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漢初的儒道死磕
經春秋戰國幾百年漫天戰火後,至秦漢之交,中國重新實現大一統。政治版圖的統一要求思想界也不能再一直混亂下去,百家爭鳴在外人看起來雖很熱鬧,但對帝國長治久安卻大有害處。當時思想信仰還是著侈品,老百姓並不關心它,真正用它爭風吃醋的是王公貴族士人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推行法家,就是聽煩了耳朵根子下這些儒道法墨的各執一詞,把你們的書都燒了,看你們還玩什麽花樣。當然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書也是燒不盡的,秦二世而終後,新上來的劉漢王朝又麵臨著同樣的確立帝國思想之本的問題。
諸子百家到了漢初的時候,各派的勢力消漲發生了新變化。秦以法家苛刑暴政治天下結果落得萬夫所指,所以法家的命數到漢初時就到頭了,“勢術法”這些概念不能再去爭奪對上層建築的控製,所以“下底傳中”,隱於官場哲學的暗處形成了後世的“厚黑學”繼續發揮作用。陰陽五行家的中心思想被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隔匯貫通,作為一門獨立的學派也就消失了。墨家在思想層麵雖然很有建樹,但它的傳承中墨子之後就沒再出現象樣的大師,學派組織沒有維持下來,其學說也就式微了。其它兵家、農家、縱橫家等大都偏科嚴重,無法提綱挈領地統一思想,所以到了漢初也就後繼無力。算來算去,有資格繼續華山論劍的也就隻剩下發端於鄒魯的儒家和始創於楚地後發揚於齊國的黃老學說了。
儒道相爭中最初占上風的是道家。黃老學說在理論創造上有個優勢,就是發明了“道”這個萬物本源又無所不包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們其它家的人就在那編吧,再編再跳不出我的手掌心。“清靜守虛,無為而治”也符合漢初貴族經戎馬倥倜後急於安亨富貴的心態,所以黃老學說在漢初的時候一度在宮廷王貴中很有市場和人緣。漢文帝的老婆,漢景帝的媽竇太後就是極倡黃老學說的典型。
我們不是很清楚象竇太後這樣一個老太太,喜黃老學說到底多大程度上能了解道家的哲學含義,竊以為竇太後是對黃老的養生術和祭神拜鬼更有興趣(這也符合中老年女性的通症,廟裏拜佛最誠的往往是她們)。不管竇太後對道學懂得多少,她一國太後母儀天下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景帝時有個著名的儒士叫轅固生,他對《詩經》很有研究,因此封為博士。有一天竇太後把轅固生找來問他“《老子》一書你覺得怎麽樣?”,轅固生有點腐儒的味道,也不懂含蓄,直接對竇太後說“那不過一本尋常人寫的書罷了”。竇太後喜黃老是出了名的,聞之大怒,於是交給轅固生一個高尚而堅巨的任務到豬圈裏去刺頭豬給我看看。讓轅固生背背“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他在行,讓他去刺豬不是要他的親命嗎。景帝在一旁看到,不忍讓轅固生慘死於豬口下,就偷偷給了姓轅的一把利刃,於是這有正史以來第一次人豬大戰,以轅固生的一擊致豬性命而告收場。前有《莊子》篇的庖丁解牛,今有儒家的轅生刺豬,儒道兩家在牲畜屠宰這個行業上居然也能打個平手.
