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新宋(Ⅰ Ⅱ Ⅲ3部全) 作者:新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迴溯,西夏。
一疊整整齊齊的報紙伸到文煥麵前。
文煥詫異地抬頭,看見李清的眼中竟有同情——不,是憐憫之色。
文煥心中格登了一下,接過了那疊報紙。
這的確是大宋的報紙,從《皇宋新義報》到《汴京新聞》、《西京評論》、《海事商報》,應有盡有,從日期來看,都是過期了的,而且時間也不連續,顯然是特意挑選出來要給自己看的。文煥卻不知道,這些報紙對於李清來說,其實也是“最新的”。因為將這些東西帶出大宋國境,遠比想象中的要困難得多。
“此木何不幸,羞做漢奸門!”——一行刺目的大字猛然間躍入文煥的眼簾,十個大字宛如十把尖刀同時刺向他,文煥的手頓時哆嗦起來。
“宋朝人以為你降夏了。”李清早已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見他慘然變色,便淡淡地說道,“如今朝野輿論,皆欲殺你而後快。那些人不用自己親上戰場,所以說起大話來,自是一個比一個容易。據說還有些讀書人寫了這副對聯,貼在你家門上,極盡羞辱之能事。若根據這些報紙所說,宋朝雖然沒有學漢武帝,族誅你全族,但隻怕現在你家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令尊已經被這副對聯活活氣死了;令堂與你的兄弟姐妹們出門都不敢抬頭見人!他們什麽都不知道,卻都以你為恥!”
文煥心中激烈震動,隻覺得眼前的一切,似乎全不真實,但眼前卻隻覺得天昏地暗,鋪天蓋地的壓向自己,幾乎是一瞬間,他便頓時失去了所有的力量,隻剩下一雙手還麻木固執的翻動著手中的報紙。
“你已經身敗名裂,卻還辱及祖宗!”李清輕輕冷笑著,這笑聲顯得格外的尖銳刺耳,“你們族裏已經公議,你父母因為生了你這個漢奸兒子,死後都不得入葬祖墳!”
“你說什麽?!”文煥不知哪裏來的力氣,竟騰地站起來,眼中似有火焰燃燒待要噴射出來,一雙手青筋暴露,早已將報紙捏成一團,緊緊地攥著。
李清卻直視著文煥眼中的怒火,目光毫不退縮。“我可沒有一個字說謊,所有的一切,都來自這些宋朝的報紙。你忠心的宋朝,已經拋棄了你!他們根本一無所知,隻是僅僅因為聽信了你投降的謠言!”
“這定是你的詭計!”文煥大吼一聲,然後猛地一拳,揮向李清。
李清揮手架住,厲聲喝道:“你該醒醒了!這些報紙,夏國可仿製不出來!你仔細看看這一篇文章,這些細章
,夏國有這個能力偽造麽?夏國誰又能知道你老家在哪裏?誰又知道你家裏這許多的詳情?”
文煥緊緊的咬住嘴唇,一言不發,鮮血卻一絲絲從他的嘴角泌出。
他本來這個家族的驕傲,但如今,卻變成了害死父親,累及家人的罪人!這是何等巨大的轉變?他此時還沒有倒下流淚,隻不過是因為眼前站立的,是他的敵人。
“休說你不曾降夏,便是降了夏國,又如何?你家人又何辜?你曾經為宋朝皇帝賣過命,拚死戰鬥,有什麽理由你非要為那個宋朝把命都丟掉不可?是誰說你隻要不為了那個宋朝把命都賠掉,便是付出過再多,也是個罪人?”李清的話如尖刀一樣劃過文煥的心,“他既不仁,你何必義?他既誣你降敵,便真降給他看看又如何!”
“我和你不一樣。”文煥咬著牙,一字字的說道。
“你和我的確不一樣。”李清冷笑道:“但是在宋朝人眼裏,現在都已一樣。漢奸,逆臣,降將!我比你幸運的是,我沒有父親可供他們來氣死!”
文煥惡狠狠地瞪了李清一眼,“我隻恨我沒有早自殺,結果累及父母,如今悔之無及!”
“你現在自殺,卻也已經來不及了!”李清譏諷地說道,“你若是死了,便是真相傳到宋朝,也別以為那些曾經嘲諷過你,逼死令尊的人會有一絲後悔與內疚。他們一定會對自己說,雖然他們誤會了你,但是這是因為你不肯自殺而導致的,或者說這是職方司的錯誤誤導了他們,他們並沒有錯!他們永遠不會錯。哪怕他們氣死了你父親,但是罪魁禍首,可以是除他們之外的任何人,卻絕對不會是有氣章的他們!哪怕找不到人來當替罪羊,他們也會將一切歸之於天,讓老天來當替罪羊!”
文煥的指甲掐進了肉中,鮮血冒了出來。
“我若是你,我便不會死。伍子胥當年若自殺,不過是多一個冤案罷了。大丈夫當快意恩仇,鞭屍還怨!”
“快意恩仇?!”文煥望著李清,突然笑了起來,笑容之中,竟是有濃濃的譏諷之意。李清想過文煥種種反應,唯獨沒有想到他竟然會笑起來,不禁吃了一驚,當下倒退一步,端詳起文煥來。卻聽文煥淡淡地說道:“我不曾想過要快意恩仇。”
李清正要說話,隻聽文煥又說道:“我文家世代簪纓,我自束發,即知要忠君愛國。雖不能以死報國,不過是圖此身有大用爾。”他閉上眼睛,想起少時讀史書時讀到南霽雲之死,折腕歎息情形,歎了口氣
,接著說道:“不料今日竟悔不能效南八之死,以致累及父母。唯恨大宋竟無一人知文某者!”
李清聽到這裏,也暗暗歎了口氣,暗道:“未必無人知你。隻是一人之知你,又如何能與天下之恨你相抗?”
又聽文煥繼續說道:“我文煥此心,於大宋無所負。天人可鑒,是大宋負我,非我負大宋!”說到此處,他頓了一下,方愴然道:“今日,文煥降矣!”
