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升任濟南相,一口氣罷免八名昏官
卑鄙的聖人:曹操(1-10)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赴任濟南】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冬,在官軍和地方豪強的聯合絞殺下,黃巾起義宣告失敗,數十萬百姓死於戰亂。皇帝劉宏宣布改元中平,取意中原平定。不過,天下太平隻是他一廂情願之事。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朱儁、皇甫嵩、曹操等人所率的得勝之師剛剛迴到洛陽,還沒有緩過氣來,涼州又爆發了新的叛亂。
由於涼州羌民屢屢作亂,朝廷與其之間的大小衝突時常爆發,斷斷續續已經打了二十多年。在“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主持西北軍務的時代,為了避免羌人與其他少數民族勢力之間的聯合,進而從內部分化敵人,朝廷任命了許多羌族和雜胡首領為歸義羌長;給予他們的部族以優待,讓他們捍衛劉家的統治。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那些投誠的部落慢慢遷移到了涼州的內部地區,生活習慣也逐漸漢化。但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他們親眼目睹了漢朝廷的不得人心,桀驁不馴的野心和狂妄的血性再次被喚醒。
中平元年(即改元前光和七年)十一月,湟中義從1的部落首領北宮伯玉、李文侯等豎旗造反。他們勾結了先零羌部落,大肆在涼州掠奪財物,並串通漢族軍官邊章、韓遂,以及悍匪宋建等人一起作亂,攻克涼州軍事重鎮金城,殺死了護羌校尉冷征、金城太守陳懿。
涼州刺史左昌雖然即時組織了武裝,卻力戰不敵節節敗退,叛軍鋒芒已直指三輔之地。
劉宏又受一驚,隻得命剛剛還朝的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再次為將,率兵平定羌亂。並赦免了因兵敗蒙罪的東中郎將董卓,命他將功折罪,再統部隊作為皇甫嵩的副手,重返涼州戰場禦敵。
這一次,曹操可不願意再主動請纓了。雖然他自幼喜好兵法,但上了沙場才真正明白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這一年他已經目睹了太多人喪命疆場、大多城池村鎮化為廢墟,經過西華、宛城兩場刻骨銘心的肉搏,他所率領的三千騎活著迴來的不足十分之一,血肉橫飛的場麵不斷煩擾著他的夢境。更讓他不能釋懷的是鎮壓黃巾引發的深刻思考:百姓作亂雖惑於邪道但也是被苛政所逼,而官軍則是為了捍衛江山社稷而戰,兩者從本心而言無所謂誰對誰錯,那麽致使數十萬人喪命戰爭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麽呢?
曹操畢竟是讀著《孝經》長大的,在潛意識裏不願意把矛頭指向皇帝,也不敢那樣考慮問題。
思來想去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朝廷的失德、官員的腐敗才是導致悲劇的罪魁禍首。不解決
這個問題,百姓的叛亂就不能遏止,還會有更多無辜的人死於戰亂。有了這樣一個認識,他決定接受朝廷的任命,到濟南擔任國相,並且赴任後的第一要務就是切實整頓官吏。
他雖冥思苦想卻沒有注意到,濟南相這一職位其實是他父親曹嵩早就物色好的。在曹嵩看來,領兵打仗畢竟是粗人的營生,瓦罐難免井口破,常在刀尖上混日子,難免有失手的時候。即便能始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旦天下太平,鳥盡弓藏又能有什麽好的歸宿呢?現在大兒子得勝歸來,家鄉的小兒子也安然無恙。軍功有了,家業也未受損,這時候差不多該見好就收了。濟南國處在青州,在黃巾叛亂時所受的破壞並不大,所以這濟南相實在是一個不錯的肥缺。若是兒子能八麵玲瓏處處穩妥,加之有平亂之功和自己的提攜,三五年的光景便可以飛黃騰達超登列卿了。兒子既然是列卿,老子擔任三公還不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父子二人就是在這樣貌合神離的狀態下依依惜別。曹操登上他赴任濟南整頓吏治的道路;曹嵩則繼續遊走宦官外戚之間,追求問鼎三公的機會。
曹操命秦宜祿提前半個月出發,先迴譙縣送信,然後到濟南首縣東平陵打前站。自己則與同僚友人盤桓了數日,又逐一拜謝了馬日磾、朱儁、張溫、崔烈等前輩,才離開洛陽。
這一路上曹操可謂感慨良多。當年他受命往河北擔任頓丘縣令,道上隻有樓異等五名家丁相伴,經曆了寒冬大雪、賊人剪徑、荒郊迷路,最後到任時狼狽不堪,僅剩下樓異一人隨在身邊。如今又是一個隆冬,又是在東行的路上,所受的待遇卻有天壤之別。
國相官俸二千石,職同太守,治下十餘個縣。這十多個縣的官司訴訟、民生農桑、孝廉選舉、稅收供奉,乃至典兵守備的大權都付與其一人之手,這樣重任實是封疆大吏,遠非當初的小小縣令可及。所以當他的皂色官車行走在驛道上的時候,無論什麽人都要為他讓路,凡到館驛必由驛丞親自接待,迎入最好的房舍居住,早預備下炭火把屋裏烤得暖暖烘烘,所獻餐食珍饈皆備,伺候的人無微不至。莫說自己,就連樓異他們的夜壺都有人搶著倒。
這都不算什麽,還有一路之上所過之地,上到同級的太守,下到縣令、縣尉無不前來逢迎。好話說盡、笑臉賠夠,還要相贈路費。說是路費,其實是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當地特產,樣樣都價值不菲。當然,這些官員不僅僅是向濟南相盡同僚之義,也衝著曹操是平亂功臣炙手可熱,更衝著他父親曹嵩位列九卿頗受十常
侍青睞。曹操揣著一肚子整頓吏治的心思,自然是不願意收這些東西的。但那些官員送禮不成扔下東西就走,不受也無法處置。
更重要的是官場講人情,你一概不受別人隻會說你假清高、說你孤僻、說你目中無人,留下這樣的名聲,以後的差事就會寸步難行。若是三五年前有人說幾句壞話也就算了,可如今他已經三十一歲,是當爹的人了,不願意再在仕途上經曆太多挫折了。萬般無奈下,曹操隻得定下規矩,凡官員相贈,金銀寶物一概不取,隻將土產諸物留下一半,以示領受人情。饒是如此,未至濟南,各郡縣所贈之物已堆滿了兩輛馬車。
曹操坐在車上,時不時前後環顧自己的隊伍。六輛大車載著家什禮品,四十多個家丁擁擁護衛;樓異身著皂色錦衣,騎著大宛寶馬,配著腰刀,威風凜凜當先開路——這樣的氣魄豈是當年可比?但與當初更不同的是,他遇不到結伴的路人了,也找不到可以與他促膝聊天的百姓了。頂多是在行路間望見零星幾個田間的農人,他們遠遠瞅見官車,不是轉身逃避就是怵生生跪倒磕頭,臉上恐懼的顏色溢於言表,仿佛怕自己撲過去吃了他們似的。黃巾之亂是平定了,但官吏和百姓之間則更加疏遠了,尤其他這個有功之將,無形中帶了幾分殺氣。威名是樹立起來了,但這種威名卻沾染了洗不掉的血腥!
