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第823章 周世濤也打眼
錦繡重生:天價豪門千金 作者:沐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多時,周世濤就從閣樓的一個封塵的箱子裏取出了一個物件,將那物件上的灰塵擦幹淨,這才將東西抱了出來。
看到那東西,霍思寧有些意外。
這是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蓮花筆洗。
汝窯排於宋代五大名窯之首,不是沒有道理的,汝窯的工藝精湛,加上其興盛前後隻有二十年,時間短暫,所以傳世珍品極少,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汝窯器件不足百件。
這件筆洗釉色天青,直徑不過十幾厘米,邊緣呈九瓣蓮花形狀,口略外撇,淺腹薄壁,底部有三枚極細小的芝麻釘痕。
“這個東西,你怎麽看?”東西拿了出來,周世濤神色複雜地盯著這個筆洗,忽然對著霍思寧開口詢問道。
霍思寧聞言將目光再次落在了這個天青釉筆洗身上,這件筆洗無論是從器型、釉色、底足還是紋飾上來看,均是完美。
但是霍思寧卻也知道這事兒沒這麽簡單,如果這個筆洗是真的,周世濤就不會拿出這個筆洗,也不會說他早些年跟鍾仿打過交道。
想到這兒,霍思寧還是忍不住伸出手,將這個筆洗拿在了手上,然後屏氣凝神,借助天眼來對這件筆洗進行透視。
足足過了一分鍾,霍思寧眼前沒有任何紫氣出現。
這個結果,讓霍思寧感到十分震驚,但是同時,她的心中也大概明白了,這個筆洗,大約就是周世濤剛剛所說的他二十年前耗費半輩子積蓄買下來的瓷器,而且,這個瓷器跟鍾仿可能有很大的關係。
“這瓷器,胎,釉,紋飾,我都看不出問題。不過,我感覺是新的,出窯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年。”
霍思寧如實地說了自己的看法。
周世濤點了點頭,拿了那藍色鈷鏡示意霍思寧再看看。
霍思寧已經知道這東西很有可能是鍾仿,所以周世濤這麽示意,她立刻就接過放大鏡,把瓷器的底部翻了過來。
不過這一照,透過藍色鈷玻璃,在底足款識上,她卻並未看到鍾仿的印記。
霍思寧心下疑惑,又將放大鏡在筆洗周身仔細翻看,在放大鏡落到筆洗腰身上繪製的唐詩末尾,印有李太白的紅色印鑒處,一個紫色的鍾字再次出現了。
霍思寧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鍾仿暗記,這個表明了身份的紫色簡體鍾字,就像是利劍一般,瞬間穿透了霍思寧的心髒,讓她的心忽然間好像被什麽緊緊揪著。
“當時在故宮博物館,也存有一隻汝窯象耳瓶,說起這象耳瓶的來曆,跟我也有些關係。”
“那汝窯象耳瓶原本是一對,數十年前,這一對筆洗為英國一個收藏家所有,後來將其中一件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而另一件則在這個收藏家去世後被其子女送到了拍賣會上。”
“起初,這件筆洗為一個外國人拍得,後來又被一位神秘的華夏富豪高價購迴。這個富豪雖旅居海外,但是祖籍卻是北京的,就帶著那件象耳瓶迴了國,準備捐贈給故宮博物館。”
“這件汝窯筆洗,當時負責接待的人就是我。”
周世濤歎了一口氣,對於這些舊事,再迴憶起來,他已經能做到雲淡風輕,隻是內心說不遺憾不後悔那肯定是假的。
“就是因為我摸過正宗的汝窯象耳瓶,所以我對於汝窯也有一定的經驗和把握。因此,在景德鎮看到這件天青釉筆洗的時候,我幾乎是十分肯定,這東西,就是汝窯。”
“像汝窯這樣的重器,平常在市麵上是很難見到的,那時我也是太自負,自認為以我的本事,絕對不會在我熟悉的領域和我熟悉的物件上打眼,所以,秉著撿漏的心思,我耗費了近兩百萬,將這個汝窯筆洗給買了迴來……”
後麵的話,周世濤沒有再說下去,但是霍思寧心下也能猜測到一個大概了。
