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年十一月,西元1895年1月,大清帝國光緒皇帝正式頒布了由內閣提交的《帝國田畝法令》和《土地改革六年計劃》,帝國資政院因此而陷入了一片混亂中。
“內閣未經資政院商議,即決定實施如此重大之改革,根本無視民意,乃欺君瞞下,混淆視聽之卑鄙舉動。尤其主導內閣左右之中民黨諸大員,以手中實權挾持皇上,排除異己,清理外黨,與其聲言之‘扶天子、興民權’背道而馳,篡逆之心可見!”
長袍馬褂裹身、瓜皮小帽蓋頭的保皇黨副總裁梁啟超如是說。
辮子上綁著金色絲線的貴族會副總裁、德郡王奕喜也抓住機會大批特批:“本黨總裁,順郡王誌銳王爺本乃內閣一員,卻對此事一無所知!本黨高層一致以為,以劉雲為首之新軍及以文易為首之內閣,篡奪大權日久,不思輔佐皇上,教化萬民,卻行不義之事,專斷獨裁,置萬千良紳雅士於不顧,隻知討好愚妄刁民,如此而往,孔孟之道將何在?孔孟之道無在,國體可保乎?如若我大清國國體不保,即使前線捷報頻頻,亦無非禽獸行禽獸之事耳,漢城之醜行足以鑒本王之言!”
三周前剛剛成為中民黨中執委常委的原無黨派人士譚嗣同立時起身反駁:“德郡王之言差矣,順郡王現在內閣中任文教大臣,然順郡王不諳新教育製度之奧妙,隻習孔孟不問新學,與內閣多數同僚格格不入,因而常常不參加內閣會議,亦不理事,文教部諸多大事均由次官羅素蘭行之,不知此次改革也在情理之中。王爺又言我黨文總裁及武威侯劉將軍行不義,奪豪紳之地結下民之歡心,在下且先明告王爺,武威侯從來隻行軍事不問政事,王爺剛才所言無憑無據,似有誹謗嫌疑……”
“放屁!本王什麽身分,你敢說我誹謗……”
奕喜話一出口,便知已犯了資政院戒律,趕忙打住,但是早被議長聽得清楚,一錘子下去即時宣判:“貴族議員德郡王奕喜殿下,您犯了資政院戒律第八條――不得穢言汙人,按照光緒十九年禦賜《資政院管理法令》,現在請您離開資政院議事大廳,明日天明之前不得返迴。”
“什麽,你趕我走?我是王爺……”奕喜還要耍賴,兩名憲兵已經跑到他身邊站住,如果他在憲兵立定後一分鍾之內還不從座位上起來的話,憲兵有權使用強力將他拖走。
即使是為了保住人格的尊嚴,一般人還是會自動離開議事大廳的,奕喜雖貴為王爺,也隻好乖乖起身,在兩名憲兵押送下疾步走掉了。
“那麽,議長大人,在下可以繼續剛才的發言了嗎?”譚嗣同問。
“請繼續。”議長的聲音裏沒有半點感情。
“謝議長大人,那麽,在下把剛才對德郡王殿下的迴答進行下去。德郡王殿下一定是沒有好好看過《帝國田畝法令》和《土地改革六年計劃》這兩份文件,才會有如此大的誤解。此次土地改革計劃,乃是出於皇上富國強兵之一貫願望,以及內閣實現帝國工業化之大政方針而定,並未有劫奪富豪以資下民之意。在下且把上述兩份文件之要點簡述一二,以正視聽。”
譚嗣同隨手整了整西裝領子,把齊肩長發向後扶攏,然後從座位下的小皮包內抽出一疊小紙片,放在掌心內邊看邊講:“帝國田畝法令的序言部分指出,當今我天朝國境內,土地聚集日甚,數萬大小地主掌控天下田畝大半,而數千萬至數萬萬平民則無一寸立足之地,不得不租佃地主田地以為生。地主常以地產收獲之五至七成盤剝佃農,又兼趁佃農無力納租時放高利貸以牟巨利,致使廣大農人困苦不得翻身,乃致逼良為寇,匪盜成群,鹹豐、同治間太平邪教席卷江南,即為醒世之訓!然地主祖傳之地,乃曆代辛勞而成,不可無償濫奪,又恐開政府擅吞私產之惡例。為此,帝國首屆內閣經與聖上商討,決定以贖買製和國家貸款製解決問題……”
“……按照土地改革六年計劃,在由皇上任命之帝國土地改革委員會領導下,帝國對光緒二十年清理田畝後仍占地一百畝以上的地主土地實施國家贖買,贖買限定於超出一百畝的那部分,一百畝以內的土地仍可保留。另外,在人均占地少於三畝的地區,贖買線降低到三十畝……贖買的價格依據光緒十九年頒布的《農業用地評定條例》進行評估……完成交割手續後,地主可獲得一張可在帝國商業銀行任何分行兌換和轉帳的存折,裏麵存有國家支付給本人的全部土地款……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紙幣的發行,以防市價飛漲……”
“……轉為國家所有的土地,將有一部分納入國家農場體係,其中的大部分,則有償分配給無地、少地之農民……有償分配的具體形式乃是國家將土地所有權轉讓給無地、少地之農民,而受地的農民相應地承擔一筆與地價相當的債務,這筆債務不算利息,由受地農民分期償還,如拖延不付,則須服一定期限之勞役,在此期間,其土地由國家轉租他人耕種。而貸款還清之前,農民不得擅自轉讓、租種土地,貸款還清後,國家發給土地所有證,農民可轉租、轉包土地,但買賣則必須經過縣級以上土地管理局批準……為防止地主趁農民還貸困難以高利貸或代還貸款方式再兼並土地,還作出了土地一旦分配,十年內不得買賣的規定……”
“……國家農場屬帝國農墾公司所有,以自願原則雇傭一批農業工人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在規模一定後即開放為完全股份製,實現市場化和私有化,收迴贖買資金,讓國家擺脫直接經營的包袱……”
譚嗣同在那裏侃侃而談,大半的貴族議員在對麵搖著頭――他們要麽是反對,更多的是聽不懂,他身邊的平民議員則褒貶各半。保皇黨的新喉舌――兩個月前剛從中民黨反水過來的梁啟超則不能容忍那個原本無黨無根的家夥利用資政院規則不停發言(資政院管理法令規定,一名議員在他坐下之前可以一直發言,除非他違反了資政院戒律,否則任何人無權阻止其繼續發言),他緩緩起身,語氣平和地對譚嗣同道:“壯飛先生,可否容鄙人問一個問題?”
