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鋼鐵雄心(五)
潘國臣卻並未如江聞濤期望的那樣開門見山,隻見他低頭掏出一張小紙條,如捧神器般地恭恭敬敬呈到江聞濤麵前。
“請先看一下這個。”
江聞濤很是厭煩地接過紙條瞄了一眼,眉間一蹙,淡淡道:“既然是皇上手諭,那我就洗耳傾聽了。”
潘國臣向後坐定,雙手扶膝,麵帶微笑道:“不敢當,皇上對智睿侯一向敬重有加,隻是事關機密,不得已行此下策,還望閣下海諒。”
江聞濤似乎毫不領情,微微向後一靠:“我就是個搞技術的,文縐縐的東西我聽不慣,潘專員還是有話明說吧。”
潘國臣波瀾不驚地繼續維持著他麵具般的表情:“大量製造質量相同的武器,哪怕是性能稍低的武器,也要比少量生產高性能武器要困難得多,但同時也有效得多――想必閣下對這個道理自有獨到的見識吧?”
“以運用組合機床為特征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以泰羅製為標誌的科學管理方法,加上成本相對低廉的充足勞動力,此三者之聚合融匯,即乃後進工業國奮起直追之王道。”
穩坐釣魚台的江聞濤還是禁不住拽起了文。
“閣下所言甚是。”
潘國臣一副低眉求教狀。
江聞濤見狀也略略放輕鬆了些,向右側了側身子,一邊還翹起了二郎腿。
“亞俄戰爭之前,我們的機床絕大部分靠進口,價格昂貴不說,而且依據的技術規範根據進口國不同而千差萬別,綜合運用的成本很高,效率低下,這樣隻能從管理和人力成本兩方麵挖潛力。”
潘國臣聽到這裏,更擺出一臉的高山仰止狀:“這些方麵我的見識太過淺薄,還望閣下不吝賜教。”
江聞濤似乎對潘國臣的態度還算滿意,便打開了話匣子般侃侃而談:“亞俄戰爭之後,我們開始大力發展機床製造業,不過處於機床製造業最頂端的高精度機床,也就是俗稱的‘工作母機’,發展進度很不理想。直到開戰前,國內的機床製造業主要還是依靠進口的工作母機,這種東西本來在各先進工業國都是嚴格限製出口的,我們能買到的都是過時的玩意。用這些在外國已經過時的工作母機製造出來的子機,精度自然更不如外國的子機,以至還不如直接購買外國的子機。”
“不了解製造業的人,往往理所當然認為有了電腦就可以把機床的精度三下兩下搞上去,其實並非如此。使用機械製造的產品,精度肯定低於所使用的機械的精度,因為中間有精度損失,真正的精度是出於人的雙手,惟有人的雙手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精度。”
“舉個例子來說,最影響機床精度的是機床的導軌,低精度機床的導軌可以用中精度機床生產,中精度的可以用高精度的來生產,以此層層上推,最高精度的導軌是怎麽做出來的呢?說了你可能不信,其實就是人手削出來的。”
“當然,要讓你我這樣的去削,削爛了手也隻能折騰出一堆廢鐵,一定要經驗最豐富又最具天賦的頂級技工,那種紮紮實實在一線鑽研了十幾年以至幾十年的老師傅,才有可能做出那種最高精度的零件。而且術有所專,一位這樣的師傅可能最擅長做的也就一兩種零件,要組裝出一台最高精度的‘工作母機’,往往需要合數十上百位師傅之力。”
“要培養和維持這樣的頂級技工隊伍,第一,這個國家的機床製造業規模要夠大,規模越大,相關技工的基數越大,從中選拔出頂尖人才的可能性越高,而工作母機的性價比也越高。前者比較好理解,後者不大容易理解,其實可以這麽想:機床製造業規模越大,單台工作母機製造的子機床就越多,相同規格的工作母機的需求也更大,同樣數量的頂級技工就有可能製造更多的相同規格零件,這就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降低了生產和運用成本,性價比不就上去了。我們的機床製造業受製於工作母機,規模相對有限,性價比自然高不到哪裏去。”