李清雖知逢今日之事,不降者十無一二,但文煥親口說出來,卻亦不禁喜形於色。他急欲招降文煥,是想引為臂助,協助秉常掌權,以實行漢化改革,須知以文煥“宋朝武狀元”的身份,在人才缺少的西夏,必然受到重用。
當下李清忙上前,握著文煥的手,朗聲笑道:“賢弟能想通此章,兄必不敢負於賢弟。賢弟在西夏,必得大用,他日成就,在我之上。”一麵轉過身去,向屋外高聲唿道:“來人,快給文將軍洗漱更衣,好去見主公!”
文煥絕望的眼睛靜靜的望著李清的背影,眼中卻忽流露出一抹一閃而過的嘲弄之色。
西夏大安三年八月。
興慶府承天寺。
“阿彌陀佛!”一個五十來歲的僧人身著一襲灰布袈裟,高宣佛號,信步走向高達一十三級的承天寺塔之下。恰逢一陣微風吹過,承天寺塔上各層簷角所掛鐵鈴一齊叮當作響,一個正在瞻仰這座西夏國內著名佛塔的白衣男子便在這鈴聲中轉過身來,朝僧人微微一笑。若是知道的人見著這副場景,必然大吃一驚。原來這白衣男子竟是大宋樞密院職方館知事司馬夢求!而那走過來的僧人,赫然便是如今在興慶府頗享盛名的明空大師!在司馬夢求的身旁,還一左一右伴立著兩個童子。
“大師別來無恙!”眼見明空走近,司馬夢求雙手合十,垂首朗聲問候。
“司馬公子一路辛苦。”明空在司馬夢求五步之外站住,合十答禮。
“談不上辛苦,陝西的兄弟們一路護送,十分周到。”司馬夢求微笑著注視明空,說道:“在下此來,順便帶了一點禮物,算是在下的布施。”說罷,朝身邊一個童子微微點頭,那個童子連忙從懷中抽出一張紅色紙帖,雙手遞給明空。
明空接過來,略看了一眼,便揣入懷中。道:“多謝司馬公子。”
司馬夢求微微點頭,看了一眼四周,見佛塔之外,古柏青鬆之間有不少人影忽隱忽現,又問道:“不知此間說話方便否?”
明空笑了笑,移目四顧,緩緩答道:“此間再無外人。”
“那便好。”司馬夢求沉吟了一下,說道:“大師在興慶府做得甚好,皇上已經許諾,隻要收複河西,便封大師為聖明持國法師,為河西佛寺眾僧之首。大師在俗家之子弟,可蔭二人為官。”
明空眼中閃過一絲喜色,向北垂首彎腰,雙手合十謝道:“臣謝皇上隆恩。”
“石帥早曾與智緣大師有言,凡大宋威德所至,必同是儒、釋、道三教昌隆之所在。佛家欲普度眾生,便當先助大宋成功,大宋成功,佛教亦當昌盛!”司馬夢求的語氣非常平淡,但在明空的心中,卻如同有一團熾烈的火焰在燃燒。
雖然朝廷中允滿爭議,但是宋朝鼓勵佛、道二教在環南海地區傳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整個政策雖然被很大一部分不信佛道的士大夫與儒生戲稱為“禍水南引”,但是卻毋庸置疑地被堅定的推行著,並且得到許多士大夫別懷他意的支持。
自熙寧九年起,宋朝朝廷就已經下達公文,凡是持祠部許可文書至海外傳法的僧尼,由市舶司支付單程船費;而自熙寧十年起,大宋朝所有僧道,皆須在海外傳法五年以上,剃度或收授弟子三十人以上,方可升為方丈、主持、觀主。與道士們的心不甘情不願不同,大批的宋朝僧人在普度眾生的信念的支持下,遠渡至環南海諸島,傳播已經中華化的佛教,當然,順便也會教授漢文——並非每個宋朝和尚都懂梵文的。為了管理海外的宋朝僧道,或者說主要是為了替太皇太後與大宋朝皇帝陛下祁福,宋朝的皇太後,還私人捐資在大宋朝領土的最南端淩牙門修建了一座南海護國寺與一座上清觀。
這些還僅僅是公開的措施,在暗地裏,在石越的推動下,樞密院職方館在智緣等許多高僧的幫助下,與遼國、西夏、大理以至於高麗、日本國的一部分僧人,都建立了程度不同的良好關係。明空本人就是其中之一。才智出群,曾經遠至天竺取經的明空,其實卻是個因為家貧半路出家的和尚——甚至他的度碟錢都是智緣替他出的。不過這私毫不妨礙明空這個並不怎麽純粹的僧人,擁有自己的野心。所以他才在智緣的引薦下,接受大宋樞府職方館的“布施”。
“蠻夷之國,便是信奉佛祖,亦終不能如大宋一般護法,貧僧聽說如今西域一帶,已有異教傳入,信奉佛祖之民漸少,而信異教之民漸多,若大宋不能早日收複河西,非隻是大宋之不幸,亦是釋家之不幸。”
“大師放心。”司馬夢求
看了一眼高聳入雲的佛塔,笑道:“用不著大師等許多年,此地終當複歸中土。”
“如此甚幸。”
司馬夢求又說道:“在下來懷遠郡,尚另有一事。”他口中的“懷遠郡”,是興慶府在唐代的稱唿。
明空微微一笑,雙手合十,高宣佛號,問道:“可是為武狀元降夏一事?”
“正是。”司馬夢求臉色沉了下來,咬牙說道:“一直以來,陝西房都查不到文煥那廝的下落,不料便在十餘天前,此賊竟已被夏主封為漢字院學士兼禦圍內六班直副都統,妻以仁多族之女,出入隨扈,夏主又為他營造府第,極盡親寵!此賊世代官宦,為大宋武狀元,其沒於西夏,石帥又上折為之辯護,不料竟然真已降敵,真是忘恩負義、無父無君之徒。”
明空淡淡聽司馬夢求說完,問道:“司馬公子之意,是欲設法為大宋誅之?”
“正是!”司馬夢求傲然道:“他在大宋時,亦曾往來石學士府上,與某有舊。然如今既做賊,某自當持其首級迴見皇上!”
