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東征倭國
蒙古叩關,吸引了明軍主力以及朝廷精力,遼西袁崇煥有心進兵,卻無經費。來自兵部催呈秀的壓力,以及魏忠賢的閹黨勢力,使得袁崇煥不得不上書朝廷,以廠臣名義,給魏忠賢請建祠堂。
不是什麽人上書給魏忠賢建造祠堂都被批準的,朱由校本想著拉攏袁崇煥為外援,不料袁崇煥在魏忠賢麵前也變成了軟骨頭。
直到這時,朱由校才發現,他這個皇帝不過是魏忠賢的一個擋箭牌而已。看起來皇帝權利最大,太監離開皇帝生存不下去。實則不然,朱由校在朝堂和地方民間都已經被瘋傳成了一個昏庸的皇帝,一個權利被架空的皇帝,其實什麽也不是。
他真的後悔利用魏忠賢去打擊東林黨了,如今魏忠賢坐大,東林黨垮台,看起來朝堂上群臣還聽他這個皇帝的話,實際上皇命隻在皇宮內管用,別說出北京城了,就是出皇宮都要魏忠賢點頭才行。出了北京城的命令都必須簽押魏忠賢的印信才能生效。
唐鏡將形勢秘密告訴給了朱由校,朱由校已經決定要對魏忠賢動手了。
“皇上,魏忠賢黨羽龐大,內監有王體乾、李朝欽、王朝輔等三十餘人。外廷有大學士顧秉謙、魏廣微等,文臣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號“五虎”,武臣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主殺戮,號“五彪”,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均置死黨。眼下就連袁崇煥都給魏忠賢建祠堂了,皇上您萬萬不可跟他翻臉啊!”
朱由校自然明白其中關鍵,魏忠賢跟客氏整死了他的好幾個兒子和女兒,還有懷孕的妃子,以魏忠賢的狠辣,隨便可以害死他,然後扶持福王繼位。
同時等的時間越久,民間就會更恨他這個皇帝,魏忠賢就會越發的坐大。
“皇上!”唐鏡道:“鄧浩楠是李小七的兄弟,眼下鄧浩楠名聲赫赫,可引為外援!”
朱由校歎道:“外援有什麽用?順天府在魏忠賢的手裏!”
唐鏡道:“鄧浩楠這次南下剿匪,當會再立大功,皇上可大加封賞,讓其進京述職,帶兵秘密勤王!”
朱由校擔憂的道:“若是他勤王有功,朕豈不是要給他封王了?”
唐鏡愣了一下,旋即明白朱由校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表現。當初他扶植魏忠賢打擊東林黨,坐大了魏忠賢,如今讓鄧浩楠勤王,不擔心才怪!
於是道:“那皇上不若離開京城,到外省安全地方,然後詔令四方都督勤王!”
朱由校搖搖頭,道:“皇帝出了皇宮還叫皇帝嗎?那魏忠賢豈不是更加肆無忌憚!”
唐鏡知道朱由校顧慮甚多,皇帝若是離開的皇宮,那他的權利就大打折扣了。被野心人施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那可就慘了!同時,離開皇宮,魏忠賢肯定會毫無顧忌的痛下殺手。
“皇上不若南巡出遊!這樣各省督撫都知道,隻要到了外麵,相信總有不跟魏忠賢一條心的人!”
朱由校眼前一亮,道:“這倒是好主意!”
