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第442章 畫中畫
錦繡重生:天價豪門千金 作者:沐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霍思寧將小刀在邊角處摩擦,顯然是要將畫紙分層。
馬立文心中開始忐忑起來,難道他真的看走了眼,這畫紙下麵,真的還另有文章不成?
霍思寧可沒有管馬立文這會兒是什麽表情和心思,她小心而專注地磨著邊角。
這幅畫麵上的這層紙為生宣紙,在不損壞畫紙本身的前提下,需要極有耐心才能將畫紙和底層的熟紙包漿給分開。
霍思寧空有理論卻缺乏實踐,這是她第一次做這事兒,所以手法並不熟練,等到將畫紙磨開,她的額頭都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但是她這會兒也顧不得這些了,而是輕輕地將第一層宣紙掀開。
看到下麵那張完整的圖紙,所有人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在霍思寧緩緩將第一層熟紙撕開後,在這張完整的仿品《李端端落籍圖》下方,竟然暗藏玄機!
誰也想不到,另一張《李端端落籍圖》赫然就藏在了贗品下麵,在這張圖紙上麵,左側第一個紅印章為“學圃堂印”四字,正是唐寅的私印。
更讓大家感到驚訝的是,在這幅畫上,除了唐寅的私印之外,還有四五個其他的私印,裏麵的私印霍思寧認得不多,隻有兩個說得清來曆,清湘老人和板橋先生。
“清湘老人”原名為石濤,是明末清初繪畫極有靈氣的一代宗師。
石濤身世坎坷,出家為僧後又半世雲遊,正是這樣的經曆讓他的畫風別具一格。
無論是人物畫還是山水畫,他都能刻畫出與其他人不同的韻味,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
“板橋先生”自然就是鄭燮,也就是世人俗稱的鄭板橋了,他是清代畫師,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
這兩個人都在唐伯虎的這幅名畫上蓋下了私印,足以證明這張畫的真實性。
這時候大家的視線才落到這幅畫上,唐伯虎的《李端端落籍圖》,居中處作者一位頭戴文生巾,留八字須的書生。
書生倚坐桌前,他的麵部神情和悠閑坐態,無不顯示其儒雅的氣度和風流。
左側書案兩邊是兩位婢女,一女著紅色套裙,一女著白色衫群,色彩明豔,極有層次感。
居右席的來客,就是李端端。
她手執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楚楚動人,一顰一笑都充滿風情和韻味。
李端端身後的隨從侍女一共四人,將李端端圍繞其中,宛若眾星捧月一般,凸顯李端端的地位之重要。
圖的背景為山水大屏風,屏風上題作正是崔涯的詩:
善和坊裏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誰信揚州金滿市,胭脂價到屬窮酸。
和第一張仿造的《李端端圖》相比,這張畫中畫裏麵的人物無論是神態還是舉止都顯得格外生動,就連人物的衣飾線條都比第一張流暢清細。整張畫色彩豔麗清雅,灑脫隨意,格調秀逸。
唐代美女多體態豐盈優美,神情慵懶愜意,這與唐代的民風和當時的繁盛大有關係。
從這張畫就可以看出,李端端以及眾多的婢女並沒有作為女人的自卑,相反的反而隱隱有一種高高在上睥睨一切的感覺,這才是唐朝仕女的風範。
