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鐵流(二)
同時改組蒙古方麵軍,重新編成4個集團軍,以第4集團軍負責貝加爾湖南端到東薩彥嶺之間的陸上戰線,第3集團軍負責貝加爾湖東岸防禦,第18集團軍負責外蒙古西部防禦,第1機甲集團軍轉至後方休整補充,另抽調部分兵力納入大本營預備隊。
改組後的蒙古方麵軍編製如下:
第1機甲集團軍,司令官許魂上將,參謀長趙飛雪上將,下轄:
裝甲第1軍(裝1、2、3旅),軍長銀天少將
裝甲第3軍(裝5、8、9、11旅),軍長劉揚波少將
裝甲第4軍(裝10、12、14旅),軍長邢曉強中將
禁衛騎兵軍(禁騎3、4、5旅),軍長蘇塔德楞台中將
騎兵第1軍(騎1、2、3旅),軍長毛天戟少將
第1軍(步1師、3師),軍長潘旋中將
禁衛(摩托化)第1師
第3集團軍,司令官趙民河上將
第5軍(步7師、10師)
第7軍(步12師、14師)
騎兵第3軍(騎12、13、14旅)
第4集團軍,司令官楚卿上將,下轄:
第2軍(步2、4師)
第3軍(步5、6師)
騎兵第2軍(騎4、6、7、11旅)
第18集團軍(原西蒙古集團),司令官海嘯天上將,下轄:
第51軍(步101師、102師)
第62軍(預步123、124師)
第21、22騎兵旅
方麵軍直轄:第106師、預步121師、122師
――共計18個步兵師,10個裝甲旅,15個騎兵旅,連同附屬部隊,總兵力五十六萬人。
新編成的第1機動裝甲集團軍集中了方麵軍絕大部分裝甲兵力和機動車輛。將作為未來攻略西伯利亞的核心力量使用。
然而,在此前的高強度作戰中,分屬兩個方麵軍的700多部裝甲車輛有200餘部報廢或失蹤、300部須大修,6000部汽車和拖拉機中報廢900多部,另有2000部須大修,損耗巨大,各部亟待補充。
綜合考慮未來作戰需要與前線現地需要,大本營於第1機甲集團軍編成後。下達了裝甲部隊新編製表,將每個裝甲連(包括戰車連裝和甲汽車連)的編製數由10部增加到14部,同時擴大了旅屬輜重營和機動步兵營規模,這樣一來,每個裝甲旅編製的裝甲車輛數將由原來地70餘部增加到近100部,汽車拖拉機數增加到200餘部。同時又下令,集團軍下轄的第1和第4裝甲軍將手頭可用的全部裝甲車輛和大部分機動車輛轉交第3裝甲軍,先讓第3裝甲軍完成新編製轉換。第1和第4兩個裝甲軍的大部分官兵乘火車返迴國內接收新裝備,屆時再轉換到新編製。
如此一來,在第1和第4裝甲軍重新武裝整編之前,第1機甲集團軍全部的裝甲戰力就僅僅是第3裝甲軍的3個裝甲旅――3個齊裝滿員、經驗豐富、士氣高漲、車輛完好率接近百分之百、隨時可發動新編製表上全部戰力投入戰鬥的精銳旅!