說辦就辦,朱由校第二天早朝時便下旨南巡。然而魏忠賢等人極力阻止,不過朱由校以君無戲言為由,一意孤行。群臣中很多都是心中不服魏忠賢,如今見朱由校執意南巡,勸了幾句後便不再說話,最後首輔黃立吉似乎感覺到了朱由校的意圖,於是同意。
首輔大臣同意,朱由校如願以償。
大明朝廷命令鄧浩楠南下剿匪,這令遼沈的後金女真鬆口氣。金州要塞立於遼東半島上,對他們來說,那是一個巨大的釘子,難受的很。
遼東都督府重心轉向鄭芝龍,後金壓力銳減,於是女真內部矛盾不可避免的提上日程。
皇太極一直沒有迴去,這令莽古爾泰的計劃泡湯。為了不讓阿濟格當上大汗,莽古爾泰隻好跟阿濟格翻臉。
雙方各占三旗人馬,紛紛拉攏朝臣官員,相互指責對方。不過二人都是不識字的家夥,在國家治理問題上,很難得到大臣們的認可。
就在阿濟格跟莽古爾泰勢均力敵的時候,皇太極突然迴去了。除了正白旗之外,皇太極帶迴去了整個蒙古科爾沁部的全力支持。這樣一來,皇太極除了正白旗外,多了五萬科爾沁精銳。同時,原本在沈陽還有兩萬蒙軍旗,也加入了支持皇太極的行列。
皇太極實力暴漲,穩穩的壓製住了阿濟格、莽古爾泰和阿敏三人。四個貝勒,隻能有一個能當大汗。阿敏實力在金州大戰中損失慘重,實力最弱,因此惱火阿濟格跟莽古爾泰,轉而支持皇太極。
而阿濟格和莽古爾泰都相互拆對方的台,最後四個貝勒成了2:1:1的結果。原本四大貝勒當中,大貝勒代善的勢力是最大的,也是無可爭議的大汗繼承人。
努爾哈赤生前便有意讓代善接替汗位,因此努爾哈赤準備死後將他的老婆阿巴亥過給代善,同時也默許了阿巴亥跟代善的私下培養感情。不料阿巴亥跟代善秘密私會的事情被皇太極抖了出來,努爾哈赤自然不能讓家醜外揚,於是造成了“大妃事件”。
不過代善的部下們已經認可了阿巴亥,因此他們支持多爾袞為大汗。多爾袞同樣是貝勒,也有繼承資格。很多大臣也是支持多爾袞的。
於是皇太極便以努爾哈赤生氣最希望阿巴亥相陪為由,加上阿巴亥跟代善偷情證據確鑿,於是愣是一口咬定努爾哈赤生前希望阿巴亥陪葬,活活讓阿巴亥生殉。
阿巴亥本不從,但是皇太極放出話來質疑多爾袞是否是努爾哈赤親生,搞不好是代善的種,想要對多爾袞下手。阿巴亥為了保護多爾袞,命多爾袞放棄爭奪汗位,而她隻好答應殉葬。
這樣,阿巴亥跟其他兩位庶妃一同殉葬,正紅旗跟鑲紅旗放棄支持多爾袞,皇太極方才放過多爾袞一命。
皇太極的狠辣,令阿濟格跟莽古爾泰咂舌,立刻表示不再爭奪汗位。
這樣,代善被囚禁在金州衛,無法繼承汗位。群臣自然是支持皇太極的,除了皇太極穩定住了蒙古,獲得了科爾沁部的全力支持外,更因為皇太極是唯一識字的貝勒,也是唯一有三年的治國經驗的人。
大汗非皇太極莫屬,而阿濟格跟莽古爾泰雖然不甘心,但是他們的力量根本打不過皇太極,因此隻能乖乖的將正黃旗、鑲黃旗交給皇太極,這樣皇太極坐擁上三旗和蒙軍旗,外加上科爾沁部,即位為大汗。
皇太極登汗位的儀式於七月一日舉行。屆時三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多爾袞及眾貝勒、文武大臣聚會於朝,由皇太極領他們焚香告天,行九拜禮畢,皇太極即汗位,轉過身來,諸貝勒大臣向皇太極行朝賀禮。
這樣年僅三十五歲的皇太極登基大汗,改第二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稱天聰汗。二日,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大臣對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後土“垂佑”,國祚熾昌。皇太極自己發誓,其中說:“今我諸兄弟子侄,以家國人民之重,推我為君,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徵有過愆,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鑒譴,奪其壽算。”三大貝勒與眾貝勒接著發誓,除了表示擁戴皇太極之外,三大貝勒還單獨表示要守盟誓、盡忠良。
登基後的皇太極麵對的壓力主要來自遼東都督府,他不滿足於守成,決心要開創嶄新的局麵。他執政後,躊躇滿誌,在範文程的幫助下,從麵臨的內政出發,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措施。例如安民、要求女真族人停止狩獵,大興農業,同時編練漢軍八旗和蒙軍八旗,滿洲八旗進行休養生息。
這一切都被遼東都督府情報部門掌握,林風等人曾建議鄧浩楠放代善迴去跟皇太極爭奪汗位,但是鄧浩楠知道代善鬥不過皇太極,還不如關押在金州衛,作為要挾皇太極的籌碼。
皇太極比曆史上提前了兩個月當上了大汗,對於這個結果,鄧浩楠知道很大程度上是他一手造成的。
雖然鬱悶,但是眼下鄧浩楠需要全力準備南下剿滅鄭芝龍的準備,因此皇太極的事情隻能暫時擱置了。
經過半個月的準備,鄧浩楠的c計劃經曆了多達六次的修改,最後終於擬定完成。
公元1626年7月5日,鄧浩楠在旅順海軍基地進行了盛大的海軍閱兵式,太平洋艦隊全體官兵以及海軍陸戰隊接受了鄧浩楠的親自檢閱。
6日,鄧浩楠登壇祭天,親提太平洋艦隊討伐倭國。
不是南下剿匪嗎?為何卻討伐倭國!
