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山中,羅真人在周侗成功晉升的那一刻,便已同樣察覺。
感受到周侗身上澎湃的氣息,羅真人既為天地間多了一位道友而歡喜,又驚訝於周侗首次服用金丹,便能成功晉升:
“我在煉丹一道並不精通,要不然也不會花了一年多,才勉強煉成金丹。”
“周侗服用這樣的金丹都能晉升,不是我的丹藥有多神妙,更因為他的氣數旺盛,得到天地相助——”
“這是上天假借我之手,幫他成功晉升!”
迴想著周侗晉升時天地間的變化,羅真人認為他晉升成功的主要原因並非自己的丹藥,而是天地相助,幫他成功晉升。
這在羅真人看來,自然是周侗的氣數旺盛,做起事情之時,自然無往不利。
至於周侗氣數旺盛的原因,羅真人看了看朱武的方向,推測是因為朱武到來,增加了周侗氣數:
“明國已占據五路土地,麾下統禦的人口更勝前遼。憑這樣的實力,當然能供養起金丹真人。”
“再加上明王身邊需要金丹真人守衛,周侗又深受明王信任,所以會得到明王加持,氣數隨之大增。”
“隻是這樣一來,他就消耗了河北、山東的氣數,虛靖天師那裏,不會善罷甘休!”
清楚虛靖天師堅持讓宋國名義上擁有河北山東的用意,羅真人覺得朱武這次無意間用氣數幫助周侗晉升後,定會讓虛靖天師大為惱怒。說不定會和朱武,發生一些爭執。
所以,羅真人已考慮要不要去燕京一段時間,幫朱武頂住壓力:
“我雖沒有接受明王拜師,也沒有擔任國師、天師之位。”
“但是自從我支持明王立足燕京那一刻,氣數就已經和他綁在一起。”
“如今明王展露出一統天下之望,我不能一直待在深山,袖手旁觀此事!”
真正看到了朱武一統天下的希望,羅真人對於下山扶龍庭,自然有些熱心。如果他能在朱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作用,未來能分到的氣數,自然會多一些。說不定能再進一步,獲得成仙之機。
所以,羅真人在朱武邀請周侗下山前往燕京坐鎮時,以周侗境界未穩、自己要觀察金丹效果為名,一同前往燕京。朱武大喜之下,當今表態要大修天長觀,作為羅真人在燕京的落腳之地。
而且,出於對羅真人的看重,以及拉攏金丹真人的考慮,朱武加封羅真人和周侗為正二品真人,以修行中人的身份,擔任資政大臣。
至此,明國也有了兩位金丹真人支持,在麵對同級高手時,不至於無能為力。
甚至,朱武還考慮到這個世界的修行者實力強大,決定組建機構,應對這些高人:
“資政院現在隻有資政大臣,還是太單薄了,可以再設立各級資政,在地方設立各級諮議局。”
“資政院內部也可以設立專門委員會,安置賢達之人。”
“各地高僧、道士,都可以安置在宗教委員會。實力強大的武者,也可以安置在武士委員會。”
“用這些機構管理寺廟、道觀和江湖武者,規範修行中人。”
思索著對修行者的治理,朱武已考慮為羅真人和周侗安上宗教委員會和武士委員會主任的職務,發揮他們在道門、以及江湖武者中的影響力。
比較可惜的,就是五台山在河東代州境內,明國還沒有進入此地,無法邀請智真長老加入宗教委員會。這讓朱武用佛門牽製道門、增加道門危機感的想法,不得不延後一二。
帶領大軍護送兩位真人迴返,朱武在路上得知了種師中救援太原失敗、在戰場上陣亡的消息。這讓他不由一陣惋惜、為這位忠勇的老將之死而歎息。
同時,種師中的失敗,代表著西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都無法和金兵抗衡,宋軍對金兵的畏懼,由此再度加深。這對河東的戰局,必然產生影響,宋國在太原的失敗,幾乎已成定局。
不過這個時候,正在忙於爭權的東京君臣,是沒有多少精力關注河東的。他們更關心的是新皇帝和太上皇的爭端,兩者誰勝誰負:
“新皇帝複以詩賦取士,禁用王安石《字說》,罷王安石配享孔子廟庭,收攬舊黨人心。”
“如今宋國新舊黨爭再起,神宗以來的新舊黨爭,又要鬧一陣了!”
