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曹操假意征討劉表,挑起袁紹二子爭權
卑鄙的聖人:曹操(1-10)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假意南下】
曹操采納郭嘉之計,迴到許都後即命夏侯惇分兵南下,擺出一副覬覦荊州的姿態,暗中卻命駐守黎陽的荀衍、賈信時刻注意袁氏兄弟動向,秘密軍報自黎陽至許都每日往來不斷。
事情的發展果如郭嘉所料,曹操一走,這對兄弟的矛盾果然激化。袁譚提議追擊曹軍,向袁尚索要更多的兵馬鎧甲;袁尚疑心他要擁兵自重,拒不撥付軍隊。加之兩人心腹各奉其主爭權鬥勢,審配跳出來追究逄紀之死,郭圖辛評則指責審配擅權。事情越鬧越僵,進而導致兄弟二人分立幕府在鄴城各行其是——兄弟之爭已一發不可收拾。
這日午後又有河北軍報送入幕府。適逢曹操入宮,荀攸不敢怠慢,更換冠戴攜帶軍報進宮尋找。穿儀門過複道,在中台(中台,即尚書台,是尚書等官員辦公的地點)、烏台(烏台,即禦史台,又稱憲台,是禦史中丞等官員公辦的地點,因西漢時禦史台院子裏的柏樹上總是落有許多烏鴉,因而常常被稱為“烏台”)等處轉了個遍也沒見到曹操的影子。料是他上殿麵君去了,正在無可奈何之際,忽聞陣陣歡笑之聲,卻見曹操領著寵兒曹衝,與尚書令荀彧、安南將軍段煨、侍中耿紀、議郎周近、尚書左丞邯鄲商、尚書右丞潘勖以及一個不相識的年輕官員說說笑笑自禦園轉來。
荀攸把軍報往懷裏一揣,趕緊過去見禮:“參見曹公與諸位大人。”
“什麽要緊事竟把我們大軍師忙到省中來了?”曹操滿麵喜色開著玩笑。
“倒也沒什麽……”荀攸出了名的嘴嚴,當著這些幕府外的朝臣絕不吐露軍機,“西鄂縣長杜襲受明公之召現已到京。”
曹操明知他說假話,卻將錯就錯對諸人道:“你們還不知道這個杜襲杜子緒吧。前年劉表趁我在河北之時襲擊西鄂縣城,事出突然毫無征兆,百姓也多半在外耕種,杜子緒臨時隻湊了五十多人戍衛縣城。但就憑著這五十多人,竟然與荊州兵抗爭半月有餘,殺死敵軍數百,當真了不得!老夫還師後劉表也收兵了,但偷襲西鄂之仇、容留劉備之罪一定要與劉景升算清楚。老夫不日就將南下征討荊州,正好招杜襲問問其兵勢如何。”他時時不忘裝出兵伐劉表的姿態。
“是是是,曹公運籌帷幄卓識遠見,此番南下必定馬到成功,那劉表以卵擊石必定束手就擒。”侍中耿紀乃中興功臣耿況之玄孫,因祖上恩蔭拜官襲爵,雖然常與荀彧參謀政務,但自知不是曹操一黨,所以小心翼翼隨時美言。
荀彧
倒是有感而發:“昔日杜襲、趙儼、繁欽三人同受征召,是在下與曹公一同接見的。我以為杜襲性剛、趙偐忒柔、繁欽失於諂媚,曹公卻不以為然照例授予他們官職。這幾年來繁欽打理公文兢兢業業,趙儼在朗陵縣令任上以柔克剛安定豪族,如今杜襲也大有作為,看來曹公果能用人之長。我雖統理政務多年,實不及曹公遠矣!”
曹操知道荀彧不會逢迎拍馬,聽了這話自然暗自得意,一旁那個年輕官員更是大加褒揚:“其實見子若見父,曹公六七歲的兒子尚且如此聰慧,更何況父親啦!”一句話把大家都說樂了。原來西域於闐國(於闐國,漢代西域屬國,今新疆塔裏木盆地南沿一帶。東漢名臣班超曾一度收複西域,驅逐匈奴勢力,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後因長期的羌漢戰爭,至漢桓帝年間東漢徹底喪失了對西域的控製,但仍有部分國家與中原有友好關係。據《後漢書·獻帝紀》記載,建安七年於闐國曾派使者到許都進貢馴象)曾進貢朝廷一頭馴象,置於禦園之中,之前曹操就是領著曹衝和荀彧等人去看大象了。眾人都是中土人士,從沒見過這麽龐大的動物,曹操好奇使然想知道這大象的重量,可哪裏去尋能稱象的秤去?荀彧、邯鄲商等人都無可奈何,反倒是小曹衝想出了辦法——置象於池塘大船之上,在船幫處刻劃水痕位置,再取石頭等重物搬到船上,使其壓到痕跡的位置,反過來稱這些重物,而重物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此法一出人人拍手稱妙,都誇曹衝是少年天才。
議郎周近不但精通西域諸族語言,而且熟讀經籍,跟著湊趣道:“《易經·乾·象》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今曹公要南下用兵,而於闐國恰逢此時進貢大象,豈不是大吉之兆?”潘勖、邯鄲商等紛紛點頭附和。
荀攸全沒把這大象的事放心上,隻是瞅著那個陌生的年輕官員,見此人二十出頭麵龐黝黑,卻穿著嶄新的青色朝服,腰佩黑授官印。此等年紀擔任議郎之職,實在是太少有了。曹操覺出荀攸詫異,連忙引薦:“公達,我來引薦。這位乃涼州刺史韋休甫之子,名喚韋誕字仲將。他奉父命陪伴於闐使者進京,剛剛被任命為議郎。”
荀攸雖未見過卻有所耳聞。西涼刺史韋康膝下有三個兒子,長子韋康字元將,這兩年常來許都傳遞公文,三子韋熊未及弱冠,這韋誕自然是那個老二。荀攸又看看邯鄲商,倏然意識到曹操絕非閑來無事領這幾人逛禦園,剛才必有一場深思熟慮的談話。邯鄲商早在西京之時就被朝廷任命為涼州刺史,適逢三輔動亂無法成行,所以涼州刺史之
職一直被韋端占據。韋氏乃京兆大族,占著這個刺史之位名義上聽朝廷管轄,實際也是盤踞武威諸縣的小割據。曹操把韋家人與邯鄲商約到一處,必定想透過韋誕傳信,叫其父讓位給邯鄲商,朝廷就可以直接掌控涼州事務,也不必再擔心高幹從中作梗了。
曹操見荀攸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料定必有緊急軍情,便朝段煨等人揚了揚手:“禦園也逛了大象也看了,咱們也該散了吧。段將軍難得入朝,韋議郎又剛剛升官,今晚老夫做東,請諸位到舍下飲宴。”
老將段煨此番入京既是陪伴西域使者,也是受鍾繇之托匯報關中軍情。他年歲大了好熱鬧,又是武夫心性,聽說酒宴很高興:“曹公賜宴末將不敢推辭,但隻是咱們幾人又有何趣?還是請您營中眾將都來,那更熱鬧一些。”
“哈哈哈……”曹操可不想把這次微妙的宴請變成武夫大會,“老將軍休要給他們好臉色,那幫將領實在是不成氣候,這幾日我剛下令整飭軍紀,叫他們好好操練吧。您老放心,一會兒我便派人遍請京中要員都到我府,少不了陪您的人!”
