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貴寶被叫來之後,聽李日知問他縣裏麵學生的事情,他想了想,說道:“縣學沒有什麽值得注意的事情,咱們乾封縣的學生,人數不是很多,從人數上來講,比其他縣要少一些,這和你前段時間選拔縣裏的官吏有關。”
李日知點了點頭,這個他倒是清楚的,其實每個縣從人口比例上來說,讀書人所占有的比例都差不多,除非是特別富,或者特別窮的縣,這個比例可能會失調,但是,一般情況下還是差不多的。
畢竟在這個年代,土地兼並還不不嚴重,還沒有出現那些超級大地主,而且普通老百姓也都還能吃得上飽飯,在這種情況下,能供養得起讀書人的,還是會盡量供養的,而且寒門出貴子的事情也不在少數。
但是,讀書人比前朝多了一些這不假,但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考上科舉的,也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得到官員的保舉,即使是在科舉和保舉製度並行的年代,也並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能夠得到躍龍門的機會。
李日知在縣內選拔了一大批的官吏,使得讀書人的數量減少了很多,很多讀書人都放棄了參加科舉,因為他們自己也很清楚,就算是參加了科考,他們也不見得能考得上。
與其考不上,浪費時間,那麽還不如早點進入官場,雖然隻能從最低級的小吏開始做起,但是,對於他們本身的能力來講,這也已經足夠了。
所以現在乾封縣的讀書人,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一種是書讀得確實是好的,就是想要參加科舉,從科舉進入仕途的,而另一種就是學得非常差的,在縣裏麵也選不上官吏,連最基層的裏長也無法擔任,那麽他們也隻能是混日子了。
後一種人在各種失敗之後,要麽是家裏有錢繼承家業,或者是家裏有田,在家種種田,得一個耕讀傳家的名頭。
如果出身寒家,非常貧窮的話,那麽隻能是去給別人當一個賬房先生,或者是自己做些小生意,如果實在都不行了,那也隻能去找一個地方,擺一個攤子給別人寫寫書信了。
而前一種人那就不得了了,如果運氣好的話,一路科舉考上去,出來以後就是當官的,如果為人再圓滑一些,在官場上如魚得水,說不定還能當上大官兒,尚書侍郎什麽的,沒準兒就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
李日知問傅貴寶:“如果我想了解一下這些學生,你說我是去縣學裏麵看看他們,然後出張卷子讓他們答一答,還有有其他什麽方法嗎?”
傅貴寶說道:“出份卷子讓他們答一答,這個主意相當不錯,其實也就是給縣裏的這些學生排排名次了,算是一次非正式的考試,這對於以後你真正考他們,也算是提前有個譜了,提前讓這些學生們心裏有個數。
等到真正考試的時候,你把推薦的名單往兗州那邊一報,估計學生們誰也不會說出什麽怪話了,我聽說每年都有學生們說怪話,這什麽考試不公啊,考官偏心啊,甚至還會搞出什麽科場舞弊的事情出來,咱們雖然不怕這種事情,但是也得防著點兒!”
李日知點了點頭,說道:“你說的挺對,可惜我在這方麵的經驗不夠豐富,因為當初我舅舅便是縣令,在縣裏麵我一直是順風順水的,我舅舅當然也不可能專門考我,所以在這方麵實在是經驗缺乏。你說別的縣在處理這樣事情的時候,他們用得是什麽樣的方法呢?”
傅貴寶說道:“那就簡單得很了,基本上就是舉行一些宴會,大家出去遊玩一番,讓學生們做一做詩。
然後大家品評品評,替學生們揚揚名,用作詩的水平來排一排名次,這也算是一種解決方法吧,不過卻沒有你說的那種考試好,如果咱們在縣裏麵能舉行一場小科考,我看效果應該是最好的!”
傅貴寶說的縣裏的小科考,當然是非常麻煩的,現在其他大多數的縣,還並沒有開始縣內考試,因為現在舉薦製還是很盛行的,縣裏麵是有很大權力,舉薦學生去州裏的,而州裏的官員更是很願意把學生舉薦去長安。
這都是權力啊,是實打實的人情,那些被舉薦的學生,如果一旦成功,這個人情會記一輩子的,對於官員們來講,能舉薦的為什麽還要考試啊?
