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讓內衛盯緊了李勣,可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勣可不像張亮,沒那麽多幹兒子,老奸巨猾的他作事從來都是滴水不漏的。
就算內衛是蒼蠅,想叮這個無縫的雞蛋,也得耗費一些時日,所以李承乾和李泰不得不耐下性子,隻能慢慢等著了,否則說不準還得讓人反咬一口。
這邊剛過完年,朝廷的政事也逐漸平穩從西域大勝的喜悅中走出來,一切的一切都有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李承乾每天也是批批本章,逗逗孩子,日子過的很是恰意。
可這消停的日子沒過幾天,皇帝那就又起了幺蛾子,想要趁著西域大勝,軍心士氣正盛的時,揮師東進攻掠遼東,從根本上解決高句麗之患,完成九州歸一的最後一步。
對於皇帝的“臨時起意”,幾位宰相出奇一致的反對,杜如晦言:西征剛罷,大軍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兵甲器械損耗嚴重,還沒有補充到位,此時動輒幾十萬大軍,恐難收全功。
房玄齡則說:征討高麗勞民傷財,於國不利。願陛下遵皇祖止足之誡,以保萬代巍巍之名。罷兵休戰,與民更始,施恩於天下!
而一向敢於言事的馬周,說的更加尖銳:自大唐立國之始,李氏引天下甲兵征戰二十八載,功績斐然,但罪過依然不小;因戰而傷,因戰而死的士卒不計其數,關中百姓戶戶掛孝。
連膽小怕事的劉洎都上書說:遼東道遠,糧運艱阻,一人用度三五人供給,前番西域之間已然如此,消耗之大前所未有;如果戰事與煬帝般僵持不下,那大唐的雄師也同樣會折戟遼東。
當然,反對皇帝東征不僅幾位宰相,朝中的絕大多數文臣都不同在此時進攻遼東,更不要說皇帝禦駕親征了,萬一出了什麽紕漏,那大唐的億兆黎民怎麽辦,所以大臣這幾天都在朝中與皇帝頂牛,說什麽都沒用。
按照皇帝以往的脾性,不如他的意肯定是大發雷霆,龍顏震怒;可這次偏偏沒有,反而有耐心的很。還在宣政殿召見了李承乾和長孫無忌,東宮一係一直都沒表態,如果他們都表示支持,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呐,高明,別人怎麽說是別人的事,你不一樣,你是朕的兒子,你應該能理解朕的。就像你出征的時候,後麵總是有一群文臣磨磨唧唧的,現在也是這麽個情況!”
“以往,朕這個做父皇的,替你把所有的麻煩都扛下了,現在輪到你了,你是不是也應該支持父皇一樣,替朕把方方麵麵的事都下去料理了。”
“你看,朕呢,年紀也大了,這次東征也是最後一次了,等打完這一仗迴來,你也就可以著手登基了,朕也退居翠微宮,過過含飴弄孫的日子,怎麽樣!”
皇帝的話,讓李承乾根本就沒法接,他明白皇帝執意東征不僅僅是為了九州歸一,更是不想在功業上被兒子蓋過去,所以就想以此來昭示天下,他李世民還是那個氣吞萬裏如此的君王!
李世民是個要強的人,不管在那個方麵都是如此,凡事都要求盡善盡美,拿臣子們有時進諫不如他意的事來說,他也總是能及時製怒,其目的就是不想在史書上留下阻塞言路的罵名。
這麽心高氣傲,追求完美的人,能低聲下去的用商量的語氣與自己說話,李承乾真是不好意思張嘴拒絕;可現實的情況就如幾位宰相所說的那樣,實在是不適合遠征,所以他不得不搖搖頭。
“父皇,皇帝親征茲事體大,事關國體,這不是咱們家裏的事,所以無論您怎麽賞兒臣都是不行的,兒臣不能領旨!”
“這是兒臣匯同兵部、戶部、工部三部臣工統計的報表,眼下可用的兵力實在有限,這裏麵還有十三條不能打的理由。如果父皇要治罪,砍頭,充軍,我們都認,請父皇收迴成命!”
