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世之謎
新宋(Ⅰ Ⅱ Ⅲ3部全) 作者:新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一章
代州是大宋河東路重要邊防州郡。在雁門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它與遼國西京道轄下朔州、應州、蔚州三州接壤。在民間傳說中,代州是“楊家將”抗遼的主要場所,楊五郎出家的五台山,也就在代州境內。所謂的“楊家將”雖然多屬傳說附會,但代州於大宋邊防之重要性卻並非虛構。代州失守,則太原可危;而太原失守,則關中、洛陽震動,大宋形勝之地,都將淪為戰場。
因為代州如此重要,所以宋朝沿代州邊境由東向西修築了瓶形寨、天石寨、雁門寨、西徑寨、陽武寨、樓板寨等等數以十計的軍事據點。而在其轄境內的禁軍、廂兵、鄉兵,亦是數以萬計。各種忠烈社、弓箭社,更是遍布各鄉各村,民風之剽悍,殊不可輕侮。自從王安石執政以後,除了置將法、保甲法之外,更是在代州邊境修繕要塞,增建軍事據點,以鞏固邊防。遼人對於此事實是隱忍多時,但因當時河北諸州守臣皆是宋朝一時名臣,而遼國的實力也支撐不起一場與宋朝舉國相爭的戰爭,因此一直隻能靜待機會。
到了熙寧七年十月,也就是遼國耶律洪基在位的鹹雍十年之時,眼見宋朝大災之後,元氣大傷,兼之王安石罷相,政局不穩,遼主耶律洪基與魏王、樞密使耶律乙辛相議,要趁火打劫一番,遂下令樞密副使蕭素坐鎮西京大同府,遣林牙蕭禧往代州,誣賴宋人修城寨侵入朔、應、蔚三州境內,意圖不善,要求宋國停止修築城寨、重議遼宋邊界,並賠償白銀二十萬兩、錢二百萬貫、絹二十萬匹。且揚言已屯兵十萬於邊境三州,若宋人不予,則是自壞和議,遼軍當自己來取。
這是宋朝二十六歲的皇帝趙頊第一次麵對強大北鄰的軍事威脅。雖然自小心懷大誌,銳意收複幽薊,但當敵人在一個不是由自己選擇的時機發出恐嚇之時,趙頊卻顯得有點色厲內荏。連羌人那種小小的反抗,都會讓這個皇帝寢食難安,何況是自五代以來就讓人談之色變的契丹人!偏偏在此之時,他的政事堂與樞密院的主要成員們,沒有一個人有過與契丹人打交道的經驗。
這一次,是趙頊很無奈的前往慈壽宮。太皇太後曹氏的智慧,很多時候,是趙頊所必須倚重的。
“遼人如此蠻橫無理,實在可惡!”趙頊向曹太後介紹完事件的大概之後,猶自顯得憤憤不已。
曹太後卻隻是平靜地望著趙頊,皇帝的生氣,在多大程度隻是為了維護天子的尊嚴?又有多少是為了掩飾自己心中的恐懼?她把一切都收到眼底,隻是用安靜祥和的目光
凝視著自己這個貴為天子的孫兒。宮女乖巧地將從江西上貢來的金橘用玉盤盛著,小心地放到趙頊伸手可及的地方。趙頊此刻哪有心思吃東西,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嚇得那宮女臉色蒼白,大氣都不敢喘一口,連忙退到一邊。
高太後忍不住輕輕皺眉,用略帶責怪的口吻道:“官家亦是已為人父了,遇事須要沉得住氣。”趙頊在熙寧六年,兩子夭折後,終於得第三子,取名趙俊,就在熙寧七年二月,賜封永國公。
趙頊聽到高太後斥責,忙紅著臉起身恭聆。
曹太後用眼色止住高太後,又叫趙頊坐了,道:“官家既知契丹索求無厭,又有何計議?”
“這等要求,實是答應不得,但若不從,不免兵禍連接,因此不若繼太祖、太宗皇帝遺誌,揮師北伐,先發製人。”趙頊說得非常豪邁,但卻始終有點底氣不足。
曹太後不置可否,隻問道:“既如此,那麽官家,而今國家儲蓄賜予,可曾備足?士卒甲仗,又是否精利?”
趙頊被問得一怔,尋思這話中深意,隻覺得便似一盆冷水迎頭澆下來,呆了一會,方勉強答道:“這些事,現在籌辦也不遲。”
曹太後在心中微微歎息了一聲,委婉地說道:“官家,先聖有言:吉兇悔吝生乎動。一旦興事,結果是好是壞,將來是否感到後悔,會否遭受恥辱,都難以預料。便以用兵而言,若北伐得勝,官家不過是南麵受賀;而萬一挫敗,所傷實多。我想那遼國若容易打敗,那太祖、太宗之時,應當早已收複,何必等到今日?幽薊之事,不若緩緩圖之。”
當此國家元氣大傷之時,趙頊心中,又何曾真有戰意?隻不過種種不甘、屈辱、衝動,在心中交織,又礙於皇帝的臉麵,一時猶豫難決而已。他雖然貴為皇帝,但此時的心態,其實與那些懷著雄心壯誌卻又缺少實力的普普通通的年輕人無異,不過是自己無力麵對這一切,所以需要得到可以信賴的長輩的幫助、決疑,仿佛這樣做了後,那巨大的責任,就不再是由他一個人來承擔了。
曹太後又道:“而今兩府諸公,都難問北事。我不過一婦人,見不及長。官家何不召魏國公韓琦問策?其餘富弼、文彥博、曾公亮等一幹老臣,亦可備詢。古訓有雲,兼聽之明……”
河北大名府。府衙。
白色的布縵結滿府前,進出之人皆披麻戴孝,在街上都能隱隱約約聽見自內宅傳來的哭聲……潘照臨日夜兼行,當他在大名府府衙前滾身下馬之時,已
是筋疲力盡,然而沒有什麽比眼前的景象,能夠更讓他心驚膽戰的了!
“韓琦,你可不能死!”潘照臨在心中不停地祈禱,疾步走向門房,遞過名帖,道:“學生潘照臨,求見侍中,勞煩通報。”
不料那個門房接過名帖,便放聲大哭,“侍中、侍中他仙遊了!”
“啊?!”眼前之情形,雖讓潘照臨早有不好的預感,但他還懷著萬一的僥幸,可事實卻是如此的冷酷。任誰也沒有想到,曆事三朝的元老重臣,魏國公、侍中韓琦,竟然在這關鍵時刻死了!