譚嗣同早聞梁之大名,本有通過梁之引薦加入中民黨之意,不料梁竟中途退黨,願望中的同僚成為對手,譚嗣同並不介意,抬手示意:“任公先生請便。”
梁啟超先道一聲:“謝謝”,便清一下喉嚨,聲音抑揚頓挫道:“先生可知,士紳所賴,世傳之田地耳,今大購起地,使有銀行存款,然銀行所生之息,不足以養生也,惟有坐吃山空,朝廷此舉,豈不絕士紳之生路乎?”
譚嗣同心裏覺得好笑――這個梁先生,怎會吐出如此無道理之言――嘴上說:“今天下致富之道,乃工商航運也,擁田收租,止可小康,難成大氣。國家購士紳之地,正好予士紳資本兼機會,使其投入工商產業,致大富,國家歲入亦可大增,國庫既足,便可養精兵,抗外虜,保萬民平安,此正合皇上所提‘富國強兵’之夙願也。”
梁啟超反駁道:“士紳久賴田地維生,今收起地,迫其另操它業,士紳不擅經營,恐虧空殆盡,若何?”
“任公所言,內閣已經考慮到了,故製訂土地改革六年計劃,分期分批收購土地,並據今年年中頒布之《光緒二十年獎勵工商條令》,對投資新建輕工工廠者,免首年之半稅,重工工廠則全免首年之稅,且出口工業貨物可獲國家退稅之補助。又,今帝國上下,商學院、工學院、外貿大學、交通大學林立,擅經營、懂技術、會變通之人才源源不斷,隻要士紳肯將賣地之資做股份投入產業,具體經營可勞專業人士代理,士紳坐收紅利,豈不自在?即使偶有虧空,商場風雲亦如洪災蟲害,產業興衰,天理之道,何足奇怪!”
譚嗣同頓了頓,看到梁啟超還在皺著眉頭思考,便不待他迴應,開始發起攻擊:“任公如此擔心富足士紳之生計,為何獨不考慮饑寒佃農之生計?士紳不過數萬,佃農卻待上萬萬計,古既有言,君輕而民重,今國家大勢,孰輕孰重,明眼可見,先生這般厚此薄彼,是否因先生家中乃豪紳地主耳?”
梁啟超受此刻薄,仍麵不改色,慢條斯裏道:“此言差矣,士紳飽讀詩書,深諳治國道理,乃國之棟梁,民之楷模,國家怎可不為士紳仔細思量?國無良民則不為上國,民無儒教則不為良民,儒教無士紳則不可長存,士紳無土地則不易生活。且小農無人教化,必難按時還貸,屆時勞役成災,天下百姓皆食國庫,國家又負士紳之債千千萬,豈不上下失信,紛亂四起?”
話音未落,部分士紳、貴族議員趕緊趁機起哄。
“說得好!”
“任公所講真乃我等肺腑之言!”
“內閣篡權,要挾皇上,不問民意,獨斷專行,軍政一體,實屬叛逆!”
“內閣下台!”
“劉雲去職!”
“皇上親政!”
“軍政勾結,囚禁皇上,實乃大逆不道,我等願挺刀而前,清君側以告先帝之靈,受大辟而解國難!”
大部分中民黨議員們在短暫的猶豫之後開始了反擊,會場上頓時叫囂連天,又蒹手指相向,唾沫橫飛,舌戰至激烈處,不知是誰先動了手,文戲便演成了武戲,拳腳便替代了口舌,議員便成為了流氓。
“安靜!安靜!”議長托著下巴猛敲錘子,敲到第一百下以後,他決定任由憲兵來解決問題。
五十名值班憲兵揮動著黑白相間的木棒衝了進來,一陣劈頭蓋臉的棒打腳踢後拖走了十幾名議員,剩下的議員慌忙跑迴座位坐好,會場恢複了秩序。
會場側上方的旁聽席中,一位西裝筆挺,短發無須的中年男子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這場活劇後,轉頭對身後的兩名年輕人道:“民主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我說得沒錯吧。”
那名梳著中分頭、著西服領帶、風度瀟灑的年輕人笑道:“博士先生,這比看電影還過癮哪。”
另一名短發齊耳,外披黑色大衣、內著馬褲背心、清秀俊美的年輕人則苦笑著搖頭:“我們文教部還要努力多久,才能讓今天的事情不再重演啊……”
中年男子道:“前線有人為國家而流血,資政院有人為私利而流血,這還算是好的,因為受到損害的不過是寥寥幾人,最可怕的就是擁有巨大能量的梟雄們為爭奪更多的權力和利益而把整個國家推入互相殘殺的修羅地獄,此時一但強敵入侵,人民就將遭受更多的苦難,國家更可能從此走上分崩離析或淪為附庸的道路。我們來到這裏,正是為了阻止類似的災難發生,把我們的祖國從前人造就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建設一個自由、民主、強大的嶄新國家,這,正是我和劉雲的共同夢想啊!”
