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哭鼠】

    曹操確實有自己的辦法,而且是其他人猜不到的辦法。三日之後鄴城附近的壕溝,死屍已處理妥當,內外吏民也基本安定下來,曹操突然下令,要帶領所有部下以及袁氏舊屬拜祭袁紹陵墓——勝利者給失敗的敵人上墳,這可真是世間奇聞!

    袁紹之墓(現名“前高龍華古墓”,在今河北省滄州市)就在鄴城西北十六裏處,由於他門第顯赫,去世時家業未敗,所以這座陵墓修得格外雄偉。封土又長又寬,高三丈有餘,跟座小山似的,周匝鬆柏森然,神道兩側塑了不少翁仲、石獸,甚是莊嚴氣派,不過對於臣子而言,這規模似乎有些逾製了。

    曹操今天特意穿了身素服,還換乘了一騎白馬。至於曹營掾屬和河北臣僚,全是一色孝服步行相隨,就連護衛的軍兵都得係條孝帶,隊伍洋洋灑灑拉開一裏多地,放眼望去滿目皆白。有人舉著招魂幡,有人捧著香鼎供果,還有樂工唱起吊喪之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哀慟之氣感天動地,加之蕭索秋風卷著枯葉紛紛飄過,簡直像是給袁紹重新發喪。

    拜祭儀式曹操早就擬好了,他的部屬一律在西側列隊,讓出東道主位置給河北臣僚,袁紹遺孀劉氏帶著諸女眷跪在封土謝禮。所有人各就各位,有軍兵擺好香案,抬上牲畜果酒,崔琰、崔鈞上前把審配、田豐、逄紀、沮授乃至顏良、文醜等人的靈牌一並擺上,作為陪祭。曹操森然道:“袁本初諸子盡皆不孝,敗壞家業禍亂河北,雖生而猶死,將他們的靈位也擺上!”

    劉岱、呂昭早就準備好了,聽令上前把袁譚、袁熙、袁尚連郭圖的靈位也擺在供桌上。袁氏核心死黨盡在,唯獨看著辛毗的麵子少放了個辛評,這是將來要赦免的。其實袁譚名義上已經歸降,把他靈位擺上頗為不妥,但此時曹操圖窮匕首現,也沒人敢說什麽。

    一應物品設擺完畢,奠酒三盞已經斟滿,曹操跳下馬來當先祭拜。他緩緩踱向供桌,右邊看去,崔琰、崔鈞、荀諶等滿麵哀容如喪考妣;左邊再望,曹營中人大都滿麵木然,甚至有人有不悅之色——這場戲不好演啊!短短幾步路曹操卻走得特別慢,一邊走一邊迴憶年輕時與袁紹共處的往事,怎奈他與袁紹雖曾惺惺相惜,畢竟那是太久遠的事情,遠遠掩蓋不住得勝的喜悅。他隻好再去想別的,設法把平生所有痛苦委屈都調集起來,想著自己從小沒娘的可憐,想起幾位叔父的相繼而去、父親和弟弟橫遭不測、鮑信的慘死、陳宮的背叛、陣亡在宛城的典韋,

    還有亂箭攢身屍骨難尋的昂兒……也說不清究竟哪件事觸動了悲情,眼淚竟隨之潸然而下。

    兩旁眾人瞧得分明,霎時間都驚呆了——有誰知曹操與袁紹之間還有這般真摯的情誼?

    淚水滾至腮邊,他也恰好走到供桌前,信手拾起一把香,在火盆裏點了,恭恭敬敬插在香鼎之中,又拿起一盞酒灑在地上,這才轉過身來向眾人朗言道:“昔日我與本初同在洛陽為官,那時皇綱不興家國危難,外有黃巾之叛,內有閹黨之患,天下名士莫不禁錮,黎民百姓苦若倒懸……”都是事先寫好的誄文,曹操這兩天理事之暇花了不少心思背誦,“袁氏一門四世三公,輔保君王燮理陰陽。本初少有誌節,廣交俠義,剖肝泣血,晝夜憂勞。大將軍何進疾於閹黨,義心赫怒,故授其以督司,諮其以方略。宦官禍亂之際,本初率師闖宮,抽戈承明,虎嘯群閹,擊斬兇醜,英勇之舉,天下盡知!”

