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一戰,唐軍一戰功成,經過短暫的休息後,李承乾率軍向鬱督軍山方向挺進,見到這支殺氣衝天的軍隊牧民們無不擇路而逃,薛延陀部領地的牧民更是一日三驚,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麽時候,那支代表死神的軍隊會把屠刀揮向他們的頭顱。
夷男的腮幫子現在腫的非常高,就算是不碰,那也是陣陣作痛,漢人說對,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這滋味真是沒法讓人接受。夷男上火並不是因為大度設,兒子沒了可以再生,可十萬大軍一朝喪盡,這跟要他老命並沒有什麽分別。
這麽大的損失超過了他能承受的底線,在草原上要是手裏沒有軍隊,那也絕對活不長久,所以他也就顧不得什麽顏麵不顏麵的,連忙派侄子咄摩支到唐軍大營去求和,並叮囑其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都行,隻要唐軍能退兵就可以了。
鬱督軍山以東百裏的野狼坡,這裏原本是牙帳的前哨,其作用是拱衛之用,所有一向有重兵防禦。可僅僅防禦了一天,就被唐軍攻破了,並將這裏駐防的二萬守軍全部殲滅,速度極快,連增援的時間都不給,這也是為什麽夷男如此急切與唐軍求和的原因之一。
而唐軍攻破這裏之後,不光肅清了周圍的樹木開拓視野,更是在東麵形成了巨大聯營,這讓咄摩支看了腦仁疼,就這架勢擺明了是想一戰定乾坤,叔父退兵這話說的輕巧,可人家大唐能幹嗎?最起碼在咄摩支心裏對於夷男這種打過不就求饒的方式多少有些鄙夷。
“外臣咄摩支參見太子殿下,請代表允許外臣轉達真珠可汗對您的問候!”,咄摩支幾個人行的漢禮行的有點不倫不類,不過也沒人與他們計較,畢竟在唐人眼中他們與野獸之間沒什麽區別。
“行了,客氣話就甭說了,直接說你的來意,說說夷男讓你來幹什麽!”?問候?恩?這話李承乾信,估計夷男現在早午晚三遍問候李家的祖宗十八代?幹掉他們薛延陀部這麽多人?不挨罵就奇怪了。
“是是是,外臣此來奉真珠可汗之命請罪?可汗受了奸佞的蠱惑才對天朝產生了誤會,以至於冒犯了天朝。我家可汗已經將奸佞斬殺?並送上頭顱請殿下息怒?憐憫我部,罷兵休戰,同時願意進貢牛馬各十萬頭以求諒解,關於漢製改革的事?外臣認為應該因勢利導?在......。當然了,順便要迎迴我部王子,請太子殿下務必高抬貴手,大汗迴去會嚴加管教的。”
咄摩支的話,讓李承乾感到好笑?不僅逗樂他,更是讓帥帳中的唐軍將領都捧腹大笑?打不過送點牛羊就行了,當大唐是要飯的打發呢。還特麽因地製宜的實行漢化?扯淡呢,到底誰是弱勢方啊?這不搞不清楚自己啥地位嗎?
抬手打斷了諸將的哄笑?眯著眼睛淡淡地說:“貞觀四年?薛延陀部奇襲磧口?窺測陰山全境,無視大唐與你們盟約,殺我將士三千五百人。貞觀六年,鍥南草原,掠奪我唐軍的牧草。貞觀七年,截殺大唐商隊,貞觀八年,靈州治下諸縣打草穀。現在就這麽三言兩語的輕巧話,就上讓我三十萬大軍迴轉,這是不是有點吃燈草灰的意思!”
聽到咄摩支如果大唐不滿意,可以提條件,李承乾又磨了磨手上的扳指,問侍立在首位的李勣:“英國公,他們說什麽條件都行,你在北地多年,說說咱們應該要點什麽才算迴本!”
迴本?開什麽玩笑,大唐動用了這麽多軍隊是他薛延陀部能賠償得起的嗎?略微理解了下太子的用意後,李勣拱手言道:“殿下,財帛物資等都有價,折成牛羊也好說,可這人死了就沒法算了。
末將在並州大都督府任上多年,據那裏官府的統計,這些年來死於薛延陀部的人口就高達近萬人。這麽多同胞死在草原,僅僅是金銀牛羊的話,那殿下也沒法對幾十萬的弟兄交代啊!”