竇太後對儒道相爭的幹預一直持續到漢武帝年間,而且這時期的爭鬥已越發血雨腥風起來。
儒家進漢室宮廷的時間要比道家晚。春秋戰國時期孔孟學說雖然流傳甚廣,但真正被諸侯國接受用於治國的幾乎沒有(《史記》載,隻有魏文侯用了一段儒家學說)。齊國建稷下學宮的時候,由於鄰近的緣故,孟子、荀子也常去蹭飯,但稷下學宮的風氣主流是借黃帝、薑太公、管子之名流傳的道家、兵家、法家,儒家在那裏隻能打打擦邊球。荀子是戰國時期最後一個大儒,但他的兩個著名學生李斯和韓非子後來都投入了法家的懷抱。秦始皇東遊時,魯地儒生拍贏政的馬屁拍到了馬蹄上,結果成就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偉業,儒家與秦朝結了梁子,陳勝吳廣起義時,孔子後裔孔甲為報前仇,居然給不識字的農民起義軍送去孔家私藏多年的禮器以助一臂之力,結果陳勝兵敗,孔甲也莫名其妙的死在軍中。至此,儒家雖千辛萬苦,但一直也沒弄出點象樣的名堂。
漢朝建立後,把秦跳過去,追溯周朝為正統,這就要求創建天子之禮,劉邦帶著一夥泥腿子出身的莽夫完全不懂儀禮是怎麽一迴事,於是漢初大儒叔孫通為漢製定了禮製,被劉邦封為太常,這樣一些儒生才開始進入漢廷作官。呂後主政時重用的是打天下時的一些勇將,儒生靠邊站,漢文帝喜刑名之學,也不太待見儒生,到了景帝時,天子、太後都是黃老的癡迷者,儒家在與道家的爭鬥中更是落了下風,到了漢武帝時儒家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
儒家有當私塾先生的傳統,所以在當官輔政之前,先出名的一些儒生往往與教書有關。呂後執政的時期,有個魯國人叫申培公,因懂《詩經》被楚王劉郢請去給他的兒子劉戊當老師,由於教學太嚴,劉戊不但不記申培公的好,反而很忌恨他(讀書總是很枯燥的,對於紈刳子弟更是如此),後來劉戊繼任楚王後就沒少給申培公小鞋穿,申培公一氣之下就跑迴長安去了。申培公有個學生叫王臧,他的運氣要一點,他攤上的學生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徹,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漢武帝總算是勤學詩書的好材料,他登基後先後提拔王臧當郎中令,又任命儒生趙綰作禦史大夫,連那個被自己的學生趕迴來的申培公都封了個太中大夫的官。
儒生們一有了機會就琢磨著怎樣把道家從上層建築上給搬倒,王臧和趙綰合計了一下就想在皇宮內建立儒家明堂來專門推廣孔孟之學。這事被竇太後知道了,竇太後很生氣,她不能讓儒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複辟,於是跳過漢武帝,直接下令把王臧和趙綰送到大牢裏考問,後來王、趙二人隻得自殺了事。不過經這些人一折騰,儒家的學說終於在宮廷中有了些聽眾,漢武帝也傾向儒學,開始與竇太後暗自較勁。竇太後是漢武帝的祖母,再長壽也耗不過年輕有為的漢武帝。她前腳一死,漢武帝的丞相田蚡就宣布罷黜黃老、刑名百家學說,同時把通曉《春秋》的儒生公孫弘從平民一舉升為三公,賜平津侯,買彩票中大獎的示範作用是無窮的,一時間天下的學子象風吹草伏般傾向儒學,上有好焉,下必效之,這就是後世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0:12|刪貼|加精
真正率領儒家打贏漂亮翻身仗的是董仲舒,有些書上常說漢武帝采董仲舒之策“罷黜百家”,仿佛董仲舒是漢武帝的近臣可左右政局,這是不對的。董仲舒其實與先秦大儒們一樣生前並不受君王重視,他更沒有國師、宰相這樣的頭銜,他的名氣和在儒家的地位主要來自後世對他的追封。在國家大一統的背景下,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走到了道家的前麵,率先完成了對先秦諸子思想的融合,順利完成了從民間思想學說向國家意識形態的轉變。可以說從董仲舒開始,儒道在對世俗王權的爭奪中就已分出了勝負,後來兩千餘年間的故事都隻是優劣立見的前提下發生的些許插曲而已。
2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0:52|刪貼|加精
董仲舒是河北景縣人,生於漢惠帝(漢朝劉邦之後的第二個皇帝)年間。幼年就學通儒家“五經”(《書》《詩》《禮》《易》《春秋》),其中尤其擅長《春秋公羊傳》。孔子作《春秋》是微言大義,每一年的事隻寫十幾字,少的甚至一兩字,對於文字背後不便記載的內容則通過口傳弟子來教授,這樣就有了口口相傳下來的不同版本的《春秋傳》,比較著名的有《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漢武帝時《左傳》還鮮為人知,比較流行的是《公羊》《穀梁》二傳。董仲舒是趙地傳授《公羊》最知名的大儒,另一位在齊魯講《公羊傳》的是胡勿生,司馬遷在《史記》中點評漢初重要的八位儒士時董、胡的名字都在列,另外還有前麵提到的刺豬的轅固生,被學生趕跑的申培公,以及獻今文《尚書》的伏生等。
3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1:30|刪貼|加精