“第二,這個行業要有足夠長的曆史,技術工人不但要手把手練出來,更需要老師傅言傳身教,三年五年還算學徒,十年八年不過進階,沒有十五六年誰肯喊你‘師傅’?可是一開始我們哪有什麽老師傅,‘我大清’在這方麵幾乎是空白,頂用的沒幾個,半桶水的也都算國寶了。隻能先從外國請,可是外國的頂級師傅也是寶啊,隻請得來半桶水――我們這裏可沒有那個時空一九五零年代蘇聯的一邊倒大援助。就這些半桶水洋師傅帶出來的一堆半桶水中國徒弟,再繼續去帶更多的半桶水徒孫――沒錯,現在我們的機床製造業就靠這一幫半桶水在搗鼓。沒辦法,隻好矮子裏拔高,全國海選了一批半桶水中的精英,集中起來灌了一通理論,再弄到設備最好的廠子裏好吃好喝供著,總算在戰前湊合著搞出精度不低於之前進口貨的山寨母機,要不然,哼,打仗打仗――還打個屁的仗。”
“第三,這個行業要有適當的激勵機製。在歐美先進工業國,高級技工的收入和地位都很高,在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中都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在某些方麵僅次於院校出身的工程師,所以往往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鑽研在一線。而我國的官本位傳統源遠流長,各行各業,什麽東西官僚都要插一手,稍微能幹點的就一門心思要當官。尤其在主導了機床製造業的官辦企業中,鑽營傾軋之風盛行,安心鑽研本業者寥寥,歸根結底還是各級官僚權力太大,技術工人作為‘工人’的發言權遠遠不夠,當然,這跟社會上根深蒂固的“士農工商”舊觀念也大有關係。”
“第四……”
直到房門被送咖啡的製服女秘書敲響,江聞濤總算結束了他的長篇大論,轉而反問潘國臣:“說了這麽多,現在你可以告訴我,皇上到底想讓我做什麽了吧?”
潘國臣瞬即轉開在剛剛進門的女秘書的緊身黑褲襪上如蜻蜓點水般掠過的目光,向江聞濤深深一點頭:“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鑒於機床製造業目前存在的種種種問題,想要在這場戰爭中運用組合機床進行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是不是太勉強了?而管理和人力成本方麵的潛力挖掘,並不足以彌補在這方麵損失的效率?”
江聞濤右手接過女秘書遞來的咖啡,左掌拍了拍扶手,興之所及地搖頭晃腦道:“也還沒到那種地步,輕武器的流水線早就開了嘛,這東西沒什麽技術含量,平時也維持得起,主要還是複雜的成套技術裝備。組合機床不是造不出來,多費點銀子罷了,流水線生產的組織設計也是現成的東西,但是前麵說了,機床精度不行,製造出來的東西,公差很大,質量不穩定,實際性能也要打折扣。這樣一來軍頭們就不滿意了,要知道,他們都是恨不得拿二戰裝備來打這場仗的,性能摳得死死的,那我們也沒辦法啊,圖紙畫得再好,機器不行有什麽用?隻好盡可能用人工來補,人工的比重上去了,生產效率就下來了嘛,流水線生產就更難了。”
“還有,為一套流水線設計的組合機床隻能製造同一型號的產品,最多隻能為規格相近的改進型進行微調,產品更新換代的話,這套流水線的設備就等於報廢了,所以在頻繁更新武器型號的時候用這種法子,代價高到讓你吐血。像現在這個樣子,飛機戰車一年一換型,怎麽好開流水線?就算是美帝那樣財大氣粗也不帶這麽折騰的,得學二戰中的蘇聯,t34從頭造到尾,要的就是數量,打不死你也淹死你。”
“至於說管理,工業企業的科學管理法本來就是美國人發明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型的泰羅製到了21世紀還在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大行其道,原始積累時期嘛,拚管理也就那麽一迴事。我們現在能夠不擔心啟發列強而全麵普及的也就是這些了,等到各方麵條件更成熟的時候,再慢慢選擇性的釋放。”
