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這時終於輕鬆了下來,事情總算是走上正軌了。傻笑一陣,走迴房間,倒頭就睡。
此時的北京城內多個富商都在討論蜂窩煤這個東西,都開始調派工匠進行研究,隻是研究重點在於煤爐,他們被1兩、2.5兩銀子的煤爐迷惑了眼睛。隻看到了這東西利潤最大。
隻有一些實力不強的商人把重心放在了蜂窩煤上!
有一些人開始發動人脈網絡查探這是誰的生意!想著能不能強取豪奪一番。
兩日後,是北直隸各府開業的日子,所有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而且已經有經驗了,各地的人員、物資都已經到位。
而且各地的有心人基本已經了解蜂窩煤,各個府城會好賣的多。
經過沈繼尚等人的精心準備,北直隸各府的開業相當的順利,各個府城的開業過程基本照抄北京的模式,效果也相當不錯。
這天下午,沈繼尚滿麵春風地走進王府書房,行禮後道:“殿下,經過統計,開業的三天分別獲得利潤是1950兩、2560兩、2086兩白銀,一共7096兩白銀,殿下我們成功了!”
“是啊,這件事我們做成了,這次繼尚你可是記下了大功啊!孤定會給你重重的賞賜!”
“謝殿下,我們現在繼續運輸物資的人,臣最開始準備的人手不足,不知殿下有什麽看法沒有!”
朱由檢點點頭,道:“繼尚,你先做,孤想想!”
朱由檢坐會椅子上,手指輕敲桌麵,突然,不知道想到了什麽,他的動作停了下來。
“繼尚啊,你知道京城周邊有很多遼東難民吧!”
“殿下,臣知道,難民實在太多了!”
“這樣吧,繼尚,你就挑選一些遼東難民吧,我們需要的人也多,看看其他省份需要的話都安排成遼東難民吧!盡量多用一些吧!”
“殿下宅心仁厚”
朱由檢點點頭,他的情緒莫名的悲傷起來。
明末努爾哈赤叛亂以前,遼東都司有百姓數百萬,隨著建奴勢力越來越大,大明的勢力逐漸萎縮,道天啟四年,已有兩百餘萬難民入關,遼東的海島上還有不少人,數萬抵達山東登萊,數十萬逃到朝鮮。中途數十萬人死亡的人間慘劇。
而逃到關內的人口雖然經過天啟皇帝的安置,但也沒有完全安置,且遼人和當地人矛盾突出,遼人的生活也極其艱難,看來需要找一塊兒地來安置這些難民。
朱由檢請舒了口氣,道:“繼尚,你以信達商運的名義,整合所有的運輸隊伍,盡量選取一些遼東難民,有錢以後我們也去開煤礦,也招收一些難民吧!盡量吧!”
沈繼尚道:“是,臣定然完成任務。”說完,也就退出了書房!
朱由檢則坐在那裏久久不動。
…………………………………………………………
此時的外界則是風起雲湧,經過兩三天觀察,很多人都明白這是一門利潤極大的行業!經過工匠的分析,煤爐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五六天就可以製成,隻需要大規模生產。
這時候眾人所等待的不過是信達商行背後的人!
經過三天的調查,結果也出來了,那些大商人都知道這是信王殿下搞出來的!
