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田根寶爬起來做早飯。
他按照滬上習慣,做了一鍋泡飯。
當然,這個泡飯十分簡單,就是把昨晚剩下來的白米飯,用開水衝泡了一下,然後加上半包蝦粉調味,再配上小鹹菜和豆醬而已。
這種飯食,放在後世看著很節儉。
但在七五年,能這麽吃飯簡直就是奢侈。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還吃著“粗糧雜麵、瓜菜代”的時候,在農場,職工們卻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
這是因為,農一師轄下的這片綠洲上,大麵積種植的就是抗旱雜交水稻。每年播種一季,到了九月末十月初時,集中收割。
自耕、自種、自收、自儲。
除了上繳給國家,農場裏還有一定的富餘。
這麽一來,職工們的口糧標準裏,除了玉米麵之外,還配有大米、白麵。總之,生活條件不要太好。
而機耕三連,作為標準化的機耕連隊,最初參照的是某鄰國的機械化農莊模式,也因此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農機,進行大麵積播種和收割。
在七五年,機耕三連已經擁有十幾台東方紅拖拉機、履帶式拖拉機、“康拜因”等大型聯合收割機。
在農耕時節,履帶式拖拉機可以掛著一排鐵爬犁耕地。在收獲季節,“康拜因”一圈跑下來,頂得上幾十個農工的效率。另外,用粉碎機把蘆葦、苜蓿、稻草打碎之後加工成飼料,可以用來養雞養鴨、養豬養牛,從而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
這與地方農村“肩挑手提”的傳統耕作方式截然不同。
從時間上來說,,內地農村的小農耕作模式,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逐漸被農機所替代。
這比農場落後了整整三十年。
黎元元吃著泡飯,感慨萬千。
眼前的一切與昔日收集到的資料,緊密結合起來。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拋開漫漫風沙和惡劣的氣候條件,農場也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吧?
在骨子裏,她對這裏總是懷著一種別樣情懷。
也許是祖輩父輩曾在這片土地上灑過熱血,流過汗水吧?
如果拋開繁華的物質享受,換一個角度來重溫那段歲月,會不會有一種不一樣的體會?
她想,盡快融入這樣的生活。
這一刻,甚至連迴家也變得不那麽急迫起來。
她明白,
自己還太小,即便著急也沒什麽用。
她總不能自己插上翅膀,飛到一千公裏之外的魔鬼城吧?更何況,她的來曆始終是個秘密,她不想讓任何人知曉。
昨天,她扒在沙發上,看了一下邊疆地圖。
從農場到北部邊疆隻能搭乘烏卡線上的長途汽車。按照目前的交通狀況,大約需要三四天時間,途中還得住兵站或招待所。
就她現在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獨自出門,甚至連連隊都出不去。更別提跑到三十公裏外的沙井子,去搭乘長途汽車或順風車了。
現在唯有耐心等待,等著自己長大的那一天。
再說,打心眼裏,她是喜歡農場的,也想重新迴到童年,好好過一把癮。
想想過去,身為獨生子女,童年生活不要太寂寞哦。
目前,唯一令她揪心的,就是她失蹤後家裏對她的擔心和牽掛。可現在卻沒有別的辦法,隻能隨遇而安了。
她想,爺爺奶奶都是性格開朗的人,過去吃過那麽多苦,意誌堅強不說,心中的理想始終不曾消散,也一定能看得開吧?
而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業,即便再擔心她,也能從中走出來吧?
黎元元小心地藏起了自己的心思。
她小手捧著碗,就像普通孩子那樣高高興興地往嘴裏扒著飯。
飯後,聽小元元說,花布袋裏還藏著一包枸杞子,是從衛生院裏偷摘的。王慧珍忍住笑,打開櫃子,找出那個小紙包,打開來。
十幾粒枸杞子,紅彤彤的,看著十分誘人。
想著新鮮枸杞子存放不了幾天,就洗了洗,一人發了兩粒,塞塞牙縫。見還剩下四粒,就擱在碗裏,說明天再吃。
夏天,天幹物燥,吃多了會流鼻血的。
收拾了碗筷之後,已是早晨九點半。
車間職工是十點鍾上班,大田班、後勤班、畜牧班等班級,除了值夜班和輪班的,都是十點鍾簽到。
早晨時間緊張,田根寶和王慧珍叮囑了老大幾句,就換上工作服,急匆匆地出了門。
兩位家長一走,田偉民就是家裏的老大。
連隊托兒所也是十點鍾開門。他穿著白汗衫、藍短褲、黑涼鞋,領著同樣打扮的兩個弟弟準備出門。
剛走到門口,忽然想起來,他一走,家裏就隻剩下妹妹一個人。於是,轉過頭來,笑嘻
嘻地問道:“元元,你要不要跟哥哥一起去托兒所看看,先認認路?”