沒有人會再認為這張畫中畫是贗品了,所有的人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當年溥儀究竟有沒有將這張畫帶到新滿洲這都不重要,讓所有人好奇的是,這張畫究竟是到了誰的手裏,又是誰要將這張畫作假,用了一個如此巧妙的手法將這幅畫隱藏在贗品下方。
在古代,山水人物畫多使用生宣紙來描繪,這樣的紙吸水性好,潤墨性強,尤其適應於潑墨畫、寫意畫。
用這樣的紙來繪畫,筆觸細膩,幹,濕,濃,淡變幻多端,層次分明。
所以在明清甚至民國時期,絕大多數書畫家使用的都是生宣紙。
古代的畫在作完之後都會經過裝裱處理,卷軸下一般還會再布上一層熟宣紙。
熟宣紙是由生宣紙經過加礬,訝光,拖漿,填粉,深色,灑金,加蠟、施膠等工序而製成。
因為包漿的緣故,熟宣紙紙張很厚,不易透氣,這種紙作書畫不易走墨暈染,卻適宜於楷隸書,而且耐保存。
因此這種紙多用於裝裱,包漿的時候將生宣紙呀糊貼附在生宣紙上。
那位作假的人正是利用熟宣紙厚這個特點,將兩張生宣紙壓到了一處,又用了特殊的方法,將真正的《李端端落籍圖》隱藏其中。
加之這人又在第一張生宣紙上也仿著畫了一幅一模一樣的《李端端落籍圖》,把下麵那張真品上麵最容易顯露出來的紅色鈴印掩蓋得天衣無縫。
最巧妙的是,這樣件“仿品”《李端端圖》能讓人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是贗品,從而失去收藏的興趣。
就是利用了所有人對贗品不感興趣的心理,這個作假的人將一幅真品藏在了假畫中,從表麵看完全看不出下麵還另有乾坤。
這張《李端端圖》的“仿品”輾轉流落,不知道經過了多少人的手,都沒有一個人看出來這幅畫的端倪來。
“難怪這張圖這麽多年都沒有聽到半點消息,原來是藏在了贗品裏頭!”
得見一幅天價孤品現世,秦老又是激動又是感慨:“這張畫的雖然是使用最傳統的辦法來裱糊的,但是絕對是出自名家之手,裱糊法能達到如此高超的記憶,這個人絕對不是無名之輩。”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他使用的應該就是已經失傳的霧隱法。”
“霧隱法?”幾個人都沒有聽過,頓時好奇地看著秦老,豎起耳朵聽。
秦老點了點頭,將他所知道的失傳記憶娓娓道來:
“霧隱法據說的宋代極為有名的一種裝裱手法,本意是為了修複某些受損傷的古畫,掩飾其瑕疵能讓畫顯得更完美。”
“但是後來慢慢地有了改變,霧隱法使用的範圍也就變得廣泛了起來,不少人用霧隱法將收藏的古董藏起來,做成看不透本質的樣子,讓人誤以為是贗品,因而不會對其產生覬覦心理。”
馬立文心中開始忐忑起來,難道他真的看走了眼,這畫紙下麵,真的還另有文章不成?
霍思寧可沒有管馬立文這會兒是什麽表情和心思,她小心而專注地磨著邊角。
這幅畫麵上的這層紙為生宣紙,在不損壞畫紙本身的前提下,需要極有耐心才能將畫紙和底層的熟紙包漿給分開。
霍思寧空有理論卻缺乏實踐,這是她第一次做這事兒,所以手法並不熟練,等到將畫紙磨開,她的額頭都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但是她這會兒也顧不得這些了,而是輕輕地將第一層宣紙掀開。
看到下麵那張完整的圖紙,所有人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在霍思寧緩緩將第一層熟紙撕開後,在這張完整的仿品《李端端落籍圖》下方,竟然暗藏玄機!
