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嬛瞪著那六個字,又好氣又好笑,一時間哭笑不得,隻恨恨跺腳。
……
幾條街外的梁府,壽宴當日的盛況過後,氣氛仍舊熱鬧。
梁元紹夫婦一門心思要定下跟沈柔華的婚事,梁靖卻沒半分興致,死倔著不肯去沈家。
因秦驍的許多口供尚未查實,梁靖肩上擔子不輕,也沒能抽出空去謝家正經拜訪,隻管借了拜訪師友的名頭,忙著深挖蛛絲馬跡,陸續搜羅證據。
而奉命迴京請示太子旨意的陳九,也悄然潛迴了魏州。
正是傍晚,魏州城一座酒樓不起眼的雅間裏,梁靖靠窗而坐,外麵一棵老槐葳蕤濃綠。
他的手中是斟滿的酒杯,送到鼻端聞了聞,香味不算醇厚綿長,甚至略嫌寡淡,然而隻消入喉,那辛烈味道便能燒入腹中——那是他在軍中最愛喝的酒,陪著他沙場征伐,取過萬千敵軍的性命。
陳九站在隱蔽角落,低聲稟報。
“……秦驍官居四品,刺殺的又是謝家的人,事關重大,皇上必會親自過問。若秦驍立馬反口,永王如今就在魏州,定會毀了許多證據,到時就算案子審結,有兩位貴妃在,皇上未必不會疑心。殿下的意思是按您的打算,順水推舟。”
順水推舟麽?
梁靖舉杯飲下烈酒,目光冷凝。
那便是要秦驍遂了永王的意,先供出東宮。屆時永王沒了戒備,呈報案情後放心迴京,東宮趕在塵埃落定之前,設法在逆境裏翻案,既可撇清幹係,還能揭出永王栽贓誣陷的歹毒用心,事半功倍。
這般裁決,正合梁靖心意。
遂跟陳九分派了後麵的事,借著騎馬遊獵的機會,去了趟秦驍所在的清豐府。
沒過兩日,端午刺殺的案子就有了眉目。
永王召集梁元輔和隨行的刑部官員當堂審問,秦驍的嘴巴也總算被撬開,供認他是受了東宮太子的指使,暗中刺殺謝鴻。永王隨即寫了奏報送呈禦覽,又寫了秦驍的供狀,令他簽字畫押,派人拿囚車迴京城。
消息遞到謝家,謝鴻沉默不語,玉嬛也是滿頭霧水。
這結果看著順理成章,但真擺到跟前,卻還是讓人覺得不踏實,哪裏不對勁似的。
來不及細細琢磨,永王身邊那位長史便不請自來,登門拜訪,送了份請帖,說六月十七那日,王爺會在城外的息園設宴散心,邀謝鴻帶夫人和玉嬛前往。
王府長史官居四品,又是皇家門下,身份不低,他親自送請帖,自是看重的意思。
謝鴻忙接了,到了十七那日,帶妻女出城。
結果到息園外時,一家人卻麵麵相覷,甚為意外。
……
息園在魏州城南三十裏處,周遭依山傍水,峰巒疊嶂。
園子坐落在山腳,依著山勢蔓延而上,門前是蜿蜒而過的麗金河。這一帶河槽寬敞,地勢平坦,河水流得也平緩,水波粼粼間長著幾叢蘆葦,有野鴨出沒。
河麵上,一座五孔的拱橋銜接東西,過了橋便是息園的正門。
謝鴻原以為永王設宴,會請魏州城許多高門前去,豈知馬車停穩了掀簾一看,息園外安靜空蕩,除了門房幾位老僕,竟不見半個旁人身影?離約定的時辰隻剩了一炷香的功夫,按理賓客也都該來了,如此冷清,莫不是永王隻請了他一家?
滿腹狐疑地下了馬車,門房管事便迎了過來。
“謝大人來得果真準時,快往這邊請。”說著,躬身引路,滿麵笑容。
謝鴻一身蟹殼青的錦衣,玉冠挽發,有文人的蘊藉風流之態,亦有為官數年後的端正持重,微微拱了拱手,道:“息園風光奇秀,不知殿下還請了旁人沒有?”
