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戰俄國裏吉斯基單履帶戰車)
兩個連配屬的四門三七步兵炮和兩門七五步兵炮迭次開火,一隻高速開進的單履帶妖怪猛地顫了一下,撲通一下向一旁歪倒,炮塔裏轟地吐出橘紅色火焰。另一隻妖怪發羊癲瘋似地抖了好一陣,最後癱在一株雪鬆前,一名乘員掀開炮塔蓋跳出來,非常自覺地高舉雙手向華軍陣地走去。
剩下的兩隻又是一陣直線狂奔,炮塔左轉右轉瘋狂掃射,從華軍步兵炮陣地間飛速穿過,迎麵遇到了早已掉過頭來嚴陣以待的華軍捷狐戰車。
華軍戰車借著交戰的空隙,給機槍換上了碳化鎢彈芯的三式穿甲子彈――按條例每部捷狐應配備12條200發的帆布彈帶,其中2條彈帶應裝滿三式穿甲彈。
在試驗中,三式穿甲子彈能夠穿透10-12毫米勻製裝甲鋼板,這意味著可以用它對付已知所有類型的裝甲汽車,但使用這種子彈會嚴重磨損槍管,所以捷狐的乘員隻會在需要時換用。
陸軍還計劃為每個重機槍組配發一條裝三式穿甲彈的彈帶,每名狙擊手配發5發一式穿甲彈,但直到戰爭爆發都未實現。
雖然不知道麵前這些單履帶妖怪的裝甲有多厚,僅從外表來看,身形與四噸捷狐相當,武器也同樣是一挺重機槍,速度亦不亞於捷狐,想必裝甲不會比捷狐強多少。
除去先前與其中一隻妖怪同歸於盡的戰車,裝3連餘下的7部捷狐幾乎同時噴著黑煙撲了上去,一路機槍狂吼,從三四百米打到拚刺刀的距離,三式穿甲彈不負眾望,一陣火星飛濺,兩隻妖怪全變成了蜂窩,其中一隻引擎起火,另一隻失去控製翻進雪坑。俄軍第1實驗坦克連第3排就此全滅。
“裏吉斯基,裏吉斯基,可愛的裏吉斯基,轉個彎要花半個鍾頭,為什麽?因為它隻有一條履帶……”被俘的那名俄國戰車手事後唱著歪曲交代道。
右翼軍捷狐大戰單履帶妖怪的同時,中路軍的飛霆、策電也開始了與大鐵房子、巨型三輪車之間的死戰。
接到步兵報告後,裝4連的策電和裝5連的飛霆開足馬力向敵靠攏,雖然*戰車的出現大出裝甲兵們的意料,各部仍按原計劃,分成幾股向敵側迂迴。
裝5連2排排長金正原中尉的飛霆戰車率先衝到了一駕*戰車側麵,隻見那車頂的炮塔與車體側麵突出的炮廓裏忽地噴出一串串橘光,金正原的座車周圍頓時雪土橫飛,彈片打在裝甲板上啪啷作響。
金正原可見勢不妙,往前下方駕駛員的左肩上連拍兩下,示意他向左轉。
作為第一代戰車的飛霆並未配備後來新式戰車上普遍列裝的車內通話器,乘員間的聯絡隻能靠肢體動作。
待座車轉到了*戰車之後,金正原又往駕駛員石田介的後腦上敲了敲,8噸重的飛霆喀拉喀拉地急停下來。
金正原麻利地轉動手柄旋轉炮塔,同時緊緊抵住37毫米戰車炮的肩托,這時車體外傳來密集的子彈撞擊聲,仿佛隨時要將這單薄的小戰車打成蜂窩。
瞄準鏡裏終於映出了鐵馬車的身影――不,整個瞄準鏡的視野完全被那個拖著三圈實心尾輪的尾梁給占據了,金正原沒有猶豫,單手拾起手邊最近的一發一式戰車穿甲彈,喀啷一下塞進炮膛,隨手一轉炮閂杆,閉好炮閂,運用肩力調整火炮高低角,眼睛貼緊瞄準鏡,把準心對正了尾梁與主車體的連接部。
好,就是這裏!開火!
