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孫承宗談完話,迴到乾清宮的朱由檢徹底的放鬆下來,今天這一仗實在是不容易啊,不過能取得這樣的成果絕對是算得上是一個意外之喜了。
休息了一陣,他從一摞奏折中抽出最下層的那份奏折,緩緩打開,再次認真的看了起來,雖然這份奏折自己已經看了很多遍,甚至已經能背下來了,但是他仍然是一遍又一遍的觀看。
這一份奏折是由主持京察的吏部尚書周應秋、都察院左都禦史鄭崇檢、大理寺卿陳揚美三人聯合上奏的,這份奏折到朱由檢的桌子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朱由檢看完後查閱了很多資料,他才發現自己疏忽了一個重大問題,還好主持京察的這幾位大臣都是有為之人,向朱由檢提出了這個建議。
翻閱大量資料之後朱由檢真的心動了,他沒有想到這東西竟然有如此之效果,這項政策效果實在是太強了,簡直就是對付官員的殺手鐧,包括處理冗官問題。
可惜朱由檢清楚若是要推行這項政策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阻力,當年的這項政策推動時就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那人的確是有本事,竟然能頂著全天下官員的壓力,將這方法給推行了下去,據調查顯示,那近十年時間,大明的冗官少了近三成,這是多麽偉大的成就。可惜的是最後還是被廢除了,不然的話,大明現在的吏治怎會如此之差。
真是可悲可歎。
經過仔細思考後,朱由檢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太大的把握,若是強行推動,恐怕後果很嚴重,一旦被此時拖住自己的手腳,其他的變革還要不要做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隻能暫時將這個奏折留中,但是他也知道不能等太久,現在的京察可還等著他的決斷。
到今天處理五軍都督府之事時,這份奏折他已經壓了近半個月了。
今天他將朝中這幾位重臣徹底拉到自己這一邊,這件事的推行朱由檢總算是有了一些把握,現在正是京察,是時候將它給推行下去了。
朱由檢拿起毛筆在書桌上書寫起來,這份東西雖然很好,但還是有些東西還需要變一變的。
………
隨著勳貴的修建離開,六部九卿迴到各自的衙門進行安撫工作。
文官和勳貴的兵權之爭也徹底的傳播開來,所有人都是震驚的,沒有一個官員在初次聽到此事時還能夠保持他們平日裏努力維持的平靜。
這件事情實在是太大了,文官們百年來孜孜不倦、辛辛苦苦才從勳貴手中奪走了大多數的軍權,當然最終的調兵權還是在皇上手裏的。
現在卻被他們這樣輕輕鬆鬆的拿走了?甚至就連內閣大學士都被調往五軍都督府了,怎麽會這樣?雖然這隻是一小部分的權力。
所有人一時之間竟然茫然無措,難以接受,見到這一幕的幾位尚書此時心中十分慶幸,還好他們已經提前商量了一些對策,不然的話,事情恐怕真的就麻煩了。
眾官員反應過來後,群情激憤,嚷嚷著要進宮求見皇上,請皇上三思啊!
還好諸位尚書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在他們的努力安撫和勸慰下,總算是讓眾人打消了進宮勸皇上的想法。
而此時兵部就麻煩了,現在幾乎是雞飛狗跳的,丟失了一大塊權力的兵部眾官員憤怒到了極點。
在他們眼裏,他們的兵部尚書已經不是兵部的尚書了,他連利益都不能給兵部爭取,還要將自己的權力讓出去,這是對他們的背叛!是不可饒恕的,更何況兵部一些官員對他並不是很服氣,這個時候就更顯得混亂。
若不是黃立極和李國普也在兵部,恐怕這裏真的要打起來了,上演一場全武行!最終在三人的努力下,才安撫下了他們。
然而雖然他們阻止了眾人直接進宮請願的想法,但是第二天朱由檢就收到了數百份奏折。
然而其中僅僅一小半是彈劾朝廷勳貴的,其餘的大多數都是彈劾黃立極四人的,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朱由檢不知可否,全部將這些奏折打包送到內閣,看看僅剩的這兩位大學士該如何處理。
而看著一百餘份彈劾自己的奏折,兩人心中五味雜陳,自己怎麽就做到這一步了呢?
