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城中下處,靈鷲宮眾人見著說書道人,自然都是又驚又喜,紛紛上來見禮、敘話,忙亂了好一陣。柳至榮尚臥在榻上,見他便掙著要翻身跪拜,以謝當日東京城救命之恩,說書道人忙地按住不使他動,自己一側身就坐在榻側說話。
因說起那年大鬧東京之事,梵誌便提起方才城外陳家莊子裏所見的那一幅蹊蹺影像兒,柳至榮聽了,也跟著猜疑了一迴。梵誌隻道:“若說他們兩人長得麵貌相像,這原也不足為奇,世上一般相貌之人可謂不少;可怪就怪在這兩人的相貌若說像卻隻有五、六分,神情、氣度上倒有八分相似了。”柳至榮便道:“我看,但凡承平年月生在帝王家,總都是尊榮嬌貴的,每日裏錦衣玉食,百般地嗬護,隻要臉上沒有殘疾,自然生得相貌白淨,再加上做官家的拿腔作勢那一股氣勢,大略看來都差不多的。”說書道人搖頭道:“這話有理,但這事卻不是這說,——柳少俠你是沒親見那官家趙佶,若論他那氣質、神態,分明沒有帝王的款兒,倒像個腹中錦繡的風流士子。”柳至榮道:“這倒也聽人說起過,這位官家生性地隻好書畫山水,所尊崇的是玄虛道門,正事上半分能耐沒有,就知道一味地寵信奸臣,倒真不像個皇帝的樣兒。”梵誌皺眉道:“我倒不理會趙官家如何做皇帝,——他便弄丟了江山,須也跟我無關;我隻想不明白,為何他會跟前朝的南唐皇帝那麽像?為何我跟師叔說起見過一人跟那畫兒相象,又沒說是誰,那姓陳的就變了臉色?”說書道人撚須沉吟道:“前一條我尚未想通,後一條,我卻稍稍有些眉目了,——咱們既沒說破,他卻變了色,想必他猜到我們所想是何人;不過,此中卻牽扯一事,他如何見過趙官家的?莫非也在東京城裏閑躉著撞見了?遮莫說這樣太巧了些,就算是,他也不必那麽變顏變色的;我估摸著,此人多半在有意的情形下曾與趙官家會過麵,恐怕其中還牽涉甚麽機密,足以使他那麽一個閑定自若之人突然變色的機密。他一個江東人,卻在汴京左近住著這麽大一處莊院,地方偏僻不說,那應門小廝分明告訴咱們‘規矩是不見外客’,此中必有些不可告人的勾當,所以才這麽鬼鬼祟祟。”
聽到此處,梵誌突地起身走到門口,衝外不高不低喝了一聲,道:“來人!”隨即便有答應的,梵誌便吩咐他帶幾個人往城外西北向上十餘裏處尋見一處大莊院,將那裏監視起來,若有人進出,便分人手暗裏追蹤,留下記號,那邊再快些迴來報告。那名屬下答應一聲,自去了。
說書道人撚須道:“咱們隻是疑心此中有些蹊蹺,又拿不準究竟,你此舉怕會打草驚蛇。”梵誌轉身走迴來坐下,接口道:“若照師叔所說,這人十九與那趙佶官家有些瓜葛,要是借此機會順藤摸瓜,或許能探訪出些甚麽,——我倒有些隱約覺得,這人會跟咱們一直追查的那個錦盒有甚麽幹係。”一旁躺著的柳至榮插話道:“這幾年一直為了這個‘錦盒’奔走爭鬥,窮算心思、費盡工夫,到頭來卻一無所獲,——這也罷了,如今連那錦盒裏麵到底裝了些甚麽也摸不到個頭緒,實在教人懊惱得緊;要不是林公子跟我說他親手送過那個盒子,我倒要懷疑是不是真有這麽個物事了。”說書道人歎氣道:“要我說,你們真不該為這麽個沒甚幹係的燙手山芋費心費力,且由那幾路人馬爭去,沒得卻來趟這混水……”柳至榮其實也並不很想得到那個勞什子錦盒,隻不過為著梵誌的大恩、自己曾暗中立誓終生伴其左右效力,他倒頗有些讚同說書道人的意思,但見梵誌直如不聞,仍是自顧猜度其中蹊蹺,他便收起念頭,跟著一道參詳。說書道人見話已說盡,情知他數載醉心之事必不肯輕易放下,多說反倒惹嫌,遂不再提起。
