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才是天下之主,眾官信仰應該是朕,而不是那些泥做的神佛。你小子平時鬼主意多你說說應該怎麽做。”
自從聽房玄齡提到梁武帝的時候,李世民的心裏就起了殺心,要是淪為象梁武帝那樣的神權傀儡,那還不如殺了他痛快呢。
當然這樣的事是不能和臣子說的,皇後又在修養,不能勞神。而從洛陽事件後,李承乾在他心中地位不斷的上升,所以和兒子發泄下心裏的不滿傾訴的對象也是合情合理的。
李承乾給甘鄖使了個眼神,讓他收拾下皇帝砸碎的茶盞,而他自己則搬了把椅子做在皇帝的身邊。
“父皇,事情有些複雜,這裏麵涉及皇權,世家,宗教,土地,人口,賦稅等多個方麵,一旦處理不當都會動搖國本,這也是兒臣將事壓下來的原因。”
“這些朕都知道,你就說怎麽辦”
“零敲碎打”,李承乾的迴答勾起了李世民的興趣,這小子總能在關鍵的時候有些奇思妙想。
有時候李世民真想撬開他的腦袋看看這裏麵都是什麽。他知道李承乾秉性,沒有十足的把握李承乾是不會說的。
“簡單來說限製宗教的發展,遠的不說,周武帝宇文邕和隋文帝楊堅都遇到過父皇今日的難題。
但二人的做法顯然不合時宜,所以都以失敗告終。兒臣以為他們想法是對的,但做法嘛,有些不如人意。”
聽到兒子要更自己縱古論今,李世民笑了,挑了下眉頭問:“二者因何失敗”
“宇文邕即位之初,雖然循例事佛,但他更重視儒學。天和二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國庫收入驟減,還俗沙門改宗道教的衛元嵩上書請刪寺減僧,這也給宇文邕提供了滅fo毀教的借口。
天和三年,宇文邕在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親講《禮記》,下旨以儒術治天下,不從者盡殺之。到了
建德三年五月始議禁fo,詔僧人、道人聚集京師,申斥佛教不淨,下詔禁fo道二教:經像悉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三寶福財盡皆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當年六月,設置通道觀,選佛、道名士一百二十人,普著衣冠,為“通道觀學士”,並置官吏統管。
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宇文邕入鄴城,在原齊境內推行禁fo之令,沙門慧遠高僧與其爭論不果。
禁fo後,北方寺像幾乎滅絕,僧眾多逃奔江南。可就在宇文邕死後沒多久,佛教就又在北方興盛起來。”
“那宇文邕為什麽失敗呢,就是因為他太急了,殺戮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呢。
他一邊大肆殺戮,令一邊強製百姓信奉儒術,老百姓目不識丁,壓根就不明白他說禮記是什麽意思。
連肚子都吃飽誰還管禮呢,宗教勸人向善,時常的周濟貧民,高低立見,百姓當然更信奉宗教了,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
李世民仰著頭,迷著眼睛聽著:“那楊堅呢,他是怎麽失敗的。”
李承乾進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看著父皇的情緒逐漸的平息下來心裏格外的高興。
於是接著道:“由於出身的問題,他少年時曾出家了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裏楊堅也深深為fo教理論所吸引,成為了一名虔誠的fo教徒。
可當了皇帝後呢,他也發現這裏麵的弊病,同時吸取宇文邕的教訓,不搞殺戮了,他選擇大力扶持fo教,並以fo教為國教,在位期間營造的寺院就高達三千七百九十二所。