董仲舒講《公羊》講的很酷,他給自己麵前拉個簾子坐在幕後講,隻有資質優秀,品學不錯的學生才有資格登堂入室受其親傳,其他那些弟子可能聽了幾年的課,連老師長什麽樣都無緣得見,在董仲舒這些學生中就包括後來寫《史記》的司馬遷。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尚黃老之術,司馬遷多少也受乃父的影響,但他著《史記》時顯然已全然傾向於儒家,個中緣由可能就是儒家較之其它學說更重視知識的傳播。比如前麵提到的《春秋》這本書是魯國的編年史,在春秋時期各國都有相類似的國史,但無人加以講授,經秦始皇焚書後就都散失了,隻有魯史經儒家數代人口口相傳得以保留(還有一部國史被挖墓時發現,就是魏國的《春秋》,又叫《竹書記年》)。
4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2:24|刪貼|加精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不久選召各地賢士入朝服務,董仲舒也跟在這夥人當中來到京城當了博士(顧問一類的官職),不過這時董仲舒還不很起眼,儒士中最受重視的是能迎合帝王說些客套話的公孫弘(後來此人作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儒家宰相)。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歸西,第二年漢武帝就召儒生們來開了個重要的會議,在這次儒學“遵義會議”上董仲舒對孔孟思想進行了徹底的修正,改造之大令我們現在看來都頭暈眼花,恍若隔世。
5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2:54|刪貼|加精
在董仲舒之前儒學是一套人間的哲學,孔子關心的是禮和孝,天子如何尊禮,百姓如何重孝;孟子關心的是仁,君主如何行仁道,百姓如何守信義;荀子關心的是性本惡,所以修養的學習和改造最重要。道家關心的與儒家全然不同,道家有套宇宙學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道尊從天道,一切隨性自然即可。到了漢初的時候,儒家這套人間哲學就鬥不過道家的宇宙論,你那是小節,我這才是大道。董仲舒正是悟透了漢朝皇帝自命天子,他們關心的是自己權威的合法性,所以勇敢地在儒家學說中加進了“天”這個概念。
6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3:35|刪貼|加精
孟子和荀子有個老大難的問題爭論不休,就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董仲舒說你們也別爭了,天有陰陽之分,人性中也有善惡共存,正如田間的禾,種的好它就是稻,種的不好就與草無異,所以人民要加以教化,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君主應以“仁義禮智信”來積極地教化百姓,而不應象道家那樣“靜虛無為”,放任自流(說到這終於有點儒家的影子了,否則這董仲舒當個神學家這一點都不為過)。
7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4:05|刪貼|加精
對於這次董仲舒與漢武帝的交談,內容還很多,後來班固著《漢書》的時候對此有詳盡記載,後世對董的對策評價很高,王充在《論衡》中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這裏已把董仲舒與孔子並列),劉向說“董仲舒有王佐之才,雖伊呂無以加,管晏不能及”(伊呂是指輔佐商湯周武的伊尹和呂望)。拋開這些溢美之詞不說,其實董仲舒解決的是儒家如何蛻變為禦用哲學這個大課題。漢朝憑亂世而立,建國後還有諸侯王的多次造反,所以樹立帝王權威和推行大一統思想是當務之急,董氏儒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秦漢之交民風愚頑尚勇,這不符合君主的長期利益,而道家的“無為”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董氏儒學提出的教化百姓,文治禮信給出了一個有效的途徑,所以儒學經董仲舒改造後意外地變得無比實用起來,相反道家缺乏創新,固步自封,被儒學打敗也就情理之中了(道家至東晉才出了葛洪這位新的旗幟性人物)。
8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4:41|刪貼|加精
董仲舒的獻策雖然很好,但他並沒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這次會議不久漢武帝就把董仲舒派到邊遠的江都國(同姓諸侯國)去作國相。董仲舒應該是有點鬱悶的,他在江都繼續大講他的天人感應說,並作了篇《災異論》的文章。好打小報告的主父偃知道後就把這個事匯報給漢武帝,漢武帝找來身邊的大儒們評點這篇文章,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這是自己老師寫的書,就說這書文字乖張,不是什麽好論(汗,董是怎麽教學生的),於是漢武帝下詔論罪,差點斬了董仲舒。董仲舒經這一嚇,再也不敢胡言亂語,他後來又作了一段時間膠西相,就棄官迴家了。董仲舒的著書頗豐,寫有一本《春秋繁露》,是其天人感應思想的集大成者,這本書在國學界地位很高,是研究漢初思想史的重要教材,鄒衍的終始五德說經董仲舒的演繹後來大行其道。董仲舒還有手絕活就是會求雨,這倒是儒家的老本行,《史記》中對此都有記載,想必董的求雨還是蠻靈的。