“文某之事,貧僧亦曾聽聞一二。”明空沉吟道,“他與漢將李清,皆是夏主之親信,二人日夜常伴夏主左右,皆見信於夏主。夏主以文某本是大宋武狀元,待之尤厚。隻是聞聽文某出入常有護衛親兵相伴,若要行刺,並非易事。”
“正為此事,欲與大師謀之。”
明空麵色凝重,垂眉沉吟半晌,方說道:“此是西夏國腹心之地,公子能平安來此,已是異數……除非公子有空空兒、薛紅線那般本事,否則能否行刺成功尚未成可知,不能全身而退卻是必定之數,此匹夫之勇,所得不足償所失也。公子為朝廷幹城,不可為一區區降將,輕行專諸之事。”
“話雖如此,但文煥亦不能不除。”司馬夢求豈能不知其中的風險,但是陝西房知事身負重任,不可輕易暴露身份,而旁人卻難寄此任——若想完成這個任務,不僅要有過人的本領,還須有必死之決心。
職方館自創建以來,不過幾年時間,這個機構的主要任務還隻是替宋朝軍方搜集情報、策反官員。在西夏這個地方發展的細作,絕大部分是依靠金錢與官爵收買;隻有極少數骨幹,才是出於對大宋的忠誠以及一些信念上的原因,為職方館效力。畢竟對於身居西夏的人們來說,哪怕是血統純正的漢人,從職方館所了解的情況來看,也並沒有如同國內一些秀才們所想當然的那樣,對於恢複漢族的統治抱以熱烈的期望並且願意為之犧牲,
恰恰相反,越是深入到西夏的腹心之地,當地的居民越是可能為了西夏國而拿起武器來與宋朝戰鬥——哪怕是漢人,亦不例外。從職方館搜集的情報分析,西夏國內大部分居民,無論蕃漢,亦無論貴賤,他們更關心的,恐怕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隻有這件事情可以最終決定他們的傾向性,而並非那虛無縹緲的“夷夏之防”與“君臣之義”。這樣的情況同樣適應於被契丹人占據的燕雲地區,職方館對燕雲地區更為詳盡的情報分析,曾經直接擊碎了大宋朝從皇帝至大臣們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幻想——以為隻要大宋軍隊北上,當地的漢族居民就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職方館甚至認為,如果將來王師果真北上收複燕雲,一定會有相當的漢族官員為遼朝皇帝盡忠,而對於普通居民的期待,最多也隻能寄托在中立這樣的範圍之內;真正能為大宋朝所用的,也許隻有僧道與商人。
而西夏的情況顯然更糟,因為在梁太後與梁乙埋的統治下,西夏與宋朝的關係不斷交惡,衝突不斷,商旅斷絕。職方館甚至隻能依賴於遼國商人來收集西夏的情報——不過這顯然不屬於陝西房管轄。
因此,當司馬夢求決定要刺殺文煥之時,突然發現,要麽他就要暴露陝西房知事的身份,要麽,他就隻能親自動手——司馬夢求還不至於愚蠢到敢在西夏的腹心之地募集刺客。
不過無論如何,司馬夢求卻同樣也沒有想過要拿自己的生命去與文煥同歸於盡。這並非是司馬夢求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認為文煥的生命還不夠票價。所以他才來找明空謀劃。明空的迴答,顯然不會讓他滿意。
“無論如何,要請大師代為謀劃,隻要能探聽出文某有何喜好習慣,便不難設法接近。”
明空不知道司馬夢求為何一定要殺文煥而心甘,但是畢竟司馬夢求是宋朝樞府職方館知事,他既然如此說了,亦不好拒絕。他沉吟許久,方勉強說道:“文某之喜好習慣,興慶府想必知之者少,且聽聞他除與夏主及李清見麵之外,便常常閉門不出,亦不接客……不過,貧僧勉力打聽便是。”
“多謝大師。”
興慶府外的圍場,內著鐵甲、外裹錦袍的文煥撿著一隻身中羽箭的大鷹,策馬向夏主秉常馬前跑來。臉上尚帶著稚氣的秉常笑吟吟地望了文煥一眼,揮鞭指著文煥,向身邊的李清笑道:“不料宋朝亦有文將軍這樣的善射之士。”
李清微微欠身,一臉鄭重地答道:“宋軍重射術,善射之士不在少數。若據文將軍所言,宋朝現已
在編修《步軍典範》,其中似有規定士卒之射術,不僅須能及遠,亦須能中的。此事不可等閑視之。陛下試想,若是宋朝神臂弓部射中之能提升三成,我軍當以何應敵?”
秉常的笑容凝固在臉上,半晌說不出話來。
“宋軍近年來屢戰屢捷,又不惜耗費國帑,將軍隊全部整編,裝備昂貴之新式武器,其誌不在小。”李清繼續說道,“反觀諸國,遼國雖新君立足漸穩,然而楊遵勖割據之勢已成,耶律乙辛負隅頑抗,其困獸之勇,固出人意料,然於遼主卻非福音,如此以久,遼國國力必然削弱。大理國內爭權奪利,權臣秉政,於宋朝本不足為患,如今更是懾於宋朝之威,一歲竟至三遣貢使!此為宋朝開國以來未有之事。而我大夏屢敗於宋,兼之陛下即位未久,威信未立……”李清說到此處,見秉常的臉色已漸漸嚴肅,他頓了一下,凝視秉常一眼,欠身說道:“恕臣萬死,臣以為今日之事,大夏國有亡國之憂!”
“你是忠臣。”秉常勉強擠出笑容,迴頭看了文煥一眼,見文煥離自己已不足五十步,他向文煥招了招手,示意他過來,又轉身對李清說道:“說話無須顧慮太多。”
李清抬頭看了四周一眼,見除自己和文煥之外,四周衛士皆是秉常心腹,暗暗點頭,又向秉常說道:“陛下可否屏退左右說話?”
秉常看了李清一眼,又環視四周衛士,半晌,方點點頭,揮手高聲說道:“爾等退至百步以外!”
