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式織布機是什麽?
那就是飛梭!
雍正十一年,也就是西曆的1733年,英國的一個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這飛梭是幹甚麽的呢?它又是什麽樣的呢?
實際上飛梭就是一個安裝在滑槽裏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能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迴穿行。
這就對織布大大有益了。
大家都知道織布是經緯交錯的,這個梭子就是載有紆子並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的機件,它的運作速度直接關係到了織布的效率。
而且因為中國的織布機多是一個人在做,尤其是女性,她們用梭子引導緯紗的時候,兩個胳膊相互配合,一邊穿進來,一邊拉過去,於是織布機就要做得小一些,布匹的寬幅也跟著小了下來,這樣才方便梭子左右穿梭緯紗麽。
外頭引進來的少許洋布之所以寬幅大,那是因為約翰牛的織布機習慣於兩人配合做工,也就是說在飛梭被發明之前,西方織布機的梭子是兩個人從兩邊來迴傳遞的。這樣固然是費人工,但布匹的橫麵寬幅也跟著變大了。
而在飛梭被發明之後,一個人就能完成以往需要兩人配合的織布工作了,而且能織比以前更寬的布。
因為飛梭穿梭經緯紗線,靠的是內置的彈簧的力量,是機械的力量。
所以飛梭的發明使得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約翰牛織布工人織布的效率,以至於約翰牛市麵上的棉紗又供不上使用了,間接的導致了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從而揭開了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大序幕。
趙亮手中現在隻有飛梭織布機,但珍妮紡織機對他言也是小菜一碟,隻不過他沒有搞出來。
這兩樣作為某點曆史文中主角攀科技樹時經常要出現的東西,前世的趙亮不止一次的詢問過度娘,看過它們的動畫原理小視頻。內中結構一清二楚。
在周家口的鐵匠鋪開啟後,隨著第一批實用性彈簧的出現,趙亮就很輕易的就copy出了飛梭,但對於珍妮機麽,他現在還不需要。
和珅自然沒有織過布,但他對織布機的效率還是很清楚的,也知道織布機的大小。看著眼前這一台明顯要比以往見到的織布機更寬大,操作實踐中效率也明顯更加迅速的機械,他的兩隻眼睛裏滿是憧憬。
這是織布機麽?放屁,這是實實在在的功勞。
是能夠叫他的大靠山英廉一舉拋開身上晦氣的大功勞。
“好,好,此神器也,真神器也——”
想得再多再美也不如親眼一見,腦子裏陷入了無邊遐想的和珅激動的簡直要難以自抑,拍著織布機大聲的叫著。好半天才鎮定下了心神,對趙亮不做遮掩的說道:“先生真和某恩人也,此物神奇一如先生所言,分毫不差。於天下人有大用,於我和珅更有大用。”
雖然東西是趙亮的,可作為趙亮’獻禮’的經手人,和珅也就罷了,他背後的英廉也罷,那是都有大好處的。
這妥妥的能叫英廉在乾隆麵前賣個大好,而這個‘好’在英廉等一幹重臣剛剛因事受到了皇帝斥責的時候,於英廉個人言絕對的是萬金不換。
趙亮聽出了一點話外音,但他先前半點英廉受懲的風頭都沒有探聽到,就跟蘇和泰一事一般,雙方的情報嚴重不對稱,他就是腦子再靈活也猜測不出真像。
事實是,就在趙亮上京的路上,兵部右侍郎高樸(高斌的孫子,慧賢皇貴妃的侄子)彈劾太監高雲從向左都禦史觀保,侍郎申保、倪承寬、吳壇等泄露道府記載。乾隆皇帝大為震怒,就問英廉等一幹內廷八旗重臣知不知道這事兒。
英廉等人紛紛說自己不知道,乾隆心裏清楚啊,他們不知道才有鬼呢。下詔詰責,“雲從以賤役無忌憚,豈可不亟為整飭以肅紀綱?但不屑因此興大獄,故不複窮治。諸大臣豈無見聞,獨高樸為之陳奏,內省應自慚……”,乃命奪諸臣職,卻又叫之從寬留任。