原屬蒙古方麵軍的禁衛第1、第2軍,以及原屬東北方麵軍地第12軍和騎兵第4軍。一並編入大本營第一預備軍,暫時撤下戰線,返迴國內休整換裝,重點強化機動能力。目的是作為第1機甲集團軍的後備機動力量,在決勝的關鍵時刻投入戰場。
蒙古方麵軍的另外一個裝甲軍,文宇少將的第2裝甲軍,在交出全部武器裝備後,被大本營調往南方換裝,計劃編入印度方麵軍,大概已經沒可能再返迴西伯利亞戰場。
兩大方麵軍完成改組後,接下來北方戰線的首要任務就是攻破烏蘭烏德要塞。打通至貝加爾前線的主交通線,而進攻烏蘭烏德要塞地先決條件,在於迅速完成本土到烏蘭烏德之間鐵路線的改軌和修複工作,重擔落在了配屬北方戰區的鐵道兵部隊肩上。
攻克赤塔後,大本營決定成立北方戰區鐵道總軍,下轄4個鐵道集群,總共一百五十個鐵道連,其中第1和第2集群分別負責蘇赫巴托爾(蒙古方麵)到烏蘭烏德之間、滿洲裏(黑龍江方麵)到赤塔之間急造軍鐵的搶建和升級。第3集群負責烏蘭烏德到貝加爾湖南端斯柳江卡前線兵站之間的改軌修複工作。而重中之重地葉羅費伊(遼陽軍政區方麵,海葉鐵路西部終點)到烏蘭烏德之間線路的改軌修複工作由兵力最多的第10集群單獨負責。
第10鐵道集群轄9個鐵道營。共66個鐵道連,約一萬七千名官兵,除攜帶大量專業工程設備外,也配有包括60迫擊炮在內的步兵輕武器以資自衛,工地和已通車地鐵路沿線均由第2集團軍派遣的護路支隊警衛。
為加快施工進度,大本營還為該集群配備了征調自帝國鐵道公司和幾家民營鐵道工程公司的數千名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並授予該集群征用戰俘勞力和派發鐵路沿線e國平民勞役的優先權,根據這項特權,第10鐵道集群僅在2月份就調用了1萬名e國戰俘,征發了1萬5千名e國平民,在“絕不餓死一個勞工,也絕不養一個懶蟲”的內部口號下,“以苦口婆心的解釋宣傳、公平仁慈的食物分配協以適量的槍托與皮鞭調教”,“讓這些曾經為專製奴隸、如今一隻腳已邁進自由新世界地人們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到3月中旬,葉羅費伊至赤塔間約800公裏的鐵道改修工程全部完成,集群又再調用了1萬2千名戰俘、征發1萬5千名當地平民,並得到了三千名朝日熟練工人和技術員的支持,全力改修赤塔至烏蘭烏德間穿越崎嶇山地的最後500公裏鐵道。
1個月後,在“勞工無一死亡、王師所至仁義懾服”之類的鼓噪宣傳下,將海參崴海港以及伯力、海蘭泡河港與遠東內陸聯接起來的海葉鐵路終於延伸到了烏蘭烏德城下……
同時改組蒙古方麵軍,重新編成4個集團軍,以第4集團軍負責貝加爾湖南端到東薩彥嶺之間的陸上戰線,第3集團軍負責貝加爾湖東岸防禦,第18集團軍負責外蒙古西部防禦,第1機甲集團軍轉至後方休整補充,另抽調部分兵力納入大本營預備隊。
改組後的蒙古方麵軍編製如下:
第1機甲集團軍,司令官許魂上將,參謀長趙飛雪上將,下轄:
裝甲第1軍(裝1、2、3旅),軍長銀天少將
裝甲第3軍(裝5、8、9、11旅),軍長劉揚波少將
裝甲第4軍(裝10、12、14旅),軍長邢曉強中將
禁衛騎兵軍(禁騎3、4、5旅),軍長蘇塔德楞台中將
騎兵第1軍(騎1、2、3旅),軍長毛天戟少將
第1軍(步1師、3師),軍長潘旋中將
禁衛(摩托化)第1師
第3集團軍,司令官趙民河上將
第5軍(步7師、10師)
第7軍(步12師、14師)
騎兵第3軍(騎12、13、14旅)
第4集團軍,司令官楚卿上將,下轄:
第2軍(步2、4師)
第3軍(步5、6師)
騎兵第2軍(騎4、6、7、11旅)
第18集團軍(原西蒙古集團),司令官海嘯天上將,下轄:
第51軍(步101師、102師)
第62軍(預步123、124師)
第21、22騎兵旅
方麵軍直轄:第106師、預步121師、122師
――共計18個步兵師,10個裝甲旅,15個騎兵旅,連同附屬部隊,總兵力五十六萬人。
新編成的第1機動裝甲集團軍集中了方麵軍絕大部分裝甲兵力和機動車輛。將作為未來攻略西伯利亞的核心力量使用。
然而,在此前的高強度作戰中,分屬兩個方麵軍的700多部裝甲車輛有200餘部報廢或失蹤、300部須大修,6000部汽車和拖拉機中報廢900多部,另有2000部須大修,損耗巨大,各部亟待補充。
綜合考慮未來作戰需要與前線現地需要,大本營於第1機甲集團軍編成後。下達了裝甲部隊新編製表,將每個裝甲連(包括戰車連裝和甲汽車連)的編製數由10部增加到14部,同時擴大了旅屬輜重營和機動步兵營規模,這樣一來,每個裝甲旅編製的裝甲車輛數將由原來地70餘部增加到近100部,汽車拖拉機數增加到200餘部。同時又下令,集團軍下轄的第1和第4裝甲軍將手頭可用的全部裝甲車輛和大部分機動車輛轉交第3裝甲軍,先讓第3裝甲軍完成新編製轉換。第1和第4兩個裝甲軍的大部分官兵乘火車返迴國內接收新裝備,屆時再轉換到新編製。
如此一來,在第1和第4裝甲軍重新武裝整編之前,第1機甲集團軍全部的裝甲戰力就僅僅是第3裝甲軍的3個裝甲旅――3個齊裝滿員、經驗豐富、士氣高漲、車輛完好率接近百分之百、隨時可發動新編製表上全部戰力投入戰鬥的精銳旅!
