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經
錦繡重生:天價豪門千金 作者:沐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霍思寧卻不像蘇青青鍾小幺這幾個這麽樂觀和迷茫,在看到這竹簡上的字跡之後,她的臉色已經沉了下來,眼神裏是前所未有的鄭重。
看樣子,她又要給周世濤那邊打電話了。
看出來霍思寧的臉色不對,越姝雯察覺到不對勁,忍不住問道:“寧寧,怎麽了?這東西很貴重?”
霍思寧點了點頭:“這是梵文。”
“梵文?就是印度語?”越姝雯似懂非懂,“寧寧你還懂印度語啊?這上麵寫的啥,很重要嗎?”
霍思寧搖了搖頭:“我也不懂,但有一點我知道,這一箱子竹簡,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具體什麽年代我不能確定,但最起碼也有一千七八百年了。”
聽到霍思寧這話,越姝雯跟鍾小幺兩人齊齊張大了嘴巴。
而一旁的蘇青青腦子裏有什麽一閃而過,下意識地就抬起頭來,驚愕地瞪著霍思寧:
“東漢?梵文?那不是……”
後麵的話蘇青青沒說出來,但霍思寧已經知道,蘇青青跟她想到一塊兒去了。
“對,《善見律毗婆沙》裏麵曾經有過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
“阿育王時代,正是華國的東漢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後,佛教跟佛教藝術傳入華國西域河西走廊一帶。”
“華國的學生學習的曆史書上應該也有過這方麵知識的涉及,梁代慧皎《高僧傳》上麵記載,漢明帝時期,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漢明帝為紀念白馬馱經,將這兩梵僧所住的鴻臚寺改名為‘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
“這些梵僧就是通過絲路將經文帶入西域的,但因為當時的文化阻隔,傳入西域的佛教文明,都是以梵文為主,後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在華國致力於傳經,曆經輾轉磨練,才終於將其帶來的經文翻譯成為華文。”
“這一卷合譯出來的經文,就是華國的第一部漢譯佛經,它的名字想來你們應該也聽說過名字,雖然可能是從某本武俠小說裏麵得知的,但一定耳熟能詳家喻戶曉。”
見霍思寧又開始賣關子,蘇青青下意識地就撓了撓後腦勺,她對一些大的曆史知識還是很了解的,但是這些細枝末節,她就是真的完全不通了,忍不住急切地問道:
“是什麽是什麽,你快說啊,你不說我們怎麽知道你說的是哪個?”
霍思寧瞥了蘇青青一眼,笑了笑:“就是《鹿鼎記》裏麵提到過的《四十二章經》。”
蘇青青一怔,緊接著就忍不住笑起來:“哈哈,原來是這個,難怪你說家喻戶曉!《四十二章經》不就是那韋小寶找到龍脈的那本秘笈嗎?難道這箱子裏裝著的,就是《四十二章經》的梵文版本?”