很多人都很吃驚,來頭很嚇人,有一部分人打了退堂鼓,不過利潤實在是太高了,他們已經準備私下裏小規模的賣。
但是也有一些有很大關係的商人看不上這樣的小偷小摸,他們想拆散了信王的生意,然後自己幹。
他們至少還知道信王還是親王,所以他們定下來兩日後在山西範家的府邸商議一番,合力做成這件事,山西煤多,晉商對此極為重視。
此時的範家掌舵人範永鬥,因為一些必要的關係聯絡而留在京城。此時的範家府邸書房,範永鬥看著手下人作的蜂窩煤的利潤預估。
心中在想:這些年來朝廷在遼東的局勢越來越不好,為了對建奴進行封鎖,朝廷對商人和關外貿易的查處越來越嚴格。在加上滿桂,袁崇煥,王之臣等遼東重臣對商人的限製也越來越嚴格。
範永鬥他們以張家口為基地的貿易也變得艱難起來,但他們山右八大家和建奴早已糾纏不清,他們已經不能脫離這個漩渦了,隻能越陷越深。
給魏忠賢等閹黨等朝廷重臣的孝敬也越來越多,現在的收入也越來越少,急需開辟新的財源。
現在這信王的生意就很不錯,山西大同府的煤有很多,到時候憑借著自己家的人手,肯定能迅速將生意推廣到大明北方,到時候銀子就會跟流水一樣湧來。
範永鬥想試試能不能讓一些禦史施加壓力讓信王放棄經商。不行的話可以合作嗎,就像山西太原的晉王,現在不也吃喝不愁,攢下了諾發的家產。
此時的北直隸各府都開始了蜂窩煤的售賣,雖然比不上京城,但也是買的很順暢,出貨量相當不少。
當地的負責人都很是開心,朱由檢曾經定過規矩,各個店鋪的掌櫃可以獲得本店利潤的百分之一,一省的負責人可以拿本省的百分之一,沈繼尚可以拿全國的百分之一。以此來激勵這些人。
北直隸的信達商行開業十分順利,已經進入正軌。接下來就是其他地方的擴張了。
而北直隸其他各府的迅速推廣,讓範永鬥心中有了些急迫,範永鬥不由得一笑,多少年沒有這種感覺了,是那次親自給沈陽戰役的努爾哈赤送軍器?他笑了笑,對此不以為意。
現在就等後天的會議了,後天來的商人不算多,隻有幾位主要代表,主要還是五名都察院禦史!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左都禦史崔呈秀,這位可不簡單。
自己這次能將這位請來屬實不容易,他可是魏忠賢的義子,現在正風頭正勁。這還是自己第一次見到這位崔大人,這恐怕是看在自己送了他一百餘萬兩的份上才來見自己。
呸!什麽東西,這崔呈秀比努爾哈赤都難見,努爾哈赤自己也見過兩三次了。
此時的北京城內多個富商都在討論蜂窩煤這個東西,都開始調派工匠進行研究,隻是研究重點在於煤爐,他們被1兩、2.5兩銀子的煤爐迷惑了眼睛。隻看到了這東西利潤最大。
隻有一些實力不強的商人把重心放在了蜂窩煤上!
有一些人開始發動人脈網絡查探這是誰的生意!想著能不能強取豪奪一番。
兩日後,是北直隸各府開業的日子,所有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而且已經有經驗了,各地的人員、物資都已經到位。
而且各地的有心人基本已經了解蜂窩煤,各個府城會好賣的多。
經過沈繼尚等人的精心準備,北直隸各府的開業相當的順利,各個府城的開業過程基本照抄北京的模式,效果也相當不錯。
這天下午,沈繼尚滿麵春風地走進王府書房,行禮後道:“殿下,經過統計,開業的三天分別獲得利潤是1950兩、2560兩、2086兩白銀,一共7096兩白銀,殿下我們成功了!”
“是啊,這件事我們做成了,這次繼尚你可是記下了大功啊!孤定會給你重重的賞賜!”
“謝殿下,我們現在繼續運輸物資的人,臣最開始準備的人手不足,不知殿下有什麽看法沒有!”
朱由檢點點頭,道:“繼尚,你先做,孤想想!”
朱由檢坐會椅子上,手指輕敲桌麵,突然,不知道想到了什麽,他的動作停了下來。
“繼尚啊,你知道京城周邊有很多遼東難民吧!”
“殿下,臣知道,難民實在太多了!”
“這樣吧,繼尚,你就挑選一些遼東難民吧,我們需要的人也多,看看其他省份需要的話都安排成遼東難民吧!盡量多用一些吧!”
