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
關我屁事啊。
憐憫的看了一眼長安的方向,李承乾再轉過頭來時,則是換上了一副驕傲的樣子。因為,皇帝祭天的文中,也提到了他的功績。雖然歸類於皇天庇佑,但是他也是實打實的出現在祭天的文表裏了。
人就是這樣,明知道精神上的獎勵,屁用不頂,沒有實物獎勵來得實惠,但是真的得到了,卻還是會暗爽。
祭天的禮儀到此已經過了高氵朝部分,但是對於跪倒在地的大臣、勳貴們來說,接下來的才是最高氵朝的部分。
盧寬畢恭畢敬的取出一份聖旨,站在高處念道:“皇帝詔曰:朕唯聞君之所成,莫不功於臣下之輔。今泰山封禪,朕心甚喜,特表卿之功績於天地,另加恩賞。
趙國公、戶部尚書長孫無忌,兢兢業業,數解朕之憂慮於朝,特加封其三子長孫濬為常州刺史,爵封安康縣伯。
梁國公、中書令房玄齡,鞠躬盡瘁,有功於社稷不知凡幾,特加封其次子房遺愛為右衛將軍。
萊國公杜如晦.....”
盧寬每念到一個人名,被念到的人都會行四麵揖,笑得格外暢快。跟皇帝燒掉的祭文一樣,這份聖旨也會燒掉敬告上天。這榮譽,比起蔭庇兒子們要強的多了。
有開心的,自然也會有難過的。
當盧寬念完最後一個字,轉頭準備燒聖旨的時候,祭壇下頓時響起一大片的哭聲。這些,大多數都是沒被點名的。不同於平日裏的敘爵大典,如今沒有出現在聖旨名錄裏的人,恐怕自身的爵位已經不保了。同樣臉色不好,卻沒哭的,還有五姓等豪門的家主。他們作為大家族,就算沒對建國作出過貢獻,但是每家還是有一個郡公的爵位的。比如盧家的範陽郡公、崔家的博陵郡公....這一次,他們的名字並沒有被聖旨除名,但是令人沮喪的是,郡公,變成了郡侯。
看起來封地不變,隻是爵位掉了一個等級,可是,這裏麵的差別大了去了!因為這個“郡侯”,他們就要被新興貴族穩壓一頭,越來越難以唿吸了。
聽到身後連片的哭聲,正隨著皇帝朝天帝殿走的李承乾忍不住說:“父皇,您這一次削掉的爵位太多了吧,您之前不是說,贅肉要一刀一刀的剃嗎?”
李世民頭也不迴的說:“你知道什麽,趁著這一次的封禪大典,一次性的削掉他們,固然動作太大了,但是,卻是一勞永逸的最佳辦法。要是還按照以前的節奏削,估計能延續到你繼位的那一天。朕是開拓之主,自然威加海內,沒人敢反抗。
但是你不一樣了,這些人無論如何都坐實一個‘開國老臣’的名頭,到時候你要是動手,那可就要麵對他們的詰難了。”
李承乾點點頭,道理確實是這個道理啊,皇帝叫開國皇帝,也勉強夠格,可就是這樣,在更替政權的時候,還是動了屠刀,才威懾住了政局,到了自己那時候,還真沒辦法。
倒不是他不能狠下心來,隻是太平盛世持續的久了,驟然揮動屠刀,還是對自己人,就是尋常百姓都接受不了。
皇帝並沒有真的進入天帝殿,而是進了殿門前的一個帳篷。
才坐定,房玄齡等人就找了過來,叩謝皇恩。這是必須的流程,皇帝給了他們一份保障,他們也必須向皇帝效忠。哪怕這次,隻是名諱爵位出現在聖旨中,卻沒有另外加以封賞的。
一波又一波的大臣勳貴前來謝恩,卻唯獨沒有世家家主的身影。被削了爵位,代表他們已經徹底不被皇帝忌憚了,這個時候過來謝恩,怎麽看怎麽帶著濃濃的投降味道。
“啟稟陛下,下山的繩索已經拉好,接下來的儀式,在泰山之下進行,也是一樣的。”
儀式完滿的結束,再加上自己也出現在聖旨之內,盧寬很是興奮,雖然胳膊摔傷著,卻沒有一點疼痛的感覺。
點點頭,李世民問道:“五姓、吳中家族的那些人呢?”
“已經下山了。”
“嗬嗬,他們走的倒是快,也罷,朕對他們一肚子的怒火,已經削弱了一些,就不跟他們計較了。修建泰山登山路的事兒,朕準了,不過,每隔一段,必須有朕的一個雕像,也讓後人知道,這路是朕給他們修的!”