一時梵誌隨口提起趕那老道長一事,柳至榮聽得麵色一怔,喃喃道:“聽這描摹的言行、修為,莫非…竟是那位道長麽?”偏生梵誌聽見了,便趕著問道:“哪位道長?柳大哥你認得他?快說說,他是甚麽來曆?”柳至榮還沒開口,卻瞥見說書道人在梵誌身側後暗暗搖頭擺手示意,心裏便明白了他意思;哪知梵誌卻也知覺了,猛迴身,盯著說書道人埋怨道:“師叔,你真是!你不肯告訴我便罷了,我自問著柳大哥,你卻又有跟他打甚麽暗號。”說書道人苦笑搖頭不語。柳至榮陪笑道:“少主多心了,即令道長不給我示意,我也沒甚說的:一來這是我猜度,究竟是不是我想的那位道長還不知道呢;二來,即便是了,那位道長也曾囑咐我不要對任何人說起他,——那位道長對我也有再生大恩,少主非要我說,必是教我左右為難;何況,第三,其實我也確實並不知道多少那位道長的來曆底細,連他名諱法號也不曾告諭呢,說也說不出個甚麽來。”梵誌對他向來是半臂助半朋友地看待,不同別的屬下,此時見如此說,自也不好強他,唯忿忿道:“罷了,罷了,你也是好嚴實口風,隻給個悶葫蘆教我拆……你們不說,我也不問了,就不信日後沒有明白的時候兒。”柳至榮見他不問了,倒有些過意不去,遂引著說些對那陳員外猜測的話,岔了開去,說書道人也在旁幫著會謀。
三人又說了一陣話,卻聽有人在門外急喘喘道:“稟報…少尊主。”梵誌聽到正是方才派去哨探的那人,便叫他進來稟事。說書道人一見,卻是認得,正是那年大鬧東京時、跟自己一道死守城門的陳島主,遂衝他頜首微笑,待聽說話。那陳島主瞧見他,忙地見禮:“見過道長!這可有三四年沒廝見了罷?”梵誌道:“且不忙敘禮,你倒說是甚麽事,怎地這麽快就迴轉了?”這陳島主答應一聲,迴道:“屬下依著少尊主之命,出城尋著那所莊子,卻見著那大門是洞開的,裏麵再沒一毫兒聲響;屬下看著蹊蹺,卻想未得少尊主明令,不好擅自進去,免得驚動了裏頭點子。”說著梵誌輕哼一聲,低低道:“死迂…”那陳島主忙低頭道:“少尊主責怪得是,——屬下在那莊子四周勘查了一番,選了幾個位置,大夥兒各自守著;可過了半晌,我越看越不對,偌大一個莊子,鴉沒雀靜的,半點人聲也沒,太不像事;屬下想了想,拚著少尊主一番責罰,也得擅自進去瞧瞧,不然自作主張事小、跑了點子事大;哪知道悄悄摸摸進去一瞧,一個人影也沒有;那院子也大,屬下也不及一一細看,隻便把那大屋裏都瞧了瞧,到處都是淩亂得很,顯見得是匆忙出走的,非但那些銅錫木器的粗笨家夥沒拿、連稍沉重些的瓷器古董也都扔著不管,屋裏櫃子開著,地下散的都是書冊衣裳之類……”梵誌聽得急躁,一迭聲問道:“人呢?四處都搜遍了?果然一個人也沒?”那陳島主忙道:“確實不見有人,屬下趕忙出來,喊著其他幾位同去的弟兄,還一路向下追趕了一程,也沒見著甚麽蹤跡,怕誤了少尊主的囑托,便趕忙迴來稟報了。”梵誌擺擺手,道:“歇著去罷。”那陳島主行禮退出去,將門帶上。
這裏梵誌、說書道人、柳至榮,三個麵麵相覷,各懷疑惑。半晌,梵誌咬牙切齒道:“好個陳員外,究竟藏著有甚隱秘?居然這麽絕決地就棄家而亡了,咱們到底晚了一步……”柳至榮疑惑道:“我看他未必就知道道長跟少主的身份來曆啊,否則也不會主動邀請你們進去喝茶;既如此,不過見著一幅畫,說了句置疑的話,他也犯不著如此謹慎罷?”說書道人沉吟道:“這話不錯,我想他並不知道我們兩個身份……可話說迴來,不知身份,他尚且驚疑如此,——要知那莊院可是他家百餘年基業、傳承數代的,他居然能棄之如遺,即刻潛逃,可見師侄你那一句無心的話,是勾著他要害處了,那副李後主的影像兒,必然關係著一個極大的秘密,要不然他再不能恐慌至此。”梵誌蹙著眉,捏得指節嘎巴作響,“姓陳的員外、江寧府舊家,南唐的姓李的皇帝,大宋趙佶官家,噝噝……這三個,彼此間究竟有甚麽牽連呢?”
