多久又被任命為平原相。正好趕上靈帝駕崩,天下大亂,陳紀覺得這種時候不如猥瑣發育更安穩,索性直接迴了老家。
前些時候董卓被王允、呂布合夥殺死,陳老爺子忽然想起來自己還是平原相來著,就打算再出來為平原老百姓再做點貢獻。
結果一打聽,一個叫做劉備的小流氓帶著他的兩個臭弟弟已經占據了平原相的位置。再加上郿侯董白忽然崛起,重新把持了朝政,陳紀這才熄了心思,安心在家傳授弟子。
庾獻又打聽徐庶的消息,可惜這位好侄兒似乎一直遊曆在外,許多人都說已經很久沒見過他了。
少了徐庶的引薦,進入潁川書院麻煩了點,但好處就是,自己的身份又能多隱藏許久。
庾獻怕拖的久了生出什麽變故,當即施施然向潁川書院的山門行去。
離得尚遠,就有一亭。
裏麵有兩個讀書人模樣的年輕人正在對弈,見庾獻過來,當即笑著起身問道,“莫非賢兄是要拜訪潁川書院嗎?”
另一人在旁直接問道,“客人是誰家子弟?可有名刺?”
庾獻自然說不得自己的姓名,他故作不解的笑問道,“怎麽?莫非進這潁川書院還要看人的出身不成?”
那年輕人心道,自然是要看出身的。
隻是卻不好說的太明白。
當即說道,“並非如此。潁川書院乃是私學,前來求學的學子大多是我輩的親朋故舊。當然,若有真才實學的名士前來,我潁川書院也當掃榻相迎。”
之前那人也看出了庾獻不是他們潁川圈子的,索性直接客氣的問道,“賢兄此來,想來必有儀仗。不知賢兄治何經典?”
庾獻心道,來了來了!
古代文人的鄙視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