討伐倭國隻是c計劃的開頭部分,遼東都督府答應朝廷南征的同時,卻暗中放出風聲,在民間流傳鄧浩楠的南洋水師實力還不足以抗衡鄭芝龍。
示弱!
沒錯!鄧浩楠就是先示弱,不怕鄭芝龍不相信,因為在鄭芝龍的概念裏,誰的船隻多,噸位大,誰就是霸主。顯然鄭芝龍的戰船不論數量還是噸位,都遠大於鄧浩楠的太平洋艦隊。
示之以弱,就是鄧浩楠第一步麻痹鄭芝龍的開始。
而討伐倭國,就是要給鄭芝龍製造一個鄧浩楠不敢南下的假象。在鄭芝龍看來,鄧浩楠討伐倭國,就是要切斷鄭芝龍跟倭國的貿易航線,打擊鄭芝龍的財源。
倭國隻開放了平戶和長崎兩處貿易口岸,除了這兩處附近盛產白銀和糧食之外,也是因為這裏的對麵就是朝鮮。一直對朝鮮虎視眈眈的倭國,政治和軍事的傾向性作用下,使得平戶和長崎成為了倭國三大繁榮城市,另一個就是首都京都。
倭國在露梁大海戰中慘敗,水師隻有在佐世保港內的六百多艘戰船。
六百多艘?聽起來好嚇人!
鄧浩楠一開始也是嚇了一跳,不過聽王兆陽解釋後才知道。原來倭國的戰船充其量就是運兵船,還停留在人力接舷戰的層麵上,戰船都不大,多為一兩百噸級。裝備的都是倭國的鐵銃鐵炮,鐵銃口徑大,仿造自西班牙,口徑在六磅到十二磅之間。鐵炮不是炮,而是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繩槍的改進型,當年就是靠著這玩意差點占領了朝鮮半島。後來大明繳獲了倭國的鐵炮之後,仿造出了火銃,這才改變了朝鮮半島戰局。直到大明水師和朝鮮水師靠著大塊頭戰船欺負倭國小個頭戰船,打贏了露梁海戰,氣死了豐臣秀吉,倭寇方才自朝鮮退兵。
可以說,當年的戰爭,大明一開始在火器上是落後於倭寇的。不過大明憑借強大的國力,聰明的漢人很快在火器上後來者居上,最後打贏了戰爭。
如今,憑借著太平洋艦隊的強大實力,應該說壓倒性的實力,鄧浩楠有信心一下子就打疼倭國,讓他們屈服。
7月10日,太平洋艦隊封鎖了朝鮮海峽,11日,太平洋艦隊第五戰隊封鎖了長崎對麵的宇久島,配合第六、第七戰隊控製了所有進出長崎、平戶的航線,扣押所有過往船隻。並炮擊平戶和長崎港口碼頭,倭國水師龜縮在佐世保港內不敢出來,平戶和長崎兩地的倭國軍隊以岸防火炮進行還擊。
鄧浩楠的本意已經改變,原本要登陸倭國平戶和長崎進行搶掠的,不過情報顯示,倭國因為在海戰上不敵西班牙和荷蘭,因此強化了陸軍,在平戶和長崎駐紮超過五萬軍隊。
人生地不熟的,因此鄧浩楠取消了直接登陸計劃。上將伐謀,圍城攻心遠比破城殺雞取卵強多了。
12日,太平洋艦隊從宇久島清芳港登陸,宇久島上僅有的一千多倭國原住民被清洗。宇久島作為鄧浩楠的臨時指揮部,清芳港作為太平洋艦隊臨時拋錨駐地,每天派出各個分艦隊輪番炮擊平戶和長崎,等待倭國遣使來談判。
