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次不知道是不是昌王可以的主導而形成的三方會談,卻是以各種談天說地而結束,但任誰都知道,他們這三方也算是徹底撕開了最後的遮羞布。
三大勢力一同擺在明麵上來博弈。
天時地利夏嵇獨占,人和在上將軍蘇倫這邊,唯有夏淵有些火中取粟的感覺。
蘇倫在這一天之後,終於能正式就任總督之位,這是他上任以來第一次名正言順的落座於金陵府衙大堂。
而新官上任三把火,蘇倫也把屬於他那從未燃起來的三把火燒了起來,直接宣布開始徹查一些陳年舊案,尤其是林陽被人從金陵大牢之中劫走的事那件案子被擺上了首位。
其次,便是龐譽帶兵追殺押運隊,致使押運隊幾乎全軍覆沒的事情,這件事關乎著是否能坐實龐譽的罪名的關鍵。
第三,他開始大刀闊斧的整頓軍隊和稅收,這一點無疑是在直接動夏嵇等人的根基,但這一切因為有上將軍在保駕護航,就算是夏嵇都沒可能阻攔。
這是天下大勢,蘇倫決定完全接手江蘇政務,這是他走上這個位置必然要做的事情。
上將軍對於大夏才是真正的擎天之柱,盡管大夏有那麽多的公爵,可真正撐著整個大夏穩定的,卻是這一頭花白,似乎連睫毛都要變白的老人。
上將軍的威望是整個大夏除了皇帝之外最高的,甚至於某些地方甚至要高過皇帝,但整個大夏的人都知道,這位老人絕對不會出現功高蓋主而鳥盡弓藏的地步。
整個大夏誰都可以叛變,唯有這位老帥,是整個國家最堅韌的那一棵樹。
如今的軍方有些似乎看起來有些青黃不接,這也是為何這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依舊堅持這不讓自己的死去的原因。
曾經,他一度想要將龐譽培養出來,成為大夏的另一位護國戰神,接自己的班,但任他說破嘴皮子,龐譽都沒有任何的在意,似乎對於上將軍的旁敲側擊毫無作用。
誰知道,上將軍將這麽一名帥才親手毀掉的那種感覺是何等的讓人感覺無比難受。
這位老人的一生都在為這個國家奔波勞累,選賢舉能,讓不少的人在軍隊這一方淨土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培養出了一批實力超強且很過硬的年輕一輩的大將。
但這麽多年,尤其是內亂的那一段時間,上將軍都分身乏術死死地將胡人的軍隊釘在邊境線上,沒來得及及培養出一個帥才。
而龐譽的出現,讓這位老人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最後眼睜睜看著自己認為的希望,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時候,他的心中的何等痛心。
龐譽能安然離開北方的主要原因,是上將軍在背後力保他。
但他離開北方的主要因素,也是因為上將軍寫給皇帝的一份搪報之中。
其中他稍微弱弱的吐槽了幾句龐譽的事情,而這也就導致了龐譽直接被一紙調令調離了前線的最主要的因素。
若非是安國公夏嵇帶著一眾世家門閥的老不死的,齊齊給龐譽作保,否則他也沒辦法安安穩穩的來到這江蘇。
而原本,上將軍給龐譽一線生機的原因是,希望龐譽有朝一日能看清局麵,這樣和平的國家需要他守護,但龐譽的做法卻是讓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徹徹底底的失望了。
國家可有許許多多的將才,這些人能在衝鋒陷陣之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但卻不是主導戰爭走向的唯一因素。
這個戰爭倒向那邊,唯有帥才才有資格決定。
龐譽是有可能成為他和韓鐵戟一樣的存在,隻要他護衛這泱泱大夏不滅,整個大夏絕對會把他當成戰神來敬重,但龐譽助紂為虐的行為,卻是徹底將其葬送了。
而原本上將軍還以為,他到死之前再也無法找到一個合格的能頂替龐譽的接班人的時候,林陽好巧不巧的就主動走入了他的視線之中。
在對陣蒲甘王朝的戰爭之中,林陽的各種打仗的方式居功甚偉,讓這位老人看到了護衛大夏的希望。
尤其是林陽那一顆拳拳愛國心,讓他在上將軍心中的地位更是拔高不少。
大局觀,手段,都具備,最讓他看中的卻是林陽搞得愛國心,一個人可以躺著站著,但是絕對不能跪著,而一位撐起整個國家的軍隊的人,絕對不能缺乏大局觀和眼見,其次不能缺乏強硬的手段。
而這些林陽恰好完全具備,這是一個帥才的基礎,其次也是最讓上將軍欣賞的一點,便是愛國心。
