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鶴鳴山,相傳乃是真仙廣成子的道場。
漢順帝的時候,有一俗名張道陵的道人,不知道得了什麽機緣,在這裏創下了正一盟威之道,又稱作天師道,民間也有人稱之為五鬥米道。
這五鬥米道以老子李耳為教主,潛心修行《道德經》。漢末天下大亂之時,已經傳習至第三代。
這第三代的天師,名字喚作張魯。他推演天機,見社稷崩裂,四海騷動,已非人力可為。
乃約束門人,申明戒律,以待天下之變。
……
山中不知歲月,隻記寒暑。
春去秋來。這一日,鶴鳴山中的新取的道童,已經經曆了三年考驗,正到了傳授道法的日子。
祭酒道人一早就將道童們喚齊,在鶴鳴山前的廣場上站定。
周圍早有趕來旁觀看熱鬧的百姓,圍了個水泄不通。有些頑皮的少年,見尋不到位置,都學那猿猴,攀附在樹上觀看笑鬧。
往日威嚴的祭酒道人,見了這樣胡鬧的情形不但不惱,反倒心中竊喜不已。
原來,川中百姓素來信畏巫鬼,對這五鬥米道並不怎麽感冒。
教祖張道陵甫立山門時,不但有巫師生事,甚至當地百姓都群起而攻之。
張道陵見了這樣嚴峻的形勢,不由緊皺眉頭,整個人都嚴肅了起來。
後來他閉關十六年,在鶴鳴山中參悟《道德經》,終於想出了解決此次危急的大神通。
——他掐指袖占,選了個良辰吉日,讓他的兒子張衡,娶了巫鬼道中大長老的獨生女兒。
結果自然是十分的可喜。
川中的道士和巫師們立刻其樂融融起來。
等到他的兒子張衡死後,風流巫女和道人所生的張魯做了掌教,自然就在當地擁有了極大的威望。
張魯主修《道德經》,兼修鬼道,又做了《老子想爾注》,自成一番道理。
他做了掌教數年,時逢天下大亂,此時傳授弟子,自有一番深遠考慮。
小道童們終於熬到了可以修道的時候,一個個激動不已。
這三年,他們雖然學了一些符水和五行數術,但如果不能一窺“道”的門徑,那也隻是鏡中花水中月,不過一場虛妄而已。
道童們在廣場上站定,正竊竊私語著,就聽有人忽然譏笑道,“庾獻,你怎麽還來?祭酒道人三年前就給你說過,你的經脈太過細碎龐雜,根本不適合修煉本門道法。你何不早早下山,見識人間富貴?”
眾人聽到此話,都下意識去看一個抿緊嘴唇的清秀少年。
少年似乎對那人的嘲笑無動於衷,隻默默地體察著自己的經脈。
他的來曆玄奇,雖是平生爭強好勝,但這會兒也沒了和這少年鬥嘴的心思。
經過仔細的探查之後,庾獻不得不無奈的承認,自己穿越的這身體還真是有些難辦。
鶴鳴山的道法講究大道古樸,浩浩湯湯,修煉的道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吸納天地間的元氣。
因此鶴鳴山這次招收的道童,很多都是經脈粗壯堅韌之人。
事有不巧,或許是當時接引的道人走了眼,偏偏漏過了庾獻這個怪胎。
雖說事後察覺,但接引的道人反覺得自有天意,並未強製驅逐。
和別人相比,庾獻的經脈細碎蜿蜒,甚至要是不仔細探查,根本就捋不清哪裏是主脈。
這樣的經脈幾乎無法傳承鶴鳴山的道法,甚至每一次唿吸吐納,因為沒法承受那些大量的元氣,一不小心都有撕裂經脈的可能。
這三年來,庾獻的法術學的跌跌撞撞,幾乎不成什麽樣子。
眼看要到鶴鳴山道門正式收徒的日子。
庾獻擔心無法成為正式弟子,強行衝擊關口,結果事有不虞,一處經脈爆裂,當場生死道消。
也不知是什麽樣的天地氣數,竟意外被另一個同名庾獻的人轉世還魂。
若是這些遭遇,落在別人身上也生不起什麽波瀾,但是偏偏歪打正著,附身的庾獻,正是後世的修真。
那時的天地元氣,已經彌散殆盡,所以修真功法,幾乎都是以最貪婪的方式,盡可能的挽留住吸納入身體的每一絲靈氣。
庾獻一邊迴憶著前因後果,一邊心中暗道,“若是這幅身體配上前世的法決,倒也是天作之合。可惜,卻沒有趕上好時候。”
庾獻固然可以催動前世的法決,吸收天地元氣,而且還挺配套。
可漢末這會兒,天地元氣仍舊充沛,足夠的元氣讓煉氣士可以肆意的揮霍,完全能夠以量取勝。
庾獻再這麽玩,那可就逗比了。
試想一下,一條大河流過,就算來去隨意,也比小溪努力吸納的水量要多。
所以,庾獻要想重新恢複全盛的實力,甚至踏出最關鍵的那一步,就不能去做逗比,而是要拜入正統的道門!