李勣的話說完立刻得到了帳內諸將的支持,紛紛出言生命無價,尊嚴無價,太子沒必要理睬夷男,讓那老小子抓緊時間洗好了脖子等著砍頭就行了。
對於唐軍將領的義憤填膺,咄摩支一點都不吃驚,他那位偉大的真珠可汗,是個見利忘義的主兒,什麽有利就做什麽,左顧右盼是他的習慣,作為草原上有名的頭狼之一,他當然不在乎什麽叫臉麵,隻要能生存下去就行。
可咄摩支不行,來的時候叔父已經說了,要是完不成任務,他和他一支部族就將成為抵禦唐軍進攻的排頭兵用來送死,所以不管為了他自己還是部族,他都必須成功。
“太子殿下,大汗非常有誠意的,要是有什麽不滿意話,您可以說,咱們再商量,這仗再打下去,圖費國帑不說,更是平添無數冤魂啊!外臣雖人在北地,但對殿下親民之舉卻可以說如雷貫耳,請殿下憐憫兩方的百姓,仔細考慮一下罷兵修好的條件,澤陂蒼生百姓。”
咄摩支話說的很真誠,頭磕的也很實在,可是看出來,他本人是挺希望罷兵停戰,和睦共處,互通有無的。可他不是夷男,也不是薛延陀部的大汗,這承諾他做不了,做了也不算數。
所以李承乾對他隻有同情,作為使節,他無疑是稱職的,但大唐與薛延陀部的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不可調和,就是把嘴皮說破又能如何呢!
“算了,咄摩支,戰爭從來都是弱肉強食的,如果今日的形勢對調過來,你說夷男願意與大唐談判嗎?迴去吧,告訴夷男,薛延陀部除了無條件投降,沒有任何選擇,他要是真在乎部族的牧民,那就趕快投降。否則大唐天軍將把貴族徹底的從草原除名,而且從此永遠不會再有薛延陀人的存在,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話畢,李承乾不顧咄摩支的求饒,擺了擺手吩咐李晦將人帶下去好生招待,然後就讓其盡快啟程迴去吧!.......
夷男的腮幫子現在腫的非常高,就算是不碰,那也是陣陣作痛,漢人說對,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這滋味真是沒法讓人接受。夷男上火並不是因為大度設,兒子沒了可以再生,可十萬大軍一朝喪盡,這跟要他老命並沒有什麽分別。
這麽大的損失超過了他能承受的底線,在草原上要是手裏沒有軍隊,那也絕對活不長久,所以他也就顧不得什麽顏麵不顏麵的,連忙派侄子咄摩支到唐軍大營去求和,並叮囑其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都行,隻要唐軍能退兵就可以了。
鬱督軍山以東百裏的野狼坡,這裏原本是牙帳的前哨,其作用是拱衛之用,所有一向有重兵防禦。可僅僅防禦了一天,就被唐軍攻破了,並將這裏駐防的二萬守軍全部殲滅,速度極快,連增援的時間都不給,這也是為什麽夷男如此急切與唐軍求和的原因之一。
而唐軍攻破這裏之後,不光肅清了周圍的樹木開拓視野,更是在東麵形成了巨大聯營,這讓咄摩支看了腦仁疼,就這架勢擺明了是想一戰定乾坤,叔父退兵這話說的輕巧,可人家大唐能幹嗎?最起碼在咄摩支心裏對於夷男這種打過不就求饒的方式多少有些鄙夷。
“外臣咄摩支參見太子殿下,請代表允許外臣轉達真珠可汗對您的問候!”,咄摩支幾個人行的漢禮行的有點不倫不類,不過也沒人與他們計較,畢竟在唐人眼中他們與野獸之間沒什麽區別。
“行了,客氣話就甭說了,直接說你的來意,說說夷男讓你來幹什麽!”?問候?恩?這話李承乾信,估計夷男現在早午晚三遍問候李家的祖宗十八代?幹掉他們薛延陀部這麽多人?不挨罵就奇怪了。
“是是是,外臣此來奉真珠可汗之命請罪?可汗受了奸佞的蠱惑才對天朝產生了誤會,以至於冒犯了天朝。我家可汗已經將奸佞斬殺?並送上頭顱請殿下息怒?憐憫我部,罷兵休戰,同時願意進貢牛馬各十萬頭以求諒解,關於漢製改革的事?外臣認為應該因勢利導?在......。當然了,順便要迎迴我部王子,請太子殿下務必高抬貴手,大汗迴去會嚴加管教的。”
咄摩支的話,讓李承乾感到好笑?不僅逗樂他,更是讓帥帳中的唐軍將領都捧腹大笑?打不過送點牛羊就行了,當大唐是要飯的打發呢。還特麽因地製宜的實行漢化?扯淡呢,到底誰是弱勢方啊?這不搞不清楚自己啥地位嗎?
