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前蕭家的事上受了責備,永王早已聽從教誨,息了爭執之心,哪會對親兄弟操戈?
如今永王生死不明,就是千萬個罪名壓下來,如何能辯白?
不過任人宰割而已。
案子的事她已顧不上,隻求景明帝能多派些人手,將兒子尋迴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縱有萬般罪名,她也願去背負。
一通胡攪蠻纏和哭鬧,愈發攪得景明帝左右為難,又是氣怒又是擔心,愁白了頭髮。
他並非薄情寡恩之人,當年迫於無奈舍了韓太師,便在心頭藏了十多年,至今耿耿於懷。而今上了年紀,更是貪戀天倫,添了點優柔寡斷、疑心甚重的毛病。他膝下荒蕪,兩個兒子各有所長,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問不曾過分偏袒,如今太子險些喪命,永王卻下落不明,外麵還擺著懸案,哪能不頭疼?
倘若永王在場,他還有心追查深問,如今兒子失蹤,蕭貴妃和永王妃輪著來哭,反倒激起他些許慈父之心。最初的盛怒過去後,也不似從前焦灼。
案子推了數日,始終沒能定論。
梁靖看在眼中,不動聲色,待最初幾日的風聲過去,便仍如先前般奉命外出辦差。
不過這迴他卻不曾立時出城,而是在辭別東宮後,孤身迴家,去尋玉嬛。
第74章 第74章
玉嬛近來過得甚是悠閑。
太師案得以澄清, 韓家恢復清名, 壓在心頭的事卸去,整個人便輕鬆了不少。她隨梁靖住在京城, 雖說屋宇陳設不及侯府闊麗軒昂, 勝在沒有長輩妯娌的繁瑣事,不必每日晨昏定省, 閑暇時便能抽空翻書,同謝鴻一道整理太師遺物, 樂在其中。
而永王的事,玉嬛隻消揪出宮中內應,剩下的自有梁靖和太子安排。
她前世在宮中勞心勞力, 無可依靠,如今有夫君幫著出手, 何必再去添亂 ?
懷著這般念頭,她安居府中, 就等著塵埃落定,看永王自食惡果。
這兩日太子遇刺的事雖沒傳開, 宮廷內外卻都知悉內情,景明帝的態度由最初的盛怒強硬轉為過後的和軟, 甚至流露對永王的擔憂, 壓著案子懸而不決,背後藏著的態度心思, 細想起來, 未免令人心寒。
這會兒她倚窗坐著, 才將一篇碑帖整理完,看了兩遍甚為滿意,便擱了筆。
十月中旬的天氣已然轉涼,卻也沒到要籠炭盆取暖的地步,玉嬛身上披了件外裳,執筆久了,指尖有點僵,不自覺搓了搓,才想叫石榴送手爐來,一抬頭便見梁靖站在門口,默然瞧著她。
他身上玄色的官服還沒換,磊落而修長,那雙眼睛深邃沉濃,也不知站了多久。
玉嬛微詫,隨口道:“怎麽不進來?站那兒等著嚇人呢。”
梁靖一笑,舉步入內——倒不是想嚇她,隻是她紅袖執筆,沉浸在碑帖裏的模樣實在好看,不忍打攪罷了。遂過去握住她手暖著,一捏肩膀,覺得輕飄飄的,便皺眉道:“這麽冷的天氣,也不知多穿點。”
“穿得不少,隻是窗邊有風,比裏頭冷。你今日迴來這麽早?”