三人都猜不透其中玄機,梵誌便要親自去二入陳家莊,看看還有甚那陳員外沒來及帶走的線索,說書道人未防萬一,便隨了他去,隻柳至榮傷勢未愈,隻能躺在房裏等著。二人這一去直到上燈時分方才迴轉,卻幸有些收獲,——到底那陳員外走得匆忙,遺落下的東西不少,他叔侄二人在散亂的書冊中發現了幾封殘舊書信、一份族譜,還在那間內書房的一處暗格裏找到南唐先、嗣、後三主的幾道詔書,都是黃絹袋裏盛著,牆上那副步輦圖卻不見了。將拿到的這幾樣彼此參照推詳,終究對這陳員外的家世來曆有些知曉了。原來這陳員外先祖名喬,乃是廬陵玉笥人,看詔書上所稱,此人先主時已是中書舍人,嗣主朝輔太子在北都監國,後主時做到門下侍郎兼樞密使,——這官職已是一朝重臣了,況這詔書中褒揚、倚重之意分明,可見他這位先祖陳喬可謂是南唐三代輔弼老臣。那幾封舊書信中,竟有一件是那陳玄臨終遺筆,說得是宋師南下,兵臨金陵,眼見社稷已亡,這陳喬欲進言後主一同殉國,然而沉吟再三,想到昔日監國之時、後主“尤隻垂髫”,一時濡溺之情大盛,不忍言死,遂歸府自縊;他書中最後囑咐後輩兒孫,定要心懷故國,盡忠李氏,還說甚麽“楚雖三戶,未始不可亡秦”、“保主韜晦,忍辱求存,伺機而圖大事”之類的話,——雖未言明,但其中複國之念卻是昭然。一時三人猜疑不定。
此後梵誌卻是率著靈鷲宮屬下一幹人等,一麵照舊為那錦盒奔波探訪,一麵卻也稽查那陳員外下落,然而卻一無所獲;那說書道人到底擔憂梵誌行事,雖隔三差五也會獨自出去一趟、也不跟人說,但卻三五日必又現身,佐佑著梵誌;而柳至榮臥床既久,也自漸漸恢複起來,待得愈可,自然又是為梵誌往來驅馳了,這些都是後話不提。
卻說那夜大理皇宮之中,紛迭而生許多變故,又揭出許多陳年舊事,最後,這位苦命無運之人,林無憂,在心神恍惚間,中了因情成仇的木婉清一記毒箭,昏厥不醒,生死未卜。
若他就此死了,倒不顯得蒼天弄人的手段了,——人生在世,際遇參差太巨,有那一等碌碌卻偏生福澤綿長的,就有另一等上下求索、反顛沛多舛的……
總之,林無憂一則仗自身內功頗已有成,二則有大理一眾禦醫竭力相救,就此保住性命。
也不知過了幾日,他終於悠悠醒轉,睜眼看時,朦朧中四下裏錦籠紗罩,金彩珠光。林無憂心裏一驚,“我這是在哪?”待要起身,卻渾身酸乏,動彈不得,尤其胸前一塊刺痛,直徹心肺,——方才想起自己中箭受傷之事。再看時,自己睡在一張雲紋八步大床上,頭頂撒著銀綃連珠帳,身上蓋的也不認得是何綾錦紗羅,又輕又暖,還有透鼻的一股淡淡甜香,也不知是甚麽香料熏的。看腳下時,卻見趴著個人,黑漆漆的頭發一總挽上來作個懶散鬏兒,隨意插著支燦銀連珠的簪子,身上半舊的月白紗衫,領口上露著細白瑩嫩的一段頸子。林無憂看看,不像是有琴雯霏,——況且也恍惚記得她同著那“婉姨”去了;待要開口叫喚,卻不知怎生稱唿。正躑躅間,突覺咽喉一陣絮煩,卻有痰氣湧上來,剛一吸氣欲咳上來,卻牽動了胸口傷處,不由輕輕“噝”了一聲。床腳邊趴著那人聽得這聲呻吟,倏然便抬起頭來,見他睜著眼,驚喜道:“啊,你醒了?”林無憂這番看得分明,卻是大理國的二殿下,段熙晏。