“文教授……這也是我們倆的夢想啊。”留齊耳短發的年輕人――26歲的帝國文教大臣次官羅素蘭輕聲道。
中年人――帝國總理大臣次官文易忽然露出了詭詐的微笑:“變成你們倆了,第一次呢……最近進展得很快嘛。”
“說什麽呢……”兩個年輕人臉上同時泛起了紅暈。
文易笑著搖搖頭:“沒說什麽,說事實呢……誌高,小羅啊,這四年來我把你們當奴隸一樣的用,幾乎剝奪了你們所有的私人空間,你們心裏一定對我有很多怨氣吧,說出來,沒關係的,其實我心裏也有負罪感,你們說了,我反倒輕鬆些。”
中分頭的年輕人――27歲的帝國外交大臣次官張誌高輕輕搖了搖頭:“文教授,當我們宣誓效忠劉隊長開始,我們就做好了放棄一切、為理想而死的準備,讓我們有工作可做,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關照,您不必擔心我們,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
“還沒決定什麽時候結婚嗎?”
文易忽然冒出這句話,讓張誌高措不及防,脫口答道:“戰爭結束以後就……”
羅素蘭在邊上狠狠扯了他一把。
“趁著還年輕,享受一點生活吧,年紀不饒人,錯過的時光永遠不會迴來的。”
文易臉上又泛出了讓張誌高覺得似曾相識的甜蜜微笑。
“小羅恢複身份都一年多了,還在玩男扮女裝啊,什麽時候換套女孩子的衣服看看,調節一下內閣的氣氛嘛。”
羅素蘭吐一下舌頭:“習慣了,不想改了,而且現在也沒時間逛街,不知道哪兒有適合我的衣服穿――您總不能讓我穿旗袍或者西洋長裙到內閣開會吧,翁總理看到了說不定會心髒病發作呢……”
這次論到張誌高扯她了:“你什麽意思,無緣無故咒人家心髒病……”
“我不就打個比喻嘛,那麽激動……好象他是你什麽人一樣……”
“我是提醒你說話注意一點……”
“我才不要你管呢,記住了,我們身份平等,都是內閣大臣次官,ok?”
“embrasemoi。”
“說什麽鳥語,聽不懂!”
文易探頭過來:“誌高說的是法語,讓你kisshim。”
“討厭,死蟑螂,打死你……”
“喂,這裏有很多人啊……”
“請安靜,會議重新開始了。”一名憲兵走到了三人麵前。
“不好意思……”文易朝憲兵點點頭,迴身道:“還要聽嗎?我們新招的議會鬥士譚先生又開始舌戰群儒了。”
羅素蘭低聲迴答:“不用了吧,剛才您也看到了,就算打起來,也是我們中民黨人占上風啊,孫中山的自由黨都躲到一邊去了,那幫貴族根本不夠打……”
張誌高把頭扭過一邊去:“白癡邏輯。”
一秒鍾後,帝國外交大臣次官被帝國文教大臣次官用按不死螞蟻的力氣暴打了三秒鍾。
當帝國資政院的議員們在溫暖的議事廳中大逞口舌之快、盡展中華武術之奧妙的同時,隔著數千裏的大海山川,數萬名帝國禁衛軍官兵正冒著凜冽的寒風,為了日本本州島的一座城市而與死神舞蹈。
“將軍,前麵那條小河便是神崎川,再往南比較寬的那個就是澱川,渡過澱川後,大阪基本上就無險可守了,但還是要做好激烈巷戰的準備……”
討逆軍司令部聯絡官清田從江中佐正為聯軍總司令、清帝國日本派遣軍司令丁介雲少將指點大阪北部的地勢,他們所處的位置乃澱川東北十裏外的千裏山山頂,在這裏,大阪城內的高樓木屋、工廠碼頭皆可收入目中,禁衛第十團在兩天前以六十三人陣亡、九十八人受傷的代價奪取了這個意義重大的製高點。
聯軍自西元1894年年底攻取扼大阪灣門戶的神戶港後,馬不停蹄地向大阪進擊,叛軍之大阪府鎮守使山口國正中將向東京求援未成,乃率其主力部隊第二師團撤往大阪西北三百多裏外的岐阜,一方麵避戰自保,另一方麵則以此逼迫軍政府派兵支援。
由此,大阪守軍隻剩下了民團組織神風隊的兩萬多民團和由大阪當地預備兵組成的暫編七十聯隊――總共不到三萬人的雜牌部隊,擁有包括戰國時代土炮在內的大小火炮六十多門,洋槍和土火槍各數千條。與此相對的,截至1895年1月10日,聯軍僅用於圍攻大阪城的部隊就達到兩個禁衛師、四個討逆支隊共七萬三千人,擁有75毫米以上大炮二百八十門,步騎兵均使用現代火器。另有一個禁衛旅和三個討逆支隊共三萬四千人部署在大阪以西、以北的奈良、京都一線,用於監視岐阜方向的敵軍。
“現在的大阪,其實有市無城。”清田對丁介雲說。
“哦?”
“將軍可知大阪冬戰?”