如果要考試的話,那麽可操作空間不就變小了嗎?沒有哪個官員會傻到,主動去削減自己的權力!
當然有一些縣已經開始縣內考試了,但也不會說是像小科舉這樣,那實在是太麻煩了。
乾封縣在以前就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考試,這也和前任縣令不作為有關。
李日知提筆寫了一張公告,他在公告上麵寫明,要縣裏所有的讀書人,不止是縣學裏的學生,隻要是想參加科舉,或者即使不想參加科舉,但是想要知道自己在乾封縣裏麵,自己讀書的水平到底怎麽樣,那麽都可以來參加考試!
即將舉行的縣內考試,考試不收費,而且隻要來考試,那麽縣裏麵就會贈送考生一套筆墨紙硯,以及一日三餐,並且在城裏麵住宿的錢,縣衙通通都給包了,總之學生們來考試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切不用操心,縣衙全管。
李日知寫完之後,讓差役給貼了出去,算是通告整個乾封縣所有的讀書人。
然後他又寫了一封奏章,派人直接送去了長安,先交給許敬宗。
他在奏章裏麵說,他要進行縣內的小科考,是想要推廣科舉,普及科舉知識,讓讀書書都知道,隻有參加科舉才是入仕的最正統途徑,好好讀書,這樣才能當官,不要光想一些歪門邪道,不要光想著通過走人情拍馬屁上位,把書讀得好才是正途。
這道奏章寫好之後,等許敬宗收到了,自然是大大的讚賞,認為李日知太會做人了,簡直就是政治正確。
李日知每次站隊都牢牢的站在皇帝這邊,想要推行科舉,心情最迫切的人就是皇帝,而不是那些門閥貴族。
李日知搞這麽一場縣內小科考,別的人怎麽想許敬宗不清楚,但是皇帝一定是最高興的,皇後肯定也是非常高興的,太子肯定也是非常高興的!
看看,李日知隨隨便便做了一件事,就讓皇帝全家都挺高興的,這就是本事了!
李日知把公告一貼出去,不過才一天的時間,縣裏麵立刻就全都知道了。
畢竟讀書人的事情,大家都是很關心的,就算自己家裏沒有讀書人,但是總會認識幾個讀書人的,縣裏麵要舉行考試,這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考驗,讓大家也都知道知道,這些年讀書讀得好不好,讀書花的錢值不值!
李日知點了點頭,這個他倒是清楚的,其實每個縣從人口比例上來說,讀書人所占有的比例都差不多,除非是特別富,或者特別窮的縣,這個比例可能會失調,但是,一般情況下還是差不多的。
畢竟在這個年代,土地兼並還不不嚴重,還沒有出現那些超級大地主,而且普通老百姓也都還能吃得上飽飯,在這種情況下,能供養得起讀書人的,還是會盡量供養的,而且寒門出貴子的事情也不在少數。
但是,讀書人比前朝多了一些這不假,但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考上科舉的,也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得到官員的保舉,即使是在科舉和保舉製度並行的年代,也並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能夠得到躍龍門的機會。
李日知在縣內選拔了一大批的官吏,使得讀書人的數量減少了很多,很多讀書人都放棄了參加科舉,因為他們自己也很清楚,就算是參加了科考,他們也不見得能考得上。
與其考不上,浪費時間,那麽還不如早點進入官場,雖然隻能從最低級的小吏開始做起,但是,對於他們本身的能力來講,這也已經足夠了。
所以現在乾封縣的讀書人,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一種是書讀得確實是好的,就是想要參加科舉,從科舉進入仕途的,而另一種就是學得非常差的,在縣裏麵也選不上官吏,連最基層的裏長也無法擔任,那麽他們也隻能是混日子了。
後一種人在各種失敗之後,要麽是家裏有錢繼承家業,或者是家裏有田,在家種種田,得一個耕讀傳家的名頭。
如果出身寒家,非常貧窮的話,那麽隻能是去給別人當一個賬房先生,或者是自己做些小生意,如果實在都不行了,那也隻能去找一個地方,擺一個攤子給別人寫寫書信了。
而前一種人那就不得了了,如果運氣好的話,一路科舉考上去,出來以後就是當官的,如果為人再圓滑一些,在官場上如魚得水,說不定還能當上大官兒,尚書侍郎什麽的,沒準兒就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
李日知問傅貴寶:“如果我想了解一下這些學生,你說我是去縣學裏麵看看他們,然後出張卷子讓他們答一答,還有有其他什麽方法嗎?”