一個帥才,若是沒有任何的對國家熱愛的情緒,便不可能成為這個國家的守護神,這是一個重若萬鈞的名頭,是一頂王冠,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這個重量,來自於整個國家的所有百姓,若是不能為了天下百姓安穩而著想,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不會是一件好事。
龐譽也是一個兼具大局觀,手段,以及各種帥才所具備所有條件的一個人,上將軍曾經花了整整三年時間,試圖讓他對這個軍隊產生歸屬感,產生責任感和使命感。
但似乎這對於龐譽而言,卻是一種牢籠和枷鎖,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將軍的接觸,讓龐譽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導致他最後的性格變得偏執的主要的罪魁禍首。
上將軍沒有成功感化龐譽,甚至於隱隱有些把他往另一個方向推的感覺,上將軍自以為正確的引導,卻導致龐譽徹徹底底變成了一個問題兒童。
上將軍從來都不了解龐譽這個人,龐譽這個人的身世有些模棱兩可,他不知道那個在自己即將餓死的時候,給了自己一條命的人對他是那麽重要。
而上將軍恰好就是觸到了龐譽的逆鱗,導致龐譽最後變成陰狠,手段毒辣的一個人是脫不開關係的。
這一切的源頭,隻是因為上將軍說了安國公夏嵇的一句壞話。
原本的龐譽對於上將軍就算是不尊敬,從不會表露在麵上,但隨著那一次之後,龐譽對於上將軍的軍令便有些不怎麽服從了,甚至於到最後,一場麵的胡人的大型戰爭之中。
按照上將軍的設計,左右路大軍和中軍大營互為犄角,和胡人的騎兵來一次空前決戰的時候,龐譽沒有嚴格執行了上將軍的命令,最後雖然取得戰爭的勝利,但因為龐譽的魯莽,導致對方最重要的人漏網。
而這個漏網之魚,在此後的很多年都成為了上將軍和龐譽的巨大威脅,這是龐譽在上將軍眼中開始黯淡下去的最初。
其後,一場場鏖戰,讓龐譽的聲譽也是越來越高,在軍中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大。
最後整個右路大軍都徹底倒戈,對於上將軍的命令,這些人不再選擇服從,而是選擇服從他們新的領袖,而這隻是因為跟著龐譽有充足的仗打,這讓許多士兵能快速的得到晉升。
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士兵想要往上走,是很難很難的,唯有積累軍功,才能逐漸往上爬升。
而跟著上將軍,上將軍的作戰風格一向都是大骨磨集團軍作戰,運用各種陣法對敵人進行全方位的壓製,每次功勞最大的,雖然都給了每位士兵一定的獎勵和鼓舞,但卻是杯水車薪。
龐譽這邊就不一樣,龐譽跟胡人作戰,喜歡主動出擊,放棄原本的城池壁壘的優勢,跑出去跟人家大打白刃戰,放棄自身優勢,但卻獲得了擊殺敵人的最好方式。
積累軍功的最好辦法就是殺敵,然後割下敵人的一隻耳朵作為自己的在功勞簿上的統計方式。
跟著龐譽的這一波人,不到三年便從原本的小嘍囉晉升為小隊長,甚至於能力出眾的人,更是喜提百戶千戶等職位,使得那些為了賺取軍功晉升高位的人都紛紛向他這邊靠攏而來。
龐譽極為擅長指揮,但再怎麽麽會指揮,和敵人進行白刃戰,都是一種極為愚蠢的行為,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一鼓作氣合圍殲滅,遠遠比把整支隊伍鋪開何人肉搏要好得多。
為了戰功,龐譽所在的右路大軍,成為這個西北地區的軍隊補給最頻繁的一支軍隊,這樣的打仗方式代價是極大的,會大大提高死亡率。
可大部分想要衣錦還鄉的人,卻又不得不積累軍功,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晉升的機會。
在龐譽采取這種不惜一切代價的方式給手下賺取軍功,讓上將軍徹底將此人放入了黑名單之中,於是便有了他的那一份奏折,那一份彈劾龐譽的奏折。
相比於龐譽,皇帝顯然是更加信任上將軍,當即便幹淨利落的將龐譽調迴了江蘇,皇帝絕對不能讓西北地區出現大問題,而現在龐譽死了,上將軍心中複雜的同時餘下的隻有慶幸了。
來到江蘇,除了第一天,上將軍並沒有自己身為主要責任人的覺悟,一切都交給了蘇倫去辦,他當起了甩手掌櫃,天天就是拉著林陽下棋,過期了養老的生活。
