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鐵流(十一)
“請看這裏,蘭薩鐵路由阿拉山口出舊國境後,沿阿拉湖、薩瑟科爾湖南岸向西北延伸至巴爾喀什湖東端的邊境重鎮阿克鬥卡,再從阿克鬥卡折向南轉至薩雷奧澤克……如今方麵軍主力已向阿克鬥卡集結,薩雷奧澤克到塔什幹之間每日六對的運量足以維持第10集團軍的有限攻勢,以蘭薩鐵路每日四十對的最大運量計算,尚有每日三十四對的運量來保障西北戰區的夏季攻勢,相較兵力較多、任務較重的北方戰區已屬寬裕。”
蘇三嶺在這裏提到的第10集團軍,乃是4月下旬西北方麵軍攻占塔什幹後“第一次重整”的產物。
根據大本營的事先謀劃,西北方麵軍在奪取塔什幹後,主力應盡速北返,為夏季攻勢做準備。另以有力之一部活動於鹹海以東以南、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廣闊地域,密切配合特務機關的謀略活動,伺機解放布哈拉、希瓦兩汗國,視情打通與波斯民族解放勢力的聯係,以間接策應印度攻略。這“有力之一部”就是嚴猛上將的第10集團軍,下轄第21軍(預備步兵第41、42師),第25軍(預步49、50師),騎兵第7軍(預騎24、25、32旅),另直轄騎兵第16旅和裝甲第17旅,連同附屬部隊共約12萬人。
方麵軍主力奉命北返後,第10集團軍在鞏固交通線的同時積極出擊,首先集中機動兵力沿錫爾河北上,於5月初攻占扼於錫爾河與其東麵莫因庫姆沙漠之間的交通要隘突厥斯坦,在此構築防線屏禦北麵之敵。繼而主力乘車南下,朝塔什幹西南方攻擊前進,於5月24日進占中亞名城撒馬爾罕,稍事整頓。又轉而進軍撒馬爾罕以西300公裏外的布哈拉汗國都城,至今尚未傳來捷報。
蘇三嶺稍稍停下來喘口氣,又抑揚頓挫地補充道:“且西北戰區現有部隊消耗的補給大多可在新疆省內解決,無須內地轉運,較亞俄戰爭時西北方麵軍的拮據困頓情形,堪稱天地之別……”
原來亞俄戰爭之後,帝國高層痛感西北經濟薄弱,距離內地經濟中心過於遙遠。難以支持大軍活動,決心以國家力量推動西北尤其是新疆省的軍需相關產業發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央政府在新疆最先集中力量推動發展地正是糧食生產。為此,除了以種種優惠條件招攬內地移民赴疆墾殖外,還參照外東北新收複地上實施的生產建設兵團製度,在包含西北新收複地的新疆全省相繼成立4個農墾師,由專業農墾公司指導。在迪化-石河子地區、塔裏木河沿岸地區和伊犁河以北地區建設集約化農場。
各農墾師均以亞俄戰爭退伍老兵為主體,以免費分房分地(自留地)、稅賦全免、附加補助等超出一般移民的優惠條件鼓勵老兵們攜妻帶口(還可外帶其他親戚,也歡迎願意遵守兵團條例的一般移民)舉家遷入,平時由各農墾師下屬的團、營、連各級單位組織生產,農閑時定期集訓。預定戰時每個農墾師可征集出一個重步兵師的滿額兵員並可長期保證該師外出作戰的給養。
到191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農墾師數量增加到6個,總人口超過150萬,其中15萬人納入陸軍第一預備役。兵團開拓的耕地占全疆可耕地的五分之一。生產全疆四分之一的小麥和一半以上棉花,兵團的牧場養有全疆一半的馬匹,兵團肉類加工廠生產的熏肉和肉幹供應整個西北軍區,占軍區平時正常消耗的六成多……