傅貴寶說道:“出份卷子讓他們答一答,這個主意相當不錯,其實也就是給縣裏的這些學生排排名次了,算是一次非正式的考試,這對於以後你真正考他們,也算是提前有個譜了,提前讓這些學生們心裏有個數。
等到真正考試的時候,你把推薦的名單往兗州那邊一報,估計學生們誰也不會說出什麽怪話了,我聽說每年都有學生們說怪話,這什麽考試不公啊,考官偏心啊,甚至還會搞出什麽科場舞弊的事情出來,咱們雖然不怕這種事情,但是也得防著點兒!”
李日知點了點頭,說道:“你說的挺對,可惜我在這方麵的經驗不夠豐富,因為當初我舅舅便是縣令,在縣裏麵我一直是順風順水的,我舅舅當然也不可能專門考我,所以在這方麵實在是經驗缺乏。你說別的縣在處理這樣事情的時候,他們用得是什麽樣的方法呢?”
傅貴寶說道:“那就簡單得很了,基本上就是舉行一些宴會,大家出去遊玩一番,讓學生們做一做詩。
然後大家品評品評,替學生們揚揚名,用作詩的水平來排一排名次,這也算是一種解決方法吧,不過卻沒有你說的那種考試好,如果咱們在縣裏麵能舉行一場小科考,我看效果應該是最好的!”
傅貴寶說的縣裏的小科考,當然是非常麻煩的,現在其他大多數的縣,還並沒有開始縣內考試,因為現在舉薦製還是很盛行的,縣裏麵是有很大權力,舉薦學生去州裏的,而州裏的官員更是很願意把學生舉薦去長安。
這都是權力啊,是實打實的人情,那些被舉薦的學生,如果一旦成功,這個人情會記一輩子的,對於官員們來講,能舉薦的為什麽還要考試啊?
如果要考試的話,那麽可操作空間不就變小了嗎?沒有哪個官員會傻到,主動去削減自己的權力!
當然有一些縣已經開始縣內考試了,但也不會說是像小科舉這樣,那實在是太麻煩了。
乾封縣在以前就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考試,這也和前任縣令不作為有關。
李日知提筆寫了一張公告,他在公告上麵寫明,要縣裏所有的讀書人,不止是縣學裏的學生,隻要是想參加科舉,或者即使不想參加科舉,但是想要知道自己在乾封縣裏麵,自己讀書的水平到底怎麽樣,那麽都可以來參加考試!
即將舉行的縣內考試,考試不收費,而且隻要來考試,那麽縣裏麵就會贈送考生一套筆墨紙硯,以及一日三餐,並且在城裏麵住宿的錢,縣衙通通都給包了,總之學生們來考試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切不用操心,縣衙全管。
李日知寫完之後,讓差役給貼了出去,算是通告整個乾封縣所有的讀書人。
然後他又寫了一封奏章,派人直接送去了長安,先交給許敬宗。
他在奏章裏麵說,他要進行縣內的小科考,是想要推廣科舉,普及科舉知識,讓讀書書都知道,隻有參加科舉才是入仕的最正統途徑,好好讀書,這樣才能當官,不要光想一些歪門邪道,不要光想著通過走人情拍馬屁上位,把書讀得好才是正途。
這道奏章寫好之後,等許敬宗收到了,自然是大大的讚賞,認為李日知太會做人了,簡直就是政治正確。
李日知每次站隊都牢牢的站在皇帝這邊,想要推行科舉,心情最迫切的人就是皇帝,而不是那些門閥貴族。
李日知搞這麽一場縣內小科考,別的人怎麽想許敬宗不清楚,但是皇帝一定是最高興的,皇後肯定也是非常高興的,太子肯定也是非常高興的!
看看,李日知隨隨便便做了一件事,就讓皇帝全家都挺高興的,這就是本事了!
李日知把公告一貼出去,不過才一天的時間,縣裏麵立刻就全都知道了。
畢竟讀書人的事情,大家都是很關心的,就算自己家裏沒有讀書人,但是總會認識幾個讀書人的,縣裏麵要舉行考試,這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考驗,讓大家也都知道知道,這些年讀書讀得好不好,讀書花的錢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