“全聽明公安排。”段煨滿是皺紋的老臉笑得跟朵幹菊花似的。
曹操話風一轉:“不過老夫還有些事跟令君商議,請諸位先到我府中去吧……衝兒,你也迴家去。”
段煨早看這孩子喜人,哪管身在皇宮,竟一把將曹衝抱了起來:“曹公放心,我帶小公子迴去。我還想聽聽這小家夥都懂得些什麽呢!”曹衝也不怕生,揪著段煨的白胡子咯咯直笑。
辭別了諸人,曹操與荀彧、荀攸來到台閣;耿紀、潘勖都很識趣,早看出他們有私密之言,忙招唿閣內的尚書、令史都退了出去,又把大門隨手掩上。荀攸這才拿出軍報——原來袁氏兄弟爭奪大位在鄴城爆發械鬥,袁譚兵少落敗,與郭圖、辛評等出逃城外,打著車騎將軍青州刺史的幌子到處招募人馬,又叫他在青州的部下快來冀州幫自己搶位子。但青州諸部多為地方土豪,隻想保全私利不願參與內鬥,加之他們抵禦臧霸、孫觀等侵擾已有多年,實在對袁譚喪失信心。青州部將劉詢在漯陰縣舉兵造反,隻短短幾日光景,舉城叛亂者不計其數,唯有別駕王修、東萊太守管統有心追隨袁譚,率領兵馬北上響應,這場手足惡鬥已無可避免。
荀攸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建議再次北伐。曹操卻不著急:“我看還早得很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袁氏兄弟雖已交惡,畢竟還是一家人。老夫若此刻北伐必然促使二子複合,聯起手
來先與老夫為敵,上次不就是教訓嗎?奉孝與我討論過此事,與其強攻硬取不如由著他們手足相殘,鬧到損兵折將民心喪盡,咱們再坐收漁利。”
荀攸有所顧忌:“坐收漁利固然是好,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倘若袁譚被袁尚攻滅,這漁利也就沒了。”
“放心吧,我相信奉孝之言,這小子的話錯不了!”曹操笑了笑,“傳書臧霸、孫觀等將,叫他們盡快進兵。冀州且由著他們兄弟鬧,但青州可以趁亂收取,若劉詢等人願意歸順朝廷最好,若是不降一律誅滅。有勞令君起草兩份詔書,命呂虔調任徐州刺史、臧霸兼領青州刺史,白送的地盤焉能不要?”
荀攸又道:“此事不簡單。遼東太守公孫度依舊覬覦青州,當年袁紹在世他不敢動手,現在派人搶了沿海好幾個縣,還給那片地方起名叫‘營州’,要設什麽營州牧!怎麽對付他呢?”遼東雖屬於幽州地盤,卻是“國中之國”不聽袁氏調遣。那公孫度東侵高句麗、西驅烏丸,甚至把扶餘國(扶餘國,古代少數民族國家,在今鴨綠江一帶,轄境內有多個部落,其中包括一部分朝鮮族、滿族的祖先)都吞為自己領地,將搶占的外邦土地設立為遼西、中遼二郡,最近還自稱“遼東王”,簡直是海外天子,現在他東北的地盤搶夠了,又跨過海峽搶青州來了。
曹操一陣冷笑:“公孫度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以為打敗那些邊疆小蠻就天下無敵了。奉孝前幾天跟我商議此事,我決定讓朝廷給他個武威將軍、永寧侯的爵位,他若是識趣歸降最好,若執迷不悟我就跟他幹!”
“派何人去傳詔。”
“奉孝推薦涼茂,我看很合適。”
荀攸雖是一把年紀的人了,但心裏還是感覺酸溜溜,似乎郭嘉那一介祭酒比他這個軍師更受重視。他努力忽略掉心中的妒意,轉而道:“您方才邀請韋誕與邯鄲商共遊禦園,可是為了更換涼州刺史一事?”
“不錯,前番平陽之戰好險啊!”曹操眼中流露出一陣後怕,“若非臨時說動馬騰,後果不堪設想,隻怕關中之地全落入高幹之手了。”
“聽說馬超部下一個叫龐德的戰將當陣斬殺郭援,後來鍾繇認出自己外甥的人頭還哭了。一家人各為其主,實在令人歎息。”
“高幹是袁本初的外甥,郭援是鍾元常的外甥,想不到老夫的大事險些壞在這倆外甥手裏!”曹操不怎麽關心別人的感受。“馬騰迷途知返也算有功,不妨晉升他為征南將軍。但此事可一不可二,倘若他再拿反叛
要挾朝廷還能縱容他嗎?還是需要一個朝廷親任的刺史去監控馬騰,韋端畢竟也是一方割據,不會事事都向老夫稟報。”
荀攸卻不這麽認為:“韋氏雖然有欠公義,畢竟在涼州有些名望,若派一個外人當刺史,隻怕那些將領不買他的賬。再者邯鄲商值得您相信嗎?有了嚴……”他本想說“有嚴象在揚州失敗的先例,這類事可要慎重”。但嚴象的推薦人荀彧就在一旁,因而把話咽了迴去。
“這倒無妨。”曹操明白他的顧慮,“邯鄲商乃兗州陳留人士,我已向萬潛、薛悌詢問了,此人忠順嚴明格外可靠。另外我聽韋誕說,他父親早有離開涼州之意。咱們可以招韋端入朝授予高官,反留其子韋康在涼州繼續統領部曲,這樣既能控製涼州又可掌握韋氏的人質,弄好了還能給涼州武夫們作個表率,那些土豹子們,做夢都想當大官呢!”