“旁人哪有這福氣?”管事引著謝家人進去,便叫人關了園門。
這樣說來,永王是單單邀請他們了?
謝鴻甚為意外,穿過門前那片森森翠竹,周遭鳥啼風吟,夾雜著隱約隨風傳來的琵琶之音。園中屋宇錯落,山石花木相間,繞過數重迴廊,是一方引河水而成的小湖,中間是座堆出的島,上頭嘉木繁蔭,綠暗紅稀。
臨水曲廊蜿蜒,亭榭翼然。
雕琢精緻的屏風圍出一方天地,永王就坐在亭下聽樂姬彈奏琵琶。
見管事引著謝家人過來,他抬手示意歇了樂聲。待謝鴻等人行禮罷,便叫人賜座,道:“本王來魏州也有些時日了,隻是瑣事纏身,不得片刻清閑。難得今日有空,聽聞謝大人性好山水,又通曉金石之學,特地邀來一聚。”
“承蒙殿下高看,”謝鴻拱手,亦含笑道:“先前下官的案子給殿下添了許多麻煩,本該下官設宴道謝,如今卻要殿下勞心,實在慚愧。”
“無須客氣。”永王擺手,睇向他身後的女眷,“夫人和謝姑娘也坐。”
添酒開宴,琵琶泠泠,永王隻字不提秦驍刺殺的事,隻管跟謝鴻談論魏州城外的山水風物,因聽說父女倆皆愛金石碑文,還特地捎帶上玉嬛,誇她雖是閨中少女,見地品性卻與旁人不同。
風卷著湖麵的水汽拂來,永王言談溫和,令人如沐春風。
謝鴻心裏卻總吊著。
比起武安侯府,淮南謝家對永王的助力其實不算太大,且都是幾位堂兄弟出力,他不曾參與太多,這迴被貶,也是因世家子弟的身份觸到黴頭罷了。如今永王單獨邀他赴宴,又不時往玉嬛身上瞟,半點也不掩藏激賞態度,這背後的深意就很值得玩味了。
</br>
……
幾條街外的梁府,壽宴當日的盛況過後,氣氛仍舊熱鬧。
梁元紹夫婦一門心思要定下跟沈柔華的婚事,梁靖卻沒半分興致,死倔著不肯去沈家。
因秦驍的許多口供尚未查實,梁靖肩上擔子不輕,也沒能抽出空去謝家正經拜訪,隻管借了拜訪師友的名頭,忙著深挖蛛絲馬跡,陸續搜羅證據。
而奉命迴京請示太子旨意的陳九,也悄然潛迴了魏州。
正是傍晚,魏州城一座酒樓不起眼的雅間裏,梁靖靠窗而坐,外麵一棵老槐葳蕤濃綠。
他的手中是斟滿的酒杯,送到鼻端聞了聞,香味不算醇厚綿長,甚至略嫌寡淡,然而隻消入喉,那辛烈味道便能燒入腹中——那是他在軍中最愛喝的酒,陪著他沙場征伐,取過萬千敵軍的性命。
陳九站在隱蔽角落,低聲稟報。
“……秦驍官居四品,刺殺的又是謝家的人,事關重大,皇上必會親自過問。若秦驍立馬反口,永王如今就在魏州,定會毀了許多證據,到時就算案子審結,有兩位貴妃在,皇上未必不會疑心。殿下的意思是按您的打算,順水推舟。”
順水推舟麽?