“人算不如天算呀。”潘照臨心裏泛起苦澀的感覺,“看來,隻有去洛陽了。”
代州城,寒風蕭索,落葉紛飛。
太常寺少卿劉忱與呂大忠坐在同一輛馬車上,閉目養神。他一閉上眼睛,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崇政殿中皇帝召見的情形。
那天是在崇政殿,皇帝對他說道:“朕已命秘書丞呂大忠知代州事,大忠正逢父喪,朕得不已方奪情起複,卿往代州,當與大忠齊心協力,斷不可輕啟邊釁,有負朕望。”
他還記得自己當時答道:“臣既受命,便往樞府考核文據,未見本朝侵遼人一寸之地。臣既為使者,必當據理力爭,若辱使命,臣當死在代地,以報聖上。”
然而就在啟程前,皇帝內降指揮,給他的手詔上寫著:“遼理屈則忿,卿姑如所欲與之。”
一個使章,臨行前居然收到一份如此讓人灰心的手詔!劉忱心裏百感交集,到代州後,他一直把手詔深藏,絕口不提。這幾天揣見呂大忠為人,倒也是誌章慷慨之輩,但知人知麵難知心,他依然猶豫著要不要和呂大忠說明情況。今日是遼國樞密副使蕭素親自前來,自己和蕭素的第一次交鋒,若告訴呂大忠,萬一挫了銳氣,反為不妙。他咬咬牙,暗道:“罷了,不奉詔的罪名,我一人擔了便是!”
不多時,馬車便到了驛館。二人下了馬車,便見遼使蕭禧早已在門口迎接。見著二人下車,蕭禧忙拱手相揖,笑道:“劉大人、呂大人,請。”二人亦自揖遜迴禮。這是宋遼之間通用的外交禮章,這簡單的揖遜之禮,亦表示兩國是平等的外交關係。劉忱因見蕭禧一身戎裝,不由得輕輕冷笑一聲。呂大忠卻是神色自若,竟似是渾然不覺。
入了大門,遼國樞密副使蕭素已率眾隨從在中門相候。劉忱遠遠打量,見那蕭素約是四十來歲,方額濃眉,雙眸精光內斂,一看就知道是個厲害人物。站在他身後的卻
是一個身披鍍銀鐵甲、腰佩長劍、相貌英俊的年輕人,曾經出使過大宋的蕭佑丹,竟然還站在少年之後。劉忱心裏一驚,不由得多留意了幾眼,再看呂大忠,卻見他也有詫異之色。
當下雙方又行過揖遜之禮。蕭素拱手笑道:“劉大人、呂大人,遠來辛苦。”呂大忠亦拱手迴禮,淡淡迴道:“蕭大人說錯了,此是宋境,是蕭大人辛苦。”
蕭素哈哈一笑,抬手道了聲“請”,將劉忱、呂大忠等人迎入廳中。
劉忱等人走進大廳,卻見廳中早已布好酒宴。蕭素往主位上一站,高聲吩咐:“奏樂,請劉大人、呂大人入坐。”有侍者立即走了上來,把二人往客位上引。
劉忱與呂大忠對視一眼,卻都不肯動身,劉忱凝視蕭素,道:“蕭大人,你又弄錯了!”
蕭索一臉愕然,問道:“本使哪裏弄錯了?”
劉忱緩步走到蕭素麵前,昂然道:“此處乃大宋國境,驛館亦是大宋歡迎鄰國使章的驛館,於情於禮,應當請蕭大人坐客位。”
蕭禧在一旁聽到這話,不由勃然大怒:“豈有此理!既是我大遼設宴,焉有反坐客位之理?劉大人莫非是有意輕慢?!”
劉忱卻不看他,隻盯著蕭素,從容道:“若是私宴,自然能坐主位,不過蕭大人代表大遼皇帝,在下代表大宋皇帝,這是兩國之宴,既然在宋境,自是宋使坐主位。”
蕭禧卻不答應,“劉大人莫要逞蘇秦之辯,天下之事,理為同一,我等設宴,自是我等坐主位。”
劉忱知道這第一次交鋒,事關雙方銳氣,如何肯退讓半步,當下冷笑道:“大宋的國土,大宋的驛館,若要設宴,自然由它的主人來設,這宴會所費幾何,不必由貴國出。”
蕭禧趨前幾步,聲色俱厲,道:“劉大人這等小章都一步不讓,如此不近情理,可是沒有誠意談判麽?”
“本使千裏迢迢持章而來,如何說沒有誠意?!想遼國亦是大國,豈能不顧禮義,為天下所笑?天下萬事萬物,都抬不過一個理字。鵲巢鳩占,反賓為主,到底是本使缺少誠意,還是貴國缺少誠意?!”
劉忱舌辯滔滔,蕭禧一時竟被他駁得說不出話來。那銀鎧青年多看了劉忱幾眼,劉忱迴視之時,卻見他眼神中竟有讚賞之色,不由得一怔。卻聽蕭素笑道:“既是二位定要爭這個主位,我看兩家七十餘年交好,亦不必為些些小事傷了和氣。隻不過本使設宴,客位也是斷然不坐的。素性明日在
雁門山古長城以北重新設宴,再請二位與會。未知意下如何?”
劉忱與呂大忠對望一眼,道:“如此,明日必準時赴約。”
次日,遼國朔州馬邑邊境。
劉忱騎在一匹黑馬上迴頭眺望,險峻的雁門山已被遠遠的拋在身後,跟著自己的隻有幾個幕僚與三十名軍士。為防不測,呂大忠並沒有隨行,而是在雁門山以南的西徑寨接應。劉忱不禁又一次想起身上肩負的使命,既要維護國家的利益,又要不至於引起戰端,而麵對咄咄逼人的遼國,自己身後的國家與皇帝,都顯得孱弱了一點!
劉忱乃是進士出身。此時連朱熹都未出生,科舉的內容更沒有限製於四書五經之內。宋朝建國一百年來,能考中進士的,都稱得上是一時一地之人傑,對於華夏族之典章故事,自然都是非常清楚的。這馬邑之地,縱是匈奴強盛之時,也一直在漢朝的疆域之內,當年漢武帝曾經在此伏兵三十萬,以待匈奴。此時身臨其境,而境遇不同如此,劉忱環視四野,不由懷古慨今,撫綹長歎:“未知要何時,我大宋方能有三十萬雄兵,再臨此地,以邀單於!”