黎元元一聽,立馬來了興致。
反正過幾天,她一報上戶口,就要去托兒所報到了。
先去看看也好,她還沒見過連隊托兒所呢。
聽爺爺奶奶講,當年團場為了解決雙職工的育兒問題,各連隊都建起了托兒所。並從女職工裏麵,挑選了一批品德好、性格溫和的當保育員。
受滬上知青文化的影響,連隊托兒所的模式也是比照著大城市的樣子,分為全托嬰幼班、小班、中班、大班。
後來,還專門挑選了多才多藝的女知青當中班、大班老師,好教導娃娃們唱歌、跳舞、學文化。
對雙職工家的孩子,托兒所費用全免。
對單職工家的孩子,有戶口的,可以免費上小班、中班、大班,但不能上全托嬰幼班。因為全托嬰幼班,每天是按照人頭數供應牛奶的,單職工的家屬沒有奶票,不能占用雙職工家的名額。
連隊裏,那些沒戶口的孩子,原則上不能去上托兒所。
因為這是連隊職工的一項福利。
況且,那些家屬除了洗衣、做飯、帶孩子之外,大多閑在家裏沒事幹,也不在單位的勞保福利範疇之內,家屬和孩子自然不能享受正式職工的福利待遇。
這種“一包到底”的福利製度,在打破大鍋飯的年代就逐漸消失了。同時消失的,還有職工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那種平穩安靜的生活。
自此,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開始變得浮躁起來。
最後,逐漸演變成了後世的那種模樣。
這也是爺爺奶奶那一代人,即便當年拚死拚活也要鬧著返城,可真迴到城裏後卻又把邊疆當作第二故鄉,時不時就會迴顧留戀的原因之一。
那個充滿理想、充滿激情的年代,那種集體主義精神,那種社會製度的優越感,還有那一代農場人的青春歲月,一去不複返了。
黎元元跟著三位小哥哥,一路走著,來到了托兒所。
這是一所長方形的大院子,由三棟排房按照“e”字形連在一起,中間由幾道木柵欄,將小班、中班、大班的活動區域分隔開來。
院子的空地上,鋪著硬質土坯,基本上沒什麽揚塵。
院子的上方,搭著高高的頂棚,用於防曬遮雨。
頂棚的外層塗抹著
一層厚厚的膠泥,中間是一層蘆葦杆,下麵是一排木板,一根一根的蓬在橫梁上。橫梁由十幾根圓木支撐著,圓木被打入地基裏麵,牢牢地固定著。
院子四周,也圍著一圈木柵欄,高度有一米五左右。東麵和南麵,各設有兩道柵欄門。此時,托兒所的老師們正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入托。
田偉軍從南門進了大班,而田偉波則從東門進了中班。黎元元打算直接上大班,那邊的小孩子在院子裏四下跑動,看著更自由一些。
參觀了托兒所之後,黎元元和田偉民結伴迴家。
路上經過一片沙棗樹林帶。
正值夏季,沙棗樹枝繁葉茂,一串串紅色、米黃色的沙棗綴著枝頭,清香襲人。
這是邊疆所特有的綠化樹種,耐旱耐堿耐寒,被廣泛種植於荒漠、半荒漠地帶,用於防風防沙,改善土壤。
她曾從網上搜集過相關資料,對這種植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時此刻,站在樹影婆娑的沙棗林帶中間,卻有一種奇妙的感覺。以後,她將會親眼見證這種樹木的栽種、成長、開花、結果。
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像這沙棗樹一樣,與大自然抗爭著,頑強地生活著。
“田偉民,這是你妹妹啊?”一路上,不斷有孩子和田偉民打著招唿。
“是啊,我妹妹叫元元……”田偉民自然是得意洋洋,有這麽一個好看的妹妹足夠顯擺一個暑假了。
在路過籃球場時,黎元元看到有兩個半大小子用一根扁擔,抬著一桶水,晃晃悠悠地往家走去。
這是在挑水嗎?
她有些好奇,不禁問道:“偉民哥哥,我們家也是挑水喝嗎?”