此外,大批私營農墾企業被令人垂涎地優惠政策所吸引,隨著蘭迪鐵路的通車,各種各樣的私營農牧場如雨後春筍般在沙漠和戈壁邊緣瘋長起來,資本帶動著產業。產業帶動著移民。大量內地農業移民的湧入,徹底改變了新疆的民族構成,據1914年全國人口普查地數據,漢族占新疆省總人口的3成,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戰前新疆農業的大躍進發展,確保了西北方麵能夠成為與北方方麵並列的對俄作戰主要方向之一,對俄開戰後,西北方麵軍36萬官兵和12萬8千匹戰馬需要本土供應地給養(不含彈藥)9成以上來自新疆省內。使得來自內地的鐵路運力可集中用於其他物資的運輸。
自古以來打仗沒有糧食萬萬不可。然而現代戰爭光有糧食也沒辦法打,亞俄戰爭時西北方麵軍的武器彈藥幾乎全部要由內地供應。打起仗來難以接濟,所以一開始被交通較為方便的e軍攻了進來,壓著打了好一陣。
痛定思痛,在大力發展新疆農業的同時,中央政府又製訂了發展新疆工業的十年計劃,希望新疆本地的軍工生產能夠補充未來西北方麵軍地部分需要,減少從內地長途運輸的消耗。
新疆本身礦產資源豐富,礦種較齊全,尤其發展軍工所需的幾種重要礦產質量好、富礦多,具有發展軍事工業的天然優勢。
在1905年製訂的新疆工業十年計劃中,政府集中力量主導推動的是鋼鐵、彈藥、輕武器和燃料的生產設施建設,以政府支持的大財團牽頭融資地方式相繼開辦了哈密鋼鐵廠、迪化重工、帝國石油克拉瑪依油田、疆省煤鐵聯合集團、北疆機械、安西化工等大型工礦企業。1910年蘭迪鐵路通車後,省內軍火工業在政府大規模采購支撐下飛速發展,產量連年翻番,對俄開戰後,西北方麵軍所用彈藥和油料8成以上可由疆省就近補給,此外,方麵地大部分車輛,包括卡車、裝甲車、戰車和機車,均可在省內大修甚至改裝,包括80毫米迫擊炮、75毫米步兵炮在內的各種步兵武器亦可由省內工廠補充。
“看來後勤方麵沒什麽可擔心了,朕沒有問題了,蘇處長,你繼續。”
“請看這裏,蘭薩鐵路由阿拉山口出舊國境後,沿阿拉湖、薩瑟科爾湖南岸向西北延伸至巴爾喀什湖東端的邊境重鎮阿克鬥卡,再從阿克鬥卡折向南轉至薩雷奧澤克……如今方麵軍主力已向阿克鬥卡集結,薩雷奧澤克到塔什幹之間每日六對的運量足以維持第10集團軍的有限攻勢,以蘭薩鐵路每日四十對的最大運量計算,尚有每日三十四對的運量來保障西北戰區的夏季攻勢,相較兵力較多、任務較重的北方戰區已屬寬裕。”
蘇三嶺在這裏提到的第10集團軍,乃是4月下旬西北方麵軍攻占塔什幹後“第一次重整”的產物。
根據大本營的事先謀劃,西北方麵軍在奪取塔什幹後,主力應盡速北返,為夏季攻勢做準備。另以有力之一部活動於鹹海以東以南、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廣闊地域,密切配合特務機關的謀略活動,伺機解放布哈拉、希瓦兩汗國,視情打通與波斯民族解放勢力的聯係,以間接策應印度攻略。這“有力之一部”就是嚴猛上將的第10集團軍,下轄第21軍(預備步兵第41、42師),第25軍(預步49、50師),騎兵第7軍(預騎24、25、32旅),另直轄騎兵第16旅和裝甲第17旅,連同附屬部隊共約12萬人。
方麵軍主力奉命北返後,第10集團軍在鞏固交通線的同時積極出擊,首先集中機動兵力沿錫爾河北上,於5月初攻占扼於錫爾河與其東麵莫因庫姆沙漠之間的交通要隘突厥斯坦,在此構築防線屏禦北麵之敵。繼而主力乘車南下,朝塔什幹西南方攻擊前進,於5月24日進占中亞名城撒馬爾罕,稍事整頓。又轉而進軍撒馬爾罕以西300公裏外的布哈拉汗國都城,至今尚未傳來捷報。
蘇三嶺稍稍停下來喘口氣,又抑揚頓挫地補充道:“且西北戰區現有部隊消耗的補給大多可在新疆省內解決,無須內地轉運,較亞俄戰爭時西北方麵軍的拮據困頓情形,堪稱天地之別……”
