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陰縣政府,一棟掛著‘財政科’三字的房子外,老大的一群人把這裏圍得密不透風。
新朝要發俸祿了。
事實上打津門之戰後,齊魯與京城聯係斷絕,滿清這邊的官吏就再沒發過薪水。
所有的錢糧都被阿克登、劉墉用在了軍事上。
現在齊魯的秩序漸漸恢複了正常,各地政府機關雖然還空著大把的位置沒人幹,但社會秩序到底是恢複了正常。
肯定不會再出現有了人命官司而找不到‘衙門官差’受理的情況了。
所以這發俸祿發薪水自然也是理所應當的。
不過先前早有風聲,說新朝會給一些人補發工資——就是那些個前清留下的人。
像錢二華這種失業再就業的前清衙役不少,但也有一些幸運的,比如蒙陰這裏,陳軍殺到後對前清的衙役官吏就來了一次拉清單——而刀子板子沒有落到身上的人還就繼續幹活。
隻不過這種人數量不多。
很多地方還是跟濟南府一樣,大開考試之門。
但在那種情況下,那些個從前清留下的公人是拿不到工資的。
之多政府這邊管飯,隨便吃,還能帶迴家裏去。但俸祿工資是真一個子也沒有的。
現在有消息說上頭會給這些人補工資,雖然大家夥議論紛紛,但沒幾個人當會事——從古至今哪有官府趕著趟的給底下小吏發俸祿的呢?
便是再覺得新朝靠譜的人,也覺得最多會分點小錢,甚至大家夥更關心的都是這第一個月的俸祿會被克扣去多少。
嗯,一個個都被克扣慣了,都覺得克扣有理了。
滿清的老傳統——對上麵孝敬,從縣太爺到錢糧師爺再到典史和各房各班的典吏班頭,你一點我一點,看著每個人都不說,加在一起就著實叫人肉疼。
所以滿清吏治腐敗,胥吏貪汙,這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他們的錢糧本就不多,再被這般克扣,不從外邊早些吃食來,他們還怎麽過活啊?
結果當那些亮晶晶的銀元銅角子發到手裏時,很多人的第一動作就是先放到嘴裏狠狠咬一口,看看是不是真的,然後再一五一十的數上好幾遍,再然後……,一個個都悶聲大發財,揣上錢袋趕緊離開。
沒誰是傻子,會在這事兒上鑽牛角尖。
哪怕上頭真的給算錯了呢,那也是上頭錯的,自己占便宜就好了。
確是沒幾個人會認認真真的去看財務科旁邊公告欄裏張貼的告示。
那上麵早已經張貼了新的布告,正是關於此次發放俸祿薪水的標準和規則。
在公告欄下麵,還很體貼的放著一套桌椅板凳,以及筆墨紙硯等,甚至連算盤都備好了。
這些都是給那些覺得自己拿錢少了的人準備的。
事實上雖然大多數人都溜之大吉了,但還是有一些人注意到了這個,掰著手指頭計算著什麽,有些人則幹脆坐到桌子前奮筆疾書,悶頭算賬。
——那些打前清就留下的公員,俸祿是從上個月算起的,從陳軍占領蒙陰之日開始算。
薪水一次補發一個半月的,這倒沒什麽,畢竟是實打實的一個半月麽。不過在最後麵,新朝就有新規定了。
首先是中秋節有獎勵的,四時八節的都有獎勵。
然後就還有一些叫人呲牙咧嘴的賬目了,比如外出補助——下鄉清丈田畝的,隨軍公幹的;比如加班費,熬夜加班有幾次,每個人都有留底,也是有錢的;再就是先進個人,連這個都有獎勵。
先進個人的評選在政府各機關中還是很鄭重其事的,雖然這名字聽著叫人呲牙,可好處顯而易見——日後提拔時候肯定有加分。
結果連這個政治意義巨大的項目都附帶的有經濟利益,那不知道叫多少人眼中冒起了精光。
而接下的工傷補助,就顯得很順理成章了。
下了班後,蒙陰縣城內一片熱鬧。
“呦老張,今個可是大出血啊。”
“發俸祿了。手裏難得有這麽多錢,不多花點心裏癢癢。”
“哈哈,那我也趕緊去。趁著天還沒黑,割點肉,再給老婆孩子扯幾尺布。兄弟告辭了。”
“慢走!”
