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ps:兄弟們,給力些,多多支持老醋,收藏,紅票,月票,訂閱,通通的來吧!老醋等著!!
對於太子丹南穩北戰之策,最先提出反對意見的,乃是客卿韓非。
韓非自來燕國之後,為太子丹所重,執掌黃金台學宮,登壇講學,諸侯慕名之士從而學者,不下百人,韓非得展平生所學,韓非這兩年,可說是春風得意。
不過韓國畢竟乃是故國,雖然韓非在韓之時,不受韓王所重,不過閑散公子,可看著韓國日益衰敗,心中卻也極為不忍。
太子丹提出南穩北戰之策,韓非細細思量形勢:秦國近二十年,一直是遠交近攻之策,日消韓魏之地,外和於齊、楚、燕。韓魏兩國,地處中原腰腹四戰之地,少有可休養之機,兩國被擒蠶食,如今不過隻擁一郡之地。
秦國所以尚未滅韓魏者,以趙國之力尚強,秦需全力弱趙,以免攻伐齊楚之時為趙所趁。
近三年來,秦雖兩敗於燕趙,然大戰迭起,趙國雖勝,亦傷了元氣,秦國雖敗,稍加休息即可再戰。
趙國既傷了元氣,麵對強秦,唯有固守疆域,秦不來攻,已是萬幸,或無出擊之理。揣度秦人之心,燕國經略北方,又得了趙國兩郡,國勢有漸強之勢,如燕和趙而攻秦,秦自要迎戰,不肯示弱。但燕如采太子南穩北戰之策,趙國勢力日衰,不足於單獨為秦攻伐之害,恐秦亦會先經略中原,取了韓魏膏腴之地。
韓魏兩國,目下都不過一郡之地,多年堅持,除了國都尚有一些實力憑城固守,幾乎再無可戰之兵,麵對秦國,最多是各地固守聽天由命而已。
固守,固守,秦以十郡之力,圍攻侵削一郡之國,韓魏兩國,如無強援,還有什麽掙紮的餘地。
魏國也就罷了,可韓國畢竟乃是祖國,自己效忠燕國固無不可,但也不能眼看著故國陷入覆滅之地吧?
故韓非尋的時機,勸太子丹道:“魏國所在,乃是中原膏腴之地,韓國所居,天下之中,且西鄰武關,北脅函穀,況天下利器出於宛,世所共知。”
“韓魏兩國,以地近秦之故,屢被兵於秦,國力日削,已無獨立自保之日,如強秦全力取之,則韓魏不存必也!”
“秦得韓魏,斷天下腰腹,兼得富裕之地,燕國坐視其危而不救,縱然北方有所得,不過蠻夷之地,苦寒貧瘠,又怎能與秦取韓魏相比?”
“以臣之見,太子之策,實非上策。”
韓非主動談及戰略,太子丹自是重視,忙問道:“以韓卿之見如何?”
韓非來時,已經思索透徹,徐徐說道:“韓魏雖弱,畢竟尚有兩郡之地,此地入秦,則秦增兩郡之用,韓魏如存,則秦多兩郡之敵,出入之間,乃四郡之數也。太子不可不察也。”
“以臣之見,太子當南連韓魏。”
“韓魏兩國,為秦所困,苦無自救之道,如今燕國漸強,諸侯當皆知之,如太子遣一介之使,韓魏豈有不束手聽令之理?”
“既連韓魏,太子可遣人入楚,楚令尹李園,新掌楚政不久,當正由興兵強國之意,太子主動和之,則楚必欣然景從。”
“太子統燕趙之兵,和楚、韓、魏之力,可南下爭東郡、三川之地。”
“三川東郡,此皆天下膏腴四達之地,太子集諸侯之力爭之,秦豈能守也?如得三川東郡,秦之河內必然難保,彼時太子號令韓、楚、魏之兵西抑秦與關內,分秦軍之勢,則太子合燕趙之軍,奪秦之、河東、太原、上黨之地,如此豈不是大勝之策乎?”
“秦失關東、河東、太原之地,楚必西上以爭荊宛,則秦徒有關中、巴蜀,尚未必能保,又豈能為太子之害也?”