“太子命我出城辦差。”梁靖迴身掃了眼外麵,見沒旁人在,遂低聲道:“你的行囊都收好了?這趟要去遂州,正好同行。”
“早就備好了。宮裏沒什麽動靜麽?我聽說蕭貴妃昨日又去皇上跟前打探永王的下落,哭暈過去兩迴,生怕永王在外死於非命,皇上心中不忍,還陪伴安慰了許久。提起永王的時候,也不像先前那樣怒氣沖沖的了。”
“永王躲得隱蔽,這一路又沒亮身份,他們大海撈針,自然尋不到——蕭貴妃倒是聰明,成天過去哭鬧,皇上再硬的心腸也該軟和下來。”
玉嬛頷首,露幾分哂笑,“論起揣摩皇上心思,玩弄父子親情,太子確實不及永王。這麽些天耽擱下來,皇上怒氣漸消,時常擔憂他的安危,就算永王此刻迴京,怕也會為兒子死裏逃生而高興,罪名上從輕處置了。若再耽擱一年半載,永王將當時的證據抹去些,做出被人挾持後逃出生天的假象,倒打一耙說是太子構陷也未必不能。皇上看重情分,倒給了他恃寵生事的底氣。”
“何嚐不是。”
“這樣看來,夫君當初的憂慮是對的。哪怕永王不耍花招,皇上盛怒之下按律論處,真到了要決斷的時候,未必不會心軟。屆時恐怕會重拿輕放,斷了永王後路再教導懲戒一番,往後**幽閉,哪會真捨得取兒子性命?”
“他和太子都不肯殺——”梁靖眸色微冷,沉聲道:“便由我來!”
……
夫妻倆籌謀許久,等的便是這機會,遂換了暖和勁裝,縱馬出城。
梁靖這迴挑遂州辦差,其實是另有打算。從京城到遂州,途中有處山穀叫黃陵崗,林木茂盛幽蔽、山勢險峻連綿,離最近的城池也有五十餘裏,是人煙罕至、林深險要之地。這裏平常隻住獵戶僧道,哪怕有周遭豪貴之家的別苑,冬日裏也清冷凋敝,而如今,卻藏了一位京城內外掘地三尺都沒能尋到的要緊人物——
逃匿出京後杳無音訊的永王。
當日行刺未遂,得知事敗後,永王在靜室猶豫掙紮了許久。
他從前能與東宮爭鋒,除了自身一點手段外,蕭敬宗在朝中的權勢、兩位蕭貴妃的助力、世家的輔佐都功不可沒,而最要緊的,則是景明帝對他的寵愛信任,甚至不自覺的些許偏袒。而今蕭家傾塌,兩位蕭貴妃雖仍獨寵後宮,行事卻比從前掣肘許多,而他一旦背上刺殺太子的嫌疑,先前倚仗的帝王寵愛便能消去九成。
</br>
如今永王生死不明,就是千萬個罪名壓下來,如何能辯白?
不過任人宰割而已。
案子的事她已顧不上,隻求景明帝能多派些人手,將兒子尋迴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縱有萬般罪名,她也願去背負。
一通胡攪蠻纏和哭鬧,愈發攪得景明帝左右為難,又是氣怒又是擔心,愁白了頭髮。
他並非薄情寡恩之人,當年迫於無奈舍了韓太師,便在心頭藏了十多年,至今耿耿於懷。而今上了年紀,更是貪戀天倫,添了點優柔寡斷、疑心甚重的毛病。他膝下荒蕪,兩個兒子各有所長,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問不曾過分偏袒,如今太子險些喪命,永王卻下落不明,外麵還擺著懸案,哪能不頭疼?
倘若永王在場,他還有心追查深問,如今兒子失蹤,蕭貴妃和永王妃輪著來哭,反倒激起他些許慈父之心。最初的盛怒過去後,也不似從前焦灼。
案子推了數日,始終沒能定論。
梁靖看在眼中,不動聲色,待最初幾日的風聲過去,便仍如先前般奉命外出辦差。
不過這迴他卻不曾立時出城,而是在辭別東宮後,孤身迴家,去尋玉嬛。
第74章 第74章
玉嬛近來過得甚是悠閑。
太師案得以澄清, 韓家恢復清名, 壓在心頭的事卸去,整個人便輕鬆了不少。她隨梁靖住在京城, 雖說屋宇陳設不及侯府闊麗軒昂, 勝在沒有長輩妯娌的繁瑣事,不必每日晨昏定省, 閑暇時便能抽空翻書,同謝鴻一道整理太師遺物, 樂在其中。
而永王的事,玉嬛隻消揪出宮中內應,剩下的自有梁靖和太子安排。
她前世在宮中勞心勞力, 無可依靠,如今有夫君幫著出手, 何必再去添亂 ?
