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耶律大石的話極為讚同,朱武在統一明國大臣的思想後,把宋國朝臣掀起來的暗流,很鎮壓下去。
以朱武內心來說,他對這些搞得宋國亡國的大臣很是鄙視,還知道他們在東京保衛戰的一係列騷操作,已經喪失人心。
如今這些人在天下的聲望,還不如一些太學生。朱武之所以把他們保留在朝堂上,純粹是利用宋國朝廷的名義,接收地方權力。
隻要把地方完全接收,朱武會毫不猶豫地把他們一腳踢開,然後返迴燕京,自己登基稱帝。
所以,這些人才會如此鬧騰,朱武在察覺到他們的動作後,同樣是毫不猶豫鎮壓。甚至以清查金國奸細的名義,抓捕了幾位和金國有聯係大臣。
這種做法,讓宋國的朝臣人人驚恐,許多人真正明白了,東京的主人是誰。
甚至,道君太上皇帝趙佶在知道這件事、又聽說朱武無心禪讓後,同樣惶惶不安,日夜為之憂懼:
“不用禪讓的話,朱武還留著我做什麽?會不會在掌握地方後,直接下手加害?”
“他連死去的人都不放過,還派人去搜集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的罪行,是不是要從這些人著手,給我安上罪行?”
對此極為不安,趙佶想到了宋國滅掉南唐後,被鴆殺的南唐君主李煜等人。亡國之君之中,比改朝換代的君主更慘的,就是被滅國的君主。趙佶先前還以為朱武是想要改朝換代,如今才明白明國是消滅宋國,自己的境遇和當年被滅國的南唐君主李煜相似。
想到當年自己先祖宋太宗鴆殺李煜,一向崇道的趙佶不由有股宿命感,認為若不自救,自己很可能會遭遇李煜的命運。
驚惶之下,被軟禁在龍德宮的趙佶不但不敢再想複位,連召集大臣都不敢,而是和心腹宦官、嬪妃、兒女一起,商量度過劫難。
隻是,他身邊有能力的宦官早已被兒子趙桓誅殺,其餘宦官在看清如今的形勢後,也不敢隨便出主意。在七嘴八舌的討論後,趙佶最終覺得龍德宮賢妃韋氏所言,更加可行一點:
“明王是儀福帝姬的夫婿,也是聖上的女婿。隻是帝姬不在,才和聖上生分。”
“如果聖上憂心,可以再賞賜一個帝姬。明王接受之後,就會和聖上更加親近了。”
“看守的士卒看到了,也會尊敬聖上!”
已經有六十多個兒女,趙佶連他們的名字都記不清,區區一個女兒,如何會舍不得?聽到韋賢妃所言,宛如抓住了救命稻草,決定把臨近婚嫁的柔福帝姬賞賜給帝姬,拉近雙方關係。
隻要朱武肯收下,就代表他這一段時間沒有對自己下手的心思,自己就可以寫字作畫,繼續在龍德宮享樂。
這番打算,很快就被宮中宦官告知朱武。朱武從趙佶的鏡像中,看到了事情經過。
眼看趙佶在韋賢妃的建議下,把柔福帝姬賞賜給自己,朱武對這件事,實在哭笑不得:
“韋賢妃和柔福帝姬到底有什麽恩怨,怎麽在這個世界兩人還是糾纏不清?”
“趙佶這個人也實在是沒誌氣,已經不足為慮!”
