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的戰鬥之後,認識到阿克托別村的重要性,俄軍迅速增強了該村的防禦,撤下了被炮火重創的原守軍一個加強連,換上了以新銳的西伯利亞第3師第10團第1營為核心的一個戰鬥群,由第10團副團長巴米揚中校指揮。
到1月17日,作為俄西伯利亞第2軍向烏蘭烏德進擊的出發陣地之一,阿克托別村周圍集結了可觀的兵力――包括第2軍分配到的大部分裝甲部隊。
其中的第1實驗坦克連下轄3個排,1排裝備門捷列夫重型坦克3部,2排裝備列別津科越壕坦克3部,第3排裝備裏吉斯基輕型越野坦克(原名“越野汽車”)5部。1、2排部署在村後通往色楞金斯克西郊的大道上,與西伯利亞第10團的3營在一起。3排部署在村東的小山坡後。
第7裝甲車連的10部裝甲車集結在第1實驗坦克連後麵,作為機動預備隊。
此外還有第2實驗坦克連一部,包括裝備有5部法製雷諾ft14輕型坦克的第5排和配備有3部英製mk3“國王”型巡洋坦克的第7排,部署在村東北通往色楞金斯克東郊的大道上。配屬的步兵部隊為西伯利亞第10團第2營。
為支援預定在20日發起的總攻,計劃在村後與村東北的陣地中部署總共6個76點2毫米速射炮連(每連8門炮),2個107毫米加農炮連(4門炮)和3個152毫米榴彈炮連(4門炮),共68門火炮。到17日為止,僅3個76點2毫米速射炮連、1個107毫米加農炮連和1個152毫米榴彈炮連就位。
為掩護西伯利亞第3師主力的展開,裏維諾夫中校的1個騎兵集群(4個騎兵連、1個騎炮兵連)也集結到了村後樹林中。
到1月20日,以西伯利亞第3師為核心的第2軍主攻部隊將從阿克托別村出擊,撲向烏蘭烏德,但直到1月17日,第3師主力仍未進入出發陣地。
守村守得不耐煩的巴米揚中校向上級詢問起來時,得到了如下解釋:“都是因為那些坦克啊,路都被鐵房子的大腳板和鐵馬車的大輪子壓壞了,馬車汽車全都不能走,輜重運不過來,難道要弟兄們到阿克托別吃雪過活?老老實實守在那裏等著。”
巴米揚知道,所謂鐵房子就是曾在此地單車擊退了敵優勢裝甲部隊的門捷列夫重型坦克,而鐵馬車,則是指樣貌怪異的列別津科越壕坦克:一對直徑8米以上的巨大鐵輪,中間的橫梁上下各有一個圓柱形武器塔,橫梁左右以炮廓方式裝置有機槍或小口徑火炮,斜向下伸出的尾梁盡頭掛著一個實心小尾輪――一眼望去仿佛一駕畸形化的古代馬拉戰車。
巴米揚也曾從望遠鏡中仔細檢視了華軍遺棄的那兩部坦克,得出的結論是:門捷列夫也好,列別津科也好,都比敵人的坦克大得多,強得多。
但在親眼目睹了被“鐵房子”和“鐵馬車”糟蹋得不成樣子的大路後,巴米揚不得不承認,這些怪物不適合脫離鐵路線進行長途行軍,更不要期望它們能開過色楞格河冰麵……
華軍的炮擊一開始,巴米揚就意識到事情不妙――如此密集而猛烈的炮火往往是大規模進攻的前奏。
震天的炮聲中,躲在村長家地窖內的巴米揚伏在電話機前嘶扯著嗓子:
“喂――喂,安德烈上尉嗎?喂,請你大聲點――”
“喂喂,給我接米諾夫斯基少校――喂喂,快說話――”
“喂喂――狗娘養的,安德羅波夫,給我派人去查線!”
如此密集的炮火,打斷電話線是理所當然的,打翻查線的小兵更是不足為奇……
巴米揚尚在感歎,隻覺地窖頂上猛地一震,瞬間大片的碎土塊夾雜著蜘蛛網、蠟燭灰什麽的傾瀉而下,鋪頭蓋臉,砸得眾人一片哀號。
“啊切――呸呸!”
吐出嘴裏的泥巴,摸了摸頭上的傷口,巴米揚嗆著嗓子喊道:“還有活著的嗎?”
黑暗中有人顫抖著迴話:“有――中校,我是安德羅波夫。”
“你去謝連諾夫中校那裏,要他向敵人開炮還擊,開炮還擊!告訴他,如果他再不還擊,我們在見到敵人之前就全都被活埋了!”
“是!”
“還有人嗎?”
“我,裏維瑟夫中尉。”
“去米諾夫斯基少校那裏,請求他,請求他的坦克部隊盡快趕過來,告訴他們,敵人的坦克如潮水般湧過來了!”
“可是……還沒有接到敵人坦克部隊進攻的消息。”黑暗中對方在大口地喘著氣。
巴米揚朝聲音來處惡狠狠地踢了一腳:“狗娘養的,你是怕死了,快給我滾過去,我說坦克來了就是坦克來了,你要跟我打賭嗎?拿你的命來賭!”
