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王允的支持,董白的命令總算得以執行。


    等到雨勢漸小,這支屯紮了多日的軍隊開始開拔。


    李肅的拖延沒起到效果,隻好悻悻的領軍向秦嶺深處行去。


    褒斜道南起褒穀口,北至斜穀口,沿著褒斜二水,貫穿褒斜二穀。


    一路上山勢險惡,難以通行。


    李太白就曾在《蜀道難》中感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這一路在山間夾穀,沿河川而行。


    本就沒有半尺坦途,如今雨濕路滑,更是難走。


    這些天的秋雨雖不大,卻連綿不休。漫山的雨水都匯入河穀,抬高了水位,有些原本可以行路的地方,也變得極為難走。


    遇到險急之處,將士們隻能攀著岩壁,涉水而行。


    素來養尊處優的董白,也像是普通的士兵一樣,帶著鬥笠,裹著蓑衣,攀石踏水,一起艱難跋涉。


    或許是見董白這等貴女也能同甘共苦,原本低迷的士氣慢慢開始迴升。


    董白隱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每當她的身體疲憊不堪,無法支撐的時候。


    就好像有一股力量,從她髒腑中生成,運轉全身,為她消除疲累。


    讓她精神高昂,為她鼓舞身邊人的士氣。


    就連蔡琰這樣的名門閨秀,弱質女流,都咬著牙跟上了她的腳步。


    王允想著自己那義女貂蟬是舞女出身,平時苦練舞技,身姿靈活,於是主動讓她隨侍在董白身旁。


    這次董白沒有逞強拒絕。


    而那貂蟬不愧是一個優秀的好舞女,就算每日艱難行路,也有餘力細心照顧兩人。


    這讓董白對她大有好感,甚至主動許諾,要把她討來做渭陽君府裏的女官。


    又行了數日,雨勢漸漸止住。


    秋水雖未退,道路也依舊難走,但眾人在心理上都好受了不少。


    隻有李肅這樣往來過川中的才明白,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褒斜道的靈魂,在於那連綿的棧道。為了貫通這蜀中天險,曆朝曆代都花費了極大的心血。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在山間修建棧道。之後數度被毀,又被反複重建。


    這棧道有的需要依托山勢,錘碎擋路的山石;有的則要在峭壁懸崖上鑿孔,然後在孔裏塞上橫木,在橫木上覆木板;在深溝險澗的地方,則需要架長木厚板;遇到絕壁上的蜿蜒小道,還需要在旁邊打樁立柵,防止人摔下山崖。


