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保腦子裏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采買!


    但他也知道,這‘采買’兩字根本就說服不了當今的戶部尚書王際華。


    滿清一直來發放的‘祿米’都是大米,你不可能猛地換成了小麥,二者同樣是一石,卻錯了一半的重量呢。


    而就算是換成同價位的小麥發放祿米,清廷從就近的糧食產地采買那麽多的糧食,再從水路、陸路轉運到京師,那期間要花費的金額也將是一個戶部所不能承受的天文數字。


    京城周遭的糧食產地,說白了就是中原。


    齊魯本來也能分擔一些,而且有水陸貫通,耗費遠少於陸路運輸,可齊魯這不是出亂子了麽?別說分擔糧食了,戰後魯西北還需要大批的糧食來賑濟呢。


    而中原到京城,這當中沒有水路貫通,隻能走陸路轉運,隻要一想到那巨大的采買數額,和轉運所路上需要的人丁、車馬,申保就有種敗退的感覺。


    都不需要王際華來反駁,他自己就覺得不行!


    但除了‘采買’一法,朝廷又能怎麽辦呢?臨清糧倉裏儲備了大幾十萬石的糧米,幾乎占據了全年漕糧數額的兩成,在本來的計劃中,這裏頭很大一部分糧米是會在接下的九月、十月裏陸續運到通州的,現在不成了,沒糧食了,這個巨大的‘虧空’不是你視而不見就能彌補的了的。


    申保腦殼都要爆炸了。最後隻能迅速從通州趕往京城的戶部衙門。


    等他趕到的時候,時任戶部漢尚書的王際華已經把手下的滿漢左右侍郎全都召集齊了。


    曆朝曆代的六部都是隻有一個尚書倆侍郎的,可滿清不一樣,它要滿漢分開,有一個漢尚書,一定還要有一個滿尚書。有兩個漢侍郎,一定還要有兩個滿侍郎。


    此時的戶部漢尚書就是王際華,滿尚書則是遠在大小金川幹仗的阿桂。


    兩個滿戶部侍郎分別是英廉與福康安,兩個漢尚書則是梁國治與金簡,


    金簡是乾隆的便宜小舅子,高麗棒子的後代,清軍兩次蹂躪朝鮮,抓了不少人迴去,其妹為乾隆的淑嘉皇貴妃。家勢本為內務府包衣,後被抬入了漢軍正黃旗。


    可別看金簡是漢軍旗人,但那也是‘漢人’了,所以他能當戶部的漢侍郎。


    阿桂現下遠在大小金川,戶部事宜自然就有漢尚書王際華一人主辦。但大堂上英廉的地位絲毫不弱於王際華,因為那滿軍左侍郎隻是人英廉的兼職之一,人家還是刑部尚書呢。


    福康安也一樣不在場,跟阿桂一樣在大小金川前線,隻有梁國治和金簡兩人乖乖的在下頭。


    “這事如何處置,大家都議一議吧!”


    王際華很頭疼的說道。


    他不去想那些大米究竟是怎麽不翼而飛的,他隻知道這種事兒一旦出現後,能把糧食找迴來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如此,這大幾十萬石的大米要該怎麽彌補呢?


    總不能一下子全加到來年的漕糧中吧?


    那樣的話江南士紳還不要沸反盈天啊?


    天底下就沒這樣的道理啊。臨清糧倉的糧食是官府無能才弄丟的,他們江南納錢納糧,朝廷賦稅可分文未少!


    同時他王際華的名聲也會臭到了家,他本就是江南人麽。當了那麽大的官,不能為家鄉謀福也就罷了,現在老鄉們遭遇不公了,他要還一聲不吭,甚至是隻做隨聲附和,江南士子不戳他老王家的脊梁骨才怪!


    大幾十萬石的漕糧可不是個小數目,按照規矩,漕糧任務地區除了擔負漕糧外還必須支付各種的額外開支(附加稅),如征收過程中的各種耗費,以及運河運輸的全程所需費用。後者不僅包括運夫的工資,還包括補償途中必然會發生的缺損(如丟失、黴爛)的備用糧食。


    王際華乃戶部尚書,大清朝的財政大管家,對內裏細節是一清二楚。以他老家江浙為例,除了百十萬石的漕糧外,包括了各種額外加征項目,大致算一算,每石額征漕糧的額外加征數大約是五鬥米,還有銀兩錢左右(0.2)。這般便是以北地米價計算,額外加征也相當於額征糧的六成了。


    這還隻是官府的賬簿,實際是百姓的負擔隻能更沉重。


    大幾十萬石的漕糧放到明麵上說就是上百萬石的稻米,江南便是再富庶,也不能視百十萬石的大米為無物啊。


    何況就算是順利的加進漕糧裏了,那也隻能等到來年。京城缺的這幾十萬石糧食可是現在!


    誰也不可能在京城才缺糧的時候,就立馬把遠在江南的糧食給及時送入京城啊。


    對於清廷而言,對於他所主導的戶部上下官員而言,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


    你就是把虧額給抹消了,你也不能如意如願的把糧食及時運入京城。這樣的話,那虧額抹消的就是再順利,又有什麽用呢?


    王際華他們現在麵臨的難題,不僅是拿不出那麽多的糧食,更是如何把糧食運到京城的事。


    現在已經是九月了,已經是後秋裏了。最多再有兩個月就要入冬封河了,卻偏生出了這等的岔子來。就算臨清已經收複,漕運已經暢通,朝廷也沒漕糧運輸啊。


    每年的漕糧都是在秋後才征收,到十二月裏徹底征齊。現在各省漕糧的征收可能都還沒開始。


    而且還有那漕船呢。沒船你怎麽運糧食?


    而現在行船去京城,江南一帶的漕船即便能抵到也沒法返迴了,漕丁不安撫好處理好能行嗎?


    再說了,就大清漕運這幅現況,想要利索的組織起大批的漕船重新運輸,談何容易?


    滿清的漕船是很多,但這些漕船都是以府、州為單位,大家十人一船,十船一幫,十船互保。運送漕糧時候,都是按時間表分批向前京城的,一年隻打一個來迴。


    可不是說所有的漕船都統歸一人(衙門)管轄,他(衙門)可以隨意的調動安排漕船運作的。


    那怎麽可能呢!


    滿清的漕運一年近四百萬石糧食,涉及了中原、齊魯、江南、兩湖多個省份。


    隻是征糧的重點在長江以南地區,中原、齊魯所分擔的漕糧極少。


    分布這麽廣泛,那根本不可能統一管理。通訊上的落後就決定了漕運必須是分散而行的。


    畢竟,相對於漕運所涉及到的諸多省份,大運河就隻有窄窄的一條,那不可能叫各省州府的糧船無秩序的自由前往京城。


    所以說,這漕運既是一項活動,也是一項製度,對於任何一個朝廷而言,糧食運輸必須是有序的,否則規模巨大、費時漫長、涉地數省、船隻眾多的漕運根本無法年複一年、連綿不斷地轉輸接運下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漢風雄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漢風雄烈並收藏乾隆朝的造反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