誰也想不到,另一張《李端端落籍圖》赫然就藏在了贗品下麵,在這張圖紙上麵,左側第一個紅印章為“學圃堂印”四字,正是唐寅的私印。
更讓大家感到驚訝的是,在這幅畫上,除了唐寅的私印之外,還有四五個其他的私印,裏麵的私印霍思寧認得不多,隻有兩個說得清來曆,清湘老人和板橋先生。
“清湘老人”原名為石濤,是明末清初繪畫極有靈氣的一代宗師。
石濤身世坎坷,出家為僧後又半世雲遊,正是這樣的經曆讓他的畫風別具一格。
無論是人物畫還是山水畫,他都能刻畫出與其他人不同的韻味,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
“板橋先生”自然就是鄭燮,也就是世人俗稱的鄭板橋了,他是清代畫師,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
這兩個人都在唐伯虎的這幅名畫上蓋下了私印,足以證明這張畫的真實性。
這時候大家的視線才落到這幅畫上,唐伯虎的《李端端落籍圖》,居中處作者一位頭戴文生巾,留八字須的書生。
書生倚坐桌前,他的麵部神情和悠閑坐態,無不顯示其儒雅的氣度和風流。
左側書案兩邊是兩位婢女,一女著紅色套裙,一女著白色衫群,色彩明豔,極有層次感。
居右席的來客,就是李端端。
她手執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楚楚動人,一顰一笑都充滿風情和韻味。
李端端身後的隨從侍女一共四人,將李端端圍繞其中,宛若眾星捧月一般,凸顯李端端的地位之重要。
圖的背景為山水大屏風,屏風上題作正是崔涯的詩:
善和坊裏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誰信揚州金滿市,胭脂價到屬窮酸。
和第一張仿造的《李端端圖》相比,這張畫中畫裏麵的人物無論是神態還是舉止都顯得格外生動,就連人物的衣飾線條都比第一張流暢清細。整張畫色彩豔麗清雅,灑脫隨意,格調秀逸。
唐代美女多體態豐盈優美,神情慵懶愜意,這與唐代的民風和當時的繁盛大有關係。
從這張畫就可以看出,李端端以及眾多的婢女並沒有作為女人的自卑,相反的反而隱隱有一種高高在上睥睨一切的感覺,這才是唐朝仕女的風範。
沒有人會再認為這張畫中畫是贗品了,所有的人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當年溥儀究竟有沒有將這張畫帶到新滿洲這都不重要,讓所有人好奇的是,這張畫究竟是到了誰的手裏,又是誰要將這張畫作假,用了一個如此巧妙的手法將這幅畫隱藏在贗品下方。
在古代,山水人物畫多使用生宣紙來描繪,這樣的紙吸水性好,潤墨性強,尤其適應於潑墨畫、寫意畫。
用這樣的紙來繪畫,筆觸細膩,幹,濕,濃,淡變幻多端,層次分明。
所以在明清甚至民國時期,絕大多數書畫家使用的都是生宣紙。
古代的畫在作完之後都會經過裝裱處理,卷軸下一般還會再布上一層熟宣紙。
熟宣紙是由生宣紙經過加礬,訝光,拖漿,填粉,深色,灑金,加蠟、施膠等工序而製成。
因為包漿的緣故,熟宣紙紙張很厚,不易透氣,這種紙作書畫不易走墨暈染,卻適宜於楷隸書,而且耐保存。
因此這種紙多用於裝裱,包漿的時候將生宣紙呀糊貼附在生宣紙上。
那位作假的人正是利用熟宣紙厚這個特點,將兩張生宣紙壓到了一處,又用了特殊的方法,將真正的《李端端落籍圖》隱藏其中。
加之這人又在第一張生宣紙上也仿著畫了一幅一模一樣的《李端端落籍圖》,把下麵那張真品上麵最容易顯露出來的紅色鈴印掩蓋得天衣無縫。
最巧妙的是,這樣件“仿品”《李端端圖》能讓人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是贗品,從而失去收藏的興趣。
就是利用了所有人對贗品不感興趣的心理,這個作假的人將一幅真品藏在了假畫中,從表麵看完全看不出下麵還另有乾坤。
這張《李端端圖》的“仿品”輾轉流落,不知道經過了多少人的手,都沒有一個人看出來這幅畫的端倪來。
“難怪這張圖這麽多年都沒有聽到半點消息,原來是藏在了贗品裏頭!”
得見一幅天價孤品現世,秦老又是激動又是感慨:“這張畫的雖然是使用最傳統的辦法來裱糊的,但是絕對是出自名家之手,裱糊法能達到如此高超的記憶,這個人絕對不是無名之輩。”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他使用的應該就是已經失傳的霧隱法。”
“霧隱法?”幾個人都沒有聽過,頓時好奇地看著秦老,豎起耳朵聽。
秦老點了點頭,將他所知道的失傳記憶娓娓道來:
“霧隱法據說的宋代極為有名的一種裝裱手法,本意是為了修複某些受損傷的古畫,掩飾其瑕疵能讓畫顯得更完美。”
“但是後來慢慢地有了改變,霧隱法使用的範圍也就變得廣泛了起來,不少人用霧隱法將收藏的古董藏起來,做成看不透本質的樣子,讓人誤以為是贗品,因而不會對其產生覬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