“嗯,當然是要挑水喝了,爸爸媽媽早晨一起床,就會先挑兩桶水放在家裏麵用……”田偉民像個小大人似的說道。
小妹妹真有意思,對什麽都感興趣。
這種當老師的感覺不要太好。
“元元,看那邊就是澇壩!”
黎元元順著田偉民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了一個用一米多高的土坯圍著的大池塘,朝南的方向還特意設有一道大門。
這是連隊裏的吃水澇壩,裏麵存儲的就是連隊的日常飲用水。
澇壩裏的水,是雪山冰川融水,從北疆一路順著塔木河流淌而來,沿途被引入一個又一個澇壩,慢慢沉澱淨
化下來。
在連隊養殖場,還有一個專門為牲畜提供用水的澇壩。
吃水,一直是連隊生活中最為艱苦的一麵。
那時,一口井至少要打幾百米深,才能見到甜水。農場裏的水塔很少,還沒有條件來供應自來水,職工們隻能吃澇壩水。
在連隊,對吃水澇壩實行嚴格管控,任何人不得在裏麵洗衣、洗腳、玩水。每年農閑時,還會組織挖渠隊定期清淤,保持澇壩的清潔衛生。
黎元元這才弄明白,為何家裏的小棚子裏,擱著兩隻大水桶,還蓋著木蓋子。另外,還有一隻半大的水缸,也蓋著蓋子。
原來是儲水用的。
相比起來,場部的條件要稍微好一些,至少有水塔可以供水,吃得水也更幹淨一些。不過,像場部衛生院那樣專門設有水房的單位,畢竟還是少數。
“偉民哥哥,你提過水嗎?”
“沒有,爸爸說,等我再長大一點,才能去提水,平時爸爸媽媽不讓我們去澇壩,說是危險……”
黎元元自然明白,這是田爸爸和王媽媽擔心孩子的安全,才不讓他們接近水源,以免發生危險。
看來,以後在家裏用水要節約一點。
每天光用扁擔挑水,就夠累人的。
兄妹倆正在路上走著。
就看到田爸爸穿著一身工作服,急匆匆地從家裏出來。一見到元元,立馬笑眯眯,大聲說道:“元元,快過來,跟我去連部一趟。”
原來,田爸爸抽空迴來,是想領著元元去報戶口。
田偉民也想跟著去看看,結果被田爸爸給攆迴家去了,讓他在家裏等著。
他按照滬上習慣,做了一鍋泡飯。
當然,這個泡飯十分簡單,就是把昨晚剩下來的白米飯,用開水衝泡了一下,然後加上半包蝦粉調味,再配上小鹹菜和豆醬而已。
這種飯食,放在後世看著很節儉。
但在七五年,能這麽吃飯簡直就是奢侈。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還吃著“粗糧雜麵、瓜菜代”的時候,在農場,職工們卻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
這是因為,農一師轄下的這片綠洲上,大麵積種植的就是抗旱雜交水稻。每年播種一季,到了九月末十月初時,集中收割。
自耕、自種、自收、自儲。
除了上繳給國家,農場裏還有一定的富餘。
這麽一來,職工們的口糧標準裏,除了玉米麵之外,還配有大米、白麵。總之,生活條件不要太好。
而機耕三連,作為標準化的機耕連隊,最初參照的是某鄰國的機械化農莊模式,也因此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農機,進行大麵積播種和收割。
在七五年,機耕三連已經擁有十幾台東方紅拖拉機、履帶式拖拉機、“康拜因”等大型聯合收割機。
在農耕時節,履帶式拖拉機可以掛著一排鐵爬犁耕地。在收獲季節,“康拜因”一圈跑下來,頂得上幾十個農工的效率。另外,用粉碎機把蘆葦、苜蓿、稻草打碎之後加工成飼料,可以用來養雞養鴨、養豬養牛,從而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
這與地方農村“肩挑手提”的傳統耕作方式截然不同。
從時間上來說,,內地農村的小農耕作模式,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逐漸被農機所替代。
這比農場落後了整整三十年。
黎元元吃著泡飯,感慨萬千。
眼前的一切與昔日收集到的資料,緊密結合起來。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拋開漫漫風沙和惡劣的氣候條件,農場也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吧?
在骨子裏,她對這裏總是懷著一種別樣情懷。
也許是祖輩父輩曾在這片土地上灑過熱血,流過汗水吧?
如果拋開繁華的物質享受,換一個角度來重溫那段歲月,會不會有一種不一樣的體會?