想到這裏,庾獻的目光漸漸堅定起來。
既然已經穿越,又有著前世的諸般修煉心得,那無論如何,自己得搏上一搏!
見庾獻沒有迴應,那之前說話的那個瘦高少年,繼續嘲弄道,“怎麽,還不服氣?我程旭一天吐納的元氣在你十倍之上,都不敢說能穩穩得道,你還來這裏礙眼?!”
程旭本身的資質不上不下,這次入門考試還在兩可之間。他自己心慌,反倒取笑庾獻,掩飾自己的不安。
庾獻平生爭強好勝,哪受得了這樣的譏諷,當即調侃一聲,“誰說我沒有入門的希望?真正要擔心的是你自己吧。”
程旭像是聽到了什麽笑話一樣,哈哈大笑起來。
接著向旁邊的少年們陰陽怪氣的說道,“這家夥莫不是傻的吧,他的經脈如此細碎,甚至連坐在這裏等待授道的資格都勉強,還妄想入門,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和程旭一樣對入門把握不大的一些人,都有了同仇敵愾之心,看著庾獻分外不爽。
庾獻聽了,眼神中閃過狡黠之色,目光左右一掃,“怎麽,照你的話說,莫非隻有經脈合適的人才能在這裏?這些百姓,也該驅趕了事了?”
“你!”程旭一愣,接著反應過來,大怒道,“竟敢胡攪蠻纏!”
這些圍觀百姓,當然和他們這些等待考核的道童不同。
而且,這是曆代教主好不容易聚起的人氣,程旭哪有膽子在此事上多話。
好在程旭的反應也極快,當即醒悟道,“好你個庾獻!我就說嘛,你明知道通不過考核,還死乞白賴的待在這裏,原來你另有打算!”
眾人聽了正疑惑,程旭已經喝破了庾獻的籌謀,“原來你是想賭一把,等著去闖治頭大祭酒的‘點仙緣’!”
沒錯。
庾獻的打算就是去“點仙緣”!
這是鶴鳴山往常的慣例。
在道童們正式比試之前,鶴鳴宮裏都會派出一個身份頗高的治頭大祭酒出來主持此事。
治頭大祭酒會趁機以微言,試探在場的尋常百姓。
要是有人能展示出非凡的悟性,答出治頭大祭酒心中所想。那就會被治頭大祭酒直接收為弟子,一躍居於所有新入門的弟子之上。
畢竟,對於修道人來說,大道是古樸根基,而術法隻是虛幻皮毛!
一個對“道”領悟更深的人,遠比一個精通術法的人更值得重視。
就算庾獻的經脈再不堪,隻要他展現出自己對道的悟性,那一定可以打動治頭大祭酒。
程旭幾乎要笑出聲來,“真是癡心妄想,治頭大祭酒對大道的理解,哪是你能夠管窺的?”
旁邊眾多道童也露出譏諷之色。
倒是一個叫做秋寧的小道童好心的提醒道,“庾獻,你要去‘點仙緣’可就沒資格參加比試了。你的經脈雖然特殊,但是我道門博大,未必沒有適合你的法子,何必這麽冒險?”
對於這些小道童來說,祭酒道人傳授的法術還有章可循,可他們這樣小小的年紀,如何能夠和堂堂治頭大祭酒談論什麽虛無縹緲的道。
不過庾獻卻一臉信心十足,“放心好了!盡管讓大治頭放馬過來就是了!”
秋寧一呆,更正道,“是治頭大祭酒!”