沉著拉動發火繩,一聲震響,炮尾在金正原鼻子前麵猛地向後一挫,又徐徐退迴原位,隻見前麵的鐵馬車微微一顫,尾梁上部濺出一團火星――卻也僅此而已。那家夥絲毫無礙地繼續轉動那對三層樓高的*,帶著濃重的夢幻意味在這汙痕斑斑的雪原上緩緩前行。
金正原沒有灰心,聽得出來,打在自己座車上的子彈明顯減少了,大概是跟在後麵的僚車把對方火力引了過去,仔細從瞄準鏡中看去,隨著距離的拉開,那個扁圓的、周邊一圈插滿槍管的畸形炮塔終於出現在陡峭傾斜的尾梁上部,同時金正原還注意到尾梁上的扶手和突出的腳踏――原來乘員是從尾梁登上戰車的。
這樣看來,扶手盡頭那個突出的小方艙就是入口所在,小方艙麵對自己那一麵就是艙門所在。
對了,向出入艙門打幾炮看看,那裏的構造必定不如其他地方堅固。
打定主意,金正原將早已順手裝好炮彈的戰車炮迅速調準方位,拉下火繩,咬緊牙關熬過炮響,不待火炮後座完畢便一手扳動炮閂杆,往一旁的彈殼收集袋裏旋出還冒著青煙的滾燙彈殼,另一手從環繞炮塔座圈的炮彈架中抽彈再填,如此連發數炮,隻見那尾梁猛地抖了幾抖,竟從車體上斷裂下來,*怪物頓時失去平衡,原本懸在空中約有一人多高的車體猝地向後一倒,深深插入雪地中,再也動彈不得。
成了!歪打正著也好,正打歪著也好,正巧另一部*戰車槍炮齊發,大搖大擺地從金正原車前開過,被鑽出炮塔確認戰果的金正原逮個正著。
“阿介,要為外進兵團人爭光啊!跟上那個大家夥!”
金正原俯下身子在石田介耳邊吼道。
原來金正原與石田介分別是亞俄戰爭中朝軍和日軍功勳老兵的後代,根據《亞俄戰爭盟軍嘉賞條例》,凡榮獲與華軍四等白虎勳章相當功勳之朝日老兵,可加入外東北的生產建設兵團,免費獲得份地、房屋和農具,由兵團組織生產,這就是所謂的外進兵團人。金正原和石田介來自同一個農墾團(生產建設兵團以農墾師為最大建製單位,下設若幹農墾團,各團設農墾連,各師團男丁天然為陸軍預備役兵員),雖然原本母語不同,但兵團畢竟以華人為主,華語非學不可,經過多年課堂教育與日常交流,華語倒成了他們真正的母語。
“不用你說,我也想拿到白虎勳章,讓咱爹高興一迴啊!”石田介迴頭應道。
“那還廢話什麽,快追上去,僧多粥少,功勞不夠搶啊――”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兩個連配屬的四門三七步兵炮和兩門七五步兵炮迭次開火,一隻高速開進的單履帶妖怪猛地顫了一下,撲通一下向一旁歪倒,炮塔裏轟地吐出橘紅色火焰。另一隻妖怪發羊癲瘋似地抖了好一陣,最後癱在一株雪鬆前,一名乘員掀開炮塔蓋跳出來,非常自覺地高舉雙手向華軍陣地走去。
剩下的兩隻又是一陣直線狂奔,炮塔左轉右轉瘋狂掃射,從華軍步兵炮陣地間飛速穿過,迎麵遇到了早已掉過頭來嚴陣以待的華軍捷狐戰車。
華軍戰車借著交戰的空隙,給機槍換上了碳化鎢彈芯的三式穿甲子彈――按條例每部捷狐應配備12條200發的帆布彈帶,其中2條彈帶應裝滿三式穿甲彈。
在試驗中,三式穿甲子彈能夠穿透10-12毫米勻製裝甲鋼板,這意味著可以用它對付已知所有類型的裝甲汽車,但使用這種子彈會嚴重磨損槍管,所以捷狐的乘員隻會在需要時換用。
陸軍還計劃為每個重機槍組配發一條裝三式穿甲彈的彈帶,每名狙擊手配發5發一式穿甲彈,但直到戰爭爆發都未實現。
雖然不知道麵前這些單履帶妖怪的裝甲有多厚,僅從外表來看,身形與四噸捷狐相當,武器也同樣是一挺重機槍,速度亦不亞於捷狐,想必裝甲不會比捷狐強多少。
除去先前與其中一隻妖怪同歸於盡的戰車,裝3連餘下的7部捷狐幾乎同時噴著黑煙撲了上去,一路機槍狂吼,從三四百米打到拚刺刀的距離,三式穿甲彈不負眾望,一陣火星飛濺,兩隻妖怪全變成了蜂窩,其中一隻引擎起火,另一隻失去控製翻進雪坑。俄軍第1實驗坦克連第3排就此全滅。
