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ps:感謝麵若桃花兄弟的月票呀,老醋有禮了!!!!
王翦率十三萬大軍殺到榆次城下,此時榆次左右,有趙軍四萬,燕軍三萬餘,隻不過秦軍半數。(.paoshu8._泡&書&吧)
對於王翦的歸來,燕趙諸將早就考慮好了,秦軍勢大,單憑目下之軍和王翦對敵,實在是沒什麽勝算,故而早就打定主意,深溝壁壘以固守,決不出戰。
為了兩軍聯手能配合無間,燕太子丹以李牧為大將,尉繚副之,統一指揮榆次兩軍戰事。
李牧根據左近地勢和進出之路,以三萬兵駐守榆次城內。然後各出一軍,在榆次西南和東北各築一個營壘,和榆次城互為掎角之勢。其中城內大部為燕軍各部,城外兩壘則以趙軍為主。同時嚴令各軍,無令不得出戰。
王翦揮軍進逼榆次城及兩壘,遣兵試探攻之,燕趙兩軍防守嚴密,一時之間還真是找不到什麽破綻。
此時對於防守嚴密的城池和預築營壘,諸侯之軍都沒什麽更好的辦法,如果時間來的及,那就是長期圍困,將城內敵軍困死餓死,或者彼此兵力懸殊太大,那就是攀城強攻,令敵守無可守,防不能防。
酈商攻狼盂十幾日能夠得手,一來是秦軍之兵遠不及燕軍之半,加上狼盂城的城池狹小低矮,防禦力實在不夠,秦軍又倉促而來,還沒來得及整備器械。但就是如此,燕軍攻城的傷亡也超過秦軍的三成。
但這榆次乃太原郡雄城,城池高大,戶口甚豐。對於這樣的城邑,除非萬不得已,沒有哪一位大將願意以軍強攻。
更何況這城中的兵將,或是趙軍精銳,或是燕國猛士,沒一個好對付的。
能不攻城就不要攻城,還是在野戰中分出勝負為上呀。
不願意啃榆次這個硬骨頭,王翦想到了介休,要是分一軍去取介休,不知燕趙兩軍如何應對!
王翦想到了介休,城內諸將也想到了介休。
如今這介休還真如雞肋。
按說介休位居要道,塞秦軍糧道,如能牢守介休,過上幾個月,秦國王翦的大軍絕對會陷入糧草不足的困境。
可關鍵是要守上幾個月。
燕趙諸將也都給秦軍算過賬。
王翦十幾萬大軍在北麵,一般來說最少有一月存糧,然後靠後麵源源不斷的運輸補充。自家掐斷秦軍輸送線十幾天,劉邦還搶了兩萬多石糧食迴來,王翦手裏應該存糧不足半月。
晉陽城為前後運送中轉集散之地,怎麽也早早儲備一個多月以上的糧草,所以王翦大軍支撐兩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也就是說介休在前期的作用,是心理威懾性的,實際的作用和效果,需要等兩個月後。
兩個月後,汾水河穀的粟麥的成熟也差不了幾天了,況且秦還可自上郡渡河,過離石運送糧秣給王翦。
所以介休不是不重要,而是其作用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顯示出來。
一旦其實際作用開始顯現,則秦軍大敗之日,也就不遠了。
如此重要的一座城邑,之所以視為雞肋,還是因為介休城的位置。
介休離榆次將近三百裏。南麵是秦的河東,至於北麵,如今京陵、陽邑等城,說是燕趙占了,也並沒有留置兵馬,隻是讓那些官員自己維持罷了。
除了榆次,沒有任何一處能給介休形成支援。
可榆次這六七萬軍麵對十幾萬秦軍,自保尚可,真要為了介休之兵而出城相戰,那最高興的人不是別人,乃是正中其下懷的王翦。
不救援介休,吳仗劍的萬餘兵馬,應對秦河東方麵之攻,仗著地勢城池問題應該不大,可要是秦軍數萬從榆次這邊殺過去,吳仗劍一直孤軍、孤城而已,四麵皆敵,縱能抵抗一時,也終究是全軍覆沒之局。
況且吳仗劍一軍,也不過帶去了月餘糧草,敵軍隻需去了圍困不攻,用不了多久,吳仗劍也難以支撐。
身為主力、上峰,絕對沒有看著所屬部隊掉進深淵裏不管的道理。
救不得,棄之不管也不合適,尉繚、酈商、荊軻等人都是大傷腦筋。
三人盤算幾日,向太子丹建議,趁秦軍未曾分兵南下,迅速撤吳仗劍一軍返迴榆次,否則一旦秦軍分兵南下,吳仗劍連迴來的路都斷了。
太子丹坐在幾後,問道:“卿等說的甚是。吳仗劍所部再滯留介休,定有滅頂之災。應速速撤軍為上。”
“隻是秦軍十餘萬就在城外,吳仗劍之軍要迴榆次,秦軍肯否?”