“嗯。”
庾獻點頭,一臉的勢在必得。
秋寧正待再說什麽,就聽周圍一陣騷動,他順著望去,正見一個道骨仙風的老者在兩個童子的引路下緩緩而來。
秋寧輕扯庾獻一把,低聲道,“那就是治頭大祭酒。”
庾獻輕輕的嗯了一聲。
治頭大祭酒清瘦矍鑠,雙目溫潤有光,看上去倒是得道之士的模樣。
治頭大祭酒來到跟前,教導道童們的祭酒道人,連忙上前作揖,“道兄,這些年訓練的童子,都在這裏了。其中資質不凡者甚多,可供鶴鳴宮諸多道長挑選。”
那治頭大祭酒也不拘俗禮,直接對道童們溫言說道,“這次道宮內選拔的道童,已經有了定數。總計需要燒丹的火工童子兩人,采藥的道童五人。青青子需要一人為她磨劍,搬山道人叛出師門,也得有一人照料他空閑出來的洞府。另外還有七人,是教主吩咐下的。”
庾獻聽了微微一驚,別人他不知道,搬山道人可是好大名號,按照後世的記載,此人後來投靠了曹操。在諸子世家押注曹孟德之前,很是攪起一番腥風血雨。
眾少年聽治頭大祭酒公布了人數,心中都有些慌亂。
這裏等候挑選的道童最少也有百數,可是能夠有幸進入鶴鳴道宮的隻可能是其中最優秀的十六人。
他們正嗡嗡議論著,早有大膽的百姓嚷嚷道,“快點開始比試吧,我們還等著看著熱鬧呢。”
道童們聽了,心中都有些不忿。
他們關係命運前途的一場比試,在這些愚民眼中卻被看成猴耍一般。
治頭大祭酒卻當真是有道之士,聽了此話,不但不惱,反倒微笑說道,“極是,極是。”
說完從容四顧,溫聲說道,“往常的慣例,想必你們也都知道,在比試之前,我還有一事要說。”
“我修道人最重緣分。如今我有三問,如果有人能夠答中我心中所想,我必將親自將他接引入我鶴鳴道宮,收為弟子。”
說完,饒是那些聒噪的百姓,也逐漸消停了下來。要是能有機會,他們當然也願意拜入道門,獲得神通。
之前取笑庾獻的程旭等人,也將自己的失落化為惡毒,一個個議論道,“要是一個問題,沒準還能被那廢物蒙中,如今題目有三,他哪裏還有僥幸?”
他們的議論聲不小,顯然是故意讓庾獻聽到,亂庾獻的心思。
庾獻卻掃了他們一眼,傲然一笑,靜等治頭大祭酒發問。
隻要連闖三關,就能進入鶴鳴宮!
治頭大祭酒說完,也不囉嗦。
他想了想,微微一笑,“就出這個題目吧。”
說著,抬起手來,用食指在空中輕輕寫道,“道生一,一生二。”
治頭大祭酒的手指在空中劃過,仿佛如同實質一般,讓麵前的空氣凝聚成了幾個白字,“道生一,一生二。”
那字嫋嫋,如白煙不散。
圍觀的百姓看了都驚唿不已,想不到道門手段竟然如此玄奇。
治頭大祭酒手中不停,繼續寫道,“二生三,三生萬物。”
十三個字寫完,浮在空中,閃著溫溫潤潤的瑩瑩之光。
那“萬物”兩字之後,更是不斷演化,忽而山川河流,忽而漁樵耕讀,窮盡光怪陸離之相。
治頭大祭酒寫完,仿佛怕那些百姓們不識字,又開口念了一遍,這才詢問似的看向眾人。
“諸位,看了道祖此言,不知道你們有何感想?”
那些百姓們大多並未開智,隻是為那治頭大祭酒的手段讚歎,看著“萬物”二字化生的大千世界猜測驚奇。
治頭大祭酒等了一會兒,見沒人作答,他也不失望,正要讓道童們正式開始比試,就聽有一人大叫道,“治頭大祭酒,我想要試一試!”
“咦?”
庾獻驚奇的看了過去,站出來說話的,竟然是之前一直對自己冷嘲熱諷的程旭!
哎喲,這家夥莫非打算要搶自己的仙緣?
不過仔細一想,庾獻也不意外。
這次道宮招收的名額如此之少,讓很多人都斷了指望。與其去做無謂的拚殺,還不如學庾獻來闖一闖仙緣。
祭酒道人見是道童裏有人迴應,當即嚴肅的在旁提醒道,“爾等可要想清楚了,若是迴答此問,就是放棄比試的機會了。”
程旭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當即點頭,“弟子明白。”
庾獻好奇的向秋寧打聽道,“怎麽有這麽個不通情理的規定?”