9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5:17|刪貼|加精
與董仲舒同時代,道家也有本大作麵世,這就是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們編的《淮南子》。劉安是劉邦的孫子,劉邦平定了黥布造反後,封劉安他爹劉長在漢朝的龍興之地當淮南王,但劉長這人比較莽夫,漢文帝年間在上朝的時候用椎子把辟陽侯給椎死了,把個漢文帝嚇的夠嗆。(難怪後來漢武帝要用儒家搞文治,漢初這些劉姓王族個個都象街頭的青皮無賴)。後來漢文帝要遷劉長的國,劉長想不開就自殺了。劉安繼任淮南王後尚文,養了一批楚地的學者方士要發揚前輩同鄉老子莊子的黃老學說。方士賓客多時達數千人,最後這批吃客也照著稷下學宮和呂氏門客的樣子,出了本道學神仙術的合集,定名為《淮南子》。
10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5:43|刪貼|加精
《淮南子》的中心思想是借助易學八卦來推演道家思想,兼及百家。胡適對《淮南子》的評價是“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淮南子》集道家的大成”,書中對神仙的大量描寫為後世的道家經籍定了基調。自《淮南子》後道家經典就漸漸偏離老莊“原道”思想,而向有神論過渡了。過幾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的來曆就語出《淮南子》。劉安把這本書後來獻給漢武帝,可惜這時漢武帝正被大一統的儒家學說所吸引,哪看得進這些方術怪談,又因為劉安廣納門客,似有不二之心,後來漢武帝找個岔把劉安逼自殺了事,《淮南子》這套書也遭查禁。
《淮南子》、《春秋繁露》兩本書的不同命運,正是那個時代儒道爭鬥勝負的生動注解。
11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6:47|刪貼|加精
後麵本來還有很多,但是與本書就沒有什麽大的關係了,所以就不貼了。
12樓,[明雪華]發表於2007-2-2217:40:29|刪貼|加精
咦,不貼了?怪好的,咋不貼了呢?
13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9:34:00|刪貼|加精
因為已經和劉徹沒什麽關係了
14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312:35:34|刪貼|加精
up
15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319:29:38|刪貼|加精
up
16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419:58:45|刪貼|加精
up
17樓,[莞爾queithl]發表於2007-2-2420:07:16|刪貼|加精
up
18樓,[sisuo]發表於2007-2-2721:17:06|刪貼
西漢一代鬥爭關鍵還是儒法兩家鬥爭,如果說秦皇漢武和漢宣代表法家政治文吏派,而漢成到王莽代表的是儒家原教旨的勝利和徹底失敗,到東漢開始兩家融合.
道家關鍵問題是論君人之術不如法家,而論治理作樂不如儒家.漢初道家的興盛其實無非是休養生息而已
19樓,[鬼之火]發表於2007-3-211:24:10|刪貼|加精
頂下
20樓,[自在]發表於2007-3-822:43:24|刪貼|加精
黃老似乎並不是單純的道家把,應該是道法融合的一個學派,與單純的道家還是有所區別的。
21樓,[自在]發表於2007-3-822:46:21|刪貼|加精
另外,我始終不是很明白,大一統的國家和大一統的思想需求有什麽邏輯上的必然聯係?我看不出來有任何的必要。幾千年這麽說下來,到似乎成為公理了,可是我們看看世界上其他的強大的國家,其思想學術什麽時候真正獨尊什麽東東了。在我看來,正是這種所謂的思想統一造成的千年悲劇。
22樓,[自在]發表於2007-3-822:48:29|刪貼|加精
儒家沒有那麽差,不過我就是不喜歡,就好像日本人不都是壞蛋,不過他們侵略中國的事實,讓我無比的憎恨這個國家。同理,我十分的討厭儒家,現在的所謂新儒家,就更是偽善的代表,在我看來就應該被徹底的打到,作為文化遺產保存起來就完了。
23樓,[nosoar]發表於2007-3-1415:10:36|刪貼|加精
反對,老董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還是很先進的!!儒家的最終變態隻是機緣巧合罷了!!他和中華文明的幾次險些消亡都是有直接關係的!!
24樓,[sisuo]發表於2007-3-1523:54:26|刪貼|加精
一個大帝國必然有意識形態.但是誰告訴你意識形態等於不存在其他思想?儒家等於單一思想???
世界上其他的強大的國家,其思想學術哪個沒有獨尊?
羅馬帝國基督教是容納異己的?