帝位與李承乾現在來說,其實就是個虛名,眼下手中的權力已經不小,東宮出去的屬官也遍布天下各道,在軍中的威視除了皇帝無人能比。對於手拿把掐的東西,李承乾沒有必要如此的急切。
更何況,身為人臣孝子,為了自己的名利,致君父的安危於不管,一心隻想自己的小九九,李承乾也於心不忍;這麽多年來,皇帝對他信任無比,從來都是推心置腹的,所以這種昧良心的帝位,不要也罷!
唉,李承乾的反應在他的意料之中,收起本章之後,也不生氣的笑著說道:“高明,你是沙場老手了,應該明白戰爭從來是充滿偶然性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麽一定能打贏或者打輸的仗。”
“至於說,那些困難,什麽時候少過,從西域繳獲了那麽多財帛,就算打上三五迴也不是問題,多花一點錢,給將士們的待遇高一些,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你先不要急著表態,迴去與各部的大臣再協商一下,看看有什麽辦法能解決兵員、裝備上的問題,朕相信這對於你來說完全不是問題。行了,你跪安吧,朕與舅舅還有事要談!”
待李承乾怏怏不樂的退出去,在一旁一直都未說話的長孫無忌,遞給了皇帝一杯茶,語重心長的說:“陛下,不要怪高明,超過半數的臣子都反對,閣部提供的都是於作戰不利的單子,他也是沒辦法。”
“輔機,他是朕的兒子,朕還能不知道他是什麽人嘛!可這事,朕隻能讓高明站出來支持朕,用來打壓那些反對的臣子,所以你要這樣......”,李世民壓低了聲音,衝著禦案的方向一邊比劃,一邊說著。
聽過了皇帝的話,皺起眉頭的長孫無忌隨即迴了一句:“陛下,這不是把高明放在火上烤嗎?這是不是有些欠妥,要不咱們再商量商量,換個法子!”
“哎,輔機,你作事從來就是風風火火的急脾氣,從來都是朕指到哪,你打到哪,怎麽換成你外甥就不行了嗎?”,李世民毫不以為意的迴了一句。
就算內衛是蒼蠅,想叮這個無縫的雞蛋,也得耗費一些時日,所以李承乾和李泰不得不耐下性子,隻能慢慢等著了,否則說不準還得讓人反咬一口。
這邊剛過完年,朝廷的政事也逐漸平穩從西域大勝的喜悅中走出來,一切的一切都有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李承乾每天也是批批本章,逗逗孩子,日子過的很是恰意。
可這消停的日子沒過幾天,皇帝那就又起了幺蛾子,想要趁著西域大勝,軍心士氣正盛的時,揮師東進攻掠遼東,從根本上解決高句麗之患,完成九州歸一的最後一步。
對於皇帝的“臨時起意”,幾位宰相出奇一致的反對,杜如晦言:西征剛罷,大軍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兵甲器械損耗嚴重,還沒有補充到位,此時動輒幾十萬大軍,恐難收全功。
房玄齡則說:征討高麗勞民傷財,於國不利。願陛下遵皇祖止足之誡,以保萬代巍巍之名。罷兵休戰,與民更始,施恩於天下!
而一向敢於言事的馬周,說的更加尖銳:自大唐立國之始,李氏引天下甲兵征戰二十八載,功績斐然,但罪過依然不小;因戰而傷,因戰而死的士卒不計其數,關中百姓戶戶掛孝。
連膽小怕事的劉洎都上書說:遼東道遠,糧運艱阻,一人用度三五人供給,前番西域之間已然如此,消耗之大前所未有;如果戰事與煬帝般僵持不下,那大唐的雄師也同樣會折戟遼東。
當然,反對皇帝東征不僅幾位宰相,朝中的絕大多數文臣都不同在此時進攻遼東,更不要說皇帝禦駕親征了,萬一出了什麽紕漏,那大唐的億兆黎民怎麽辦,所以大臣這幾天都在朝中與皇帝頂牛,說什麽都沒用。
按照皇帝以往的脾性,不如他的意肯定是大發雷霆,龍顏震怒;可這次偏偏沒有,反而有耐心的很。還在宣政殿召見了李承乾和長孫無忌,東宮一係一直都沒表態,如果他們都表示支持,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呐,高明,別人怎麽說是別人的事,你不一樣,你是朕的兒子,你應該能理解朕的。就像你出征的時候,後麵總是有一群文臣磨磨唧唧的,現在也是這麽個情況!”