秋寧說的很是謹慎,“答與不答也是各自的仙緣。”
治頭大祭酒見祭酒道人提醒完了,當即和藹的對程旭問道,“你來說說看,你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漢順帝的時候,有一俗名張道陵的道人,不知道得了什麽機緣,在這裏創下了正一盟威之道,又稱作天師道,民間也有人稱之為五鬥米道。
這五鬥米道以老子李耳為教主,潛心修行《道德經》。漢末天下大亂之時,已經傳習至第三代。
這第三代的天師,名字喚作張魯。他推演天機,見社稷崩裂,四海騷動,已非人力可為。
乃約束門人,申明戒律,以待天下之變。
……
山中不知歲月,隻記寒暑。
春去秋來。這一日,鶴鳴山中的新取的道童,已經經曆了三年考驗,正到了傳授道法的日子。
祭酒道人一早就將道童們喚齊,在鶴鳴山前的廣場上站定。
周圍早有趕來旁觀看熱鬧的百姓,圍了個水泄不通。有些頑皮的少年,見尋不到位置,都學那猿猴,攀附在樹上觀看笑鬧。
往日威嚴的祭酒道人,見了這樣胡鬧的情形不但不惱,反倒心中竊喜不已。
原來,川中百姓素來信畏巫鬼,對這五鬥米道並不怎麽感冒。
教祖張道陵甫立山門時,不但有巫師生事,甚至當地百姓都群起而攻之。
張道陵見了這樣嚴峻的形勢,不由緊皺眉頭,整個人都嚴肅了起來。
後來他閉關十六年,在鶴鳴山中參悟《道德經》,終於想出了解決此次危急的大神通。
——他掐指袖占,選了個良辰吉日,讓他的兒子張衡,娶了巫鬼道中大長老的獨生女兒。
結果自然是十分的可喜。
川中的道士和巫師們立刻其樂融融起來。
等到他的兒子張衡死後,風流巫女和道人所生的張魯做了掌教,自然就在當地擁有了極大的威望。
張魯主修《道德經》,兼修鬼道,又做了《老子想爾注》,自成一番道理。
他做了掌教數年,時逢天下大亂,此時傳授弟子,自有一番深遠考慮。
小道童們終於熬到了可以修道的時候,一個個激動不已。
這三年,他們雖然學了一些符水和五行數術,但如果不能一窺“道”的門徑,那也隻是鏡中花水中月,不過一場虛妄而已。
道童們在廣場上站定,正竊竊私語著,就聽有人忽然譏笑道,“庾獻,你怎麽還來?祭酒道人三年前就給你說過,你的經脈太過細碎龐雜,根本不適合修煉本門道法。你何不早早下山,見識人間富貴?”
眾人聽到此話,都下意識去看一個抿緊嘴唇的清秀少年。
少年似乎對那人的嘲笑無動於衷,隻默默地體察著自己的經脈。
他的來曆玄奇,雖是平生爭強好勝,但這會兒也沒了和這少年鬥嘴的心思。
經過仔細的探查之後,庾獻不得不無奈的承認,自己穿越的這身體還真是有些難辦。
鶴鳴山的道法講究大道古樸,浩浩湯湯,修煉的道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吸納天地間的元氣。
因此鶴鳴山這次招收的道童,很多都是經脈粗壯堅韌之人。
事有不巧,或許是當時接引的道人走了眼,偏偏漏過了庾獻這個怪胎。
雖說事後察覺,但接引的道人反覺得自有天意,並未強製驅逐。
和別人相比,庾獻的經脈細碎蜿蜒,甚至要是不仔細探查,根本就捋不清哪裏是主脈。
這樣的經脈幾乎無法傳承鶴鳴山的道法,甚至每一次唿吸吐納,因為沒法承受那些大量的元氣,一不小心都有撕裂經脈的可能。
這三年來,庾獻的法術學的跌跌撞撞,幾乎不成什麽樣子。
眼看要到鶴鳴山道門正式收徒的日子。
庾獻擔心無法成為正式弟子,強行衝擊關口,結果事有不虞,一處經脈爆裂,當場生死道消。
也不知是什麽樣的天地氣數,竟意外被另一個同名庾獻的人轉世還魂。
若是這些遭遇,落在別人身上也生不起什麽波瀾,但是偏偏歪打正著,附身的庾獻,正是後世的修真。
那時的天地元氣,已經彌散殆盡,所以修真功法,幾乎都是以最貪婪的方式,盡可能的挽留住吸納入身體的每一絲靈氣。
庾獻一邊迴憶著前因後果,一邊心中暗道,“若是這幅身體配上前世的法決,倒也是天作之合。可惜,卻沒有趕上好時候。”
庾獻固然可以催動前世的法決,吸收天地元氣,而且還挺配套。
可漢末這會兒,天地元氣仍舊充沛,足夠的元氣讓煉氣士可以肆意的揮霍,完全能夠以量取勝。
庾獻再這麽玩,那可就逗比了。
試想一下,一條大河流過,就算來去隨意,也比小溪努力吸納的水量要多。
所以,庾獻要想重新恢複全盛的實力,甚至踏出最關鍵的那一步,就不能去做逗比,而是要拜入正統的道門!
