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以外三百裏處的群山之中,三位獸首人身的大妖王感知到城內魔氣衝天,雖然後麵消失了,但同樣消失的還有燕正的氣息。自然知道苦等的機會已經來了,趕忙召集獸潮,準備進行第一次強攻。
人族在等機會,他們又何嚐不是,而且還要更急切一點,妖族不事生產,狼吃羊,羊吃草這是天性,不是每一隻妖怪都能控製住自己的天性,每多待一天,那些兵源都要減少部分,還是攔都攔不住的那種。本來單打獨鬥就不是人家的對手,要是數量還不夠的話那就不用打了。
片刻之後,三萬頭精怪被驅趕過來。
三位大妖王對視一眼,隨即發動妖族法陣,帶著三十六妖王各持旗幡立於千丈山峰之上開始施展改天換地的大神通。
人族有人道庇護,可壓製妖族。
妖族同樣也有屬於自己的對策,能借天地之力抵消人道之力壓製。
隻見三十六位妖王將手中令旗一展,一揮,一搖之間,七十二道地煞火氣出現,往下麵的三萬精怪襲去;三位大妖王也不示弱,出現三麵主幡,迸發出三十六道天罡雷氣在上空徘徊。
三萬精怪哪裏能承受得住如此威壓,紛紛倒地不起,精魄被旗幡之中的天罡地煞引動往主幡之中鑽去,血肉精華往令旗之中鑽去。待到天罡之氣變綠,地煞之氣變紅,收迴旗幡之後,現場隻剩下白骨。
妖王們立即四散開來,將旗幟布置在三十六座主峰之上,不一會功夫,地下深藏多年的地煞之氣被引動爆發,四處彌漫開來,這煞氣對於人族來說可不是什麽好東西,但對於妖族來說那可就不同了。
三位大妖王兵分三路,朝著三處缺口方向一搖手上的主幡,天空立即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天上的緋雲開始變為墨綠色散發無邊妖氣,很快就成了一蛇一鳥一熊三種模樣。
此陣法名為隔天通地,一方麵借助精怪的精魄氣血來配合族運形成妖族氣運妖風,抵抗人道之力,另一方麵調動天罡地煞之力限製靈氣。
人族修行者大多以靈陽為主,但妖族以靈煞為主。
如今煞氣四湧,融入漫天靈氣之中正是妖族所喜愛,人族所厭惡。
煞氣入體,仙者有損金丹元嬰;文者懼害了風骨文心;佛者怕金身受損,就隻剩下武者不懼煞氣,但時間一長,體內神智必受影響。
雙方一旦開戰可想而知,人族修士被妖潮卷入,對天地靈氣的掌控必定大不如前,無法以法力撬動天地法則,隻能消耗自己的力量,那造成的破壞肯定小了很多。這樣對妖族好,對天地也好(修士破壞力太強為天地所不喜,所以此陣法才能得到天地助力,畢竟不管是人是妖,在天地眼中都是一樣的,不造成大破壞,又能迴收靈氣,何樂而不為。)
墨綠色的三道巨大身影朝著長城而去,下麵跟著的是數以百萬計的妖族。
俗話說人一上萬,無邊無沿,指的就是人的數量一旦到了萬數以上,那場景接天連地,不站高處根本看不清四周八方。
更不用說這百萬妖族,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陸行,豺狼虎豹、蛇虺蟒蚺、牛羚馬鹿、犀象兕羆等諸多精怪沿路狂奔,過地地動,看山山驚,推推嚷嚷,好不熱鬧。普通人隻怕還未靠近十裏之地便隻覺得天旋地轉,一旦走近,倶是兇惡之獸,目光如刀,殺心;吼聲似雷,裂耳;氣勢如海,噬神。當真有席卷八方吞天食地之能。
地上冒出的紅色煞氣不斷蔓延,眾妖隻覺得體能無限,日行萬裏輕而易舉。所過之處隻剩下黃土泥抷,不見半點綠意。