林無憂忙道:“嗯,醒了,怎地二殿下卻在這裏?在下這是在哪?皇宮裏麽?”那段熙晏驚喜神色隻是一現便逝,仍舊恢複那副冷漠麵容,淡淡道:“嗯,這是我的寢宮,昭晨殿,你中了那……木阿姨的毒箭,已經昏睡足有十日了,前幾天時大家都道你醒不轉了。”話說到尾處,卻不經意流露出一絲欣喜。林無憂神色黯淡,閉目道:“在下的傷……很重麽?”段熙晏道:“金太醫方才還來看過一次,他說你的稟賦剛強,又後天練得氣脈洪大,雖然傷了肺金,毒素又有些侵了肝木,不過這幾日你自己恢複得奇快,藥也見效,應當無大礙,——果然你就醒了,不過他還說你本元重創,即令好了,也得靜臥十天半月方能行動。”林無憂睜眼歎氣,卻又牽動肺葉,不由眉頭微蹙。段熙晏瞧著,仍是淡淡道:“醒來就好,林公子你也不必多慮,隻管靜養就是。”說著起身略伸了伸腰,衝著外間提聲道:“來人。”隻聽得環配叮當,走進來兩個丫鬟,年都未及笈,容貌可人,衣飾華美。段熙晏道:“林公子醒了,我也要好生櫛沐一番了,去把盥洗的家什拿來罷。”兩個丫鬟齊聲答應,穿紅的那個轉身便走,穿綠的那個卻朝床上探頭道:“啊,這位林公子總算醒了,你可知道,這些天我們殿下日夜守著,不曾囫圇歇息過一時呢…”段熙晏聞言麵色一沉,道:“多嘴,還不快去。”那綠衣小鬟丁香淺吐,俏皮一笑,盈盈去了。段熙晏略有些尷尬神色,攤手道:“平日裏慣得她們太不成樣,可教林公子你見笑了。”林無憂輕輕搖頭,道:“哪裏…在下倒生受殿下操勞懸念了……”說罷,自出神浮想百般起來。
因說起那年大鬧東京之事,梵誌便提起方才城外陳家莊子裏所見的那一幅蹊蹺影像兒,柳至榮聽了,也跟著猜疑了一迴。梵誌隻道:“若說他們兩人長得麵貌相像,這原也不足為奇,世上一般相貌之人可謂不少;可怪就怪在這兩人的相貌若說像卻隻有五、六分,神情、氣度上倒有八分相似了。”柳至榮便道:“我看,但凡承平年月生在帝王家,總都是尊榮嬌貴的,每日裏錦衣玉食,百般地嗬護,隻要臉上沒有殘疾,自然生得相貌白淨,再加上做官家的拿腔作勢那一股氣勢,大略看來都差不多的。”說書道人搖頭道:“這話有理,但這事卻不是這說,——柳少俠你是沒親見那官家趙佶,若論他那氣質、神態,分明沒有帝王的款兒,倒像個腹中錦繡的風流士子。”柳至榮道:“這倒也聽人說起過,這位官家生性地隻好書畫山水,所尊崇的是玄虛道門,正事上半分能耐沒有,就知道一味地寵信奸臣,倒真不像個皇帝的樣兒。”梵誌皺眉道:“我倒不理會趙官家如何做皇帝,——他便弄丟了江山,須也跟我無關;我隻想不明白,為何他會跟前朝的南唐皇帝那麽像?為何我跟師叔說起見過一人跟那畫兒相象,又沒說是誰,那姓陳的就變了臉色?”說書道人撚須沉吟道:“前一條我尚未想通,後一條,我卻稍稍有些眉目了,——咱們既沒說破,他卻變了色,想必他猜到我們所想是何人;不過,此中卻牽扯一事,他如何見過趙官家的?莫非也在東京城裏閑躉著撞見了?遮莫說這樣太巧了些,就算是,他也不必那麽變顏變色的;我估摸著,此人多半在有意的情形下曾與趙官家會過麵,恐怕其中還牽涉甚麽機密,足以使他那麽一個閑定自若之人突然變色的機密。他一個江東人,卻在汴京左近住著這麽大一處莊院,地方偏僻不說,那應門小廝分明告訴咱們‘規矩是不見外客’,此中必有些不可告人的勾當,所以才這麽鬼鬼祟祟。”