他話音剛落,便聽得一陣號角長鳴,北方的原野上揚起一陣灰塵,轟隆的馬蹄之聲由遠及近而來,劉忱心知這是迎接他的遼人來了,忙揮令屬下軍士勒馬列隊,向前迎進。果然,不多時,遠方便出現了百餘騎遼人。遼人占據幽薊之後,雖漸染漢化,但畢竟是馬背上的民族,素重騎術,非宋人能比。這百餘騎是從蕭素的親兵衛隊中挑出來的佼佼者,其軍容氣勢,更是令人見之奪魄。
劉忱心知這是蕭素在炫耀軍威,隱隱含有威脅之意。他迴頭見屬下軍士,都有畏怯之意,不禁眉頭一皺。他素有智略,此時便佯為不經意,勒馬停步,揚鞭指著遼軍,嘲笑道:“契丹素稱善戰,然亦中衰矣,某看這些騎兵,較我大宋捧日軍差得遠了!”
這些軍士何曾知道“上四軍”之一的捧日軍是何等軍容?隻是人人都知道上四軍的兵都是禁軍中千挑萬選的,這位劉大人從京師來,既然說捧日軍強悍,心裏不免就信了七分。雖說捧日軍再強,也遠在千裏之外,所謂遠水難解近渴,但眾人卻感覺有了依靠一般,士氣竟為之一振。
劉忱見計策奏效,立時寒下臉來,掃視眾人,厲聲道:“諸君隨某出使敵國,國體便係於諸君,若畏懼怯敵,非止是君一人之恥,亦是墮了我大宋國威,祖上宗族,亦要蒙羞!劉某來此之前,便聽說自古代地多慷慨之士,諸君能讓契丹胡虜笑我大宋
無人麽?!”
這些軍士見劉忱不過一介書生,卻如此慷慨激越,胸中無不熱血沸騰,一個士兵忍不住高聲迴道:“大人放心,代州軍隊,也沒有孬種!絕不敢有墮國威!”
其餘眾人也緊跟著高聲答道:“絕不敢有墮國威!”
劉忱滿意地看著眾人,高聲道:“果然都是好男兒!待見到遼人,不論文武,若有膽怯畏懼者,迴代州之後,某必以軍法處置!若不辱使命,某亦將給諸位請功!”說完勒轉馬頭,厲聲喝道:“列隊前進!”
也不過幾瞬的功夫,遼人便已到麵前,劉忱定睛望去,領頭的人卻是蕭禧。蕭禧見著劉忱,遠遠便哈哈笑道:“劉大人,一路辛苦!”
劉忱便在馬上迴了一禮,道:“有勞貴使遠迎。”
蕭禧看了一眼劉忱身後,見隨從軍士都精神抖擻,士氣高昂,不由得對劉忱又高看了幾分。又看他身旁,見呂大忠不在,當下故作驚訝的問道:“呂大人如何沒來?”
“呂大人乃代州知州,守土有責,不可輕出轄區。本使是大宋皇帝欽命的談判使者,出國會議,本使一人持章便可。若在代州境內,則由呂大人會同談判。”劉忱不亢不卑地答道。
蕭禧已知此人詞鋒甚健,再說下去自己也討不了好,隻怕還會自取其辱,哈哈一笑,便不再糾纏此事,引了劉忱向北而行。
然而沒走多久,蕭禧便即按捺不住,自矜地看了身邊的精騎一眼,又問道:“劉大人見我大遼的軍容如何?”
劉忱笑道:“契丹騎兵,天下聞名,然亦不過與我代州之軍相差仿佛。若較之諸班直、上四軍,隻怕要大遼皇帝的禦帳親軍方得比擬。至於震天雷、霹靂投彈之神威,則是古今所無,隻恐貴國無器可比。”
蕭禧也曾聽說過震天雷、霹靂投彈之名,這兩種武器,若真論威力,倒也不至於能左右勝敗,隻是當時之人,卻不免要駭於物聽,為傳聞所誤。加上河州之圍,瑪爾戩在震天雷、霹靂投彈之下,大吃苦頭,更被人傳得神乎其神。呂惠卿正是以此為借口,給陳元鳳敘功。蕭禧因隻是聞名,不知虛實,卻不願墮了自家威風,隻好強梁著說道:“似震天雷、霹靂投彈之類,隻怕多有誇大。”
劉忱微微一笑,道:“貴使哪日出使汴京,問問瑪爾戩便知虛實。”
蕭禧被他說得臉上一紅,連忙縱聲大笑,掩飾自己的窘狀,“劉大人詞鋒之利,真是不亞蘇秦。在下以前隻聽說南朝石子明、司
馬君實、蘇子瞻的大名,不料劉大人之才,似不在此三位之下。”
劉忱哈哈大笑不止,卻不作答。
蕭禧明知若是相問可能會被他譏笑,卻又忍不住好奇,脫口問道:“劉大人為何發笑?”
劉忱搖頭笑道:“某笑貴使不知我大宋之能人賢士。似石子明、司馬君實、蘇子瞻,那是天縱之才,劉某豈能望其項背?石、馬、蘇之輩,在大宋,也就隻有三人而已,若以劉某之才,大宋以車載,以鬥量,不可勝數。”
蕭禧心知他故作誇大之語,不由得嘲笑道:“石子明、司馬君實、蘇子瞻,確是天縱之才,不過一在杭州、一在洛陽、一在嶽州,卻不知大宋朝廷為何如此處置天縱之才?若是三人在大遼,必然官居二府。”
劉忱臉上微紅,嘴上卻毫不示弱,“古來賢君用人,必先試之州郡,再勞之部寺,進退以觀其誌,三人各居州郡,又何足為怪?!”
蕭禧明明占理,卻被他說得啞口無言,心裏也不得不佩服。二人便這麽一路唇槍舌劍,邊談邊行,沒多久,登上一道小坡後,蕭禧執鞭指著前方,笑道:“大營便在那裏了。”
劉忱聞言,連忙眺目遠望,這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隻見眼前契丹的營帳,竟是連營數裏、旌旗密布!他曾與呂大忠商議,以為遼國十萬大軍之說,不過是虛張聲勢,但眼前此景,單在馬邑,便至少有五六萬的大軍!