曹操上任的濟南國乃青州首郡,本光武帝之子、郭皇後所生劉康的世襲封國。後來國嗣斷絕,到了熹平三年劉宏冊封河間王後裔,一個與老祖宗同名的劉康複為濟南王,這個劉康死後又有其子劉贇世襲。因為皇帝劉宏本身也是河間王一支所出,實際上劉贇是當今天子的一個遠房侄孫。雖然這一帝一王隔著兩代,實際年齡卻相差無幾。濟南國下轄十個縣:東平陵、著縣、於陵、台縣、菅縣、土鼓、梁鄒、鄒平、東朝陽、曆城。皆因為此郡盛出鐵礦,乃青州富庶之最,所以才把王室封在此處。當然,如此富庶的濟南國也是十常侍賣官斂財的首選之處。
曹操一路上因為應酬耽誤了不少時日,好不容易車馬來至東平陵城門,又見早有郡縣兩個衙門的人和成群的百姓排列得整整齊齊在外迎接,為首的乃是打前站的秦宜祿與東平陵縣令。他們這些人老遠就看見曹操的車馬隊伍,一聲令下鼓樂齊鳴,還有人載歌載舞歡迎新官上任,真比娶媳婦還熱鬧。
曹操命人停車撤去簾子,麵無表情地看著他們在那裏鬧騰,直等了有小半個時辰,舞也跳完了,歌也唱完了,那些鼓吹之人見郡將老爺的隊伍不過來,就不停地吹,直吹
到腮幫子都腫了才沒滋沒味地歇下來。
曹操見他們都沒勁了,這才下車,帶著樓異走過來。所有人見這等架勢,不知大人是喜是怒,都低著腦袋跪倒在地。曹操矜持著環顧了一番衙門諸人,又走到眾百姓、舞樂之人近前,才道:“諸位鄉親衙役,有勞你們迎接本官了。但曹某人初到此地,無功無恩於諸位,不敢擔此大禮,你們都起來吧!”
大家聽到他冷冰冰的聲音,誰都不敢動。秦宜祿是跟慣了他的,第一個爬起來道:“我家大人叫你們起來,大家都起來吧,我家大人最隨和了。”
眾人這才爬起來。曹操一眼看見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忙走到近前,問道:“老人家,您身體可好啊?”
老人哆哆嗦嗦不敢答對,秦宜祿忙過來攙住,笑道:“您老說話呀,我家大人最是憐貧惜老的。”
曹操拉起老人的手,又道:“老人家不必怯官,您高壽了?”
“不敢不敢,小人今年七十九。”老人這才迴話。
“七十九歲啦!不像呀,”曹操和藹地笑了,“您老精神矍鑠,我看著也就是六十多歲。”
“哈哈哈……”老頭聽父母官說他年輕,高興地笑了。
這一笑曹操看見他的牙齒已經掉了不少,又問:“您這麽大的年紀還來迎接本官,累不累呀?”
“不累不累,大人您素來愛民如子,為官清正……得睹君儀,三生有戲啊。”
曹操聽他把“三生有幸”說成了“三生有戲”很是詫異,又問道:“您老說真乃什麽?”
“三生有戲。”老頭又重複道。
曹操這才仔細打量所來的百姓,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書生、農民、工匠、商賈皆有,大姑娘老太太都穿著出門的好衣裳,還有身著錦繡的地主富戶垂首而立甚為恭敬。什麽階層的人都來了幾個,這分明就是衙門安排好的。
他迴頭又問老人:“我看您一身農戶打扮,也讀過書嗎?”
“咳!大人您真是拿小老兒玩笑。我給人當了一輩子佃戶,莫說讀書,字也不認得呀。”老人憨笑道。
“哦?既然您不認字不讀書,剛才您誇我的那幾句話,又是什麽人教的呢?”
“那都是衙門的人教的。”老人脫口而出,“小老兒記性不好了,昨天背了半宿,還不太精熟。嗯……愛民如子,為官清正。得睹君儀,三生有戲。三生有戲啊!”
曹操“撲哧”一笑,環顧眾人,有的掩口而笑,有的金魚望天,有的麵露尷尬;縣令在一邊跪著,腦袋都快紮到地裏去了。他又拍了拍老人家的手:“您老好記性,一點兒都不錯。今天是讓曹某看了一場好戲呀!您老辛苦啦!”
“不敢不敢。這都是衙門吩咐的。”
曹操也不氣惱,把手一抬作了個羅圈揖道:“我曹某人方到濟南,就給大家添了麻煩,實在是對不住列位。下官這一路上得各地官員饋贈不少,一會兒大家不要走,每人都有些薄禮相送。窮人多領,富人少得,但人人都要沾沾下官到此的喜氣。”
“謝大人!”眾百姓喜氣洋洋跪倒謝賞,這次是真高興了。
曹操又勸大家起來,吩咐樓異散發禮物,這才走到東平陵縣令麵前道:“縣令大人不必多禮,快快請起,今天您最辛苦呀,真是有勞您了。”縣令聽他語氣平緩也不知是好話壞話,隻好迴答:“不敢……不敢……在下東平陵縣令趙某,在此迎候大人乃理所當然。”
曹操將其攙起,並不提及方才之事,隻是叫其速速迴衙理事,不必顧及他的事;自己則帶著樓異先往王府拜謁濟南王劉贇。
封國之王雖然沒有治理之權,但畢竟是王室的代表,國相在名義上還是輔佐其為政的,所以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拜謁王爺。劉贇雖為當今天子的侄孫,卻頗為躬親和藹,不似陳王劉寵那般驕縱跋扈。一番有模有樣的客套已畢,他還親自將曹操送至二門。
曹操在二門外又向王爺深施一禮,見他迴去了,才轉身長出了一口氣:“山頭也算是拜過了,接下來就要看我的手腕了!”