聽到此處,梵誌突地起身走到門口,衝外不高不低喝了一聲,道:“來人!”隨即便有答應的,梵誌便吩咐他帶幾個人往城外西北向上十餘裏處尋見一處大莊院,將那裏監視起來,若有人進出,便分人手暗裏追蹤,留下記號,那邊再快些迴來報告。那名屬下答應一聲,自去了。
說書道人撚須道:“咱們隻是疑心此中有些蹊蹺,又拿不準究竟,你此舉怕會打草驚蛇。”梵誌轉身走迴來坐下,接口道:“若照師叔所說,這人十九與那趙佶官家有些瓜葛,要是借此機會順藤摸瓜,或許能探訪出些甚麽,——我倒有些隱約覺得,這人會跟咱們一直追查的那個錦盒有甚麽幹係。”一旁躺著的柳至榮插話道:“這幾年一直為了這個‘錦盒’奔走爭鬥,窮算心思、費盡工夫,到頭來卻一無所獲,——這也罷了,如今連那錦盒裏麵到底裝了些甚麽也摸不到個頭緒,實在教人懊惱得緊;要不是林公子跟我說他親手送過那個盒子,我倒要懷疑是不是真有這麽個物事了。”說書道人歎氣道:“要我說,你們真不該為這麽個沒甚幹係的燙手山芋費心費力,且由那幾路人馬爭去,沒得卻來趟這混水……”柳至榮其實也並不很想得到那個勞什子錦盒,隻不過為著梵誌的大恩、自己曾暗中立誓終生伴其左右效力,他倒頗有些讚同說書道人的意思,但見梵誌直如不聞,仍是自顧猜度其中蹊蹺,他便收起念頭,跟著一道參詳。說書道人見話已說盡,情知他數載醉心之事必不肯輕易放下,多說反倒惹嫌,遂不再提起。
一時梵誌隨口提起趕那老道長一事,柳至榮聽得麵色一怔,喃喃道:“聽這描摹的言行、修為,莫非…竟是那位道長麽?”偏生梵誌聽見了,便趕著問道:“哪位道長?柳大哥你認得他?快說說,他是甚麽來曆?”柳至榮還沒開口,卻瞥見說書道人在梵誌身側後暗暗搖頭擺手示意,心裏便明白了他意思;哪知梵誌卻也知覺了,猛迴身,盯著說書道人埋怨道:“師叔,你真是!你不肯告訴我便罷了,我自問著柳大哥,你卻又有跟他打甚麽暗號。”說書道人苦笑搖頭不語。柳至榮陪笑道:“少主多心了,即令道長不給我示意,我也沒甚說的:一來這是我猜度,究竟是不是我想的那位道長還不知道呢;二來,即便是了,那位道長也曾囑咐我不要對任何人說起他,——那位道長對我也有再生大恩,少主非要我說,必是教我左右為難;何況,第三,其實我也確實並不知道多少那位道長的來曆底細,連他名諱法號也不曾告諭呢,說也說不出個甚麽來。”梵誌對他向來是半臂助半朋友地看待,不同別的屬下,此時見如此說,自也不好強他,唯忿忿道:“罷了,罷了,你也是好嚴實口風,隻給個悶葫蘆教我拆……你們不說,我也不問了,就不信日後沒有明白的時候兒。”柳至榮見他不問了,倒有些過意不去,遂引著說些對那陳員外猜測的話,岔了開去,說書道人也在旁幫著會謀。
三人又說了一陣話,卻聽有人在門外急喘喘道:“稟報…少尊主。”梵誌聽到正是方才派去哨探的那人,便叫他進來稟事。說書道人一見,卻是認得,正是那年大鬧東京時、跟自己一道死守城門的陳島主,遂衝他頜首微笑,待聽說話。那陳島主瞧見他,忙地見禮:“見過道長!這可有三四年沒廝見了罷?”梵誌道:“且不忙敘禮,你倒說是甚麽事,怎地這麽快就迴轉了?”這陳島主答應一聲,迴道:“屬下依著少尊主之命,出城尋著那所莊子,卻見著那大門是洞開的,裏麵再沒一毫兒聲響;屬下看著蹊蹺,卻想未得少尊主明令,不好擅自進去,免得驚動了裏頭點子。”