他臉上依舊素然自若,與蕭禧一路談笑,心裏卻暗暗思忖:“遼人如此勞師動眾,怎麽可能是為了爭這數百萬貫的錢財,數百裏的疆域?難道他們竟另有所謀?!呂大忠道細作全然不知遼人十萬大軍在何處,卻又為何突然出現數萬之眾於距雁門寨不過百十裏的馬邑邊境?”他左思右想,卻總是不得要領,隻覺種種不合情理之處,令人生疑。自古以來,都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談判之先,能多知道對方一些底細,至關重要。此時突然見到這連營數裏的大軍,劉忱不得不三思。
但遼人卻不肯給他細細思考的時間。蕭禧不斷和他東拉西扯,大營越走越近,沒多久,數百號角齊鳴,聲徹原野,隻見營門大開,兩列甲士荷戈而出,森嚴立於營門兩側,蕭素一身戎裝,率領帳下之官員,迎至營門。
劉忱隻得收迴思緒,翻身下馬,整整衣冠,迎上前去。
蕭素如逢故交般地將劉忱等人迎入帳內,分賓主坐下。劉忱打量遼國眾人,卻還是蕭素為首,那個銀鎧青年為次,其次方是蕭佑丹與蕭禧
等人,心裏不禁暗暗稱奇。他與呂大忠猜測了許久,一直沒有弄清楚那個青年的身份。
簡單的寒暄過後,蕭素突然便收起一直掛在臉上的笑容,劈頭道:“貴使奉大宋皇帝之命前來,想是已答應敝國的要求了。卻不知何時交接銀錢,何時劃定邊界?”
劉忱愣了一下,隨即知道這是蕭素先聲奪人之計,當下微微一笑,緩緩說道:“某奉大宋皇帝之命而來,乃是不忍兩國七十年之邦誼毀於一旦。凡北朝先前一切指責,皆屬無中生有;索賠銀錢之事,猶為無理!願北朝皇帝陛下毋受興事之臣所弊,聽信讒言,啟無窮之禍。”
蕭素登時把臉一沉,寒聲道:“南朝在邊境修繕城寨,侵占我疆地,還說什麽兩國七十年邦誼?我主本欲興兵討伐,念及先帝之盟,又以為南朝皇帝會念在兩國交好,停止挑釁之舉,才遣使交涉,不料貴使之意,竟是全不認賬!既是如此,又有甚好說的?!”說罷,作勢便要翻臉。
劉忱卻毫無懼意,從容道:“樞使不必動怒,大宋若不重視兩國邦誼,何必遣某前來?隻是北朝所求,絕無道理。北朝說大宋修繕城寨便是挑釁,天下實無此理,各國修繕城寨,以備盜賊,不過平常之事,百年以來,宋遼兩國,都未曾間斷。以北朝所言之事,雄州外羅城,已修了十三年,昔日既無一言及之,今日如何便成挑釁?北朝既然不欲,吾主念及邦誼,已下詔停止修築;白溝館驛之箭樓城堡,亦已拆毀,屯兵亦已撤迴。北朝何至咄咄逼人?”
蕭素一時語塞,不好再說此事,隻厲聲問道:“那貴國侵入我大遼疆界,又要如何說?”
劉忱冷笑道:“宋遼兩國,向來以古長城為界,如何說侵入大遼疆界?大宋未曾占北朝一寸之地。”
蕭素卻是知疆土之事,最可以混賴不清,當下道:“公莫要混賴,遼宋之界,一向以各山分水嶺土壟為界,未曾聽說以古長城為界。若以古長城為界,我武州豈不歸南朝所有了?”
劉忱看了蕭素一眼,迴頭對隨從道:“取地圖來!”左右連忙取出地圖打開,劉忱指著代地邊界,對蕭素道:“樞使請看,此乃仁宗之時的地圖,當時兩國疆界如此。”
蕭素哂然一笑,看都不看一眼,也喝道:“取地圖!”
不多時遼人也攤開一幅地圖,蕭素道:“劉公請看,此乃本朝十年前地圖,當時兩國疆界如此!”
劉忱湊上前一看,遼人竟是在地圖上將代州與朔州交界的西部邊境,前推到
了黃嵬山,與舊地相距數百裏!這黃嵬山正當要衝,在代州境內西邊一條官道附近,可以據此俯視陽武寨和樓板寨,直接威脅宋朝之原平乃至忻州。遼人之居心實不可言。
劉忱見這地圖紙張甚新,墨跡未幹,顯是新作,自是遼人故意混賴。他本欲斷然拒絕,可轉念一想到這數裏連營,卻隻得強自忍耐,道:“這圖隻怕不是十年前之物。但既是疆界有爭議,倒不難解決,樞使遣一胥吏來代州,會同代州守吏一同勘察疆界,便知是非。”
蕭素見劉忱語氣放緩,得勢更不饒人,道:“如此可是緩兵之計麽?我十萬大軍,每日空耗糧餉,哪裏經得起慢慢勘界?”
劉忱正要說話,卻見身後一個士兵動了動嘴唇,欲言又止。他心上一動,走到那個士兵跟前,問道:“你可是有什麽要說的麽?”
那士兵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大人,小人是代州土著,代州北部諸山,多數有分水嶺而無土壟,黃嵬山更是沒有土壟的。”
這士兵聲音雖然不大,卻也是滿帳皆可聽見。蕭素等人隻顧漫天要價,想當然的以為凡山皆有土壟,卻不料黃嵬山偏偏沒有,這時被人揭破,好不尷尬。好在蕭素頗有急智,他不待劉忱說話,便搶先說道:“咳!我方才一時口誤,黃嵬山的確沒有土壟,而是以分水嶺為界。”
劉忱豈能相讓,“隻怕黃嵬山本不是北朝土地,曆來分界,畢竟是古長城為準,若不然,為何又怕勘界?”
蕭素惱羞成怒,怕案高聲道:“足下一步不讓,竟是為何?勘界亦是分水嶺為界,不堪界亦是分水嶺為界!”
劉忱昂然冷笑:“有理不在聲高,閣下豈能指黑為白?”