懷著這般念頭,她安居府中, 就等著塵埃落定,看永王自食惡果。
這兩日太子遇刺的事雖沒傳開, 宮廷內外卻都知悉內情,景明帝的態度由最初的盛怒強硬轉為過後的和軟, 甚至流露對永王的擔憂, 壓著案子懸而不決,背後藏著的態度心思, 細想起來, 未免令人心寒。
這會兒她倚窗坐著, 才將一篇碑帖整理完,看了兩遍甚為滿意,便擱了筆。
十月中旬的天氣已然轉涼,卻也沒到要籠炭盆取暖的地步,玉嬛身上披了件外裳,執筆久了,指尖有點僵,不自覺搓了搓,才想叫石榴送手爐來,一抬頭便見梁靖站在門口,默然瞧著她。
他身上玄色的官服還沒換,磊落而修長,那雙眼睛深邃沉濃,也不知站了多久。
玉嬛微詫,隨口道:“怎麽不進來?站那兒等著嚇人呢。”
梁靖一笑,舉步入內——倒不是想嚇她,隻是她紅袖執筆,沉浸在碑帖裏的模樣實在好看,不忍打攪罷了。遂過去握住她手暖著,一捏肩膀,覺得輕飄飄的,便皺眉道:“這麽冷的天氣,也不知多穿點。”
“穿得不少,隻是窗邊有風,比裏頭冷。你今日迴來這麽早?”
“太子命我出城辦差。”梁靖迴身掃了眼外麵,見沒旁人在,遂低聲道:“你的行囊都收好了?這趟要去遂州,正好同行。”
“早就備好了。宮裏沒什麽動靜麽?我聽說蕭貴妃昨日又去皇上跟前打探永王的下落,哭暈過去兩迴,生怕永王在外死於非命,皇上心中不忍,還陪伴安慰了許久。提起永王的時候,也不像先前那樣怒氣沖沖的了。”
“永王躲得隱蔽,這一路又沒亮身份,他們大海撈針,自然尋不到——蕭貴妃倒是聰明,成天過去哭鬧,皇上再硬的心腸也該軟和下來。”
玉嬛頷首,露幾分哂笑,“論起揣摩皇上心思,玩弄父子親情,太子確實不及永王。這麽些天耽擱下來,皇上怒氣漸消,時常擔憂他的安危,就算永王此刻迴京,怕也會為兒子死裏逃生而高興,罪名上從輕處置了。若再耽擱一年半載,永王將當時的證據抹去些,做出被人挾持後逃出生天的假象,倒打一耙說是太子構陷也未必不能。皇上看重情分,倒給了他恃寵生事的底氣。”
“何嚐不是。”
“這樣看來,夫君當初的憂慮是對的。哪怕永王不耍花招,皇上盛怒之下按律論處,真到了要決斷的時候,未必不會心軟。屆時恐怕會重拿輕放,斷了永王後路再教導懲戒一番,往後**幽閉,哪會真捨得取兒子性命?”
“他和太子都不肯殺——”梁靖眸色微冷,沉聲道:“便由我來!”
……
夫妻倆籌謀許久,等的便是這機會,遂換了暖和勁裝,縱馬出城。
梁靖這迴挑遂州辦差,其實是另有打算。從京城到遂州,途中有處山穀叫黃陵崗,林木茂盛幽蔽、山勢險峻連綿,離最近的城池也有五十餘裏,是人煙罕至、林深險要之地。這裏平常隻住獵戶僧道,哪怕有周遭豪貴之家的別苑,冬日裏也清冷凋敝,而如今,卻藏了一位京城內外掘地三尺都沒能尋到的要緊人物——
逃匿出京後杳無音訊的永王。
當日行刺未遂,得知事敗後,永王在靜室猶豫掙紮了許久。
他從前能與東宮爭鋒,除了自身一點手段外,蕭敬宗在朝中的權勢、兩位蕭貴妃的助力、世家的輔佐都功不可沒,而最要緊的,則是景明帝對他的寵愛信任,甚至不自覺的些許偏袒。而今蕭家傾塌,兩位蕭貴妃雖仍獨寵後宮,行事卻比從前掣肘許多,而他一旦背上刺殺太子的嫌疑,先前倚仗的帝王寵愛便能消去九成。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