此時,倭國國王雖然在京都,但是實權卻是在江戶幕府手裏。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倭國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地,開幕府以統製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自公元一六○三年德川家康受任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開始,至一八六七年第十五代將軍慶喜,將政治大權奉還朝廷為止。約二百六十五年,為繼鐮倉,室町幕府之後,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
此時掌權的是德川幕府三代,擔任左大臣、右大將的德川家光。不過德川家光遠在千裏之外的江戶,消息傳過去要五天時間。
佐世保水師將軍立花宗茂跟平戶鎮守將軍島津義弘,以及長崎鎮守將軍小早川秀包三人商議過後,現行遣使到宇久島跟鄧浩楠談判。
使者是華僑李旦的家臣李經方,陪同來的是平戶守將島津義弘。
鄧浩楠故意讓施劍飛先帶著他們參觀了太平洋艦隊,讓他們見識一下太平洋艦隊的厲害,直到他們二人紛紛膽寒的時候,方才把他們待到了黑珍珠號上。
麵對三層炮甲板、高大如城的黑珍珠號,島津義弘的心已經沉到了底兒,談判的籌碼幾乎沒有,簡直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李經方作為中間人,給鄧浩楠和島津義弘二人相互介紹一番,然後承擔了翻譯的角色。
“尊敬的伯爵大人,不知道天朝大軍突然犯境,意欲何為?”
鄧浩楠迴答道:“你先告訴我,你們跟鄭芝龍貿易多久了?”
“五年!”島津義弘毫不猶豫的迴答。
“那你可知道鄭芝龍乃是大明的反賊!”
島津義弘疑惑的道:“我們隻跟鄭芝龍進行正當的貿易,並沒有支持他造反!”
“你們是在助紂為虐!”鄧浩楠直接給他扣上了助紂為虐的帽子,道:“這就是我們討伐你們的原因!”
“您這是在強詞奪理!”
“送客!”鄧浩楠也不解釋,直接起身。
李經方急忙賠禮道:“大人勿要動怒,有話好商量嗎?不知要我們如何做,才能讓大人罷兵!”
鄧浩楠看了看李經方,暗道這丫的挺上道的,一語就道中了要點。他沒說讓大明罷兵,而是讓鄧浩楠罷兵,顯然他知道征伐倭國隻是鄧浩楠的個人主意。
鄧浩楠揮揮手,侍衛急忙拿過來一份文件,交給李經方。
“都寫在上麵了!自個迴去看吧!”
說完,鄧浩楠轉身離開。他知道李經方跟島津義弘無法做主的,因此也懶得跟他們多費口舌,嚇唬他們一下就可以了。
李經方接過文件,打開一看頓時歎口氣。作為大明人,李經方對於鄧浩楠的軍事行動沒有什麽抵觸,不過炮擊平戶和長崎,李家的生意大受影響,因此才接受倭國人的邀請,過來充當調停中間人。
不過,自從李旦死了,李家的很多家業都劃給了鄭芝龍,聲勢已經不如以前。尤其是李家的公子還在鄧浩楠手裏,李家已經多次派人去找鄧浩楠談判,不過都被直接拒絕了,這次李經方正是想著借機會跟鄧浩楠提起。
不料,鄧浩楠似乎猜出了他的意圖,還沒有等他說,鄧浩楠便離開了。
島津義弘問:“上麵寫著什麽?”
李經方苦笑了一下,道:“跟你說,你要有心理準備!”