楊堅如此推崇fo教,深知父親目的楊家諸子,自然對佛教也是大加親近。太子楊勇就不用說了,曾號召高僧大德會於長安,和其核心幕僚,宰相高熲一起篤信fo教三階教。
其中高熲自稱三階教護法,三子楊俊篤信fo教,曾在開皇三年請求出家為沙門;四子楊秀愛造佛寺,五子楊諒自稱靈童轉世,禮佛,供大德,早內城寺皆有其身影。”
“楊堅利用fo教去打壓其他的教派的目的根本就沒有達成,因為他根本就控住不了日益強大的fo教,
同時朝中的文武大臣又在他的影響下篤信fo教,所以也就尾大不掉了,他這才叫自食其果呢。”
李承乾的話分析了皇權,宗教,官吏,百姓等可謂是絲絲入理,李世民也對兒子的學識感到滿意。
自己雖然是皇帝,但也是父親,人家把你兒子教成這樣,好好犒賞下李剛和張玄素也是應該的。
對於兒子的諫言,李世民深以為是,於是淡淡的說:“既然你知道這麽多那咱們大唐應該怎麽做呢,朕不能走他們走過的老路,不能讓神權位於皇權之上。也不能讓他們在百姓身上敲骨吸髓。在朕看來他們比那些貪官汙吏更加可惡。”
“第一,限製度牒的發放,所有的教派必須在父皇的允許下才能招收門徒。禮部負責對新出家的修士僅進行考核和登記。第二,對現有所有的修士進行考試,凡是不能通過經義考試的一律還俗。
第三,對所有教派占有的土地加以重稅,他們在我大唐的土地上,既然受到了大唐的庇佑,那就得和普通百姓一樣交稅。第四:不允許任何教派擁有武裝。第五,所有新建的廟宇,道觀必須得到朝廷的許可。”
按照李承乾零敲碎打下去,即是有所反抗也是可以輕易的彈壓,李世民相信用不了多久,神權對皇權的影響將大大的降低。
“如果現在就要對神權加以限製,必須首先統一朝廷內外群臣的意誌,所以並省官員就成為當務之急。
畢竟事情還得他們去做,互相推諉,互相掣肘,就是父皇決心下的再大最後也會無疾而終。”
李世民當然知道兒子說的是什麽意思,就說鄭善果吧,他能在朝廷和神之間,李世民就是用屁股想都知道他會選擇後者。
自從聽房玄齡提到梁武帝的時候,李世民的心裏就起了殺心,要是淪為象梁武帝那樣的神權傀儡,那還不如殺了他痛快呢。
當然這樣的事是不能和臣子說的,皇後又在修養,不能勞神。而從洛陽事件後,李承乾在他心中地位不斷的上升,所以和兒子發泄下心裏的不滿傾訴的對象也是合情合理的。
李承乾給甘鄖使了個眼神,讓他收拾下皇帝砸碎的茶盞,而他自己則搬了把椅子做在皇帝的身邊。
“父皇,事情有些複雜,這裏麵涉及皇權,世家,宗教,土地,人口,賦稅等多個方麵,一旦處理不當都會動搖國本,這也是兒臣將事壓下來的原因。”
“這些朕都知道,你就說怎麽辦”
“零敲碎打”,李承乾的迴答勾起了李世民的興趣,這小子總能在關鍵的時候有些奇思妙想。
有時候李世民真想撬開他的腦袋看看這裏麵都是什麽。他知道李承乾秉性,沒有十足的把握李承乾是不會說的。
“簡單來說限製宗教的發展,遠的不說,周武帝宇文邕和隋文帝楊堅都遇到過父皇今日的難題。
但二人的做法顯然不合時宜,所以都以失敗告終。兒臣以為他們想法是對的,但做法嘛,有些不如人意。”
聽到兒子要更自己縱古論今,李世民笑了,挑了下眉頭問:“二者因何失敗”
“宇文邕即位之初,雖然循例事佛,但他更重視儒學。天和二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國庫收入驟減,還俗沙門改宗道教的衛元嵩上書請刪寺減僧,這也給宇文邕提供了滅fo毀教的借口。
天和三年,宇文邕在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親講《禮記》,下旨以儒術治天下,不從者盡殺之。到了