    其實這番話大有粉飾,袁紹曾輔佐何進謀誅宦官是不假的,但卻行事不慎招致董卓入京,算起來實是過大於功。但人死了便須隱惡揚善,更何況曹操的目的是收買人心,自然要什麽好聽說什麽。在場的河北舊僚都也不曾把他們的主子想得如此高義,可眼見曹操眼含熱淚娓娓道來,順著這話去想,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受困半載的恨意自然已去了兩三成。

    曹操擦了擦眼淚繼續慷慨陳詞:“董卓入京霸占朝堂,弑殺少帝誅戮太後。本初父兄並當大位,不憚一室之禍,解節出奔,創謀河外。首倡義軍,匡扶漢室,引會英雄,興師百萬,飲馬孟津,歃血漳河。可恨故冀州牧韓馥懷挾逆謀,欲專權勢,絕其軍糧,以至討賊不成。董賊肆毒,害及天下,袁隗闔門,同日並戮。鳥獸之情,猶知號乎!骨血之仇,豈能忘矣!本初以忠孝之節不能兩全,自此立誓,掃滅狼煙,複興漢室,討亂誅叛,青史揚名!故運籌帷幄,忠義相從,奪取冀州,始建宏業!”反正袁紹滅韓馥之時曹操還未與他反目,誇一誇於己也無礙,“又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群寇為虐河北,本初東突西擋,南征北戰,兵戈所至,無不披靡!東土群賢,爭相影從,幽並烈士,盡皆響應!公孫瓚殘害劉虞,虎狼南馳,本初星夜馳騁,與其角力,冒踐霜雪,不顧險阻,曆經百戰,終克易京!所部文武,盡屬英傑,依仗天威,拓定四州!”說至此曹操又拿起第二盞酒,在袁紹陵前豪邁地一甩。

    河北群僚最值得誇耀的就是輔佐袁紹建功立業時的事跡,想當年誅黃巾、敗黑山、消滅公孫瓚,誰不曾立下點兒功勞?誰不曾與袁

    紹同甘共苦?聽他點到此處正觸了心中最痛之處,立時號啕大作,悲慟震天。而且曹操說得明白,“所部文武,盡屬英傑”指的就是他們。既然都是豪傑,也就無所謂昨非今是,曹操的統治也就順理成章可以解釋為袁氏的延續。不知不覺間,敵對心理已去了大半。

    曹操的悼念之辭說到此其實已到了最難之處,因為後麵就是袁紹和他反目而戰了,誇也不是貶也不是。不過悲痛是互相傳染的,他眼見河北群僚哭得昏天黑天,也漸漸情入其中,猛然迴憶起他與袁紹在胡廣喪禮上的談笑風生,迴憶其拯救黨人時的種種努力,還有在何進府上共同度過的那段驚心動魄的日子……忽覺一股悲情似籠住的炭火,連綿不絕地往上湧。曹操竟不由自主地號哭道:“惜乎!惜乎!我與你本情若手足,到頭來卻勢同商參(商參,指參星和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對交,不和睦,親友隔絕等境況),此是為何?為何!”

    這句話一出唇,西邊荀攸、郭嘉等幾個心腹暗暗吃驚——不對啦!這不是事先預備的誄文,原來的內容是哀歎袁紹背棄朝廷、從此沉淪驕縱,怎麽都不提了?

    情之所至,哪還記得虛情假義的措辭?什麽奉天子尊大義,那些欺世盜名的話都讓它見鬼去吧!他轉過身凝視著袁紹的墳丘哀號著:“本初!若逢太平之世你我必為肝膽之交,可這亂世之霸主隻有一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乃不得已而為之!你已仙去,以往仇怨一筆勾銷,今日老弟看你來啦……憶昔當年舉兵之時你對我言講‘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我卻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今日看來你我誰對誰錯……你循光武爺起於河北中興天下之策,本可無敵於天下,卻一意孤行藐視群雄,才有今日這般境地。隻因為你狂……你狂……你狂什麽啊!”曹操擦擦眼淚,漫指東首之人,“你可知麾下群臣含辛茹苦?你可知河北黎民嗷嗷待哺?你可知你死後多少人為你盡節而亡?你為何剛愎自用不納忠言啊!”人都是看得清別人看不清自己,曹操雖然句句在理,卻忘了自己剛愎狂妄之時絲毫不遜袁紹,“本初啊,有道是知子莫若父,也怪你慮事不周立嗣不明,加之二子驕縱愚魯,致使國破家亡……我好恨呐!恨你養下這兩個敗家子!”說到此曹操已是涕淚交流,“本初……你我今生惺惺相惜可又勢同水火,老弟直言,不能放生你膝下骨肉!但我真的敬你三分,敬你先聲奪人敢為天下先,敬你不吝財貨散金如土,敬你不懼安危堅如磐石!若論這些,即