對趙佶在龍德宮的作為一清二楚,朱武知道他在被兒子殺了親信、又險些被金兵擄走後,已經沒有心氣。留著這樣的人在宋室,要比殺了他更有利。
同時,看到身為太上皇的趙佶都被嚇成了這個樣子,朱武也知道自己這段時間做得太過,打算與民同樂、緩和東京氛圍:
“每年的元宵燈會,是東京一大盛景。”
“今年經曆戰火,正旦都過得不安穩,不如在元宵時慶祝佳節,和東京百姓同樂。”
“這樣既能夠緩和氛圍,也能安撫百姓。讓他們知道我不但有威嚴,還有仁慈之心。”
挾著擊敗金兵的大勢而來,又在這些日子抓捕了不少人,朱武覺得自己的威嚴已經足夠,需要稍微緩和。
所以,在看到趙佶都被嚇得要送女兒後,朱武下令在元宵時解除宵禁,允許百姓慶祝。
消息傳出,東京百姓可謂是歡唿雷動,人人都在期盼。經曆幾個月的戰事,許多人的親朋死於戰火,昔日繁華的盛景,也成為了迴憶。這些人迫切想要通過元宵燈會,找迴昔日繁盛。希望東京在經過劫難後,仍舊繁華興盛。
對百姓的心情很理解,朱武還吩咐將作監、商務監準備物資,保證市麵繁華,東京百姓滿意。
同時,他也沒有放鬆管製,命令武鬆把黃巾營和新收攏的道兵散在東京各處,用他們的能力,保障元宵安全。
武鬆卻不同意,認為把黃巾營散在東京各處還可,那些新收攏的道兵,絕對不能散開:
“這些新收攏的道兵,大多是按生辰年甲選擇的相合之人,其中不乏有潑皮無賴出身,不能把他們放出去。”
“否則元宵夜時,惡人還沒有開始作亂,這些人就忍耐不住,用自己能力破壞了。”
“必須嚴加管製,把他們看在軍營裏!”
聞言皺了皺眉,朱武沒想到武鬆對這些道兵的評價那麽差,甚至認為他們不但不能幫助明軍,還可能成為隱患。心中已決定將這件事,必須盡快解決:
“如果道兵能換人就再好不過,可以直接從明軍中,挑選士卒成為道兵。”
“但是換人之後,那些道門高人還會不會認可?會不會趁機收迴護法神兵,讓道兵失去神力?”
“必須和這些人聯絡一下,取得他們支持。”
想到這些道門高人在招收道兵刻意避免禁軍,而是從百姓中招收。朱武就知道他們那時想的是建立附屬於道門的道兵,而非是從屬宋室的軍隊。所以,朱武才會在收攏潰散的道兵後沒有改變人選,防止那些道門高人把護法神兵收迴,讓道兵失去神力。
隻是,眼看武鬆都無法把那些潑皮無賴訓練成合格的士卒,朱武覺得這件事必須解決。即使付出些代價,也要和這些道兵背後的道門高人,達成相關協議:
“能收為己用最好,最低也要做出限製。防止某些道門高人腦子一抽,像張角那樣化為妖道組建道兵作亂。”
“而且在經過和金兵的戰鬥後,這些道門高人應該明白,縱然擁有道兵,也不是誰都能發揮威力的。讓一個庸將帶領一群潑皮和正規軍隊戰鬥,即使有神力加持,也沒多大作用。”
“他們若是識趣,就會把道兵交出來!”