“遵命!”眾衛士一齊躬身應道,如波浪一般退了開去。文煥愣了一下,正要隨著眾人退下,卻聽李清喊道:“文將軍,你過來。”
文煥頓時愣住了,他看看李清,又看看秉常,眼睛霍然一亮,一絲熾熱的光芒從眼中一閃而過,握弓的手背,青筋根根暴露。
卻聽秉常轉過臉來,向他笑道:“文將軍不必迴避,可過來說話。”
“是。”文煥點頭答應,正要策馬過來,卻見李清皺眉望了他一眼,指著他手中的弓與腰間佩刀,示意他摘下了。
文煥心中一凜,連忙將弓與佩刀取下,丟在草地上,策馬走過來,向秉常欠身行禮。
“不必多禮。”秉常迴首顧視李清,說道:“現在再無外人。”
“陛下!”李清喊了一聲,從馬上滾了下去,拜倒在地,沉聲說道:“臣有一言,敢冒死獻於陛下座前,陛下若得見信,是陛下之幸,若不見信,臣願一死報陛下知遇之恩,惟請陛下能善待臣的家人。”
秉常見李清說出如此嚴重,不由一怔,道:“你我君臣相知,自古罕見,有事直言,必不加罪。”
“謝陛下。”李清向秉常鄭重叩首,方說道:“陛下可知今日之國勢否?”
“請將軍明言。”
“當今大夏,有必亡之勢!臣不敢不言於陛下麵前。”
秉常擠出笑容,說道:“雖有平夏城、講宗嶺之敗,似亦不足以言亡國吧?母後常言,大夏今日國勢,勝太祖太宗開國之時百倍,當時猶不亡,今日更無亡國之理。”
“哪朝哪代亡國之前的形勢,不比開國之時好上百倍?!”李清無禮的反駁道。
秉常聽到這話,卻也是一怔。他喜好漢文,也曾經讀過華夏史書,細細思來,卻的確如李清所說。
“臣敢問陛下,太祖太宗開國之時,可有女後當權,可有外戚專政?臣敢問陛下,太祖太宗開國之時,宋朝可有今日之繁華?如今大夏內則有女後外威,專擅兵威;外則有宋朝君臣協力強國變法,步步進逼。百姓們困於賦役之重,朝不保夕;貴族們卻耽於享樂,寧可將錢交給佛寺,也不願意讓給百姓!諸蕃落苦於刻剝,懷貳心久矣。兼之與宋交惡,貿易不通,商旅漸絕,朝野物用匱乏——長此以往,國無不亡之理!何況陛下當三思之,今日之大夏,究竟是姓嵬名氏?還是姓梁氏?!”
李清一番質問,問得秉常默然不語。
“梁乙埋本不會用兵,其秉兵權,無非是為一己之私利。但是大夏國,卻是經不起梁乙埋的幾番折騰了。若是他將精兵喪盡,陛下要用什麽來統治國家?”
“太後隻道用蕃禮胡俗,便可以保全國家。然而陛下可知否,連遼主那等英主,都大力推行漢化,儼然更以中國自居。陛下為一方天子,豈能自甘與蠻夷為伍?何況若用胡俗,便當逐水草而居。一旦築城池宮室,墾田耕種,尚欲久存胡俗,以陛下之明,以為可得乎?陛下又以為這興慶城中的貴人,有幾人能真正少得了宋朝的絲綢瓷器?連素惡漢物的太後宮中,還擺著一座宋朝製造的珍珠座鍾呢!”
“那將軍以為……”秉常抿緊嘴唇問道。
“陛下要想不亡國,保全宗廟,以臣之愚見,唯有一法:與宋朝修好,恢複市易。同時在國內改革,推行漢製,削減一部分貴族特權,減輕百姓賦稅,善撫諸部之心。隻要兩國有一段時間不交戰,戰士們便可以放歸部落,牲畜就會繁衍,土地就有人耕種,百姓們就會擁護
陛下。縱使宋朝進攻,其國內必有反對戰爭之壓力,其外則要背負惡名,而我大夏卻同仇敵愾,且有沙漠為險,彼勞師遠來,與我全國為敵,無天時地利人和,豈有不敗之理?”
秉常沉吟半晌,道:“然太後必不肯同意此策。”
“故此當務之急,是陛下要掌握兵權,名副其實地親政!而要掌握兵權,便是要設法除掉梁乙埋,孤立太後!”李清毫不猶豫的說道。
“不錯。”在一旁一直側耳傾聽的文煥突然插話道:“自古以為,未有陰盛陽衰而國家興盛者。梁乙埋專權日久,未必沒有取而代之之心,陛下不可不防。”他說到這裏,見秉常將目光移過來注視自己,連忙垂下頭去,繼續說道:“陛下可知,臣在宋朝之時,宋人皆隻知大夏有梁乙埋、梁太後,不知大夏有陛下!”
秉常聽到這話,頓時怒氣上湧,厲聲道:“豈有此理!”
“陛下息怒。”李清連忙勸道,一雙眼睛緊緊盯著秉常那匹不停地刨著地麵的坐騎的馬蹄。
“要掌握兵權,並非易事。”秉常抿著嘴唇,半晌,方說道:“我大夏之製度,各部落之兵權實在各部貴人手中,既欲削其特權,如何能得其支持?”
