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環計劃,本來在杜恪眼中,屬於勞民傷財的大工程,不說無用,也是比較虛無的計劃。但是隨著對量子力學研究的加深,杜恪反而越來越寄希望於超級環計劃了。


    向領導提出休息一段時間後,他就與主持超級環的王院士說好,會在明年下半年,前往超級環開一個大項目,主要就是研究量子時空通道。


    隨著他在《未來》上發表的論文《量子時空通道的模型分析》被越來越多科學家關注,國際上已經掀起了很大的研究熱潮,不知道有多少高校實驗團隊,開始投入人力物力,進軍量子時空通道。可惜他們沒有奇幻世界當素材,注定要走最艱難的一條路。


    而杜恪就不一樣了,他在地球、魔球兩方麵著手,互相對照,顯然會是一條好走的路。


    但。


    沒能走到終點,就無法確定,這條路到底有多遠多長。


    “沒有實驗素材了啊。”此時的杜恪分身,站在一百多度高溫的皸裂大地上,看著眼前這個枯木與焦土共存的世界,心情煩悶。


    移位獸這種魔獸,花海基地附近基本都被他抓絕了,又到了夏季,去不少毒域裏尋找,也找不到移位獸的身影了。至於會水遁術的變色小魚,自然也隨著南湖、南河幹涸,而遷徙到近海水域之中。其它會類似時空傳送魔法的魔獸,也一一消失了身影。


    為了研究魔法瞬間發生了什麽,這些魔獸可謂是慘遭毒手,在特殊製備的儀器中施展魔法,透支生命隻為了偶爾一次魔法的綻放——儀器是高能儀器,用高能光束在魔獸施展瞬移的瞬間進行穿透射擊,試圖找到瞬移時粒子傳遞的痕跡,所以魔獸下場可想而知。


    釋放過魔法之後,就剩下一些焦糊的肉塊了。


    杜恪分身一天可以觀察幾十次,所以就要用掉幾十隻魔獸的生命,長此以往,哪有那麽多魔獸可供實驗。


    “隻能等秋天到來,魔獸們又長出一茬了……現在沒有素材可以研究,幹脆靜下心來,參悟生命之力與死亡之力吧。”杜恪分身熄滅了繼續向下一個毒域尋找素材的想法,寧靜大陸的毒域分布,他基本上摸索清楚,這一塊有大半個亞洲大的陸地,分布著五百多個毒域。


    大部分毒域都充斥著甲烷氣體。


    每到夏季來臨,甲烷就會沉降到更深的地層,杜恪一直懷疑,在更深的地層中,還有另一個生命環境——以甲烷為生命氣體的環境。


    甚至他猜測,毒域下方可能有個地心世界,裏麵有著濃鬱的甲烷海洋。


    這可不是胡亂猜測,而是潘帕斯院士與馬爾斯研究員,共同研究的成果做支持。他們計算魔球的質量可能並不比地球質量大多少,但是體積卻是地球的三倍之多,而重力又差不多,必然是魔球的密度遠遠小於地球。可是光看地表岩石圈,並無太大差別。


    那麽隻有內部密度不同,作為主要原因了。


    地球是鐵核心,所以可以產生磁場,魔球也有磁場,所以也應該是鐵核心。由此可見,地殼、地核方麵,地球與魔球都是差不多的,出問題的隻能是地殼與地核之間的地幔層。由此杜恪推斷,魔球的地幔層可能是中空的,就像凡爾納《地心曆險記》中描述的那樣。


    而毒域,隻不過是地心世界與地麵世界之間的過度區域。


    甚至於專研地質學的潘帕斯院士,還提出了另一個匪夷所思的假設:“魔球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阻尼器,地殼層與地核層之間,用地幔層作為緩衝,形成一個巨大的阻尼器,這個阻尼器剛好可以抵消雙星係統不穩定的引力波動,從而保持了魔球穩定的環境。”


    阻尼器,一種常見的提供阻力、耗減動能的裝置。


    譬如一些摩天大樓會安裝風阻尼器,避免高樓頂部在風力作用下搖晃。這個阻尼器可能是個巨大的懸空鐵球,當風把大樓往一邊吹的時候,鐵球因為慣性留在原地,看上去就像是鐵球往另一邊晃動,從而帶動大樓也往另一邊晃動,這樣剛好與風力作用相抵消。


    魔球也是如此原理,當雙星的引力發生波動時,可能會迅速波及魔球的軌道,但是因為魔球的地殼與地核之間的地幔層中空,就讓地核充當了阻尼,穩定住魔球的軌道。


    “這就是魔球在一個雙星係統中,竟然可以保持氣候變幻隻在很小範圍內的原因,否則按照雙星提供的引力,很可能早早就把魔球粉碎了。至於其它幾個行星,也有可能是同樣的阻尼器結構,這大概也是雙星係統演化的自然結果,早期行星凝聚時,就因為異常的引力波動,自發形成了中空結構。”


    潘帕斯院士的研究結果,如果拿到地球上,很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這揭示了天體誕生的很多秘密,也為人類探索外星生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要知道單單銀河係中,雙星係統就不比單星係統少。


    很可能太陽係最初的時候,也是要形成雙星係統的,木星就是可能的備選恆星,隻是木星在發育過程中失敗了,從而成為一顆氣態巨行星。


    以往科學家總是在單星係統中尋找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但潘帕斯院士的研究,或者說魔球的存在,證明了雙星係統是可以形成穩定生命環境的星球。甚至三星係統之下,也有可能存在穩定的行星,孕育出如大劉在《三體》中所描述的高等文明三體人。


    “杜恪,你要是沒事幹,可以把我寫的論文,拿去《未來》上麵發表不是嗎。”在弄出研究成果之後,潘帕斯院士就不止一次,攛掇杜恪發表。


    《未來》他可是期期訂閱的——都是杜恪複刻過來的。


    一名科研人員最期待的時刻,毫無疑問就是自己的論文發表,潘帕斯院士在地球上已經死了,但他還能通過杜恪來發表論文,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再說吧,老潘,你知道的,我發表的研究成果太多了,專精一兩個領域還好說,現在又跨界去搞天文地理,不太像話。”


    “你不是都跨界到生物學去了嗎。”


    “那不一樣,偶爾跨一跨可以理解,跨多了解釋不了。”


    “你怕啥解釋不了,整個華夏,誰還敢把你當小白鼠解剖了不成。你是天才啊,天才就是不能拿常理來推斷,你發表時候就說自己沒事幹瞎想的,反正這篇論文地球上一時半會證明不了對錯,影響不到你的。”潘帕斯院士,在杜恪從外麵迴來時,又一次催促杜恪。


    他是真想要自己的論文盡快發表出去。


    杜恪想了想,終於不耐煩的接下了這篇論文——《雙星係統下可能孕育的阻尼星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雨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雨涵並收藏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