可以說是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於英廉等受罰諸臣言,都不過是一場表麵功夫。但再是表麵的功夫,那英廉等人的臉麵也受損了。
這個時候英廉能忽的立下大功,會不會受到皇帝真金實銀的嘉獎且不提,隻說這受損的顏麵,是徹底的彌補過來了。
在趙亮所知道的曆史時空中,和珅的太嶽馮英廉的仕途鴻運顯然還長久著呢。
當初查和珅的時候他也順帶著瞄了幾眼英廉,太具體的細節趙亮是記不清了,可大致脈絡他還是有印象的。那馮英廉也是個bug,自從入仕以來就步步高升,中途幾乎就沒瓶頸攔截。眼下才是乾隆三十九年,馮英廉還能再風光十年呢。
但和珅不是馮英廉,他的位置低,眼界還有點淺,皇帝對他言那就是真正的‘天’,自己的大靠山太嶽馮英廉受到了詔書詰責,可就像一塊大石頭橫在他心口了。
和珅他不會擅自做什麽,但他知道這個時候英廉甭管能靠什麽在皇帝麵前賣個好,那就能大大緩解其中之“危機”。
趙亮對這些內幕一無所知,自然猜不出因果來,但他還是歡歡喜喜的送別了和珅,並與之約定了明日一塊去英廉府上。
和珅離去之後,會館內的司事、夥計再看趙亮一行人的目光就變得有些不同了。
之前是平常人視之。
這上京做買賣的人他們見多了。
可是做‘買賣’能做到引的官老爺冒著宵禁來訪,這就是大能耐了。
四九城裏能無視宵禁的官兒很多很多,可任是哪一個,在他們眼中那都稱得上貴人。
內心是更加的好奇,這夥兒憑什麽使得貴人夜裏來訪?趙亮他們自從抵京以後,一直都很低調很不顯山漏水的。
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發跡後往京城發展的酒樓少東家。
可眼下的這本事,又哪裏是經營酒樓就能經營出來的啊!
再說了,那鬆鶴樓在中原生意做的再是紅火,影響力也傳不到京城啊?
可那來訪的貴人,通體一身貴氣,相貌硬挺,看著就是不凡。
那就是飛梭!
雍正十一年,也就是西曆的1733年,英國的一個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這飛梭是幹甚麽的呢?它又是什麽樣的呢?
實際上飛梭就是一個安裝在滑槽裏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能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迴穿行。
這就對織布大大有益了。
大家都知道織布是經緯交錯的,這個梭子就是載有紆子並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的機件,它的運作速度直接關係到了織布的效率。
而且因為中國的織布機多是一個人在做,尤其是女性,她們用梭子引導緯紗的時候,兩個胳膊相互配合,一邊穿進來,一邊拉過去,於是織布機就要做得小一些,布匹的寬幅也跟著小了下來,這樣才方便梭子左右穿梭緯紗麽。
外頭引進來的少許洋布之所以寬幅大,那是因為約翰牛的織布機習慣於兩人配合做工,也就是說在飛梭被發明之前,西方織布機的梭子是兩個人從兩邊來迴傳遞的。這樣固然是費人工,但布匹的橫麵寬幅也跟著變大了。
而在飛梭被發明之後,一個人就能完成以往需要兩人配合的織布工作了,而且能織比以前更寬的布。
因為飛梭穿梭經緯紗線,靠的是內置的彈簧的力量,是機械的力量。
所以飛梭的發明使得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約翰牛織布工人織布的效率,以至於約翰牛市麵上的棉紗又供不上使用了,間接的導致了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從而揭開了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大序幕。