就算是當年被人誤以為是閹黨中人時,也沒有受到這麽多人的攻擊啊,簡直是豈有此理!我等也已經盡力了啊!那些勳貴們都拿祖製質問我等,我等可是連祖製都拋棄了,卻仍然沒有阻止此事的發生,徒唿奈何!
兩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然而他們二人沒有動作,不代表其他人沒有動作,畢竟當時五軍都督府內將近百人,一些消息根本就瞞不住。
當時的情況更加詳細的版本不知道從哪裏流傳出來了,四位文官和數十位勳貴的爭辯,甚至四位大人還占據了上風……
尤其是其中數十位勳貴以祖製問題向四位文官詢問,為了保住兵部的權力,四位大人紛紛發表意見表示隨著時間的變化,祖製是可以改變的。
這個消息傳到眾人耳朵中的時候,所有人都被這個消息驚呆了,竟然如此,原來諸位大人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即便是如此也沒有能夠組織勳貴們的情願,我等竟然還在這個時候彈劾諸位大人,真是罪該萬死。
錯誤的都是那些無所事事的勳貴,當然也不是沒有人懷疑朱由檢,可惜的是懷疑是懷疑,沒有人敢真正的說出口。
眾人紛紛去找黃立極等人道歉,眾人原本是想大規模彈劾勳貴們的,可惜的是被黃立極等人給勸阻了下來,況且他們目前也沒有什麽好理由來彈劾勳貴。
於是在官場上,這件事情的相關反應也就到此為止了,或許還存在私下裏的抱怨,但是這些東西又到不了朱由檢這裏。
果然啊,將這幾位朝中重臣拉到自己這一邊後事情果然方便多了,這麽大的事情,這些人竟然也能夠壓的下來!
朕的做法果然是正確的,接下來就是這件事情了,朱由檢揚了揚手中的那張紙。
休息了一陣,他從一摞奏折中抽出最下層的那份奏折,緩緩打開,再次認真的看了起來,雖然這份奏折自己已經看了很多遍,甚至已經能背下來了,但是他仍然是一遍又一遍的觀看。
這一份奏折是由主持京察的吏部尚書周應秋、都察院左都禦史鄭崇檢、大理寺卿陳揚美三人聯合上奏的,這份奏折到朱由檢的桌子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朱由檢看完後查閱了很多資料,他才發現自己疏忽了一個重大問題,還好主持京察的這幾位大臣都是有為之人,向朱由檢提出了這個建議。
翻閱大量資料之後朱由檢真的心動了,他沒有想到這東西竟然有如此之效果,這項政策效果實在是太強了,簡直就是對付官員的殺手鐧,包括處理冗官問題。
可惜朱由檢清楚若是要推行這項政策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阻力,當年的這項政策推動時就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那人的確是有本事,竟然能頂著全天下官員的壓力,將這方法給推行了下去,據調查顯示,那近十年時間,大明的冗官少了近三成,這是多麽偉大的成就。可惜的是最後還是被廢除了,不然的話,大明現在的吏治怎會如此之差。
真是可悲可歎。
經過仔細思考後,朱由檢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太大的把握,若是強行推動,恐怕後果很嚴重,一旦被此時拖住自己的手腳,其他的變革還要不要做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隻能暫時將這個奏折留中,但是他也知道不能等太久,現在的京察可還等著他的決斷。
到今天處理五軍都督府之事時,這份奏折他已經壓了近半個月了。
今天他將朝中這幾位重臣徹底拉到自己這一邊,這件事的推行朱由檢總算是有了一些把握,現在正是京察,是時候將它給推行下去了。
朱由檢拿起毛筆在書桌上書寫起來,這份東西雖然很好,但還是有些東西還需要變一變的。
………
隨著勳貴的修建離開,六部九卿迴到各自的衙門進行安撫工作。
文官和勳貴的兵權之爭也徹底的傳播開來,所有人都是震驚的,沒有一個官員在初次聽到此事時還能夠保持他們平日裏努力維持的平靜。
這件事情實在是太大了,文官們百年來孜孜不倦、辛辛苦苦才從勳貴手中奪走了大多數的軍權,當然最終的調兵權還是在皇上手裏的。
現在卻被他們這樣輕輕鬆鬆的拿走了?甚至就連內閣大學士都被調往五軍都督府了,怎麽會這樣?雖然這隻是一小部分的權力。
所有人一時之間竟然茫然無措,難以接受,見到這一幕的幾位尚書此時心中十分慶幸,還好他們已經提前商量了一些對策,不然的話,事情恐怕真的就麻煩了。
眾官員反應過來後,群情激憤,嚷嚷著要進宮求見皇上,請皇上三思啊!
