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開學了。

    學生們又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南部邊疆也開始走出漫長的冬季,迎接春天的到來。雖然,這裏的春天來得總是來得那麽晚,可與凜冽的冬日相比,還是多了一絲暖意。

    春迴大地,凍土還未完全融化,田野裏一片蒼茫。

    沙棗林帶裏依然是灰蒙蒙的一片,柳樹林子裏也看不到綠意,可春天的腳步還是近了。一切都處於萌發狀態,就等著破殼綻放的那一天。

    一開學,黎元元就注意到學校裏也發生了變化。

    每天早晨,校園裏開始舉行升國旗儀式,各班級列隊集合,站在指定位置,參加升旗,行注目禮。而課間時分,除了做廣播體操之外,還開始做眼保健操。

    學校裏的老師又增加了,還開設了小學英語課程。

    從這學期開始,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英語了。而教英語的老師有的是才調來的,不但擔起了初中英語,還負責教授小學英語。

    開學沒幾天,田偉民迴到家裏,就興奮地說道:“我們班上教英語的老師姓夏,是剛從連隊裏抽調上來的知青,個子好高,頭發還卷卷的,就像鄧蕭哥哥那樣是個小卷毛……”

    黎元元聽了直咧嘴。

    學生們起外號的水平是很高的,估計要不了多久,這位夏老師就會有外號了。偉軍和偉波一臉羨慕地看著哥哥,恨不得也立馬升到三年級去了。

    而學校裏,也在努力創造著學英語的環境。

    每天早讀時,學校廣播裏會先領讀一遍,而學生們坐在教室裏,跟著朗讀。

    這種興趣的培養,令學校上下學英語的氣氛十分濃厚。就連輔導員張老師也開始溫習起來,她也是號召學英語最積極的一個,每天早晨都會在廣播裏吆喝幾遍。

    在這種氛圍下,黎元元感覺就像迴到了後世。

    在幾個老師的領讀中,她驚訝地發現有一位男老師的發音十分標準。如果她沒猜錯的話,這應該是受過非常專業的英語訓練才有的水平。

    而鄧蕭哥哥也證實了這一點,還特別自豪地補充道:“教我們英語的夏老師,聽說是從滬上外國語學院畢業的……”

    黎元元聽了,也不得不感歎。

    團場裏還真是人才濟濟啊,什麽樣的人都有。像夏老師這樣的,十有八.九是受家庭成分影響,才參加支邊的吧?

    這和鄧蕭爸爸媽媽的情況,有點類似。可這種英語人才,畢竟埋沒了那麽多年,直到現在才被挖掘出來,說不惋惜那是假的。

    教育界,恐怕是感知政策變化最敏銳的領域之一。

    這個春天,學校裏的老師們就像從冬眠中被喚醒了,各種人才都湧現出來。

    一時間,除了以往的興趣班,光才藝班就增加了七八個,有教唱歌的,有吹口琴的,有拉手風琴的,有教小提琴的,有拉二胡的,還有打腰鼓的。

    黎元元看同學們紛紛報名參加測試,也不禁動了心。

    她想,幹脆去報個名吧?

    對小提琴,她一向情有獨鍾。

    現在,有這麽一個機會擺在眼前,那就去試一試吧?以前隻顧埋首於學習而忽略了才藝,心裏多少有點遺憾,現在彌補的機會來了,千萬不能錯過哦。

    於是,黎元元也報了名,並通過了測試。

    教小提琴的,是教音樂的李老師,聽口音也是滬上知青。她家裏珍藏著一把古舊的小提琴,隻有講課時,才從琴盒裏拿出來,夾在脖子上拉一小段,讓學員們聽得如癡如醉,興趣大增。

    當然,現在除了口琴和手風琴之外,其他樂器都是匱乏的。可即便如此,小提琴班的學員們,站在練習室裏,一二個脖子裏都夾著一本書,空著手擺著拉琴的姿勢,樂此不疲。

    對此,學校裏也很支持,還打算派人去師部購買一批樂器。

    而學生家長們更是積極。

    有條件的,就去代銷裏給孩子們買了口琴,還托人去城裏買手風琴。沒條件的,也支持孩子們去學,想著早晚能解決這個問題。

    受這股風潮的影響,田偉民和田偉軍去學吹口琴,田偉波和姚龍港去拉手風琴。

    田根寶一看,高興壞了,還特地買了兩隻口琴給孩子們練習。

    至於手風琴,也是要買的。

    他以前上學時就拉過手風琴,對這個樂器也很懷念。可惜,後來隻能看連隊裏的演出隊員在台上表演,自己卻再也沒有拉過。

    元元的這個小提琴,一時半會兒地不好解決。

    可田根寶眼珠子一轉,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找到小木匠,讓他去學校裏看看,是不是能比著做一把?