一刻鍾後,炮聲漸漸遠去。
巴米揚爬上地麵,從地窖口望出去,村長家的二層石房早已蕩然無存,院子裏灌滿雪水的彈坑還冒著熱氣,角落裏的草垛熊熊燃燒,馬廄那邊飄來燒肉的焦味――巴米揚的戰馬還寄放在那裏。
巴米揚沒有去看他的馬。
他隻想盡快用自己的眼睛來證實,自己精心布置的防禦體係,在這空前兇猛的炮擊中,還能保存多少戰鬥力。
進駐不到三天,巴米揚充分利用了手頭的人力和器材,不惜動用大量zha藥,硬是在堅實的凍土上開出了密密麻麻的散兵坑、交通壕和槍炮射擊掩體,重要的射擊掩體均設有防炮洞,村裏殘存的房屋都改造成了堡壘。
然而,由於俄軍即將由阿克托別村發起進攻,上級嚴令巴米揚不得在陣地前挖掘壕溝,設置鹿砦、陷阱、地雷和鐵絲網,以免“屆時我們再浪費時間去拆除”。
巴米揚對此迴應道:“要麽給我更多的大炮和機槍,要麽撤我的職。”
最後,巴米揚的戰鬥群得到了1個迫炮排(4門82毫米迫擊炮)、1個小炮排(4門緊急調撥的47毫米海軍炮)和1個機槍排(4挺機槍)的加強,連同原有的1個野炮排(2門76點2毫米野炮)和2個機槍排,這些重武器被小心安置在了防護嚴密的射擊掩體中,並盡可能做了偽裝。
沿著到處崩塌的交通壕一路小跑,巴米揚爬上村東的小山坡――方圓幾公裏內惟一的製高點。
“有人嗎?有人嗎?都給我滾出來,中國人來踢你們屁股了。”
巴米揚一路呐喊,士兵們如地鼠般從防炮洞裏鑽出,瞪著發懵的眼睛奔向陣地,偶爾從崩塌的防炮洞裏伸出一條胳膊或大腿,巴米揚隻是一瞥而過。
終於到山頂了。
如同被蟲子蛀爛的白袍般,累累彈坑的開闊雪地在他眼前豁然展開,不到兩公裏的正麵上,鏗鏗的機械聲與隆隆的引擎聲連綿不絕,幾十隻灰白相間、大小不一的鋼鐵野獸排成嚴整的陣形,引領著一小股一小股的步兵縱隊,裹挾著雪與泥,噴吐著鐵與火,令人窒息地迎麵壓來……
到1月17日,作為俄西伯利亞第2軍向烏蘭烏德進擊的出發陣地之一,阿克托別村周圍集結了可觀的兵力――包括第2軍分配到的大部分裝甲部隊。
其中的第1實驗坦克連下轄3個排,1排裝備門捷列夫重型坦克3部,2排裝備列別津科越壕坦克3部,第3排裝備裏吉斯基輕型越野坦克(原名“越野汽車”)5部。1、2排部署在村後通往色楞金斯克西郊的大道上,與西伯利亞第10團的3營在一起。3排部署在村東的小山坡後。
第7裝甲車連的10部裝甲車集結在第1實驗坦克連後麵,作為機動預備隊。
此外還有第2實驗坦克連一部,包括裝備有5部法製雷諾ft14輕型坦克的第5排和配備有3部英製mk3“國王”型巡洋坦克的第7排,部署在村東北通往色楞金斯克東郊的大道上。配屬的步兵部隊為西伯利亞第10團第2營。
為支援預定在20日發起的總攻,計劃在村後與村東北的陣地中部署總共6個76點2毫米速射炮連(每連8門炮),2個107毫米加農炮連(4門炮)和3個152毫米榴彈炮連(4門炮),共68門火炮。到17日為止,僅3個76點2毫米速射炮連、1個107毫米加農炮連和1個152毫米榴彈炮連就位。
為掩護西伯利亞第3師主力的展開,裏維諾夫中校的1個騎兵集群(4個騎兵連、1個騎炮兵連)也集結到了村後樹林中。
到1月20日,以西伯利亞第3師為核心的第2軍主攻部隊將從阿克托別村出擊,撲向烏蘭烏德,但直到1月17日,第3師主力仍未進入出發陣地。
守村守得不耐煩的巴米揚中校向上級詢問起來時,得到了如下解釋:“都是因為那些坦克啊,路都被鐵房子的大腳板和鐵馬車的大輪子壓壞了,馬車汽車全都不能走,輜重運不過來,難道要弟兄們到阿克托別吃雪過活?老老實實守在那裏等著。”
巴米揚知道,所謂鐵房子就是曾在此地單車擊退了敵優勢裝甲部隊的門捷列夫重型坦克,而鐵馬車,則是指樣貌怪異的列別津科越壕坦克:一對直徑8米以上的巨大鐵輪,中間的橫梁上下各有一個圓柱形武器塔,橫梁左右以炮廓方式裝置有機槍或小口徑火炮,斜向下伸出的尾梁盡頭掛著一個實心小尾輪――一眼望去仿佛一駕畸形化的古代馬拉戰車。
巴米揚也曾從望遠鏡中仔細檢視了華軍遺棄的那兩部坦克,得出的結論是:門捷列夫也好,列別津科也好,都比敵人的坦克大得多,強得多。
但在親眼目睹了被“鐵房子”和“鐵馬車”糟蹋得不成樣子的大路後,巴米揚不得不承認,這些怪物不適合脫離鐵路線進行長途行軍,更不要期望它們能開過色楞格河冰麵……
華軍的炮擊一開始,巴米揚就意識到事情不妙――如此密集而猛烈的炮火往往是大規模進攻的前奏。
震天的炮聲中,躲在村長家地窖內的巴米揚伏在電話機前嘶扯著嗓子:
“喂――喂,安德烈上尉嗎?喂,請你大聲點――”
“喂喂,給我接米諾夫斯基少校――喂喂,快說話――”
“喂喂――狗娘養的,安德羅波夫,給我派人去查線!”