    便你躺在地下,我站在這裏,依舊是不如。你我恩怨乃上蒼所定,若有來世小弟願與你並轡而馳!嗚嗚嗚……本初兄……”一番肺腑之言至此而止,可謂大起大落有始有終,曹操伏在香案之上大放悲聲。

    實話實說有時候比精心籌謀的語言更能打動人,河北群僚聽罷越發傷感。有的想起袁紹的知遇之恩,頓足捶胸唿天搶地;有的感於妻離子散國破家亡,幽幽咽咽肝腸寸斷;有的痛惜袁氏之敗亡,無聲抽泣黯然神傷。

    劉氏夫人哭得杏眼迷離,一時哽咽扭項迴頭——又見一座草廬(古人守孝之期禮法嚴格,許多人家都在墳地搭設守孝而住的簡易房子,稱為“堊室”)立於陵側。那是她親生子袁尚為亡夫守孝住過的,當初袁紹新喪之時,袁尚、袁熙在堊室中守孝,袁譚卻被軟禁在府中無法盡孝,如此區別對待兄弟安能無怨?她猛然想起袁紹臨死前那句“千萬別難為譚兒!”,到現在才明白此中深意,悔不聽亡夫之言,禍起蕭牆家敗人亡;迴過頭來又見三子牌位立於供桌之上,再想見麵此生無緣,除非是在黃泉。劉氏又悲又悔又氣又恨,但覺眼中牌位左右旋轉——竟哭昏在陵邊。

    西邊曹營的人觸景生情也有不少哭的,不過情景所致偶然而發。許褚哭的是好兄弟典韋死得悲慘;辛毗哭的是闔家數十口冤魂;曹休哭的是母子輾轉避難千辛萬苦;國淵哭的是師尊鄭玄一代鴻儒薨於軍中;李典哭的是殺他叔父的仇人張遼就在身邊,卻偏偏不能報仇;荀衍哭的是同胞手足就在神道對麵,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種種光怪陸離的亂世悲情都在此刻發泄出來。

    不過也有心腸硬的,樂進揣著手立於人群之中,哼都懶得哼一聲,滿臉不屑之色。他乃粗莽武夫,自然不懂曹操收買人心之計,又見身旁鄧展也跟著抹眼淚,氣唿唿道:“我看你們這幫人都他媽有病!姓袁的跟咱打仗還打出理來了?叫咱們拜祭他,真不知主公怎麽想的。你又不認得袁紹,跟著起什麽哄啊!”

    鄧展乃一慷慨俠士,生平重情重義,哭得跟淚人似的,抽泣道:“袁紹好壞我不知道……可我見主公哭得淒慘,也忍不住了……”

    “哭什麽哭?就不該拜祭袁紹,別丟人啦!”

    徐宣也是一臉陰沉,聽見樂進的話跟著附和道:“樂將軍所言極是,在下也覺得此事不妥。讎仇敵對尚且不論,昔先王之誅賞喜哀,所為懲惡勸善永彰鑒戒。那袁紹素懷逆謀之心,上議神器下幹國紀。主公此來盡哀於逆臣之塚,加恩於饕餮之室,絕非正道之禮。即便能得河

    北士人之心,亦非體麵之事。”

    離他不遠站的就是陳矯,這對冤家沒有一件事不爭執的,徐宣若說東,陳矯必要道西,這會兒聽此言論馬上反駁:“寶堅之言差矣!昔日高祖與項羽同受懷王之命,口盟兄弟之約,故項羽死後高祖重斂厚葬,難道那也不是正道?袁紹與主公曾為舊友,討董之際又為義軍盟主,雖東西異路,顧及舊情又有何不對?因公義而討之,以私恩而哭之,不以恩掩義,亦不以義廢恩,這正是主公寬厚之處啊!”這番話正投曹操所好,眾人紛紛點頭。

    徐宣怎肯示弱,立刻反唇道:“既在其位就當慎行,主公非尋常百姓,代表的是朝廷,怎能屈身拜祭敵人?你說的話都是強詞奪理。”

    “官員百姓本為一體,此人之常情,強詞奪理的是你。當初……”