“殿下宅心仁厚”
朱由檢點點頭,他的情緒莫名的悲傷起來。
明末努爾哈赤叛亂以前,遼東都司有百姓數百萬,隨著建奴勢力越來越大,大明的勢力逐漸萎縮,道天啟四年,已有兩百餘萬難民入關,遼東的海島上還有不少人,數萬抵達山東登萊,數十萬逃到朝鮮。中途數十萬人死亡的人間慘劇。
而逃到關內的人口雖然經過天啟皇帝的安置,但也沒有完全安置,且遼人和當地人矛盾突出,遼人的生活也極其艱難,看來需要找一塊兒地來安置這些難民。
朱由檢請舒了口氣,道:“繼尚,你以信達商運的名義,整合所有的運輸隊伍,盡量選取一些遼東難民,有錢以後我們也去開煤礦,也招收一些難民吧!盡量吧!”
沈繼尚道:“是,臣定然完成任務。”說完,也就退出了書房!
朱由檢則坐在那裏久久不動。
…………………………………………………………
此時的外界則是風起雲湧,經過兩三天觀察,很多人都明白這是一門利潤極大的行業!經過工匠的分析,煤爐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五六天就可以製成,隻需要大規模生產。
這時候眾人所等待的不過是信達商行背後的人!
經過三天的調查,結果也出來了,那些大商人都知道這是信王殿下搞出來的!
很多人都很吃驚,來頭很嚇人,有一部分人打了退堂鼓,不過利潤實在是太高了,他們已經準備私下裏小規模的賣。
但是也有一些有很大關係的商人看不上這樣的小偷小摸,他們想拆散了信王的生意,然後自己幹。
他們至少還知道信王還是親王,所以他們定下來兩日後在山西範家的府邸商議一番,合力做成這件事,山西煤多,晉商對此極為重視。
此時的範家掌舵人範永鬥,因為一些必要的關係聯絡而留在京城。此時的範家府邸書房,範永鬥看著手下人作的蜂窩煤的利潤預估。
心中在想:這些年來朝廷在遼東的局勢越來越不好,為了對建奴進行封鎖,朝廷對商人和關外貿易的查處越來越嚴格。在加上滿桂,袁崇煥,王之臣等遼東重臣對商人的限製也越來越嚴格。
範永鬥他們以張家口為基地的貿易也變得艱難起來,但他們山右八大家和建奴早已糾纏不清,他們已經不能脫離這個漩渦了,隻能越陷越深。
給魏忠賢等閹黨等朝廷重臣的孝敬也越來越多,現在的收入也越來越少,急需開辟新的財源。
現在這信王的生意就很不錯,山西大同府的煤有很多,到時候憑借著自己家的人手,肯定能迅速將生意推廣到大明北方,到時候銀子就會跟流水一樣湧來。
範永鬥想試試能不能讓一些禦史施加壓力讓信王放棄經商。不行的話可以合作嗎,就像山西太原的晉王,現在不也吃喝不愁,攢下了諾發的家產。
此時的北直隸各府都開始了蜂窩煤的售賣,雖然比不上京城,但也是買的很順暢,出貨量相當不少。
當地的負責人都很是開心,朱由檢曾經定過規矩,各個店鋪的掌櫃可以獲得本店利潤的百分之一,一省的負責人可以拿本省的百分之一,沈繼尚可以拿全國的百分之一。以此來激勵這些人。
北直隸的信達商行開業十分順利,已經進入正軌。接下來就是其他地方的擴張了。
而北直隸其他各府的迅速推廣,讓範永鬥心中有了些急迫,範永鬥不由得一笑,多少年沒有這種感覺了,是那次親自給沈陽戰役的努爾哈赤送軍器?他笑了笑,對此不以為意。
現在就等後天的會議了,後天來的商人不算多,隻有幾位主要代表,主要還是五名都察院禦史!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左都禦史崔呈秀,這位可不簡單。
自己這次能將這位請來屬實不容易,他可是魏忠賢的義子,現在正風頭正勁。這還是自己第一次見到這位崔大人,這恐怕是看在自己送了他一百餘萬兩的份上才來見自己。
呸!什麽東西,這崔呈秀比努爾哈赤都難見,努爾哈赤自己也見過兩三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