還好諸位尚書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在他們的努力安撫和勸慰下,總算是讓眾人打消了進宮勸皇上的想法。
而此時兵部就麻煩了,現在幾乎是雞飛狗跳的,丟失了一大塊權力的兵部眾官員憤怒到了極點。
在他們眼裏,他們的兵部尚書已經不是兵部的尚書了,他連利益都不能給兵部爭取,還要將自己的權力讓出去,這是對他們的背叛!是不可饒恕的,更何況兵部一些官員對他並不是很服氣,這個時候就更顯得混亂。
若不是黃立極和李國普也在兵部,恐怕這裏真的要打起來了,上演一場全武行!最終在三人的努力下,才安撫下了他們。
然而雖然他們阻止了眾人直接進宮請願的想法,但是第二天朱由檢就收到了數百份奏折。
然而其中僅僅一小半是彈劾朝廷勳貴的,其餘的大多數都是彈劾黃立極四人的,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朱由檢不知可否,全部將這些奏折打包送到內閣,看看僅剩的這兩位大學士該如何處理。
而看著一百餘份彈劾自己的奏折,兩人心中五味雜陳,自己怎麽就做到這一步了呢?
就算是當年被人誤以為是閹黨中人時,也沒有受到這麽多人的攻擊啊,簡直是豈有此理!我等也已經盡力了啊!那些勳貴們都拿祖製質問我等,我等可是連祖製都拋棄了,卻仍然沒有阻止此事的發生,徒唿奈何!
兩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然而他們二人沒有動作,不代表其他人沒有動作,畢竟當時五軍都督府內將近百人,一些消息根本就瞞不住。
當時的情況更加詳細的版本不知道從哪裏流傳出來了,四位文官和數十位勳貴的爭辯,甚至四位大人還占據了上風……
尤其是其中數十位勳貴以祖製問題向四位文官詢問,為了保住兵部的權力,四位大人紛紛發表意見表示隨著時間的變化,祖製是可以改變的。
這個消息傳到眾人耳朵中的時候,所有人都被這個消息驚呆了,竟然如此,原來諸位大人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即便是如此也沒有能夠組織勳貴們的情願,我等竟然還在這個時候彈劾諸位大人,真是罪該萬死。
錯誤的都是那些無所事事的勳貴,當然也不是沒有人懷疑朱由檢,可惜的是懷疑是懷疑,沒有人敢真正的說出口。
眾人紛紛去找黃立極等人道歉,眾人原本是想大規模彈劾勳貴們的,可惜的是被黃立極等人給勸阻了下來,況且他們目前也沒有什麽好理由來彈劾勳貴。
於是在官場上,這件事情的相關反應也就到此為止了,或許還存在私下裏的抱怨,但是這些東西又到不了朱由檢這裏。
果然啊,將這幾位朝中重臣拉到自己這一邊後事情果然方便多了,這麽大的事情,這些人竟然也能夠壓的下來!
朕的做法果然是正確的,接下來就是這件事情了,朱由檢揚了揚手中的那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