抬手打斷了諸將的哄笑?眯著眼睛淡淡地說:“貞觀四年?薛延陀部奇襲磧口?窺測陰山全境,無視大唐與你們盟約,殺我將士三千五百人。貞觀六年,鍥南草原,掠奪我唐軍的牧草。貞觀七年,截殺大唐商隊,貞觀八年,靈州治下諸縣打草穀。現在就這麽三言兩語的輕巧話,就上讓我三十萬大軍迴轉,這是不是有點吃燈草灰的意思!”
聽到咄摩支如果大唐不滿意,可以提條件,李承乾又磨了磨手上的扳指,問侍立在首位的李勣:“英國公,他們說什麽條件都行,你在北地多年,說說咱們應該要點什麽才算迴本!”
迴本?開什麽玩笑,大唐動用了這麽多軍隊是他薛延陀部能賠償得起的嗎?略微理解了下太子的用意後,李勣拱手言道:“殿下,財帛物資等都有價,折成牛羊也好說,可這人死了就沒法算了。
末將在並州大都督府任上多年,據那裏官府的統計,這些年來死於薛延陀部的人口就高達近萬人。這麽多同胞死在草原,僅僅是金銀牛羊的話,那殿下也沒法對幾十萬的弟兄交代啊!”
李勣的話說完立刻得到了帳內諸將的支持,紛紛出言生命無價,尊嚴無價,太子沒必要理睬夷男,讓那老小子抓緊時間洗好了脖子等著砍頭就行了。
對於唐軍將領的義憤填膺,咄摩支一點都不吃驚,他那位偉大的真珠可汗,是個見利忘義的主兒,什麽有利就做什麽,左顧右盼是他的習慣,作為草原上有名的頭狼之一,他當然不在乎什麽叫臉麵,隻要能生存下去就行。
可咄摩支不行,來的時候叔父已經說了,要是完不成任務,他和他一支部族就將成為抵禦唐軍進攻的排頭兵用來送死,所以不管為了他自己還是部族,他都必須成功。
“太子殿下,大汗非常有誠意的,要是有什麽不滿意話,您可以說,咱們再商量,這仗再打下去,圖費國帑不說,更是平添無數冤魂啊!外臣雖人在北地,但對殿下親民之舉卻可以說如雷貫耳,請殿下憐憫兩方的百姓,仔細考慮一下罷兵修好的條件,澤陂蒼生百姓。”
咄摩支話說的很真誠,頭磕的也很實在,可是看出來,他本人是挺希望罷兵停戰,和睦共處,互通有無的。可他不是夷男,也不是薛延陀部的大汗,這承諾他做不了,做了也不算數。
所以李承乾對他隻有同情,作為使節,他無疑是稱職的,但大唐與薛延陀部的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不可調和,就是把嘴皮說破又能如何呢!
“算了,咄摩支,戰爭從來都是弱肉強食的,如果今日的形勢對調過來,你說夷男願意與大唐談判嗎?迴去吧,告訴夷男,薛延陀部除了無條件投降,沒有任何選擇,他要是真在乎部族的牧民,那就趕快投降。否則大唐天軍將把貴族徹底的從草原除名,而且從此永遠不會再有薛延陀人的存在,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話畢,李承乾不顧咄摩支的求饒,擺了擺手吩咐李晦將人帶下去好生招待,然後就讓其盡快啟程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