    小木匠是個愛動手的,也是個好奇的。

    於是,顛顛地跑到學校裏,找到

    李老師,細細地觀摩了一把。當場就掏出一卷皮尺,量了尺寸,並用白紙畫了一個簡單模型。

    迴到連隊後,就琢磨開了。

    他用了一周時間,硬是做了一把小提琴模型。雖然是木頭的,也沒什麽鏤空裝置,也沒有琴弦,可外觀看著和小提琴一模一樣,夾在脖子裏練習一下姿態,還是可以的。

    可隨後,又一個問題出現了。

    他做的這個模型,是成人用的小提琴,而元元還是個小孩子,得用兒童版的。於是,又跑到十九連的一個知青家裏,去看小提琴。

    這個知青叫蔣進,是演出隊的,有一個女兒自小跟著他練琴,還一起參加過演出。逢年過節時,還隨隊登台表演,在營裏十分有名。

    他家備有一把兒童版的小提琴,平時舍不得拿出來給人看。可小木匠,因為木工活做得好,給他家打過一套立櫃和五鬥櫥,自然與旁人不一樣。

    於是,就把小提琴拿出來,讓小木匠好好量了量,還比著畫了一幅圖紙。

    小木匠迴到連隊後,就找了一塊木料。

    又連刨帶削的,做了一把小提琴,周邊還用砂布打磨了一通,又上了一層清漆,看著光滑鋥亮。

    就這樣,黎元元有了一把“小提琴”。

    一到練習課上,就夾在脖子裏,對著空氣上下拉著,姿勢別提有多標準了。李老師一見,樂壞了,對她也重點指導,一副培養人才的架勢。

    其他同學一看,也跑迴家給大人說了一通。

    於是,家長們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都跑去找小木匠,想請他給孩子做一把小提琴。小木匠一向好說話,也就滿口答應下來。

    不過,因為做的人家比較多,得慢慢排隊。

    有些家長心急,就給小木匠提前送了香煙糖果過去,說:“穆師傅辛苦了,吃點糖果提提勁!”

    也有的幹脆拎著兩瓶老白幹,送給小木匠。

    也不怕小木匠喝醉了,影響幹活?

    黎元元聽著田爸爸的一通描述,笑得肚子疼。

    這個小木匠叔叔真有意思。

    當然,家長們去找小木匠,也都不是白找,多少要表示一下。

    這個年代,人都比較質樸,幫點忙也不好意思收錢,更別提張口要錢了。可大家卻懂得禮尚往來,隻要家裏麵有的,都會拿出來,去表達一番謝意。

    最後,小木匠叔叔一連做了八隻小提琴。

    家裏收了一大堆零食,夠他們一家幾口好好吃一陣子的。

    小夥伴們都在學藝。

    而姚龍港報名去拉手風琴,純屬湊熱鬧。

    楊阿姨的音樂細胞是沒得挑的,他家裏就有一台手風琴,是托兒所裏的。楊阿姨沒事了,還會站在窗前,看著外麵的風景,拉幾下,哼唱兩句。

    以前想讓小龍港學習,可這個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好好苦練。現在倒好,學校裏一動員,立馬歡騰起來了。

    楊阿姨借此機會,好好敲打了一下兒子。還特地跑到學校去,讓教手風琴的女老師,管得嚴一點,好好督促姚龍港同學加緊練習。

    拉手風琴,對臂力要求很高。

    手風琴一背,壓得肩膀疼。可姚龍港看到小偉波都堅持下來了,也不好意思放棄。於是,也咬了咬牙,堅持了下來。

    楊阿姨見了,心裏十分歡喜。

    於是,去慧珍家裏坐了坐,意思是讓小偉波去她家裏,和小龍港一起練琴。

    她知道,小孩子就得比著來,這才有動力。

    尤其是她家的小龍港,性子很活潑,一點都坐不住,就得有小偉波這樣的小夥伴,在一旁相互盯著,才能進步。

    田根寶和王慧珍聽了,自然是滿口答應。

    黎元元在一旁抿著嘴直笑。

    這個小龍港真是個活寶,到了哪裏都是歡笑一片。

    在各種才藝班中,打腰鼓的是最牛的。

    因為學校裏組織了一支腰鼓隊,有六十多號人,排成了一個方隊。還有十多個備用隊員,隨時都能填補上去。

    一到下午放學後,大操場上就拉開了架勢,開始訓練。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腦補腰鼓聲)

    這會兒,除了教打腰鼓的兩位老師,其他學生還沒有腰鼓,可一點也不影響排練。他們站成方陣,手裏拿著兩根鼓錘,練習著基本步伐和技法。

    鄧原和田偉民因為個子高,也被選拔上了。

    一開始,他們連個鼓錘都沒有,就用兩截小樹枝來代替。後來,田爸爸親自動手,做了兩對鼓錘,讓偉民拿著去了學校,給了鄧原一對。

    這樣,才有了最基本的工具。

    學校裏,打鼓隊牛啊。

    一到訓練的時候,周圍就圍了好多學生,還有家屬也跑來看熱鬧。有一天,黎元元和鄧虹也跑過去瞅了瞅。

    結果,在隊伍中竟然看到了小班長謝海寧。

    哦呦,這人也不耍懶了?

    竟然對打腰鼓產生了興趣?

    作者有話要說:哈哈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十年代小田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拾玖景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拾玖景觀並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