【懲治貪官】
曹操離開王府,秦宜祿早就在外麵候著了,將其引至國相府。進了門,見家人仆從還在亂哄哄地安排家什,裏裏外外插不住腳。曹操便將秦宜祿叫到官府大堂上暫且問話。
“迴爺的話,我上個月迴到家鄉送信,二爺聽說您打了勝仗又拜國相可高興了,叫我給您帶來幾卷書。”秦宜祿說罷,招唿家人搬過一隻箱子。
曹操很好奇弟弟曹德送什麽書,親自打開箱子,拿出一卷展開來看,不禁讚歎:“哎呀!這是王符的《潛夫論》,正是為父母官該好好看的書。”
“這書很有用嗎?”秦宜祿不解。
“豈止有用?王符隱居一世,自己未曾為官,卻在家中寫出這部奇書,可謂為官者之經籍。”曹操連連稱讚,“弟弟身在鄉裏還能考慮這樣周全
,真是難得呀!”
秦宜祿見他高興,又湊興道:“黃巾賊作亂以來,咱家裏人組織鄉民抵抗,又與夏侯家、丁家一並據守,沒遭什麽罪。聽說子孝大爺在淮南、子廉大爺在蘄春也都殺敵立功了。”
“不求有功,無事就好。”
“大爺,您真該迴去瞧瞧,兩位大奶奶可想您了。”秦宜祿憨皮賴臉道,“昂兒少爺現在都會背《詩經》啦!什麽‘呦呦鹿鳴,荷葉浮萍’1的,可討人喜歡啦!都是卞夫人教的。孩子長得特像您,就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哪能似你說的那樣?”曹操雖這麽講,但心裏還是很思念老婆兒子。轉眼的工夫,曹昂都三歲多了,自己這個當爹的連一句話都沒教兒子說過;還有多少個不眠之夜,心裏牽掛著那位卞氏嬌娘,不知道如今她和正房丁氏相處得怎樣……
秦宜祿是曹操肚子裏的蛔蟲,見他出神已然明白其心思,勸道:“有兩句話或許不該小的我說……您既然想她們,為什麽不把孩子大人都接來呢?您如今在濟南也立足了,還愁家小沒地方安排?若嫌咱大奶奶多事,咱就隻把二奶奶接來,反正少爺還小,帶著孩子不方便。”說這話時他緊著拋媚眼兒。
原以為主子聽了必定高興,哪知曹操臉上沒什麽變化,隻道:“算了吧,兵荒馬亂了,道上我也不放心……你到這兒幾天了?”
“迴爺的話,已經三天了。”
“這三天裏,你覺得這個東平陵縣令怎樣?”
“我看這個官還不錯,雖說為了巴結您拉了這麽多百姓,但是為小哪兒有不怕大的?辦事精幹也就是了。”秦宜祿賠著笑道。
曹操聽完並沒迴答什麽,這時樓異自前衙過來道:“啟稟大人,東平陵縣令求見。”
“哦?看來這個官還真關心我,我方把他打發走,這一會兒不見他又追來了。”曹操笑道。
“那是,”秦宜祿趕緊接過話茬,“同在一個城裏辦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他能不跟你處好關係嗎?”
“依你說,我見還是不見呢?”
“那得見見啊,好歹人家賠著笑臉來了。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你無論如何也得給個麵子呀。”秦宜祿笑得更開了。
“倒是幾句好話。”曹操連連點頭,卻又問:“樓異,你說該不該見呢?”
樓異一個字也不敢多說:“全憑大人做主。”
“反正這會兒沒事,
咱就見見他,看他是不是有要緊的公務要上奏。”說罷抬手示意他帶路,親自出去迎接縣令。
東平陵的趙縣令是靠賄賂閹人買來的官,原以為買得濟南首縣是肥缺,上任才知道自己做了小媳婦,同一座城裏還有個婆婆濟南相管著。好在他八麵玲瓏又舍得花錢,硬是把前任國相哄得順順當當。可沒想到黃巾賊一舉事,那個國相老爺全不顧二千石大官的名聲體麵,連招唿都沒跟王爺打一聲就帶著家眷跑了,後來才打聽明白,原來他的官也是靠十常侍運作來的。幸好濟南的黃巾沒有鬧起來,趙縣令的身家性命金銀財寶算是保住了,但是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翹首期盼了幾個月,總算打聽明白是大鴻臚曹嵩的兒子補了缺,懸著的心便放了下來。老曹嵩依附十常侍素有耳聞,料想他兒子必定也是同樣貨色。可是,沒想到曹孟德一下車就揭穿了他拍馬屁的行為,雖未加斥責,但說話的口氣不冷不熱實在摸不透底細。他趕緊給秦宜祿塞了錢,請他在曹操麵前美言,又迴家寫下一份豐厚的禮單揣在袖中,恭恭敬敬再來拜謁。
“趙縣令,您真是客套了。”曹操拱著手走出來,“這一天之間兩次拜會,曹某人實在是受寵若驚。大人您愛民如子,為官清正。得睹君儀,三生有幸呀!”
縣令明知道這是拿他教給百姓的話挖苦自己,也隻有憨著臉道:“郡將大人,您這是取笑下官呀。慚愧,慚愧!”
