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
當午後坐在屋子外麵曬著太陽發呆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很慢,離人生的盡頭還有好久好久。但是某一天猛然迴頭,又會發現時間怎麽會過得這麽快,快得都快忘了自己曾經走過的路。
以前中學英語作文寫書信體,總喜歡用“howtimeflies!”。翻譯過來時,讀起“時光飛馳”,也莫名地覺得是個浪漫無比的字眼,仿佛伴隨著放著留聲機、咖啡和懷表,還有那懷舊的泛黃暖光。
一晃眼,何小珺已經在這個原始部落裏生活了四年。
而他接過主母的位子,也有整整三年了。
三年時光,說長不長,還不夠一個奧運會或者一個總統任期,但也說短不短,足夠一株果苗從發芽到結果,足夠讓隔壁祥錄大姐家的小寶寶滿地跑著要人抱抱,足夠一個白皙瘦弱的宅男養出健康的小麥色肌膚和修長的肌肉。
也足夠讓一個異鄉人學會了當地的口音,像自己的家鄉一般理所當然地接受當地的習慣。
就像何小珺剛來時,還不斷地像辦法怎麽離開這裏迴去原來的世界,排斥著自己的處境。現在的他已經覺得自己就是部落的一部分。也許是付出的心血越多,越會有深切的融入感,和越多做家務的丈夫越不容易變心……一個道理?
現在剛開春不久,大家都忙著在院子裏或者家附近空地上開種。而部落主母何小珺今年倒是悠閑地很,在暖暖的春光裏光著腳叉腰站在自家院子中間的青石板上,眯眼抬頭看著院裏長勢良好的紅果果樹。
三年前角落裏那株枝幹上有小毛的苗苗果然是棵果樹,一點點地展開枝芽,長成了今天這幅可喜的樣子。熾說大概今年秋天就可以結果子了,讓何小珺一邊感慨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邊向樹枝上可疑的青色小球球灌溉充滿愛的目光。
院子裏種的菜苗苗大範圍減少,自從教會主婦們種菜後,部落附近的空地逐漸都種上了可吃的蔬菜。何小珺就開始注意果樹的栽培。
哎哎,畢竟是從小在城市公寓樓長大的孩子,對可以在院子裏伸手能摘的果子一直都有特別美好的憧憬。
三年來部落沒有遇到過什麽自然災害,使何小珺做的很多生產試驗挺成功,現在他經常自詡為農業小達人。
之前他在自己院裏搞的小試驗田,摸索了一些經驗,同時聽取部落主婦們的意見,在第一年推廣時一邊根據作物成活率,一邊按植物生長時間的順序,安排不同的人家負責種植不同的作物。當第一批蔬菜成熟的時候,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家門口就可以摘菜,讓主婦們嚐到甜頭,於是後續的蔬菜培育就更加順利了。
第一年的秋天,稗穀也終於成熟了。何小珺設想的通過種植穀物改變人們的飲食結構終於實現了第一步。
雖然五穀不分的他始終沒確定到底在自己的世界裏應該叫稻穀還是小麥還是小米還是粟米還是稗穀還是青稞。最後還是決定起名為“米”。
他安排種得最多的就是稗穀,但成熟後都留了下來沒讓大家吃,這讓花了半年時間種稗穀的人家很是不解。但本著“聽主母的話沒錯的”的原則,還是按何小珺的要求,將穀粒打下來。
然後,吉布和皋敲肉丸子用的石臼派上了用場。穀粒放在石臼裏,何小珺讓部落的壯漢們用石頭舂米,擠壓掉穀子外殼,米糠留著喂雞,米收集好放進罐子藏在地窖裏。一直等到過冬,大雪封山食物將盡的時候,何小珺拿出儲存的米,每天拿出一點放在大罐子裏加很多很多水,煮成米粥,讓部落人過了個能溫暖食飽的冬天。
這讓部落人更加覺得何小珺英明神勇,不愧是天上派來的神!再加上他溫和可親又有趣的性格,部落人對他越發喜愛和敬仰。
而“天上的神明”何小珺,聽到這些誇獎自己的話,當然是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
反正收了也不能咋地,熾在床上讓他哭天喊地的也沒人搭救……
哎哎哎!
一般不都是過了熱情期,就會漸漸減少那啥那啥的生活麽,為什麽熾還是跟剛認識自己時一樣,那個事的勁頭完全不帶減的!