原屬蒙古方麵軍的禁衛第1、第2軍,以及原屬東北方麵軍地第12軍和騎兵第4軍。一並編入大本營第一預備軍,暫時撤下戰線,返迴國內休整換裝,重點強化機動能力。目的是作為第1機甲集團軍的後備機動力量,在決勝的關鍵時刻投入戰場。
蒙古方麵軍的另外一個裝甲軍,文宇少將的第2裝甲軍,在交出全部武器裝備後,被大本營調往南方換裝,計劃編入印度方麵軍,大概已經沒可能再返迴西伯利亞戰場。
兩大方麵軍完成改組後,接下來北方戰線的首要任務就是攻破烏蘭烏德要塞。打通至貝加爾前線的主交通線,而進攻烏蘭烏德要塞地先決條件,在於迅速完成本土到烏蘭烏德之間鐵路線的改軌和修複工作,重擔落在了配屬北方戰區的鐵道兵部隊肩上。
攻克赤塔後,大本營決定成立北方戰區鐵道總軍,下轄4個鐵道集群,總共一百五十個鐵道連,其中第1和第2集群分別負責蘇赫巴托爾(蒙古方麵)到烏蘭烏德之間、滿洲裏(黑龍江方麵)到赤塔之間急造軍鐵的搶建和升級。第3集群負責烏蘭烏德到貝加爾湖南端斯柳江卡前線兵站之間的改軌修複工作。而重中之重地葉羅費伊(遼陽軍政區方麵,海葉鐵路西部終點)到烏蘭烏德之間線路的改軌修複工作由兵力最多的第10集群單獨負責。
第10鐵道集群轄9個鐵道營。共66個鐵道連,約一萬七千名官兵,除攜帶大量專業工程設備外,也配有包括60迫擊炮在內的步兵輕武器以資自衛,工地和已通車地鐵路沿線均由第2集團軍派遣的護路支隊警衛。
為加快施工進度,大本營還為該集群配備了征調自帝國鐵道公司和幾家民營鐵道工程公司的數千名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並授予該集群征用戰俘勞力和派發鐵路沿線e國平民勞役的優先權,根據這項特權,第10鐵道集群僅在2月份就調用了1萬名e國戰俘,征發了1萬5千名e國平民,在“絕不餓死一個勞工,也絕不養一個懶蟲”的內部口號下,“以苦口婆心的解釋宣傳、公平仁慈的食物分配協以適量的槍托與皮鞭調教”,“讓這些曾經為專製奴隸、如今一隻腳已邁進自由新世界地人們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到3月中旬,葉羅費伊至赤塔間約800公裏的鐵道改修工程全部完成,集群又再調用了1萬2千名戰俘、征發1萬5千名當地平民,並得到了三千名朝日熟練工人和技術員的支持,全力改修赤塔至烏蘭烏德間穿越崎嶇山地的最後500公裏鐵道。
1個月後,在“勞工無一死亡、王師所至仁義懾服”之類的鼓噪宣傳下,將海參崴海港以及伯力、海蘭泡河港與遠東內陸聯接起來的海葉鐵路終於延伸到了烏蘭烏德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