“那件事不提了,曹某素愛詼諧,你也不要見怪。”曹操卻笑容可掬拉著他的手道:“裏麵請,裏麵請。”
“下官不敢,還是請大人在前。”
“唉!”曹操拍拍他的手,“曹某人初到貴寶地,萬般事務還有勞趙兄您指點,況且今日若不是您帶領百姓來迎接,曹某焉能一下車就博得愛民的好名聲?趙兄不必推辭,請請請。”
趙縣令聽他這樣說,心裏那塊石頭總算是落了地,賠笑道:“郡將大人實在是賞臉,不過下官實不敢搶大人一個先。”
“既然趙兄如此謙讓,咱們二人攜手攬腕一同入衙。”曹操說罷拉著他的手就往裏走。趙縣令此刻有些飄飄然了,大鴻臚曹嵩之子、堂堂濟南國相、掃滅黃巾的功臣曹孟德竟然拉著自己的手稱兄道弟,自己的臉豈不是露到天上去了?穿門入衙間,他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頗為可觀的前程。
進到大堂,二人按賓主落座,獻茶已畢。曹操故意屏退秦宜祿、樓異等人,關切地問道:“我瞧趙兄有四十餘歲了吧,您是哪一年的孝廉明經出身?”
趙縣令撓了撓頭:“下官非是孝廉出身,乃是出了四百萬錢助資西園才得此任,讓您見笑了。”
“這有什麽好笑的,出資修西園也是為皇上出力嘛。”曹操瞥了他一眼。趙縣令聽他是這樣的口風,忙補充道:“我出資西園,乃是得中常侍趙忠、段珪兩位老大人相助。實不相瞞,在下的堂叔與趙常侍是通家之好,多蒙其提攜。”他知道曹嵩與趙忠關係甚密,故意挑明了這層關係。果不其然,曹操越發和藹:“趙兄何不早言呀?既然如此,若有什麽想法您隻管推心置腹,我父子倘能幫襯,也不枉您對朝廷一片赤誠之心啊。”
“不敢不敢。下官本非才幹出眾之人,能勉居此職已是僥幸,何敢多求?”
“您太謙虛了。以君才幹,坐我這個位子又有何不可呢?”曹操拍了拍他的肩膀。
趙縣令樂得嘴角快咧到後腦勺去了,趕忙自袖中抽出帛書的禮單雙手捧到曹操眼前:“聞大人征討黃巾多有勞苦,能得勝而歸遷任國相實是大喜,下官有薄禮相贈,以表存心。”
曹操略一皺眉,接過禮單看看,冷笑道:“大人實在是破費了。”
“小小禮物,不成敬意。”
“這可不小了,光錦緞就有三十匹,莫說小弟的妻妾,就連我家中的仆婦丫鬟都有好衣服穿嘍!這得感謝您的厚德呀。”
“豈敢豈敢。”趙縣令連忙賠笑。
“不過我曹某人實是不忍,您一個六百石的縣令,俸祿那麽少。”說著曹操俯下身子,麵帶笑意湊到他耳邊輕聲道:“光靠您撈的那點兒小錢,夠嗎?”
“啊……哈哈哈。”趙縣令樂了,“俗話說一處不到一處迷,十處不到九不知。大人您恐怕沒來得及打聽,這東平陵有多處鐵礦,小的精心處置也能有不少收益,今聞大人到此,小的將這些年的積蓄全數奉上也就是了。”
“唉……”曹操搖搖頭,“君子不奪人之美,您這份禮太重了。我曹某人不能收啊。”
“大人您這就是不給我麵子了……”
“趙兄不必客套,禮雖然不收,但是求您辦件事情。”
“您有吩咐下官自當盡命,何敢當一‘求’字。”
曹操歎了口氣,沉吟道:“曹某受天子之命征討黃巾,一路上渴飲刀頭血、睡臥馬鞍鞽,受了不少罪,真是九死一生呀!”
“大人真乃國之忠良。”趙縣令見縫插針趕緊拍馬屁。
“你也見到我那家人秦宜祿了,他跟著我殺敵立功,也是出生入死幾經風險。”
“他到來之日下官未敢怠慢,已有好心相獻。”
“已有好心相獻?哈哈哈……”曹操仰天幹笑了幾聲,突然又皺起眉頭,“秦宜祿得趙兄周濟曹某感激不盡,隻是……”
“隻是什麽,您隻管說。”
“剛才大人言道得勝而歸遷任國相實是大喜,這話一點兒都不假。但如此好事,卻隻有趙兄一人為我賀喜,未免冷清了。”
“您的意思是……”
“若是濟南全郡的縣令都能到此,大家一同為我賀喜。曹某人做個小東,痛飲一場豈不快哉?”曹操說著把禮單又塞迴到他手裏,用力地捏了捏。
“哦,哦。”趙縣令明白了:這曹孟德胃口大,光要我一個人的賄賂不夠,得全郡十個縣令都來逢迎。想至此忙拱手道:“下官明白,下官明白。”
“我初到此地,與各位大人都不熟悉。您是都認識的,就有勞趙兄辛苦一下吧。三日後,我在府裏擺下宴席,您把各位大人都請來,咱們好好慶賀一番,到時候一醉方休。”
“下官本不當推辭,但是……”
“但是什麽?”曹操把臉一拉。
趙縣令趕忙起身跪倒:“半月之前,朝廷已派黃琬來青州擔任刺史。此公乃當年功臣黃瓊之後,又是老太傅陳蕃舉薦之人,因不融於世道被朝廷廢棄二十餘載。如今黃巾事起,此人受楊公舉薦再次出仕,就是要來此間考察青州官吏行徑。大人召集一郡之官慶賀,傳到他耳朵裏,恐怕對大人不利。”
“就因為這個?起來起來……我在濟南他在齊,哪裏管得了這邊的事?再說我父子何等身份,自有辦法處置,不勞趙兄您擔憂。”說著曹操又湊到他耳邊,“我不叫您白辛苦。若是此事可以辦妥,我得了他們好處,趙兄您就不必再破費了。”
趙縣令一聽喜不自勝,不花錢就買了好,放著河水怎麽不洗船?趕忙又作揖道:“大人放心,此事交與下官了,一定辦得妥妥當當,滴水不漏。”
“嗯,此事若需奔勞,您可與我那家人秦宜祿一同籌措。”說罷曹操神秘地一笑,大聲對外麵嚷道,“宜祿,替我送客!”