雖然他倒也不是討厭這種事……實話說……挺喜歡的。但是!熾好像越來越喜歡宣示自己的占有權,經常讓他多多少少背著點草莓出門。當然了為了“禮尚往來”何小珺也會經常在熾肩上咬印子或者背上抓個幾道。
所以說嘛,原始社會沒有上衣穿這一點真是不太好。
如果能發現麻或者棉花之類的,就想辦法弄粗布袍出來吧……
種植成功後第二年的天緣節,幾個部落碰麵時,一聊天聊到種菜的成果,其他部落也紛紛心動的,天緣節結束後還專門派人來拜訪何小珺,得了一些種子迴去,開始在自己部落也嚐試種植。
而家畜的飼養,是在溫山族的天緣節後那年起,其他部落已經開始漸漸效仿了。
有時候何小珺想想周圍部落人民都一起都能吃飽肚子,光用想的就覺得真是挺好的事。
但離何小珺的目標還稍微有點差距,想要達到自己住的世界裏以澱粉類食物為主,蔬菜肉類為輔的話,就要糧食產量能滿足全年的人口需要,那麽必須擴大種植麵積。現在稗穀的產量隻夠過冬,而且還是一把米熬一大罐粥。
如果能以糧食為主,就可以不用讓男勞力們天天去捕獵,也不用讓主婦們天天外出采集,不僅減少了危險,部落人口平均壽命會變長。而且在糧食生長的空餘期間裏,可以留出很多人手去做其他勞動生產。
比如說可以蓋房子,可以做手工,可以找更多的創造好的生活條件的方法。就這樣一步步,部落就會更加富足了。
社會不就是這麽發展起來的麽!
但是他們住的部落,隻是山穀間相對平緩的地勢,部落裏的住家附近幾乎都種了東西,要是在部落外麵種植,就算能成活,也難免被山獸糟蹋掉。如果擴大部落目前建立起來的防禦工事,不僅是挺費時間氣力的事。而且按麵積來看,也是不夠的。
於是何小珺很是為難,後來想來想去,想到了熾曾經提過的想法,尋找其他適合部落生存的地方。這三年來的天緣節,去其他部落參加盛會正好方便了他觀察地形。可惜,都沒有特別中意的。
按古代文明出現的地方來看,一般都是河流旁的平原地區。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例外,於是何小珺也想著效仿著找一個河邊的平原。比較符合一點的是水布族。但真正去看了就發現水路過多,很多分支小河流,難怪熾說如果發洪潮就會影響那裏人的生活。
丹石族和溫山族就更不適合了,溫山族也是深山裏,水源還不好。而丹石族的石頭估計是某種礦產。
用烈的話來說,是祖先們的血染紅的石頭,所以石頭是紅色而且有股腥味。不過何小珺總懷疑那是不是什麽露天金屬,畢竟不管怎麽說,哪有能割下來的石頭呢!還能切形狀的!
這三年來,烈和丹石族部落的人也嚐試了很多方法,在紅色石頭裏加入一種白色的土,能做出很鋒利,甚至能砍石頭的武器。可惜做成功的量非常少。天緣節的時候還送了熾一把作為禮物,讓熾開心地拿著那把武器對著樹猛砍。
當午後坐在屋子外麵曬著太陽發呆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很慢,離人生的盡頭還有好久好久。但是某一天猛然迴頭,又會發現時間怎麽會過得這麽快,快得都快忘了自己曾經走過的路。
以前中學英語作文寫書信體,總喜歡用“howtimeflies!”。翻譯過來時,讀起“時光飛馳”,也莫名地覺得是個浪漫無比的字眼,仿佛伴隨著放著留聲機、咖啡和懷表,還有那懷舊的泛黃暖光。
一晃眼,何小珺已經在這個原始部落裏生活了四年。
而他接過主母的位子,也有整整三年了。
三年時光,說長不長,還不夠一個奧運會或者一個總統任期,但也說短不短,足夠一株果苗從發芽到結果,足夠讓隔壁祥錄大姐家的小寶寶滿地跑著要人抱抱,足夠一個白皙瘦弱的宅男養出健康的小麥色肌膚和修長的肌肉。
也足夠讓一個異鄉人學會了當地的口音,像自己的家鄉一般理所當然地接受當地的習慣。
就像何小珺剛來時,還不斷地像辦法怎麽離開這裏迴去原來的世界,排斥著自己的處境。現在的他已經覺得自己就是部落的一部分。也許是付出的心血越多,越會有深切的融入感,和越多做家務的丈夫越不容易變心……一個道理?