荀攸總覺得曹操設想得太簡單了,不過河北若定便能震懾關西,這番安排似乎也無礙大局:“既然韋氏願意,此事也罷了。不過西涼之地不可馬騰獨大,馬騰與韓遂雖盟為兄弟卻屢有矛盾,何不升韓遂官職,使二人互相牽製,誰也不能獨霸涼州。”
“好提議!”曹操眼睛一亮,“韓遂這人老夫早年就認得,他父親與我是同年孝廉,他本人也曾遊學洛陽,還拜會過何進呢。不過那時他還叫韓約字文遂,後來被北宮伯玉脅迫著造了反,把名字對調掩人耳目,名約字文遂變成了名遂字文約。畢竟是個念過書的,知道造反羞於見人,應該比馬騰聰明得多。這樣吧……馬騰為征南將軍、韓遂也升任征西將軍,一個征南一個征西,叫他們爭去吧!”
荀彧翻著案頭淩亂的表章補充道:“最近武威太守病故,段煨推舉名將張奐之子張猛接替此職,但此人身在弘農咱們沒見過,能不能予以重用呢?”
曹操笑了:“昔日段熲與張奐不和,因征討羌人之事互相攻劾,段熲依附宦官王甫,張奐嚷著為黨人翻案,沒想到他們死後兄弟子侄倒挺合得來。張猛張叔威乃將門虎子,段煨的眼光應該不會錯,再說他兄長張昶還在朝中為黃門侍郎,不會對咱有二心。邯鄲商為刺史,張猛為武威太守,就叫他們一起赴涼州上任吧,還能互相照應。”他沉默片刻,又想起件事,“令君啊,新近征辟的掾屬到齊了嗎?”
荀彧拿起份書劄遞給他:“這是毛玠剛剛轉過來的,這些人已到了十之七八。自廣陵來的陳矯、徐宣,河內的楊俊,荊州逃歸的劉廙(yi),外任召迴的杜襲,還有劉勳舊部劉曄、蔣濟
、倉慈等人都在其列,隻有司馬懿拒不就任。另外我擅自做主又添了三人。”幕府屬員常常變更,曹操每用一批人就會擇其有才者放以地方縣令,久之再晉升為郡守,如此地方要員就會被幕府之人占據,完全聽命於曹操。如今老一代何夔、劉馥、袁渙、涼茂、司馬朗、鄭渾、徐奕等已外放,急需補充新人。
“別人倒也罷了,陳矯、徐宣我要單獨見見,不知陳登是否甘心離開廣陵。”曹操接過名單看了看,見末尾補了張既、杜畿、韋康仨名字:“令君為何增補此三人?”
荀彧娓娓道來:“張既字德容,左馮翊高陵縣人,官拜新豐縣令。平陽之戰就是他替鍾繇說降馬騰的。”
“有膽有識。”曹操點點頭,“另外二人呢?”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士。他是個老資格,曆任京兆功曹、鄭縣縣令、漢中府丞,後因漢中張魯作亂,在荊州避居數年最近剛迴到關中,如今在京兆尹張時手下充任功曹……”說到這兒荀彧忽然笑了。
“哎呀!”曹操瞟了他一眼,“老夫幾時見令君笑過?莫非這杜畿有何可笑之處?”
“不瞞曹公,我發現此人實屬偶然。這杜畿與侍中耿紀乃是至交好友,前日晚間前來拜會,兩人秉燭敘話聊了一整夜。在下那日正好留宿台閣,就睡在耿紀隔壁,他們的話聽得清清楚楚。杜畿針砭時弊頗有見識,且與曹公籠絡關中不戰而定的策略不謀而合。所以昨天我就質問耿紀‘有國士而不進,何以居位?’生生要來了此人履曆。”
“哈哈哈……”曹操也大笑不已,“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我看天下之人才,早晚被你網羅個盡!”
“曹公過獎了。”荀彧拱手謙讓。
曹操又一把拉住荀攸道:“相較之,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一切破敵之妙計老夫都要倚仗你。由你們二人為老夫左膀右臂,何慮大事不成?”
荀攸倒沒什麽,荀彧此刻卻對他所言的“大事”深表懷疑,轉而道:“還有這韋晃,也是京兆韋氏一族,以耿介公正著稱。”
“很好,這三個人都可以用。妙就妙在他們都是關中籍貫,多用些這樣的人,關中之地還愁不穩固?段煨剛才跟我說,年紀大了不想再戰了,我看等平了河北就召他進京,給個九卿級的官職,也給關中諸將豎一個歸附朝廷的榜樣。”
荀攸卻道:“段忠明之事暫且不急,以在下之見當速召河東太守王邑入朝。此人身為郡守,卻對高幹僭立郭
援之事毫不在意,高幹攻入關中他竟戍守城池不肯出戰,這明擺著是袖手旁觀,想見風使舵當不倒翁嘛!”河東太守王邑是西京時期任命的,他在天子東歸時曾貢獻過一批糧草,幫助流亡朝廷在安邑駐足,因此受封大司農、陽亭侯。但此人實力薄弱不思進取,白白瞅著曹操將天子迎走,他至今還帶著自己那點兒人馬屯駐在河東。朝廷倒也對得起他,大司農頭銜一直給他掛著,侯位也未剝奪。
曹操想了想道:“早該把他調迴來,不過此事要用策略辦,王邑久鎮河東必有黨羽,若因調他而與關中豪強結怨,就因小失大了。”
“我再考慮考慮,看有沒有兩全之策。”荀彧又從案頭拿起兩份書簡,“關於征辟掾屬,孔融也推薦了一人,會稽盛憲……”
“不用此人!”曹操一把推開,“我聽說過,盛憲與孔融私交甚篤,這朝裏有一個瘋子就夠煩的了,不能再用此等人物!”