按照這一番指點,三日後的傍晚,濟南國的縣令們如期而至,紛紛帶著禮物禮金。趙縣令儼然一副眾人之首的架勢,不但親手謄寫了禮單,而且還特意把諸人的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冬,在官軍和地方豪強的聯合絞殺下,黃巾起義宣告失敗,數十萬百姓死於戰亂。皇帝劉宏宣布改元中平,取意中原平定。不過,天下太平隻是他一廂情願之事。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朱儁、皇甫嵩、曹操等人所率的得勝之師剛剛迴到洛陽,還沒有緩過氣來,涼州又爆發了新的叛亂。
由於涼州羌民屢屢作亂,朝廷與其之間的大小衝突時常爆發,斷斷續續已經打了二十多年。在“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主持西北軍務的時代,為了避免羌人與其他少數民族勢力之間的聯合,進而從內部分化敵人,朝廷任命了許多羌族和雜胡首領為歸義羌長;給予他們的部族以優待,讓他們捍衛劉家的統治。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那些投誠的部落慢慢遷移到了涼州的內部地區,生活習慣也逐漸漢化。但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他們親眼目睹了漢朝廷的不得人心,桀驁不馴的野心和狂妄的血性再次被喚醒。
中平元年(即改元前光和七年)十一月,湟中義從1的部落首領北宮伯玉、李文侯等豎旗造反。他們勾結了先零羌部落,大肆在涼州掠奪財物,並串通漢族軍官邊章、韓遂,以及悍匪宋建等人一起作亂,攻克涼州軍事重鎮金城,殺死了護羌校尉冷征、金城太守陳懿。
涼州刺史左昌雖然即時組織了武裝,卻力戰不敵節節敗退,叛軍鋒芒已直指三輔之地。
劉宏又受一驚,隻得命剛剛還朝的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再次為將,率兵平定羌亂。並赦免了因兵敗蒙罪的東中郎將董卓,命他將功折罪,再統部隊作為皇甫嵩的副手,重返涼州戰場禦敵。
這一次,曹操可不願意再主動請纓了。雖然他自幼喜好兵法,但上了沙場才真正明白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這一年他已經目睹了太多人喪命疆場、大多城池村鎮化為廢墟,經過西華、宛城兩場刻骨銘心的肉搏,他所率領的三千騎活著迴來的不足十分之一,血肉橫飛的場麵不斷煩擾著他的夢境。更讓他不能釋懷的是鎮壓黃巾引發的深刻思考:百姓作亂雖惑於邪道但也是被苛政所逼,而官軍則是為了捍衛江山社稷而戰,兩者從本心而言無所謂誰對誰錯,那麽致使數十萬人喪命戰爭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麽呢?
曹操畢竟是讀著《孝經》長大的,在潛意識裏不願意把矛頭指向皇帝,也不敢那樣考慮問題。
思來想去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朝廷的失德、官員的腐敗才是導致悲劇的罪魁禍首。不解決
這個問題,百姓的叛亂就不能遏止,還會有更多無辜的人死於戰亂。有了這樣一個認識,他決定接受朝廷的任命,到濟南擔任國相,並且赴任後的第一要務就是切實整頓官吏。
他雖冥思苦想卻沒有注意到,濟南相這一職位其實是他父親曹嵩早就物色好的。在曹嵩看來,領兵打仗畢竟是粗人的營生,瓦罐難免井口破,常在刀尖上混日子,難免有失手的時候。即便能始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旦天下太平,鳥盡弓藏又能有什麽好的歸宿呢?現在大兒子得勝歸來,家鄉的小兒子也安然無恙。軍功有了,家業也未受損,這時候差不多該見好就收了。濟南國處在青州,在黃巾叛亂時所受的破壞並不大,所以這濟南相實在是一個不錯的肥缺。若是兒子能八麵玲瓏處處穩妥,加之有平亂之功和自己的提攜,三五年的光景便可以飛黃騰達超登列卿了。兒子既然是列卿,老子擔任三公還不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父子二人就是在這樣貌合神離的狀態下依依惜別。曹操登上他赴任濟南整頓吏治的道路;曹嵩則繼續遊走宦官外戚之間,追求問鼎三公的機會。
曹操命秦宜祿提前半個月出發,先迴譙縣送信,然後到濟南首縣東平陵打前站。自己則與同僚友人盤桓了數日,又逐一拜謝了馬日磾、朱儁、張溫、崔烈等前輩,才離開洛陽。
這一路上曹操可謂感慨良多。當年他受命往河北擔任頓丘縣令,道上隻有樓異等五名家丁相伴,經曆了寒冬大雪、賊人剪徑、荒郊迷路,最後到任時狼狽不堪,僅剩下樓異一人隨在身邊。如今又是一個隆冬,又是在東行的路上,所受的待遇卻有天壤之別。
國相官俸二千石,職同太守,治下十餘個縣。這十多個縣的官司訴訟、民生農桑、孝廉選舉、稅收供奉,乃至典兵守備的大權都付與其一人之手,這樣重任實是封疆大吏,遠非當初的小小縣令可及。所以當他的皂色官車行走在驛道上的時候,無論什麽人都要為他讓路,凡到館驛必由驛丞親自接待,迎入最好的房舍居住,早預備下炭火把屋裏烤得暖暖烘烘,所獻餐食珍饈皆備,伺候的人無微不至。莫說自己,就連樓異他們的夜壺都有人搶著倒。
這都不算什麽,還有一路之上所過之地,上到同級的太守,下到縣令、縣尉無不前來逢迎。好話說盡、笑臉賠夠,還要相贈路費。說是路費,其實是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當地特產,樣樣都價值不菲。當然,這些官員不僅僅是向濟南相盡同僚之義,也衝著曹操是平亂功臣炙手可熱,更衝著他父親曹嵩位列九卿頗受十常
侍青睞。曹操揣著一肚子整頓吏治的心思,自然是不願意收這些東西的。但那些官員送禮不成扔下東西就走,不受也無法處置。
更重要的是官場講人情,你一概不受別人隻會說你假清高、說你孤僻、說你目中無人,留下這樣的名聲,以後的差事就會寸步難行。若是三五年前有人說幾句壞話也就算了,可如今他已經三十一歲,是當爹的人了,不願意再在仕途上經曆太多挫折了。萬般無奈下,曹操隻得定下規矩,凡官員相贈,金銀寶物一概不取,隻將土產諸物留下一半,以示領受人情。饒是如此,未至濟南,各郡縣所贈之物已堆滿了兩輛馬車。
曹操坐在車上,時不時前後環顧自己的隊伍。六輛大車載著家什禮品,四十多個家丁擁擁護衛;樓異身著皂色錦衣,騎著大宛寶馬,配著腰刀,威風凜凜當先開路——這樣的氣魄豈是當年可比?但與當初更不同的是,他遇不到結伴的路人了,也找不到可以與他促膝聊天的百姓了。頂多是在行路間望見零星幾個田間的農人,他們遠遠瞅見官車,不是轉身逃避就是怵生生跪倒磕頭,臉上恐懼的顏色溢於言表,仿佛怕自己撲過去吃了他們似的。黃巾之亂是平定了,但官吏和百姓之間則更加疏遠了,尤其他這個有功之將,無形中帶了幾分殺氣。威名是樹立起來了,但這種威名卻沾染了洗不掉的血腥!