剛剛曆經戰火,蒙陰城內本來就不怎麽繁榮的經濟更加蕭條了。然後就是這蕭條的蒙陰城中,各家商戶肉鋪門前卻陡然熱鬧了起來。
然後沒等天黑,新朝給做公的發大錢了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小縣城了。
這般來也沒什麽,可是當地的縣長沒過幾天就感覺到了不對勁。要是光縣政府各機關單位的人突然幹勁大增也就罷了,可問題是老百姓忽的更加馴服了。
之前宣傳部的人是敲鑼打鼓也喊不來多少老百姓,可現在鑼鼓一響,很多百姓就乖乖的到了。
然後他使人一探訪,才知道一切都跟那撥發下來薪水有關係。
當官的做公的工資高啊,這證明新朝有錢啊。
新朝廷有錢還不夠好嗎?
要知道在此前時候,蒙陰縣城,乃至是整個齊魯都在流傳著同一個謠言——趙家天下當官做公的數倍十倍與大青果,當兵的軍餉也數倍於大清兵,這老百姓的負擔該有多麽重啊。才能養活得了大陳朝!
這般說的乍然一看還真的很有道理。
滿清一個縣衙的官吏數量真心不多,比如蒙陰,隻有六七十人,而一些大縣也頂多百多號人。
可現在呢?
蒙陰縣光是縣城的官吏就三四百人,再加上城外鄉鎮,絕對是超五百人。
這可不就叫城內百姓都人心惶惶了。
城內商戶百姓們都怕立馬就要挨刀殺了呢。
可結果呢?
一個多月過去了,也沒見新朝苛捐雜稅啊。反倒不少清朝的苛捐雜稅被裁免了。
實際上老百姓哪裏知道我大清衙門裏的內幕真情啊。
哪怕在衙役書吏“比較少”的齊魯省,大一點的縣,白役書吏十倍於正式編製者都很正常了,小一點的縣也得有好幾百號白役。
在南方一些經濟發達的縣,白役的數量甚至有兩千多人。否則真當我大清各州縣“紛紛入署,托名辦公”是假的啊。
為什麽如此?
那一句“托名辦公”就道出了這看似“臨時工”角色的誘惑所在了——拉大旗作虎皮,財源當然滾滾來。
陳軍的到來可以說是從根本上革除了這項弊政。
短時間裏百姓們還沒什麽感覺,可時間一長他們就能知道好處了。
新朝要發俸祿了。
事實上打津門之戰後,齊魯與京城聯係斷絕,滿清這邊的官吏就再沒發過薪水。
所有的錢糧都被阿克登、劉墉用在了軍事上。
現在齊魯的秩序漸漸恢複了正常,各地政府機關雖然還空著大把的位置沒人幹,但社會秩序到底是恢複了正常。
肯定不會再出現有了人命官司而找不到‘衙門官差’受理的情況了。
所以這發俸祿發薪水自然也是理所應當的。
不過先前早有風聲,說新朝會給一些人補發工資——就是那些個前清留下的人。
像錢二華這種失業再就業的前清衙役不少,但也有一些幸運的,比如蒙陰這裏,陳軍殺到後對前清的衙役官吏就來了一次拉清單——而刀子板子沒有落到身上的人還就繼續幹活。
隻不過這種人數量不多。
很多地方還是跟濟南府一樣,大開考試之門。
但在那種情況下,那些個從前清留下的公人是拿不到工資的。
之多政府這邊管飯,隨便吃,還能帶迴家裏去。但俸祿工資是真一個子也沒有的。
現在有消息說上頭會給這些人補工資,雖然大家夥議論紛紛,但沒幾個人當會事——從古至今哪有官府趕著趟的給底下小吏發俸祿的呢?
便是再覺得新朝靠譜的人,也覺得最多會分點小錢,甚至大家夥更關心的都是這第一個月的俸祿會被克扣去多少。
嗯,一個個都被克扣慣了,都覺得克扣有理了。
滿清的老傳統——對上麵孝敬,從縣太爺到錢糧師爺再到典史和各房各班的典吏班頭,你一點我一點,看著每個人都不說,加在一起就著實叫人肉疼。
所以滿清吏治腐敗,胥吏貪汙,這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他們的錢糧本就不多,再被這般克扣,不從外邊早些吃食來,他們還怎麽過活啊?