“人力成本嘛,我們原本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什麽都貴,唯獨人賤,能用人做的盡量不用機器做,四億人的基數在那裏,這也算前朝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之一。不過在亞俄戰爭之後,土改和農業改革搞得有聲有色,農民種地也有奔頭了,東北西北大開發是數以百萬千萬計的吸納墾荒農民,幾次招工荒下來,平均工資就上去了,失業工人還有救濟。這一來二去,人力成本的優勢稍稍打了些折扣,不過等到城市自身人口大發展的時候又……”
江聞濤一攤手,轉頭瞥到那位正垂手侍立、一臉迷茫的女秘書,不快地眯了眯眼:“小宋,你先迴去吧,有事我會再給你電話的。”
眼盯著小宋低頭轉身,彈翹著米色套裙下渾圓勻曲的臀部走出房間,“哢噔”一聲關緊房門,潘國臣才順勢開口道:“明白了,其實皇上的意思,正是有鑒於國內問題重重,著眼於加快推動國內各方麵的革新與動員,以此保證戰爭勝利,為戰後新體製的建立做準備……”
正把咖啡杯送到嘴邊的江聞濤突然歪頭打斷他:“這場戰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止如此,隻會增添更多麻煩的問題。”
潘國臣低頭一笑:“也許吧,既是麻煩,也可能是機運,這可不是電腦遊戲,不能調速度,也沒有可破解的腳本,要到真正發生的時候才能親眼見證。”
當了好一陣擺設的何新也禁不住插話道:“既然已經開始了,也隻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問題就是讓人去解決的嘛。我雖然一向認同軍部的擴張理念,不過我跟聞濤兄一樣,都是搞技術的,知道什麽是可想,什麽是可做,死後看不見又如何?隻要切實努力過,自認平生所為,必可使萬千福祉澤被於子孫後代,也足以心安瞑目。”
江聞濤撚杯一笑:“原來如此,聽說老何你最近沉迷佛書,想必是大徹大悟,也怪不得會做這個引路人了。”
何新隻是搖頭輕歎:“一點執悟,不足為道――潘專員,時間不早了,你快繼續吧。”
潘國臣趕忙肅正了身子,加快了語速直入主題:“是,皇上希望閣下與晉睿侯一起,搞一個研究班子,把待產、在研和預研中的新裝備梳理一遍,簡選出最適合大規模生產的型號,實在不行還可以酌情降低性能,而且盡量不要采用太過超前、一旦被敵方掌握即可產生突破性進展的設計。”
“選定裝備以後,再根據現有的工業條件,製訂出安排流水線大規模生產的具體計劃,場地選址、設備采購,總造價、總建設時間、設計產量、單位造價跟耗材等等,各方麵細節都要列出來,完成之後通過指定的渠道直接呈交給皇上審閱,之後再根據皇上的指示進行下一步動作。”
“最關鍵的是,這一切必須絕對保守保密,尤其不能讓軍部有任何察覺。”
聽罷,江聞濤手捧咖啡杯,若有所思地發了好一陣呆,突然下了什麽決心似地,猛一點頭,轉身將咖啡杯擱在工作台上,掀起工作台邊垂下的桌布腳,掏出腰間的鑰匙打開一扇厚厚的鋼製櫃門,悉悉索索地翻找起什麽東西來。
稍頃,江聞濤“彭通”一聲關緊了保險櫃,起身遞給潘國臣一疊文件。
“現在你就去見皇上,這就是她想要的東西,我等你們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還沒有具體指示的話,我就不幹了。”
潘國臣激動地簡直要跳起來――這位“設計瘋子”真不是蓋的。
粗粗一翻,文件上的字跡十分潦草,隻是勉強可辨,顯然是一份倉促手書的草稿。
“這些東西沒有別人看過吧?”
潘國臣還是盡可能謹慎地問了句。
“你說呢?”