雙方談到此處,皆不願意相讓,眼見就要談不下去了。
雁門山以南,西徑寨。
夕陽西斜,似火燒的雲霞掛在雁門山的那一頭,呂大忠不安地在寨中走來走去,探馬報告馬邑一夜之間出現數裏連營之後,呂大忠已經下令代州各寨加強戒備。西徑寨中更是如臨大敵,士兵們手中的弩,都已裝滿了箭矢,全神貫注的盯著北方。這裏扼住了雁門山通往代州的大道,如若有警,必然是西徑寨最先燃起烽火。
“那數萬大軍,究竟是從哪裏冒出來的?究竟是疑兵之計,還是實有這支軍隊存在?”這個問題不斷的折磨著呂大忠,劉忱去了一天了,還沒有迴來,雖然呂大忠相信不會有太大的意外,但肩負守土之責,卻不能不防萬一。
代州是大宋河東路重要邊防州郡。在雁門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它與遼國西京道轄下朔州、應州、蔚州三州接壤。在民間傳說中,代州是“楊家將”抗遼的主要場所,楊五郎出家的五台山,也就在代州境內。所謂的“楊家將”雖然多屬傳說附會,但代州於大宋邊防之重要性卻並非虛構。代州失守,則太原可危;而太原失守,則關中、洛陽震動,大宋形勝之地,都將淪為戰場。
因為代州如此重要,所以宋朝沿代州邊境由東向西修築了瓶形寨、天石寨、雁門寨、西徑寨、陽武寨、樓板寨等等數以十計的軍事據點。而在其轄境內的禁軍、廂兵、鄉兵,亦是數以萬計。各種忠烈社、弓箭社,更是遍布各鄉各村,民風之剽悍,殊不可輕侮。自從王安石執政以後,除了置將法、保甲法之外,更是在代州邊境修繕要塞,增建軍事據點,以鞏固邊防。遼人對於此事實是隱忍多時,但因當時河北諸州守臣皆是宋朝一時名臣,而遼國的實力也支撐不起一場與宋朝舉國相爭的戰爭,因此一直隻能靜待機會。
到了熙寧七年十月,也就是遼國耶律洪基在位的鹹雍十年之時,眼見宋朝大災之後,元氣大傷,兼之王安石罷相,政局不穩,遼主耶律洪基與魏王、樞密使耶律乙辛相議,要趁火打劫一番,遂下令樞密副使蕭素坐鎮西京大同府,遣林牙蕭禧往代州,誣賴宋人修城寨侵入朔、應、蔚三州境內,意圖不善,要求宋國停止修築城寨、重議遼宋邊界,並賠償白銀二十萬兩、錢二百萬貫、絹二十萬匹。且揚言已屯兵十萬於邊境三州,若宋人不予,則是自壞和議,遼軍當自己來取。
這是宋朝二十六歲的皇帝趙頊第一次麵對強大北鄰的軍事威脅。雖然自小心懷大誌,銳意收複幽薊,但當敵人在一個不是由自己選擇的時機發出恐嚇之時,趙頊卻顯得有點色厲內荏。連羌人那種小小的反抗,都會讓這個皇帝寢食難安,何況是自五代以來就讓人談之色變的契丹人!偏偏在此之時,他的政事堂與樞密院的主要成員們,沒有一個人有過與契丹人打交道的經驗。
這一次,是趙頊很無奈的前往慈壽宮。太皇太後曹氏的智慧,很多時候,是趙頊所必須倚重的。
“遼人如此蠻橫無理,實在可惡!”趙頊向曹太後介紹完事件的大概之後,猶自顯得憤憤不已。
曹太後卻隻是平靜地望著趙頊,皇帝的生氣,在多大程度隻是為了維護天子的尊嚴?又有多少是為了掩飾自己心中的恐懼?她把一切都收到眼底,隻是用安靜祥和的目光
凝視著自己這個貴為天子的孫兒。宮女乖巧地將從江西上貢來的金橘用玉盤盛著,小心地放到趙頊伸手可及的地方。趙頊此刻哪有心思吃東西,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嚇得那宮女臉色蒼白,大氣都不敢喘一口,連忙退到一邊。
高太後忍不住輕輕皺眉,用略帶責怪的口吻道:“官家亦是已為人父了,遇事須要沉得住氣。”趙頊在熙寧六年,兩子夭折後,終於得第三子,取名趙俊,就在熙寧七年二月,賜封永國公。
趙頊聽到高太後斥責,忙紅著臉起身恭聆。
曹太後用眼色止住高太後,又叫趙頊坐了,道:“官家既知契丹索求無厭,又有何計議?”
“這等要求,實是答應不得,但若不從,不免兵禍連接,因此不若繼太祖、太宗皇帝遺誌,揮師北伐,先發製人。”趙頊說得非常豪邁,但卻始終有點底氣不足。
曹太後不置可否,隻問道:“既如此,那麽官家,而今國家儲蓄賜予,可曾備足?士卒甲仗,又是否精利?”
趙頊被問得一怔,尋思這話中深意,隻覺得便似一盆冷水迎頭澆下來,呆了一會,方勉強答道:“這些事,現在籌辦也不遲。”
曹太後在心中微微歎息了一聲,委婉地說道:“官家,先聖有言:吉兇悔吝生乎動。一旦興事,結果是好是壞,將來是否感到後悔,會否遭受恥辱,都難以預料。便以用兵而言,若北伐得勝,官家不過是南麵受賀;而萬一挫敗,所傷實多。我想那遼國若容易打敗,那太祖、太宗之時,應當早已收複,何必等到今日?幽薊之事,不若緩緩圖之。”
當此國家元氣大傷之時,趙頊心中,又何曾真有戰意?隻不過種種不甘、屈辱、衝動,在心中交織,又礙於皇帝的臉麵,一時猶豫難決而已。他雖然貴為皇帝,但此時的心態,其實與那些懷著雄心壯誌卻又缺少實力的普普通通的年輕人無異,不過是自己無力麵對這一切,所以需要得到可以信賴的長輩的幫助、決疑,仿佛這樣做了後,那巨大的責任,就不再是由他一個人來承擔了。
曹太後又道:“而今兩府諸公,都難問北事。我不過一婦人,見不及長。官家何不召魏國公韓琦問策?其餘富弼、文彥博、曾公亮等一幹老臣,亦可備詢。古訓有雲,兼聽之明……”
河北大名府。府衙。
白色的布縵結滿府前,進出之人皆披麻戴孝,在街上都能隱隱約約聽見自內宅傳來的哭聲……潘照臨日夜兼行,當他在大名府府衙前滾身下馬之時,已
是筋疲力盡,然而沒有什麽比眼前的景象,能夠更讓他心驚膽戰的了!
“韓琦,你可不能死!”潘照臨在心中不停地祈禱,疾步走向門房,遞過名帖,道:“學生潘照臨,求見侍中,勞煩通報。”
不料那個門房接過名帖,便放聲大哭,“侍中、侍中他仙遊了!”
“啊?!”眼前之情形,雖讓潘照臨早有不好的預感,但他還懷著萬一的僥幸,可事實卻是如此的冷酷。任誰也沒有想到,曆事三朝的元老重臣,魏國公、侍中韓琦,竟然在這關鍵時刻死了!