盧寬點頭領命,並沒有覺得這樣有什麽不對,反倒是李承乾對皇帝老爹的自戀,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跟後世一些人的郊遊不一樣,大隊的人往山下撤去,除了腳印、繩索還有建成的祭壇,沒有留下一點垃圾。
下山雖然比上山難,但是因為玄甲軍已經在險要的地方設置好了繩索,隻要不是四肢需要捐出去的,就都能有驚無險的下山。
原定需要四天以上,但是隻用了兩天的時間,就迴到了山下。
祭祀要持續七天,剩下的五天時間,皇帝還是要每天祭天一次,號稱是跟上天好好的交流交流。而這一次,皇後也將相隨。讓長孫一個大病初愈沒多久的人來說,登山實在是太殘酷了,所以皇帝就讓她留在了山下,讓她主持祭祀後土。
“細想想,父皇這一次封禪,還是精簡了啊,我聽說,其實本來的禮儀,應該是母後帶領著百官勳貴的命婦,也要一路相隨的。”
登山下山,讓李泰精疲力盡,所以下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肉上招唿。而李承乾和李恪,則是因為肉幹吃多了膩得慌,想要吃菜。所以兩相協調,火鍋就架到了架子上。
吃了一口青菜,李承乾點頭說:“你說的沒錯,我當初學習禮儀的時候,也看過這樣的章節。封禪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重於泰山的禮儀,不過父皇肯把自己的盛事變得不完美,也是一種勇氣,看樣子,他是把母後看的比儀式本身重要了。也罷,這下我倒是放心讓母後跟著迴長安了。”
看了看門口,再轉一圈兒看看帳篷內,見沒外人後,李恪才低聲問:“皇兄,青雀,你們說說,父皇的分封,還、會繼續嗎?我怎麽覺得他已經沒了這方麵的意思了?不然,聖旨裏麵,爵位、官職後麵,應該還有個刺史的名號才對。”
李承乾和李泰相視一眼,同時笑了。
喝一口茶水,李承乾伸出大拇指說:“你猜的很對,隻能這麽解釋。其實啊,分封刺史隻是一種做事的方式,卻不是目的。父皇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新興貴族抗衡老世家,給予皇族支持。隻要他們肯舍命的支持皇族,分不分封的無所謂。這下,等從嶺南玩夠了以後,我也可以放心的迴長安了。經此一事,恐怕多少年裏,咱們都不會輕易出現內部矛盾了。”
關我屁事啊。
憐憫的看了一眼長安的方向,李承乾再轉過頭來時,則是換上了一副驕傲的樣子。因為,皇帝祭天的文中,也提到了他的功績。雖然歸類於皇天庇佑,但是他也是實打實的出現在祭天的文表裏了。
人就是這樣,明知道精神上的獎勵,屁用不頂,沒有實物獎勵來得實惠,但是真的得到了,卻還是會暗爽。
祭天的禮儀到此已經過了高氵朝部分,但是對於跪倒在地的大臣、勳貴們來說,接下來的才是最高氵朝的部分。
盧寬畢恭畢敬的取出一份聖旨,站在高處念道:“皇帝詔曰:朕唯聞君之所成,莫不功於臣下之輔。今泰山封禪,朕心甚喜,特表卿之功績於天地,另加恩賞。
趙國公、戶部尚書長孫無忌,兢兢業業,數解朕之憂慮於朝,特加封其三子長孫濬為常州刺史,爵封安康縣伯。
梁國公、中書令房玄齡,鞠躬盡瘁,有功於社稷不知凡幾,特加封其次子房遺愛為右衛將軍。
萊國公杜如晦.....”
盧寬每念到一個人名,被念到的人都會行四麵揖,笑得格外暢快。跟皇帝燒掉的祭文一樣,這份聖旨也會燒掉敬告上天。這榮譽,比起蔭庇兒子們要強的多了。
有開心的,自然也會有難過的。
當盧寬念完最後一個字,轉頭準備燒聖旨的時候,祭壇下頓時響起一大片的哭聲。這些,大多數都是沒被點名的。不同於平日裏的敘爵大典,如今沒有出現在聖旨名錄裏的人,恐怕自身的爵位已經不保了。同樣臉色不好,卻沒哭的,還有五姓等豪門的家主。他們作為大家族,就算沒對建國作出過貢獻,但是每家還是有一個郡公的爵位的。比如盧家的範陽郡公、崔家的博陵郡公....這一次,他們的名字並沒有被聖旨除名,但是令人沮喪的是,郡公,變成了郡侯。
看起來封地不變,隻是爵位掉了一個等級,可是,這裏麵的差別大了去了!因為這個“郡侯”,他們就要被新興貴族穩壓一頭,越來越難以唿吸了。
聽到身後連片的哭聲,正隨著皇帝朝天帝殿走的李承乾忍不住說:“父皇,您這一次削掉的爵位太多了吧,您之前不是說,贅肉要一刀一刀的剃嗎?”