喚來公孫勝和樊瑞,讓兩人聯係這些道兵背後的道門高人,和他們達成協議,商定將來地位。
這些道門高人,對朱武也有幾分敬畏。在麾下道兵被金兵一衝即散,又見到朱武的明軍打敗金兵後。這些道門高人都知道明軍的戰力,遠非自己的道兵可比。如果真惹惱了朱武,讓他派大軍伐山破廟消滅自己門派,即使他們自己能逃脫,門人弟子也必然會損失殆盡。
所以,在朱武收攏那些道兵後,他們沒有在第一時間收迴護法神兵的神力。等待朱武和他們談判,商定未來地位。
本就出身道門,對這些人還有幾分親近,朱武和他們一拍即合,很快達成協議。凡是達到金丹境界的道門高人,都要拿出至少七成神兵在明國做道兵,朱武在他們獻上道兵後,會賜予相應封號,承認他們地位。
如此一來,更換道兵人選的事情,自然迎刃而解。朱武很快就從明軍中選拔到合適的士卒,取代不合格的道兵。武鬆的黃巾營也被提升為神衛軍,管轄多支道兵。這支堪堪一萬人的兵馬,成為明國之中,最強戰力之一。
朱武也按照約定,給神霄派祖師王文卿、陳摶老祖的傳人陳雲科、紫陽真人的傳人石泰、汾陽薩客薩守堅等道門高人賜予真人封號,給繼承虛靖天師六甲神兵的玄通道人賜予道士稱號。把當世道門高人,幾乎一網打盡。瓦解了道君太上皇帝趙佶麾下,最後一支勢力。
趙佶在知道這些人的選擇後,在龍德宮長歎一聲,讓韋賢妃好生打扮柔福帝姬,打算在朱武元宵節與民同樂時,乘機賜給朱武。
朱武心知肚明,同樣也安排了幾個節目,給趙佶個好看。
很快,元宵佳節到來,東京城家家門前紮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
朱武和趙佶以及明國和宋國的大臣,在宣德樓共賞花燈,賜予萬民禦酒。一時其樂融融,似乎毫無芥蒂。
席間,趙佶見氣氛甚好,朱武對自己也貌似尊重,正想趁機把柔福帝姬賜給朱武,卻聽朱武忽然在席間道:
“聽說大前年燈會,有位真珠族姬被人拐賣,折磨了一年才被放迴。”
“今年元宵是孤主持,萬不可再出這樣的事情,讓宗室女蒙羞。”
“武鬆何在?率神衛軍巡察京城,凡是不法之人,皆可先行羈押!”
喝令武鬆率神衛軍道兵,在東京城巡視。
武鬆領命而出,席間人卻有些尷尬。真珠族姬的醜聞尋常人或許不知,宋國朝堂君臣,難道還不知道嗎?想到堂堂宗王之女,被人販子拐賣一年後才被放迴,宋國君臣就感到顏麵無光,羞於談及此事。
尤其是想要把柔福帝姬賜給朱武、借此拉近和朱武關係的趙佶,在聽到真珠族姬的事情後,一時也無顏談及此事,隻得悶悶喝酒,裝作沒有聽到。
朱武在命令武鬆外出後,又吩咐公孫勝帶法師營,防控火災出現。看著他在趙佶麵前發布命令、把這個元宵燈會辦得井井有條,趙佶卻悶頭飲酒一言不發、似乎和事情無關一樣,許多還存有幻想的宋國臣子,也看清了形勢:
“太上皇都這樣,我又堅持什麽呢?”
“現在不謀官職,以後就更難了!”
許多人心中都有了辭去宋國官職,在明國任職的念頭。趙宋皇室自己都不在意,他們這些臣子,為何還要堅持呢?一旦明國把各個地方接收,他們想謀取官位,就沒有這麽容易了。
甚至很多人還盯上吳用、聞煥章等明國重臣,打算走他們的門路,為自己謀個好職位。
有心把趙佶的顏麵徹底扒下來,讓東京城的人都知道現在做主的是誰。朱武和眾臣飲了一會兒酒後,又向他們說道:
“有酒無樂,實在無趣。”
“既然是與民同樂,孤王和諸位一起出去看看,東京繁華盛景!”
命人撤去宴席,讓普通官員自行遊樂,自己和趙佶以及明國、宋國的大臣一起,出宣德樓遊玩。
轉過禦街,兩行都是煙月牌,眾人來到中間,見一家外懸青布幕,裏掛斑竹簾,兩邊盡是碧紗窗,外掛兩麵牌,牌上各有五個字,寫道:
“歌舞神仙女,風流花月魁。”
朱武見此大奇,向眾人道:
“既然敢稱花魁,想來歌喉不錯。”
“就在此飲酒聽曲,與百姓一起同樂!”
