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車在飛揚的塵土中奔馳,杜恪親自駕駛一輛,跟著車隊在月球表麵馳騁,頭頂上有明亮的太陽與光芒,但背景依然是漆黑一片。


    沒有大氣層折射、散射,月球上看到的太陽就是個耀眼的發光體,並不能把整個天空照亮。


    啟動宇航服眼罩上的濾光係統,杜恪可以直視太陽,此時的太陽看起來要比地球上看得小一些,背景漆黑,光芒灑落時還有一圈一圈的光環,十分漂亮。


    “小慧。”


    “在。”


    “給我自拍。”杜恪對著月球車中配備的人工智能說話,很快人工智能就幫助他完成一張自拍,再上傳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如今他已經很少發朋友圈,但是遇到登月這種稀罕事,還是值得配圖發一發的。


    知道杜恪登月的人並不多,所以朋友圈一發,短短幾分鍾內,就收到了幾百個讚,評論更是翻不過來。他的微信好友,都是家人、同學、同事、助理,沒有其他閑雜人等——跟領導們、軍方人員交流,都有專業渠道,用不著微信這個方式。


    很快。


    車隊就停在了廣寒山上,廣寒山是基地附近的環形山,根據科研人員的推斷,這個環形山大約形成在五百萬年前。因為月球上沒有風蝕、水蝕等侵蝕手段,所以這裏依然保持著五百萬年前被隕石撞擊後的樣子。月球基地的科學家們,最喜歡在這裏開展科研。


    今天杜恪隨隊過來,就是看看科學家們都是怎麽研究的。


    “杜院士……”


    “你們忙你們的,不用管我,我在附近轉一轉。”


    杜恪穿著一套合身的宇航服,踩在月壤上感受著隻有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走路輕飄飄的好似要飛起來,蹦蹦跳跳是最適合的前進方式。


    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拐杖,然後慢慢的爬上一座小山頭,找到一麵比較平坦的地方,用拐杖在月壤表麵上寫字——杜恪到此一遊。


    “哈哈,這行字怕是可以存在幾十萬年。”


    做了一個中二舉動之後,杜恪才從山頭上下來,來到科研工作區域,看到有科學家正在用土行孫係列盾構機,在廣寒山上打洞,取出各種不一樣的岩石、月壤標本。這個科研項目組,希望對月球不同區域的岩石、月壤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月球是如何誕生的。


    月球的質量相對於地球來說,是有些過於大了。


    從天文觀測的結果來看,一般大質量的衛星都在巨行星旁邊,比如木星、土星、海王星這種氣態巨行星,就有著木衛一二三四、土衛六、海衛一這種大型衛星。而目前的天體形成假說,很難支持地球擁有如此大的衛星,而從外麵捕獲的話,也基本做不到。


    所以目前主流的學說,是支持行星撞擊這個起源。


    推測當年可能有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相撞,然後地球在強大的能量中融化,拋散處很多物質,這些物質慢慢吸積從而形成了月球。


    不過這都是發生在很久遠的年代,由於地球活躍的板塊運動,已經很難從地球上找到直接證據。


    故此前來廣寒宮月球基地科考的地質學家們,一直試圖從月球岩石中,找到當初撞擊的證據,因為行星相撞並非是傳統的撞擊,有著引力的參與,拋散出來的物質會有很大不同。


    等科考隊員們完成了采樣,車隊返迴,已經遊覽盡興的杜恪,才好奇的詢問道:“陶教授,你們項目組已經采集不少樣本了,分析結果有什麽趨向嗎?月球是撞出來的,還是跟地球一起孕育的?”


    “從我們目前的采樣分析,還不能直接判定月球是怎麽出現的,不過,我個人是支持捕獲說的。”陶教授迴道。


    “為什麽?”


    “一些樣本中有幾組很有意思的內容,與我們從小行星帶采集到的樣本,有著比較近似的元素分布值。所以我覺得,月球可能與小行星帶同源,有可能月球本身是在小行星帶孕育,然後因為木星的強大引力,將月球軌道彈射到地球軌道,最終被地球捕獲。”


    “唔,這就有意思多了。”杜恪點頭說道。


    不過這也不是最終結論,隻能算是陶教授或者陶教授團隊的一家之言,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人類所了解的依然是很少很少。連太陽係內的天體都還認不全,更別說推斷這些天體在無數億年前,是怎麽發生的。隻能說從蛛絲馬跡,推斷到一個大概的可能性。


    “我們已經寫了三篇論文,全部發表在《未來·天文》上麵,希望等樣本分析足夠多,能夠推斷出一些準確數據時,發一篇《未來》。”陶教授說道。


    《未來》如今已經是頂級期刊,無數重量級科研成果都在上麵發表,很多成果都是華夏獨家所有,所以引用數量可以說是暴增,影響因子飆升飛快。繼《未來·物理》子刊發行後,因為登月之後,天文方麵的內容激增,所以《未來》又發行了《未來·天文》子刊。


    還有隨著數學的發展,《未來》編輯部又發行了《未來·數學》子刊。


    此外《生命》期刊,也發行了子刊《生命·細胞》、《生命·大腦》、《生命·基因》三本,可以說《未來》、《生命》這兩本中文核心期刊,正在衍生出龐大的學術家族。


    除了這兩本核心期刊,還有一批中文期刊,也陸續發行並產生巨大影響力,比如《月球科學院院刊》、《夏科院快報》、《科大學報》、《水木分子工程》、等等,其中《月球科學院院刊》的影響力,可以與《未來》、《生命》齊肩,三者又被稱為中文期刊三駕馬車。


    《未來》主攻物理,《生命》主攻生物,《院刊》則主攻重大科學成果。


    當初國院交給杜恪的任務,短短幾年時間就順利完成,所以他也在隨後辭去了《生命》雜誌總主編一職,原執行主編施院士升任總主編。


    《月球科學院院刊》的總主編,他也沒有擔任,而是由陶偉院士擔任。


    他隻是保留著《未來》雜誌總主編職位,但具體的總主編工作,都是交給執行主編代為執行。


    “能分析出月球的起源,絕對是一篇合格的《未來》論文。”杜恪說道,“月球伴隨著我們無數年代,了解月球就是了解我們人類自身,認識我們為什麽存在的意義。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子力有不逮,所以托遺響於悲風,我們則要奮起探索。”


    陶教授接口道:“是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雨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雨涵並收藏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