曹操上任的濟南國乃青州首郡,本光武帝之子、郭皇後所生劉康的世襲封國。後來國嗣斷絕,到了熹平三年劉宏冊封河間王後裔,一個與老祖宗同名的劉康複為濟南王,這個劉康死後又有其子劉贇世襲。因為皇帝劉宏本身也是河間王一支所出,實際上劉贇是當今天子的一個遠房侄孫。雖然這一帝一王隔著兩代,實際年齡卻相差無幾。濟南國下轄十個縣:東平陵、著縣、於陵、台縣、菅縣、土鼓、梁鄒、鄒平、東朝陽、曆城。皆因為此郡盛出鐵礦,乃青州富庶之最,所以才把王室封在此處。當然,如此富庶的濟南國也是十常侍賣官斂財的首選之處。
曹操一路上因為應酬耽誤了不少時日,好不容易車馬來至東平陵城門,又見早有郡縣兩個衙門的人和成群的百姓排列得整整齊齊在外迎接,為首的乃是打前站的秦宜祿與東平陵縣令。他們這些人老遠就看見曹操的車馬隊伍,一聲令下鼓樂齊鳴,還有人載歌載舞歡迎新官上任,真比娶媳婦還熱鬧。
曹操命人停車撤去簾子,麵無表情地看著他們在那裏鬧騰,直等了有小半個時辰,舞也跳完了,歌也唱完了,那些鼓吹之人見郡將老爺的隊伍不過來,就不停地吹,直吹
到腮幫子都腫了才沒滋沒味地歇下來。
曹操見他們都沒勁了,這才下車,帶著樓異走過來。所有人見這等架勢,不知大人是喜是怒,都低著腦袋跪倒在地。曹操矜持著環顧了一番衙門諸人,又走到眾百姓、舞樂之人近前,才道:“諸位鄉親衙役,有勞你們迎接本官了。但曹某人初到此地,無功無恩於諸位,不敢擔此大禮,你們都起來吧!”
大家聽到他冷冰冰的聲音,誰都不敢動。秦宜祿是跟慣了他的,第一個爬起來道:“我家大人叫你們起來,大家都起來吧,我家大人最隨和了。”
眾人這才爬起來。曹操一眼看見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忙走到近前,問道:“老人家,您身體可好啊?”
老人哆哆嗦嗦不敢答對,秦宜祿忙過來攙住,笑道:“您老說話呀,我家大人最是憐貧惜老的。”
曹操拉起老人的手,又道:“老人家不必怯官,您高壽了?”
“不敢不敢,小人今年七十九。”老人這才迴話。
“七十九歲啦!不像呀,”曹操和藹地笑了,“您老精神矍鑠,我看著也就是六十多歲。”
“哈哈哈……”老頭聽父母官說他年輕,高興地笑了。
這一笑曹操看見他的牙齒已經掉了不少,又問:“您這麽大的年紀還來迎接本官,累不累呀?”
“不累不累,大人您素來愛民如子,為官清正……得睹君儀,三生有戲啊。”
曹操聽他把“三生有幸”說成了“三生有戲”很是詫異,又問道:“您老說真乃什麽?”
“三生有戲。”老頭又重複道。
曹操這才仔細打量所來的百姓,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書生、農民、工匠、商賈皆有,大姑娘老太太都穿著出門的好衣裳,還有身著錦繡的地主富戶垂首而立甚為恭敬。什麽階層的人都來了幾個,這分明就是衙門安排好的。
他迴頭又問老人:“我看您一身農戶打扮,也讀過書嗎?”
“咳!大人您真是拿小老兒玩笑。我給人當了一輩子佃戶,莫說讀書,字也不認得呀。”老人憨笑道。
“哦?既然您不認字不讀書,剛才您誇我的那幾句話,又是什麽人教的呢?”
“那都是衙門的人教的。”老人脫口而出,“小老兒記性不好了,昨天背了半宿,還不太精熟。嗯……愛民如子,為官清正。得睹君儀,三生有戲。三生有戲啊!”
曹操“撲哧”一笑,環顧眾人,有的掩口而笑,有的金魚望天,有的麵露尷尬;縣令在一邊跪著,腦袋都快紮到地裏去了。他又拍了拍老人家的手:“您老好記性,一點兒都不錯。今天是讓曹某看了一場好戲呀!您老辛苦啦!”
“不敢不敢。這都是衙門吩咐的。”
曹操也不氣惱,把手一抬作了個羅圈揖道:“我曹某人方到濟南,就給大家添了麻煩,實在是對不住列位。下官這一路上得各地官員饋贈不少,一會兒大家不要走,每人都有些薄禮相送。窮人多領,富人少得,但人人都要沾沾下官到此的喜氣。”
“謝大人!”眾百姓喜氣洋洋跪倒謝賞,這次是真高興了。
曹操又勸大家起來,吩咐樓異散發禮物,這才走到東平陵縣令麵前道:“縣令大人不必多禮,快快請起,今天您最辛苦呀,真是有勞您了。”縣令聽他語氣平緩也不知是好話壞話,隻好迴答:“不敢……不敢……在下東平陵縣令趙某,在此迎候大人乃理所當然。”
曹操將其攙起,並不提及方才之事,隻是叫其速速迴衙理事,不必顧及他的事;自己則帶著樓異先往王府拜謁濟南王劉贇。
封國之王雖然沒有治理之權,但畢竟是王室的代表,國相在名義上還是輔佐其為政的,所以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拜謁王爺。劉贇雖為當今天子的侄孫,卻頗為躬親和藹,不似陳王劉寵那般驕縱跋扈。一番有模有樣的客套已畢,他還親自將曹操送至二門。
曹操在二門外又向王爺深施一禮,見他迴去了,才轉身長出了一口氣:“山頭也算是拜過了,接下來就要看我的手腕了!”
