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城已經一片肅殺。
城守尉富祥作為本地的最高軍事長官,正跟現任臨清知州俞天石立在城頭上眺望著城外的趙軍騎兵。
他們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放棄了外圍的土城,集中所有的力量縮進了臨清新城。
“好像就隻有這麽些馬隊?”
富祥心裏頭激動無比,津門鎮的兵馬已經過了武城,兵力足有三千人,眼看著就要抵到臨清,而趙軍趕到的卻隻有數百騎兵,這簡直是上天在絕境之中又給他了一線生機啊。
俞天石也是一樣的激動。
臨清城內隻有五百八旗,便是把所有的旗人餘丁全部召集,也才七八百人,質量還堪憂的很。
綠營又全被調去魯東了,他手下隻有百十號衙役和二三百名臨清倉的庫丁,這麽點力量如何保得住臨清?
還好津門鎮來得快。
三千兵馬豈能懟不過數百騎兵?而且他們也不是死人,關鍵時刻自然會伸手的。
不過與兩個主官激動的表情不相同,城頭上的八旗兵和糧倉的庫丁是全都緊張的很。
臨清土城裏的無數商戶居民也紛紛逃離。
上次清水教起事給臨清帶來的傷痛他們還記憶猶新,這一迴又豈敢還留在土城?
萬一再遇到‘且戰且焚’的慘事,他們可無福消受。
幸好趙軍並不阻攔他們逃走。
而楊壘這個時候也滿是感慨的打量著臨清。
當初他跟隨王倫殺到這裏的時候,那叫一個意氣風發。可誰能料到他們連堅固的臨清城都拿下來了,卻被萬朝興、音濟圖拚死擋住,斷送了北上的道路,也斷送了清水教的前景。
從這裏轉而東去,那隻是慢性死亡。
楊壘這些年見識日廣,對當初的事也越發有了新的認知。
或許從大軍離開臨清轉而向東的那一刻起,他義父就已經死了。
“他娘的,還是晚了一步!”
楊壘身後有人罵道。
“咱們去北邊。”
楊壘則無所謂一笑,他是騎兵,本就不善攻城。趙亮派他過來的目的也隻是有棗沒棗打三竿,如果能趁著清軍不備搶下城池最好。可要是搶不下,那就移師城北,切斷清軍進援的通道。
臨清城內的清軍也就這麽多了。等後頭的主力趕到了,裏頭的這些個八旗兵們不堪一擊的。
津門鎮的兵馬正在急速往臨清趕,然後在渡口驛的時候接到了消息,說一支趙軍馬隊已經趕到了臨清城北。
領兵的副將丁睿立刻召集了手下軍官商議。
這些人不管是膽怯還是勇敢,腦子都不傻。聽到消息後都立即建議丁睿速速出兵,不然等到趙軍的後續人馬趕到,他們想要進臨清城就難了。
要是真的丟了臨清城,丟了那麽多的糧食,他們還能有好嗎?
臨清磚城北城上槍炮聲響徹雲霄。
捕頭趙五瞥了一眼正舉著腰刀在槍炮聲中大喊大叫的驍騎校,心中暗罵一聲:“浪費藥粉!”
外頭的趙軍根本就沒真的想城頭逼近,這些個滿洲大爺就跟被捅了後定的老虎一樣跳起來了,火槍火炮一股腦的往城外射去,除了浪費屁用也沒有。
扔下了這句話後,趙五繼續迴去睡覺。
從昨天接到急報,大名府完蛋了後,他就一直忙活到今天上午。
百十個衙役差官和二三百庫丁不停的從庫房裏把藥粉、鉛彈、炮彈等等搬上城頭。趙五都困死了,可叫他們惡心的是,今天早上吃飯時候,他們這些幹活的竟還遠沒有那些袖手旁觀的八旗大爺們吃的好。
他也沒這麽想過,誰能超過那些八旗大爺呢。但大家夥吃一樣的夥食總行吧?他們都勞累了一天一夜了。可是沒有!
八旗大爺們吃的滿嘴流油,他們卻隻有青菜豆腐。嗯,大米飯倒是管飽管夠。
“呸!”趙五想起來就氣。
然後問題就又來了——竟然有人把給他們的銀子兌換成了糧食,還是按照市價兌換的。
趙五當場就氣的罵出聲來了。
這種事兒要是換到別處還是個大好事,但臨清缺糧食嗎?他們缺的是銀子好伐。
然後到了中午,沒飯了。
因為八旗大爺們是一天兩頓,所以他們這些人就也是一天兩頓。還說如果不願意就發給菜銀子讓他們這些團勇去自行采買菜食,給的銀子依舊是按照市價,可卻是兩天前的市價。
這不是扯淡嗎?