“如此燕土大張,諸侯歸附,太子霸業可成也!”
“舍此而顧北方之地,太子已有東胡、匈奴數千裏之土,其餘蠻夷小國,傳檄可定,豈需數年之功,棄霸業而圖小利,實非良策!”
太子丹麵上微笑而聽,心裏卻是微微歎了口氣,暗道韓非終不能忘了故國。
以韓非之策,如能照策而行,燕雖有利,但獲利最豐者,實乃韓魏之國也。
太子丹看一眼韓非,徐道:“卿之心不欲韓之亡也,然否?”
韓非拱手肅然道:“韓王待臣雖不善,然臣乃韓之後,終不忍韓之宗祀不存,太子之言是也!”
“然臣得遇太子,太子待臣厚,臣雖有護韓之意,然實為太子霸業所思也。”
太子丹見韓非坦然承之,對韓非倒也沒啥不滿,隻是道:“卿之心,我亦知之,隻是卿之策恐未必善也。”
“東郡、三川,天下之膏腴之地,如能得之,自然甚佳!”
“隻是我大燕在趙之北,東郡三川,東有齊,北有趙,南有韓、魏、楚,西有強秦,乃四戰之地,我如欲取之,一來秦軍必傾全力以保之。諸侯合縱,麵對強大之秦,向來彼此暗存僥幸,向時龐暖率諸侯之兵,已攻入關後,秦軍一出而諸侯自退,況我燕素來孤弱,如今偶爾得手,於諸侯中並無威望,諸侯豈可盡全力而與秦戰乎?”
“秦軍之強,數十年間,勝多敗少,全力爭之,尚勝負在兩可之間,何況其心不齊也?”
“爭之不勝,則我燕大損必也!”
“況東郡、三川,多是韓魏故地,燕如欲連韓魏,必許之恢複故土,則諸侯僥幸而勝,東郡三川又豈能盡歸燕之所有?”
“諸侯之君,多有短視之輩,稍有戰勝,即有內爭之心,況秦人狡詐,多挑撥諸侯,諸侯大臣,多有親秦者,合縱恐難以持久,我燕實力尚虛,丹以為貿然與秦爭雄,恐製秦不成,反為秦所害。非上策也!”
韓非細想太子丹所說,亦有道理,想及韓國勢危,未免神傷,太子丹善言安慰,道是自己雖然欲征戰北方,終不能坐視秦滅了諸侯,總要對秦有所牽製,還望韓非多思萬全之策,才算勸走了韓非。
韓非剛走,尉繚和範增兩人又來,直言太子南穩北戰之策不妥。
韓非心存故國,雖然也是要為太子丹處理,所思所想未免受了局限,不讚成自己之策也就罷了,這兩位乃是楚、魏民間之賢,對於魏、楚兩國,並無多深的感情,看事籌策,乃是全心全意為燕國打算,連他們兩位都說不妥,太子丹可要好好聽聽。
範增問太子丹道:“敢問太子,此策為誰所獻?”
太子丹道:“國相問此為何?實非他人所獻,乃丹自思。”
範增直言不諱,道:“太子,此策太緩,實誤太子爭天下之計。”
尉繚坐在下首,拱手道:“太子欲穩住南邊,恐不能行也!”
“臣等隨太子入質於秦,深知秦王政之為人。”
“秦王政幼年陷於邯鄲,多經苦難,秉性堅韌,絕非肯輕易服輸之輩,況秦軍之強,素來敢戰,雖有挫敗,從不肯輕屈於諸侯。”
“秦王政自親政以來,兩敗於趙,以秦王政之性,豈能忍之?秦國將相,如昌平君、王翦、楊端和等輩,皆為高明之士,豈有不知趙雖勝然元氣大傷之理?”
“秦如棄趙不攻,既給趙休養之機,又示弱於諸侯?臣以為秦必不出此下策!”
“燕趙為盟,秦如攻趙,燕必出兵救之,則太子南穩之策,豈有實行之機乎?”
“況用兵之策,主動在我為上,被動在我為下,既然與秦必有此戰,何必坐等秦之攻也?”