尉繚上前,指著太子帳內的地圖道:“太子請看,我軍西南一壘,離城五裏,中間以甬道相連,從此壘到河邊,不過十裏。秦軍俱在我軍之西北,欲向南堵擊,非繞我營壘不可。如吳仗劍能快速撤軍,我軍亦精騎遮蔽附近數十裏消息,則秦軍不知,又何以攔阻我軍之退?”
太子丹問道:“卿等此策可曾與大將軍言之?”
尉繚低聲道:“吳仗劍一軍在外,即便喪了,雖傷我燕,也是有利兩國主力抗敵,臣等輕言救之,如大將軍不允,則進退兩難。”
“如太子允可,太子私下與大將軍言之,萬一大將軍有異,也可細商。”
尉繚這樣一說,太子丹還有什麽不明白的。這幾位之所以來找自己,還是因為李牧乃是趙國大將軍,並非燕軍之將。
倒不是這幾位對李牧有什麽成見,而是這中間涉及到感情和利益的此消彼長的問題。
不救吳仗劍一軍,令其死守介休,哪怕最後全軍覆沒,單純從軍事布局和兵力消耗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合適,甚至可說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畢竟吳仗劍釘在介休,對於秦軍來說,總是如鯁在喉。
即便秦軍大舉南下去奪介休,以攻守之比,燕軍也肯定吃不了虧。
一個冷血的主帥,完全可以采取這樣一種主動犧牲一部偏師的做法來換取更大的利益。
李牧肯定不會冷血,但李牧作為大將,狠下心犧牲還是能做到的。
況且吳仗劍那一部,是燕軍而不是趙軍。李牧更能舍得出去。
而且一旦李牧決定這樣做,別人也隻能替吳仗劍一軍惋惜幾句而已,還真是沒法指責李牧什麽。
所以尉繚等人先私下裏找太子丹商談此事,免得公開向李牧提出之後,一旦不遂無可挽迴。
這城中兩軍之人,唯太子丹身份特殊,位在李牧之上,又是翁婿,私下說話比較好辦。
太子丹笑笑,答應了眾人之請,遂由貫高陪著,前去見李牧。
李牧恭請太子入帳,行禮相見,奉太子上位坐下,貫高陪侍在側,李牧坐於對麵。李牧問道:“太子如何有暇?”
太子丹看帳中隻有自己三人,也不支吾,直接說及介休之事。
李牧聽了,微微一笑,道:“臣與太子相識多年,以臣觀之,太子於軍國大政,規模宏遠,器物技巧,亦多有他人所不及,偏理事治政、臨陣統軍,絕非太子所長。”
“此乃尉君等將為太子言乎?”
李牧雖然是問,語氣卻是肯定的很,太子丹一愣,暗道李牧當真是眼光老辣,規模宏遠也好,器物製作也罷,都可從後世擇他人所見行之,這涉及到具體的戰陣布置,理事治政,都是需要多年經驗積累,自己當然不如這些日日侵淫其中的大臣名將了,可不就是自己的短處麽!
隻是事關兩軍將佐之間的信任和默契,坦承為尉繚所言,萬一李牧誤會諸將對其不信任,讓李牧對諸將心中有了芥蒂,對於兩軍的齊心對敵卻是大大的不妙。
太子丹正要開口否認時,李牧又笑道:“太子還是莫開口的好,有道是君子不誑。”
李牧啥都明白了,解釋說不定越描越黑,隻得笑而不語,貫高在側,趕緊岔語,哈哈一笑道:“大將軍明見萬裏,想必是已有良策了?”
這話雖未承認,也相去不遠,李牧正色道:“此戰非止為燕,亦為趙也!”