“凡事皆要一步一步來。”李清見秉常已有動心之意,頓時大喜,說道:“陛下在親政之前,不必讓諸部落貴人知道要削其特權。首先要掌握兵權。十二監軍司實權皆在各部頭領手中,此輩既不足為恃,亦不足為懼。無論如何,十二監軍司的部隊,隻會聽從掌握興慶府的人之調動。因此,所謂兵權,實際上便是對興慶府附近二萬五千人的衛戍軍的控製權。”
當時西夏真正最精銳的部隊,並非是名震西北的“平夏鐵鷂子”,亦非是“步跋子”,而是常駐興慶府及其附近城市關塞的衛戍軍與“禦圍內六班直”。這兩支部隊,是自夏景宗元昊以來,西夏最根本的軍事力量,其成員都是從各部落中挑選出來的最勇猛的戰士。其中衛戍軍人數正軍在五千至二萬五之間,副兵多達七萬餘人,裝備為西夏諸軍最精良。而“禦圍內六班直”,則是由西夏國主親自掌握的一支精銳部隊,人數在五千左右——其組成成員全部是西夏各部落頭領的親屬以及夏主的心腹部將,在某種意義上,這隻侍衛軍,也同時是“質子軍”。
衛戍軍與“禦圍內六班直”之所以聲名不顯,是因為這兩支部隊畢竟不是經常衝殺在第一線的軍隊。他們永遠是和西夏國的最高統治者呆在一起。反過來說,誰真正掌握了這兩支部
一疊整整齊齊的報紙伸到文煥麵前。
文煥詫異地抬頭,看見李清的眼中竟有同情——不,是憐憫之色。
文煥心中格登了一下,接過了那疊報紙。
這的確是大宋的報紙,從《皇宋新義報》到《汴京新聞》、《西京評論》、《海事商報》,應有盡有,從日期來看,都是過期了的,而且時間也不連續,顯然是特意挑選出來要給自己看的。文煥卻不知道,這些報紙對於李清來說,其實也是“最新的”。因為將這些東西帶出大宋國境,遠比想象中的要困難得多。
“此木何不幸,羞做漢奸門!”——一行刺目的大字猛然間躍入文煥的眼簾,十個大字宛如十把尖刀同時刺向他,文煥的手頓時哆嗦起來。
“宋朝人以為你降夏了。”李清早已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見他慘然變色,便淡淡地說道,“如今朝野輿論,皆欲殺你而後快。那些人不用自己親上戰場,所以說起大話來,自是一個比一個容易。據說還有些讀書人寫了這副對聯,貼在你家門上,極盡羞辱之能事。若根據這些報紙所說,宋朝雖然沒有學漢武帝,族誅你全族,但隻怕現在你家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令尊已經被這副對聯活活氣死了;令堂與你的兄弟姐妹們出門都不敢抬頭見人!他們什麽都不知道,卻都以你為恥!”
文煥心中激烈震動,隻覺得眼前的一切,似乎全不真實,但眼前卻隻覺得天昏地暗,鋪天蓋地的壓向自己,幾乎是一瞬間,他便頓時失去了所有的力量,隻剩下一雙手還麻木固執的翻動著手中的報紙。
“你已經身敗名裂,卻還辱及祖宗!”李清輕輕冷笑著,這笑聲顯得格外的尖銳刺耳,“你們族裏已經公議,你父母因為生了你這個漢奸兒子,死後都不得入葬祖墳!”
“你說什麽?!”文煥不知哪裏來的力氣,竟騰地站起來,眼中似有火焰燃燒待要噴射出來,一雙手青筋暴露,早已將報紙捏成一團,緊緊地攥著。
李清卻直視著文煥眼中的怒火,目光毫不退縮。“我可沒有一個字說謊,所有的一切,都來自這些宋朝的報紙。你忠心的宋朝,已經拋棄了你!他們根本一無所知,隻是僅僅因為聽信了你投降的謠言!”
“這定是你的詭計!”文煥大吼一聲,然後猛地一拳,揮向李清。
李清揮手架住,厲聲喝道:“你該醒醒了!這些報紙,夏國可仿製不出來!你仔細看看這一篇文章,這些細章
,夏國有這個能力偽造麽?夏國誰又能知道你老家在哪裏?誰又知道你家裏這許多的詳情?”
文煥緊緊的咬住嘴唇,一言不發,鮮血卻一絲絲從他的嘴角泌出。
他本來這個家族的驕傲,但如今,卻變成了害死父親,累及家人的罪人!這是何等巨大的轉變?他此時還沒有倒下流淚,隻不過是因為眼前站立的,是他的敵人。
“休說你不曾降夏,便是降了夏國,又如何?你家人又何辜?你曾經為宋朝皇帝賣過命,拚死戰鬥,有什麽理由你非要為那個宋朝把命都丟掉不可?是誰說你隻要不為了那個宋朝把命都賠掉,便是付出過再多,也是個罪人?”李清的話如尖刀一樣劃過文煥的心,“他既不仁,你何必義?他既誣你降敵,便真降給他看看又如何!”
“我和你不一樣。”文煥咬著牙,一字字的說道。
“你和我的確不一樣。”李清冷笑道:“但是在宋朝人眼裏,現在都已一樣。漢奸,逆臣,降將!我比你幸運的是,我沒有父親可供他們來氣死!”
文煥惡狠狠地瞪了李清一眼,“我隻恨我沒有早自殺,結果累及父母,如今悔之無及!”
“你現在自殺,卻也已經來不及了!”李清譏諷地說道,“你若是死了,便是真相傳到宋朝,也別以為那些曾經嘲諷過你,逼死令尊的人會有一絲後悔與內疚。他們一定會對自己說,雖然他們誤會了你,但是這是因為你不肯自殺而導致的,或者說這是職方司的錯誤誤導了他們,他們並沒有錯!他們永遠不會錯。哪怕他們氣死了你父親,但是罪魁禍首,可以是除他們之外的任何人,卻絕對不會是有氣章的他們!哪怕找不到人來當替罪羊,他們也會將一切歸之於天,讓老天來當替罪羊!”
文煥的指甲掐進了肉中,鮮血冒了出來。
“我若是你,我便不會死。伍子胥當年若自殺,不過是多一個冤案罷了。大丈夫當快意恩仇,鞭屍還怨!”
“快意恩仇?!”文煥望著李清,突然笑了起來,笑容之中,竟是有濃濃的譏諷之意。李清想過文煥種種反應,唯獨沒有想到他竟然會笑起來,不禁吃了一驚,當下倒退一步,端詳起文煥來。卻聽文煥淡淡地說道:“我不曾想過要快意恩仇。”
李清正要說話,隻聽文煥又說道:“我文家世代簪纓,我自束發,即知要忠君愛國。雖不能以死報國,不過是圖此身有大用爾。”他閉上眼睛,想起少時讀史書時讀到南霽雲之死,折腕歎息情形,歎了口氣
,接著說道:“不料今日竟悔不能效南八之死,以致累及父母。唯恨大宋竟無一人知文某者!”
李清聽到這裏,也暗暗歎了口氣,暗道:“未必無人知你。隻是一人之知你,又如何能與天下之恨你相抗?”
又聽文煥繼續說道:“我文煥此心,於大宋無所負。天人可鑒,是大宋負我,非我負大宋!”說到此處,他頓了一下,方愴然道:“今日,文煥降矣!”