“以往,朕這個做父皇的,替你把所有的麻煩都扛下了,現在輪到你了,你是不是也應該支持父皇一樣,替朕把方方麵麵的事都下去料理了。”
“你看,朕呢,年紀也大了,這次東征也是最後一次了,等打完這一仗迴來,你也就可以著手登基了,朕也退居翠微宮,過過含飴弄孫的日子,怎麽樣!”
皇帝的話,讓李承乾根本就沒法接,他明白皇帝執意東征不僅僅是為了九州歸一,更是不想在功業上被兒子蓋過去,所以就想以此來昭示天下,他李世民還是那個氣吞萬裏如此的君王!
李世民是個要強的人,不管在那個方麵都是如此,凡事都要求盡善盡美,拿臣子們有時進諫不如他意的事來說,他也總是能及時製怒,其目的就是不想在史書上留下阻塞言路的罵名。
這麽心高氣傲,追求完美的人,能低聲下去的用商量的語氣與自己說話,李承乾真是不好意思張嘴拒絕;可現實的情況就如幾位宰相所說的那樣,實在是不適合遠征,所以他不得不搖搖頭。
“父皇,皇帝親征茲事體大,事關國體,這不是咱們家裏的事,所以無論您怎麽賞兒臣都是不行的,兒臣不能領旨!”
“這是兒臣匯同兵部、戶部、工部三部臣工統計的報表,眼下可用的兵力實在有限,這裏麵還有十三條不能打的理由。如果父皇要治罪,砍頭,充軍,我們都認,請父皇收迴成命!”
帝位與李承乾現在來說,其實就是個虛名,眼下手中的權力已經不小,東宮出去的屬官也遍布天下各道,在軍中的威視除了皇帝無人能比。對於手拿把掐的東西,李承乾沒有必要如此的急切。
更何況,身為人臣孝子,為了自己的名利,致君父的安危於不管,一心隻想自己的小九九,李承乾也於心不忍;這麽多年來,皇帝對他信任無比,從來都是推心置腹的,所以這種昧良心的帝位,不要也罷!
唉,李承乾的反應在他的意料之中,收起本章之後,也不生氣的笑著說道:“高明,你是沙場老手了,應該明白戰爭從來是充滿偶然性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麽一定能打贏或者打輸的仗。”
“至於說,那些困難,什麽時候少過,從西域繳獲了那麽多財帛,就算打上三五迴也不是問題,多花一點錢,給將士們的待遇高一些,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你先不要急著表態,迴去與各部的大臣再協商一下,看看有什麽辦法能解決兵員、裝備上的問題,朕相信這對於你來說完全不是問題。行了,你跪安吧,朕與舅舅還有事要談!”
待李承乾怏怏不樂的退出去,在一旁一直都未說話的長孫無忌,遞給了皇帝一杯茶,語重心長的說:“陛下,不要怪高明,超過半數的臣子都反對,閣部提供的都是於作戰不利的單子,他也是沒辦法。”
“輔機,他是朕的兒子,朕還能不知道他是什麽人嘛!可這事,朕隻能讓高明站出來支持朕,用來打壓那些反對的臣子,所以你要這樣......”,李世民壓低了聲音,衝著禦案的方向一邊比劃,一邊說著。
聽過了皇帝的話,皺起眉頭的長孫無忌隨即迴了一句:“陛下,這不是把高明放在火上烤嗎?這是不是有些欠妥,要不咱們再商量商量,換個法子!”
“哎,輔機,你作事從來就是風風火火的急脾氣,從來都是朕指到哪,你打到哪,怎麽換成你外甥就不行了嗎?”,李世民毫不以為意的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