【懲治貪官】
曹操離開王府,秦宜祿早就在外麵候著了,將其引至國相府。進了門,見家人仆從還在亂哄哄地安排家什,裏裏外外插不住腳。曹操便將秦宜祿叫到官府大堂上暫且問話。
“迴爺的話,我上個月迴到家鄉送信,二爺聽說您打了勝仗又拜國相可高興了,叫我給您帶來幾卷書。”秦宜祿說罷,招唿家人搬過一隻箱子。
曹操很好奇弟弟曹德送什麽書,親自打開箱子,拿出一卷展開來看,不禁讚歎:“哎呀!這是王符的《潛夫論》,正是為父母官該好好看的書。”
“這書很有用嗎?”秦宜祿不解。
“豈止有用?王符隱居一世,自己未曾為官,卻在家中寫出這部奇書,可謂為官者之經籍。”曹操連連稱讚,“弟弟身在鄉裏還能考慮這樣周全
,真是難得呀!”
秦宜祿見他高興,又湊興道:“黃巾賊作亂以來,咱家裏人組織鄉民抵抗,又與夏侯家、丁家一並據守,沒遭什麽罪。聽說子孝大爺在淮南、子廉大爺在蘄春也都殺敵立功了。”
“不求有功,無事就好。”
“大爺,您真該迴去瞧瞧,兩位大奶奶可想您了。”秦宜祿憨皮賴臉道,“昂兒少爺現在都會背《詩經》啦!什麽‘呦呦鹿鳴,荷葉浮萍’1的,可討人喜歡啦!都是卞夫人教的。孩子長得特像您,就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哪能似你說的那樣?”曹操雖這麽講,但心裏還是很思念老婆兒子。轉眼的工夫,曹昂都三歲多了,自己這個當爹的連一句話都沒教兒子說過;還有多少個不眠之夜,心裏牽掛著那位卞氏嬌娘,不知道如今她和正房丁氏相處得怎樣……
秦宜祿是曹操肚子裏的蛔蟲,見他出神已然明白其心思,勸道:“有兩句話或許不該小的我說……您既然想她們,為什麽不把孩子大人都接來呢?您如今在濟南也立足了,還愁家小沒地方安排?若嫌咱大奶奶多事,咱就隻把二奶奶接來,反正少爺還小,帶著孩子不方便。”說這話時他緊著拋媚眼兒。
原以為主子聽了必定高興,哪知曹操臉上沒什麽變化,隻道:“算了吧,兵荒馬亂了,道上我也不放心……你到這兒幾天了?”
“迴爺的話,已經三天了。”
“這三天裏,你覺得這個東平陵縣令怎樣?”
“我看這個官還不錯,雖說為了巴結您拉了這麽多百姓,但是為小哪兒有不怕大的?辦事精幹也就是了。”秦宜祿賠著笑道。
曹操聽完並沒迴答什麽,這時樓異自前衙過來道:“啟稟大人,東平陵縣令求見。”
“哦?看來這個官還真關心我,我方把他打發走,這一會兒不見他又追來了。”曹操笑道。
“那是,”秦宜祿趕緊接過話茬,“同在一個城裏辦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他能不跟你處好關係嗎?”
“依你說,我見還是不見呢?”
“那得見見啊,好歹人家賠著笑臉來了。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你無論如何也得給個麵子呀。”秦宜祿笑得更開了。
“倒是幾句好話。”曹操連連點頭,卻又問:“樓異,你說該不該見呢?”
樓異一個字也不敢多說:“全憑大人做主。”
“反正這會兒沒事,
咱就見見他,看他是不是有要緊的公務要上奏。”說罷抬手示意他帶路,親自出去迎接縣令。
東平陵的趙縣令是靠賄賂閹人買來的官,原以為買得濟南首縣是肥缺,上任才知道自己做了小媳婦,同一座城裏還有個婆婆濟南相管著。好在他八麵玲瓏又舍得花錢,硬是把前任國相哄得順順當當。可沒想到黃巾賊一舉事,那個國相老爺全不顧二千石大官的名聲體麵,連招唿都沒跟王爺打一聲就帶著家眷跑了,後來才打聽明白,原來他的官也是靠十常侍運作來的。幸好濟南的黃巾沒有鬧起來,趙縣令的身家性命金銀財寶算是保住了,但是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翹首期盼了幾個月,總算打聽明白是大鴻臚曹嵩的兒子補了缺,懸著的心便放了下來。老曹嵩依附十常侍素有耳聞,料想他兒子必定也是同樣貨色。可是,沒想到曹孟德一下車就揭穿了他拍馬屁的行為,雖未加斥責,但說話的口氣不冷不熱實在摸不透底細。他趕緊給秦宜祿塞了錢,請他在曹操麵前美言,又迴家寫下一份豐厚的禮單揣在袖中,恭恭敬敬再來拜謁。
“趙縣令,您真是客套了。”曹操拱著手走出來,“這一天之間兩次拜會,曹某人實在是受寵若驚。大人您愛民如子,為官清正。得睹君儀,三生有幸呀!”
縣令明知道這是拿他教給百姓的話挖苦自己,也隻有憨著臉道:“郡將大人,您這是取笑下官呀。慚愧,慚愧!”