想到這裏,庾獻的目光漸漸堅定起來。
既然已經穿越,又有著前世的諸般修煉心得,那無論如何,自己得搏上一搏!
見庾獻沒有迴應,那之前說話的那個瘦高少年,繼續嘲弄道,“怎麽,還不服氣?我程旭一天吐納的元氣在你十倍之上,都不敢說能穩穩得道,你還來這裏礙眼?!”
程旭本身的資質不上不下,這次入門考試還在兩可之間。他自己心慌,反倒取笑庾獻,掩飾自己的不安。
庾獻平生爭強好勝,哪受得了這樣的譏諷,當即調侃一聲,“誰說我沒有入門的希望?真正要擔心的是你自己吧。”
程旭像是聽到了什麽笑話一樣,哈哈大笑起來。
接著向旁邊的少年們陰陽怪氣的說道,“這家夥莫不是傻的吧,他的經脈如此細碎,甚至連坐在這裏等待授道的資格都勉強,還妄想入門,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和程旭一樣對入門把握不大的一些人,都有了同仇敵愾之心,看著庾獻分外不爽。
庾獻聽了,眼神中閃過狡黠之色,目光左右一掃,“怎麽,照你的話說,莫非隻有經脈合適的人才能在這裏?這些百姓,也該驅趕了事了?”
“你!”程旭一愣,接著反應過來,大怒道,“竟敢胡攪蠻纏!”
這些圍觀百姓,當然和他們這些等待考核的道童不同。
而且,這是曆代教主好不容易聚起的人氣,程旭哪有膽子在此事上多話。
好在程旭的反應也極快,當即醒悟道,“好你個庾獻!我就說嘛,你明知道通不過考核,還死乞白賴的待在這裏,原來你另有打算!”
眾人聽了正疑惑,程旭已經喝破了庾獻的籌謀,“原來你是想賭一把,等著去闖治頭大祭酒的‘點仙緣’!”
沒錯。
庾獻的打算就是去“點仙緣”!
這是鶴鳴山往常的慣例。
在道童們正式比試之前,鶴鳴宮裏都會派出一個身份頗高的治頭大祭酒出來主持此事。
治頭大祭酒會趁機以微言,試探在場的尋常百姓。
要是有人能展示出非凡的悟性,答出治頭大祭酒心中所想。那就會被治頭大祭酒直接收為弟子,一躍居於所有新入門的弟子之上。
畢竟,對於修道人來說,大道是古樸根基,而術法隻是虛幻皮毛!
一個對“道”領悟更深的人,遠比一個精通術法的人更值得重視。
就算庾獻的經脈再不堪,隻要他展現出自己對道的悟性,那一定可以打動治頭大祭酒。
程旭幾乎要笑出聲來,“真是癡心妄想,治頭大祭酒對大道的理解,哪是你能夠管窺的?”
旁邊眾多道童也露出譏諷之色。
倒是一個叫做秋寧的小道童好心的提醒道,“庾獻,你要去‘點仙緣’可就沒資格參加比試了。你的經脈雖然特殊,但是我道門博大,未必沒有適合你的法子,何必這麽冒險?”
對於這些小道童來說,祭酒道人傳授的法術還有章可循,可他們這樣小小的年紀,如何能夠和堂堂治頭大祭酒談論什麽虛無縹緲的道。
不過庾獻卻一臉信心十足,“放心好了!盡管讓大治頭放馬過來就是了!”
秋寧一呆,更正道,“是治頭大祭酒!”