“諾。”荀彧咽了口唾沫又道,“另有一位我要特別推薦給明公,乃是山陽高平人,名喚仲長統,此人既通經籍又遠見卓識,潛心撰寫了一部《昌言》。在下已拜讀過了,言辭精辟切中要害,不亞於揚雄之《發言》、桓譚之《新論》、王符之《潛夫論》,乃當世宏才!我已將他招到舍下,隨時聽候明公任命。”說著話又把書簡塞迴曹操掌中,“這是《昌言》其中一卷《理亂篇》,請您過目。”
荀彧推薦的賢才不少,但極少給人如此高的評價,竟能與揚雄、桓譚並論,這個仲長統必然有超凡之處。曹操越聽越感興趣,便迫不及待讀了起來:
〖豪傑之當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無天下之分,故戰爭者競起焉。於斯之時,並偽假天威,矯據方國,擁甲兵與我角才智,程勇力與我競雌雄,不知去就,疑誤天下,蓋不可數也……〗
隻看了這麽幾句曹操便覺惱火!什麽叫“偽假天威,矯據方國”,什麽又是“不知去就,疑誤天下”?這話讀來讀去倒像是批判他不肯還政天子。曹操心裏厭惡,但瞧著荀彧的麵子又不好說別的,隻道:“文章雖好不一定真有才幹,征召的掾屬夠多了,等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荀彧之所以沒把仲長統寫到名單裏就是想單獨舉薦,以他之見此人非小小掾屬所能限量,大可以躋身廟堂為一代名臣,哪知曹操兩句話就打發了,忙爭辯:“仲長統確是難得之才,還請您……”
“以後還有機會嘛!”曹操不待他說完就站了起來,“今晚我要在幕府設宴,有勞令君與
軍師替我廣邀群臣,越多越好。另外把陳矯、徐宣以及其他掾屬也叫去一起赴宴,借這機會讓大夥互相認識認識。老夫迴去陪段煨他們,台閣之事令君多辛苦吧……”其實他還有一層用意,要把兵伐荊州的假戲做足,借這場酒宴弄得朝廷百官無人不知,京師傳言沸沸揚揚,這樣袁尚、袁譚得知消息才能放心內鬥。
荀彧還欲再替仲長統說兩句好話,卻見曹操頭也不迴出了大門。荀攸瞅了他一眼,低聲道:“天下之事皆由曹公之意,即便身負大才若不和光同塵又能如何?文若啊,咱們不論進善還是去惡,也要適可而止把握分寸。”
荀彧沒想到這位比自己大六歲的侄子會說出這話,呆呆愣了半晌,也隻得無奈地點了點頭……
【文采風華】
曹操對廣陵太守陳登始終心存芥蒂,一來是因為他先前有過背叛呂布之事,二來更是因為他曾與劉備私交甚篤。當年孫策意欲北上,曹操急著與袁紹決戰不敢節外生枝,所以權且讓他留駐廣陵,並加封伏波將軍,用他充當阻擋孫策的盾牌。可孫策一死他就沒有利用價值了,在曹操看來反而可能是隱患,所以命其離開廣陵轉任東城太守,並把他的左膀右臂陳矯和徐宣召入了幕府。
曹操會見諸位新任掾屬,一一見過聊上幾句,卻把陳徐二人留了下來。陳矯早在平滅呂布時就被曹操認識了,官渡之戰時還曾趕到曹營搬請救兵,曹操對他頗為賞識,今日相見格外高興:“數載未會,季弼有些發福了?”
陳矯很會順藤爬:“在下得曹公的恩信故而得肥。”
曹操卻無心聽他玩笑:“我聽說陳元龍轉任東城太守之際,廣陵百姓依依不舍,還有人舉家帶口與他一同遷徙,可有此事啊?”
“確是不假。”陳矯實話實說,“陳郡將在廣陵任職這些年,秉公執法勸課農桑,剿滅海盜南禦外敵,百姓安居樂業感念其德。因而聽聞陳郡將遷官,父老鄉親甘願相隨,就是背井離鄉到東城去墾荒,也要跟著陳郡將……其實是曹公用人有方,陳郡將才能享譽一方受民愛戴嘛。”
曹操聽得哭笑不得,簡直有些嫉妒陳登,但這個人名望如此之高,即便離開廣陵也不能小覷:“動亂年月百姓多遭離亂之苦,好不容易遇上陳登這樣的好官,自然願意跟著他過好日子。不過……”他話風一轉,“各地郡縣本有民籍,隨便遷徙對民生之計不利呀。”
陳矯眨巴眨巴眼睛,似乎體會到話外之音,如今他已被曹操辟入公府,吃秦向秦吃楚
向楚,便隨著道:“廣陵之地乃是蒙曹公之德才得以安定,人心向背天日昭昭,陳郡將這些年也是時常跟我們傾訴對您的敬仰。況且……”
“怎麽了?”
陳矯微抬眼皮:“非是在下背德妄言,陳郡將似乎命不久矣。”
“嗯?”曹操一愣,“此話怎講?”
“陳郡將身患氣悶之症已有多年,病發之時胸中煩悶食水不進,去年春天此病又犯,胸臆痛楚麵紅耳赤,比以往嚴重許多。眼看關乎性命,便請名醫華佗來調治,一副湯藥灌下去,竟吐出兩升蟲子來,赤頭紅身後尾生鱗,搖搖擺擺還是活的……”
曹操聽他描述便覺惡心,趕緊擺手製止:“不要再講了,這到底是什麽病?”
“華佗先生言道,此乃生食魚肉(陳登所患之症,疑似現今“肝吸蟲病”,屬於寄生蟲疾病。根據古人屍體的解剖發現,中國自秦漢時代便有此類疾病,發於東南沿海之地,多因生食魚蝦等海產品而感染)所致,而且陳郡將自幼有此癖好,患病太久已不能根除。此番雖驅出兩升蟲子,但五髒六腑早受其害,三年之內必然再次發病,那時就算扁鵲複生也救不了!”