她想,盡快融入這樣的生活。
這一刻,甚至連迴家也變得不那麽急迫起來。
她明白,
自己還太小,即便著急也沒什麽用。
她總不能自己插上翅膀,飛到一千公裏之外的魔鬼城吧?更何況,她的來曆始終是個秘密,她不想讓任何人知曉。
昨天,她扒在沙發上,看了一下邊疆地圖。
從農場到北部邊疆隻能搭乘烏卡線上的長途汽車。按照目前的交通狀況,大約需要三四天時間,途中還得住兵站或招待所。
就她現在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獨自出門,甚至連連隊都出不去。更別提跑到三十公裏外的沙井子,去搭乘長途汽車或順風車了。
現在唯有耐心等待,等著自己長大的那一天。
再說,打心眼裏,她是喜歡農場的,也想重新迴到童年,好好過一把癮。
想想過去,身為獨生子女,童年生活不要太寂寞哦。
目前,唯一令她揪心的,就是她失蹤後家裏對她的擔心和牽掛。可現在卻沒有別的辦法,隻能隨遇而安了。
她想,爺爺奶奶都是性格開朗的人,過去吃過那麽多苦,意誌堅強不說,心中的理想始終不曾消散,也一定能看得開吧?
而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業,即便再擔心她,也能從中走出來吧?
黎元元小心地藏起了自己的心思。
她小手捧著碗,就像普通孩子那樣高高興興地往嘴裏扒著飯。
飯後,聽小元元說,花布袋裏還藏著一包枸杞子,是從衛生院裏偷摘的。王慧珍忍住笑,打開櫃子,找出那個小紙包,打開來。
十幾粒枸杞子,紅彤彤的,看著十分誘人。
想著新鮮枸杞子存放不了幾天,就洗了洗,一人發了兩粒,塞塞牙縫。見還剩下四粒,就擱在碗裏,說明天再吃。
夏天,天幹物燥,吃多了會流鼻血的。
收拾了碗筷之後,已是早晨九點半。
車間職工是十點鍾上班,大田班、後勤班、畜牧班等班級,除了值夜班和輪班的,都是十點鍾簽到。
早晨時間緊張,田根寶和王慧珍叮囑了老大幾句,就換上工作服,急匆匆地出了門。
兩位家長一走,田偉民就是家裏的老大。
連隊托兒所也是十點鍾開門。他穿著白汗衫、藍短褲、黑涼鞋,領著同樣打扮的兩個弟弟準備出門。
剛走到門口,忽然想起來,他一走,家裏就隻剩下妹妹一個人。於是,轉過頭來,笑嘻
嘻地問道:“元元,你要不要跟哥哥一起去托兒所看看,先認認路?”
黎元元一聽,立馬來了興致。
反正過幾天,她一報上戶口,就要去托兒所報到了。
先去看看也好,她還沒見過連隊托兒所呢。
聽爺爺奶奶講,當年團場為了解決雙職工的育兒問題,各連隊都建起了托兒所。並從女職工裏麵,挑選了一批品德好、性格溫和的當保育員。
受滬上知青文化的影響,連隊托兒所的模式也是比照著大城市的樣子,分為全托嬰幼班、小班、中班、大班。
後來,還專門挑選了多才多藝的女知青當中班、大班老師,好教導娃娃們唱歌、跳舞、學文化。
對雙職工家的孩子,托兒所費用全免。
對單職工家的孩子,有戶口的,可以免費上小班、中班、大班,但不能上全托嬰幼班。因為全托嬰幼班,每天是按照人頭數供應牛奶的,單職工的家屬沒有奶票,不能占用雙職工家的名額。
連隊裏,那些沒戶口的孩子,原則上不能去上托兒所。
因為這是連隊職工的一項福利。
況且,那些家屬除了洗衣、做飯、帶孩子之外,大多閑在家裏沒事幹,也不在單位的勞保福利範疇之內,家屬和孩子自然不能享受正式職工的福利待遇。
這種“一包到底”的福利製度,在打破大鍋飯的年代就逐漸消失了。同時消失的,還有職工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那種平穩安靜的生活。
自此,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開始變得浮躁起來。
最後,逐漸演變成了後世的那種模樣。
這也是爺爺奶奶那一代人,即便當年拚死拚活也要鬧著返城,可真迴到城裏後卻又把邊疆當作第二故鄉,時不時就會迴顧留戀的原因之一。
那個充滿理想、充滿激情的年代,那種集體主義精神,那種社會製度的優越感,還有那一代農場人的青春歲月,一去不複返了。
黎元元跟著三位小哥哥,一路走著,來到了托兒所。
