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這些銀子朝廷沒有用出來,朝廷花費的銀子也不是一個少數目,修建的這麽多城池,至少也要花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兩白銀,而河套向東,直到開平,還有數十座新修的小城,那也要數十萬兩銀子。


    再加上之前的河套大戰、西南叛亂,至少也是數百萬兩銀子。朝廷什麽時候這麽有銀子了。


    盧象升可一點都沒有從負責修築城牆的工部官員那裏聽說他們缺銀子了,似乎經費非常充足,而且據他所知,和以往不同,自從皇上登基以來,九邊軍隊的軍餉就從來沒有拖欠或者少過,每次都是足額發放。


    盧象升有點兒想不通,大明是怎麽突然之間不缺銀子的?甚至不僅僅是不缺,皇帝花銀子也似乎非常大方,就連對於他們這些有功將領的賞賜也增大了很多,甚至直接就是數千兩上萬兩銀子的賞賜。


    不過既然想不通,他也就不想了,不管如何,現在局麵一天比一天好轉,總歸是有盼頭的,說實話他也想弄個爵位,最好是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為自己的後代謀一個好出身。


    ………


    從河套向東的漠南草原,人數越來越稀少,但仍然可以看到在某個河流旁聚集著大量人,他們同樣在忙碌著開墾田地、修築城池、修造各種各樣的灌溉水渠。


    這一部分的人多是從九邊的山西鎮來的軍戶,山西鎮原本就是內長城,也是內鎮,以前就在大同鎮的保護之下。


    一個月前,朝廷下旨取消了存在兩百餘年的大同鎮,大同鎮的大多數軍戶被取消了軍戶身份,衛所原本的土地全部分給了軍戶們。


    對於這一點很多軍戶們都是很願意的,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本身已經和農民一樣了,隻是差了一個名分罷了。


    山西鎮沒有土地可分的近兩萬戶不得不北上來到草原,在這裏分地,還好朝廷也做出了一定的補償,若是願意到草原來的,分得得土地數目比在山西鎮分田多五成。


    這些人倒是也很積極,他們來到了這一片劃歸大同鎮管轄的漠南草原,被朝廷劃分了土地之後,他們也就開始忙碌起來了,再加上他們都來自山西鎮,大家也都相互熟悉,很快就開始了土地開墾和城池修築,進展也相當不錯。


    對於朝廷對他們的政策,他們也很滿意,他們沒有想到朝廷竟然還記得他們。


    同時得到一些消息的山西貧民自然的拖家帶口跨過長城來到草原,尤世祿也不介意,隻要過來,他們都收,都發土地,反正他們這裏極其缺少人手,他們需要的銀子都是信達錢莊提供的貸款,這裏的土地足夠多,再多的人口也不怕。


    反而是城池的修築等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因此現在歸於大同鎮管轄的這片地方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這其中有五萬人是自發前來的。


    可惜相對於這片龐大的土地而言,這些人數還是太少了,無奈之下,朝廷隻能夠挑選一些位置重要或條件優越的地方修建城池,在城池與城池中間用軍隊來修建道路,還好朝廷給修築道路的士兵們增加了軍餉,不然的話這些人可不會這麽勤快。


    現在這裏雖說仍然蕭條,但是也有了幾分人煙。現在的大同鎮幾乎已經將重心漸漸的向這片草原轉移,在這片土地中心,靠近集寧海子的地方修築了一座堅固規模較大的城池,命名為集寧城。這裏以後將會是大同鎮的駐地,當然以後可能不叫大同鎮了。


    這裏靠近水源,附近極其適合開墾土地,而且是易守難攻之地,是一個好地方。


    ………


    從此再往東就是開平城周圍了,這裏現在完全是由宣府鎮管轄了。這裏的景象要比集寧城周圍要好得多,人口多了很多。


    這裏更靠近大海,天然條件也比大同鎮一段也好不少,這裏河流眾多,土地也更加肥沃,能夠承載的人口自然也更多。


    楊國柱同樣在這裏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宣府鎮人數本來就是九邊之冠,經過這次詳細整頓後,仍然無地可分的超過三萬戶,近十五萬人口。這些人現在已經全部安置到開平城附近。