如此密集的炮火,打斷電話線是理所當然的,打翻查線的小兵更是不足為奇……
巴米揚尚在感歎,隻覺地窖頂上猛地一震,瞬間大片的碎土塊夾雜著蜘蛛網、蠟燭灰什麽的傾瀉而下,鋪頭蓋臉,砸得眾人一片哀號。
“啊切――呸呸!”
吐出嘴裏的泥巴,摸了摸頭上的傷口,巴米揚嗆著嗓子喊道:“還有活著的嗎?”
黑暗中有人顫抖著迴話:“有――中校,我是安德羅波夫。”
“你去謝連諾夫中校那裏,要他向敵人開炮還擊,開炮還擊!告訴他,如果他再不還擊,我們在見到敵人之前就全都被活埋了!”
“是!”
“還有人嗎?”
“我,裏維瑟夫中尉。”
“去米諾夫斯基少校那裏,請求他,請求他的坦克部隊盡快趕過來,告訴他們,敵人的坦克如潮水般湧過來了!”
“可是……還沒有接到敵人坦克部隊進攻的消息。”黑暗中對方在大口地喘著氣。
巴米揚朝聲音來處惡狠狠地踢了一腳:“狗娘養的,你是怕死了,快給我滾過去,我說坦克來了就是坦克來了,你要跟我打賭嗎?拿你的命來賭!”
一刻鍾後,炮聲漸漸遠去。
巴米揚爬上地麵,從地窖口望出去,村長家的二層石房早已蕩然無存,院子裏灌滿雪水的彈坑還冒著熱氣,角落裏的草垛熊熊燃燒,馬廄那邊飄來燒肉的焦味――巴米揚的戰馬還寄放在那裏。
巴米揚沒有去看他的馬。
他隻想盡快用自己的眼睛來證實,自己精心布置的防禦體係,在這空前兇猛的炮擊中,還能保存多少戰鬥力。
進駐不到三天,巴米揚充分利用了手頭的人力和器材,不惜動用大量zha藥,硬是在堅實的凍土上開出了密密麻麻的散兵坑、交通壕和槍炮射擊掩體,重要的射擊掩體均設有防炮洞,村裏殘存的房屋都改造成了堡壘。
然而,由於俄軍即將由阿克托別村發起進攻,上級嚴令巴米揚不得在陣地前挖掘壕溝,設置鹿砦、陷阱、地雷和鐵絲網,以免“屆時我們再浪費時間去拆除”。
巴米揚對此迴應道:“要麽給我更多的大炮和機槍,要麽撤我的職。”
最後,巴米揚的戰鬥群得到了1個迫炮排(4門82毫米迫擊炮)、1個小炮排(4門緊急調撥的47毫米海軍炮)和1個機槍排(4挺機槍)的加強,連同原有的1個野炮排(2門76點2毫米野炮)和2個機槍排,這些重武器被小心安置在了防護嚴密的射擊掩體中,並盡可能做了偽裝。
沿著到處崩塌的交通壕一路小跑,巴米揚爬上村東的小山坡――方圓幾公裏內惟一的製高點。
“有人嗎?有人嗎?都給我滾出來,中國人來踢你們屁股了。”
巴米揚一路呐喊,士兵們如地鼠般從防炮洞裏鑽出,瞪著發懵的眼睛奔向陣地,偶爾從崩塌的防炮洞裏伸出一條胳膊或大腿,巴米揚隻是一瞥而過。
終於到山頂了。
如同被蟲子蛀爛的白袍般,累累彈坑的開闊雪地在他眼前豁然展開,不到兩公裏的正麵上,鏗鏗的機械聲與隆隆的引擎聲連綿不絕,幾十隻灰白相間、大小不一的鋼鐵野獸排成嚴整的陣形,引領著一小股一小股的步兵縱隊,裹挾著雪與泥,噴吐著鐵與火,令人窒息地迎麵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