    可以說,為了和險惡的自然條件抗衡,人類拿出了無比的智慧和勇氣。


    不過在大自然的偉力麵前,這樣的努力,無比的脆弱。


    不要說隨時都可能發生的山石崩塌,河水席卷,有時候就連幾顆長在梁柱上的蘑菇,都可能讓一段道路垮塌崩潰。


    這樣的棧道在秦嶺中足有數百裏。


    這場秋雨過後,之後的行程還不知道有多少麻煩。


    李肅身為一個斥候向的武將,很有自覺的帶著少量士兵開始提前探路。


    或許是趙謙的兵馬過去沒多久的原因,一些難走的地方都被簡單的平整過,有些鬆動的木樁也有臨時加固的痕跡。


    李肅每日帶著人將明日要走的路親自走了一遍,又留下士兵輪流把守,這才放心的迴營地休息。


    所謂營地,也無非是在不容易著火的亂石間,臨時安灶休息罷了。


    負責輜重的士兵去附近山林砍伐來枯樹,隨後用刀斧去掉潮濕的表層,在碎石堆裏點起大火,架上鍋灶熬煮些麥豆。


    運氣好時,四處遊走的斥候能夠獵到一些羚羊,野兔之類。


    以往的時候這些都是屬於將官們的享用,如今都被董白拿來論功行賞。


    原本輜重兵和斥候都是辛苦勞累居多,論功行賞在後。這次行軍不需要殊死搏殺,反倒是他們得到了董白的上賞。


    不知不覺,又在秦嶺中行了許多時日。


    這一日,李肅迴來的早些。


    路過河邊時,他順手用幾支樹枝刺了幾條肥大的鮮魚。


    李肅自己取了一條,在營地邊上尋了一處剛搭好的鍋子慢慢熬燉。


    那一火士兵本要準備煮飯,見李肅占了爐灶也不敢多言。


    李肅慢條斯理的吃完幹糧,又將那鍋燉爛的魚湯,連肉帶刺一口氣咕嘟咕嘟喝了下去。


    圍坐在周圍的士兵都看傻了眼。


    不知這位將軍怎麽這麽大的食量。


    李肅舒服的打了個飽嗝,隨後用手一指其他的幾尾魚,“自己獻上去吧,或許渭陽君會賞你們一些。”


    那些士兵聽了,歡天喜地的謝過李肅。


    李肅慢悠悠的往自己營地行去,走不幾步,忽然迴頭狐疑的看了一眼。


    接著,又慢慢踱步迴來。


    那些士兵正準備重新燒起爐灶,見李肅迴來,趕緊見禮。


    李肅擺擺手,目光掃過剛才圍在這裏的士兵,“你們這一隊有多少人同灶進食?”


    為首的一個士兵連忙道,“迴中郎將,這一路攀山涉水攜帶輜重不便。糧食都是分配給每個士兵各自攜帶的,幹柴也需要臨時找尋。我們一個營頭隻有十個灶,三十人在一起搭夥吃飯。”


    “這麽多人啊。”


    李肅有些明白了,怪不得剛才那麽多人等在旁邊。


    李肅迴想過白天探路看到的事情,心中多了一絲陰霾。


    他慢慢離開,先是在營地裏仔細轉了一圈,隨後直接去找威猛將軍王允。


    王允這些天可遭了大罪,本就一把老骨頭,能跟著行軍,全靠幾個強壯士兵在旁架著。


    可這一路免不了爬高就低,等王允撐到紮營的時候,每天都累的像是要散架一樣。


    可這會兒路途已經近半,就算想要打退堂鼓都不可能了。


    特別是一想到等弄清庾獻的事情,還得再從漢中迴來,王允就有些崩潰。


    還不如直接告病致仕,就這樣老死在漢中呢。


    這大漢朝,愛誰誰吧……


    王允聽到李肅求見,有氣無力的讓人將李肅請來。


    李肅進了草草搭建的帳篷,擺擺手,示意親兵都退下。


    這才向一臉疑惑的王允問道,“威猛將軍,趙謙這次去漢中,朝廷給了他多少人?”


    “趙謙?”王允的臉皮耷拉了下來。


    董卓任命趙謙為司徒,頂了王允的職缺,這讓王允心中本就有刺。


    這次前往漢中,趙謙帶著兵馬後發先至,在董白這支兵馬避雨的時候,就早早動身趕到前麵。


    雖無人兩相比較,但作為這支兵馬名義上的統帥王允,卻感覺有些被踩臉。


    “也是三千多人吧。”


    王允臉上不太自然。


    李肅聽了,眉頭皺起,“以卑職所見,三千多可不止。咱們紮營的地方大致和趙謙的前軍位置重合,我今天仔細查看了一番,咱們紮營做飯的時候,還剩餘了大量空灶。就是少算一些,恐怕人數也得要超過五千。”


    “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吧。”


    王允拉長了臉,有些酸溜溜的說道,“太師是對趙謙器重一些,但他還要對付漢中軍和益州軍,手中人馬多一點也算不得什麽。”


    李肅搖頭,認真說道,“怎麽算不得什麽?軍令如山,哪有含糊的地方。”


    王允聽的糊塗。


    李肅見王允這般不靠譜,心中越發不踏實。


    他認真囑咐道,“我這就往迴探查一番,威猛將軍等下去見渭陽君,讓她一定要原地駐紮等我迴來。”


    “這?”王允聽的目瞪口呆,“怎麽迴事?”


    李肅不答,轉身就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地上道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最愛睡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最愛睡覺並收藏地上道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