邁步走入其間,吳用等明國大臣隨之入內。
趙佶目瞪口呆,萬萬沒想到朱武會來到這裏。旁邊的宋國大臣也大多聽說過他的風流韻事,知道這是趙佶的外室李師師所在。
眼看朱武和明國大臣已進入其中,這些人想了一會兒後,擁著趙佶進去。
此時,朱武已經和明國大臣落座,聽李師師在裏麵,低唱蘇東坡“大江東去”詞。
一曲歌罷,眾人盡皆讚歎。朱武請李師師對坐飲酒,李師師看到朱武身邊一人後,頓時呆立在地。
見她直盯盯地看著燕青,朱武好奇地道:
“這是我的兄弟燕青,姑娘也認識嗎?”
“他也精通樂藝,是個百伶百俐的人!”
李師師聞言垂淚,向朱武行了一禮,說道:
“他是浪子燕青,卻騙我是張閑?”
“害奴家尋了多日,都沒有找到你在哪裏!”
卻是燕青被朱武派到河北聯絡豪傑後,又曾在明國占據河北後前來東京做事。其間化名張閑,和李師師有了交情。
眼看兩人表情,目光中滿是情意。朱武哈哈大笑,當即向二人道:
“沒想到今日遇到這等事,就由孤王做主,賜婚你們二人。”
“燕青兄弟以後要好好對待她,不要負了情意。”
燕青臉色羞紅,和李師師一起謝恩。
眼看朱武三言兩語,就給燕青和李師師賜婚。一眾宋國大臣,俱是羞赧無語。李師師雖然沒有被趙佶納為嬪妃,但她和趙佶關係,在東京卻人盡皆知。朱武給燕青和她賜婚,不啻於把趙佶的嬪妃賞賜給他人。這些宋國大臣看到這件事,俱感臉上蒙羞。
然而趙佶此時,卻隻能臉上賠笑,裝作不認識李師師。甚至在朱武興盡迴宮,眾人即將分別時,命人把柔福帝姬帶來,“賜”給朱武為妃。
這件事情傳出,趙佶在東京臣民眼中,可謂顏麵無存。無論臣子百姓,都知道了東京的主人是誰。更無人關注趙佶在迴到龍德宮後,在元夜明亮的月亮下,流下的兩行清淚。
以朱武內心來說,他對這些搞得宋國亡國的大臣很是鄙視,還知道他們在東京保衛戰的一係列騷操作,已經喪失人心。
如今這些人在天下的聲望,還不如一些太學生。朱武之所以把他們保留在朝堂上,純粹是利用宋國朝廷的名義,接收地方權力。
隻要把地方完全接收,朱武會毫不猶豫地把他們一腳踢開,然後返迴燕京,自己登基稱帝。
所以,這些人才會如此鬧騰,朱武在察覺到他們的動作後,同樣是毫不猶豫鎮壓。甚至以清查金國奸細的名義,抓捕了幾位和金國有聯係大臣。
這種做法,讓宋國的朝臣人人驚恐,許多人真正明白了,東京的主人是誰。
甚至,道君太上皇帝趙佶在知道這件事、又聽說朱武無心禪讓後,同樣惶惶不安,日夜為之憂懼:
“不用禪讓的話,朱武還留著我做什麽?會不會在掌握地方後,直接下手加害?”
“他連死去的人都不放過,還派人去搜集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的罪行,是不是要從這些人著手,給我安上罪行?”
對此極為不安,趙佶想到了宋國滅掉南唐後,被鴆殺的南唐君主李煜等人。亡國之君之中,比改朝換代的君主更慘的,就是被滅國的君主。趙佶先前還以為朱武是想要改朝換代,如今才明白明國是消滅宋國,自己的境遇和當年被滅國的南唐君主李煜相似。
想到當年自己先祖宋太宗鴆殺李煜,一向崇道的趙佶不由有股宿命感,認為若不自救,自己很可能會遭遇李煜的命運。
驚惶之下,被軟禁在龍德宮的趙佶不但不敢再想複位,連召集大臣都不敢,而是和心腹宦官、嬪妃、兒女一起,商量度過劫難。
隻是,他身邊有能力的宦官早已被兒子趙桓誅殺,其餘宦官在看清如今的形勢後,也不敢隨便出主意。在七嘴八舌的討論後,趙佶最終覺得龍德宮賢妃韋氏所言,更加可行一點:
“明王是儀福帝姬的夫婿,也是聖上的女婿。隻是帝姬不在,才和聖上生分。”
“如果聖上憂心,可以再賞賜一個帝姬。明王接受之後,就會和聖上更加親近了。”
“看守的士卒看到了,也會尊敬聖上!”