    他倆越吵聲音越大,吵得其他人也不哭了,都迴頭瞅他們辯理。荀攸趕緊勸阻:“肅靜!有什麽話迴去再說,既來之則安之,莫要攪擾大家!”軍師發話他二人這才壓言。荀攸轉過頭來,卻見曹操還在擦眼淚,也不免感慨——陳矯、徐宣所言各有道理,觀曹操哭得如此傷痛似乎還真是動了情。可奪人之地又來拜祭,貓哭老鼠豈有真情?或許真真假假,虛中有實吧。就像那婢女阿騖之事,他送我此女究竟是真心惜我無後,還是因為搶奪袁氏女眷名聲不好,想拉我與他分謗呢?誰不知我荀某人在軍中德高望重品格端正,經此一事恐怕難免要惹來非議嘍。或許正因為我在軍中威望太高,所以他才要借機貶貶我的名聲,那女子……荀攸想到這兒臉色羞紅,人家哭陵自己卻想女人,實在是天大的不敬。趕緊把腦袋壓得低低的。

    這一番哭祭足有半個時辰,曹操才漸漸止住悲聲,以袖遮麵斜眼觀瞧,見東首群僚已哭得死去活來,心中暗喜——差不多啦。這才拿起最後一盞酒輕輕灑下,口中默念:“伏惟尚饗(伏惟尚饗,舊時寫祭草的格式,寫在祭文結尾部分。大意是恭敬地伏在地上請被祭者享用貢品)……”此言念罷他深吸口氣,已然恢複常態,仿佛剛才那個痛哭流涕的人根本不是他一樣。料想善始要善終,又亦步亦趨至陵丘下,煞有介事向袁氏諸女眷作了一揖。劉氏夫人幾度哭昏過去,跪是跪不起來了,幾位姑嫂左拖右拽把她架住,按著腦袋還了個禮——人家握著生殺大權,再不痛快也得還禮啊。

    “請嫂夫人節哀……”曹操說到這兒故意提高了嗓門,似乎想讓在場的每個人聽到,“我與本初兄乃是至交,看在往昔之情不會難為你們。鄴城之內袁氏財產

    我分毫不取,全部還給你們,再加絹帛三車以表存心……”

    他說的聲音大,東麵袁氏遺臣都聽見了,又是一陣唏噓。此情此景確實觸人傷懷,以至於所有人都忘了,曹操父子把袁紹的兒媳都搶了;一片哀聲中更是沒人聽清曹操後麵說的話:“袁譚、袁熙、袁尚乃忤逆不孝之子,老夫若將他們擒獲,國法家法並治其罪,還望嫂夫人大義滅親。您就當沒這幾個兒子吧!”

    曹操再施一禮退到一邊,緊接著河北臣僚一擁而上跪拜行禮。崔琰、荀諶、崔鈞、陳琳等都哭得淚人般,後麵推推搡搡的令史掾吏也是滿麵愁容。他們起身再換曹營部屬,實在哭不出來的也得捂著臉幹嚎兩聲——曹操都哭了,他們怎能不哭?

    待一切禮儀完畢時,許多河北舊僚嗓子都哭啞了,兀自抹著眼淚。曹操端坐馬上看著這幫懷念故主之人,歎息良久才領著隊伍迴轉大營。隻行了三四裏忽見迎麵飛來一騎——乃是留守大營的長史劉岱。

    “你來做什麽?”

    劉岱下馬稟報:“有袁尚麾下冀州從事牽招謁營投降!”

    “我聽說過此人,也算忠義之士,你跑來就為了這事,我迴去見見不就行了嗎?”曹操聽說過牽招。當年何氏權朝,何進異母弟何苗為車騎將軍,辟用河北名士樂隱為掾屬,這個牽招就是樂隱的弟子。政變之日何苗死於亂刀之下,樂隱也隨之喪命。牽招不顧兵荒馬亂,千裏奔波從幽州到洛陽為老師收屍,乃一時之佳話。

    “非是單為此人……”劉岱抱拳,“牽招自並州而來。”

    “嗯?”曹操嗅到一絲異樣的味道,“有何隱情?”

    “主公兵圍鄴城之時,袁尚曾派牽招潛至並州向高幹求救。高幹拒不相救反將其囚禁,他是偷偷逃出來的!”