這是一所長方形的大院子,由三棟排房按照“e”字形連在一起,中間由幾道木柵欄,將小班、中班、大班的活動區域分隔開來。
院子的空地上,鋪著硬質土坯,基本上沒什麽揚塵。
院子的上方,搭著高高的頂棚,用於防曬遮雨。
頂棚的外層塗抹著
一層厚厚的膠泥,中間是一層蘆葦杆,下麵是一排木板,一根一根的蓬在橫梁上。橫梁由十幾根圓木支撐著,圓木被打入地基裏麵,牢牢地固定著。
院子四周,也圍著一圈木柵欄,高度有一米五左右。東麵和南麵,各設有兩道柵欄門。此時,托兒所的老師們正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入托。
田偉軍從南門進了大班,而田偉波則從東門進了中班。黎元元打算直接上大班,那邊的小孩子在院子裏四下跑動,看著更自由一些。
參觀了托兒所之後,黎元元和田偉民結伴迴家。
路上經過一片沙棗樹林帶。
正值夏季,沙棗樹枝繁葉茂,一串串紅色、米黃色的沙棗綴著枝頭,清香襲人。
這是邊疆所特有的綠化樹種,耐旱耐堿耐寒,被廣泛種植於荒漠、半荒漠地帶,用於防風防沙,改善土壤。
她曾從網上搜集過相關資料,對這種植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時此刻,站在樹影婆娑的沙棗林帶中間,卻有一種奇妙的感覺。以後,她將會親眼見證這種樹木的栽種、成長、開花、結果。
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像這沙棗樹一樣,與大自然抗爭著,頑強地生活著。
“田偉民,這是你妹妹啊?”一路上,不斷有孩子和田偉民打著招唿。
“是啊,我妹妹叫元元……”田偉民自然是得意洋洋,有這麽一個好看的妹妹足夠顯擺一個暑假了。
在路過籃球場時,黎元元看到有兩個半大小子用一根扁擔,抬著一桶水,晃晃悠悠地往家走去。
這是在挑水嗎?
她有些好奇,不禁問道:“偉民哥哥,我們家也是挑水喝嗎?”
“嗯,當然是要挑水喝了,爸爸媽媽早晨一起床,就會先挑兩桶水放在家裏麵用……”田偉民像個小大人似的說道。
小妹妹真有意思,對什麽都感興趣。
這種當老師的感覺不要太好。
“元元,看那邊就是澇壩!”
黎元元順著田偉民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了一個用一米多高的土坯圍著的大池塘,朝南的方向還特意設有一道大門。
這是連隊裏的吃水澇壩,裏麵存儲的就是連隊的日常飲用水。
澇壩裏的水,是雪山冰川融水,從北疆一路順著塔木河流淌而來,沿途被引入一個又一個澇壩,慢慢沉澱淨
化下來。
在連隊養殖場,還有一個專門為牲畜提供用水的澇壩。
吃水,一直是連隊生活中最為艱苦的一麵。
那時,一口井至少要打幾百米深,才能見到甜水。農場裏的水塔很少,還沒有條件來供應自來水,職工們隻能吃澇壩水。
在連隊,對吃水澇壩實行嚴格管控,任何人不得在裏麵洗衣、洗腳、玩水。每年農閑時,還會組織挖渠隊定期清淤,保持澇壩的清潔衛生。
黎元元這才弄明白,為何家裏的小棚子裏,擱著兩隻大水桶,還蓋著木蓋子。另外,還有一隻半大的水缸,也蓋著蓋子。
原來是儲水用的。
相比起來,場部的條件要稍微好一些,至少有水塔可以供水,吃得水也更幹淨一些。不過,像場部衛生院那樣專門設有水房的單位,畢竟還是少數。
“偉民哥哥,你提過水嗎?”
“沒有,爸爸說,等我再長大一點,才能去提水,平時爸爸媽媽不讓我們去澇壩,說是危險……”
黎元元自然明白,這是田爸爸和王媽媽擔心孩子的安全,才不讓他們接近水源,以免發生危險。
看來,以後在家裏用水要節約一點。
每天光用扁擔挑水,就夠累人的。
兄妹倆正在路上走著。
就看到田爸爸穿著一身工作服,急匆匆地從家裏出來。一見到元元,立馬笑眯眯,大聲說道:“元元,快過來,跟我去連部一趟。”
原來,田爸爸抽空迴來,是想領著元元去報戶口。
田偉民也想跟著去看看,結果被田爸爸給攆迴家去了,讓他在家裏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