他們就是不去城裏逛蕩,那也知道臨清磚城內菜價必然飛漲,豬羊雞鴨更是會漲到了天上去,可能也就糧價還能保持平穩,因為誰都知道城內不缺糧食。
趙五覺得這臨清城要真能守住了,才會有鬼。
看看他們這些人,誰不窩了一肚子的火?
……
臨清北十裏外的王家橋。
出乎楊壘的預料,他手下竟然多出了一支援軍。
這是一支大約二三百人的隊伍,打著一麵黃綢漢字大旗向他來報告了。
原來他們是梁行舟匆忙中緊急組織的一批人手。
皇漢給梁行舟傳達的命令又一次送到了他手上,叫他全力以赴幫助東來的趙軍奪取臨清,並且在委任他為魯東總管——從大致麵上他跟彭功昌算是同一個級別了。
信上還就皇漢與趙家的事兒做了一個簡短的說明——說等到一切穩定了,他跟趙亮親自見上一麵後,一切就都會明白的。
梁行舟必須要遵命啊,先就給了心腹何大奎一個團長的官銜,讓他召集一批人手往臨清移動。
何大奎也不含糊,帶著七拚八湊湊來的二三百人就上路了。
當然一路上打的是增援臨清的民團的旗號。
這二三百人裏倒沒有幾個拿冷兵器的,隻是他們的火器質量太參差不齊了。有山溝裏出產的趙軍製式火器,有本地手工打造的土槍,還有清軍用的鳥槍。
“弟兄們,都給我聽好了!哪一個先打中清兵了,不管是打死還是打傷,賞銀元十塊,老子這裏有大哥批準的一萬塊銀元,就看你們有沒本事拿了!”
看到清軍出現,所有人都知道戰鬥就要打響了。
楊壘這邊自然都沉得住氣,何大奎這裏就有些人發慌緊張了,但何大奎反應很快,立刻拿出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一招,果然是見效。
“噢!”本來還有些緊張的魯東兵立馬歡聲四起,不知道多少人眼睛通紅的看著前麵的清兵,那還是清兵嗎?不,那是白花花的銀元。
士氣鬥誌是肉眼可見的高昂起來了。
城守尉富祥作為本地的最高軍事長官,正跟現任臨清知州俞天石立在城頭上眺望著城外的趙軍騎兵。
他們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放棄了外圍的土城,集中所有的力量縮進了臨清新城。
“好像就隻有這麽些馬隊?”
富祥心裏頭激動無比,津門鎮的兵馬已經過了武城,兵力足有三千人,眼看著就要抵到臨清,而趙軍趕到的卻隻有數百騎兵,這簡直是上天在絕境之中又給他了一線生機啊。
俞天石也是一樣的激動。
臨清城內隻有五百八旗,便是把所有的旗人餘丁全部召集,也才七八百人,質量還堪憂的很。
綠營又全被調去魯東了,他手下隻有百十號衙役和二三百名臨清倉的庫丁,這麽點力量如何保得住臨清?
還好津門鎮來得快。
三千兵馬豈能懟不過數百騎兵?而且他們也不是死人,關鍵時刻自然會伸手的。
不過與兩個主官激動的表情不相同,城頭上的八旗兵和糧倉的庫丁是全都緊張的很。
臨清土城裏的無數商戶居民也紛紛逃離。
上次清水教起事給臨清帶來的傷痛他們還記憶猶新,這一迴又豈敢還留在土城?
萬一再遇到‘且戰且焚’的慘事,他們可無福消受。
幸好趙軍並不阻攔他們逃走。
而楊壘這個時候也滿是感慨的打量著臨清。
當初他跟隨王倫殺到這裏的時候,那叫一個意氣風發。可誰能料到他們連堅固的臨清城都拿下來了,卻被萬朝興、音濟圖拚死擋住,斷送了北上的道路,也斷送了清水教的前景。
從這裏轉而東去,那隻是慢性死亡。
楊壘這些年見識日廣,對當初的事也越發有了新的認知。
或許從大軍離開臨清轉而向東的那一刻起,他義父就已經死了。
“他娘的,還是晚了一步!”