“人算不如天算呀。”潘照臨心裏泛起苦澀的感覺,“看來,隻有去洛陽了。”
代州城,寒風蕭索,落葉紛飛。
太常寺少卿劉忱與呂大忠坐在同一輛馬車上,閉目養神。他一閉上眼睛,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崇政殿中皇帝召見的情形。
那天是在崇政殿,皇帝對他說道:“朕已命秘書丞呂大忠知代州事,大忠正逢父喪,朕得不已方奪情起複,卿往代州,當與大忠齊心協力,斷不可輕啟邊釁,有負朕望。”
他還記得自己當時答道:“臣既受命,便往樞府考核文據,未見本朝侵遼人一寸之地。臣既為使者,必當據理力爭,若辱使命,臣當死在代地,以報聖上。”
然而就在啟程前,皇帝內降指揮,給他的手詔上寫著:“遼理屈則忿,卿姑如所欲與之。”
一個使章,臨行前居然收到一份如此讓人灰心的手詔!劉忱心裏百感交集,到代州後,他一直把手詔深藏,絕口不提。這幾天揣見呂大忠為人,倒也是誌章慷慨之輩,但知人知麵難知心,他依然猶豫著要不要和呂大忠說明情況。今日是遼國樞密副使蕭素親自前來,自己和蕭素的第一次交鋒,若告訴呂大忠,萬一挫了銳氣,反為不妙。他咬咬牙,暗道:“罷了,不奉詔的罪名,我一人擔了便是!”
不多時,馬車便到了驛館。二人下了馬車,便見遼使蕭禧早已在門口迎接。見著二人下車,蕭禧忙拱手相揖,笑道:“劉大人、呂大人,請。”二人亦自揖遜迴禮。這是宋遼之間通用的外交禮章,這簡單的揖遜之禮,亦表示兩國是平等的外交關係。劉忱因見蕭禧一身戎裝,不由得輕輕冷笑一聲。呂大忠卻是神色自若,竟似是渾然不覺。
入了大門,遼國樞密副使蕭素已率眾隨從在中門相候。劉忱遠遠打量,見那蕭素約是四十來歲,方額濃眉,雙眸精光內斂,一看就知道是個厲害人物。站在他身後的卻
是一個身披鍍銀鐵甲、腰佩長劍、相貌英俊的年輕人,曾經出使過大宋的蕭佑丹,竟然還站在少年之後。劉忱心裏一驚,不由得多留意了幾眼,再看呂大忠,卻見他也有詫異之色。
當下雙方又行過揖遜之禮。蕭素拱手笑道:“劉大人、呂大人,遠來辛苦。”呂大忠亦拱手迴禮,淡淡迴道:“蕭大人說錯了,此是宋境,是蕭大人辛苦。”
蕭素哈哈一笑,抬手道了聲“請”,將劉忱、呂大忠等人迎入廳中。
劉忱等人走進大廳,卻見廳中早已布好酒宴。蕭素往主位上一站,高聲吩咐:“奏樂,請劉大人、呂大人入坐。”有侍者立即走了上來,把二人往客位上引。
劉忱與呂大忠對視一眼,卻都不肯動身,劉忱凝視蕭素,道:“蕭大人,你又弄錯了!”
蕭索一臉愕然,問道:“本使哪裏弄錯了?”
劉忱緩步走到蕭素麵前,昂然道:“此處乃大宋國境,驛館亦是大宋歡迎鄰國使章的驛館,於情於禮,應當請蕭大人坐客位。”
蕭禧在一旁聽到這話,不由勃然大怒:“豈有此理!既是我大遼設宴,焉有反坐客位之理?劉大人莫非是有意輕慢?!”
劉忱卻不看他,隻盯著蕭素,從容道:“若是私宴,自然能坐主位,不過蕭大人代表大遼皇帝,在下代表大宋皇帝,這是兩國之宴,既然在宋境,自是宋使坐主位。”
蕭禧卻不答應,“劉大人莫要逞蘇秦之辯,天下之事,理為同一,我等設宴,自是我等坐主位。”
劉忱知道這第一次交鋒,事關雙方銳氣,如何肯退讓半步,當下冷笑道:“大宋的國土,大宋的驛館,若要設宴,自然由它的主人來設,這宴會所費幾何,不必由貴國出。”
蕭禧趨前幾步,聲色俱厲,道:“劉大人這等小章都一步不讓,如此不近情理,可是沒有誠意談判麽?”
“本使千裏迢迢持章而來,如何說沒有誠意?!想遼國亦是大國,豈能不顧禮義,為天下所笑?天下萬事萬物,都抬不過一個理字。鵲巢鳩占,反賓為主,到底是本使缺少誠意,還是貴國缺少誠意?!”
劉忱舌辯滔滔,蕭禧一時竟被他駁得說不出話來。那銀鎧青年多看了劉忱幾眼,劉忱迴視之時,卻見他眼神中竟有讚賞之色,不由得一怔。卻聽蕭素笑道:“既是二位定要爭這個主位,我看兩家七十餘年交好,亦不必為些些小事傷了和氣。隻不過本使設宴,客位也是斷然不坐的。素性明日在
雁門山古長城以北重新設宴,再請二位與會。未知意下如何?”
劉忱與呂大忠對望一眼,道:“如此,明日必準時赴約。”
次日,遼國朔州馬邑邊境。
劉忱騎在一匹黑馬上迴頭眺望,險峻的雁門山已被遠遠的拋在身後,跟著自己的隻有幾個幕僚與三十名軍士。為防不測,呂大忠並沒有隨行,而是在雁門山以南的西徑寨接應。劉忱不禁又一次想起身上肩負的使命,既要維護國家的利益,又要不至於引起戰端,而麵對咄咄逼人的遼國,自己身後的國家與皇帝,都顯得孱弱了一點!
劉忱乃是進士出身。此時連朱熹都未出生,科舉的內容更沒有限製於四書五經之內。宋朝建國一百年來,能考中進士的,都稱得上是一時一地之人傑,對於華夏族之典章故事,自然都是非常清楚的。這馬邑之地,縱是匈奴強盛之時,也一直在漢朝的疆域之內,當年漢武帝曾經在此伏兵三十萬,以待匈奴。此時身臨其境,而境遇不同如此,劉忱環視四野,不由懷古慨今,撫綹長歎:“未知要何時,我大宋方能有三十萬雄兵,再臨此地,以邀單於!”