結果當那些亮晶晶的銀元銅角子發到手裏時,很多人的第一動作就是先放到嘴裏狠狠咬一口,看看是不是真的,然後再一五一十的數上好幾遍,再然後……,一個個都悶聲大發財,揣上錢袋趕緊離開。
沒誰是傻子,會在這事兒上鑽牛角尖。
哪怕上頭真的給算錯了呢,那也是上頭錯的,自己占便宜就好了。
確是沒幾個人會認認真真的去看財務科旁邊公告欄裏張貼的告示。
那上麵早已經張貼了新的布告,正是關於此次發放俸祿薪水的標準和規則。
在公告欄下麵,還很體貼的放著一套桌椅板凳,以及筆墨紙硯等,甚至連算盤都備好了。
這些都是給那些覺得自己拿錢少了的人準備的。
事實上雖然大多數人都溜之大吉了,但還是有一些人注意到了這個,掰著手指頭計算著什麽,有些人則幹脆坐到桌子前奮筆疾書,悶頭算賬。
——那些打前清就留下的公員,俸祿是從上個月算起的,從陳軍占領蒙陰之日開始算。
薪水一次補發一個半月的,這倒沒什麽,畢竟是實打實的一個半月麽。不過在最後麵,新朝就有新規定了。
首先是中秋節有獎勵的,四時八節的都有獎勵。
然後就還有一些叫人呲牙咧嘴的賬目了,比如外出補助——下鄉清丈田畝的,隨軍公幹的;比如加班費,熬夜加班有幾次,每個人都有留底,也是有錢的;再就是先進個人,連這個都有獎勵。
先進個人的評選在政府各機關中還是很鄭重其事的,雖然這名字聽著叫人呲牙,可好處顯而易見——日後提拔時候肯定有加分。
結果連這個政治意義巨大的項目都附帶的有經濟利益,那不知道叫多少人眼中冒起了精光。
而接下的工傷補助,就顯得很順理成章了。
下了班後,蒙陰縣城內一片熱鬧。
“呦老張,今個可是大出血啊。”
“發俸祿了。手裏難得有這麽多錢,不多花點心裏癢癢。”
“哈哈,那我也趕緊去。趁著天還沒黑,割點肉,再給老婆孩子扯幾尺布。兄弟告辭了。”
“慢走!”
剛剛曆經戰火,蒙陰城內本來就不怎麽繁榮的經濟更加蕭條了。然後就是這蕭條的蒙陰城中,各家商戶肉鋪門前卻陡然熱鬧了起來。
然後沒等天黑,新朝給做公的發大錢了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小縣城了。
這般來也沒什麽,可是當地的縣長沒過幾天就感覺到了不對勁。要是光縣政府各機關單位的人突然幹勁大增也就罷了,可問題是老百姓忽的更加馴服了。
之前宣傳部的人是敲鑼打鼓也喊不來多少老百姓,可現在鑼鼓一響,很多百姓就乖乖的到了。
然後他使人一探訪,才知道一切都跟那撥發下來薪水有關係。
當官的做公的工資高啊,這證明新朝有錢啊。
新朝廷有錢還不夠好嗎?
要知道在此前時候,蒙陰縣城,乃至是整個齊魯都在流傳著同一個謠言——趙家天下當官做公的數倍十倍與大青果,當兵的軍餉也數倍於大清兵,這老百姓的負擔該有多麽重啊。才能養活得了大陳朝!
這般說的乍然一看還真的很有道理。
滿清一個縣衙的官吏數量真心不多,比如蒙陰,隻有六七十人,而一些大縣也頂多百多號人。
可現在呢?
蒙陰縣光是縣城的官吏就三四百人,再加上城外鄉鎮,絕對是超五百人。
這可不就叫城內百姓都人心惶惶了。
城內商戶百姓們都怕立馬就要挨刀殺了呢。
可結果呢?
一個多月過去了,也沒見新朝苛捐雜稅啊。反倒不少清朝的苛捐雜稅被裁免了。
實際上老百姓哪裏知道我大清衙門裏的內幕真情啊。
哪怕在衙役書吏“比較少”的齊魯省,大一點的縣,白役書吏十倍於正式編製者都很正常了,小一點的縣也得有好幾百號白役。
在南方一些經濟發達的縣,白役的數量甚至有兩千多人。否則真當我大清各州縣“紛紛入署,托名辦公”是假的啊。
為什麽如此?
那一句“托名辦公”就道出了這看似“臨時工”角色的誘惑所在了——拉大旗作虎皮,財源當然滾滾來。
陳軍的到來可以說是從根本上革除了這項弊政。
短時間裏百姓們還沒什麽感覺,可時間一長他們就能知道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