“試論三國之力,秦雖敗,傷河東、太原、上黨之力,其根本未失,然其必守荊宛和中原之地,能與我爭鋒者,不過二十萬眾。”“趙雖勝,丁壯傷亡二十萬,然大將軍李牧所統,尚有精兵五六萬,盡召國內丁壯,足可有二十萬之軍。我燕北取匈奴東胡,雖草原之兵未必可大用於中原,然北方既平,單是五郡原來禦胡之兵,亦有十餘萬眾可用於南,武陽、薊城等地,亦可得二十萬眾。”
“燕趙之力相加,勝於秦可用之兵。既如此,我燕當趁機南下,謀取太原河東上黨之地!”
“上黨乃中原之脊,河東、太原兩郡,皆為富饒之土,當初三晉賴此而立國,我燕如能取之,則秦之關中,實在我兵鋒之下。”
“如得上黨,我據形勝之地,則秦之河內,三川,豈足守也?”
“我軍所收秦之降卒,多三郡之人,如我取了三郡之地,不但大增土地丁口,還可征降軍家眷北上遼西、遼東,穩固北方根基。”
“縱不能全得三郡之地,但能取了太原,南麵和秦相距於河東,我燕足可憑險而守,並無後患。”
“況秦欺淩諸侯,韓魏苦於無援,隻能困守一郡之地,如我燕趙大戰於太原河東,外連諸侯,韓魏楚三國,豈有不取東郡、三川之理?”
“秦兩麵受敵,不敗而和?”
“況我與趙同戰於秦,秦國戰敗,趙即便得些城池土地,當丁壯耗損,農耕大誤,隻怕也是更弱,日後需能賴我燕護之,如此大河之北,盡可為太子之用,太子提兵,南鄰中原,西出關中,則天下諸侯,豈有不望風而附之理?”
“太子計不出此,偏要北戰於蠻荒之地,所得不眾,偏諸侯日削,秦國日強,我燕之地苦寒,秦之地富饒,太子欲與秦爭天下,又豈可得也?”
百度搜索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ps:兄弟們,給力些,多多支持老醋,收藏,紅票,月票,訂閱,通通的來吧!老醋等著!!
對於太子丹南穩北戰之策,最先提出反對意見的,乃是客卿韓非。
韓非自來燕國之後,為太子丹所重,執掌黃金台學宮,登壇講學,諸侯慕名之士從而學者,不下百人,韓非得展平生所學,韓非這兩年,可說是春風得意。
不過韓國畢竟乃是故國,雖然韓非在韓之時,不受韓王所重,不過閑散公子,可看著韓國日益衰敗,心中卻也極為不忍。
太子丹提出南穩北戰之策,韓非細細思量形勢:秦國近二十年,一直是遠交近攻之策,日消韓魏之地,外和於齊、楚、燕。韓魏兩國,地處中原腰腹四戰之地,少有可休養之機,兩國被擒蠶食,如今不過隻擁一郡之地。
秦國所以尚未滅韓魏者,以趙國之力尚強,秦需全力弱趙,以免攻伐齊楚之時為趙所趁。
近三年來,秦雖兩敗於燕趙,然大戰迭起,趙國雖勝,亦傷了元氣,秦國雖敗,稍加休息即可再戰。
趙國既傷了元氣,麵對強秦,唯有固守疆域,秦不來攻,已是萬幸,或無出擊之理。揣度秦人之心,燕國經略北方,又得了趙國兩郡,國勢有漸強之勢,如燕和趙而攻秦,秦自要迎戰,不肯示弱。但燕如采太子南穩北戰之策,趙國勢力日衰,不足於單獨為秦攻伐之害,恐秦亦會先經略中原,取了韓魏膏腴之地。
韓魏兩國,目下都不過一郡之地,多年堅持,除了國都尚有一些實力憑城固守,幾乎再無可戰之兵,麵對秦國,最多是各地固守聽天由命而已。
固守,固守,秦以十郡之力,圍攻侵削一郡之國,韓魏兩國,如無強援,還有什麽掙紮的餘地。
魏國也就罷了,可韓國畢竟乃是祖國,自己效忠燕國固無不可,但也不能眼看著故國陷入覆滅之地吧?