25樓,[上網え懶蟲]發表於2007-3-1618:02:10|刪貼|加精
隨便路過看看哈
漢初的儒道死磕
經春秋戰國幾百年漫天戰火後,至秦漢之交,中國重新實現大一統。政治版圖的統一要求思想界也不能再一直混亂下去,百家爭鳴在外人看起來雖很熱鬧,但對帝國長治久安卻大有害處。當時思想信仰還是著侈品,老百姓並不關心它,真正用它爭風吃醋的是王公貴族士人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推行法家,就是聽煩了耳朵根子下這些儒道法墨的各執一詞,把你們的書都燒了,看你們還玩什麽花樣。當然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書也是燒不盡的,秦二世而終後,新上來的劉漢王朝又麵臨著同樣的確立帝國思想之本的問題。
諸子百家到了漢初的時候,各派的勢力消漲發生了新變化。秦以法家苛刑暴政治天下結果落得萬夫所指,所以法家的命數到漢初時就到頭了,“勢術法”這些概念不能再去爭奪對上層建築的控製,所以“下底傳中”,隱於官場哲學的暗處形成了後世的“厚黑學”繼續發揮作用。陰陽五行家的中心思想被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隔匯貫通,作為一門獨立的學派也就消失了。墨家在思想層麵雖然很有建樹,但它的傳承中墨子之後就沒再出現象樣的大師,學派組織沒有維持下來,其學說也就式微了。其它兵家、農家、縱橫家等大都偏科嚴重,無法提綱挈領地統一思想,所以到了漢初也就後繼無力。算來算去,有資格繼續華山論劍的也就隻剩下發端於鄒魯的儒家和始創於楚地後發揚於齊國的黃老學說了。
儒道相爭中最初占上風的是道家。黃老學說在理論創造上有個優勢,就是發明了“道”這個萬物本源又無所不包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們其它家的人就在那編吧,再編再跳不出我的手掌心。“清靜守虛,無為而治”也符合漢初貴族經戎馬倥倜後急於安亨富貴的心態,所以黃老學說在漢初的時候一度在宮廷王貴中很有市場和人緣。漢文帝的老婆,漢景帝的媽竇太後就是極倡黃老學說的典型。
我們不是很清楚象竇太後這樣一個老太太,喜黃老學說到底多大程度上能了解道家的哲學含義,竊以為竇太後是對黃老的養生術和祭神拜鬼更有興趣(這也符合中老年女性的通症,廟裏拜佛最誠的往往是她們)。不管竇太後對道學懂得多少,她一國太後母儀天下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景帝時有個著名的儒士叫轅固生,他對《詩經》很有研究,因此封為博士。有一天竇太後把轅固生找來問他“《老子》一書你覺得怎麽樣?”,轅固生有點腐儒的味道,也不懂含蓄,直接對竇太後說“那不過一本尋常人寫的書罷了”。竇太後喜黃老是出了名的,聞之大怒,於是交給轅固生一個高尚而堅巨的任務到豬圈裏去刺頭豬給我看看。讓轅固生背背“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他在行,讓他去刺豬不是要他的親命嗎。景帝在一旁看到,不忍讓轅固生慘死於豬口下,就偷偷給了姓轅的一把利刃,於是這有正史以來第一次人豬大戰,以轅固生的一擊致豬性命而告收場。前有《莊子》篇的庖丁解牛,今有儒家的轅生刺豬,儒道兩家在牲畜屠宰這個行業上居然也能打個平手.