“請講。”
“……三百八十年前,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為徹底鏟除太閣豐臣秀吉遺子豐臣秀賴,起兵二十萬,進攻秀賴居城大阪。當時,太閣已死去十六年,各強藩大名見家康勢大,無一人出兵來大阪助戰。一幫以忠義為本的江湖浪人從各地趕來,以真田幸村、後藤又兵衛等壯士豪俠為首,數月間聚集十萬之眾,為秀賴把守城池……”
“……當年十二月,家康率軍逼近大阪城,卻並不急於攻堅,乃命部下在大阪城周圍築起十餘座土城,以顯示長期作戰的決心;又命擅長土木工事的伊奈忠政率兵用土包、茅草等堵塞澱川、天滿川之水,令其改道而流,以斷大阪城外壕水源;又命士兵挖掘地道,故意將挖出的新土堆成小山,讓城上人看見。這些圍而不攻的做法讓守軍膽戰心驚,隻好接受議和條件:拆毀外城牆,填平護城壕,宣誓效忠家康和秀忠。做為交換,家康撤去圍城部隊。之後,家康軍拆牆填壕,兩夜間將大阪城變成了無掩護的裸城,家康遂領軍迴返。此次圍攻大阪城,與現今一樣時值冬季,史稱‘大阪冬之陣’。”
丁介雲認真地聽清田說,似乎想到了什麽,在整理思緒的同時,又問清田:“後來呢?家康不會就此放過將滅之敵吧。”
清田點點頭:“正是,家康達到了削弱大阪城防的目標後,休養軍隊,等待時機。次年,細作報告,大阪城內浪人不服議和條件,自行恢複護城壕,家康以此為借口,複命各路大軍再攻大阪。大阪城失去屏障,家康軍進展順利,真田等人奮力死戰亦無濟於事。三天激戰後,秀賴損兵折將,逃入內城城樓天守閣上,放一把火與母親幼子共亡。守城浪人四散逃跑,大多被抓獲,全部遭斬首示眾。家康命人從京都至伏見搭成涼棚十八座,每座棚內放置首級千餘顆……這便是‘大阪夏之陣。從此德川家再無敵手,統領天下三百多年。”
清田的大阪故事講完了,丁介雲的想法也已成型,他決定去找參謀長吳貝年商量,便向清田道:“大阪原來還有這樣的曆史,你辛苦了,先迴去休息一下吧。”
清天鞠了一躬,戴上白邊黑軍帽:“那麽,將軍閣下,在下告退。”
丁介雲支走清田,急急地在山頂的另一端找到了正趴在地圖前發呆的吳貝年。
“忙什麽呢?”丁介雲問。
“沒什麽。”吳貝年說。
“我有個想法。”
“哦?”吳貝年反應比較冷淡――這並不出丁介雲意料之外。
“大阪現在有市無城,外層防禦不強,但守軍完全可以靠打巷戰來消耗我軍兵力,明石川戰役的結果說明,我軍對巷戰的準備不足,容易導致重大傷亡……”
吳貝年插了一句:“打仗總要死人。”
“如果可以少死一個中國人,那就值得為此努力。”丁介雲說。
“我知道,繼續。”吳貝年說。
丁介雲點一下地圖:“叛軍第二師團去了歧阜,與東京的距離縮短到二百五十公裏,隻要大山岩願意,完全可以在三天內把一個正規師團和至少三萬民團通過鐵路送到歧阜,一場大兵團決戰將不可避免。我擔心在攻擊大阪過程中,我禁衛軍所部會遭受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取得的戰果最多不過是三萬民團而已。不如由討逆軍承擔這項任務,而將精銳的禁衛軍解放出來作為野戰兵團主力……”
吳貝年立即提出了:疑問:“如果讓討逆軍單獨進攻自己國家的城市,我但心他們會拖延時日。我們急需取得大阪這個交通要衝作為前進基地,任何耽擱都會給後勤帶來壓力,影響以後的作戰。”
“不用擔心,內戰總是最慘烈的,日本人殺日本人不會比其他國家內的互相殘殺更加理智。”丁介雲微微一笑,拾起桌上的鉛筆在地圖上比劃起來:“你看,我打算把大阪周圍的禁衛軍兩個師和討逆中央軍團北調京都,沿琵琶湖北上,進入美濃平原尋殲敵第二師團,或與敵主力兵團決戰,一戰解決問題!”
“那麽大阪呢?”
“調討逆軍機動軍團和九州、四國軍團共約六萬人,負責圍攻大阪,另調一個禁衛師進至京都作為全軍總預備隊,其他部隊分駐四國、九州,防備列強趁火打劫。”
吳貝年仔細思考了幾秒,提出了新問題:“九州|、四國軍團的司令官剛投誠不足,把我軍主力部隊的後方交給他們,我覺得不妥。”
丁介雲的迴答很簡單:“他們肯在戰爭之初投誠,就決不會在大勢將定時背叛。”
“還是要冒風險的吧。”
“吃飯還有噎死的危險。”
吳貝年又沉吟了幾秒:“你打算幾天內完成新部署。”
“三天,”丁介雲豎起手中的鉛筆,“三天內,組建由我直接控製的司令部直屬集群,下轄禁衛第一師、二師和討逆中央軍團,約八萬六千人;組建以討逆軍九州軍團司令福口仙多中將為首的大阪集群,下轄討逆軍機動軍團、九州軍團和四國軍團,六萬人;禁衛第三師加強第三預備旅共三萬五千人運動到京都一帶,維持大阪集群與司令部直屬集群之間的聯係,並作為全軍總預備隊待命;步兵第一師直屬隊和一、二旅進駐四國,隨時支援大阪集群;步兵第一師之第三旅和討逆軍其他部隊駐守九州各要地,就這麽多。”
“三天?要全部完成的話比較困難。”
“所以我找你做我的參謀長,去把參謀們找來,我們一起幹。”
“好!”吳貝年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的能力。
“內閣未經資政院商議,即決定實施如此重大之改革,根本無視民意,乃欺君瞞下,混淆視聽之卑鄙舉動。尤其主導內閣左右之中民黨諸大員,以手中實權挾持皇上,排除異己,清理外黨,與其聲言之‘扶天子、興民權’背道而馳,篡逆之心可見!”