“相比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爭端,這才是影響宋國朝局的大事。”
“宋國上上下下,都被卷入其中。”
看著聞煥章傳迴的奏報,朱武深為歎息。新舊黨爭數十年,已經深入整個宋國,新皇帝為了扳倒以蔡京為首的新黨和道君太上皇帝爭權,不惜壓製新黨挑起新舊黨爭,讓整個宋國上下,陷入這場糾紛。
如今,宋國君臣的注意力集中在新舊黨爭,對太原的戰事,自然疏於關心。也難怪會連連兵敗,落得這個局麵。
甚至,虛靖天師等道門高人也因為和道君皇帝牽連太深,被宋國新皇帝追迴政和以來道官、處士、先生封贈奏補等敕書。對燕京發生的事,根本顧之不及。
不知自己因為宋國新皇帝的幫助免去一劫,朱武更感慨的是黨爭禍國,自己要嚴防結黨:
“黨同伐異,不問是非。”
“黨爭對國家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曆朝但凡有黨爭,都會轉入衰微。”
“漢朝黨錮之禍、唐朝牛李黨爭、宋朝新黨舊黨,莫不都是如此。”
“一定要嚴禁結黨,預防黨爭出現。”
尤其是想到明朝滅亡的東林黨和閹黨之爭,朱武更覺得黨爭是個大患,對此嚴加防範,保證政令統一。
“異論相攪可以在資政院,政務院要保證上下統一。”
“必須要明確相應責任,保證行政效率。”
記住這個教訓,朱武在繼續觀看情報,看到上麵提到高俅病卒,朱武進入鏡像空間查看後,這才驚覺高俅這個讓許多梁山泊好漢上山的大奸臣,如今已經離世:
“高俅老兒倒是好命,因為和童貫爭權失敗,提前從道君皇帝身邊脫離。”
“如今更是病逝、隻被追削官職,相比其他奸臣,已經能稱得上善終了。”
“將來破東京後,定要把此人開棺戮屍,對罪行重新定論!”
知道梁山泊好漢對高俅的憤恨,朱武將這個消息傳給林衝、史進等人,並且向他們傳達了以後修撰《宋史》時為高俅蓋棺定論的想法,把這些人對高俅的憤恨,轉移到宋國上麵。
林衝、史進等人得知後,果然心中大恨,把一腔沒能親手扼殺仇人的憤恨,轉移給了宋國。紛紛要求朱武出兵南下,攻占宋國都城。
甚至朝中的文官,在朱武占據河北山東大肆提升官位後,同樣對攻占東京極為熱心,勸說朱武出征。
明國上上下下,都對滅亡宋國,變得極感興趣。
知道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麽,朱武沒有被衝昏了頭腦,以錢糧不足為由,拒絕此時出征。同時,他還借著這個勢頭,把建立合作社和錢莊、糧行的事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督促各地官員,完善地方建設。
在這樣的紛紛擾擾中,明國在夏收後,暫緩了糧食緊缺。有望在秋收後,解決錢糧問題。
朱武在考慮金兵第二次南下的時間後,同樣也要求各地收集錢糧,為秋收後發動戰事,做好充分準備。
就這樣,到了八九月份,明國君臣接連收到了幾個好消息。首先是合作社和錢莊、糧行在河北山東順利推行,為接下來的戰事準備了充足的錢糧。其次就是在朱武的努力下,扈三娘終於懷上了身孕,讓擔心明國繼承人的臣子,徹底放下了心。
在這接連的喜訊下,明國上上下下,都是摩拳擦掌,準備勸朱武出兵東京,取代宋國稱帝。
不過,也就是在這時,宋國在太原陷落後,派使者護送儀福帝姬完婚,並請求明國出兵河東,遲滯金兵南侵。
這個消息,讓明國的朝堂產生了爭論,在西進和南下之間,許多人議論紛紛。
作為堅定的南下派,耶律大石在取代吳用主持參謀部後,一直在為南下的事情做準備。認為對宋國的請求不用理會,要趕在金兵南下洛陽前,攻占東京等地。
宋江等人則認為應答應宋國請求,在河東遲滯金兵,阻礙金兵南侵:
“宋國送來帝姬和殿下和親,已展現出誠意。殿下若置之不理,定失宋人之心。”
“更何況太原淪陷之後,河東定然不保。河北緊鄰河東,也會受到侵擾。”
“莫不如主動出擊,把金兵遲滯在河東。以河東為戰場,和金兵繼續周旋。”
耶律大石則不以為然,向朱武道:
“太原淪陷之後,河東必然不保。此時出兵河東,已經於事無補。”
“此時應南下東京,趕在金兵攻占洛陽前,占據東京等地。”
“不可抱薪救火,為宋國火中取栗。”
對宋國仍有一些敬畏,宋江聽到耶律大石把攻占東京說得輕而易舉,不由大是皺眉。眼看朝堂上許多人和耶律大石一樣對攻占東京躍躍欲試,宋江急忙說道:
“殿下以民族大義起兵,以驅逐胡虜的名義,收攬中原人心。”
“如果在金兵南下時不出兵救援宋國,反而還趁火打劫攻占東京,一定會引發宋人不滿,甚至招來抵抗。”
“這樣攻占東京,不過是獲得一座城池,卻有更多的人,在南方拒不歸順。”
“以小利而失大義,實非智者所為!”