現在剛開春不久,大家都忙著在院子裏或者家附近空地上開種。而部落主母何小珺今年倒是悠閑地很,在暖暖的春光裏光著腳叉腰站在自家院子中間的青石板上,眯眼抬頭看著院裏長勢良好的紅果果樹。
三年前角落裏那株枝幹上有小毛的苗苗果然是棵果樹,一點點地展開枝芽,長成了今天這幅可喜的樣子。熾說大概今年秋天就可以結果子了,讓何小珺一邊感慨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邊向樹枝上可疑的青色小球球灌溉充滿愛的目光。
院子裏種的菜苗苗大範圍減少,自從教會主婦們種菜後,部落附近的空地逐漸都種上了可吃的蔬菜。何小珺就開始注意果樹的栽培。
哎哎,畢竟是從小在城市公寓樓長大的孩子,對可以在院子裏伸手能摘的果子一直都有特別美好的憧憬。
三年來部落沒有遇到過什麽自然災害,使何小珺做的很多生產試驗挺成功,現在他經常自詡為農業小達人。
之前他在自己院裏搞的小試驗田,摸索了一些經驗,同時聽取部落主婦們的意見,在第一年推廣時一邊根據作物成活率,一邊按植物生長時間的順序,安排不同的人家負責種植不同的作物。當第一批蔬菜成熟的時候,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家門口就可以摘菜,讓主婦們嚐到甜頭,於是後續的蔬菜培育就更加順利了。
第一年的秋天,稗穀也終於成熟了。何小珺設想的通過種植穀物改變人們的飲食結構終於實現了第一步。
雖然五穀不分的他始終沒確定到底在自己的世界裏應該叫稻穀還是小麥還是小米還是粟米還是稗穀還是青稞。最後還是決定起名為“米”。
他安排種得最多的就是稗穀,但成熟後都留了下來沒讓大家吃,這讓花了半年時間種稗穀的人家很是不解。但本著“聽主母的話沒錯的”的原則,還是按何小珺的要求,將穀粒打下來。
然後,吉布和皋敲肉丸子用的石臼派上了用場。穀粒放在石臼裏,何小珺讓部落的壯漢們用石頭舂米,擠壓掉穀子外殼,米糠留著喂雞,米收集好放進罐子藏在地窖裏。一直等到過冬,大雪封山食物將盡的時候,何小珺拿出儲存的米,每天拿出一點放在大罐子裏加很多很多水,煮成米粥,讓部落人過了個能溫暖食飽的冬天。
這讓部落人更加覺得何小珺英明神勇,不愧是天上派來的神!再加上他溫和可親又有趣的性格,部落人對他越發喜愛和敬仰。
而“天上的神明”何小珺,聽到這些誇獎自己的話,當然是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
反正收了也不能咋地,熾在床上讓他哭天喊地的也沒人搭救……
哎哎哎!
一般不都是過了熱情期,就會漸漸減少那啥那啥的生活麽,為什麽熾還是跟剛認識自己時一樣,那個事的勁頭完全不帶減的!
雖然他倒也不是討厭這種事……實話說……挺喜歡的。但是!熾好像越來越喜歡宣示自己的占有權,經常讓他多多少少背著點草莓出門。當然了為了“禮尚往來”何小珺也會經常在熾肩上咬印子或者背上抓個幾道。
所以說嘛,原始社會沒有上衣穿這一點真是不太好。
如果能發現麻或者棉花之類的,就想辦法弄粗布袍出來吧……
種植成功後第二年的天緣節,幾個部落碰麵時,一聊天聊到種菜的成果,其他部落也紛紛心動的,天緣節結束後還專門派人來拜訪何小珺,得了一些種子迴去,開始在自己部落也嚐試種植。
而家畜的飼養,是在溫山族的天緣節後那年起,其他部落已經開始漸漸效仿了。
有時候何小珺想想周圍部落人民都一起都能吃飽肚子,光用想的就覺得真是挺好的事。
但離何小珺的目標還稍微有點差距,想要達到自己住的世界裏以澱粉類食物為主,蔬菜肉類為輔的話,就要糧食產量能滿足全年的人口需要,那麽必須擴大種植麵積。現在稗穀的產量隻夠過冬,而且還是一把米熬一大罐粥。
如果能以糧食為主,就可以不用讓男勞力們天天去捕獵,也不用讓主婦們天天外出采集,不僅減少了危險,部落人口平均壽命會變長。而且在糧食生長的空餘期間裏,可以留出很多人手去做其他勞動生產。
比如說可以蓋房子,可以做手工,可以找更多的創造好的生活條件的方法。就這樣一步步,部落就會更加富足了。
社會不就是這麽發展起來的麽!
但是他們住的部落,隻是山穀間相對平緩的地勢,部落裏的住家附近幾乎都種了東西,要是在部落外麵種植,就算能成活,也難免被山獸糟蹋掉。如果擴大部落目前建立起來的防禦工事,不僅是挺費時間氣力的事。而且按麵積來看,也是不夠的。
於是何小珺很是為難,後來想來想去,想到了熾曾經提過的想法,尋找其他適合部落生存的地方。這三年來的天緣節,去其他部落參加盛會正好方便了他觀察地形。可惜,都沒有特別中意的。
按古代文明出現的地方來看,一般都是河流旁的平原地區。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例外,於是何小珺也想著效仿著找一個河邊的平原。比較符合一點的是水布族。但真正去看了就發現水路過多,很多分支小河流,難怪熾說如果發洪潮就會影響那裏人的生活。
丹石族和溫山族就更不適合了,溫山族也是深山裏,水源還不好。而丹石族的石頭估計是某種礦產。
用烈的話來說,是祖先們的血染紅的石頭,所以石頭是紅色而且有股腥味。不過何小珺總懷疑那是不是什麽露天金屬,畢竟不管怎麽說,哪有能割下來的石頭呢!還能切形狀的!
這三年來,烈和丹石族部落的人也嚐試了很多方法,在紅色石頭裏加入一種白色的土,能做出很鋒利,甚至能砍石頭的武器。可惜做成功的量非常少。天緣節的時候還送了熾一把作為禮物,讓熾開心地拿著那把武器對著樹猛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