三大勢力一同擺在明麵上來博弈。
天時地利夏嵇獨占,人和在上將軍蘇倫這邊,唯有夏淵有些火中取粟的感覺。
蘇倫在這一天之後,終於能正式就任總督之位,這是他上任以來第一次名正言順的落座於金陵府衙大堂。
而新官上任三把火,蘇倫也把屬於他那從未燃起來的三把火燒了起來,直接宣布開始徹查一些陳年舊案,尤其是林陽被人從金陵大牢之中劫走的事那件案子被擺上了首位。
其次,便是龐譽帶兵追殺押運隊,致使押運隊幾乎全軍覆沒的事情,這件事關乎著是否能坐實龐譽的罪名的關鍵。
第三,他開始大刀闊斧的整頓軍隊和稅收,這一點無疑是在直接動夏嵇等人的根基,但這一切因為有上將軍在保駕護航,就算是夏嵇都沒可能阻攔。
這是天下大勢,蘇倫決定完全接手江蘇政務,這是他走上這個位置必然要做的事情。
上將軍對於大夏才是真正的擎天之柱,盡管大夏有那麽多的公爵,可真正撐著整個大夏穩定的,卻是這一頭花白,似乎連睫毛都要變白的老人。
上將軍的威望是整個大夏除了皇帝之外最高的,甚至於某些地方甚至要高過皇帝,但整個大夏的人都知道,這位老人絕對不會出現功高蓋主而鳥盡弓藏的地步。
整個大夏誰都可以叛變,唯有這位老帥,是整個國家最堅韌的那一棵樹。
如今的軍方有些似乎看起來有些青黃不接,這也是為何這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依舊堅持這不讓自己的死去的原因。
曾經,他一度想要將龐譽培養出來,成為大夏的另一位護國戰神,接自己的班,但任他說破嘴皮子,龐譽都沒有任何的在意,似乎對於上將軍的旁敲側擊毫無作用。
誰知道,上將軍將這麽一名帥才親手毀掉的那種感覺是何等的讓人感覺無比難受。
這位老人的一生都在為這個國家奔波勞累,選賢舉能,讓不少的人在軍隊這一方淨土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培養出了一批實力超強且很過硬的年輕一輩的大將。
但這麽多年,尤其是內亂的那一段時間,上將軍都分身乏術死死地將胡人的軍隊釘在邊境線上,沒來得及及培養出一個帥才。
而龐譽的出現,讓這位老人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最後眼睜睜看著自己認為的希望,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時候,他的心中的何等痛心。
龐譽能安然離開北方的主要原因,是上將軍在背後力保他。
但他離開北方的主要因素,也是因為上將軍寫給皇帝的一份搪報之中。
其中他稍微弱弱的吐槽了幾句龐譽的事情,而這也就導致了龐譽直接被一紙調令調離了前線的最主要的因素。
若非是安國公夏嵇帶著一眾世家門閥的老不死的,齊齊給龐譽作保,否則他也沒辦法安安穩穩的來到這江蘇。
而原本,上將軍給龐譽一線生機的原因是,希望龐譽有朝一日能看清局麵,這樣和平的國家需要他守護,但龐譽的做法卻是讓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徹徹底底的失望了。
國家可有許許多多的將才,這些人能在衝鋒陷陣之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但卻不是主導戰爭走向的唯一因素。
這個戰爭倒向那邊,唯有帥才才有資格決定。
龐譽是有可能成為他和韓鐵戟一樣的存在,隻要他護衛這泱泱大夏不滅,整個大夏絕對會把他當成戰神來敬重,但龐譽助紂為虐的行為,卻是徹底將其葬送了。
而原本上將軍還以為,他到死之前再也無法找到一個合格的能頂替龐譽的接班人的時候,林陽好巧不巧的就主動走入了他的視線之中。
在對陣蒲甘王朝的戰爭之中,林陽的各種打仗的方式居功甚偉,讓這位老人看到了護衛大夏的希望。
尤其是林陽那一顆拳拳愛國心,讓他在上將軍心中的地位更是拔高不少。
大局觀,手段,都具備,最讓他看中的卻是林陽搞得愛國心,一個人可以躺著站著,但是絕對不能跪著,而一位撐起整個國家的軍隊的人,絕對不能缺乏大局觀和眼見,其次不能缺乏強硬的手段。
而這些林陽恰好完全具備,這是一個帥才的基礎,其次也是最讓上將軍欣賞的一點,便是愛國心。