霍思寧搖了搖頭,苦笑道:“這個我就不知道了,我說了我也不認識梵文,但我學的就是古董鑒別,對古籍也是有一定的涉獵的。”
“這個竹簡的製式方法,包括麻繩的係法,還有這竹簡上的釉色等等,都是有時間沉澱的,我是從這些特征來判斷這批竹簡的時間年限的,所以隻能猜個大概。”
“不過,如果追溯一千七八百年的話,那個時候絲綢之路盛行,所以其他的古印度文明通過河西走廊流入到華國來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這些竹簡記載的到底是佛經,還是別的梵文古籍,我也不確定。”
“但我也跟你一樣,還是更偏向這箱子裏,就是正經的梵文佛經,畢竟,如果是別的古籍,那些侵華軍,應該不至於這樣大張旗鼓地從華國給偷盜迴去。”
“如果這些是當初東漢年間傳入華國的佛經,那這東西就屬於世界瑰寶了,對全世界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及起源,都具有重大意義,其研究價值不可估量。”
霍思寧越看眼前的這口箱子,就越發覺得激動,想了想,她又衝著越姝雯幾個招了招手:
“這是用竹簡記載的梵文經卷,不管是什麽,能夠留存近兩千年,價值肯定都不低。”
“但竹簡這玩意兒體積占據空間不小,實際上一卷竹簡記載不了多少文字。”
“我估摸著這麽一箱子竹簡,記載的文字恐怕也就是幾千個字,一卷經文,最起碼也是幾箱子竹簡才能記錄完全。”
“所以咱們再找找,估摸著這附近還有其他的裝有竹簡的箱子。”
霍思寧這話,讓幾個人頓時眼前一亮,紛紛加入到了找箱子的行列裏來,再加上霍思寧利用天眼進行快速探測搜尋,很快,他們就有在這一堆箱子裏找到了十幾隻裝有竹簡的箱子。
將箱子挪了出來,並將其打開之後,裏麵果然都是滿滿的竹簡,而且每隻竹簡記載的都是梵文。
隻不過這些竹簡的情況跟之前鍾小幺發現的那一隻箱子裏的情況差不多。
這些竹簡畢竟已經收藏了近兩千年,裏麵被汙糟損毀得非常嚴重,有的被啃食過半,有的麻繩斷裂,成為了竹片散在箱子裏,要補救修繕都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
霍思寧在心裏歎了一口氣,隻好給周世濤那邊打電話,將她遇到的情況進行說明。
那邊周世濤也正忙著呢,為的也不是別的事兒,正是他們在霍思寧這兒帶走的那幾隻梁山七器,如今正在開研討會,周世濤就是組織者,自然不可能缺席。
聽說霍思寧這兒又遇到了棘手的事兒,還是跟梵文有關的,周世濤頓時就想到了一個人:
“你這事兒找我沒用,我也不懂梵文,但我知道一個人,他對佛學是非常有研究的,也很懂梵文,可以說是得道高僧,這人應該能夠幫你。”
霍思寧一愣,就聽到周世濤在那邊說:“這人你應該也認識,當年在雲嶺,這老和尚還去給你們做過法,後來在福城也是他跟白不治那老頭一塊兒破了那個陰陽陣法。”
看樣子,她又要給周世濤那邊打電話了。
看出來霍思寧的臉色不對,越姝雯察覺到不對勁,忍不住問道:“寧寧,怎麽了?這東西很貴重?”
霍思寧點了點頭:“這是梵文。”
“梵文?就是印度語?”越姝雯似懂非懂,“寧寧你還懂印度語啊?這上麵寫的啥,很重要嗎?”
霍思寧搖了搖頭:“我也不懂,但有一點我知道,這一箱子竹簡,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具體什麽年代我不能確定,但最起碼也有一千七八百年了。”
聽到霍思寧這話,越姝雯跟鍾小幺兩人齊齊張大了嘴巴。
而一旁的蘇青青腦子裏有什麽一閃而過,下意識地就抬起頭來,驚愕地瞪著霍思寧:
“東漢?梵文?那不是……”
後麵的話蘇青青沒說出來,但霍思寧已經知道,蘇青青跟她想到一塊兒去了。
“對,《善見律毗婆沙》裏麵曾經有過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
“阿育王時代,正是華國的東漢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後,佛教跟佛教藝術傳入華國西域河西走廊一帶。”
“華國的學生學習的曆史書上應該也有過這方麵知識的涉及,梁代慧皎《高僧傳》上麵記載,漢明帝時期,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漢明帝為紀念白馬馱經,將這兩梵僧所住的鴻臚寺改名為‘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
“這些梵僧就是通過絲路將經文帶入西域的,但因為當時的文化阻隔,傳入西域的佛教文明,都是以梵文為主,後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在華國致力於傳經,曆經輾轉磨練,才終於將其帶來的經文翻譯成為華文。”
“這一卷合譯出來的經文,就是華國的第一部漢譯佛經,它的名字想來你們應該也聽說過名字,雖然可能是從某本武俠小說裏麵得知的,但一定耳熟能詳家喻戶曉。”
見霍思寧又開始賣關子,蘇青青下意識地就撓了撓後腦勺,她對一些大的曆史知識還是很了解的,但是這些細枝末節,她就是真的完全不通了,忍不住急切地問道:
“是什麽是什麽,你快說啊,你不說我們怎麽知道你說的是哪個?”