楊壘身後有人罵道。
“咱們去北邊。”
楊壘則無所謂一笑,他是騎兵,本就不善攻城。趙亮派他過來的目的也隻是有棗沒棗打三竿,如果能趁著清軍不備搶下城池最好。可要是搶不下,那就移師城北,切斷清軍進援的通道。
臨清城內的清軍也就這麽多了。等後頭的主力趕到了,裏頭的這些個八旗兵們不堪一擊的。
津門鎮的兵馬正在急速往臨清趕,然後在渡口驛的時候接到了消息,說一支趙軍馬隊已經趕到了臨清城北。
領兵的副將丁睿立刻召集了手下軍官商議。
這些人不管是膽怯還是勇敢,腦子都不傻。聽到消息後都立即建議丁睿速速出兵,不然等到趙軍的後續人馬趕到,他們想要進臨清城就難了。
要是真的丟了臨清城,丟了那麽多的糧食,他們還能有好嗎?
臨清磚城北城上槍炮聲響徹雲霄。
捕頭趙五瞥了一眼正舉著腰刀在槍炮聲中大喊大叫的驍騎校,心中暗罵一聲:“浪費藥粉!”
外頭的趙軍根本就沒真的想城頭逼近,這些個滿洲大爺就跟被捅了後定的老虎一樣跳起來了,火槍火炮一股腦的往城外射去,除了浪費屁用也沒有。
扔下了這句話後,趙五繼續迴去睡覺。
從昨天接到急報,大名府完蛋了後,他就一直忙活到今天上午。
百十個衙役差官和二三百庫丁不停的從庫房裏把藥粉、鉛彈、炮彈等等搬上城頭。趙五都困死了,可叫他們惡心的是,今天早上吃飯時候,他們這些幹活的竟還遠沒有那些袖手旁觀的八旗大爺們吃的好。
他也沒這麽想過,誰能超過那些八旗大爺呢。但大家夥吃一樣的夥食總行吧?他們都勞累了一天一夜了。可是沒有!
八旗大爺們吃的滿嘴流油,他們卻隻有青菜豆腐。嗯,大米飯倒是管飽管夠。
“呸!”趙五想起來就氣。
然後問題就又來了——竟然有人把給他們的銀子兌換成了糧食,還是按照市價兌換的。
趙五當場就氣的罵出聲來了。
這種事兒要是換到別處還是個大好事,但臨清缺糧食嗎?他們缺的是銀子好伐。
然後到了中午,沒飯了。
因為八旗大爺們是一天兩頓,所以他們這些人就也是一天兩頓。還說如果不願意就發給菜銀子讓他們這些團勇去自行采買菜食,給的銀子依舊是按照市價,可卻是兩天前的市價。
這不是扯淡嗎?
他們就是不去城裏逛蕩,那也知道臨清磚城內菜價必然飛漲,豬羊雞鴨更是會漲到了天上去,可能也就糧價還能保持平穩,因為誰都知道城內不缺糧食。
趙五覺得這臨清城要真能守住了,才會有鬼。
看看他們這些人,誰不窩了一肚子的火?
……
臨清北十裏外的王家橋。
出乎楊壘的預料,他手下竟然多出了一支援軍。
這是一支大約二三百人的隊伍,打著一麵黃綢漢字大旗向他來報告了。
原來他們是梁行舟匆忙中緊急組織的一批人手。
皇漢給梁行舟傳達的命令又一次送到了他手上,叫他全力以赴幫助東來的趙軍奪取臨清,並且在委任他為魯東總管——從大致麵上他跟彭功昌算是同一個級別了。
信上還就皇漢與趙家的事兒做了一個簡短的說明——說等到一切穩定了,他跟趙亮親自見上一麵後,一切就都會明白的。
梁行舟必須要遵命啊,先就給了心腹何大奎一個團長的官銜,讓他召集一批人手往臨清移動。
何大奎也不含糊,帶著七拚八湊湊來的二三百人就上路了。
當然一路上打的是增援臨清的民團的旗號。
這二三百人裏倒沒有幾個拿冷兵器的,隻是他們的火器質量太參差不齊了。有山溝裏出產的趙軍製式火器,有本地手工打造的土槍,還有清軍用的鳥槍。
“弟兄們,都給我聽好了!哪一個先打中清兵了,不管是打死還是打傷,賞銀元十塊,老子這裏有大哥批準的一萬塊銀元,就看你們有沒本事拿了!”
看到清軍出現,所有人都知道戰鬥就要打響了。
楊壘這邊自然都沉得住氣,何大奎這裏就有些人發慌緊張了,但何大奎反應很快,立刻拿出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一招,果然是見效。
“噢!”本來還有些緊張的魯東兵立馬歡聲四起,不知道多少人眼睛通紅的看著前麵的清兵,那還是清兵嗎?不,那是白花花的銀元。
士氣鬥誌是肉眼可見的高昂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