竇太後對儒道相爭的幹預一直持續到漢武帝年間,而且這時期的爭鬥已越發血雨腥風起來。
儒家進漢室宮廷的時間要比道家晚。春秋戰國時期孔孟學說雖然流傳甚廣,但真正被諸侯國接受用於治國的幾乎沒有(《史記》載,隻有魏文侯用了一段儒家學說)。齊國建稷下學宮的時候,由於鄰近的緣故,孟子、荀子也常去蹭飯,但稷下學宮的風氣主流是借黃帝、薑太公、管子之名流傳的道家、兵家、法家,儒家在那裏隻能打打擦邊球。荀子是戰國時期最後一個大儒,但他的兩個著名學生李斯和韓非子後來都投入了法家的懷抱。秦始皇東遊時,魯地儒生拍贏政的馬屁拍到了馬蹄上,結果成就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偉業,儒家與秦朝結了梁子,陳勝吳廣起義時,孔子後裔孔甲為報前仇,居然給不識字的農民起義軍送去孔家私藏多年的禮器以助一臂之力,結果陳勝兵敗,孔甲也莫名其妙的死在軍中。至此,儒家雖千辛萬苦,但一直也沒弄出點象樣的名堂。
漢朝建立後,把秦跳過去,追溯周朝為正統,這就要求創建天子之禮,劉邦帶著一夥泥腿子出身的莽夫完全不懂儀禮是怎麽一迴事,於是漢初大儒叔孫通為漢製定了禮製,被劉邦封為太常,這樣一些儒生才開始進入漢廷作官。呂後主政時重用的是打天下時的一些勇將,儒生靠邊站,漢文帝喜刑名之學,也不太待見儒生,到了景帝時,天子、太後都是黃老的癡迷者,儒家在與道家的爭鬥中更是落了下風,到了漢武帝時儒家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
儒家有當私塾先生的傳統,所以在當官輔政之前,先出名的一些儒生往往與教書有關。呂後執政的時期,有個魯國人叫申培公,因懂《詩經》被楚王劉郢請去給他的兒子劉戊當老師,由於教學太嚴,劉戊不但不記申培公的好,反而很忌恨他(讀書總是很枯燥的,對於紈刳子弟更是如此),後來劉戊繼任楚王後就沒少給申培公小鞋穿,申培公一氣之下就跑迴長安去了。申培公有個學生叫王臧,他的運氣要一點,他攤上的學生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徹,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漢武帝總算是勤學詩書的好材料,他登基後先後提拔王臧當郎中令,又任命儒生趙綰作禦史大夫,連那個被自己的學生趕迴來的申培公都封了個太中大夫的官。
儒生們一有了機會就琢磨著怎樣把道家從上層建築上給搬倒,王臧和趙綰合計了一下就想在皇宮內建立儒家明堂來專門推廣孔孟之學。這事被竇太後知道了,竇太後很生氣,她不能讓儒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複辟,於是跳過漢武帝,直接下令把王臧和趙綰送到大牢裏考問,後來王、趙二人隻得自殺了事。不過經這些人一折騰,儒家的學說終於在宮廷中有了些聽眾,漢武帝也傾向儒學,開始與竇太後暗自較勁。竇太後是漢武帝的祖母,再長壽也耗不過年輕有為的漢武帝。她前腳一死,漢武帝的丞相田蚡就宣布罷黜黃老、刑名百家學說,同時把通曉《春秋》的儒生公孫弘從平民一舉升為三公,賜平津侯,買彩票中大獎的示範作用是無窮的,一時間天下的學子象風吹草伏般傾向儒學,上有好焉,下必效之,這就是後世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0:12|刪貼|加精
真正率領儒家打贏漂亮翻身仗的是董仲舒,有些書上常說漢武帝采董仲舒之策“罷黜百家”,仿佛董仲舒是漢武帝的近臣可左右政局,這是不對的。董仲舒其實與先秦大儒們一樣生前並不受君王重視,他更沒有國師、宰相這樣的頭銜,他的名氣和在儒家的地位主要來自後世對他的追封。在國家大一統的背景下,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走到了道家的前麵,率先完成了對先秦諸子思想的融合,順利完成了從民間思想學說向國家意識形態的轉變。可以說從董仲舒開始,儒道在對世俗王權的爭奪中就已分出了勝負,後來兩千餘年間的故事都隻是優劣立見的前提下發生的些許插曲而已。
2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0:52|刪貼|加精
董仲舒是河北景縣人,生於漢惠帝(漢朝劉邦之後的第二個皇帝)年間。幼年就學通儒家“五經”(《書》《詩》《禮》《易》《春秋》),其中尤其擅長《春秋公羊傳》。孔子作《春秋》是微言大義,每一年的事隻寫十幾字,少的甚至一兩字,對於文字背後不便記載的內容則通過口傳弟子來教授,這樣就有了口口相傳下來的不同版本的《春秋傳》,比較著名的有《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漢武帝時《左傳》還鮮為人知,比較流行的是《公羊》《穀梁》二傳。董仲舒是趙地傳授《公羊》最知名的大儒,另一位在齊魯講《公羊傳》的是胡勿生,司馬遷在《史記》中點評漢初重要的八位儒士時董、胡的名字都在列,另外還有前麵提到的刺豬的轅固生,被學生趕跑的申培公,以及獻今文《尚書》的伏生等。
3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1:30|刪貼|加精