另外一類為空行,滿天之中血蚊金蟻,綠蠅黃蜂、黑蝗成海,無邊無跡;鷹雕鵬鷲、鴉雀鳩燕、鳴蛇化雲,遮天蔽日,當真比風還狂、比光還密,浩浩蕩蕩席卷殺來。
此時的長城,各方人馬皆行動起來,點燃烽火狼煙,立好龍旗錦幡,擂響重鼓,刹那間整個長城好似被激活了。原本黑色的城牆之上亮起無數符文,三條千丈人道金龍竄天而起,在正上方徘徊飛行慢慢解體成為一道金光屏障,護住一千四百裏城牆往外擴散而去。
三十丈寬的城牆之上,分為四層次,第一批是未入先天境的修士,能拉得開牛力柘木弓的準備拉弓,拉不動的就以一帶三的模式,操控城牆上的弩機,邊上全是一箱又一箱的弩箭;
第二批是一千四百名先天修士,立於閣樓之上,閣樓之間相隔一裏,高三丈有餘,頂部四角具有陣旗,中心是一麵三尺方圓的銅鼓。此鼓對人一麵為妖皮縫製,上繪了紅色龍紋,另外一麵為一張咆哮的青銅獸嘴,邊上雕刻了許多上古之人驅趕鳥獸的場景,名為震妖鼓。
一但敲響,可作為通訊之音,也有凝聚人族氣勢之效,防禦妖族音波攻擊,可通過四周陣旗加強鼓音,用來對付空中飛行的蟲類和鳥類妖怪。
第三批則是精銳了,嶺州千夫長全部匯聚於此,身穿亮銀照元甲,手持虎力弓箭,坐下是各種龍馬;也有中間的三千火烏兵,身穿火銅甲,手持火烏弓,背後插著似雙翼的大戟。
第四批則是由普通人在負責的火炮(投石器),投放火石、混雜伏妖砂的火油。
修士門派的二十四艘精鐵飛舟當即飛升上天,四百多位金丹修士正在上麵打坐調息,身邊旋轉著數道寸許庚金飛劍。又有三艘巨艦自後方升起,每艘上有丈許的銅鏡一枚,邊上刻錄了諸多銘文,乃是用照元鐵配合首陽山銅仿照軒轅鏡打造出來的照妖鏡。(軒轅十二鏡分為照妖鏡,陰陽鏡、鎖魔鏡、驅邪鏡、乾坤四麵鏡、業鏡、心鏡、照膽鏡(秦王照骨鏡)、火齊鏡、風月寶鏡、勘測鏡、預言鏡。)
王崢和嶺伯一行神級高手倶在城樓之上看著百裏外,見天邊雲層變黑,出現三股強大妖氣,神色有點不是太好。
四百年前妖潮發生之時,嶺州兵強馬壯。剛開始還好,能一直按著妖潮在地上摩擦,到中期大妖、老妖入場還能打平,但是後麵的妖王、妖神出場基本上就是被吊打。
妖族因為妖口眾多,萬物皆可成妖,盡管千百年才能成為大妖,但基數在那裏,到了中後期之時,基本上兵力對比是一比四,一個宗師要同時對付四隻大妖,手下妖怪更是達到一比十五的概念。
上次前期都隻是三隻妖王帶隊,這次竟然是三隻大妖王帶隊,看來是不破長城誓不罷休了。
要是大周不亂,其餘九師十二州的軍隊不要求都過來幫忙,哪怕隻有一半,在妖神不出的情況下,都可以打進萬妖林中。
但現在隻有嶺州一州之力,還是半殘的,說白了就是以不到一州之力對一洲之敵,就看對方有多注重自己這邊了。
哪怕是有夏皇修建的長城作為庇護,王猙作為嶺州兵馬大元帥,打了幾千年的戰也還是不看好這場戰爭,差距太大了。別看他讓人在下麵放出必能守住的消息,還不斷運送物資往長城方向,但實際上根本沒有把握,隻是不想軍心大亂而已。
雖然有羅浮真人在場,但兵對兵,將對將,對方妖神不出的話,真人最多庇護其範圍裏的人族,也就是在這邊幸存的人族。然後限製妖族外出之勢,不可能大開殺戒。
一是羅浮真人乃是昆侖仙洲的人族,對於大周來說不能說是厭惡,但也絕對談論不上喜歡。
畢竟算起來,真人有六千多歲,是夏皇子啟時代誕生的,那時九洲五海人族都是屬於大夏皇朝。現在凡是年紀在三千歲以上的修士,尤其是神洲之外的,大多數對於周、秦、齊、晉四朝好感不多。