    然而現在在原喀喇沁部駐地的百姓真正占大頭的其他百姓,從北直隸各府北上的百姓實在是太多了,很多無地的百姓們聽說這裏分發田地,而且地方又不遠,就簡單的收拾一些行禮,就拖家帶口跟上大部隊直接北上了,再加上北直隸原本就存在的一些遼東難民。


    甚至還有很多百姓直接是從遼東沿海的海島之上坐船到達大陸,穿越遼西走廊,來到了這裏原本屬於喀喇沁部的草原。


    短短數月時間,抵達這裏的百姓竟然多達三十萬。一個多月前,楊國柱就快支撐不住了,他完全沒有準備好接待這麽多的人。


    還好這裏距離北京很近,朝廷很快就得知了這裏的情況,於是朝廷緊急向這裏調運了大量的物資、大量的官吏、工匠,甚至將喜峰口和古北口的軍隊也都調過去了,還好現在這兩個地方還算是比較安全,畢竟原本這段長城北方的草原喀喇沁部,也就是現在屬於大明了。


    現在既然移民這麽多,那就直接在長城以北再次修築百姓居住的城池,在更北方修築用於軍事的堡壘,以抵禦可能的危險。將戰略縱深向北大大推進百餘裏。


    還好這裏還能直接從古北口通過水運來運送物資,一路逆流而上,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然的話很有可能出現嚴重後果。


    另外就是這裏正在進行的互市,很多物資在開平都是相當的充足,信達商行直接拿出銀子來購買,也省下了極大的運輸費用。


    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開平周圍的大明軍官民團結一致,再加上數量眾多的蒙古人俘虜可以使用,他們修築了多作城池,運輸了大量的物資,總算是將近三十萬人給安置了下來。


    同樣勞累了數個月的楊國柱心滿意足的看著城內、城外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相比於城外,城內的變化才真是巨大,城內那些大商人的府邸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都已經修築的差不多了,其他的土地還在朝廷戶部手中,現在的城內已經有那麽一點兒大城市的景象了。


    僅僅是售賣給大商人的住宅地開平城賣出了三萬兩銀子,據少府估計,現在大明占據的漠南草原,通過售賣城內的土地,朝廷就至少能夠掙迴三十萬兩銀子以上,而這僅僅是一部分,真正的大頭還是城外的土地。


    據少府說,等到此次紅薯、土豆種植成功後,這些土地的價值必然倍增,到時候大明內地的人必然會蜂擁而至,到時候僅僅售賣土地就可以賺一大筆銀子。畢竟不可能將這裏的土地全部交給百姓。


    甚至就算是現在來到草原上的移民們,土地也不是全免費發給他們的,這裏和台灣不一樣,台灣那裏對於這個時代的百姓而言,那裏是蠻荒之地,那裏自然是要提高待遇。


    而這裏就不一樣了,朝廷規定,無論男女老少,每人可以分到五畝土地,這樣基本上一戶就是三十畝,足夠了。但是這些田地每年收成的兩成交給朝廷,一直要交夠十年,同時對他們免稅十年,十年內他們僅僅需要繳納兩成的收入。


    十年後,這些田地才真正歸屬他們,到了那時他們就僅僅需要繳納正常的稅收。


    這樣的話,三十畝土地,足夠他們過上富足的生活了,在大明內地正常的一戶人家能擁有十畝土地就基本就可以過的不錯了。現在是三十畝,足夠了。


    這些百姓們也都是會算賬的,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的根本利益之時,他們自然明白這樣的政策對他們是極好的。他們自然是極其願意的。