“臣受太子之托,掌諸軍調度,此萬餘兵馬孤懸在外,豈有不慮其安危的道理。”
“諸將求太子前來,無非是明知死守介休並無不利,恐我棄萬餘兵馬而謀大局也!”
“然諸將不知,如以今日之實力,縱然舍了介休萬餘兵馬,我軍麵對王翦大軍亦無良策,還不如多保一軍性命為是。”
“如我軍實力大增,又何必輕舍介休險要之地,令敵無後顧之憂?”
“故當今之局欲解,非止介休一處,還在和戰大計,此唯太子可定也!”
兵無常形,水無常勢,關鍵是在隨機應變!
太子丹對於和戰大局,一向是以此為原則的。
對於太原之戰,當初太子丹的考慮是,秦數郡疲敝,大軍遠上雁門,燕趙攻其虛弱,當有大利。這一點,李牧和諸將謀臣都是同意的。燕趙兩軍突然西進之初到現在,燕趙連取平坦城、盂縣、榆次、壽陽邑及上黨數城的戰果,也足以證明。
但對於伺候戰局的變化該如何的把控和應對,此前並無明晰的計劃,隻是抱定視戰局而定,隨機應變的想法。
奪狼盂也好,搶介休也罷,無非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戰略局麵,其根本的戰略在於仗要打,但不能打的太大,必須適度控製大戰的規模,不要惹得秦徹底翻臉,不顧一切的舉國來戰。
酈商大戰狼盂,殺敵甚重,燕軍也遭受了不小的傷亡,但將王翦堵在太原郡北部狹小之地的意圖卻沒能實現。
王翦大軍歸來,彼此對峙於榆次城下。燕趙聯軍的實力處在下風,這後麵究竟如何辦,李牧作為全軍戰事的調度者,自覺不能隻看介休一城一地的得失,一軍一部的存亡,如何規劃整個戰局,並據此調度軍力以求勝才是最主要的。
趙國的力量李牧清楚,太子丹也明白一二,這仗要想打的順利,還必須靠燕國增兵。如果欲相機求和,那也主要是看燕國的意思,反正趙軍目前已經所獲甚豐,關鍵是燕國什麽態度。
此等大計,站在李牧的趙軍大將的位置上,實在不好多說,非太子丹親自定奪不可!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ps:感謝麵若桃花兄弟的月票呀,老醋有禮了!!!!
王翦率十三萬大軍殺到榆次城下,此時榆次左右,有趙軍四萬,燕軍三萬餘,隻不過秦軍半數。(.paoshu8._泡&書&吧)
對於王翦的歸來,燕趙諸將早就考慮好了,秦軍勢大,單憑目下之軍和王翦對敵,實在是沒什麽勝算,故而早就打定主意,深溝壁壘以固守,決不出戰。
為了兩軍聯手能配合無間,燕太子丹以李牧為大將,尉繚副之,統一指揮榆次兩軍戰事。
李牧根據左近地勢和進出之路,以三萬兵駐守榆次城內。然後各出一軍,在榆次西南和東北各築一個營壘,和榆次城互為掎角之勢。其中城內大部為燕軍各部,城外兩壘則以趙軍為主。同時嚴令各軍,無令不得出戰。
王翦揮軍進逼榆次城及兩壘,遣兵試探攻之,燕趙兩軍防守嚴密,一時之間還真是找不到什麽破綻。
此時對於防守嚴密的城池和預築營壘,諸侯之軍都沒什麽更好的辦法,如果時間來的及,那就是長期圍困,將城內敵軍困死餓死,或者彼此兵力懸殊太大,那就是攀城強攻,令敵守無可守,防不能防。
酈商攻狼盂十幾日能夠得手,一來是秦軍之兵遠不及燕軍之半,加上狼盂城的城池狹小低矮,防禦力實在不夠,秦軍又倉促而來,還沒來得及整備器械。但就是如此,燕軍攻城的傷亡也超過秦軍的三成。
但這榆次乃太原郡雄城,城池高大,戶口甚豐。對於這樣的城邑,除非萬不得已,沒有哪一位大將願意以軍強攻。
更何況這城中的兵將,或是趙軍精銳,或是燕國猛士,沒一個好對付的。
能不攻城就不要攻城,還是在野戰中分出勝負為上呀。
不願意啃榆次這個硬骨頭,王翦想到了介休,要是分一軍去取介休,不知燕趙兩軍如何應對!
