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早年有功,天啟又是給尚方寶劍,又是加封左都督。


    左都督是勳貴爵位以下最高的武將官職了。


    不過毛文龍發跡與袁可立分不開。


    說來袁可立還是毛文龍的知遇恩人。


    天啟年間的毛文龍在遼東一帶非常活躍,也立下過一些功勞。


    但是東江鎮絕對不是某些人說的毛文龍憑借200人一手辛辛苦苦創立的。


    東江鎮隸屬於登萊轄製的,袁可立是登萊巡撫,是毛文龍正兒八經的上司。


    在明末的朝堂上,有一大堆不知兵事的文官喜歡找存在感,相互之間鬥得你死我活。


    總之,就是站在朝堂上遙控前方。


    在巨大的爭議中,戰略一次又一次的變更。


    但是,有兩個人確實在軍事上確實是非常穩沉的。


    一個是孫承宗。


    孫老頭子的關寧錦防線被後世許多人罵成沒有用的一條防線,那是非常片麵的。


    結合整個戰略大局,天啟年間建奴還隻是在遼東,蒙古和大明的關係雖然不如從前,但至少與建奴絕對是敵對的。


    所謂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林丹汗至少是絕對要和努爾哈赤魚死網破的。


    那麽,宣大防線是肯定很安全的,因為有蒙古這道強大的屏障。


    可是曆史上的崇禎上台後,就和蒙古交惡了,還把林丹汗派來的使者殺掉了。


    林丹汗就和明朝幹起來了,雙方都有損失,皇太極於是在崇禎元年西征蒙古,把林丹汗摁在地上來迴摩擦。


    北邊草原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一係列的變化,改變了三方之間的格局。


    看似對與遼東無關,實際上對遼東影響非常大。


    因為此後,建奴的戰略核心目標是征服蒙古,順便疲明。


    既然如此,皇太極就根本沒打算再強行攻打關寧錦防線,最多是出兵限製關寧軍在大淩河鑄城,對廣寧形成戰略危險。


    也就是說,後來的皇太極,根本不打算從山海關走了,在遼東隻做防禦性的措施,防止被明軍逐步蠶食。


    主動進攻的線路主要是宣府和密雲一帶。


    蒙古朵顏部的位置在哪裏呢?


    就在宣府和密雲北邊。


    在蒙古被征服之前,建奴隻能想方設法啃關寧錦防線。


    所以,不是孫老頭的戰略有問題,而是皇帝坑起來,把整盤棋給大亂了。


    整個格局一變,關寧錦防線的作用大大的削弱。


    第二個靠譜的戰略人才就是袁可立了。


    袁可立非常清楚,想要收複遼東,不能僅僅想孫承宗和袁崇煥那樣。


    孫承宗和袁崇煥的蠶食戰略源自北宋對西夏的步步為營。


    這個戰略,讓北宋差點將西夏打滅國了。


    北宋末年,章質夫突襲一戰,幾乎打得西夏差點崩潰,如果不是靖康恥,西夏是肯定會被北宋玩死的。


    所以這種蠶食戰略是資源大國打資源匱乏的小國最好的一種戰略。


    但是,遼東的地勢比較特殊,遼西走廊是一條狹窄的長線。


    遼西走廊的盡頭是錦州,明軍必須出了遼西走廊,地勢才開闊起來。


    這種地勢,對建奴非常有好處。


    圍點打援,明軍都沒辦法繞道去支援。


    而且建奴可以把優勢兵力都壓在錦州一帶,就堵住遼西走廊的出口。


    袁崇煥的戰術是什麽呢?


    在大淩河鑄城,而且是穩紮穩住的鑄城,把地形拉開,一旦地形拉開後就可以防止皇太極圍點打援了。


    可惜這個戰術中斷了。


    不過即便沒有中斷,袁崇煥打得也很累。


    如果袁可立在天啟年間沒有辭官,遼東半島依然還在,可能遼東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局麵了。


    為什麽這麽說呢?


    這裏就凸顯出袁可立的戰略方針了。


    他主張收複複州(大連)一帶,在那裏建立前哨軍鎮。


    並且他也用實際行動實施了。


    策反了劉興祚,重用毛文龍,建立東江鎮,操練水師,收複遼東半島,在遼東半島形成一股軍事力量,與遼西走廊形成雙麵之勢,將建奴的戰線拉開了。


    如果袁可立一直都在,袁崇煥的壓力可能會小很多。


    那袁可立是怎麽走的呢?


    首先,袁可立是全力支持毛文龍的,雖然他知道毛文龍桀驁不馴,不聽調令,且虛報戰功,但依然全力支持。


    後來,袁可立走,也是因為袁可立全力支持毛文龍,被朝堂大多數人攻擊。


    到底怎麽迴事呢?


    毛文龍說在滿鋪和昌城殺了兩萬多八旗,又派張盤打金州,虛報了戰功,說金州打下來了,要求犒賞和軍餉。


    可沈有容說並沒有打下來,而是被建奴擊敗,金州城已經被焚毀了。


    袁可立明明知道毛文龍是虛報的,但依然請求朝廷發犒賞和軍餉。


    為什麽?


    難道袁可立腦子抽了?


    當然不是,這裏才充分體會出袁可立是知兵事的。


    他知道,朝廷年年兵敗,而且朝中某些大臣沒有節操,貪汙軍餉成了常態。


    遼東半島剛剛打下來,需要大量的軍餉支援。


    也需要士氣,所以,處於這一點,袁可立還是盯著巨大的壓力,給天啟上奏疏了。


    奏疏(《明熹宗實錄》裏有記載)的意思就是,毛文龍說殺了兩萬多建奴和收複了金州都有虛報的成分,不靠譜,但是毛文龍從後方騷擾了建奴,卻是還是有功勞的。


    於是天啟就給了毛文龍一些犒賞。


    但就是因為這件事,被朝臣們抓住攻擊袁可立,袁可立在朝堂被圍攻。


    結果這個時候,毛文龍卻書信責怪袁可立不給自己報戰功。


    袁老爺子兩邊被噴,實在沒辦法了,就隻能辭官迴家了。


    袁可立一走,毛文龍失去了擋箭牌,基本上以後還想要軍餉,難上加難了。


    穿越者崇禎心裏想著,其實大明朝後期對建奴的局麵真的不算爛,即便是廣寧丟失了,也還有很多機會,可就是在黨爭中,有能力的人黯然退場。


    沒有戰略,朝廷沒有大的國家戰略。


    所有人都沒有方向,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相互撕扯。


    反觀皇太極,軍事略遜努爾哈赤一籌,但是政治手段在這個時代他稱第二,每人敢稱第一。


    而且皇太極繼位後,建奴開始製定一係列的國家戰略。


    例如全力征服蒙古,壓製朝鮮,緩和遼東的民族矛盾,一個個剪除八貝勒的權力,設置六部製集權,拉攏漢人。


    都是皇太極做的。


    但是大明朝沒有,大家都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一點,是需要皇帝本人來做的,別人是做不了的。


    國家最高戰略,一定是一把手親自定的,別人定的戰略,其他人怎麽會服呢?


    穿越者崇禎其實已經定好整個大明朝未來三十年的戰略了。


    隻不過他現在啥都還沒有,沒必要跟大家說出來。


    等有兵了,再說,再說就不是和大臣們商量了,而是口含天憲,所有人去執行。


    袁可立就是他的戰略之一,對建奴的軍事戰略中的一環。


    “袁公身體可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曉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曉非並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