    這也是為何這裏會吸引這麽多百姓的原因。若是有人從大明上空觀看,都能看到北方數省都有百姓成群結隊向北方走去。


    而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還在陝西,之前或許是因為百姓們對於冬小麥還有奢望,他們有很多人在糾結一番之後並沒有前往河套,而是看看此次的小麥收成究竟如何。


    然而現在持續幹旱的天氣已經逼迫他們放棄他們的家園向草原而去。


    當地官員也都知道了這個情況,溫體仁、鄭三俊等人已經開始調集人手處理此事,同時用信鴿、快馬向朝廷通知此事,他們有些承受不了這麽多的人數,必須要朝廷的支援。


    其他地方倒還好,目前沒有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情況,而北直隸的情況僅僅是特殊情況,他們中多數還是分布在北直隸的遼東難民。經此一事北直隸的遼東難民真的已經不多了。


    這一切朱由檢還不清楚,時間的傳遞總是需要時間的。


    開平城段時間內湧入的大量人口也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不管是開墾土地、修築城池還是修建軍事堡壘都方便了很多。


    現在整個漠南草原的人口已經將近百萬了,可以說整個朝廷都沒有預料到這種情況。


    朱由檢在知道這個情況時也是十分驚訝,不是說大明的百姓們對家鄉有極其深厚的感情嗎?怎麽會如此輕易地、自發地離開自己的家鄉?這很不正常!


    驚訝過後,朱由檢更多的是慶幸,慶幸他有少府。


    按照計劃,整個崇禎元年朝廷要在這片草原安置五十萬人口,沒想到現在僅僅才四個月,就已經有一百萬人了。


    這已經超過了朝廷的補給能力了。雖然這些百萬民眾並不是難民,不是一無所有,但是他們能帶的東西並不多,其他不易攜帶的東西都被他們給換成了銀子。


    在短時間內,漠南草原竟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這些移民需要去購買各種這樣的生活物品,尤其是種植工具、糧食等等,甚至就算他們沒有銀子,信達錢莊也願意貸款給他們。


    因此這裏突然形成了一個大市場,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這是一個對商人來說的好時機。


    而在大明現在最大的商人不是別人,就是朱由檢。少府可沒有忽略這個大好時機,其實在之前沈繼尚就預料到了這個大好機會。


    畢竟少府現在可是掌控著大量的糧食以及其他的物資。


    少府在漠南移民前就開始囤積了物資,並且按照朱由檢的一些知識,少府物資定的價格並不高,僅僅是略微盈利罷了。


    然而之後急劇增加的移民,使得物資的消耗極大,幸好少府還有龐大的運輸隊伍,很快北方多省的物資開始向河套地區快速運輸。


    與此同時,北方很多的商人也察覺到了這個情況,也開始運送物資前往漠南,然而,他們可和少府不同,在發現少府準備的物資已經不多,漠南已經缺少物資之後,紛紛開始漲價。


    然而他們終究是小看了少府的力量,僅僅用了半個月,漠南的物資就開始極其充盈。這裏的百姓紛紛他們這些趁人之危的商人,轉而購買少府的糧食等物資。


    甚至商人們狠心將價格降到和少府信達商行一樣時,樸素的百姓們仍然拋棄了他們,對他們不屑一顧。


    無奈之下的眾商人隻能將價格再次下降,這才將手中的東西給兜售出去。最後一算,他們最終還是賠本的。


    然而他們並不願意放棄這個龐大的機會,無奈之下,他們隻能是改頭換麵,換了一個身份繼續來到這裏按照信達商行的價格售賣物資,這樣他們至少還是有利潤的。


    就是在少府的控製之下,漠南的一百萬移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就連官場上的的一些官員對於少府的態度都發生了很大改變,並不隻有溫體仁、鄭三俊等人是聰明人,很多人都看出來了少府的一些作用。


    而也就在這個時候,陝西大規模的民眾自發向河套地區移動的奏本終於抵達了京城。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鑄剛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昭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昭昭並收藏重鑄剛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