已經有六十多個兒女,趙佶連他們的名字都記不清,區區一個女兒,如何會舍不得?聽到韋賢妃所言,宛如抓住了救命稻草,決定把臨近婚嫁的柔福帝姬賞賜給帝姬,拉近雙方關係。
隻要朱武肯收下,就代表他這一段時間沒有對自己下手的心思,自己就可以寫字作畫,繼續在龍德宮享樂。
這番打算,很快就被宮中宦官告知朱武。朱武從趙佶的鏡像中,看到了事情經過。
眼看趙佶在韋賢妃的建議下,把柔福帝姬賞賜給自己,朱武對這件事,實在哭笑不得:
“韋賢妃和柔福帝姬到底有什麽恩怨,怎麽在這個世界兩人還是糾纏不清?”
“趙佶這個人也實在是沒誌氣,已經不足為慮!”
對趙佶在龍德宮的作為一清二楚,朱武知道他在被兒子殺了親信、又險些被金兵擄走後,已經沒有心氣。留著這樣的人在宋室,要比殺了他更有利。
同時,看到身為太上皇的趙佶都被嚇成了這個樣子,朱武也知道自己這段時間做得太過,打算與民同樂、緩和東京氛圍:
“每年的元宵燈會,是東京一大盛景。”
“今年經曆戰火,正旦都過得不安穩,不如在元宵時慶祝佳節,和東京百姓同樂。”
“這樣既能夠緩和氛圍,也能安撫百姓。讓他們知道我不但有威嚴,還有仁慈之心。”
挾著擊敗金兵的大勢而來,又在這些日子抓捕了不少人,朱武覺得自己的威嚴已經足夠,需要稍微緩和。
所以,在看到趙佶都被嚇得要送女兒後,朱武下令在元宵時解除宵禁,允許百姓慶祝。
消息傳出,東京百姓可謂是歡唿雷動,人人都在期盼。經曆幾個月的戰事,許多人的親朋死於戰火,昔日繁華的盛景,也成為了迴憶。這些人迫切想要通過元宵燈會,找迴昔日繁盛。希望東京在經過劫難後,仍舊繁華興盛。
對百姓的心情很理解,朱武還吩咐將作監、商務監準備物資,保證市麵繁華,東京百姓滿意。
同時,他也沒有放鬆管製,命令武鬆把黃巾營和新收攏的道兵散在東京各處,用他們的能力,保障元宵安全。
武鬆卻不同意,認為把黃巾營散在東京各處還可,那些新收攏的道兵,絕對不能散開:
“這些新收攏的道兵,大多是按生辰年甲選擇的相合之人,其中不乏有潑皮無賴出身,不能把他們放出去。”
“否則元宵夜時,惡人還沒有開始作亂,這些人就忍耐不住,用自己能力破壞了。”
“必須嚴加管製,把他們看在軍營裏!”
聞言皺了皺眉,朱武沒想到武鬆對這些道兵的評價那麽差,甚至認為他們不但不能幫助明軍,還可能成為隱患。心中已決定將這件事,必須盡快解決:
“如果道兵能換人就再好不過,可以直接從明軍中,挑選士卒成為道兵。”
“但是換人之後,那些道門高人還會不會認可?會不會趁機收迴護法神兵,讓道兵失去神力?”