蒙古叩關,吸引了明軍主力以及朝廷精力,遼西袁崇煥有心進兵,卻無經費。來自兵部催呈秀的壓力,以及魏忠賢的閹黨勢力,使得袁崇煥不得不上書朝廷,以廠臣名義,給魏忠賢請建祠堂。
不是什麽人上書給魏忠賢建造祠堂都被批準的,朱由校本想著拉攏袁崇煥為外援,不料袁崇煥在魏忠賢麵前也變成了軟骨頭。
直到這時,朱由校才發現,他這個皇帝不過是魏忠賢的一個擋箭牌而已。看起來皇帝權利最大,太監離開皇帝生存不下去。實則不然,朱由校在朝堂和地方民間都已經被瘋傳成了一個昏庸的皇帝,一個權利被架空的皇帝,其實什麽也不是。
他真的後悔利用魏忠賢去打擊東林黨了,如今魏忠賢坐大,東林黨垮台,看起來朝堂上群臣還聽他這個皇帝的話,實際上皇命隻在皇宮內管用,別說出北京城了,就是出皇宮都要魏忠賢點頭才行。出了北京城的命令都必須簽押魏忠賢的印信才能生效。
唐鏡將形勢秘密告訴給了朱由校,朱由校已經決定要對魏忠賢動手了。
“皇上,魏忠賢黨羽龐大,內監有王體乾、李朝欽、王朝輔等三十餘人。外廷有大學士顧秉謙、魏廣微等,文臣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號“五虎”,武臣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主殺戮,號“五彪”,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均置死黨。眼下就連袁崇煥都給魏忠賢建祠堂了,皇上您萬萬不可跟他翻臉啊!”
朱由校自然明白其中關鍵,魏忠賢跟客氏整死了他的好幾個兒子和女兒,還有懷孕的妃子,以魏忠賢的狠辣,隨便可以害死他,然後扶持福王繼位。
同時等的時間越久,民間就會更恨他這個皇帝,魏忠賢就會越發的坐大。
“皇上!”唐鏡道:“鄧浩楠是李小七的兄弟,眼下鄧浩楠名聲赫赫,可引為外援!”
朱由校歎道:“外援有什麽用?順天府在魏忠賢的手裏!”
唐鏡道:“鄧浩楠這次南下剿匪,當會再立大功,皇上可大加封賞,讓其進京述職,帶兵秘密勤王!”
朱由校擔憂的道:“若是他勤王有功,朕豈不是要給他封王了?”
唐鏡愣了一下,旋即明白朱由校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表現。當初他扶植魏忠賢打擊東林黨,坐大了魏忠賢,如今讓鄧浩楠勤王,不擔心才怪!
於是道:“那皇上不若離開京城,到外省安全地方,然後詔令四方都督勤王!”
朱由校搖搖頭,道:“皇帝出了皇宮還叫皇帝嗎?那魏忠賢豈不是更加肆無忌憚!”
唐鏡知道朱由校顧慮甚多,皇帝若是離開的皇宮,那他的權利就大打折扣了。被野心人施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那可就慘了!同時,離開皇宮,魏忠賢肯定會毫無顧忌的痛下殺手。
“皇上不若南巡出遊!這樣各省督撫都知道,隻要到了外麵,相信總有不跟魏忠賢一條心的人!”
朱由校眼前一亮,道:“這倒是好主意!”
