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爺不樂意地說道:“你這小夥子著什麽急啊?”
老大爺摸摸下巴,說道:“楚威王時,令尹昭陽破越有功,和氏璧到了這人手裏。不久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不知道誰喊了一聲水裏有魚,眾人都去看熱鬧去了,迴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就把張儀一頓拷打,可人家是個硬骨頭,所以也沒個結果。張儀受此淩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後元十年,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複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楚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宦者令繆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這就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完璧歸趙。但是我要說的是下一個故事,而這個鑄造傳國玉璽的人就是,秦始皇。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趙,和氏璧就去了秦始皇手裏。沒多久天下一統,秦王嬴政改稱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這就是傳國玉璽。
據傳,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帝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說來奇怪,打那以後,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嚐坎坷流離之痛楚。所以啊,按我說,這玉璽是有人重新仿製的,並不是秦始皇丟進湖裏的那個,但是反過來想想,這秦始皇丟沒丟過還不好說呢,畢竟這是野史啊!
特慫的秦王子嬰元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敗家子兒子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傳國璽歸漢。公元八年十二月,西漢外戚王莽代漢建立新朝,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建興帝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後特生氣還起了爭執,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三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您是說這傳國玉璽已經不知去向了?”關政不禁感到十分詫異。
老大爺說道:“我說的都是野史,也許發生過,也許沒發生過。我說你們要不要聽故事啦?”
“我們……”關政攔住川哥說:“聽聽聽,您說吧。”
“到了獻帝時,有個小兵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宮女頸上係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俗話說燙手山芋不可久留嘛,人家就追上門兒了。之後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曹丕建魏,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過了大概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曆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開皇九年,隋文帝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隋亡之後,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就自己刻了新的。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高興的不行了。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再後來,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個能丟,那就弄兩個好了,所以就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說他在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製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既然一個容易丟,兩個容易壞,那就弄個十個八個的。
宋靖康年間,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後便銷聲匿跡。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在集市上買賣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我說這就是一群傻子,那東西能搶嗎?肯定是假的啊。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曆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製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川哥遺憾地說:“您這說到底,這國璽不是秦始皇的那個啊!”
“鬼才知道是不是秦始皇的那個,也許是,也許不是呢!”老爺子說話風趣的很。
“這不是去浪費感情嘛!”川哥說話也直率。
老爺子悶悶的摸摸下巴,說:“其實我覺得那個也許是真的。”
關政瞬間來了興趣,說:“你這話說的有意思了,也許是什麽意思啊?您這說的話前後顛倒啊!”
“這個嘛!”
老大爺摸摸下巴,說道:“楚威王時,令尹昭陽破越有功,和氏璧到了這人手裏。不久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不知道誰喊了一聲水裏有魚,眾人都去看熱鬧去了,迴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就把張儀一頓拷打,可人家是個硬骨頭,所以也沒個結果。張儀受此淩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後元十年,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複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楚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宦者令繆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這就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完璧歸趙。但是我要說的是下一個故事,而這個鑄造傳國玉璽的人就是,秦始皇。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趙,和氏璧就去了秦始皇手裏。沒多久天下一統,秦王嬴政改稱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這就是傳國玉璽。
據傳,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帝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說來奇怪,打那以後,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嚐坎坷流離之痛楚。所以啊,按我說,這玉璽是有人重新仿製的,並不是秦始皇丟進湖裏的那個,但是反過來想想,這秦始皇丟沒丟過還不好說呢,畢竟這是野史啊!
特慫的秦王子嬰元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敗家子兒子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傳國璽歸漢。公元八年十二月,西漢外戚王莽代漢建立新朝,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建興帝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後特生氣還起了爭執,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三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您是說這傳國玉璽已經不知去向了?”關政不禁感到十分詫異。
老大爺說道:“我說的都是野史,也許發生過,也許沒發生過。我說你們要不要聽故事啦?”
“我們……”關政攔住川哥說:“聽聽聽,您說吧。”
“到了獻帝時,有個小兵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宮女頸上係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俗話說燙手山芋不可久留嘛,人家就追上門兒了。之後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曹丕建魏,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過了大概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曆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開皇九年,隋文帝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隋亡之後,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就自己刻了新的。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高興的不行了。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再後來,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個能丟,那就弄兩個好了,所以就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說他在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製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既然一個容易丟,兩個容易壞,那就弄個十個八個的。
宋靖康年間,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後便銷聲匿跡。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在集市上買賣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我說這就是一群傻子,那東西能搶嗎?肯定是假的啊。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曆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製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川哥遺憾地說:“您這說到底,這國璽不是秦始皇的那個啊!”
“鬼才知道是不是秦始皇的那個,也許是,也許不是呢!”老爺子說話風趣的很。
“這不是去浪費感情嘛!”川哥說話也直率。
老爺子悶悶的摸摸下巴,說:“其實我覺得那個也許是真的。”
關政瞬間來了興趣,說:“你這話說的有意思了,也許是什麽意思啊?您這說的話前後顛倒啊!”
“這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