江聞濤微笑反問。
……
潘國臣卻並未如江聞濤期望的那樣開門見山,隻見他低頭掏出一張小紙條,如捧神器般地恭恭敬敬呈到江聞濤麵前。
“請先看一下這個。”
江聞濤很是厭煩地接過紙條瞄了一眼,眉間一蹙,淡淡道:“既然是皇上手諭,那我就洗耳傾聽了。”
潘國臣向後坐定,雙手扶膝,麵帶微笑道:“不敢當,皇上對智睿侯一向敬重有加,隻是事關機密,不得已行此下策,還望閣下海諒。”
江聞濤似乎毫不領情,微微向後一靠:“我就是個搞技術的,文縐縐的東西我聽不慣,潘專員還是有話明說吧。”
潘國臣波瀾不驚地繼續維持著他麵具般的表情:“大量製造質量相同的武器,哪怕是性能稍低的武器,也要比少量生產高性能武器要困難得多,但同時也有效得多――想必閣下對這個道理自有獨到的見識吧?”
“以運用組合機床為特征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以泰羅製為標誌的科學管理方法,加上成本相對低廉的充足勞動力,此三者之聚合融匯,即乃後進工業國奮起直追之王道。”
穩坐釣魚台的江聞濤還是禁不住拽起了文。
“閣下所言甚是。”
潘國臣一副低眉求教狀。
江聞濤見狀也略略放輕鬆了些,向右側了側身子,一邊還翹起了二郎腿。
“亞俄戰爭之前,我們的機床絕大部分靠進口,價格昂貴不說,而且依據的技術規範根據進口國不同而千差萬別,綜合運用的成本很高,效率低下,這樣隻能從管理和人力成本兩方麵挖潛力。”
潘國臣聽到這裏,更擺出一臉的高山仰止狀:“這些方麵我的見識太過淺薄,還望閣下不吝賜教。”
江聞濤似乎對潘國臣的態度還算滿意,便打開了話匣子般侃侃而談:“亞俄戰爭之後,我們開始大力發展機床製造業,不過處於機床製造業最頂端的高精度機床,也就是俗稱的‘工作母機’,發展進度很不理想。直到開戰前,國內的機床製造業主要還是依靠進口的工作母機,這種東西本來在各先進工業國都是嚴格限製出口的,我們能買到的都是過時的玩意。用這些在外國已經過時的工作母機製造出來的子機,精度自然更不如外國的子機,以至還不如直接購買外國的子機。”
“不了解製造業的人,往往理所當然認為有了電腦就可以把機床的精度三下兩下搞上去,其實並非如此。使用機械製造的產品,精度肯定低於所使用的機械的精度,因為中間有精度損失,真正的精度是出於人的雙手,惟有人的雙手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精度。”
“舉個例子來說,最影響機床精度的是機床的導軌,低精度機床的導軌可以用中精度機床生產,中精度的可以用高精度的來生產,以此層層上推,最高精度的導軌是怎麽做出來的呢?說了你可能不信,其實就是人手削出來的。”
“當然,要讓你我這樣的去削,削爛了手也隻能折騰出一堆廢鐵,一定要經驗最豐富又最具天賦的頂級技工,那種紮紮實實在一線鑽研了十幾年以至幾十年的老師傅,才有可能做出那種最高精度的零件。而且術有所專,一位這樣的師傅可能最擅長做的也就一兩種零件,要組裝出一台最高精度的‘工作母機’,往往需要合數十上百位師傅之力。”
“要培養和維持這樣的頂級技工隊伍,第一,這個國家的機床製造業規模要夠大,規模越大,相關技工的基數越大,從中選拔出頂尖人才的可能性越高,而工作母機的性價比也越高。前者比較好理解,後者不大容易理解,其實可以這麽想:機床製造業規模越大,單台工作母機製造的子機床就越多,相同規格的工作母機的需求也更大,同樣數量的頂級技工就有可能製造更多的相同規格零件,這就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降低了生產和運用成本,性價比不就上去了。我們的機床製造業受製於工作母機,規模相對有限,性價比自然高不到哪裏去。”