趙亮手中現在隻有飛梭織布機,但珍妮紡織機對他言也是小菜一碟,隻不過他沒有搞出來。
這兩樣作為某點曆史文中主角攀科技樹時經常要出現的東西,前世的趙亮不止一次的詢問過度娘,看過它們的動畫原理小視頻。內中結構一清二楚。
在周家口的鐵匠鋪開啟後,隨著第一批實用性彈簧的出現,趙亮就很輕易的就copy出了飛梭,但對於珍妮機麽,他現在還不需要。
和珅自然沒有織過布,但他對織布機的效率還是很清楚的,也知道織布機的大小。看著眼前這一台明顯要比以往見到的織布機更寬大,操作實踐中效率也明顯更加迅速的機械,他的兩隻眼睛裏滿是憧憬。
這是織布機麽?放屁,這是實實在在的功勞。
是能夠叫他的大靠山英廉一舉拋開身上晦氣的大功勞。
“好,好,此神器也,真神器也——”
想得再多再美也不如親眼一見,腦子裏陷入了無邊遐想的和珅激動的簡直要難以自抑,拍著織布機大聲的叫著。好半天才鎮定下了心神,對趙亮不做遮掩的說道:“先生真和某恩人也,此物神奇一如先生所言,分毫不差。於天下人有大用,於我和珅更有大用。”
雖然東西是趙亮的,可作為趙亮’獻禮’的經手人,和珅也就罷了,他背後的英廉也罷,那是都有大好處的。
這妥妥的能叫英廉在乾隆麵前賣個大好,而這個‘好’在英廉等一幹重臣剛剛因事受到了皇帝斥責的時候,於英廉個人言絕對的是萬金不換。
趙亮聽出了一點話外音,但他先前半點英廉受懲的風頭都沒有探聽到,就跟蘇和泰一事一般,雙方的情報嚴重不對稱,他就是腦子再靈活也猜測不出真像。
事實是,就在趙亮上京的路上,兵部右侍郎高樸(高斌的孫子,慧賢皇貴妃的侄子)彈劾太監高雲從向左都禦史觀保,侍郎申保、倪承寬、吳壇等泄露道府記載。乾隆皇帝大為震怒,就問英廉等一幹內廷八旗重臣知不知道這事兒。
英廉等人紛紛說自己不知道,乾隆心裏清楚啊,他們不知道才有鬼呢。下詔詰責,“雲從以賤役無忌憚,豈可不亟為整飭以肅紀綱?但不屑因此興大獄,故不複窮治。諸大臣豈無見聞,獨高樸為之陳奏,內省應自慚……”,乃命奪諸臣職,卻又叫之從寬留任。
可以說是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於英廉等受罰諸臣言,都不過是一場表麵功夫。但再是表麵的功夫,那英廉等人的臉麵也受損了。
這個時候英廉能忽的立下大功,會不會受到皇帝真金實銀的嘉獎且不提,隻說這受損的顏麵,是徹底的彌補過來了。
在趙亮所知道的曆史時空中,和珅的太嶽馮英廉的仕途鴻運顯然還長久著呢。
當初查和珅的時候他也順帶著瞄了幾眼英廉,太具體的細節趙亮是記不清了,可大致脈絡他還是有印象的。那馮英廉也是個bug,自從入仕以來就步步高升,中途幾乎就沒瓶頸攔截。眼下才是乾隆三十九年,馮英廉還能再風光十年呢。
但和珅不是馮英廉,他的位置低,眼界還有點淺,皇帝對他言那就是真正的‘天’,自己的大靠山太嶽馮英廉受到了詔書詰責,可就像一塊大石頭橫在他心口了。
和珅他不會擅自做什麽,但他知道這個時候英廉甭管能靠什麽在皇帝麵前賣個好,那就能大大緩解其中之“危機”。
趙亮對這些內幕一無所知,自然猜不出因果來,但他還是歡歡喜喜的送別了和珅,並與之約定了明日一塊去英廉府上。
和珅離去之後,會館內的司事、夥計再看趙亮一行人的目光就變得有些不同了。
之前是平常人視之。
這上京做買賣的人他們見多了。
可是做‘買賣’能做到引的官老爺冒著宵禁來訪,這就是大能耐了。
四九城裏能無視宵禁的官兒很多很多,可任是哪一個,在他們眼中那都稱得上貴人。
內心是更加的好奇,這夥兒憑什麽使得貴人夜裏來訪?趙亮他們自從抵京以後,一直都很低調很不顯山漏水的。
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發跡後往京城發展的酒樓少東家。
可眼下的這本事,又哪裏是經營酒樓就能經營出來的啊!
再說了,那鬆鶴樓在中原生意做的再是紅火,影響力也傳不到京城啊?
可那來訪的貴人,通體一身貴氣,相貌硬挺,看著就是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