發現打眼,兩百萬打了水漂。二十年前,那還是八十年代末,萬元戶都非常少,更不要說兩百萬的巨款了,這樣的教訓,絕對可以稱之為慘烈。
霍思寧心情也有些複雜,周世濤二十年前年紀也有近五十歲了吧,那時候他就已經是專家級的教授了,在古玩鑒定這方麵肯定也頗有心得。
但是這件汝窯筆洗,卻讓他打眼了,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傾家蕩產,難怪他在看到那個越窯秘色瓷是鍾仿之後,反應這樣大。
這樣的一件筆洗,如果是真品,到現在來拍賣的話,肯定是以億元為單位來定價的超級重器,不說普通的收藏者,就是各大博物館也會爭著搶著要。
隻可惜,這東西做得如此完美,卻竟然是個贗品。
“這東西,我收藏了二十年,從未拿出來示人過,今天拿出來,就是想讓你知道,在古玩這一行,光靠天賦是不夠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的眼力再好,總有造假者比我們想象的更高明,所以身為鑒定師,要做到的就是謹慎小心,絕對不要錯過每一個細小的差異,因為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小的疏忽,就會導致我們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周世濤的這番話,也算是敲打霍思寧,他自然知道霍思寧的天賦不俗,但是古玩這一行不比其他,稍有大意,就可能會著了作假者的道。
霍思寧明白周世濤的用意,點了點頭表示自己記住了。
周世濤原本凝重的臉色也緩和了不少,拿過那件筆洗,接著說道:
“不過真要說起來,你比你師父我還是要強上不少,至少這兩件東西你能看出來真假,我在你那個年紀,肯定是沒有這樣的眼力的。在這方麵,我還有你那些師兄都不如你。”
“這鍾仿,如今我之所以能看出來問題,也是與我這些年的苦心鑽研有關。”
“古玩市場上仿製品不少,但是真正能做到這個程度的人不多,這個鍾仿,就是我最關注的一個。”
“不過這人很狡猾,我調查了這麽些年,也沒有調查出多少頭緒。”
“今天既然你也遇到了,這件事你也就不能置身事外。”
看到那東西,霍思寧有些意外。
這是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蓮花筆洗。
汝窯排於宋代五大名窯之首,不是沒有道理的,汝窯的工藝精湛,加上其興盛前後隻有二十年,時間短暫,所以傳世珍品極少,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汝窯器件不足百件。
這件筆洗釉色天青,直徑不過十幾厘米,邊緣呈九瓣蓮花形狀,口略外撇,淺腹薄壁,底部有三枚極細小的芝麻釘痕。
“這個東西,你怎麽看?”東西拿了出來,周世濤神色複雜地盯著這個筆洗,忽然對著霍思寧開口詢問道。
霍思寧聞言將目光再次落在了這個天青釉筆洗身上,這件筆洗無論是從器型、釉色、底足還是紋飾上來看,均是完美。
但是霍思寧卻也知道這事兒沒這麽簡單,如果這個筆洗是真的,周世濤就不會拿出這個筆洗,也不會說他早些年跟鍾仿打過交道。
想到這兒,霍思寧還是忍不住伸出手,將這個筆洗拿在了手上,然後屏氣凝神,借助天眼來對這件筆洗進行透視。
足足過了一分鍾,霍思寧眼前沒有任何紫氣出現。
這個結果,讓霍思寧感到十分震驚,但是同時,她的心中也大概明白了,這個筆洗,大約就是周世濤剛剛所說的他二十年前耗費半輩子積蓄買下來的瓷器,而且,這個瓷器跟鍾仿可能有很大的關係。
“這瓷器,胎,釉,紋飾,我都看不出問題。不過,我感覺是新的,出窯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年。”
霍思寧如實地說了自己的看法。
周世濤點了點頭,拿了那藍色鈷鏡示意霍思寧再看看。
霍思寧已經知道這東西很有可能是鍾仿,所以周世濤這麽示意,她立刻就接過放大鏡,把瓷器的底部翻了過來。
不過這一照,透過藍色鈷玻璃,在底足款識上,她卻並未看到鍾仿的印記。