長袍馬褂裹身、瓜皮小帽蓋頭的保皇黨副總裁梁啟超如是說。
辮子上綁著金色絲線的貴族會副總裁、德郡王奕喜也抓住機會大批特批:“本黨總裁,順郡王誌銳王爺本乃內閣一員,卻對此事一無所知!本黨高層一致以為,以劉雲為首之新軍及以文易為首之內閣,篡奪大權日久,不思輔佐皇上,教化萬民,卻行不義之事,專斷獨裁,置萬千良紳雅士於不顧,隻知討好愚妄刁民,如此而往,孔孟之道將何在?孔孟之道無在,國體可保乎?如若我大清國國體不保,即使前線捷報頻頻,亦無非禽獸行禽獸之事耳,漢城之醜行足以鑒本王之言!”
三周前剛剛成為中民黨中執委常委的原無黨派人士譚嗣同立時起身反駁:“德郡王之言差矣,順郡王現在內閣中任文教大臣,然順郡王不諳新教育製度之奧妙,隻習孔孟不問新學,與內閣多數同僚格格不入,因而常常不參加內閣會議,亦不理事,文教部諸多大事均由次官羅素蘭行之,不知此次改革也在情理之中。王爺又言我黨文總裁及武威侯劉將軍行不義,奪豪紳之地結下民之歡心,在下且先明告王爺,武威侯從來隻行軍事不問政事,王爺剛才所言無憑無據,似有誹謗嫌疑……”
“放屁!本王什麽身分,你敢說我誹謗……”
奕喜話一出口,便知已犯了資政院戒律,趕忙打住,但是早被議長聽得清楚,一錘子下去即時宣判:“貴族議員德郡王奕喜殿下,您犯了資政院戒律第八條――不得穢言汙人,按照光緒十九年禦賜《資政院管理法令》,現在請您離開資政院議事大廳,明日天明之前不得返迴。”
“什麽,你趕我走?我是王爺……”奕喜還要耍賴,兩名憲兵已經跑到他身邊站住,如果他在憲兵立定後一分鍾之內還不從座位上起來的話,憲兵有權使用強力將他拖走。
即使是為了保住人格的尊嚴,一般人還是會自動離開議事大廳的,奕喜雖貴為王爺,也隻好乖乖起身,在兩名憲兵押送下疾步走掉了。
“那麽,議長大人,在下可以繼續剛才的發言了嗎?”譚嗣同問。
“請繼續。”議長的聲音裏沒有半點感情。
“謝議長大人,那麽,在下把剛才對德郡王殿下的迴答進行下去。德郡王殿下一定是沒有好好看過《帝國田畝法令》和《土地改革六年計劃》這兩份文件,才會有如此大的誤解。此次土地改革計劃,乃是出於皇上富國強兵之一貫願望,以及內閣實現帝國工業化之大政方針而定,並未有劫奪富豪以資下民之意。在下且把上述兩份文件之要點簡述一二,以正視聽。”
譚嗣同隨手整了整西裝領子,把齊肩長發向後扶攏,然後從座位下的小皮包內抽出一疊小紙片,放在掌心內邊看邊講:“帝國田畝法令的序言部分指出,當今我天朝國境內,土地聚集日甚,數萬大小地主掌控天下田畝大半,而數千萬至數萬萬平民則無一寸立足之地,不得不租佃地主田地以為生。地主常以地產收獲之五至七成盤剝佃農,又兼趁佃農無力納租時放高利貸以牟巨利,致使廣大農人困苦不得翻身,乃致逼良為寇,匪盜成群,鹹豐、同治間太平邪教席卷江南,即為醒世之訓!然地主祖傳之地,乃曆代辛勞而成,不可無償濫奪,又恐開政府擅吞私產之惡例。為此,帝國首屆內閣經與聖上商討,決定以贖買製和國家貸款製解決問題……”
“……按照土地改革六年計劃,在由皇上任命之帝國土地改革委員會領導下,帝國對光緒二十年清理田畝後仍占地一百畝以上的地主土地實施國家贖買,贖買限定於超出一百畝的那部分,一百畝以內的土地仍可保留。另外,在人均占地少於三畝的地區,贖買線降低到三十畝……贖買的價格依據光緒十九年頒布的《農業用地評定條例》進行評估……完成交割手續後,地主可獲得一張可在帝國商業銀行任何分行兌換和轉帳的存折,裏麵存有國家支付給本人的全部土地款……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紙幣的發行,以防市價飛漲……”
“……轉為國家所有的土地,將有一部分納入國家農場體係,其中的大部分,則有償分配給無地、少地之農民……有償分配的具體形式乃是國家將土地所有權轉讓給無地、少地之農民,而受地的農民相應地承擔一筆與地價相當的債務,這筆債務不算利息,由受地農民分期償還,如拖延不付,則須服一定期限之勞役,在此期間,其土地由國家轉租他人耕種。而貸款還清之前,農民不得擅自轉讓、租種土地,貸款還清後,國家發給土地所有證,農民可轉租、轉包土地,但買賣則必須經過縣級以上土地管理局批準……為防止地主趁農民還貸困難以高利貸或代還貸款方式再兼並土地,還作出了土地一旦分配,十年內不得買賣的規定……”
“……國家農場屬帝國農墾公司所有,以自願原則雇傭一批農業工人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在規模一定後即開放為完全股份製,實現市場化和私有化,收迴贖買資金,讓國家擺脫直接經營的包袱……”
譚嗣同在那裏侃侃而談,大半的貴族議員在對麵搖著頭――他們要麽是反對,更多的是聽不懂,他身邊的平民議員則褒貶各半。保皇黨的新喉舌――兩個月前剛從中民黨反水過來的梁啟超則不能容忍那個原本無黨無根的家夥利用資政院規則不停發言(資政院管理法令規定,一名議員在他坐下之前可以一直發言,除非他違反了資政院戒律,否則任何人無權阻止其繼續發言),他緩緩起身,語氣平和地對譚嗣同道:“壯飛先生,可否容鄙人問一個問題?”