“第二,這個行業要有足夠長的曆史,技術工人不但要手把手練出來,更需要老師傅言傳身教,三年五年還算學徒,十年八年不過進階,沒有十五六年誰肯喊你‘師傅’?可是一開始我們哪有什麽老師傅,‘我大清’在這方麵幾乎是空白,頂用的沒幾個,半桶水的也都算國寶了。隻能先從外國請,可是外國的頂級師傅也是寶啊,隻請得來半桶水――我們這裏可沒有那個時空一九五零年代蘇聯的一邊倒大援助。就這些半桶水洋師傅帶出來的一堆半桶水中國徒弟,再繼續去帶更多的半桶水徒孫――沒錯,現在我們的機床製造業就靠這一幫半桶水在搗鼓。沒辦法,隻好矮子裏拔高,全國海選了一批半桶水中的精英,集中起來灌了一通理論,再弄到設備最好的廠子裏好吃好喝供著,總算在戰前湊合著搞出精度不低於之前進口貨的山寨母機,要不然,哼,打仗打仗――還打個屁的仗。”
“第三,這個行業要有適當的激勵機製。在歐美先進工業國,高級技工的收入和地位都很高,在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中都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在某些方麵僅次於院校出身的工程師,所以往往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鑽研在一線。而我國的官本位傳統源遠流長,各行各業,什麽東西官僚都要插一手,稍微能幹點的就一門心思要當官。尤其在主導了機床製造業的官辦企業中,鑽營傾軋之風盛行,安心鑽研本業者寥寥,歸根結底還是各級官僚權力太大,技術工人作為‘工人’的發言權遠遠不夠,當然,這跟社會上根深蒂固的“士農工商”舊觀念也大有關係。”
“第四……”
直到房門被送咖啡的製服女秘書敲響,江聞濤總算結束了他的長篇大論,轉而反問潘國臣:“說了這麽多,現在你可以告訴我,皇上到底想讓我做什麽了吧?”
潘國臣瞬即轉開在剛剛進門的女秘書的緊身黑褲襪上如蜻蜓點水般掠過的目光,向江聞濤深深一點頭:“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鑒於機床製造業目前存在的種種種問題,想要在這場戰爭中運用組合機床進行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是不是太勉強了?而管理和人力成本方麵的潛力挖掘,並不足以彌補在這方麵損失的效率?”
江聞濤右手接過女秘書遞來的咖啡,左掌拍了拍扶手,興之所及地搖頭晃腦道:“也還沒到那種地步,輕武器的流水線早就開了嘛,這東西沒什麽技術含量,平時也維持得起,主要還是複雜的成套技術裝備。組合機床不是造不出來,多費點銀子罷了,流水線生產的組織設計也是現成的東西,但是前麵說了,機床精度不行,製造出來的東西,公差很大,質量不穩定,實際性能也要打折扣。這樣一來軍頭們就不滿意了,要知道,他們都是恨不得拿二戰裝備來打這場仗的,性能摳得死死的,那我們也沒辦法啊,圖紙畫得再好,機器不行有什麽用?隻好盡可能用人工來補,人工的比重上去了,生產效率就下來了嘛,流水線生產就更難了。”
“還有,為一套流水線設計的組合機床隻能製造同一型號的產品,最多隻能為規格相近的改進型進行微調,產品更新換代的話,這套流水線的設備就等於報廢了,所以在頻繁更新武器型號的時候用這種法子,代價高到讓你吐血。像現在這個樣子,飛機戰車一年一換型,怎麽好開流水線?就算是美帝那樣財大氣粗也不帶這麽折騰的,得學二戰中的蘇聯,t34從頭造到尾,要的就是數量,打不死你也淹死你。”
“至於說管理,工業企業的科學管理法本來就是美國人發明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型的泰羅製到了21世紀還在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大行其道,原始積累時期嘛,拚管理也就那麽一迴事。我們現在能夠不擔心啟發列強而全麵普及的也就是這些了,等到各方麵條件更成熟的時候,再慢慢選擇性的釋放。”