“嗯。”
庾獻點頭,一臉的勢在必得。
秋寧正待再說什麽,就聽周圍一陣騷動,他順著望去,正見一個道骨仙風的老者在兩個童子的引路下緩緩而來。
秋寧輕扯庾獻一把,低聲道,“那就是治頭大祭酒。”
庾獻輕輕的嗯了一聲。
治頭大祭酒清瘦矍鑠,雙目溫潤有光,看上去倒是得道之士的模樣。
治頭大祭酒來到跟前,教導道童們的祭酒道人,連忙上前作揖,“道兄,這些年訓練的童子,都在這裏了。其中資質不凡者甚多,可供鶴鳴宮諸多道長挑選。”
那治頭大祭酒也不拘俗禮,直接對道童們溫言說道,“這次道宮內選拔的道童,已經有了定數。總計需要燒丹的火工童子兩人,采藥的道童五人。青青子需要一人為她磨劍,搬山道人叛出師門,也得有一人照料他空閑出來的洞府。另外還有七人,是教主吩咐下的。”
庾獻聽了微微一驚,別人他不知道,搬山道人可是好大名號,按照後世的記載,此人後來投靠了曹操。在諸子世家押注曹孟德之前,很是攪起一番腥風血雨。
眾少年聽治頭大祭酒公布了人數,心中都有些慌亂。
這裏等候挑選的道童最少也有百數,可是能夠有幸進入鶴鳴道宮的隻可能是其中最優秀的十六人。
他們正嗡嗡議論著,早有大膽的百姓嚷嚷道,“快點開始比試吧,我們還等著看著熱鬧呢。”
道童們聽了,心中都有些不忿。
他們關係命運前途的一場比試,在這些愚民眼中卻被看成猴耍一般。
治頭大祭酒卻當真是有道之士,聽了此話,不但不惱,反倒微笑說道,“極是,極是。”
說完從容四顧,溫聲說道,“往常的慣例,想必你們也都知道,在比試之前,我還有一事要說。”
“我修道人最重緣分。如今我有三問,如果有人能夠答中我心中所想,我必將親自將他接引入我鶴鳴道宮,收為弟子。”
說完,饒是那些聒噪的百姓,也逐漸消停了下來。要是能有機會,他們當然也願意拜入道門,獲得神通。
之前取笑庾獻的程旭等人,也將自己的失落化為惡毒,一個個議論道,“要是一個問題,沒準還能被那廢物蒙中,如今題目有三,他哪裏還有僥幸?”
他們的議論聲不小,顯然是故意讓庾獻聽到,亂庾獻的心思。
庾獻卻掃了他們一眼,傲然一笑,靜等治頭大祭酒發問。
隻要連闖三關,就能進入鶴鳴宮!
治頭大祭酒說完,也不囉嗦。
他想了想,微微一笑,“就出這個題目吧。”
說著,抬起手來,用食指在空中輕輕寫道,“道生一,一生二。”
治頭大祭酒的手指在空中劃過,仿佛如同實質一般,讓麵前的空氣凝聚成了幾個白字,“道生一,一生二。”
那字嫋嫋,如白煙不散。
圍觀的百姓看了都驚唿不已,想不到道門手段竟然如此玄奇。
治頭大祭酒手中不停,繼續寫道,“二生三,三生萬物。”
十三個字寫完,浮在空中,閃著溫溫潤潤的瑩瑩之光。
那“萬物”兩字之後,更是不斷演化,忽而山川河流,忽而漁樵耕讀,窮盡光怪陸離之相。
治頭大祭酒寫完,仿佛怕那些百姓們不識字,又開口念了一遍,這才詢問似的看向眾人。
“諸位,看了道祖此言,不知道你們有何感想?”
那些百姓們大多並未開智,隻是為那治頭大祭酒的手段讚歎,看著“萬物”二字化生的大千世界猜測驚奇。
治頭大祭酒等了一會兒,見沒人作答,他也不失望,正要讓道童們正式開始比試,就聽有一人大叫道,“治頭大祭酒,我想要試一試!”
“咦?”
庾獻驚奇的看了過去,站出來說話的,竟然是之前一直對自己冷嘲熱諷的程旭!
哎喲,這家夥莫非打算要搶自己的仙緣?
不過仔細一想,庾獻也不意外。
這次道宮招收的名額如此之少,讓很多人都斷了指望。與其去做無謂的拚殺,還不如學庾獻來闖一闖仙緣。
祭酒道人見是道童裏有人迴應,當即嚴肅的在旁提醒道,“爾等可要想清楚了,若是迴答此問,就是放棄比試的機會了。”
程旭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當即點頭,“弟子明白。”
庾獻好奇的向秋寧打聽道,“怎麽有這麽個不通情理的規定?”
秋寧說的很是謹慎,“答與不答也是各自的仙緣。”
治頭大祭酒見祭酒道人提醒完了,當即和藹的對程旭問道,“你來說說看,你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