譚嗣同早聞梁之大名,本有通過梁之引薦加入中民黨之意,不料梁竟中途退黨,願望中的同僚成為對手,譚嗣同並不介意,抬手示意:“任公先生請便。”
梁啟超先道一聲:“謝謝”,便清一下喉嚨,聲音抑揚頓挫道:“先生可知,士紳所賴,世傳之田地耳,今大購起地,使有銀行存款,然銀行所生之息,不足以養生也,惟有坐吃山空,朝廷此舉,豈不絕士紳之生路乎?”
譚嗣同心裏覺得好笑――這個梁先生,怎會吐出如此無道理之言――嘴上說:“今天下致富之道,乃工商航運也,擁田收租,止可小康,難成大氣。國家購士紳之地,正好予士紳資本兼機會,使其投入工商產業,致大富,國家歲入亦可大增,國庫既足,便可養精兵,抗外虜,保萬民平安,此正合皇上所提‘富國強兵’之夙願也。”
梁啟超反駁道:“士紳久賴田地維生,今收起地,迫其另操它業,士紳不擅經營,恐虧空殆盡,若何?”
“任公所言,內閣已經考慮到了,故製訂土地改革六年計劃,分期分批收購土地,並據今年年中頒布之《光緒二十年獎勵工商條令》,對投資新建輕工工廠者,免首年之半稅,重工工廠則全免首年之稅,且出口工業貨物可獲國家退稅之補助。又,今帝國上下,商學院、工學院、外貿大學、交通大學林立,擅經營、懂技術、會變通之人才源源不斷,隻要士紳肯將賣地之資做股份投入產業,具體經營可勞專業人士代理,士紳坐收紅利,豈不自在?即使偶有虧空,商場風雲亦如洪災蟲害,產業興衰,天理之道,何足奇怪!”
譚嗣同頓了頓,看到梁啟超還在皺著眉頭思考,便不待他迴應,開始發起攻擊:“任公如此擔心富足士紳之生計,為何獨不考慮饑寒佃農之生計?士紳不過數萬,佃農卻待上萬萬計,古既有言,君輕而民重,今國家大勢,孰輕孰重,明眼可見,先生這般厚此薄彼,是否因先生家中乃豪紳地主耳?”
梁啟超受此刻薄,仍麵不改色,慢條斯裏道:“此言差矣,士紳飽讀詩書,深諳治國道理,乃國之棟梁,民之楷模,國家怎可不為士紳仔細思量?國無良民則不為上國,民無儒教則不為良民,儒教無士紳則不可長存,士紳無土地則不易生活。且小農無人教化,必難按時還貸,屆時勞役成災,天下百姓皆食國庫,國家又負士紳之債千千萬,豈不上下失信,紛亂四起?”
話音未落,部分士紳、貴族議員趕緊趁機起哄。
“說得好!”
“任公所講真乃我等肺腑之言!”
“內閣篡權,要挾皇上,不問民意,獨斷專行,軍政一體,實屬叛逆!”
“內閣下台!”
“劉雲去職!”
“皇上親政!”
“軍政勾結,囚禁皇上,實乃大逆不道,我等願挺刀而前,清君側以告先帝之靈,受大辟而解國難!”
大部分中民黨議員們在短暫的猶豫之後開始了反擊,會場上頓時叫囂連天,又蒹手指相向,唾沫橫飛,舌戰至激烈處,不知是誰先動了手,文戲便演成了武戲,拳腳便替代了口舌,議員便成為了流氓。
“安靜!安靜!”議長托著下巴猛敲錘子,敲到第一百下以後,他決定任由憲兵來解決問題。
五十名值班憲兵揮動著黑白相間的木棒衝了進來,一陣劈頭蓋臉的棒打腳踢後拖走了十幾名議員,剩下的議員慌忙跑迴座位坐好,會場恢複了秩序。
會場側上方的旁聽席中,一位西裝筆挺,短發無須的中年男子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這場活劇後,轉頭對身後的兩名年輕人道:“民主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我說得沒錯吧。”
那名梳著中分頭、著西服領帶、風度瀟灑的年輕人笑道:“博士先生,這比看電影還過癮哪。”
另一名短發齊耳,外披黑色大衣、內著馬褲背心、清秀俊美的年輕人則苦笑著搖頭:“我們文教部還要努力多久,才能讓今天的事情不再重演啊……”
中年男子道:“前線有人為國家而流血,資政院有人為私利而流血,這還算是好的,因為受到損害的不過是寥寥幾人,最可怕的就是擁有巨大能量的梟雄們為爭奪更多的權力和利益而把整個國家推入互相殘殺的修羅地獄,此時一但強敵入侵,人民就將遭受更多的苦難,國家更可能從此走上分崩離析或淪為附庸的道路。我們來到這裏,正是為了阻止類似的災難發生,把我們的祖國從前人造就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建設一個自由、民主、強大的嶄新國家,這,正是我和劉雲的共同夢想啊!”