梁靖舉杯飲下烈酒,目光冷凝。
那便是要秦驍遂了永王的意,先供出東宮。屆時永王沒了戒備,呈報案情後放心迴京,東宮趕在塵埃落定之前,設法在逆境裏翻案,既可撇清幹係,還能揭出永王栽贓誣陷的歹毒用心,事半功倍。
這般裁決,正合梁靖心意。
遂跟陳九分派了後麵的事,借著騎馬遊獵的機會,去了趟秦驍所在的清豐府。
沒過兩日,端午刺殺的案子就有了眉目。
永王召集梁元輔和隨行的刑部官員當堂審問,秦驍的嘴巴也總算被撬開,供認他是受了東宮太子的指使,暗中刺殺謝鴻。永王隨即寫了奏報送呈禦覽,又寫了秦驍的供狀,令他簽字畫押,派人拿囚車迴京城。
消息遞到謝家,謝鴻沉默不語,玉嬛也是滿頭霧水。
這結果看著順理成章,但真擺到跟前,卻還是讓人覺得不踏實,哪裏不對勁似的。
來不及細細琢磨,永王身邊那位長史便不請自來,登門拜訪,送了份請帖,說六月十七那日,王爺會在城外的息園設宴散心,邀謝鴻帶夫人和玉嬛前往。
王府長史官居四品,又是皇家門下,身份不低,他親自送請帖,自是看重的意思。
謝鴻忙接了,到了十七那日,帶妻女出城。
結果到息園外時,一家人卻麵麵相覷,甚為意外。
……
息園在魏州城南三十裏處,周遭依山傍水,峰巒疊嶂。
園子坐落在山腳,依著山勢蔓延而上,門前是蜿蜒而過的麗金河。這一帶河槽寬敞,地勢平坦,河水流得也平緩,水波粼粼間長著幾叢蘆葦,有野鴨出沒。
河麵上,一座五孔的拱橋銜接東西,過了橋便是息園的正門。
謝鴻原以為永王設宴,會請魏州城許多高門前去,豈知馬車停穩了掀簾一看,息園外安靜空蕩,除了門房幾位老僕,竟不見半個旁人身影?離約定的時辰隻剩了一炷香的功夫,按理賓客也都該來了,如此冷清,莫不是永王隻請了他一家?
滿腹狐疑地下了馬車,門房管事便迎了過來。
“謝大人來得果真準時,快往這邊請。”說著,躬身引路,滿麵笑容。
謝鴻一身蟹殼青的錦衣,玉冠挽發,有文人的蘊藉風流之態,亦有為官數年後的端正持重,微微拱了拱手,道:“息園風光奇秀,不知殿下還請了旁人沒有?”
“旁人哪有這福氣?”管事引著謝家人進去,便叫人關了園門。
這樣說來,永王是單單邀請他們了?
謝鴻甚為意外,穿過門前那片森森翠竹,周遭鳥啼風吟,夾雜著隱約隨風傳來的琵琶之音。園中屋宇錯落,山石花木相間,繞過數重迴廊,是一方引河水而成的小湖,中間是座堆出的島,上頭嘉木繁蔭,綠暗紅稀。
臨水曲廊蜿蜒,亭榭翼然。
雕琢精緻的屏風圍出一方天地,永王就坐在亭下聽樂姬彈奏琵琶。
見管事引著謝家人過來,他抬手示意歇了樂聲。待謝鴻等人行禮罷,便叫人賜座,道:“本王來魏州也有些時日了,隻是瑣事纏身,不得片刻清閑。難得今日有空,聽聞謝大人性好山水,又通曉金石之學,特地邀來一聚。”
“承蒙殿下高看,”謝鴻拱手,亦含笑道:“先前下官的案子給殿下添了許多麻煩,本該下官設宴道謝,如今卻要殿下勞心,實在慚愧。”
“無須客氣。”永王擺手,睇向他身後的女眷,“夫人和謝姑娘也坐。”
添酒開宴,琵琶泠泠,永王隻字不提秦驍刺殺的事,隻管跟謝鴻談論魏州城外的山水風物,因聽說父女倆皆愛金石碑文,還特地捎帶上玉嬛,誇她雖是閨中少女,見地品性卻與旁人不同。
風卷著湖麵的水汽拂來,永王言談溫和,令人如沐春風。
謝鴻心裏卻總吊著。
比起武安侯府,淮南謝家對永王的助力其實不算太大,且都是幾位堂兄弟出力,他不曾參與太多,這迴被貶,也是因世家子弟的身份觸到黴頭罷了。如今永王單獨邀他赴宴,又不時往玉嬛身上瞟,半點也不掩藏激賞態度,這背後的深意就很值得玩味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