說辦就辦,朱由校第二天早朝時便下旨南巡。然而魏忠賢等人極力阻止,不過朱由校以君無戲言為由,一意孤行。群臣中很多都是心中不服魏忠賢,如今見朱由校執意南巡,勸了幾句後便不再說話,最後首輔黃立吉似乎感覺到了朱由校的意圖,於是同意。
首輔大臣同意,朱由校如願以償。
大明朝廷命令鄧浩楠南下剿匪,這令遼沈的後金女真鬆口氣。金州要塞立於遼東半島上,對他們來說,那是一個巨大的釘子,難受的很。
遼東都督府重心轉向鄭芝龍,後金壓力銳減,於是女真內部矛盾不可避免的提上日程。
皇太極一直沒有迴去,這令莽古爾泰的計劃泡湯。為了不讓阿濟格當上大汗,莽古爾泰隻好跟阿濟格翻臉。
雙方各占三旗人馬,紛紛拉攏朝臣官員,相互指責對方。不過二人都是不識字的家夥,在國家治理問題上,很難得到大臣們的認可。
就在阿濟格跟莽古爾泰勢均力敵的時候,皇太極突然迴去了。除了正白旗之外,皇太極帶迴去了整個蒙古科爾沁部的全力支持。這樣一來,皇太極除了正白旗外,多了五萬科爾沁精銳。同時,原本在沈陽還有兩萬蒙軍旗,也加入了支持皇太極的行列。
皇太極實力暴漲,穩穩的壓製住了阿濟格、莽古爾泰和阿敏三人。四個貝勒,隻能有一個能當大汗。阿敏實力在金州大戰中損失慘重,實力最弱,因此惱火阿濟格跟莽古爾泰,轉而支持皇太極。
而阿濟格和莽古爾泰都相互拆對方的台,最後四個貝勒成了2:1:1的結果。原本四大貝勒當中,大貝勒代善的勢力是最大的,也是無可爭議的大汗繼承人。
努爾哈赤生前便有意讓代善接替汗位,因此努爾哈赤準備死後將他的老婆阿巴亥過給代善,同時也默許了阿巴亥跟代善的私下培養感情。不料阿巴亥跟代善秘密私會的事情被皇太極抖了出來,努爾哈赤自然不能讓家醜外揚,於是造成了“大妃事件”。
不過代善的部下們已經認可了阿巴亥,因此他們支持多爾袞為大汗。多爾袞同樣是貝勒,也有繼承資格。很多大臣也是支持多爾袞的。
於是皇太極便以努爾哈赤生氣最希望阿巴亥相陪為由,加上阿巴亥跟代善偷情證據確鑿,於是愣是一口咬定努爾哈赤生前希望阿巴亥陪葬,活活讓阿巴亥生殉。
阿巴亥本不從,但是皇太極放出話來質疑多爾袞是否是努爾哈赤親生,搞不好是代善的種,想要對多爾袞下手。阿巴亥為了保護多爾袞,命多爾袞放棄爭奪汗位,而她隻好答應殉葬。
這樣,阿巴亥跟其他兩位庶妃一同殉葬,正紅旗跟鑲紅旗放棄支持多爾袞,皇太極方才放過多爾袞一命。
皇太極的狠辣,令阿濟格跟莽古爾泰咂舌,立刻表示不再爭奪汗位。
這樣,代善被囚禁在金州衛,無法繼承汗位。群臣自然是支持皇太極的,除了皇太極穩定住了蒙古,獲得了科爾沁部的全力支持外,更因為皇太極是唯一識字的貝勒,也是唯一有三年的治國經驗的人。
大汗非皇太極莫屬,而阿濟格跟莽古爾泰雖然不甘心,但是他們的力量根本打不過皇太極,因此隻能乖乖的將正黃旗、鑲黃旗交給皇太極,這樣皇太極坐擁上三旗和蒙軍旗,外加上科爾沁部,即位為大汗。
皇太極登汗位的儀式於七月一日舉行。屆時三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多爾袞及眾貝勒、文武大臣聚會於朝,由皇太極領他們焚香告天,行九拜禮畢,皇太極即汗位,轉過身來,諸貝勒大臣向皇太極行朝賀禮。
這樣年僅三十五歲的皇太極登基大汗,改第二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稱天聰汗。二日,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大臣對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後土“垂佑”,國祚熾昌。皇太極自己發誓,其中說:“今我諸兄弟子侄,以家國人民之重,推我為君,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徵有過愆,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鑒譴,奪其壽算。”三大貝勒與眾貝勒接著發誓,除了表示擁戴皇太極之外,三大貝勒還單獨表示要守盟誓、盡忠良。
登基後的皇太極麵對的壓力主要來自遼東都督府,他不滿足於守成,決心要開創嶄新的局麵。他執政後,躊躇滿誌,在範文程的幫助下,從麵臨的內政出發,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措施。例如安民、要求女真族人停止狩獵,大興農業,同時編練漢軍八旗和蒙軍八旗,滿洲八旗進行休養生息。
這一切都被遼東都督府情報部門掌握,林風等人曾建議鄧浩楠放代善迴去跟皇太極爭奪汗位,但是鄧浩楠知道代善鬥不過皇太極,還不如關押在金州衛,作為要挾皇太極的籌碼。
皇太極比曆史上提前了兩個月當上了大汗,對於這個結果,鄧浩楠知道很大程度上是他一手造成的。
雖然鬱悶,但是眼下鄧浩楠需要全力準備南下剿滅鄭芝龍的準備,因此皇太極的事情隻能暫時擱置了。
經過半個月的準備,鄧浩楠的c計劃經曆了多達六次的修改,最後終於擬定完成。
公元1626年7月5日,鄧浩楠在旅順海軍基地進行了盛大的海軍閱兵式,太平洋艦隊全體官兵以及海軍陸戰隊接受了鄧浩楠的親自檢閱。
6日,鄧浩楠登壇祭天,親提太平洋艦隊討伐倭國。
不是南下剿匪嗎?為何卻討伐倭國!