    “拒不相救……此用心何其毒也!”曹操眯了眯眼睛。高幹不救袁尚看似為曹操奪取鄴城幫了忙,實則不然。冀州已平定了,接下來要找借口東擊袁譚,或者北上攻打幽州。東擊袁譚倒還猶可,一旦北上幽州山遙路遠,曹軍將離並州更遠,若高幹趁機進犯關中,大軍無法救援,豈不是又來一次險象環生的平陽之戰?而且劉表與孫權的交惡已結束,荊州方麵可隨時出兵接應,崤山附近更有張白騎與之互為表裏,南北之敵有會合的可能。一旦關中有失,涼州的聯係也會切斷,洛陽以西失控,統一北方的戰略將全盤打亂。

    “主公無須擔慮。”不知何時郭嘉已溜溜達達跟了過來,“有一不能有二,上次

    是高幹出其不意突襲得手,這次鍾繇、段煨已有準備,再說河東太守之職已被杜畿接任。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即便高幹南下作亂也無大礙。”

    “無大礙?”曹操捋髯沉吟,“痛雖可止,癢亦不可忍!”

    郭嘉已經成竹於胸:“袁譚為爭嫡位自叛其家,早就喪盡人心,不難破也。幽州雖在袁熙、袁尚之手,然地廣人稀胡漢雜處,更有公孫度割據遼東自成一派,能調動的兵馬並不多。現今河北人心動搖,主公何不……”他隻說到此處就不往下說了,要是都說了怎顯曹操的高明?

    曹操經他點撥也明白了:“迴營後馬上調鮮於輔、鮮於銀、田豫等幽州舊部迴去招降納叛。狼崽子盼著我北上,他好趁虛而入,老夫偏偏不走!我要煽動袁熙麾下自己叛變,幫我收取幽州!”

    “主公奇謀睿智,屬下望塵莫及。”明明郭嘉事先想好引著曹操說,但仍是大唱讚歌。

    說話間荀攸、荀衍也趕了上來。

    “軍師何事?”

    “恭喜主公。”荀攸深施一禮,“拜祭袁紹果真是良策!方才崔琰告訴我,大多數人已願意追隨主公、遣散家兵,有些豪族士人還甘願貢獻部分田產歸朝廷掌控。人人都道主公有情有義真豪傑,公私分明不忘故舊,論氣量比袁本初勝之三分!”

    “哈哈……”曹操隻笑了兩聲,立刻忍了迴去——後麵跟著許多人呢,有道是“哭則不歌”,得意忘形可就讓人看出假來了。

    郭嘉趕緊替他遮掩:“唉……這都是主公真情所致,叫人不得不感化啊。”

    曹操假模假式點點頭,見荀衍還是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休若,莫非友若還是不肯歸降?”

    荀衍愁眉苦臉搖了搖頭:“他倒是肯認我這三哥了,但又說誓死不保二主,效力朝廷也不幹,還是想甘老林泉。我還能怎麽勸?”

    “既然如此老夫也不強人所難,保不保我由他去吧。”曹操仰天長歎,“袁紹啊袁紹,你帳下義士何其多也!”這會兒捫心自問,剛才那番哭祭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竟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課稅新法】

    隨著袁氏舊屬紛紛歸順,冀州的局麵已被曹操穩定掌握,他上表朝廷讓還兗州牧的兼職,改領幽州牧;為表示對河北士人的開誠布公,又任命崔琰為冀州長史。不過明眼人都知道,兗州乃曹操起兵之處,實際行政權早被他攥得牢牢的,北伐的軍糧都是夏侯淵自那裏征調的。讓兗州牧改

    領幽州牧不過是句空話,領是真領,讓非真讓。

    與此同時一個令人意外的消息傳來,擁兵並州的高幹向曹操獻書投降。曹操雖然接受投誠,並以朝廷的名義令其繼續擔任並州刺史,但心裏卻充滿懷疑,招曾在高幹府上為賓的仲長統到帥帳詢問。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縣人,自幼博覽群書聰穎好學。他雖年紀輕輕,卻曾遊學青、徐、並、冀諸州,輾轉遊曆觀盡了漢室衰微百姓之苦,有感時事著作《昌言》一書,也因此被荀彧極力推薦,在曹操帳下充任參軍。

    不過仲長統自進入曹營並無絲毫建樹,談政事他可以,搞軍事他可就一竅不通了,這幾個月來基本就是糊裏糊塗跟著走,即便有差事也是樓圭、郭嘉替他辦。一個年僅二十六的年輕人,剛入幕府就當了參軍,而且在軍營裏白吃白喝什麽也幹不了,旁人能沒閑話?仲長統心中惴惴難安,故而今日見了曹操,顯得格外緊張。

    曹操見他太拘束,指指旁邊的杌凳:“你不必緊張,坐過來講話。”

    “諾。”仲長統惴惴不安地坐了。

    “老夫隻問一件事。依你之見高幹是真降還是詐降?”