一個帥才,若是沒有任何的對國家熱愛的情緒,便不可能成為這個國家的守護神,這是一個重若萬鈞的名頭,是一頂王冠,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這個重量,來自於整個國家的所有百姓,若是不能為了天下百姓安穩而著想,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不會是一件好事。
龐譽也是一個兼具大局觀,手段,以及各種帥才所具備所有條件的一個人,上將軍曾經花了整整三年時間,試圖讓他對這個軍隊產生歸屬感,產生責任感和使命感。
但似乎這對於龐譽而言,卻是一種牢籠和枷鎖,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將軍的接觸,讓龐譽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導致他最後的性格變得偏執的主要的罪魁禍首。
上將軍沒有成功感化龐譽,甚至於隱隱有些把他往另一個方向推的感覺,上將軍自以為正確的引導,卻導致龐譽徹徹底底變成了一個問題兒童。
上將軍從來都不了解龐譽這個人,龐譽這個人的身世有些模棱兩可,他不知道那個在自己即將餓死的時候,給了自己一條命的人對他是那麽重要。
而上將軍恰好就是觸到了龐譽的逆鱗,導致龐譽最後變成陰狠,手段毒辣的一個人是脫不開關係的。
這一切的源頭,隻是因為上將軍說了安國公夏嵇的一句壞話。
原本的龐譽對於上將軍就算是不尊敬,從不會表露在麵上,但隨著那一次之後,龐譽對於上將軍的軍令便有些不怎麽服從了,甚至於到最後,一場麵的胡人的大型戰爭之中。
按照上將軍的設計,左右路大軍和中軍大營互為犄角,和胡人的騎兵來一次空前決戰的時候,龐譽沒有嚴格執行了上將軍的命令,最後雖然取得戰爭的勝利,但因為龐譽的魯莽,導致對方最重要的人漏網。
而這個漏網之魚,在此後的很多年都成為了上將軍和龐譽的巨大威脅,這是龐譽在上將軍眼中開始黯淡下去的最初。
其後,一場場鏖戰,讓龐譽的聲譽也是越來越高,在軍中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大。
最後整個右路大軍都徹底倒戈,對於上將軍的命令,這些人不再選擇服從,而是選擇服從他們新的領袖,而這隻是因為跟著龐譽有充足的仗打,這讓許多士兵能快速的得到晉升。
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士兵想要往上走,是很難很難的,唯有積累軍功,才能逐漸往上爬升。
而跟著上將軍,上將軍的作戰風格一向都是大骨磨集團軍作戰,運用各種陣法對敵人進行全方位的壓製,每次功勞最大的,雖然都給了每位士兵一定的獎勵和鼓舞,但卻是杯水車薪。
龐譽這邊就不一樣,龐譽跟胡人作戰,喜歡主動出擊,放棄原本的城池壁壘的優勢,跑出去跟人家大打白刃戰,放棄自身優勢,但卻獲得了擊殺敵人的最好方式。
積累軍功的最好辦法就是殺敵,然後割下敵人的一隻耳朵作為自己的在功勞簿上的統計方式。
跟著龐譽的這一波人,不到三年便從原本的小嘍囉晉升為小隊長,甚至於能力出眾的人,更是喜提百戶千戶等職位,使得那些為了賺取軍功晉升高位的人都紛紛向他這邊靠攏而來。
龐譽極為擅長指揮,但再怎麽麽會指揮,和敵人進行白刃戰,都是一種極為愚蠢的行為,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一鼓作氣合圍殲滅,遠遠比把整支隊伍鋪開何人肉搏要好得多。
為了戰功,龐譽所在的右路大軍,成為這個西北地區的軍隊補給最頻繁的一支軍隊,這樣的打仗方式代價是極大的,會大大提高死亡率。
可大部分想要衣錦還鄉的人,卻又不得不積累軍功,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晉升的機會。
在龐譽采取這種不惜一切代價的方式給手下賺取軍功,讓上將軍徹底將此人放入了黑名單之中,於是便有了他的那一份奏折,那一份彈劾龐譽的奏折。
相比於龐譽,皇帝顯然是更加信任上將軍,當即便幹淨利落的將龐譽調迴了江蘇,皇帝絕對不能讓西北地區出現大問題,而現在龐譽死了,上將軍心中複雜的同時餘下的隻有慶幸了。
來到江蘇,除了第一天,上將軍並沒有自己身為主要責任人的覺悟,一切都交給了蘇倫去辦,他當起了甩手掌櫃,天天就是拉著林陽下棋,過期了養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