討伐倭國隻是c計劃的開頭部分,遼東都督府答應朝廷南征的同時,卻暗中放出風聲,在民間流傳鄧浩楠的南洋水師實力還不足以抗衡鄭芝龍。
示弱!
沒錯!鄧浩楠就是先示弱,不怕鄭芝龍不相信,因為在鄭芝龍的概念裏,誰的船隻多,噸位大,誰就是霸主。顯然鄭芝龍的戰船不論數量還是噸位,都遠大於鄧浩楠的太平洋艦隊。
示之以弱,就是鄧浩楠第一步麻痹鄭芝龍的開始。
而討伐倭國,就是要給鄭芝龍製造一個鄧浩楠不敢南下的假象。在鄭芝龍看來,鄧浩楠討伐倭國,就是要切斷鄭芝龍跟倭國的貿易航線,打擊鄭芝龍的財源。
倭國隻開放了平戶和長崎兩處貿易口岸,除了這兩處附近盛產白銀和糧食之外,也是因為這裏的對麵就是朝鮮。一直對朝鮮虎視眈眈的倭國,政治和軍事的傾向性作用下,使得平戶和長崎成為了倭國三大繁榮城市,另一個就是首都京都。
倭國在露梁大海戰中慘敗,水師隻有在佐世保港內的六百多艘戰船。
六百多艘?聽起來好嚇人!
鄧浩楠一開始也是嚇了一跳,不過聽王兆陽解釋後才知道。原來倭國的戰船充其量就是運兵船,還停留在人力接舷戰的層麵上,戰船都不大,多為一兩百噸級。裝備的都是倭國的鐵銃鐵炮,鐵銃口徑大,仿造自西班牙,口徑在六磅到十二磅之間。鐵炮不是炮,而是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繩槍的改進型,當年就是靠著這玩意差點占領了朝鮮半島。後來大明繳獲了倭國的鐵炮之後,仿造出了火銃,這才改變了朝鮮半島戰局。直到大明水師和朝鮮水師靠著大塊頭戰船欺負倭國小個頭戰船,打贏了露梁海戰,氣死了豐臣秀吉,倭寇方才自朝鮮退兵。
可以說,當年的戰爭,大明一開始在火器上是落後於倭寇的。不過大明憑借強大的國力,聰明的漢人很快在火器上後來者居上,最後打贏了戰爭。
如今,憑借著太平洋艦隊的強大實力,應該說壓倒性的實力,鄧浩楠有信心一下子就打疼倭國,讓他們屈服。
7月10日,太平洋艦隊封鎖了朝鮮海峽,11日,太平洋艦隊第五戰隊封鎖了長崎對麵的宇久島,配合第六、第七戰隊控製了所有進出長崎、平戶的航線,扣押所有過往船隻。並炮擊平戶和長崎港口碼頭,倭國水師龜縮在佐世保港內不敢出來,平戶和長崎兩地的倭國軍隊以岸防火炮進行還擊。
鄧浩楠的本意已經改變,原本要登陸倭國平戶和長崎進行搶掠的,不過情報顯示,倭國因為在海戰上不敵西班牙和荷蘭,因此強化了陸軍,在平戶和長崎駐紮超過五萬軍隊。
人生地不熟的,因此鄧浩楠取消了直接登陸計劃。上將伐謀,圍城攻心遠比破城殺雞取卵強多了。
12日,太平洋艦隊從宇久島清芳港登陸,宇久島上僅有的一千多倭國原住民被清洗。宇久島作為鄧浩楠的臨時指揮部,清芳港作為太平洋艦隊臨時拋錨駐地,每天派出各個分艦隊輪番炮擊平戶和長崎,等待倭國遣使來談判。