曹操巴望著陳登早早下世,嘴上卻假惺惺道:“元龍才智超凡卻患不治之症,老天何等不公!不過世間方士巫醫皆愛危言聳聽,切脈之時說是疑難之症,治愈之後便自誇其能。這個華佗其實與老夫還是同鄉,雖有些微末之才,但他說無救也未必確之鑿鑿。”
“明公奔忙在外有所不知,華佗並非江湖術士,他不單精通岐黃之術,且通曉經籍頗有才幹,雖望聞問切皆按章法,卻並不以此為業,一般達官貴人想尋他看病也不容易。皆因陳郡將之父陳漢瑜任沛國相時曾舉他為孝廉,憑著這層私交才請得動他。”陳矯滿臉認真,“在下有個建議,明公何不征辟此人留於府中,一來給他份正經差事,二來明公若有小恙也可令其化解。”
徐宣自給曹操行過禮就在一邊站著,直聽到此處才插話:“季弼所言差矣!子曰‘君子不器’,巫醫、百工、庖廚、倡優之流,絕非士大夫所屬。華佗不行正道之事,反鑽研方術伎倆,豈不是本末倒置?季弼如今身為幕府掾吏,不向主公薦舉大才之人,怎麽偏偏提此左道倖進之徒呢?”他與陳矯雖都是廣陵人,又皆在陳登帳下效力,共事多年卻甚是不睦。官渡之戰時一個借兵曹軍,一個平叛海西,都為擊退孫策立過功勞,才能也不相上下,就是互相瞧不順眼。
陳矯是個灑脫
曹操采納郭嘉之計,迴到許都後即命夏侯惇分兵南下,擺出一副覬覦荊州的姿態,暗中卻命駐守黎陽的荀衍、賈信時刻注意袁氏兄弟動向,秘密軍報自黎陽至許都每日往來不斷。
事情的發展果如郭嘉所料,曹操一走,這對兄弟的矛盾果然激化。袁譚提議追擊曹軍,向袁尚索要更多的兵馬鎧甲;袁尚疑心他要擁兵自重,拒不撥付軍隊。加之兩人心腹各奉其主爭權鬥勢,審配跳出來追究逄紀之死,郭圖辛評則指責審配擅權。事情越鬧越僵,進而導致兄弟二人分立幕府在鄴城各行其是——兄弟之爭已一發不可收拾。
這日午後又有河北軍報送入幕府。適逢曹操入宮,荀攸不敢怠慢,更換冠戴攜帶軍報進宮尋找。穿儀門過複道,在中台(中台,即尚書台,是尚書等官員辦公的地點)、烏台(烏台,即禦史台,又稱憲台,是禦史中丞等官員公辦的地點,因西漢時禦史台院子裏的柏樹上總是落有許多烏鴉,因而常常被稱為“烏台”)等處轉了個遍也沒見到曹操的影子。料是他上殿麵君去了,正在無可奈何之際,忽聞陣陣歡笑之聲,卻見曹操領著寵兒曹衝,與尚書令荀彧、安南將軍段煨、侍中耿紀、議郎周近、尚書左丞邯鄲商、尚書右丞潘勖以及一個不相識的年輕官員說說笑笑自禦園轉來。
荀攸把軍報往懷裏一揣,趕緊過去見禮:“參見曹公與諸位大人。”
“什麽要緊事竟把我們大軍師忙到省中來了?”曹操滿麵喜色開著玩笑。
“倒也沒什麽……”荀攸出了名的嘴嚴,當著這些幕府外的朝臣絕不吐露軍機,“西鄂縣長杜襲受明公之召現已到京。”
曹操明知他說假話,卻將錯就錯對諸人道:“你們還不知道這個杜襲杜子緒吧。前年劉表趁我在河北之時襲擊西鄂縣城,事出突然毫無征兆,百姓也多半在外耕種,杜子緒臨時隻湊了五十多人戍衛縣城。但就憑著這五十多人,竟然與荊州兵抗爭半月有餘,殺死敵軍數百,當真了不得!老夫還師後劉表也收兵了,但偷襲西鄂之仇、容留劉備之罪一定要與劉景升算清楚。老夫不日就將南下征討荊州,正好招杜襲問問其兵勢如何。”他時時不忘裝出兵伐劉表的姿態。
“是是是,曹公運籌帷幄卓識遠見,此番南下必定馬到成功,那劉表以卵擊石必定束手就擒。”侍中耿紀乃中興功臣耿況之玄孫,因祖上恩蔭拜官襲爵,雖然常與荀彧參謀政務,但自知不是曹操一黨,所以小心翼翼隨時美言。
荀彧
倒是有感而發:“昔日杜襲、趙儼、繁欽三人同受征召,是在下與曹公一同接見的。我以為杜襲性剛、趙偐忒柔、繁欽失於諂媚,曹公卻不以為然照例授予他們官職。這幾年來繁欽打理公文兢兢業業,趙儼在朗陵縣令任上以柔克剛安定豪族,如今杜襲也大有作為,看來曹公果能用人之長。我雖統理政務多年,實不及曹公遠矣!”
曹操知道荀彧不會逢迎拍馬,聽了這話自然暗自得意,一旁那個年輕官員更是大加褒揚:“其實見子若見父,曹公六七歲的兒子尚且如此聰慧,更何況父親啦!”一句話把大家都說樂了。原來西域於闐國(於闐國,漢代西域屬國,今新疆塔裏木盆地南沿一帶。東漢名臣班超曾一度收複西域,驅逐匈奴勢力,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後因長期的羌漢戰爭,至漢桓帝年間東漢徹底喪失了對西域的控製,但仍有部分國家與中原有友好關係。據《後漢書·獻帝紀》記載,建安七年於闐國曾派使者到許都進貢馴象)曾進貢朝廷一頭馴象,置於禦園之中,之前曹操就是領著曹衝和荀彧等人去看大象了。眾人都是中土人士,從沒見過這麽龐大的動物,曹操好奇使然想知道這大象的重量,可哪裏去尋能稱象的秤去?荀彧、邯鄲商等人都無可奈何,反倒是小曹衝想出了辦法——置象於池塘大船之上,在船幫處刻劃水痕位置,再取石頭等重物搬到船上,使其壓到痕跡的位置,反過來稱這些重物,而重物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此法一出人人拍手稱妙,都誇曹衝是少年天才。
議郎周近不但精通西域諸族語言,而且熟讀經籍,跟著湊趣道:“《易經·乾·象》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今曹公要南下用兵,而於闐國恰逢此時進貢大象,豈不是大吉之兆?”潘勖、邯鄲商等紛紛點頭附和。
荀攸全沒把這大象的事放心上,隻是瞅著那個陌生的年輕官員,見此人二十出頭麵龐黝黑,卻穿著嶄新的青色朝服,腰佩黑授官印。此等年紀擔任議郎之職,實在是太少有了。曹操覺出荀攸詫異,連忙引薦:“公達,我來引薦。這位乃涼州刺史韋休甫之子,名喚韋誕字仲將。他奉父命陪伴於闐使者進京,剛剛被任命為議郎。”
荀攸雖未見過卻有所耳聞。西涼刺史韋康膝下有三個兒子,長子韋康字元將,這兩年常來許都傳遞公文,三子韋熊未及弱冠,這韋誕自然是那個老二。荀攸又看看邯鄲商,倏然意識到曹操絕非閑來無事領這幾人逛禦園,剛才必有一場深思熟慮的談話。邯鄲商早在西京之時就被朝廷任命為涼州刺史,適逢三輔動亂無法成行,所以涼州刺史之
職一直被韋端占據。韋氏乃京兆大族,占著這個刺史之位名義上聽朝廷管轄,實際也是盤踞武威諸縣的小割據。曹操把韋家人與邯鄲商約到一處,必定想透過韋誕傳信,叫其父讓位給邯鄲商,朝廷就可以直接掌控涼州事務,也不必再擔心高幹從中作梗了。
曹操見荀攸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料定必有緊急軍情,便朝段煨等人揚了揚手:“禦園也逛了大象也看了,咱們也該散了吧。段將軍難得入朝,韋議郎又剛剛升官,今晚老夫做東,請諸位到舍下飲宴。”
老將段煨此番入京既是陪伴西域使者,也是受鍾繇之托匯報關中軍情。他年歲大了好熱鬧,又是武夫心性,聽說酒宴很高興:“曹公賜宴末將不敢推辭,但隻是咱們幾人又有何趣?還是請您營中眾將都來,那更熱鬧一些。”
“哈哈哈……”曹操可不想把這次微妙的宴請變成武夫大會,“老將軍休要給他們好臉色,那幫將領實在是不成氣候,這幾日我剛下令整飭軍紀,叫他們好好操練吧。您老放心,一會兒我便派人遍請京中要員都到我府,少不了陪您的人!”