當初誰叫這四路諸侯直接將大夏皇朝幹廢掉,又沒本事建立新的皇朝,導致人族氣運大大降低。
而這些老修士又都是生活在人族之力強盛之時,文武仙佛各司其職,天地之間安靜和諧,飛升之人數不勝數。哪像現在妖魔四起,烏煙瘴氣的,會給好臉色就怪了。
二是真人一旦正麵出手,那就意味著妖神也可以出手對付其弟子。那時如果真有弟子死了,戰場一旦失控,真人拉著他的同門來,妖族又再來妖神,雙方大戰起來就不止是嶺州一州之事。
所以現在隻能拖了,能拖多久是多久。盡量讓後麵的嶺州人往旁邊的峻州後退,靠近嶺南道的人往嶺南城這邊趕,這樣至少能活上一很大部分,雖然背井離鄉感覺很不好,但那也是沒有辦法之事。
按理來說這種情況應該是越晚開戰越好,但作為嶺州的兵馬大元帥,王猙知道資源不夠了,來此地一個多月,先前那些物資已經消耗了三層,一旦開戰消耗隻會更大,不能像這樣再拖下去了,隻能先開戰,收集一波物資,如此持續下去,不然再歇一個月,隻怕到時候情況難料。
感覺有點可笑啊,一方麵是期盼著時間拖得久一點,另一方麵又不得不開戰。
至於大周天子,王猙已經沒有期望的必要了,就算是醒來也無非就是拖著嶺州的軍隊去打諸侯,畢竟妖族不會滅掉他的大周,而人族就不好說了。至於嶺州之地的人,那就與他關係不大了,能活就活,不能活就算,隻要他的王族沒事,不動搖根基就行。
這破事四百年前人家就還真幹過。不然當初妖潮一結束,為何就調動陳震和大量的修行軍隊去洛邑。
這些年來嶺州要上供的東西也逐年增多,還不就是要削弱力量,以免出現平民或者流民大修士,給其添加麻煩。
見妖雲即將靠近,王猙迴過神,手一揮,邊上之人見狀立即開始準備舞旗,由一千四百先天組成的鼓手紛紛感應到情形,舉起手中的妖骨鼓槌運轉法力準備敲響震妖鼓。
人族在等機會,他們又何嚐不是,而且還要更急切一點,妖族不事生產,狼吃羊,羊吃草這是天性,不是每一隻妖怪都能控製住自己的天性,每多待一天,那些兵源都要減少部分,還是攔都攔不住的那種。本來單打獨鬥就不是人家的對手,要是數量還不夠的話那就不用打了。
片刻之後,三萬頭精怪被驅趕過來。
三位大妖王對視一眼,隨即發動妖族法陣,帶著三十六妖王各持旗幡立於千丈山峰之上開始施展改天換地的大神通。
人族有人道庇護,可壓製妖族。
妖族同樣也有屬於自己的對策,能借天地之力抵消人道之力壓製。
隻見三十六位妖王將手中令旗一展,一揮,一搖之間,七十二道地煞火氣出現,往下麵的三萬精怪襲去;三位大妖王也不示弱,出現三麵主幡,迸發出三十六道天罡雷氣在上空徘徊。
三萬精怪哪裏能承受得住如此威壓,紛紛倒地不起,精魄被旗幡之中的天罡地煞引動往主幡之中鑽去,血肉精華往令旗之中鑽去。待到天罡之氣變綠,地煞之氣變紅,收迴旗幡之後,現場隻剩下白骨。
妖王們立即四散開來,將旗幟布置在三十六座主峰之上,不一會功夫,地下深藏多年的地煞之氣被引動爆發,四處彌漫開來,這煞氣對於人族來說可不是什麽好東西,但對於妖族來說那可就不同了。
三位大妖王兵分三路,朝著三處缺口方向一搖手上的主幡,天空立即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天上的緋雲開始變為墨綠色散發無邊妖氣,很快就成了一蛇一鳥一熊三種模樣。
此陣法名為隔天通地,一方麵借助精怪的精魄氣血來配合族運形成妖族氣運妖風,抵抗人道之力,另一方麵調動天罡地煞之力限製靈氣。