李清雖知逢今日之事,不降者十無一二,但文煥親口說出來,卻亦不禁喜形於色。他急欲招降文煥,是想引為臂助,協助秉常掌權,以實行漢化改革,須知以文煥“宋朝武狀元”的身份,在人才缺少的西夏,必然受到重用。
當下李清忙上前,握著文煥的手,朗聲笑道:“賢弟能想通此章,兄必不敢負於賢弟。賢弟在西夏,必得大用,他日成就,在我之上。”一麵轉過身去,向屋外高聲唿道:“來人,快給文將軍洗漱更衣,好去見主公!”
文煥絕望的眼睛靜靜的望著李清的背影,眼中卻忽流露出一抹一閃而過的嘲弄之色。
西夏大安三年八月。
興慶府承天寺。
“阿彌陀佛!”一個五十來歲的僧人身著一襲灰布袈裟,高宣佛號,信步走向高達一十三級的承天寺塔之下。恰逢一陣微風吹過,承天寺塔上各層簷角所掛鐵鈴一齊叮當作響,一個正在瞻仰這座西夏國內著名佛塔的白衣男子便在這鈴聲中轉過身來,朝僧人微微一笑。若是知道的人見著這副場景,必然大吃一驚。原來這白衣男子竟是大宋樞密院職方館知事司馬夢求!而那走過來的僧人,赫然便是如今在興慶府頗享盛名的明空大師!在司馬夢求的身旁,還一左一右伴立著兩個童子。
“大師別來無恙!”眼見明空走近,司馬夢求雙手合十,垂首朗聲問候。
“司馬公子一路辛苦。”明空在司馬夢求五步之外站住,合十答禮。
“談不上辛苦,陝西的兄弟們一路護送,十分周到。”司馬夢求微笑著注視明空,說道:“在下此來,順便帶了一點禮物,算是在下的布施。”說罷,朝身邊一個童子微微點頭,那個童子連忙從懷中抽出一張紅色紙帖,雙手遞給明空。
明空接過來,略看了一眼,便揣入懷中。道:“多謝司馬公子。”
司馬夢求微微點頭,看了一眼四周,見佛塔之外,古柏青鬆之間有不少人影忽隱忽現,又問道:“不知此間說話方便否?”
明空笑了笑,移目四顧,緩緩答道:“此間再無外人。”
“那便好。”司馬夢求沉吟了一下,說道:“大師在興慶府做得甚好,皇上已經許諾,隻要收複河西,便封大師為聖明持國法師,為河西佛寺眾僧之首。大師在俗家之子弟,可蔭二人為官。”
明空眼中閃過一絲喜色,向北垂首彎腰,雙手合十謝道:“臣謝皇上隆恩。”
“石帥早曾與智緣大師有言,凡大宋威德所至,必同是儒、釋、道三教昌隆之所在。佛家欲普度眾生,便當先助大宋成功,大宋成功,佛教亦當昌盛!”司馬夢求的語氣非常平淡,但在明空的心中,卻如同有一團熾烈的火焰在燃燒。
雖然朝廷中允滿爭議,但是宋朝鼓勵佛、道二教在環南海地區傳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整個政策雖然被很大一部分不信佛道的士大夫與儒生戲稱為“禍水南引”,但是卻毋庸置疑地被堅定的推行著,並且得到許多士大夫別懷他意的支持。
自熙寧九年起,宋朝朝廷就已經下達公文,凡是持祠部許可文書至海外傳法的僧尼,由市舶司支付單程船費;而自熙寧十年起,大宋朝所有僧道,皆須在海外傳法五年以上,剃度或收授弟子三十人以上,方可升為方丈、主持、觀主。與道士們的心不甘情不願不同,大批的宋朝僧人在普度眾生的信念的支持下,遠渡至環南海諸島,傳播已經中華化的佛教,當然,順便也會教授漢文——並非每個宋朝和尚都懂梵文的。為了管理海外的宋朝僧道,或者說主要是為了替太皇太後與大宋朝皇帝陛下祁福,宋朝的皇太後,還私人捐資在大宋朝領土的最南端淩牙門修建了一座南海護國寺與一座上清觀。
這些還僅僅是公開的措施,在暗地裏,在石越的推動下,樞密院職方館在智緣等許多高僧的幫助下,與遼國、西夏、大理以至於高麗、日本國的一部分僧人,都建立了程度不同的良好關係。明空本人就是其中之一。才智出群,曾經遠至天竺取經的明空,其實卻是個因為家貧半路出家的和尚——甚至他的度碟錢都是智緣替他出的。不過這私毫不妨礙明空這個並不怎麽純粹的僧人,擁有自己的野心。所以他才在智緣的引薦下,接受大宋樞府職方館的“布施”。
“蠻夷之國,便是信奉佛祖,亦終不能如大宋一般護法,貧僧聽說如今西域一帶,已有異教傳入,信奉佛祖之民漸少,而信異教之民漸多,若大宋不能早日收複河西,非隻是大宋之不幸,亦是釋家之不幸。”
“大師放心。”司馬夢求
看了一眼高聳入雲的佛塔,笑道:“用不著大師等許多年,此地終當複歸中土。”
“如此甚幸。”
司馬夢求又說道:“在下來懷遠郡,尚另有一事。”他口中的“懷遠郡”,是興慶府在唐代的稱唿。
明空微微一笑,雙手合十,高宣佛號,問道:“可是為武狀元降夏一事?”
“正是。”司馬夢求臉色沉了下來,咬牙說道:“一直以來,陝西房都查不到文煥那廝的下落,不料便在十餘天前,此賊竟已被夏主封為漢字院學士兼禦圍內六班直副都統,妻以仁多族之女,出入隨扈,夏主又為他營造府第,極盡親寵!此賊世代官宦,為大宋武狀元,其沒於西夏,石帥又上折為之辯護,不料竟然真已降敵,真是忘恩負義、無父無君之徒。”
明空淡淡聽司馬夢求說完,問道:“司馬公子之意,是欲設法為大宋誅之?”
“正是!”司馬夢求傲然道:“他在大宋時,亦曾往來石學士府上,與某有舊。然如今既做賊,某自當持其首級迴見皇上!”