原來亞俄戰爭之後,帝國高層痛感西北經濟薄弱,距離內地經濟中心過於遙遠。難以支持大軍活動,決心以國家力量推動西北尤其是新疆省的軍需相關產業發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央政府在新疆最先集中力量推動發展地正是糧食生產。為此,除了以種種優惠條件招攬內地移民赴疆墾殖外,還參照外東北新收複地上實施的生產建設兵團製度,在包含西北新收複地的新疆全省相繼成立4個農墾師,由專業農墾公司指導。在迪化-石河子地區、塔裏木河沿岸地區和伊犁河以北地區建設集約化農場。
各農墾師均以亞俄戰爭退伍老兵為主體,以免費分房分地(自留地)、稅賦全免、附加補助等超出一般移民的優惠條件鼓勵老兵們攜妻帶口(還可外帶其他親戚,也歡迎願意遵守兵團條例的一般移民)舉家遷入,平時由各農墾師下屬的團、營、連各級單位組織生產,農閑時定期集訓。預定戰時每個農墾師可征集出一個重步兵師的滿額兵員並可長期保證該師外出作戰的給養。
到191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農墾師數量增加到6個,總人口超過150萬,其中15萬人納入陸軍第一預備役。兵團開拓的耕地占全疆可耕地的五分之一。生產全疆四分之一的小麥和一半以上棉花,兵團的牧場養有全疆一半的馬匹,兵團肉類加工廠生產的熏肉和肉幹供應整個西北軍區,占軍區平時正常消耗的六成多……
此外,大批私營農墾企業被令人垂涎地優惠政策所吸引,隨著蘭迪鐵路的通車,各種各樣的私營農牧場如雨後春筍般在沙漠和戈壁邊緣瘋長起來,資本帶動著產業。產業帶動著移民。大量內地農業移民的湧入,徹底改變了新疆的民族構成,據1914年全國人口普查地數據,漢族占新疆省總人口的3成,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戰前新疆農業的大躍進發展,確保了西北方麵能夠成為與北方方麵並列的對俄作戰主要方向之一,對俄開戰後,西北方麵軍36萬官兵和12萬8千匹戰馬需要本土供應地給養(不含彈藥)9成以上來自新疆省內。使得來自內地的鐵路運力可集中用於其他物資的運輸。
自古以來打仗沒有糧食萬萬不可。然而現代戰爭光有糧食也沒辦法打,亞俄戰爭時西北方麵軍的武器彈藥幾乎全部要由內地供應。打起仗來難以接濟,所以一開始被交通較為方便的e軍攻了進來,壓著打了好一陣。
痛定思痛,在大力發展新疆農業的同時,中央政府又製訂了發展新疆工業的十年計劃,希望新疆本地的軍工生產能夠補充未來西北方麵軍地部分需要,減少從內地長途運輸的消耗。
新疆本身礦產資源豐富,礦種較齊全,尤其發展軍工所需的幾種重要礦產質量好、富礦多,具有發展軍事工業的天然優勢。
在1905年製訂的新疆工業十年計劃中,政府集中力量主導推動的是鋼鐵、彈藥、輕武器和燃料的生產設施建設,以政府支持的大財團牽頭融資地方式相繼開辦了哈密鋼鐵廠、迪化重工、帝國石油克拉瑪依油田、疆省煤鐵聯合集團、北疆機械、安西化工等大型工礦企業。1910年蘭迪鐵路通車後,省內軍火工業在政府大規模采購支撐下飛速發展,產量連年翻番,對俄開戰後,西北方麵軍所用彈藥和油料8成以上可由疆省就近補給,此外,方麵地大部分車輛,包括卡車、裝甲車、戰車和機車,均可在省內大修甚至改裝,包括80毫米迫擊炮、75毫米步兵炮在內的各種步兵武器亦可由省內工廠補充。
“看來後勤方麵沒什麽可擔心了,朕沒有問題了,蘇處長,你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