人族修行者大多以靈陽為主,但妖族以靈煞為主。
如今煞氣四湧,融入漫天靈氣之中正是妖族所喜愛,人族所厭惡。
煞氣入體,仙者有損金丹元嬰;文者懼害了風骨文心;佛者怕金身受損,就隻剩下武者不懼煞氣,但時間一長,體內神智必受影響。
雙方一旦開戰可想而知,人族修士被妖潮卷入,對天地靈氣的掌控必定大不如前,無法以法力撬動天地法則,隻能消耗自己的力量,那造成的破壞肯定小了很多。這樣對妖族好,對天地也好(修士破壞力太強為天地所不喜,所以此陣法才能得到天地助力,畢竟不管是人是妖,在天地眼中都是一樣的,不造成大破壞,又能迴收靈氣,何樂而不為。)
墨綠色的三道巨大身影朝著長城而去,下麵跟著的是數以百萬計的妖族。
俗話說人一上萬,無邊無沿,指的就是人的數量一旦到了萬數以上,那場景接天連地,不站高處根本看不清四周八方。
更不用說這百萬妖族,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陸行,豺狼虎豹、蛇虺蟒蚺、牛羚馬鹿、犀象兕羆等諸多精怪沿路狂奔,過地地動,看山山驚,推推嚷嚷,好不熱鬧。普通人隻怕還未靠近十裏之地便隻覺得天旋地轉,一旦走近,倶是兇惡之獸,目光如刀,殺心;吼聲似雷,裂耳;氣勢如海,噬神。當真有席卷八方吞天食地之能。
地上冒出的紅色煞氣不斷蔓延,眾妖隻覺得體能無限,日行萬裏輕而易舉。所過之處隻剩下黃土泥抷,不見半點綠意。
另外一類為空行,滿天之中血蚊金蟻,綠蠅黃蜂、黑蝗成海,無邊無跡;鷹雕鵬鷲、鴉雀鳩燕、鳴蛇化雲,遮天蔽日,當真比風還狂、比光還密,浩浩蕩蕩席卷殺來。
此時的長城,各方人馬皆行動起來,點燃烽火狼煙,立好龍旗錦幡,擂響重鼓,刹那間整個長城好似被激活了。原本黑色的城牆之上亮起無數符文,三條千丈人道金龍竄天而起,在正上方徘徊飛行慢慢解體成為一道金光屏障,護住一千四百裏城牆往外擴散而去。
三十丈寬的城牆之上,分為四層次,第一批是未入先天境的修士,能拉得開牛力柘木弓的準備拉弓,拉不動的就以一帶三的模式,操控城牆上的弩機,邊上全是一箱又一箱的弩箭;
第二批是一千四百名先天修士,立於閣樓之上,閣樓之間相隔一裏,高三丈有餘,頂部四角具有陣旗,中心是一麵三尺方圓的銅鼓。此鼓對人一麵為妖皮縫製,上繪了紅色龍紋,另外一麵為一張咆哮的青銅獸嘴,邊上雕刻了許多上古之人驅趕鳥獸的場景,名為震妖鼓。
一但敲響,可作為通訊之音,也有凝聚人族氣勢之效,防禦妖族音波攻擊,可通過四周陣旗加強鼓音,用來對付空中飛行的蟲類和鳥類妖怪。
第三批則是精銳了,嶺州千夫長全部匯聚於此,身穿亮銀照元甲,手持虎力弓箭,坐下是各種龍馬;也有中間的三千火烏兵,身穿火銅甲,手持火烏弓,背後插著似雙翼的大戟。
第四批則是由普通人在負責的火炮(投石器),投放火石、混雜伏妖砂的火油。
修士門派的二十四艘精鐵飛舟當即飛升上天,四百多位金丹修士正在上麵打坐調息,身邊旋轉著數道寸許庚金飛劍。又有三艘巨艦自後方升起,每艘上有丈許的銅鏡一枚,邊上刻錄了諸多銘文,乃是用照元鐵配合首陽山銅仿照軒轅鏡打造出來的照妖鏡。(軒轅十二鏡分為照妖鏡,陰陽鏡、鎖魔鏡、驅邪鏡、乾坤四麵鏡、業鏡、心鏡、照膽鏡(秦王照骨鏡)、火齊鏡、風月寶鏡、勘測鏡、預言鏡。)
王崢和嶺伯一行神級高手倶在城樓之上看著百裏外,見天邊雲層變黑,出現三股強大妖氣,神色有點不是太好。