霍思寧瞥了蘇青青一眼,笑了笑:“就是《鹿鼎記》裏麵提到過的《四十二章經》。”
蘇青青一怔,緊接著就忍不住笑起來:“哈哈,原來是這個,難怪你說家喻戶曉!《四十二章經》不就是那韋小寶找到龍脈的那本秘笈嗎?難道這箱子裏裝著的,就是《四十二章經》的梵文版本?”
霍思寧搖了搖頭,苦笑道:“這個我就不知道了,我說了我也不認識梵文,但我學的就是古董鑒別,對古籍也是有一定的涉獵的。”
“這個竹簡的製式方法,包括麻繩的係法,還有這竹簡上的釉色等等,都是有時間沉澱的,我是從這些特征來判斷這批竹簡的時間年限的,所以隻能猜個大概。”
“不過,如果追溯一千七八百年的話,那個時候絲綢之路盛行,所以其他的古印度文明通過河西走廊流入到華國來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這些竹簡記載的到底是佛經,還是別的梵文古籍,我也不確定。”
“但我也跟你一樣,還是更偏向這箱子裏,就是正經的梵文佛經,畢竟,如果是別的古籍,那些侵華軍,應該不至於這樣大張旗鼓地從華國給偷盜迴去。”
“如果這些是當初東漢年間傳入華國的佛經,那這東西就屬於世界瑰寶了,對全世界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及起源,都具有重大意義,其研究價值不可估量。”
霍思寧越看眼前的這口箱子,就越發覺得激動,想了想,她又衝著越姝雯幾個招了招手:
“這是用竹簡記載的梵文經卷,不管是什麽,能夠留存近兩千年,價值肯定都不低。”
“但竹簡這玩意兒體積占據空間不小,實際上一卷竹簡記載不了多少文字。”
“我估摸著這麽一箱子竹簡,記載的文字恐怕也就是幾千個字,一卷經文,最起碼也是幾箱子竹簡才能記錄完全。”
“所以咱們再找找,估摸著這附近還有其他的裝有竹簡的箱子。”
霍思寧這話,讓幾個人頓時眼前一亮,紛紛加入到了找箱子的行列裏來,再加上霍思寧利用天眼進行快速探測搜尋,很快,他們就有在這一堆箱子裏找到了十幾隻裝有竹簡的箱子。
將箱子挪了出來,並將其打開之後,裏麵果然都是滿滿的竹簡,而且每隻竹簡記載的都是梵文。
隻不過這些竹簡的情況跟之前鍾小幺發現的那一隻箱子裏的情況差不多。
這些竹簡畢竟已經收藏了近兩千年,裏麵被汙糟損毀得非常嚴重,有的被啃食過半,有的麻繩斷裂,成為了竹片散在箱子裏,要補救修繕都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
霍思寧在心裏歎了一口氣,隻好給周世濤那邊打電話,將她遇到的情況進行說明。
那邊周世濤也正忙著呢,為的也不是別的事兒,正是他們在霍思寧這兒帶走的那幾隻梁山七器,如今正在開研討會,周世濤就是組織者,自然不可能缺席。
聽說霍思寧這兒又遇到了棘手的事兒,還是跟梵文有關的,周世濤頓時就想到了一個人:
“你這事兒找我沒用,我也不懂梵文,但我知道一個人,他對佛學是非常有研究的,也很懂梵文,可以說是得道高僧,這人應該能夠幫你。”
霍思寧一愣,就聽到周世濤在那邊說:“這人你應該也認識,當年在雲嶺,這老和尚還去給你們做過法,後來在福城也是他跟白不治那老頭一塊兒破了那個陰陽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