“裏吉斯基,裏吉斯基,可愛的裏吉斯基,轉個彎要花半個鍾頭,為什麽?因為它隻有一條履帶……”被俘的那名俄國戰車手事後唱著歪曲交代道。
右翼軍捷狐大戰單履帶妖怪的同時,中路軍的飛霆、策電也開始了與大鐵房子、巨型三輪車之間的死戰。
接到步兵報告後,裝4連的策電和裝5連的飛霆開足馬力向敵靠攏,雖然*戰車的出現大出裝甲兵們的意料,各部仍按原計劃,分成幾股向敵側迂迴。
裝5連2排排長金正原中尉的飛霆戰車率先衝到了一駕*戰車側麵,隻見那車頂的炮塔與車體側麵突出的炮廓裏忽地噴出一串串橘光,金正原的座車周圍頓時雪土橫飛,彈片打在裝甲板上啪啷作響。
金正原可見勢不妙,往前下方駕駛員的左肩上連拍兩下,示意他向左轉。
作為第一代戰車的飛霆並未配備後來新式戰車上普遍列裝的車內通話器,乘員間的聯絡隻能靠肢體動作。
待座車轉到了*戰車之後,金正原又往駕駛員石田介的後腦上敲了敲,8噸重的飛霆喀拉喀拉地急停下來。
金正原麻利地轉動手柄旋轉炮塔,同時緊緊抵住37毫米戰車炮的肩托,這時車體外傳來密集的子彈撞擊聲,仿佛隨時要將這單薄的小戰車打成蜂窩。
瞄準鏡裏終於映出了鐵馬車的身影――不,整個瞄準鏡的視野完全被那個拖著三圈實心尾輪的尾梁給占據了,金正原沒有猶豫,單手拾起手邊最近的一發一式戰車穿甲彈,喀啷一下塞進炮膛,隨手一轉炮閂杆,閉好炮閂,運用肩力調整火炮高低角,眼睛貼緊瞄準鏡,把準心對正了尾梁與主車體的連接部。
好,就是這裏!開火!
沉著拉動發火繩,一聲震響,炮尾在金正原鼻子前麵猛地向後一挫,又徐徐退迴原位,隻見前麵的鐵馬車微微一顫,尾梁上部濺出一團火星――卻也僅此而已。那家夥絲毫無礙地繼續轉動那對三層樓高的*,帶著濃重的夢幻意味在這汙痕斑斑的雪原上緩緩前行。
金正原沒有灰心,聽得出來,打在自己座車上的子彈明顯減少了,大概是跟在後麵的僚車把對方火力引了過去,仔細從瞄準鏡中看去,隨著距離的拉開,那個扁圓的、周邊一圈插滿槍管的畸形炮塔終於出現在陡峭傾斜的尾梁上部,同時金正原還注意到尾梁上的扶手和突出的腳踏――原來乘員是從尾梁登上戰車的。
這樣看來,扶手盡頭那個突出的小方艙就是入口所在,小方艙麵對自己那一麵就是艙門所在。
對了,向出入艙門打幾炮看看,那裏的構造必定不如其他地方堅固。
打定主意,金正原將早已順手裝好炮彈的戰車炮迅速調準方位,拉下火繩,咬緊牙關熬過炮響,不待火炮後座完畢便一手扳動炮閂杆,往一旁的彈殼收集袋裏旋出還冒著青煙的滾燙彈殼,另一手從環繞炮塔座圈的炮彈架中抽彈再填,如此連發數炮,隻見那尾梁猛地抖了幾抖,竟從車體上斷裂下來,*怪物頓時失去平衡,原本懸在空中約有一人多高的車體猝地向後一倒,深深插入雪地中,再也動彈不得。
成了!歪打正著也好,正打歪著也好,正巧另一部*戰車槍炮齊發,大搖大擺地從金正原車前開過,被鑽出炮塔確認戰果的金正原逮個正著。
“阿介,要為外進兵團人爭光啊!跟上那個大家夥!”
金正原俯下身子在石田介耳邊吼道。
原來金正原與石田介分別是亞俄戰爭中朝軍和日軍功勳老兵的後代,根據《亞俄戰爭盟軍嘉賞條例》,凡榮獲與華軍四等白虎勳章相當功勳之朝日老兵,可加入外東北的生產建設兵團,免費獲得份地、房屋和農具,由兵團組織生產,這就是所謂的外進兵團人。金正原和石田介來自同一個農墾團(生產建設兵團以農墾師為最大建製單位,下設若幹農墾團,各團設農墾連,各師團男丁天然為陸軍預備役兵員),雖然原本母語不同,但兵團畢竟以華人為主,華語非學不可,經過多年課堂教育與日常交流,華語倒成了他們真正的母語。
“不用你說,我也想拿到白虎勳章,讓咱爹高興一迴啊!”石田介迴頭應道。
“那還廢話什麽,快追上去,僧多粥少,功勞不夠搶啊――”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