    仲長統想了半天,覺得萬無一失了,才答道:“卑職以為是假降。”

    “何以見得?”

    “高元才在並州輕財好義,大肆收買人心。”

    曹操想來卻也不假——郭援是鍾繇的外甥,不到朝廷為官,反被他拉攏過去;馬騰、韓遂在涼州,他總想設法結好;甚至像張白騎那等黃巾餘寇都要交好互助;就連眼前這位文士,當年還不是他座上客?如果沒有異誌,高幹豈會這樣不遺餘力?在整個征伐河北的過程中,高幹既不是竭力救袁,也不誠心歸順,似乎在等待從中漁利的機會,此子之陰險好亂實過於袁氏兄弟啊!

    想明白這一點,曹操微微點頭:“河朔之士有譽,說高元才文武秀出,你曾在他府上為賓,以為其人如何?”

    仲長統起身施禮:“當年卑職離開並州,他也曾相送,臨別之際我對他說‘君有雄誌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

    “哈哈哈……”曹操拍案而笑,“說得好!袁尚有難而不救,豈不是無才?糾結亡命之徒豈不是不能擇人?公理說得太好了。”

    仲長統得了這幾句誇獎,心裏不再緊張了:“我想向主公推舉一人,乃是高幹從弟,先朝蜀郡都尉高躬之子,名喚高柔,字文惠。當年高躬卒於蜀地,高

    柔千裏奔喪輾轉三年才還,稱得起大孝子,而且高幹對高柔也是信賴有加。主公征辟此人不但可以樹聲名於天下,還可以為人質,高幹顧念其從弟之困,便不敢再叛。”

    曹操暗笑仲長統畢竟是個文人,太相信親情道德的約束了。袁譚、袁尚親兄弟尚且自相殘殺,一對從兄弟又能有何羈絆?他心裏這樣想,嘴上卻道:“一切皆依你言。老夫不但要征辟高柔,還要派幾個地方官去並州。既然他詐降,我就裝糊塗,讓他們以為我真的相信,看看最後是誰騙了誰!”

    “主公睿智,屬下莫及。”這種話仲長統是跟郭嘉學來的,說罷再施一禮準備退下。

    “公理留步,還有要緊之事商議。”曹操叫住他,滿麵微笑背誦起文章,“政之為理者,取一切而已,非能斟酌賢愚之分,以開盛衰之數也。日不如古,彌以遠甚,豈不然邪?”

    仲長統一愣——這不是我的《昌言》嗎?

    曹操初時斷章取義隻讀了《理亂篇》開頭,便先入為主以為仲長統也是孔融一類的人物,不過看荀彧的麵子才任命他為參軍。這幾日休整人馬得暇細細品讀全篇,發現其文所論不是世俗風氣,而是闡述治國之道,又非諸子百家那般空泛,而是詳細分了從古至今的賦稅改革和變化。曹操如獲至寶,這才知荀彧之言不虛。

    仲長統聽他背自己的文章,乍著膽子問道:“主公以為如何?”

    “好!”曹操站起身來拱了拱手,“老夫原以為荀令君送我個舞文弄墨之人,哪知他早有算計,算定了我能拿下冀州,把理亂安民之士提前給我備下了。”

    仲長統驚惶還禮:“不敢當……不敢當……”

    “冀州久經戰亂百廢待舉,我欲行之不得要領,若依公理之見當務之急又是什麽?”其實這是試探之言,曹操早已想好該幹什麽。

    仲長統脫口而出:“當革袁氏縱容之舊弊!”他出謀劃策不得其法,可一說時政兩眼爍爍放光。

    “此真老成謀國之見啊。”曹操剛才說的都是客套話,見他一言點題才真信服。

    仲長統此時真當曹操是個知己,索性一吐為快:“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收賦納稅三分不入其一。招命官職不就,征兵勞役不趨,國之政令不法,興兵討之不屈,天下之亂皆因其弊!”

    曹操卻道:“老夫有一事,百思不得其解。然袁紹自占據河北以來,重用豪強委任望族,何以還能兵強馬壯糧草充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卑鄙的聖人:曹操(1-1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曉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曉磊並收藏卑鄙的聖人:曹操(1-1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