“必須和這些人聯絡一下,取得他們支持。”
想到這些道門高人在招收道兵刻意避免禁軍,而是從百姓中招收。朱武就知道他們那時想的是建立附屬於道門的道兵,而非是從屬宋室的軍隊。所以,朱武才會在收攏潰散的道兵後沒有改變人選,防止那些道門高人把護法神兵收迴,讓道兵失去神力。
隻是,眼看武鬆都無法把那些潑皮無賴訓練成合格的士卒,朱武覺得這件事必須解決。即使付出些代價,也要和這些道兵背後的道門高人,達成相關協議:
“能收為己用最好,最低也要做出限製。防止某些道門高人腦子一抽,像張角那樣化為妖道組建道兵作亂。”
“而且在經過和金兵的戰鬥後,這些道門高人應該明白,縱然擁有道兵,也不是誰都能發揮威力的。讓一個庸將帶領一群潑皮和正規軍隊戰鬥,即使有神力加持,也沒多大作用。”
“他們若是識趣,就會把道兵交出來!”
喚來公孫勝和樊瑞,讓兩人聯係這些道兵背後的道門高人,和他們達成協議,商定將來地位。
這些道門高人,對朱武也有幾分敬畏。在麾下道兵被金兵一衝即散,又見到朱武的明軍打敗金兵後。這些道門高人都知道明軍的戰力,遠非自己的道兵可比。如果真惹惱了朱武,讓他派大軍伐山破廟消滅自己門派,即使他們自己能逃脫,門人弟子也必然會損失殆盡。
所以,在朱武收攏那些道兵後,他們沒有在第一時間收迴護法神兵的神力。等待朱武和他們談判,商定未來地位。
本就出身道門,對這些人還有幾分親近,朱武和他們一拍即合,很快達成協議。凡是達到金丹境界的道門高人,都要拿出至少七成神兵在明國做道兵,朱武在他們獻上道兵後,會賜予相應封號,承認他們地位。
如此一來,更換道兵人選的事情,自然迎刃而解。朱武很快就從明軍中選拔到合適的士卒,取代不合格的道兵。武鬆的黃巾營也被提升為神衛軍,管轄多支道兵。這支堪堪一萬人的兵馬,成為明國之中,最強戰力之一。
朱武也按照約定,給神霄派祖師王文卿、陳摶老祖的傳人陳雲科、紫陽真人的傳人石泰、汾陽薩客薩守堅等道門高人賜予真人封號,給繼承虛靖天師六甲神兵的玄通道人賜予道士稱號。把當世道門高人,幾乎一網打盡。瓦解了道君太上皇帝趙佶麾下,最後一支勢力。
趙佶在知道這些人的選擇後,在龍德宮長歎一聲,讓韋賢妃好生打扮柔福帝姬,打算在朱武元宵節與民同樂時,乘機賜給朱武。
朱武心知肚明,同樣也安排了幾個節目,給趙佶個好看。
很快,元宵佳節到來,東京城家家門前紮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
朱武和趙佶以及明國和宋國的大臣,在宣德樓共賞花燈,賜予萬民禦酒。一時其樂融融,似乎毫無芥蒂。
席間,趙佶見氣氛甚好,朱武對自己也貌似尊重,正想趁機把柔福帝姬賜給朱武,卻聽朱武忽然在席間道:
“聽說大前年燈會,有位真珠族姬被人拐賣,折磨了一年才被放迴。”
“今年元宵是孤主持,萬不可再出這樣的事情,讓宗室女蒙羞。”
“武鬆何在?率神衛軍巡察京城,凡是不法之人,皆可先行羈押!”
喝令武鬆率神衛軍道兵,在東京城巡視。
武鬆領命而出,席間人卻有些尷尬。真珠族姬的醜聞尋常人或許不知,宋國朝堂君臣,難道還不知道嗎?想到堂堂宗王之女,被人販子拐賣一年後才被放迴,宋國君臣就感到顏麵無光,羞於談及此事。
尤其是想要把柔福帝姬賜給朱武、借此拉近和朱武關係的趙佶,在聽到真珠族姬的事情後,一時也無顏談及此事,隻得悶悶喝酒,裝作沒有聽到。
朱武在命令武鬆外出後,又吩咐公孫勝帶法師營,防控火災出現。看著他在趙佶麵前發布命令、把這個元宵燈會辦得井井有條,趙佶卻悶頭飲酒一言不發、似乎和事情無關一樣,許多還存有幻想的宋國臣子,也看清了形勢:
“太上皇都這樣,我又堅持什麽呢?”