李世民頭也不迴的說:“你知道什麽,趁著這一次的封禪大典,一次性的削掉他們,固然動作太大了,但是,卻是一勞永逸的最佳辦法。要是還按照以前的節奏削,估計能延續到你繼位的那一天。朕是開拓之主,自然威加海內,沒人敢反抗。
但是你不一樣了,這些人無論如何都坐實一個‘開國老臣’的名頭,到時候你要是動手,那可就要麵對他們的詰難了。”
李承乾點點頭,道理確實是這個道理啊,皇帝叫開國皇帝,也勉強夠格,可就是這樣,在更替政權的時候,還是動了屠刀,才威懾住了政局,到了自己那時候,還真沒辦法。
倒不是他不能狠下心來,隻是太平盛世持續的久了,驟然揮動屠刀,還是對自己人,就是尋常百姓都接受不了。
皇帝並沒有真的進入天帝殿,而是進了殿門前的一個帳篷。
才坐定,房玄齡等人就找了過來,叩謝皇恩。這是必須的流程,皇帝給了他們一份保障,他們也必須向皇帝效忠。哪怕這次,隻是名諱爵位出現在聖旨中,卻沒有另外加以封賞的。
一波又一波的大臣勳貴前來謝恩,卻唯獨沒有世家家主的身影。被削了爵位,代表他們已經徹底不被皇帝忌憚了,這個時候過來謝恩,怎麽看怎麽帶著濃濃的投降味道。
“啟稟陛下,下山的繩索已經拉好,接下來的儀式,在泰山之下進行,也是一樣的。”
儀式完滿的結束,再加上自己也出現在聖旨之內,盧寬很是興奮,雖然胳膊摔傷著,卻沒有一點疼痛的感覺。
點點頭,李世民問道:“五姓、吳中家族的那些人呢?”
“已經下山了。”
“嗬嗬,他們走的倒是快,也罷,朕對他們一肚子的怒火,已經削弱了一些,就不跟他們計較了。修建泰山登山路的事兒,朕準了,不過,每隔一段,必須有朕的一個雕像,也讓後人知道,這路是朕給他們修的!”
盧寬點頭領命,並沒有覺得這樣有什麽不對,反倒是李承乾對皇帝老爹的自戀,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跟後世一些人的郊遊不一樣,大隊的人往山下撤去,除了腳印、繩索還有建成的祭壇,沒有留下一點垃圾。
下山雖然比上山難,但是因為玄甲軍已經在險要的地方設置好了繩索,隻要不是四肢需要捐出去的,就都能有驚無險的下山。
原定需要四天以上,但是隻用了兩天的時間,就迴到了山下。
祭祀要持續七天,剩下的五天時間,皇帝還是要每天祭天一次,號稱是跟上天好好的交流交流。而這一次,皇後也將相隨。讓長孫一個大病初愈沒多久的人來說,登山實在是太殘酷了,所以皇帝就讓她留在了山下,讓她主持祭祀後土。
“細想想,父皇這一次封禪,還是精簡了啊,我聽說,其實本來的禮儀,應該是母後帶領著百官勳貴的命婦,也要一路相隨的。”
登山下山,讓李泰精疲力盡,所以下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肉上招唿。而李承乾和李恪,則是因為肉幹吃多了膩得慌,想要吃菜。所以兩相協調,火鍋就架到了架子上。
吃了一口青菜,李承乾點頭說:“你說的沒錯,我當初學習禮儀的時候,也看過這樣的章節。封禪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重於泰山的禮儀,不過父皇肯把自己的盛事變得不完美,也是一種勇氣,看樣子,他是把母後看的比儀式本身重要了。也罷,這下我倒是放心讓母後跟著迴長安了。”
看了看門口,再轉一圈兒看看帳篷內,見沒外人後,李恪才低聲問:“皇兄,青雀,你們說說,父皇的分封,還、會繼續嗎?我怎麽覺得他已經沒了這方麵的意思了?不然,聖旨裏麵,爵位、官職後麵,應該還有個刺史的名號才對。”
李承乾和李泰相視一眼,同時笑了。
喝一口茶水,李承乾伸出大拇指說:“你猜的很對,隻能這麽解釋。其實啊,分封刺史隻是一種做事的方式,卻不是目的。父皇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新興貴族抗衡老世家,給予皇族支持。隻要他們肯舍命的支持皇族,分不分封的無所謂。這下,等從嶺南玩夠了以後,我也可以放心的迴長安了。經此一事,恐怕多少年裏,咱們都不會輕易出現內部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