故韓非尋的時機,勸太子丹道:“魏國所在,乃是中原膏腴之地,韓國所居,天下之中,且西鄰武關,北脅函穀,況天下利器出於宛,世所共知。”
“韓魏兩國,以地近秦之故,屢被兵於秦,國力日削,已無獨立自保之日,如強秦全力取之,則韓魏不存必也!”
“秦得韓魏,斷天下腰腹,兼得富裕之地,燕國坐視其危而不救,縱然北方有所得,不過蠻夷之地,苦寒貧瘠,又怎能與秦取韓魏相比?”
“以臣之見,太子之策,實非上策。”
韓非主動談及戰略,太子丹自是重視,忙問道:“以韓卿之見如何?”
韓非來時,已經思索透徹,徐徐說道:“韓魏雖弱,畢竟尚有兩郡之地,此地入秦,則秦增兩郡之用,韓魏如存,則秦多兩郡之敵,出入之間,乃四郡之數也。太子不可不察也。”
“以臣之見,太子當南連韓魏。”
“韓魏兩國,為秦所困,苦無自救之道,如今燕國漸強,諸侯當皆知之,如太子遣一介之使,韓魏豈有不束手聽令之理?”
“既連韓魏,太子可遣人入楚,楚令尹李園,新掌楚政不久,當正由興兵強國之意,太子主動和之,則楚必欣然景從。”
“太子統燕趙之兵,和楚、韓、魏之力,可南下爭東郡、三川之地。”
“三川東郡,此皆天下膏腴四達之地,太子集諸侯之力爭之,秦豈能守也?如得三川東郡,秦之河內必然難保,彼時太子號令韓、楚、魏之兵西抑秦與關內,分秦軍之勢,則太子合燕趙之軍,奪秦之、河東、太原、上黨之地,如此豈不是大勝之策乎?”
“秦失關東、河東、太原之地,楚必西上以爭荊宛,則秦徒有關中、巴蜀,尚未必能保,又豈能為太子之害也?”
“如此燕土大張,諸侯歸附,太子霸業可成也!”
“舍此而顧北方之地,太子已有東胡、匈奴數千裏之土,其餘蠻夷小國,傳檄可定,豈需數年之功,棄霸業而圖小利,實非良策!”
太子丹麵上微笑而聽,心裏卻是微微歎了口氣,暗道韓非終不能忘了故國。
以韓非之策,如能照策而行,燕雖有利,但獲利最豐者,實乃韓魏之國也。
太子丹看一眼韓非,徐道:“卿之心不欲韓之亡也,然否?”
韓非拱手肅然道:“韓王待臣雖不善,然臣乃韓之後,終不忍韓之宗祀不存,太子之言是也!”
“然臣得遇太子,太子待臣厚,臣雖有護韓之意,然實為太子霸業所思也。”
太子丹見韓非坦然承之,對韓非倒也沒啥不滿,隻是道:“卿之心,我亦知之,隻是卿之策恐未必善也。”
“東郡、三川,天下之膏腴之地,如能得之,自然甚佳!”
“隻是我大燕在趙之北,東郡三川,東有齊,北有趙,南有韓、魏、楚,西有強秦,乃四戰之地,我如欲取之,一來秦軍必傾全力以保之。諸侯合縱,麵對強大之秦,向來彼此暗存僥幸,向時龐暖率諸侯之兵,已攻入關後,秦軍一出而諸侯自退,況我燕素來孤弱,如今偶爾得手,於諸侯中並無威望,諸侯豈可盡全力而與秦戰乎?”
“秦軍之強,數十年間,勝多敗少,全力爭之,尚勝負在兩可之間,何況其心不齊也?”
“爭之不勝,則我燕大損必也!”
“況東郡、三川,多是韓魏故地,燕如欲連韓魏,必許之恢複故土,則諸侯僥幸而勝,東郡三川又豈能盡歸燕之所有?”