“文教授……這也是我們倆的夢想啊。”留齊耳短發的年輕人――26歲的帝國文教大臣次官羅素蘭輕聲道。
中年人――帝國總理大臣次官文易忽然露出了詭詐的微笑:“變成你們倆了,第一次呢……最近進展得很快嘛。”
“說什麽呢……”兩個年輕人臉上同時泛起了紅暈。
文易笑著搖搖頭:“沒說什麽,說事實呢……誌高,小羅啊,這四年來我把你們當奴隸一樣的用,幾乎剝奪了你們所有的私人空間,你們心裏一定對我有很多怨氣吧,說出來,沒關係的,其實我心裏也有負罪感,你們說了,我反倒輕鬆些。”
中分頭的年輕人――27歲的帝國外交大臣次官張誌高輕輕搖了搖頭:“文教授,當我們宣誓效忠劉隊長開始,我們就做好了放棄一切、為理想而死的準備,讓我們有工作可做,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關照,您不必擔心我們,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
“還沒決定什麽時候結婚嗎?”
文易忽然冒出這句話,讓張誌高措不及防,脫口答道:“戰爭結束以後就……”
羅素蘭在邊上狠狠扯了他一把。
“趁著還年輕,享受一點生活吧,年紀不饒人,錯過的時光永遠不會迴來的。”
文易臉上又泛出了讓張誌高覺得似曾相識的甜蜜微笑。
“小羅恢複身份都一年多了,還在玩男扮女裝啊,什麽時候換套女孩子的衣服看看,調節一下內閣的氣氛嘛。”
羅素蘭吐一下舌頭:“習慣了,不想改了,而且現在也沒時間逛街,不知道哪兒有適合我的衣服穿――您總不能讓我穿旗袍或者西洋長裙到內閣開會吧,翁總理看到了說不定會心髒病發作呢……”
這次論到張誌高扯她了:“你什麽意思,無緣無故咒人家心髒病……”
“我不就打個比喻嘛,那麽激動……好象他是你什麽人一樣……”
“我是提醒你說話注意一點……”
“我才不要你管呢,記住了,我們身份平等,都是內閣大臣次官,ok?”
“embrasemoi。”
“說什麽鳥語,聽不懂!”
文易探頭過來:“誌高說的是法語,讓你kisshim。”
“討厭,死蟑螂,打死你……”
“喂,這裏有很多人啊……”
“請安靜,會議重新開始了。”一名憲兵走到了三人麵前。
“不好意思……”文易朝憲兵點點頭,迴身道:“還要聽嗎?我們新招的議會鬥士譚先生又開始舌戰群儒了。”
羅素蘭低聲迴答:“不用了吧,剛才您也看到了,就算打起來,也是我們中民黨人占上風啊,孫中山的自由黨都躲到一邊去了,那幫貴族根本不夠打……”
張誌高把頭扭過一邊去:“白癡邏輯。”
一秒鍾後,帝國外交大臣次官被帝國文教大臣次官用按不死螞蟻的力氣暴打了三秒鍾。
當帝國資政院的議員們在溫暖的議事廳中大逞口舌之快、盡展中華武術之奧妙的同時,隔著數千裏的大海山川,數萬名帝國禁衛軍官兵正冒著凜冽的寒風,為了日本本州島的一座城市而與死神舞蹈。
“將軍,前麵那條小河便是神崎川,再往南比較寬的那個就是澱川,渡過澱川後,大阪基本上就無險可守了,但還是要做好激烈巷戰的準備……”
討逆軍司令部聯絡官清田從江中佐正為聯軍總司令、清帝國日本派遣軍司令丁介雲少將指點大阪北部的地勢,他們所處的位置乃澱川東北十裏外的千裏山山頂,在這裏,大阪城內的高樓木屋、工廠碼頭皆可收入目中,禁衛第十團在兩天前以六十三人陣亡、九十八人受傷的代價奪取了這個意義重大的製高點。
聯軍自西元1894年年底攻取扼大阪灣門戶的神戶港後,馬不停蹄地向大阪進擊,叛軍之大阪府鎮守使山口國正中將向東京求援未成,乃率其主力部隊第二師團撤往大阪西北三百多裏外的岐阜,一方麵避戰自保,另一方麵則以此逼迫軍政府派兵支援。
由此,大阪守軍隻剩下了民團組織神風隊的兩萬多民團和由大阪當地預備兵組成的暫編七十聯隊――總共不到三萬人的雜牌部隊,擁有包括戰國時代土炮在內的大小火炮六十多門,洋槍和土火槍各數千條。與此相對的,截至1895年1月10日,聯軍僅用於圍攻大阪城的部隊就達到兩個禁衛師、四個討逆支隊共七萬三千人,擁有75毫米以上大炮二百八十門,步騎兵均使用現代火器。另有一個禁衛旅和三個討逆支隊共三萬四千人部署在大阪以西、以北的奈良、京都一線,用於監視岐阜方向的敵軍。
“現在的大阪,其實有市無城。”清田對丁介雲說。
“哦?”
“將軍可知大阪冬戰?”