說著梵誌輕哼一聲,低低道:“死迂…”那陳島主忙低頭道:“少尊主責怪得是,——屬下在那莊子四周勘查了一番,選了幾個位置,大夥兒各自守著;可過了半晌,我越看越不對,偌大一個莊子,鴉沒雀靜的,半點人聲也沒,太不像事;屬下想了想,拚著少尊主一番責罰,也得擅自進去瞧瞧,不然自作主張事小、跑了點子事大;哪知道悄悄摸摸進去一瞧,一個人影也沒有;那院子也大,屬下也不及一一細看,隻便把那大屋裏都瞧了瞧,到處都是淩亂得很,顯見得是匆忙出走的,非但那些銅錫木器的粗笨家夥沒拿、連稍沉重些的瓷器古董也都扔著不管,屋裏櫃子開著,地下散的都是書冊衣裳之類……”梵誌聽得急躁,一迭聲問道:“人呢?四處都搜遍了?果然一個人也沒?”那陳島主忙道:“確實不見有人,屬下趕忙出來,喊著其他幾位同去的弟兄,還一路向下追趕了一程,也沒見著甚麽蹤跡,怕誤了少尊主的囑托,便趕忙迴來稟報了。”梵誌擺擺手,道:“歇著去罷。”那陳島主行禮退出去,將門帶上。
這裏梵誌、說書道人、柳至榮,三個麵麵相覷,各懷疑惑。半晌,梵誌咬牙切齒道:“好個陳員外,究竟藏著有甚隱秘?居然這麽絕決地就棄家而亡了,咱們到底晚了一步……”柳至榮疑惑道:“我看他未必就知道道長跟少主的身份來曆啊,否則也不會主動邀請你們進去喝茶;既如此,不過見著一幅畫,說了句置疑的話,他也犯不著如此謹慎罷?”說書道人沉吟道:“這話不錯,我想他並不知道我們兩個身份……可話說迴來,不知身份,他尚且驚疑如此,——要知那莊院可是他家百餘年基業、傳承數代的,他居然能棄之如遺,即刻潛逃,可見師侄你那一句無心的話,是勾著他要害處了,那副李後主的影像兒,必然關係著一個極大的秘密,要不然他再不能恐慌至此。”梵誌蹙著眉,捏得指節嘎巴作響,“姓陳的員外、江寧府舊家,南唐的姓李的皇帝,大宋趙佶官家,噝噝……這三個,彼此間究竟有甚麽牽連呢?”
三人都猜不透其中玄機,梵誌便要親自去二入陳家莊,看看還有甚那陳員外沒來及帶走的線索,說書道人未防萬一,便隨了他去,隻柳至榮傷勢未愈,隻能躺在房裏等著。二人這一去直到上燈時分方才迴轉,卻幸有些收獲,——到底那陳員外走得匆忙,遺落下的東西不少,他叔侄二人在散亂的書冊中發現了幾封殘舊書信、一份族譜,還在那間內書房的一處暗格裏找到南唐先、嗣、後三主的幾道詔書,都是黃絹袋裏盛著,牆上那副步輦圖卻不見了。將拿到的這幾樣彼此參照推詳,終究對這陳員外的家世來曆有些知曉了。原來這陳員外先祖名喬,乃是廬陵玉笥人,看詔書上所稱,此人先主時已是中書舍人,嗣主朝輔太子在北都監國,後主時做到門下侍郎兼樞密使,——這官職已是一朝重臣了,況這詔書中褒揚、倚重之意分明,可見他這位先祖陳喬可謂是南唐三代輔弼老臣。那幾封舊書信中,竟有一件是那陳玄臨終遺筆,說得是宋師南下,兵臨金陵,眼見社稷已亡,這陳喬欲進言後主一同殉國,然而沉吟再三,想到昔日監國之時、後主“尤隻垂髫”,一時濡溺之情大盛,不忍言死,遂歸府自縊;他書中最後囑咐後輩兒孫,定要心懷故國,盡忠李氏,還說甚麽“楚雖三戶,未始不可亡秦”、“保主韜晦,忍辱求存,伺機而圖大事”之類的話,——雖未言明,但其中複國之念卻是昭然。一時三人猜疑不定。