此時,倭國國王雖然在京都,但是實權卻是在江戶幕府手裏。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倭國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地,開幕府以統製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自公元一六○三年德川家康受任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開始,至一八六七年第十五代將軍慶喜,將政治大權奉還朝廷為止。約二百六十五年,為繼鐮倉,室町幕府之後,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
此時掌權的是德川幕府三代,擔任左大臣、右大將的德川家光。不過德川家光遠在千裏之外的江戶,消息傳過去要五天時間。
佐世保水師將軍立花宗茂跟平戶鎮守將軍島津義弘,以及長崎鎮守將軍小早川秀包三人商議過後,現行遣使到宇久島跟鄧浩楠談判。
使者是華僑李旦的家臣李經方,陪同來的是平戶守將島津義弘。
鄧浩楠故意讓施劍飛先帶著他們參觀了太平洋艦隊,讓他們見識一下太平洋艦隊的厲害,直到他們二人紛紛膽寒的時候,方才把他們待到了黑珍珠號上。
麵對三層炮甲板、高大如城的黑珍珠號,島津義弘的心已經沉到了底兒,談判的籌碼幾乎沒有,簡直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李經方作為中間人,給鄧浩楠和島津義弘二人相互介紹一番,然後承擔了翻譯的角色。
“尊敬的伯爵大人,不知道天朝大軍突然犯境,意欲何為?”
鄧浩楠迴答道:“你先告訴我,你們跟鄭芝龍貿易多久了?”
“五年!”島津義弘毫不猶豫的迴答。
“那你可知道鄭芝龍乃是大明的反賊!”
島津義弘疑惑的道:“我們隻跟鄭芝龍進行正當的貿易,並沒有支持他造反!”
“你們是在助紂為虐!”鄧浩楠直接給他扣上了助紂為虐的帽子,道:“這就是我們討伐你們的原因!”
“您這是在強詞奪理!”
“送客!”鄧浩楠也不解釋,直接起身。
李經方急忙賠禮道:“大人勿要動怒,有話好商量嗎?不知要我們如何做,才能讓大人罷兵!”
鄧浩楠看了看李經方,暗道這丫的挺上道的,一語就道中了要點。他沒說讓大明罷兵,而是讓鄧浩楠罷兵,顯然他知道征伐倭國隻是鄧浩楠的個人主意。
鄧浩楠揮揮手,侍衛急忙拿過來一份文件,交給李經方。
“都寫在上麵了!自個迴去看吧!”
說完,鄧浩楠轉身離開。他知道李經方跟島津義弘無法做主的,因此也懶得跟他們多費口舌,嚇唬他們一下就可以了。
李經方接過文件,打開一看頓時歎口氣。作為大明人,李經方對於鄧浩楠的軍事行動沒有什麽抵觸,不過炮擊平戶和長崎,李家的生意大受影響,因此才接受倭國人的邀請,過來充當調停中間人。
不過,自從李旦死了,李家的很多家業都劃給了鄭芝龍,聲勢已經不如以前。尤其是李家的公子還在鄧浩楠手裏,李家已經多次派人去找鄧浩楠談判,不過都被直接拒絕了,這次李經方正是想著借機會跟鄧浩楠提起。
不料,鄧浩楠似乎猜出了他的意圖,還沒有等他說,鄧浩楠便離開了。
島津義弘問:“上麵寫著什麽?”
李經方苦笑了一下,道:“跟你說,你要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