“那件事不提了,曹某素愛詼諧,你也不要見怪。”曹操卻笑容可掬拉著他的手道:“裏麵請,裏麵請。”
“下官不敢,還是請大人在前。”
“唉!”曹操拍拍他的手,“曹某人初到貴寶地,萬般事務還有勞趙兄您指點,況且今日若不是您帶領百姓來迎接,曹某焉能一下車就博得愛民的好名聲?趙兄不必推辭,請請請。”
趙縣令聽他這樣說,心裏那塊石頭總算是落了地,賠笑道:“郡將大人實在是賞臉,不過下官實不敢搶大人一個先。”
“既然趙兄如此謙讓,咱們二人攜手攬腕一同入衙。”曹操說罷拉著他的手就往裏走。趙縣令此刻有些飄飄然了,大鴻臚曹嵩之子、堂堂濟南國相、掃滅黃巾的功臣曹孟德竟然拉著自己的手稱兄道弟,自己的臉豈不是露到天上去了?穿門入衙間,他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頗為可觀的前程。
進到大堂,二人按賓主落座,獻茶已畢。曹操故意屏退秦宜祿、樓異等人,關切地問道:“我瞧趙兄有四十餘歲了吧,您是哪一年的孝廉明經出身?”
趙縣令撓了撓頭:“下官非是孝廉出身,乃是出了四百萬錢助資西園才得此任,讓您見笑了。”
“這有什麽好笑的,出資修西園也是為皇上出力嘛。”曹操瞥了他一眼。趙縣令聽他是這樣的口風,忙補充道:“我出資西園,乃是得中常侍趙忠、段珪兩位老大人相助。實不相瞞,在下的堂叔與趙常侍是通家之好,多蒙其提攜。”他知道曹嵩與趙忠關係甚密,故意挑明了這層關係。果不其然,曹操越發和藹:“趙兄何不早言呀?既然如此,若有什麽想法您隻管推心置腹,我父子倘能幫襯,也不枉您對朝廷一片赤誠之心啊。”
“不敢不敢。下官本非才幹出眾之人,能勉居此職已是僥幸,何敢多求?”
“您太謙虛了。以君才幹,坐我這個位子又有何不可呢?”曹操拍了拍他的肩膀。
趙縣令樂得嘴角快咧到後腦勺去了,趕忙自袖中抽出帛書的禮單雙手捧到曹操眼前:“聞大人征討黃巾多有勞苦,能得勝而歸遷任國相實是大喜,下官有薄禮相贈,以表存心。”
曹操略一皺眉,接過禮單看看,冷笑道:“大人實在是破費了。”
“小小禮物,不成敬意。”
“這可不小了,光錦緞就有三十匹,莫說小弟的妻妾,就連我家中的仆婦丫鬟都有好衣服穿嘍!這得感謝您的厚德呀。”
“豈敢豈敢。”趙縣令連忙賠笑。
“不過我曹某人實是不忍,您一個六百石的縣令,俸祿那麽少。”說著曹操俯下身子,麵帶笑意湊到他耳邊輕聲道:“光靠您撈的那點兒小錢,夠嗎?”
“啊……哈哈哈。”趙縣令樂了,“俗話說一處不到一處迷,十處不到九不知。大人您恐怕沒來得及打聽,這東平陵有多處鐵礦,小的精心處置也能有不少收益,今聞大人到此,小的將這些年的積蓄全數奉上也就是了。”
“唉……”曹操搖搖頭,“君子不奪人之美,您這份禮太重了。我曹某人不能收啊。”
“大人您這就是不給我麵子了……”
“趙兄不必客套,禮雖然不收,但是求您辦件事情。”
“您有吩咐下官自當盡命,何敢當一‘求’字。”
曹操歎了口氣,沉吟道:“曹某受天子之命征討黃巾,一路上渴飲刀頭血、睡臥馬鞍鞽,受了不少罪,真是九死一生呀!”
“大人真乃國之忠良。”趙縣令見縫插針趕緊拍馬屁。
“你也見到我那家人秦宜祿了,他跟著我殺敵立功,也是出生入死幾經風險。”
“他到來之日下官未敢怠慢,已有好心相獻。”
“已有好心相獻?哈哈哈……”曹操仰天幹笑了幾聲,突然又皺起眉頭,“秦宜祿得趙兄周濟曹某感激不盡,隻是……”
“隻是什麽,您隻管說。”
“剛才大人言道得勝而歸遷任國相實是大喜,這話一點兒都不假。但如此好事,卻隻有趙兄一人為我賀喜,未免冷清了。”
“您的意思是……”
“若是濟南全郡的縣令都能到此,大家一同為我賀喜。曹某人做個小東,痛飲一場豈不快哉?”曹操說著把禮單又塞迴到他手裏,用力地捏了捏。
“哦,哦。”趙縣令明白了:這曹孟德胃口大,光要我一個人的賄賂不夠,得全郡十個縣令都來逢迎。想至此忙拱手道:“下官明白,下官明白。”
“我初到此地,與各位大人都不熟悉。您是都認識的,就有勞趙兄辛苦一下吧。三日後,我在府裏擺下宴席,您把各位大人都請來,咱們好好慶賀一番,到時候一醉方休。”
“下官本不當推辭,但是……”
“但是什麽?”曹操把臉一拉。
趙縣令趕忙起身跪倒:“半月之前,朝廷已派黃琬來青州擔任刺史。此公乃當年功臣黃瓊之後,又是老太傅陳蕃舉薦之人,因不融於世道被朝廷廢棄二十餘載。如今黃巾事起,此人受楊公舉薦再次出仕,就是要來此間考察青州官吏行徑。大人召集一郡之官慶賀,傳到他耳朵裏,恐怕對大人不利。”
“就因為這個?起來起來……我在濟南他在齊,哪裏管得了這邊的事?再說我父子何等身份,自有辦法處置,不勞趙兄您擔憂。”說著曹操又湊到他耳邊,“我不叫您白辛苦。若是此事可以辦妥,我得了他們好處,趙兄您就不必再破費了。”
趙縣令一聽喜不自勝,不花錢就買了好,放著河水怎麽不洗船?趕忙又作揖道:“大人放心,此事交與下官了,一定辦得妥妥當當,滴水不漏。”
“嗯,此事若需奔勞,您可與我那家人秦宜祿一同籌措。”說罷曹操神秘地一笑,大聲對外麵嚷道,“宜祿,替我送客!”
按照這一番指點,三日後的傍晚,濟南國的縣令們如期而至,紛紛帶著禮物禮金。趙縣令儼然一副眾人之首的架勢,不但親手謄寫了禮單,而且還特意把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