“諸侯之君,多有短視之輩,稍有戰勝,即有內爭之心,況秦人狡詐,多挑撥諸侯,諸侯大臣,多有親秦者,合縱恐難以持久,我燕實力尚虛,丹以為貿然與秦爭雄,恐製秦不成,反為秦所害。非上策也!”
韓非細想太子丹所說,亦有道理,想及韓國勢危,未免神傷,太子丹善言安慰,道是自己雖然欲征戰北方,終不能坐視秦滅了諸侯,總要對秦有所牽製,還望韓非多思萬全之策,才算勸走了韓非。
韓非剛走,尉繚和範增兩人又來,直言太子南穩北戰之策不妥。
韓非心存故國,雖然也是要為太子丹處理,所思所想未免受了局限,不讚成自己之策也就罷了,這兩位乃是楚、魏民間之賢,對於魏、楚兩國,並無多深的感情,看事籌策,乃是全心全意為燕國打算,連他們兩位都說不妥,太子丹可要好好聽聽。
範增問太子丹道:“敢問太子,此策為誰所獻?”
太子丹道:“國相問此為何?實非他人所獻,乃丹自思。”
範增直言不諱,道:“太子,此策太緩,實誤太子爭天下之計。”
尉繚坐在下首,拱手道:“太子欲穩住南邊,恐不能行也!”
“臣等隨太子入質於秦,深知秦王政之為人。”
“秦王政幼年陷於邯鄲,多經苦難,秉性堅韌,絕非肯輕易服輸之輩,況秦軍之強,素來敢戰,雖有挫敗,從不肯輕屈於諸侯。”
“秦王政自親政以來,兩敗於趙,以秦王政之性,豈能忍之?秦國將相,如昌平君、王翦、楊端和等輩,皆為高明之士,豈有不知趙雖勝然元氣大傷之理?”
“秦如棄趙不攻,既給趙休養之機,又示弱於諸侯?臣以為秦必不出此下策!”
“燕趙為盟,秦如攻趙,燕必出兵救之,則太子南穩之策,豈有實行之機乎?”
“況用兵之策,主動在我為上,被動在我為下,既然與秦必有此戰,何必坐等秦之攻也?”
“試論三國之力,秦雖敗,傷河東、太原、上黨之力,其根本未失,然其必守荊宛和中原之地,能與我爭鋒者,不過二十萬眾。”“趙雖勝,丁壯傷亡二十萬,然大將軍李牧所統,尚有精兵五六萬,盡召國內丁壯,足可有二十萬之軍。我燕北取匈奴東胡,雖草原之兵未必可大用於中原,然北方既平,單是五郡原來禦胡之兵,亦有十餘萬眾可用於南,武陽、薊城等地,亦可得二十萬眾。”
“燕趙之力相加,勝於秦可用之兵。既如此,我燕當趁機南下,謀取太原河東上黨之地!”
“上黨乃中原之脊,河東、太原兩郡,皆為富饒之土,當初三晉賴此而立國,我燕如能取之,則秦之關中,實在我兵鋒之下。”
“如得上黨,我據形勝之地,則秦之河內,三川,豈足守也?”
“我軍所收秦之降卒,多三郡之人,如我取了三郡之地,不但大增土地丁口,還可征降軍家眷北上遼西、遼東,穩固北方根基。”
“縱不能全得三郡之地,但能取了太原,南麵和秦相距於河東,我燕足可憑險而守,並無後患。”
“況秦欺淩諸侯,韓魏苦於無援,隻能困守一郡之地,如我燕趙大戰於太原河東,外連諸侯,韓魏楚三國,豈有不取東郡、三川之理?”
“秦兩麵受敵,不敗而和?”
“況我與趙同戰於秦,秦國戰敗,趙即便得些城池土地,當丁壯耗損,農耕大誤,隻怕也是更弱,日後需能賴我燕護之,如此大河之北,盡可為太子之用,太子提兵,南鄰中原,西出關中,則天下諸侯,豈有不望風而附之理?”
“太子計不出此,偏要北戰於蠻荒之地,所得不眾,偏諸侯日削,秦國日強,我燕之地苦寒,秦之地富饒,太子欲與秦爭天下,又豈可得也?”
百度搜索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