“請講。”
“……三百八十年前,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為徹底鏟除太閣豐臣秀吉遺子豐臣秀賴,起兵二十萬,進攻秀賴居城大阪。當時,太閣已死去十六年,各強藩大名見家康勢大,無一人出兵來大阪助戰。一幫以忠義為本的江湖浪人從各地趕來,以真田幸村、後藤又兵衛等壯士豪俠為首,數月間聚集十萬之眾,為秀賴把守城池……”
“……當年十二月,家康率軍逼近大阪城,卻並不急於攻堅,乃命部下在大阪城周圍築起十餘座土城,以顯示長期作戰的決心;又命擅長土木工事的伊奈忠政率兵用土包、茅草等堵塞澱川、天滿川之水,令其改道而流,以斷大阪城外壕水源;又命士兵挖掘地道,故意將挖出的新土堆成小山,讓城上人看見。這些圍而不攻的做法讓守軍膽戰心驚,隻好接受議和條件:拆毀外城牆,填平護城壕,宣誓效忠家康和秀忠。做為交換,家康撤去圍城部隊。之後,家康軍拆牆填壕,兩夜間將大阪城變成了無掩護的裸城,家康遂領軍迴返。此次圍攻大阪城,與現今一樣時值冬季,史稱‘大阪冬之陣’。”
丁介雲認真地聽清田說,似乎想到了什麽,在整理思緒的同時,又問清田:“後來呢?家康不會就此放過將滅之敵吧。”
清田點點頭:“正是,家康達到了削弱大阪城防的目標後,休養軍隊,等待時機。次年,細作報告,大阪城內浪人不服議和條件,自行恢複護城壕,家康以此為借口,複命各路大軍再攻大阪。大阪城失去屏障,家康軍進展順利,真田等人奮力死戰亦無濟於事。三天激戰後,秀賴損兵折將,逃入內城城樓天守閣上,放一把火與母親幼子共亡。守城浪人四散逃跑,大多被抓獲,全部遭斬首示眾。家康命人從京都至伏見搭成涼棚十八座,每座棚內放置首級千餘顆……這便是‘大阪夏之陣。從此德川家再無敵手,統領天下三百多年。”
清田的大阪故事講完了,丁介雲的想法也已成型,他決定去找參謀長吳貝年商量,便向清田道:“大阪原來還有這樣的曆史,你辛苦了,先迴去休息一下吧。”
清天鞠了一躬,戴上白邊黑軍帽:“那麽,將軍閣下,在下告退。”
丁介雲支走清田,急急地在山頂的另一端找到了正趴在地圖前發呆的吳貝年。
“忙什麽呢?”丁介雲問。
“沒什麽。”吳貝年說。
“我有個想法。”
“哦?”吳貝年反應比較冷淡――這並不出丁介雲意料之外。
“大阪現在有市無城,外層防禦不強,但守軍完全可以靠打巷戰來消耗我軍兵力,明石川戰役的結果說明,我軍對巷戰的準備不足,容易導致重大傷亡……”
吳貝年插了一句:“打仗總要死人。”
“如果可以少死一個中國人,那就值得為此努力。”丁介雲說。
“我知道,繼續。”吳貝年說。
丁介雲點一下地圖:“叛軍第二師團去了歧阜,與東京的距離縮短到二百五十公裏,隻要大山岩願意,完全可以在三天內把一個正規師團和至少三萬民團通過鐵路送到歧阜,一場大兵團決戰將不可避免。我擔心在攻擊大阪過程中,我禁衛軍所部會遭受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取得的戰果最多不過是三萬民團而已。不如由討逆軍承擔這項任務,而將精銳的禁衛軍解放出來作為野戰兵團主力……”
吳貝年立即提出了:疑問:“如果讓討逆軍單獨進攻自己國家的城市,我但心他們會拖延時日。我們急需取得大阪這個交通要衝作為前進基地,任何耽擱都會給後勤帶來壓力,影響以後的作戰。”
“不用擔心,內戰總是最慘烈的,日本人殺日本人不會比其他國家內的互相殘殺更加理智。”丁介雲微微一笑,拾起桌上的鉛筆在地圖上比劃起來:“你看,我打算把大阪周圍的禁衛軍兩個師和討逆中央軍團北調京都,沿琵琶湖北上,進入美濃平原尋殲敵第二師團,或與敵主力兵團決戰,一戰解決問題!”
“那麽大阪呢?”
“調討逆軍機動軍團和九州、四國軍團共約六萬人,負責圍攻大阪,另調一個禁衛師進至京都作為全軍總預備隊,其他部隊分駐四國、九州,防備列強趁火打劫。”
吳貝年仔細思考了幾秒,提出了新問題:“九州|、四國軍團的司令官剛投誠不足,把我軍主力部隊的後方交給他們,我覺得不妥。”
丁介雲的迴答很簡單:“他們肯在戰爭之初投誠,就決不會在大勢將定時背叛。”
“還是要冒風險的吧。”
“吃飯還有噎死的危險。”
吳貝年又沉吟了幾秒:“你打算幾天內完成新部署。”
“三天,”丁介雲豎起手中的鉛筆,“三天內,組建由我直接控製的司令部直屬集群,下轄禁衛第一師、二師和討逆中央軍團,約八萬六千人;組建以討逆軍九州軍團司令福口仙多中將為首的大阪集群,下轄討逆軍機動軍團、九州軍團和四國軍團,六萬人;禁衛第三師加強第三預備旅共三萬五千人運動到京都一帶,維持大阪集群與司令部直屬集群之間的聯係,並作為全軍總預備隊待命;步兵第一師直屬隊和一、二旅進駐四國,隨時支援大阪集群;步兵第一師之第三旅和討逆軍其他部隊駐守九州各要地,就這麽多。”
“三天?要全部完成的話比較困難。”
“所以我找你做我的參謀長,去把參謀們找來,我們一起幹。”
“好!”吳貝年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