“文某之事,貧僧亦曾聽聞一二。”明空沉吟道,“他與漢將李清,皆是夏主之親信,二人日夜常伴夏主左右,皆見信於夏主。夏主以文某本是大宋武狀元,待之尤厚。隻是聞聽文某出入常有護衛親兵相伴,若要行刺,並非易事。”
“正為此事,欲與大師謀之。”
明空麵色凝重,垂眉沉吟半晌,方說道:“此是西夏國腹心之地,公子能平安來此,已是異數……除非公子有空空兒、薛紅線那般本事,否則能否行刺成功尚未成可知,不能全身而退卻是必定之數,此匹夫之勇,所得不足償所失也。公子為朝廷幹城,不可為一區區降將,輕行專諸之事。”
“話雖如此,但文煥亦不能不除。”司馬夢求豈能不知其中的風險,但是陝西房知事身負重任,不可輕易暴露身份,而旁人卻難寄此任——若想完成這個任務,不僅要有過人的本領,還須有必死之決心。
職方館自創建以來,不過幾年時間,這個機構的主要任務還隻是替宋朝軍方搜集情報、策反官員。在西夏這個地方發展的細作,絕大部分是依靠金錢與官爵收買;隻有極少數骨幹,才是出於對大宋的忠誠以及一些信念上的原因,為職方館效力。畢竟對於身居西夏的人們來說,哪怕是血統純正的漢人,從職方館所了解的情況來看,也並沒有如同國內一些秀才們所想當然的那樣,對於恢複漢族的統治抱以熱烈的期望並且願意為之犧牲,
恰恰相反,越是深入到西夏的腹心之地,當地的居民越是可能為了西夏國而拿起武器來與宋朝戰鬥——哪怕是漢人,亦不例外。從職方館搜集的情報分析,西夏國內大部分居民,無論蕃漢,亦無論貴賤,他們更關心的,恐怕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隻有這件事情可以最終決定他們的傾向性,而並非那虛無縹緲的“夷夏之防”與“君臣之義”。這樣的情況同樣適應於被契丹人占據的燕雲地區,職方館對燕雲地區更為詳盡的情報分析,曾經直接擊碎了大宋朝從皇帝至大臣們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幻想——以為隻要大宋軍隊北上,當地的漢族居民就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職方館甚至認為,如果將來王師果真北上收複燕雲,一定會有相當的漢族官員為遼朝皇帝盡忠,而對於普通居民的期待,最多也隻能寄托在中立這樣的範圍之內;真正能為大宋朝所用的,也許隻有僧道與商人。
而西夏的情況顯然更糟,因為在梁太後與梁乙埋的統治下,西夏與宋朝的關係不斷交惡,衝突不斷,商旅斷絕。職方館甚至隻能依賴於遼國商人來收集西夏的情報——不過這顯然不屬於陝西房管轄。
因此,當司馬夢求決定要刺殺文煥之時,突然發現,要麽他就要暴露陝西房知事的身份,要麽,他就隻能親自動手——司馬夢求還不至於愚蠢到敢在西夏的腹心之地募集刺客。
不過無論如何,司馬夢求卻同樣也沒有想過要拿自己的生命去與文煥同歸於盡。這並非是司馬夢求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認為文煥的生命還不夠票價。所以他才來找明空謀劃。明空的迴答,顯然不會讓他滿意。
“無論如何,要請大師代為謀劃,隻要能探聽出文某有何喜好習慣,便不難設法接近。”
明空不知道司馬夢求為何一定要殺文煥而心甘,但是畢竟司馬夢求是宋朝樞府職方館知事,他既然如此說了,亦不好拒絕。他沉吟許久,方勉強說道:“文某之喜好習慣,興慶府想必知之者少,且聽聞他除與夏主及李清見麵之外,便常常閉門不出,亦不接客……不過,貧僧勉力打聽便是。”
“多謝大師。”
興慶府外的圍場,內著鐵甲、外裹錦袍的文煥撿著一隻身中羽箭的大鷹,策馬向夏主秉常馬前跑來。臉上尚帶著稚氣的秉常笑吟吟地望了文煥一眼,揮鞭指著文煥,向身邊的李清笑道:“不料宋朝亦有文將軍這樣的善射之士。”
李清微微欠身,一臉鄭重地答道:“宋軍重射術,善射之士不在少數。若據文將軍所言,宋朝現已
在編修《步軍典範》,其中似有規定士卒之射術,不僅須能及遠,亦須能中的。此事不可等閑視之。陛下試想,若是宋朝神臂弓部射中之能提升三成,我軍當以何應敵?”
秉常的笑容凝固在臉上,半晌說不出話來。
“宋軍近年來屢戰屢捷,又不惜耗費國帑,將軍隊全部整編,裝備昂貴之新式武器,其誌不在小。”李清繼續說道,“反觀諸國,遼國雖新君立足漸穩,然而楊遵勖割據之勢已成,耶律乙辛負隅頑抗,其困獸之勇,固出人意料,然於遼主卻非福音,如此以久,遼國國力必然削弱。大理國內爭權奪利,權臣秉政,於宋朝本不足為患,如今更是懾於宋朝之威,一歲竟至三遣貢使!此為宋朝開國以來未有之事。而我大夏屢敗於宋,兼之陛下即位未久,威信未立……”李清說到此處,見秉常的臉色已漸漸嚴肅,他頓了一下,凝視秉常一眼,欠身說道:“恕臣萬死,臣以為今日之事,大夏國有亡國之憂!”
“你是忠臣。”秉常勉強擠出笑容,迴頭看了文煥一眼,見文煥離自己已不足五十步,他向文煥招了招手,示意他過來,又轉身對李清說道:“說話無須顧慮太多。”
李清抬頭看了四周一眼,見除自己和文煥之外,四周衛士皆是秉常心腹,暗暗點頭,又向秉常說道:“陛下可否屏退左右說話?”
秉常看了李清一眼,又環視四周衛士,半晌,方點點頭,揮手高聲說道:“爾等退至百步以外!”