“全聽明公安排。”段煨滿是皺紋的老臉笑得跟朵幹菊花似的。
曹操話風一轉:“不過老夫還有些事跟令君商議,請諸位先到我府中去吧……衝兒,你也迴家去。”
段煨早看這孩子喜人,哪管身在皇宮,竟一把將曹衝抱了起來:“曹公放心,我帶小公子迴去。我還想聽聽這小家夥都懂得些什麽呢!”曹衝也不怕生,揪著段煨的白胡子咯咯直笑。
辭別了諸人,曹操與荀彧、荀攸來到台閣;耿紀、潘勖都很識趣,早看出他們有私密之言,忙招唿閣內的尚書、令史都退了出去,又把大門隨手掩上。荀攸這才拿出軍報——原來袁氏兄弟爭奪大位在鄴城爆發械鬥,袁譚兵少落敗,與郭圖、辛評等出逃城外,打著車騎將軍青州刺史的幌子到處招募人馬,又叫他在青州的部下快來冀州幫自己搶位子。但青州諸部多為地方土豪,隻想保全私利不願參與內鬥,加之他們抵禦臧霸、孫觀等侵擾已有多年,實在對袁譚喪失信心。青州部將劉詢在漯陰縣舉兵造反,隻短短幾日光景,舉城叛亂者不計其數,唯有別駕王修、東萊太守管統有心追隨袁譚,率領兵馬北上響應,這場手足惡鬥已無可避免。
荀攸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建議再次北伐。曹操卻不著急:“我看還早得很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袁氏兄弟雖已交惡,畢竟還是一家人。老夫若此刻北伐必然促使二子複合,聯起手
來先與老夫為敵,上次不就是教訓嗎?奉孝與我討論過此事,與其強攻硬取不如由著他們手足相殘,鬧到損兵折將民心喪盡,咱們再坐收漁利。”
荀攸有所顧忌:“坐收漁利固然是好,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倘若袁譚被袁尚攻滅,這漁利也就沒了。”
“放心吧,我相信奉孝之言,這小子的話錯不了!”曹操笑了笑,“傳書臧霸、孫觀等將,叫他們盡快進兵。冀州且由著他們兄弟鬧,但青州可以趁亂收取,若劉詢等人願意歸順朝廷最好,若是不降一律誅滅。有勞令君起草兩份詔書,命呂虔調任徐州刺史、臧霸兼領青州刺史,白送的地盤焉能不要?”
荀攸又道:“此事不簡單。遼東太守公孫度依舊覬覦青州,當年袁紹在世他不敢動手,現在派人搶了沿海好幾個縣,還給那片地方起名叫‘營州’,要設什麽營州牧!怎麽對付他呢?”遼東雖屬於幽州地盤,卻是“國中之國”不聽袁氏調遣。那公孫度東侵高句麗、西驅烏丸,甚至把扶餘國(扶餘國,古代少數民族國家,在今鴨綠江一帶,轄境內有多個部落,其中包括一部分朝鮮族、滿族的祖先)都吞為自己領地,將搶占的外邦土地設立為遼西、中遼二郡,最近還自稱“遼東王”,簡直是海外天子,現在他東北的地盤搶夠了,又跨過海峽搶青州來了。
曹操一陣冷笑:“公孫度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以為打敗那些邊疆小蠻就天下無敵了。奉孝前幾天跟我商議此事,我決定讓朝廷給他個武威將軍、永寧侯的爵位,他若是識趣歸降最好,若執迷不悟我就跟他幹!”
“派何人去傳詔。”
“奉孝推薦涼茂,我看很合適。”
荀攸雖是一把年紀的人了,但心裏還是感覺酸溜溜,似乎郭嘉那一介祭酒比他這個軍師更受重視。他努力忽略掉心中的妒意,轉而道:“您方才邀請韋誕與邯鄲商共遊禦園,可是為了更換涼州刺史一事?”
“不錯,前番平陽之戰好險啊!”曹操眼中流露出一陣後怕,“若非臨時說動馬騰,後果不堪設想,隻怕關中之地全落入高幹之手了。”
“聽說馬超部下一個叫龐德的戰將當陣斬殺郭援,後來鍾繇認出自己外甥的人頭還哭了。一家人各為其主,實在令人歎息。”
“高幹是袁本初的外甥,郭援是鍾元常的外甥,想不到老夫的大事險些壞在這倆外甥手裏!”曹操不怎麽關心別人的感受。“馬騰迷途知返也算有功,不妨晉升他為征南將軍。但此事可一不可二,倘若他再拿反叛
要挾朝廷還能縱容他嗎?還是需要一個朝廷親任的刺史去監控馬騰,韋端畢竟也是一方割據,不會事事都向老夫稟報。”
荀攸卻不這麽認為:“韋氏雖然有欠公義,畢竟在涼州有些名望,若派一個外人當刺史,隻怕那些將領不買他的賬。再者邯鄲商值得您相信嗎?有了嚴……”他本想說“有嚴象在揚州失敗的先例,這類事可要慎重”。但嚴象的推薦人荀彧就在一旁,因而把話咽了迴去。
“這倒無妨。”曹操明白他的顧慮,“邯鄲商乃兗州陳留人士,我已向萬潛、薛悌詢問了,此人忠順嚴明格外可靠。另外我聽韋誕說,他父親早有離開涼州之意。咱們可以招韋端入朝授予高官,反留其子韋康在涼州繼續統領部曲,這樣既能控製涼州又可掌握韋氏的人質,弄好了還能給涼州武夫們作個表率,那些土豹子們,做夢都想當大官呢!”