“人力成本嘛,我們原本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什麽都貴,唯獨人賤,能用人做的盡量不用機器做,四億人的基數在那裏,這也算前朝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之一。不過在亞俄戰爭之後,土改和農業改革搞得有聲有色,農民種地也有奔頭了,東北西北大開發是數以百萬千萬計的吸納墾荒農民,幾次招工荒下來,平均工資就上去了,失業工人還有救濟。這一來二去,人力成本的優勢稍稍打了些折扣,不過等到城市自身人口大發展的時候又……”
江聞濤一攤手,轉頭瞥到那位正垂手侍立、一臉迷茫的女秘書,不快地眯了眯眼:“小宋,你先迴去吧,有事我會再給你電話的。”
眼盯著小宋低頭轉身,彈翹著米色套裙下渾圓勻曲的臀部走出房間,“哢噔”一聲關緊房門,潘國臣才順勢開口道:“明白了,其實皇上的意思,正是有鑒於國內問題重重,著眼於加快推動國內各方麵的革新與動員,以此保證戰爭勝利,為戰後新體製的建立做準備……”
正把咖啡杯送到嘴邊的江聞濤突然歪頭打斷他:“這場戰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止如此,隻會增添更多麻煩的問題。”
潘國臣低頭一笑:“也許吧,既是麻煩,也可能是機運,這可不是電腦遊戲,不能調速度,也沒有可破解的腳本,要到真正發生的時候才能親眼見證。”
當了好一陣擺設的何新也禁不住插話道:“既然已經開始了,也隻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問題就是讓人去解決的嘛。我雖然一向認同軍部的擴張理念,不過我跟聞濤兄一樣,都是搞技術的,知道什麽是可想,什麽是可做,死後看不見又如何?隻要切實努力過,自認平生所為,必可使萬千福祉澤被於子孫後代,也足以心安瞑目。”
江聞濤撚杯一笑:“原來如此,聽說老何你最近沉迷佛書,想必是大徹大悟,也怪不得會做這個引路人了。”
何新隻是搖頭輕歎:“一點執悟,不足為道――潘專員,時間不早了,你快繼續吧。”
潘國臣趕忙肅正了身子,加快了語速直入主題:“是,皇上希望閣下與晉睿侯一起,搞一個研究班子,把待產、在研和預研中的新裝備梳理一遍,簡選出最適合大規模生產的型號,實在不行還可以酌情降低性能,而且盡量不要采用太過超前、一旦被敵方掌握即可產生突破性進展的設計。”
“選定裝備以後,再根據現有的工業條件,製訂出安排流水線大規模生產的具體計劃,場地選址、設備采購,總造價、總建設時間、設計產量、單位造價跟耗材等等,各方麵細節都要列出來,完成之後通過指定的渠道直接呈交給皇上審閱,之後再根據皇上的指示進行下一步動作。”
“最關鍵的是,這一切必須絕對保守保密,尤其不能讓軍部有任何察覺。”
聽罷,江聞濤手捧咖啡杯,若有所思地發了好一陣呆,突然下了什麽決心似地,猛一點頭,轉身將咖啡杯擱在工作台上,掀起工作台邊垂下的桌布腳,掏出腰間的鑰匙打開一扇厚厚的鋼製櫃門,悉悉索索地翻找起什麽東西來。
稍頃,江聞濤“彭通”一聲關緊了保險櫃,起身遞給潘國臣一疊文件。
“現在你就去見皇上,這就是她想要的東西,我等你們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還沒有具體指示的話,我就不幹了。”
潘國臣激動地簡直要跳起來――這位“設計瘋子”真不是蓋的。
粗粗一翻,文件上的字跡十分潦草,隻是勉強可辨,顯然是一份倉促手書的草稿。
“這些東西沒有別人看過吧?”
潘國臣還是盡可能謹慎地問了句。
“你說呢?”
江聞濤微笑反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