四百年前妖潮發生之時,嶺州兵強馬壯。剛開始還好,能一直按著妖潮在地上摩擦,到中期大妖、老妖入場還能打平,但是後麵的妖王、妖神出場基本上就是被吊打。
妖族因為妖口眾多,萬物皆可成妖,盡管千百年才能成為大妖,但基數在那裏,到了中後期之時,基本上兵力對比是一比四,一個宗師要同時對付四隻大妖,手下妖怪更是達到一比十五的概念。
上次前期都隻是三隻妖王帶隊,這次竟然是三隻大妖王帶隊,看來是不破長城誓不罷休了。
要是大周不亂,其餘九師十二州的軍隊不要求都過來幫忙,哪怕隻有一半,在妖神不出的情況下,都可以打進萬妖林中。
但現在隻有嶺州一州之力,還是半殘的,說白了就是以不到一州之力對一洲之敵,就看對方有多注重自己這邊了。
哪怕是有夏皇修建的長城作為庇護,王猙作為嶺州兵馬大元帥,打了幾千年的戰也還是不看好這場戰爭,差距太大了。別看他讓人在下麵放出必能守住的消息,還不斷運送物資往長城方向,但實際上根本沒有把握,隻是不想軍心大亂而已。
雖然有羅浮真人在場,但兵對兵,將對將,對方妖神不出的話,真人最多庇護其範圍裏的人族,也就是在這邊幸存的人族。然後限製妖族外出之勢,不可能大開殺戒。
一是羅浮真人乃是昆侖仙洲的人族,對於大周來說不能說是厭惡,但也絕對談論不上喜歡。
畢竟算起來,真人有六千多歲,是夏皇子啟時代誕生的,那時九洲五海人族都是屬於大夏皇朝。現在凡是年紀在三千歲以上的修士,尤其是神洲之外的,大多數對於周、秦、齊、晉四朝好感不多。
當初誰叫這四路諸侯直接將大夏皇朝幹廢掉,又沒本事建立新的皇朝,導致人族氣運大大降低。
而這些老修士又都是生活在人族之力強盛之時,文武仙佛各司其職,天地之間安靜和諧,飛升之人數不勝數。哪像現在妖魔四起,烏煙瘴氣的,會給好臉色就怪了。
二是真人一旦正麵出手,那就意味著妖神也可以出手對付其弟子。那時如果真有弟子死了,戰場一旦失控,真人拉著他的同門來,妖族又再來妖神,雙方大戰起來就不止是嶺州一州之事。
所以現在隻能拖了,能拖多久是多久。盡量讓後麵的嶺州人往旁邊的峻州後退,靠近嶺南道的人往嶺南城這邊趕,這樣至少能活上一很大部分,雖然背井離鄉感覺很不好,但那也是沒有辦法之事。
按理來說這種情況應該是越晚開戰越好,但作為嶺州的兵馬大元帥,王猙知道資源不夠了,來此地一個多月,先前那些物資已經消耗了三層,一旦開戰消耗隻會更大,不能像這樣再拖下去了,隻能先開戰,收集一波物資,如此持續下去,不然再歇一個月,隻怕到時候情況難料。
感覺有點可笑啊,一方麵是期盼著時間拖得久一點,另一方麵又不得不開戰。
至於大周天子,王猙已經沒有期望的必要了,就算是醒來也無非就是拖著嶺州的軍隊去打諸侯,畢竟妖族不會滅掉他的大周,而人族就不好說了。至於嶺州之地的人,那就與他關係不大了,能活就活,不能活就算,隻要他的王族沒事,不動搖根基就行。
這破事四百年前人家就還真幹過。不然當初妖潮一結束,為何就調動陳震和大量的修行軍隊去洛邑。
這些年來嶺州要上供的東西也逐年增多,還不就是要削弱力量,以免出現平民或者流民大修士,給其添加麻煩。
見妖雲即將靠近,王猙迴過神,手一揮,邊上之人見狀立即開始準備舞旗,由一千四百先天組成的鼓手紛紛感應到情形,舉起手中的妖骨鼓槌運轉法力準備敲響震妖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