他話音剛落,便聽得一陣號角長鳴,北方的原野上揚起一陣灰塵,轟隆的馬蹄之聲由遠及近而來,劉忱心知這是迎接他的遼人來了,忙揮令屬下軍士勒馬列隊,向前迎進。果然,不多時,遠方便出現了百餘騎遼人。遼人占據幽薊之後,雖漸染漢化,但畢竟是馬背上的民族,素重騎術,非宋人能比。這百餘騎是從蕭素的親兵衛隊中挑出來的佼佼者,其軍容氣勢,更是令人見之奪魄。
劉忱心知這是蕭素在炫耀軍威,隱隱含有威脅之意。他迴頭見屬下軍士,都有畏怯之意,不禁眉頭一皺。他素有智略,此時便佯為不經意,勒馬停步,揚鞭指著遼軍,嘲笑道:“契丹素稱善戰,然亦中衰矣,某看這些騎兵,較我大宋捧日軍差得遠了!”
這些軍士何曾知道“上四軍”之一的捧日軍是何等軍容?隻是人人都知道上四軍的兵都是禁軍中千挑萬選的,這位劉大人從京師來,既然說捧日軍強悍,心裏不免就信了七分。雖說捧日軍再強,也遠在千裏之外,所謂遠水難解近渴,但眾人卻感覺有了依靠一般,士氣竟為之一振。
劉忱見計策奏效,立時寒下臉來,掃視眾人,厲聲道:“諸君隨某出使敵國,國體便係於諸君,若畏懼怯敵,非止是君一人之恥,亦是墮了我大宋國威,祖上宗族,亦要蒙羞!劉某來此之前,便聽說自古代地多慷慨之士,諸君能讓契丹胡虜笑我大宋
無人麽?!”
這些軍士見劉忱不過一介書生,卻如此慷慨激越,胸中無不熱血沸騰,一個士兵忍不住高聲迴道:“大人放心,代州軍隊,也沒有孬種!絕不敢有墮國威!”
其餘眾人也緊跟著高聲答道:“絕不敢有墮國威!”
劉忱滿意地看著眾人,高聲道:“果然都是好男兒!待見到遼人,不論文武,若有膽怯畏懼者,迴代州之後,某必以軍法處置!若不辱使命,某亦將給諸位請功!”說完勒轉馬頭,厲聲喝道:“列隊前進!”
也不過幾瞬的功夫,遼人便已到麵前,劉忱定睛望去,領頭的人卻是蕭禧。蕭禧見著劉忱,遠遠便哈哈笑道:“劉大人,一路辛苦!”
劉忱便在馬上迴了一禮,道:“有勞貴使遠迎。”
蕭禧看了一眼劉忱身後,見隨從軍士都精神抖擻,士氣高昂,不由得對劉忱又高看了幾分。又看他身旁,見呂大忠不在,當下故作驚訝的問道:“呂大人如何沒來?”
“呂大人乃代州知州,守土有責,不可輕出轄區。本使是大宋皇帝欽命的談判使者,出國會議,本使一人持章便可。若在代州境內,則由呂大人會同談判。”劉忱不亢不卑地答道。
蕭禧已知此人詞鋒甚健,再說下去自己也討不了好,隻怕還會自取其辱,哈哈一笑,便不再糾纏此事,引了劉忱向北而行。
然而沒走多久,蕭禧便即按捺不住,自矜地看了身邊的精騎一眼,又問道:“劉大人見我大遼的軍容如何?”
劉忱笑道:“契丹騎兵,天下聞名,然亦不過與我代州之軍相差仿佛。若較之諸班直、上四軍,隻怕要大遼皇帝的禦帳親軍方得比擬。至於震天雷、霹靂投彈之神威,則是古今所無,隻恐貴國無器可比。”
蕭禧也曾聽說過震天雷、霹靂投彈之名,這兩種武器,若真論威力,倒也不至於能左右勝敗,隻是當時之人,卻不免要駭於物聽,為傳聞所誤。加上河州之圍,瑪爾戩在震天雷、霹靂投彈之下,大吃苦頭,更被人傳得神乎其神。呂惠卿正是以此為借口,給陳元鳳敘功。蕭禧因隻是聞名,不知虛實,卻不願墮了自家威風,隻好強梁著說道:“似震天雷、霹靂投彈之類,隻怕多有誇大。”
劉忱微微一笑,道:“貴使哪日出使汴京,問問瑪爾戩便知虛實。”
蕭禧被他說得臉上一紅,連忙縱聲大笑,掩飾自己的窘狀,“劉大人詞鋒之利,真是不亞蘇秦。在下以前隻聽說南朝石子明、司
馬君實、蘇子瞻的大名,不料劉大人之才,似不在此三位之下。”
劉忱哈哈大笑不止,卻不作答。
蕭禧明知若是相問可能會被他譏笑,卻又忍不住好奇,脫口問道:“劉大人為何發笑?”
劉忱搖頭笑道:“某笑貴使不知我大宋之能人賢士。似石子明、司馬君實、蘇子瞻,那是天縱之才,劉某豈能望其項背?石、馬、蘇之輩,在大宋,也就隻有三人而已,若以劉某之才,大宋以車載,以鬥量,不可勝數。”
蕭禧心知他故作誇大之語,不由得嘲笑道:“石子明、司馬君實、蘇子瞻,確是天縱之才,不過一在杭州、一在洛陽、一在嶽州,卻不知大宋朝廷為何如此處置天縱之才?若是三人在大遼,必然官居二府。”
劉忱臉上微紅,嘴上卻毫不示弱,“古來賢君用人,必先試之州郡,再勞之部寺,進退以觀其誌,三人各居州郡,又何足為怪?!”
蕭禧明明占理,卻被他說得啞口無言,心裏也不得不佩服。二人便這麽一路唇槍舌劍,邊談邊行,沒多久,登上一道小坡後,蕭禧執鞭指著前方,笑道:“大營便在那裏了。”
劉忱聞言,連忙眺目遠望,這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隻見眼前契丹的營帳,竟是連營數裏、旌旗密布!他曾與呂大忠商議,以為遼國十萬大軍之說,不過是虛張聲勢,但眼前此景,單在馬邑,便至少有五六萬的大軍!