霍思寧心下疑惑,又將放大鏡在筆洗周身仔細翻看,在放大鏡落到筆洗腰身上繪製的唐詩末尾,印有李太白的紅色印鑒處,一個紫色的鍾字再次出現了。
霍思寧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鍾仿暗記,這個表明了身份的紫色簡體鍾字,就像是利劍一般,瞬間穿透了霍思寧的心髒,讓她的心忽然間好像被什麽緊緊揪著。
“當時在故宮博物館,也存有一隻汝窯象耳瓶,說起這象耳瓶的來曆,跟我也有些關係。”
“那汝窯象耳瓶原本是一對,數十年前,這一對筆洗為英國一個收藏家所有,後來將其中一件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而另一件則在這個收藏家去世後被其子女送到了拍賣會上。”
“起初,這件筆洗為一個外國人拍得,後來又被一位神秘的華夏富豪高價購迴。這個富豪雖旅居海外,但是祖籍卻是北京的,就帶著那件象耳瓶迴了國,準備捐贈給故宮博物館。”
“這件汝窯筆洗,當時負責接待的人就是我。”
周世濤歎了一口氣,對於這些舊事,再迴憶起來,他已經能做到雲淡風輕,隻是內心說不遺憾不後悔那肯定是假的。
“就是因為我摸過正宗的汝窯象耳瓶,所以我對於汝窯也有一定的經驗和把握。因此,在景德鎮看到這件天青釉筆洗的時候,我幾乎是十分肯定,這東西,就是汝窯。”
“像汝窯這樣的重器,平常在市麵上是很難見到的,那時我也是太自負,自認為以我的本事,絕對不會在我熟悉的領域和我熟悉的物件上打眼,所以,秉著撿漏的心思,我耗費了近兩百萬,將這個汝窯筆洗給買了迴來……”
後麵的話,周世濤沒有再說下去,但是霍思寧心下也能猜測到一個大概了。
發現打眼,兩百萬打了水漂。二十年前,那還是八十年代末,萬元戶都非常少,更不要說兩百萬的巨款了,這樣的教訓,絕對可以稱之為慘烈。
霍思寧心情也有些複雜,周世濤二十年前年紀也有近五十歲了吧,那時候他就已經是專家級的教授了,在古玩鑒定這方麵肯定也頗有心得。
但是這件汝窯筆洗,卻讓他打眼了,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傾家蕩產,難怪他在看到那個越窯秘色瓷是鍾仿之後,反應這樣大。
這樣的一件筆洗,如果是真品,到現在來拍賣的話,肯定是以億元為單位來定價的超級重器,不說普通的收藏者,就是各大博物館也會爭著搶著要。
隻可惜,這東西做得如此完美,卻竟然是個贗品。
“這東西,我收藏了二十年,從未拿出來示人過,今天拿出來,就是想讓你知道,在古玩這一行,光靠天賦是不夠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的眼力再好,總有造假者比我們想象的更高明,所以身為鑒定師,要做到的就是謹慎小心,絕對不要錯過每一個細小的差異,因為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小的疏忽,就會導致我們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周世濤的這番話,也算是敲打霍思寧,他自然知道霍思寧的天賦不俗,但是古玩這一行不比其他,稍有大意,就可能會著了作假者的道。
霍思寧明白周世濤的用意,點了點頭表示自己記住了。
周世濤原本凝重的臉色也緩和了不少,拿過那件筆洗,接著說道:
“不過真要說起來,你比你師父我還是要強上不少,至少這兩件東西你能看出來真假,我在你那個年紀,肯定是沒有這樣的眼力的。在這方麵,我還有你那些師兄都不如你。”
“這鍾仿,如今我之所以能看出來問題,也是與我這些年的苦心鑽研有關。”
“古玩市場上仿製品不少,但是真正能做到這個程度的人不多,這個鍾仿,就是我最關注的一個。”
“不過這人很狡猾,我調查了這麽些年,也沒有調查出多少頭緒。”
“今天既然你也遇到了,這件事你也就不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