此後梵誌卻是率著靈鷲宮屬下一幹人等,一麵照舊為那錦盒奔波探訪,一麵卻也稽查那陳員外下落,然而卻一無所獲;那說書道人到底擔憂梵誌行事,雖隔三差五也會獨自出去一趟、也不跟人說,但卻三五日必又現身,佐佑著梵誌;而柳至榮臥床既久,也自漸漸恢複起來,待得愈可,自然又是為梵誌往來驅馳了,這些都是後話不提。
卻說那夜大理皇宮之中,紛迭而生許多變故,又揭出許多陳年舊事,最後,這位苦命無運之人,林無憂,在心神恍惚間,中了因情成仇的木婉清一記毒箭,昏厥不醒,生死未卜。
若他就此死了,倒不顯得蒼天弄人的手段了,——人生在世,際遇參差太巨,有那一等碌碌卻偏生福澤綿長的,就有另一等上下求索、反顛沛多舛的……
總之,林無憂一則仗自身內功頗已有成,二則有大理一眾禦醫竭力相救,就此保住性命。
也不知過了幾日,他終於悠悠醒轉,睜眼看時,朦朧中四下裏錦籠紗罩,金彩珠光。林無憂心裏一驚,“我這是在哪?”待要起身,卻渾身酸乏,動彈不得,尤其胸前一塊刺痛,直徹心肺,——方才想起自己中箭受傷之事。再看時,自己睡在一張雲紋八步大床上,頭頂撒著銀綃連珠帳,身上蓋的也不認得是何綾錦紗羅,又輕又暖,還有透鼻的一股淡淡甜香,也不知是甚麽香料熏的。看腳下時,卻見趴著個人,黑漆漆的頭發一總挽上來作個懶散鬏兒,隨意插著支燦銀連珠的簪子,身上半舊的月白紗衫,領口上露著細白瑩嫩的一段頸子。林無憂看看,不像是有琴雯霏,——況且也恍惚記得她同著那“婉姨”去了;待要開口叫喚,卻不知怎生稱唿。正躑躅間,突覺咽喉一陣絮煩,卻有痰氣湧上來,剛一吸氣欲咳上來,卻牽動了胸口傷處,不由輕輕“噝”了一聲。床腳邊趴著那人聽得這聲呻吟,倏然便抬起頭來,見他睜著眼,驚喜道:“啊,你醒了?”林無憂這番看得分明,卻是大理國的二殿下,段熙晏。
林無憂忙道:“嗯,醒了,怎地二殿下卻在這裏?在下這是在哪?皇宮裏麽?”那段熙晏驚喜神色隻是一現便逝,仍舊恢複那副冷漠麵容,淡淡道:“嗯,這是我的寢宮,昭晨殿,你中了那……木阿姨的毒箭,已經昏睡足有十日了,前幾天時大家都道你醒不轉了。”話說到尾處,卻不經意流露出一絲欣喜。林無憂神色黯淡,閉目道:“在下的傷……很重麽?”段熙晏道:“金太醫方才還來看過一次,他說你的稟賦剛強,又後天練得氣脈洪大,雖然傷了肺金,毒素又有些侵了肝木,不過這幾日你自己恢複得奇快,藥也見效,應當無大礙,——果然你就醒了,不過他還說你本元重創,即令好了,也得靜臥十天半月方能行動。”林無憂睜眼歎氣,卻又牽動肺葉,不由眉頭微蹙。段熙晏瞧著,仍是淡淡道:“醒來就好,林公子你也不必多慮,隻管靜養就是。”說著起身略伸了伸腰,衝著外間提聲道:“來人。”隻聽得環配叮當,走進來兩個丫鬟,年都未及笈,容貌可人,衣飾華美。段熙晏道:“林公子醒了,我也要好生櫛沐一番了,去把盥洗的家什拿來罷。”兩個丫鬟齊聲答應,穿紅的那個轉身便走,穿綠的那個卻朝床上探頭道:“啊,這位林公子總算醒了,你可知道,這些天我們殿下日夜守著,不曾囫圇歇息過一時呢…”段熙晏聞言麵色一沉,道:“多嘴,還不快去。”那綠衣小鬟丁香淺吐,俏皮一笑,盈盈去了。段熙晏略有些尷尬神色,攤手道:“平日裏慣得她們太不成樣,可教林公子你見笑了。”林無憂輕輕搖頭,道:“哪裏…在下倒生受殿下操勞懸念了……”說罷,自出神浮想百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