他臉上依舊素然自若,與蕭禧一路談笑,心裏卻暗暗思忖:“遼人如此勞師動眾,怎麽可能是為了爭這數百萬貫的錢財,數百裏的疆域?難道他們竟另有所謀?!呂大忠道細作全然不知遼人十萬大軍在何處,卻又為何突然出現數萬之眾於距雁門寨不過百十裏的馬邑邊境?”他左思右想,卻總是不得要領,隻覺種種不合情理之處,令人生疑。自古以來,都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談判之先,能多知道對方一些底細,至關重要。此時突然見到這連營數裏的大軍,劉忱不得不三思。
但遼人卻不肯給他細細思考的時間。蕭禧不斷和他東拉西扯,大營越走越近,沒多久,數百號角齊鳴,聲徹原野,隻見營門大開,兩列甲士荷戈而出,森嚴立於營門兩側,蕭素一身戎裝,率領帳下之官員,迎至營門。
劉忱隻得收迴思緒,翻身下馬,整整衣冠,迎上前去。
蕭素如逢故交般地將劉忱等人迎入帳內,分賓主坐下。劉忱打量遼國眾人,卻還是蕭素為首,那個銀鎧青年為次,其次方是蕭佑丹與蕭禧
等人,心裏不禁暗暗稱奇。他與呂大忠猜測了許久,一直沒有弄清楚那個青年的身份。
簡單的寒暄過後,蕭素突然便收起一直掛在臉上的笑容,劈頭道:“貴使奉大宋皇帝之命前來,想是已答應敝國的要求了。卻不知何時交接銀錢,何時劃定邊界?”
劉忱愣了一下,隨即知道這是蕭素先聲奪人之計,當下微微一笑,緩緩說道:“某奉大宋皇帝之命而來,乃是不忍兩國七十年之邦誼毀於一旦。凡北朝先前一切指責,皆屬無中生有;索賠銀錢之事,猶為無理!願北朝皇帝陛下毋受興事之臣所弊,聽信讒言,啟無窮之禍。”
蕭素登時把臉一沉,寒聲道:“南朝在邊境修繕城寨,侵占我疆地,還說什麽兩國七十年邦誼?我主本欲興兵討伐,念及先帝之盟,又以為南朝皇帝會念在兩國交好,停止挑釁之舉,才遣使交涉,不料貴使之意,竟是全不認賬!既是如此,又有甚好說的?!”說罷,作勢便要翻臉。
劉忱卻毫無懼意,從容道:“樞使不必動怒,大宋若不重視兩國邦誼,何必遣某前來?隻是北朝所求,絕無道理。北朝說大宋修繕城寨便是挑釁,天下實無此理,各國修繕城寨,以備盜賊,不過平常之事,百年以來,宋遼兩國,都未曾間斷。以北朝所言之事,雄州外羅城,已修了十三年,昔日既無一言及之,今日如何便成挑釁?北朝既然不欲,吾主念及邦誼,已下詔停止修築;白溝館驛之箭樓城堡,亦已拆毀,屯兵亦已撤迴。北朝何至咄咄逼人?”
蕭素一時語塞,不好再說此事,隻厲聲問道:“那貴國侵入我大遼疆界,又要如何說?”
劉忱冷笑道:“宋遼兩國,向來以古長城為界,如何說侵入大遼疆界?大宋未曾占北朝一寸之地。”
蕭素卻是知疆土之事,最可以混賴不清,當下道:“公莫要混賴,遼宋之界,一向以各山分水嶺土壟為界,未曾聽說以古長城為界。若以古長城為界,我武州豈不歸南朝所有了?”
劉忱看了蕭素一眼,迴頭對隨從道:“取地圖來!”左右連忙取出地圖打開,劉忱指著代地邊界,對蕭素道:“樞使請看,此乃仁宗之時的地圖,當時兩國疆界如此。”
蕭素哂然一笑,看都不看一眼,也喝道:“取地圖!”
不多時遼人也攤開一幅地圖,蕭素道:“劉公請看,此乃本朝十年前地圖,當時兩國疆界如此!”
劉忱湊上前一看,遼人竟是在地圖上將代州與朔州交界的西部邊境,前推到
了黃嵬山,與舊地相距數百裏!這黃嵬山正當要衝,在代州境內西邊一條官道附近,可以據此俯視陽武寨和樓板寨,直接威脅宋朝之原平乃至忻州。遼人之居心實不可言。
劉忱見這地圖紙張甚新,墨跡未幹,顯是新作,自是遼人故意混賴。他本欲斷然拒絕,可轉念一想到這數裏連營,卻隻得強自忍耐,道:“這圖隻怕不是十年前之物。但既是疆界有爭議,倒不難解決,樞使遣一胥吏來代州,會同代州守吏一同勘察疆界,便知是非。”
蕭素見劉忱語氣放緩,得勢更不饒人,道:“如此可是緩兵之計麽?我十萬大軍,每日空耗糧餉,哪裏經得起慢慢勘界?”
劉忱正要說話,卻見身後一個士兵動了動嘴唇,欲言又止。他心上一動,走到那個士兵跟前,問道:“你可是有什麽要說的麽?”
那士兵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大人,小人是代州土著,代州北部諸山,多數有分水嶺而無土壟,黃嵬山更是沒有土壟的。”
這士兵聲音雖然不大,卻也是滿帳皆可聽見。蕭素等人隻顧漫天要價,想當然的以為凡山皆有土壟,卻不料黃嵬山偏偏沒有,這時被人揭破,好不尷尬。好在蕭素頗有急智,他不待劉忱說話,便搶先說道:“咳!我方才一時口誤,黃嵬山的確沒有土壟,而是以分水嶺為界。”
劉忱豈能相讓,“隻怕黃嵬山本不是北朝土地,曆來分界,畢竟是古長城為準,若不然,為何又怕勘界?”
蕭素惱羞成怒,怕案高聲道:“足下一步不讓,竟是為何?勘界亦是分水嶺為界,不堪界亦是分水嶺為界!”
劉忱昂然冷笑:“有理不在聲高,閣下豈能指黑為白?”
雙方談到此處,皆不願意相讓,眼見就要談不下去了。
雁門山以南,西徑寨。
夕陽西斜,似火燒的雲霞掛在雁門山的那一頭,呂大忠不安地在寨中走來走去,探馬報告馬邑一夜之間出現數裏連營之後,呂大忠已經下令代州各寨加強戒備。西徑寨中更是如臨大敵,士兵們手中的弩,都已裝滿了箭矢,全神貫注的盯著北方。這裏扼住了雁門山通往代州的大道,如若有警,必然是西徑寨最先燃起烽火。
“那數萬大軍,究竟是從哪裏冒出來的?究竟是疑兵之計,還是實有這支軍隊存在?”這個問題不斷的折磨著呂大忠,劉忱去了一天了,還沒有迴來,雖然呂大忠相信不會有太大的意外,但肩負守土之責,卻不能不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