王翦想到了介休,城內諸將也想到了介休。
如今這介休還真如雞肋。
按說介休位居要道,塞秦軍糧道,如能牢守介休,過上幾個月,秦國王翦的大軍絕對會陷入糧草不足的困境。
可關鍵是要守上幾個月。
燕趙諸將也都給秦軍算過賬。
王翦十幾萬大軍在北麵,一般來說最少有一月存糧,然後靠後麵源源不斷的運輸補充。自家掐斷秦軍輸送線十幾天,劉邦還搶了兩萬多石糧食迴來,王翦手裏應該存糧不足半月。
晉陽城為前後運送中轉集散之地,怎麽也早早儲備一個多月以上的糧草,所以王翦大軍支撐兩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也就是說介休在前期的作用,是心理威懾性的,實際的作用和效果,需要等兩個月後。
兩個月後,汾水河穀的粟麥的成熟也差不了幾天了,況且秦還可自上郡渡河,過離石運送糧秣給王翦。
所以介休不是不重要,而是其作用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顯示出來。
一旦其實際作用開始顯現,則秦軍大敗之日,也就不遠了。
如此重要的一座城邑,之所以視為雞肋,還是因為介休城的位置。
介休離榆次將近三百裏。南麵是秦的河東,至於北麵,如今京陵、陽邑等城,說是燕趙占了,也並沒有留置兵馬,隻是讓那些官員自己維持罷了。
除了榆次,沒有任何一處能給介休形成支援。
可榆次這六七萬軍麵對十幾萬秦軍,自保尚可,真要為了介休之兵而出城相戰,那最高興的人不是別人,乃是正中其下懷的王翦。
不救援介休,吳仗劍的萬餘兵馬,應對秦河東方麵之攻,仗著地勢城池問題應該不大,可要是秦軍數萬從榆次這邊殺過去,吳仗劍一直孤軍、孤城而已,四麵皆敵,縱能抵抗一時,也終究是全軍覆沒之局。
況且吳仗劍一軍,也不過帶去了月餘糧草,敵軍隻需去了圍困不攻,用不了多久,吳仗劍也難以支撐。
身為主力、上峰,絕對沒有看著所屬部隊掉進深淵裏不管的道理。
救不得,棄之不管也不合適,尉繚、酈商、荊軻等人都是大傷腦筋。
三人盤算幾日,向太子丹建議,趁秦軍未曾分兵南下,迅速撤吳仗劍一軍返迴榆次,否則一旦秦軍分兵南下,吳仗劍連迴來的路都斷了。
太子丹坐在幾後,問道:“卿等說的甚是。吳仗劍所部再滯留介休,定有滅頂之災。應速速撤軍為上。”
“隻是秦軍十餘萬就在城外,吳仗劍之軍要迴榆次,秦軍肯否?”
尉繚上前,指著太子帳內的地圖道:“太子請看,我軍西南一壘,離城五裏,中間以甬道相連,從此壘到河邊,不過十裏。秦軍俱在我軍之西北,欲向南堵擊,非繞我營壘不可。如吳仗劍能快速撤軍,我軍亦精騎遮蔽附近數十裏消息,則秦軍不知,又何以攔阻我軍之退?”
太子丹問道:“卿等此策可曾與大將軍言之?”
尉繚低聲道:“吳仗劍一軍在外,即便喪了,雖傷我燕,也是有利兩國主力抗敵,臣等輕言救之,如大將軍不允,則進退兩難。”
“如太子允可,太子私下與大將軍言之,萬一大將軍有異,也可細商。”
尉繚這樣一說,太子丹還有什麽不明白的。這幾位之所以來找自己,還是因為李牧乃是趙國大將軍,並非燕軍之將。
倒不是這幾位對李牧有什麽成見,而是這中間涉及到感情和利益的此消彼長的問題。
不救吳仗劍一軍,令其死守介休,哪怕最後全軍覆沒,單純從軍事布局和兵力消耗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合適,甚至可說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畢竟吳仗劍釘在介休,對於秦軍來說,總是如鯁在喉。
即便秦軍大舉南下去奪介休,以攻守之比,燕軍也肯定吃不了虧。
一個冷血的主帥,完全可以采取這樣一種主動犧牲一部偏師的做法來換取更大的利益。
李牧肯定不會冷血,但李牧作為大將,狠下心犧牲還是能做到的。
況且吳仗劍那一部,是燕軍而不是趙軍。李牧更能舍得出去。
而且一旦李牧決定這樣做,別人也隻能替吳仗劍一軍惋惜幾句而已,還真是沒法指責李牧什麽。
所以尉繚等人先私下裏找太子丹商談此事,免得公開向李牧提出之後,一旦不遂無可挽迴。
這城中兩軍之人,唯太子丹身份特殊,位在李牧之上,又是翁婿,私下說話比較好辦。
太子丹笑笑,答應了眾人之請,遂由貫高陪著,前去見李牧。
李牧恭請太子入帳,行禮相見,奉太子上位坐下,貫高陪侍在側,李牧坐於對麵。李牧問道:“太子如何有暇?”