“現在不謀官職,以後就更難了!”
許多人心中都有了辭去宋國官職,在明國任職的念頭。趙宋皇室自己都不在意,他們這些臣子,為何還要堅持呢?一旦明國把各個地方接收,他們想謀取官位,就沒有這麽容易了。
甚至很多人還盯上吳用、聞煥章等明國重臣,打算走他們的門路,為自己謀個好職位。
有心把趙佶的顏麵徹底扒下來,讓東京城的人都知道現在做主的是誰。朱武和眾臣飲了一會兒酒後,又向他們說道:
“有酒無樂,實在無趣。”
“既然是與民同樂,孤王和諸位一起出去看看,東京繁華盛景!”
命人撤去宴席,讓普通官員自行遊樂,自己和趙佶以及明國、宋國的大臣一起,出宣德樓遊玩。
轉過禦街,兩行都是煙月牌,眾人來到中間,見一家外懸青布幕,裏掛斑竹簾,兩邊盡是碧紗窗,外掛兩麵牌,牌上各有五個字,寫道:
“歌舞神仙女,風流花月魁。”
朱武見此大奇,向眾人道:
“既然敢稱花魁,想來歌喉不錯。”
“就在此飲酒聽曲,與百姓一起同樂!”
邁步走入其間,吳用等明國大臣隨之入內。
趙佶目瞪口呆,萬萬沒想到朱武會來到這裏。旁邊的宋國大臣也大多聽說過他的風流韻事,知道這是趙佶的外室李師師所在。
眼看朱武和明國大臣已進入其中,這些人想了一會兒後,擁著趙佶進去。
此時,朱武已經和明國大臣落座,聽李師師在裏麵,低唱蘇東坡“大江東去”詞。
一曲歌罷,眾人盡皆讚歎。朱武請李師師對坐飲酒,李師師看到朱武身邊一人後,頓時呆立在地。
見她直盯盯地看著燕青,朱武好奇地道:
“這是我的兄弟燕青,姑娘也認識嗎?”
“他也精通樂藝,是個百伶百俐的人!”
李師師聞言垂淚,向朱武行了一禮,說道:
“他是浪子燕青,卻騙我是張閑?”
“害奴家尋了多日,都沒有找到你在哪裏!”
卻是燕青被朱武派到河北聯絡豪傑後,又曾在明國占據河北後前來東京做事。其間化名張閑,和李師師有了交情。
眼看兩人表情,目光中滿是情意。朱武哈哈大笑,當即向二人道:
“沒想到今日遇到這等事,就由孤王做主,賜婚你們二人。”
“燕青兄弟以後要好好對待她,不要負了情意。”
燕青臉色羞紅,和李師師一起謝恩。
眼看朱武三言兩語,就給燕青和李師師賜婚。一眾宋國大臣,俱是羞赧無語。李師師雖然沒有被趙佶納為嬪妃,但她和趙佶關係,在東京卻人盡皆知。朱武給燕青和她賜婚,不啻於把趙佶的嬪妃賞賜給他人。這些宋國大臣看到這件事,俱感臉上蒙羞。
然而趙佶此時,卻隻能臉上賠笑,裝作不認識李師師。甚至在朱武興盡迴宮,眾人即將分別時,命人把柔福帝姬帶來,“賜”給朱武為妃。
這件事情傳出,趙佶在東京臣民眼中,可謂顏麵無存。無論臣子百姓,都知道了東京的主人是誰。更無人關注趙佶在迴到龍德宮後,在元夜明亮的月亮下,流下的兩行清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