“遵命!”眾衛士一齊躬身應道,如波浪一般退了開去。文煥愣了一下,正要隨著眾人退下,卻聽李清喊道:“文將軍,你過來。”
文煥頓時愣住了,他看看李清,又看看秉常,眼睛霍然一亮,一絲熾熱的光芒從眼中一閃而過,握弓的手背,青筋根根暴露。
卻聽秉常轉過臉來,向他笑道:“文將軍不必迴避,可過來說話。”
“是。”文煥點頭答應,正要策馬過來,卻見李清皺眉望了他一眼,指著他手中的弓與腰間佩刀,示意他摘下了。
文煥心中一凜,連忙將弓與佩刀取下,丟在草地上,策馬走過來,向秉常欠身行禮。
“不必多禮。”秉常迴首顧視李清,說道:“現在再無外人。”
“陛下!”李清喊了一聲,從馬上滾了下去,拜倒在地,沉聲說道:“臣有一言,敢冒死獻於陛下座前,陛下若得見信,是陛下之幸,若不見信,臣願一死報陛下知遇之恩,惟請陛下能善待臣的家人。”
秉常見李清說出如此嚴重,不由一怔,道:“你我君臣相知,自古罕見,有事直言,必不加罪。”
“謝陛下。”李清向秉常鄭重叩首,方說道:“陛下可知今日之國勢否?”
“請將軍明言。”
“當今大夏,有必亡之勢!臣不敢不言於陛下麵前。”
秉常擠出笑容,說道:“雖有平夏城、講宗嶺之敗,似亦不足以言亡國吧?母後常言,大夏今日國勢,勝太祖太宗開國之時百倍,當時猶不亡,今日更無亡國之理。”
“哪朝哪代亡國之前的形勢,不比開國之時好上百倍?!”李清無禮的反駁道。
秉常聽到這話,卻也是一怔。他喜好漢文,也曾經讀過華夏史書,細細思來,卻的確如李清所說。
“臣敢問陛下,太祖太宗開國之時,可有女後當權,可有外戚專政?臣敢問陛下,太祖太宗開國之時,宋朝可有今日之繁華?如今大夏內則有女後外威,專擅兵威;外則有宋朝君臣協力強國變法,步步進逼。百姓們困於賦役之重,朝不保夕;貴族們卻耽於享樂,寧可將錢交給佛寺,也不願意讓給百姓!諸蕃落苦於刻剝,懷貳心久矣。兼之與宋交惡,貿易不通,商旅漸絕,朝野物用匱乏——長此以往,國無不亡之理!何況陛下當三思之,今日之大夏,究竟是姓嵬名氏?還是姓梁氏?!”
李清一番質問,問得秉常默然不語。
“梁乙埋本不會用兵,其秉兵權,無非是為一己之私利。但是大夏國,卻是經不起梁乙埋的幾番折騰了。若是他將精兵喪盡,陛下要用什麽來統治國家?”
“太後隻道用蕃禮胡俗,便可以保全國家。然而陛下可知否,連遼主那等英主,都大力推行漢化,儼然更以中國自居。陛下為一方天子,豈能自甘與蠻夷為伍?何況若用胡俗,便當逐水草而居。一旦築城池宮室,墾田耕種,尚欲久存胡俗,以陛下之明,以為可得乎?陛下又以為這興慶城中的貴人,有幾人能真正少得了宋朝的絲綢瓷器?連素惡漢物的太後宮中,還擺著一座宋朝製造的珍珠座鍾呢!”
“那將軍以為……”秉常抿緊嘴唇問道。
“陛下要想不亡國,保全宗廟,以臣之愚見,唯有一法:與宋朝修好,恢複市易。同時在國內改革,推行漢製,削減一部分貴族特權,減輕百姓賦稅,善撫諸部之心。隻要兩國有一段時間不交戰,戰士們便可以放歸部落,牲畜就會繁衍,土地就有人耕種,百姓們就會擁護
陛下。縱使宋朝進攻,其國內必有反對戰爭之壓力,其外則要背負惡名,而我大夏卻同仇敵愾,且有沙漠為險,彼勞師遠來,與我全國為敵,無天時地利人和,豈有不敗之理?”
秉常沉吟半晌,道:“然太後必不肯同意此策。”
“故此當務之急,是陛下要掌握兵權,名副其實地親政!而要掌握兵權,便是要設法除掉梁乙埋,孤立太後!”李清毫不猶豫的說道。
“不錯。”在一旁一直側耳傾聽的文煥突然插話道:“自古以為,未有陰盛陽衰而國家興盛者。梁乙埋專權日久,未必沒有取而代之之心,陛下不可不防。”他說到這裏,見秉常將目光移過來注視自己,連忙垂下頭去,繼續說道:“陛下可知,臣在宋朝之時,宋人皆隻知大夏有梁乙埋、梁太後,不知大夏有陛下!”
秉常聽到這話,頓時怒氣上湧,厲聲道:“豈有此理!”
“陛下息怒。”李清連忙勸道,一雙眼睛緊緊盯著秉常那匹不停地刨著地麵的坐騎的馬蹄。
“要掌握兵權,並非易事。”秉常抿著嘴唇,半晌,方說道:“我大夏之製度,各部落之兵權實在各部貴人手中,既欲削其特權,如何能得其支持?”
“凡事皆要一步一步來。”李清見秉常已有動心之意,頓時大喜,說道:“陛下在親政之前,不必讓諸部落貴人知道要削其特權。首先要掌握兵權。十二監軍司實權皆在各部頭領手中,此輩既不足為恃,亦不足為懼。無論如何,十二監軍司的部隊,隻會聽從掌握興慶府的人之調動。因此,所謂兵權,實際上便是對興慶府附近二萬五千人的衛戍軍的控製權。”
當時西夏真正最精銳的部隊,並非是名震西北的“平夏鐵鷂子”,亦非是“步跋子”,而是常駐興慶府及其附近城市關塞的衛戍軍與“禦圍內六班直”。這兩支部隊,是自夏景宗元昊以來,西夏最根本的軍事力量,其成員都是從各部落中挑選出來的最勇猛的戰士。其中衛戍軍人數正軍在五千至二萬五之間,副兵多達七萬餘人,裝備為西夏諸軍最精良。而“禦圍內六班直”,則是由西夏國主親自掌握的一支精銳部隊,人數在五千左右——其組成成員全部是西夏各部落頭領的親屬以及夏主的心腹部將,在某種意義上,這隻侍衛軍,也同時是“質子軍”。
衛戍軍與“禦圍內六班直”之所以聲名不顯,是因為這兩支部隊畢竟不是經常衝殺在第一線的軍隊。他們永遠是和西夏國的最高統治者呆在一起。反過來說,誰真正掌握了這兩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