董仲舒講《公羊》講的很酷,他給自己麵前拉個簾子坐在幕後講,隻有資質優秀,品學不錯的學生才有資格登堂入室受其親傳,其他那些弟子可能聽了幾年的課,連老師長什麽樣都無緣得見,在董仲舒這些學生中就包括後來寫《史記》的司馬遷。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尚黃老之術,司馬遷多少也受乃父的影響,但他著《史記》時顯然已全然傾向於儒家,個中緣由可能就是儒家較之其它學說更重視知識的傳播。比如前麵提到的《春秋》這本書是魯國的編年史,在春秋時期各國都有相類似的國史,但無人加以講授,經秦始皇焚書後就都散失了,隻有魯史經儒家數代人口口相傳得以保留(還有一部國史被挖墓時發現,就是魏國的《春秋》,又叫《竹書記年》)。
4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2:24|刪貼|加精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不久選召各地賢士入朝服務,董仲舒也跟在這夥人當中來到京城當了博士(顧問一類的官職),不過這時董仲舒還不很起眼,儒士中最受重視的是能迎合帝王說些客套話的公孫弘(後來此人作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儒家宰相)。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歸西,第二年漢武帝就召儒生們來開了個重要的會議,在這次儒學“遵義會議”上董仲舒對孔孟思想進行了徹底的修正,改造之大令我們現在看來都頭暈眼花,恍若隔世。
5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2:54|刪貼|加精
在董仲舒之前儒學是一套人間的哲學,孔子關心的是禮和孝,天子如何尊禮,百姓如何重孝;孟子關心的是仁,君主如何行仁道,百姓如何守信義;荀子關心的是性本惡,所以修養的學習和改造最重要。道家關心的與儒家全然不同,道家有套宇宙學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道尊從天道,一切隨性自然即可。到了漢初的時候,儒家這套人間哲學就鬥不過道家的宇宙論,你那是小節,我這才是大道。董仲舒正是悟透了漢朝皇帝自命天子,他們關心的是自己權威的合法性,所以勇敢地在儒家學說中加進了“天”這個概念。
6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3:35|刪貼|加精
孟子和荀子有個老大難的問題爭論不休,就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董仲舒說你們也別爭了,天有陰陽之分,人性中也有善惡共存,正如田間的禾,種的好它就是稻,種的不好就與草無異,所以人民要加以教化,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君主應以“仁義禮智信”來積極地教化百姓,而不應象道家那樣“靜虛無為”,放任自流(說到這終於有點儒家的影子了,否則這董仲舒當個神學家這一點都不為過)。
7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4:05|刪貼|加精
對於這次董仲舒與漢武帝的交談,內容還很多,後來班固著《漢書》的時候對此有詳盡記載,後世對董的對策評價很高,王充在《論衡》中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這裏已把董仲舒與孔子並列),劉向說“董仲舒有王佐之才,雖伊呂無以加,管晏不能及”(伊呂是指輔佐商湯周武的伊尹和呂望)。拋開這些溢美之詞不說,其實董仲舒解決的是儒家如何蛻變為禦用哲學這個大課題。漢朝憑亂世而立,建國後還有諸侯王的多次造反,所以樹立帝王權威和推行大一統思想是當務之急,董氏儒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秦漢之交民風愚頑尚勇,這不符合君主的長期利益,而道家的“無為”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董氏儒學提出的教化百姓,文治禮信給出了一個有效的途徑,所以儒學經董仲舒改造後意外地變得無比實用起來,相反道家缺乏創新,固步自封,被儒學打敗也就情理之中了(道家至東晉才出了葛洪這位新的旗幟性人物)。
8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4:41|刪貼|加精
董仲舒的獻策雖然很好,但他並沒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這次會議不久漢武帝就把董仲舒派到邊遠的江都國(同姓諸侯國)去作國相。董仲舒應該是有點鬱悶的,他在江都繼續大講他的天人感應說,並作了篇《災異論》的文章。好打小報告的主父偃知道後就把這個事匯報給漢武帝,漢武帝找來身邊的大儒們評點這篇文章,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這是自己老師寫的書,就說這書文字乖張,不是什麽好論(汗,董是怎麽教學生的),於是漢武帝下詔論罪,差點斬了董仲舒。董仲舒經這一嚇,再也不敢胡言亂語,他後來又作了一段時間膠西相,就棄官迴家了。董仲舒的著書頗豐,寫有一本《春秋繁露》,是其天人感應思想的集大成者,這本書在國學界地位很高,是研究漢初思想史的重要教材,鄒衍的終始五德說經董仲舒的演繹後來大行其道。董仲舒還有手絕活就是會求雨,這倒是儒家的老本行,《史記》中對此都有記載,想必董的求雨還是蠻靈的。