建德三年五月始議禁fo,詔僧人、道人聚集京師,申斥佛教不淨,下詔禁fo道二教:經像悉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三寶福財盡皆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當年六月,設置通道觀,選佛、道名士一百二十人,普著衣冠,為“通道觀學士”,並置官吏統管。
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宇文邕入鄴城,在原齊境內推行禁fo之令,沙門慧遠高僧與其爭論不果。
禁fo後,北方寺像幾乎滅絕,僧眾多逃奔江南。可就在宇文邕死後沒多久,佛教就又在北方興盛起來。”
“那宇文邕為什麽失敗呢,就是因為他太急了,殺戮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呢。
他一邊大肆殺戮,令一邊強製百姓信奉儒術,老百姓目不識丁,壓根就不明白他說禮記是什麽意思。
連肚子都吃飽誰還管禮呢,宗教勸人向善,時常的周濟貧民,高低立見,百姓當然更信奉宗教了,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
李世民仰著頭,迷著眼睛聽著:“那楊堅呢,他是怎麽失敗的。”
李承乾進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看著父皇的情緒逐漸的平息下來心裏格外的高興。
於是接著道:“由於出身的問題,他少年時曾出家了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裏楊堅也深深為fo教理論所吸引,成為了一名虔誠的fo教徒。
可當了皇帝後呢,他也發現這裏麵的弊病,同時吸取宇文邕的教訓,不搞殺戮了,他選擇大力扶持fo教,並以fo教為國教,在位期間營造的寺院就高達三千七百九十二所。
楊堅如此推崇fo教,深知父親目的楊家諸子,自然對佛教也是大加親近。太子楊勇就不用說了,曾號召高僧大德會於長安,和其核心幕僚,宰相高熲一起篤信fo教三階教。
其中高熲自稱三階教護法,三子楊俊篤信fo教,曾在開皇三年請求出家為沙門;四子楊秀愛造佛寺,五子楊諒自稱靈童轉世,禮佛,供大德,早內城寺皆有其身影。”
“楊堅利用fo教去打壓其他的教派的目的根本就沒有達成,因為他根本就控住不了日益強大的fo教,
同時朝中的文武大臣又在他的影響下篤信fo教,所以也就尾大不掉了,他這才叫自食其果呢。”
李承乾的話分析了皇權,宗教,官吏,百姓等可謂是絲絲入理,李世民也對兒子的學識感到滿意。
自己雖然是皇帝,但也是父親,人家把你兒子教成這樣,好好犒賞下李剛和張玄素也是應該的。
對於兒子的諫言,李世民深以為是,於是淡淡的說:“既然你知道這麽多那咱們大唐應該怎麽做呢,朕不能走他們走過的老路,不能讓神權位於皇權之上。也不能讓他們在百姓身上敲骨吸髓。在朕看來他們比那些貪官汙吏更加可惡。”
“第一,限製度牒的發放,所有的教派必須在父皇的允許下才能招收門徒。禮部負責對新出家的修士僅進行考核和登記。第二,對現有所有的修士進行考試,凡是不能通過經義考試的一律還俗。
第三,對所有教派占有的土地加以重稅,他們在我大唐的土地上,既然受到了大唐的庇佑,那就得和普通百姓一樣交稅。第四:不允許任何教派擁有武裝。第五,所有新建的廟宇,道觀必須得到朝廷的許可。”
按照李承乾零敲碎打下去,即是有所反抗也是可以輕易的彈壓,李世民相信用不了多久,神權對皇權的影響將大大的降低。
“如果現在就要對神權加以限製,必須首先統一朝廷內外群臣的意誌,所以並省官員就成為當務之急。
畢竟事情還得他們去做,互相推諉,互相掣肘,就是父皇決心下的再大最後也會無疾而終。”
李世民當然知道兒子說的是什麽意思,就說鄭善果吧,他能在朝廷和神之間,李世民就是用屁股想都知道他會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