荀攸總覺得曹操設想得太簡單了,不過河北若定便能震懾關西,這番安排似乎也無礙大局:“既然韋氏願意,此事也罷了。不過西涼之地不可馬騰獨大,馬騰與韓遂雖盟為兄弟卻屢有矛盾,何不升韓遂官職,使二人互相牽製,誰也不能獨霸涼州。”
“好提議!”曹操眼睛一亮,“韓遂這人老夫早年就認得,他父親與我是同年孝廉,他本人也曾遊學洛陽,還拜會過何進呢。不過那時他還叫韓約字文遂,後來被北宮伯玉脅迫著造了反,把名字對調掩人耳目,名約字文遂變成了名遂字文約。畢竟是個念過書的,知道造反羞於見人,應該比馬騰聰明得多。這樣吧……馬騰為征南將軍、韓遂也升任征西將軍,一個征南一個征西,叫他們爭去吧!”
荀彧翻著案頭淩亂的表章補充道:“最近武威太守病故,段煨推舉名將張奐之子張猛接替此職,但此人身在弘農咱們沒見過,能不能予以重用呢?”
曹操笑了:“昔日段熲與張奐不和,因征討羌人之事互相攻劾,段熲依附宦官王甫,張奐嚷著為黨人翻案,沒想到他們死後兄弟子侄倒挺合得來。張猛張叔威乃將門虎子,段煨的眼光應該不會錯,再說他兄長張昶還在朝中為黃門侍郎,不會對咱有二心。邯鄲商為刺史,張猛為武威太守,就叫他們一起赴涼州上任吧,還能互相照應。”他沉默片刻,又想起件事,“令君啊,新近征辟的掾屬到齊了嗎?”
荀彧拿起份書劄遞給他:“這是毛玠剛剛轉過來的,這些人已到了十之七八。自廣陵來的陳矯、徐宣,河內的楊俊,荊州逃歸的劉廙(yi),外任召迴的杜襲,還有劉勳舊部劉曄、蔣濟
、倉慈等人都在其列,隻有司馬懿拒不就任。另外我擅自做主又添了三人。”幕府屬員常常變更,曹操每用一批人就會擇其有才者放以地方縣令,久之再晉升為郡守,如此地方要員就會被幕府之人占據,完全聽命於曹操。如今老一代何夔、劉馥、袁渙、涼茂、司馬朗、鄭渾、徐奕等已外放,急需補充新人。
“別人倒也罷了,陳矯、徐宣我要單獨見見,不知陳登是否甘心離開廣陵。”曹操接過名單看了看,見末尾補了張既、杜畿、韋康仨名字:“令君為何增補此三人?”
荀彧娓娓道來:“張既字德容,左馮翊高陵縣人,官拜新豐縣令。平陽之戰就是他替鍾繇說降馬騰的。”
“有膽有識。”曹操點點頭,“另外二人呢?”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士。他是個老資格,曆任京兆功曹、鄭縣縣令、漢中府丞,後因漢中張魯作亂,在荊州避居數年最近剛迴到關中,如今在京兆尹張時手下充任功曹……”說到這兒荀彧忽然笑了。
“哎呀!”曹操瞟了他一眼,“老夫幾時見令君笑過?莫非這杜畿有何可笑之處?”
“不瞞曹公,我發現此人實屬偶然。這杜畿與侍中耿紀乃是至交好友,前日晚間前來拜會,兩人秉燭敘話聊了一整夜。在下那日正好留宿台閣,就睡在耿紀隔壁,他們的話聽得清清楚楚。杜畿針砭時弊頗有見識,且與曹公籠絡關中不戰而定的策略不謀而合。所以昨天我就質問耿紀‘有國士而不進,何以居位?’生生要來了此人履曆。”
“哈哈哈……”曹操也大笑不已,“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我看天下之人才,早晚被你網羅個盡!”
“曹公過獎了。”荀彧拱手謙讓。
曹操又一把拉住荀攸道:“相較之,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一切破敵之妙計老夫都要倚仗你。由你們二人為老夫左膀右臂,何慮大事不成?”
荀攸倒沒什麽,荀彧此刻卻對他所言的“大事”深表懷疑,轉而道:“還有這韋晃,也是京兆韋氏一族,以耿介公正著稱。”
“很好,這三個人都可以用。妙就妙在他們都是關中籍貫,多用些這樣的人,關中之地還愁不穩固?段煨剛才跟我說,年紀大了不想再戰了,我看等平了河北就召他進京,給個九卿級的官職,也給關中諸將豎一個歸附朝廷的榜樣。”
荀攸卻道:“段忠明之事暫且不急,以在下之見當速召河東太守王邑入朝。此人身為郡守,卻對高幹僭立郭
援之事毫不在意,高幹攻入關中他竟戍守城池不肯出戰,這明擺著是袖手旁觀,想見風使舵當不倒翁嘛!”河東太守王邑是西京時期任命的,他在天子東歸時曾貢獻過一批糧草,幫助流亡朝廷在安邑駐足,因此受封大司農、陽亭侯。但此人實力薄弱不思進取,白白瞅著曹操將天子迎走,他至今還帶著自己那點兒人馬屯駐在河東。朝廷倒也對得起他,大司農頭銜一直給他掛著,侯位也未剝奪。
曹操想了想道:“早該把他調迴來,不過此事要用策略辦,王邑久鎮河東必有黨羽,若因調他而與關中豪強結怨,就因小失大了。”
“我再考慮考慮,看有沒有兩全之策。”荀彧又從案頭拿起兩份書簡,“關於征辟掾屬,孔融也推薦了一人,會稽盛憲……”
“不用此人!”曹操一把推開,“我聽說過,盛憲與孔融私交甚篤,這朝裏有一個瘋子就夠煩的了,不能再用此等人物!”