9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5:17|刪貼|加精
與董仲舒同時代,道家也有本大作麵世,這就是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們編的《淮南子》。劉安是劉邦的孫子,劉邦平定了黥布造反後,封劉安他爹劉長在漢朝的龍興之地當淮南王,但劉長這人比較莽夫,漢文帝年間在上朝的時候用椎子把辟陽侯給椎死了,把個漢文帝嚇的夠嗆。(難怪後來漢武帝要用儒家搞文治,漢初這些劉姓王族個個都象街頭的青皮無賴)。後來漢文帝要遷劉長的國,劉長想不開就自殺了。劉安繼任淮南王後尚文,養了一批楚地的學者方士要發揚前輩同鄉老子莊子的黃老學說。方士賓客多時達數千人,最後這批吃客也照著稷下學宮和呂氏門客的樣子,出了本道學神仙術的合集,定名為《淮南子》。
10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5:43|刪貼|加精
《淮南子》的中心思想是借助易學八卦來推演道家思想,兼及百家。胡適對《淮南子》的評價是“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淮南子》集道家的大成”,書中對神仙的大量描寫為後世的道家經籍定了基調。自《淮南子》後道家經典就漸漸偏離老莊“原道”思想,而向有神論過渡了。過幾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的來曆就語出《淮南子》。劉安把這本書後來獻給漢武帝,可惜這時漢武帝正被大一統的儒家學說所吸引,哪看得進這些方術怪談,又因為劉安廣納門客,似有不二之心,後來漢武帝找個岔把劉安逼自殺了事,《淮南子》這套書也遭查禁。
《淮南子》、《春秋繁露》兩本書的不同命運,正是那個時代儒道爭鬥勝負的生動注解。
11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2:16:47|刪貼|加精
後麵本來還有很多,但是與本書就沒有什麽大的關係了,所以就不貼了。
12樓,[明雪華]發表於2007-2-2217:40:29|刪貼|加精
咦,不貼了?怪好的,咋不貼了呢?
13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219:34:00|刪貼|加精
因為已經和劉徹沒什麽關係了
14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312:35:34|刪貼|加精
up
15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319:29:38|刪貼|加精
up
16樓,[風的野望]發表於2007-2-2419:58:45|刪貼|加精
up
17樓,[莞爾queithl]發表於2007-2-2420:07:16|刪貼|加精
up
18樓,[sisuo]發表於2007-2-2721:17:06|刪貼
西漢一代鬥爭關鍵還是儒法兩家鬥爭,如果說秦皇漢武和漢宣代表法家政治文吏派,而漢成到王莽代表的是儒家原教旨的勝利和徹底失敗,到東漢開始兩家融合.
道家關鍵問題是論君人之術不如法家,而論治理作樂不如儒家.漢初道家的興盛其實無非是休養生息而已
19樓,[鬼之火]發表於2007-3-211:24:10|刪貼|加精
頂下
20樓,[自在]發表於2007-3-822:43:24|刪貼|加精
黃老似乎並不是單純的道家把,應該是道法融合的一個學派,與單純的道家還是有所區別的。
21樓,[自在]發表於2007-3-822:46:21|刪貼|加精
另外,我始終不是很明白,大一統的國家和大一統的思想需求有什麽邏輯上的必然聯係?我看不出來有任何的必要。幾千年這麽說下來,到似乎成為公理了,可是我們看看世界上其他的強大的國家,其思想學術什麽時候真正獨尊什麽東東了。在我看來,正是這種所謂的思想統一造成的千年悲劇。
22樓,[自在]發表於2007-3-822:48:29|刪貼|加精
儒家沒有那麽差,不過我就是不喜歡,就好像日本人不都是壞蛋,不過他們侵略中國的事實,讓我無比的憎恨這個國家。同理,我十分的討厭儒家,現在的所謂新儒家,就更是偽善的代表,在我看來就應該被徹底的打到,作為文化遺產保存起來就完了。
23樓,[nosoar]發表於2007-3-1415:10:36|刪貼|加精
反對,老董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還是很先進的!!儒家的最終變態隻是機緣巧合罷了!!他和中華文明的幾次險些消亡都是有直接關係的!!
24樓,[sisuo]發表於2007-3-1523:54:26|刪貼|加精
一個大帝國必然有意識形態.但是誰告訴你意識形態等於不存在其他思想?儒家等於單一思想???
世界上其他的強大的國家,其思想學術哪個沒有獨尊?
羅馬帝國基督教是容納異己的?
25樓,[上網え懶蟲]發表於2007-3-1618:02:10|刪貼|加精
隨便路過看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