太子丹看帳中隻有自己三人,也不支吾,直接說及介休之事。
李牧聽了,微微一笑,道:“臣與太子相識多年,以臣觀之,太子於軍國大政,規模宏遠,器物技巧,亦多有他人所不及,偏理事治政、臨陣統軍,絕非太子所長。”
“此乃尉君等將為太子言乎?”
李牧雖然是問,語氣卻是肯定的很,太子丹一愣,暗道李牧當真是眼光老辣,規模宏遠也好,器物製作也罷,都可從後世擇他人所見行之,這涉及到具體的戰陣布置,理事治政,都是需要多年經驗積累,自己當然不如這些日日侵淫其中的大臣名將了,可不就是自己的短處麽!
隻是事關兩軍將佐之間的信任和默契,坦承為尉繚所言,萬一李牧誤會諸將對其不信任,讓李牧對諸將心中有了芥蒂,對於兩軍的齊心對敵卻是大大的不妙。
太子丹正要開口否認時,李牧又笑道:“太子還是莫開口的好,有道是君子不誑。”
李牧啥都明白了,解釋說不定越描越黑,隻得笑而不語,貫高在側,趕緊岔語,哈哈一笑道:“大將軍明見萬裏,想必是已有良策了?”
這話雖未承認,也相去不遠,李牧正色道:“此戰非止為燕,亦為趙也!”
“臣受太子之托,掌諸軍調度,此萬餘兵馬孤懸在外,豈有不慮其安危的道理。”
“諸將求太子前來,無非是明知死守介休並無不利,恐我棄萬餘兵馬而謀大局也!”
“然諸將不知,如以今日之實力,縱然舍了介休萬餘兵馬,我軍麵對王翦大軍亦無良策,還不如多保一軍性命為是。”
“如我軍實力大增,又何必輕舍介休險要之地,令敵無後顧之憂?”
“故當今之局欲解,非止介休一處,還在和戰大計,此唯太子可定也!”
兵無常形,水無常勢,關鍵是在隨機應變!
太子丹對於和戰大局,一向是以此為原則的。
對於太原之戰,當初太子丹的考慮是,秦數郡疲敝,大軍遠上雁門,燕趙攻其虛弱,當有大利。這一點,李牧和諸將謀臣都是同意的。燕趙兩軍突然西進之初到現在,燕趙連取平坦城、盂縣、榆次、壽陽邑及上黨數城的戰果,也足以證明。
但對於伺候戰局的變化該如何的把控和應對,此前並無明晰的計劃,隻是抱定視戰局而定,隨機應變的想法。
奪狼盂也好,搶介休也罷,無非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戰略局麵,其根本的戰略在於仗要打,但不能打的太大,必須適度控製大戰的規模,不要惹得秦徹底翻臉,不顧一切的舉國來戰。
酈商大戰狼盂,殺敵甚重,燕軍也遭受了不小的傷亡,但將王翦堵在太原郡北部狹小之地的意圖卻沒能實現。
王翦大軍歸來,彼此對峙於榆次城下。燕趙聯軍的實力處在下風,這後麵究竟如何辦,李牧作為全軍戰事的調度者,自覺不能隻看介休一城一地的得失,一軍一部的存亡,如何規劃整個戰局,並據此調度軍力以求勝才是最主要的。
趙國的力量李牧清楚,太子丹也明白一二,這仗要想打的順利,還必須靠燕國增兵。如果欲相機求和,那也主要是看燕國的意思,反正趙軍目前已經所獲甚豐,關鍵是燕國什麽態度。
此等大計,站在李牧的趙軍大將的位置上,實在不好多說,非太子丹親自定奪不可!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