“諾。”荀彧咽了口唾沫又道,“另有一位我要特別推薦給明公,乃是山陽高平人,名喚仲長統,此人既通經籍又遠見卓識,潛心撰寫了一部《昌言》。在下已拜讀過了,言辭精辟切中要害,不亞於揚雄之《發言》、桓譚之《新論》、王符之《潛夫論》,乃當世宏才!我已將他招到舍下,隨時聽候明公任命。”說著話又把書簡塞迴曹操掌中,“這是《昌言》其中一卷《理亂篇》,請您過目。”
荀彧推薦的賢才不少,但極少給人如此高的評價,竟能與揚雄、桓譚並論,這個仲長統必然有超凡之處。曹操越聽越感興趣,便迫不及待讀了起來:
〖豪傑之當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無天下之分,故戰爭者競起焉。於斯之時,並偽假天威,矯據方國,擁甲兵與我角才智,程勇力與我競雌雄,不知去就,疑誤天下,蓋不可數也……〗
隻看了這麽幾句曹操便覺惱火!什麽叫“偽假天威,矯據方國”,什麽又是“不知去就,疑誤天下”?這話讀來讀去倒像是批判他不肯還政天子。曹操心裏厭惡,但瞧著荀彧的麵子又不好說別的,隻道:“文章雖好不一定真有才幹,征召的掾屬夠多了,等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荀彧之所以沒把仲長統寫到名單裏就是想單獨舉薦,以他之見此人非小小掾屬所能限量,大可以躋身廟堂為一代名臣,哪知曹操兩句話就打發了,忙爭辯:“仲長統確是難得之才,還請您……”
“以後還有機會嘛!”曹操不待他說完就站了起來,“今晚我要在幕府設宴,有勞令君與
軍師替我廣邀群臣,越多越好。另外把陳矯、徐宣以及其他掾屬也叫去一起赴宴,借這機會讓大夥互相認識認識。老夫迴去陪段煨他們,台閣之事令君多辛苦吧……”其實他還有一層用意,要把兵伐荊州的假戲做足,借這場酒宴弄得朝廷百官無人不知,京師傳言沸沸揚揚,這樣袁尚、袁譚得知消息才能放心內鬥。
荀彧還欲再替仲長統說兩句好話,卻見曹操頭也不迴出了大門。荀攸瞅了他一眼,低聲道:“天下之事皆由曹公之意,即便身負大才若不和光同塵又能如何?文若啊,咱們不論進善還是去惡,也要適可而止把握分寸。”
荀彧沒想到這位比自己大六歲的侄子會說出這話,呆呆愣了半晌,也隻得無奈地點了點頭……
【文采風華】
曹操對廣陵太守陳登始終心存芥蒂,一來是因為他先前有過背叛呂布之事,二來更是因為他曾與劉備私交甚篤。當年孫策意欲北上,曹操急著與袁紹決戰不敢節外生枝,所以權且讓他留駐廣陵,並加封伏波將軍,用他充當阻擋孫策的盾牌。可孫策一死他就沒有利用價值了,在曹操看來反而可能是隱患,所以命其離開廣陵轉任東城太守,並把他的左膀右臂陳矯和徐宣召入了幕府。
曹操會見諸位新任掾屬,一一見過聊上幾句,卻把陳徐二人留了下來。陳矯早在平滅呂布時就被曹操認識了,官渡之戰時還曾趕到曹營搬請救兵,曹操對他頗為賞識,今日相見格外高興:“數載未會,季弼有些發福了?”
陳矯很會順藤爬:“在下得曹公的恩信故而得肥。”
曹操卻無心聽他玩笑:“我聽說陳元龍轉任東城太守之際,廣陵百姓依依不舍,還有人舉家帶口與他一同遷徙,可有此事啊?”
“確是不假。”陳矯實話實說,“陳郡將在廣陵任職這些年,秉公執法勸課農桑,剿滅海盜南禦外敵,百姓安居樂業感念其德。因而聽聞陳郡將遷官,父老鄉親甘願相隨,就是背井離鄉到東城去墾荒,也要跟著陳郡將……其實是曹公用人有方,陳郡將才能享譽一方受民愛戴嘛。”
曹操聽得哭笑不得,簡直有些嫉妒陳登,但這個人名望如此之高,即便離開廣陵也不能小覷:“動亂年月百姓多遭離亂之苦,好不容易遇上陳登這樣的好官,自然願意跟著他過好日子。不過……”他話風一轉,“各地郡縣本有民籍,隨便遷徙對民生之計不利呀。”
陳矯眨巴眨巴眼睛,似乎體會到話外之音,如今他已被曹操辟入公府,吃秦向秦吃楚
向楚,便隨著道:“廣陵之地乃是蒙曹公之德才得以安定,人心向背天日昭昭,陳郡將這些年也是時常跟我們傾訴對您的敬仰。況且……”
“怎麽了?”
陳矯微抬眼皮:“非是在下背德妄言,陳郡將似乎命不久矣。”
“嗯?”曹操一愣,“此話怎講?”
“陳郡將身患氣悶之症已有多年,病發之時胸中煩悶食水不進,去年春天此病又犯,胸臆痛楚麵紅耳赤,比以往嚴重許多。眼看關乎性命,便請名醫華佗來調治,一副湯藥灌下去,竟吐出兩升蟲子來,赤頭紅身後尾生鱗,搖搖擺擺還是活的……”
曹操聽他描述便覺惡心,趕緊擺手製止:“不要再講了,這到底是什麽病?”
“華佗先生言道,此乃生食魚肉(陳登所患之症,疑似現今“肝吸蟲病”,屬於寄生蟲疾病。根據古人屍體的解剖發現,中國自秦漢時代便有此類疾病,發於東南沿海之地,多因生食魚蝦等海產品而感染)所致,而且陳郡將自幼有此癖好,患病太久已不能根除。此番雖驅出兩升蟲子,但五髒六腑早受其害,三年之內必然再次發病,那時就算扁鵲複生也救不了!”
曹操巴望著陳登早早下世,嘴上卻假惺惺道:“元龍才智超凡卻患不治之症,老天何等不公!不過世間方士巫醫皆愛危言聳聽,切脈之時說是疑難之症,治愈之後便自誇其能。這個華佗其實與老夫還是同鄉,雖有些微末之才,但他說無救也未必確之鑿鑿。”
“明公奔忙在外有所不知,華佗並非江湖術士,他不單精通岐黃之術,且通曉經籍頗有才幹,雖望聞問切皆按章法,卻並不以此為業,一般達官貴人想尋他看病也不容易。皆因陳郡將之父陳漢瑜任沛國相時曾舉他為孝廉,憑著這層私交才請得動他。”陳矯滿臉認真,“在下有個建議,明公何不征辟此人留於府中,一來給他份正經差事,二來明公若有小恙也可令其化解。”
徐宣自給曹操行過禮就在一邊站著,直聽到此處才插話:“季弼所言差矣!子曰‘君子不器’,巫醫、百工、庖廚、倡優之流,絕非士大夫所屬。華佗不行正道之事,反鑽研方術伎倆,豈不是本末倒置?季弼如今身為幕府掾吏,不向主公薦舉大才之人,怎麽偏偏提此左道倖進之徒呢?”他與陳矯雖都是廣陵人,又皆在陳登帳下效力,共事多年卻甚是不睦。官渡之戰時一個借兵曹軍,一個平叛海西,都為擊退孫策立過功勞,才能也不相上下,就是互相瞧不順眼。
陳矯是個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