朱武聞言讚歎,心中很受觸動。宋江在言語中雖然不乏對宋國的敬畏,但他所說的大義人心,卻讓人不得不考慮。
自從在燕京建立政權後,替天行道的口號就被朱武所放棄,他如今正在高舉的,是驅逐胡虜的大旗。
如果在這時和金國沆瀣一氣南侵,即使能占據東京,對朱武的名聲也是一大損害,對將來接收宋國,可謂頗為不利。
所以,朱武此時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南下,在沒有得到宋國邀請前,南下東京滅宋。
“更何況,我還曾經以道心立誓兩年內不出河北山東,不能在這時候,違背自身誓言。”
“金國也不可能看著明軍南下,趕在他們前麵,攻占東京等地。”
對金國的消息更了解,朱武知道金兵在攻占太原後,金國已決定從雲中、河東侵擾明國,讓明軍無力南下,和他們爭奪戰果。
在不確定這一戰的結果前,朱武不願意節外生枝,和宋國同時開戰。
所以,朱武在接到宋國的請求後,心中已傾向於出兵河東,讓明軍主動出擊,在這裏和金兵作戰。
此時在聽到耶律大石和宋江的爭論後,朱武明麵上不偏不倚,其實卻已經傾向宋江,決定以宋江的理由,出兵河東等地:
“驅逐胡虜的口號是我提出,我又怎麽能在這時違背大義呢?”
“煩請宋參政去和宋國使者商談,讓宋國多出錢糧,供應河東開支。”
“耶律樞密要準備好策略,以金兵從太行山到山海關全麵進攻為題,做出相應預案!”
宋江聞言大喜,耶律大石大驚,因為他萬萬沒有想到,金國在南侵宋國時,對明國全麵進攻。
然而,考慮到宋國和明國早已結盟,上次金兵南下時也同樣對宋國和明國一同出兵,耶律大石不得不承認自己太看重明國實力的變化,沒料到在金國眼裏,宋國和明國的實力加起來,仍舊和以前相同。
這樣一個情況下,金國自然不認為同時侵略明國有什麽不對,反而還可能在宋國孱弱的情況下,增加對明國的兵力。
如今,明國更需要的是防備金國侵略,而不是在看到盟友宋國勢弱後,趁火打劫南下。
想明白了這點,耶律大石對朱武的決定自然毫無意義,甚至還忙不迭地調配兵力物資,加強與金國相鄰的地方守禦。
宋國使者在得到明國的答複後,同樣答應為明國出兵河東供應錢糧,還命令在河東的宋軍,配合明軍作戰。
兩國的關係再次變得親密無間,朱武在宋國的聲望也再進一步,被視為抗金砥柱。
宋國和明國兩國,也迎來了經過休養後、金國更猛烈的南侵。三個國家的命運,發生很大轉變。
感受到周侗身上澎湃的氣息,羅真人既為天地間多了一位道友而歡喜,又驚訝於周侗首次服用金丹,便能成功晉升:
“我在煉丹一道並不精通,要不然也不會花了一年多,才勉強煉成金丹。”
“周侗服用這樣的金丹都能晉升,不是我的丹藥有多神妙,更因為他的氣數旺盛,得到天地相助——”
“這是上天假借我之手,幫他成功晉升!”
迴想著周侗晉升時天地間的變化,羅真人認為他晉升成功的主要原因並非自己的丹藥,而是天地相助,幫他成功晉升。
這在羅真人看來,自然是周侗的氣數旺盛,做起事情之時,自然無往不利。
至於周侗氣數旺盛的原因,羅真人看了看朱武的方向,推測是因為朱武到來,增加了周侗氣數:
“明國已占據五路土地,麾下統禦的人口更勝前遼。憑這樣的實力,當然能供養起金丹真人。”
“再加上明王身邊需要金丹真人守衛,周侗又深受明王信任,所以會得到明王加持,氣數隨之大增。”
“隻是這樣一來,他就消耗了河北、山東的氣數,虛靖天師那裏,不會善罷甘休!”
清楚虛靖天師堅持讓宋國名義上擁有河北山東的用意,羅真人覺得朱武這次無意間用氣數幫助周侗晉升後,定會讓虛靖天師大為惱怒。說不定會和朱武,發生一些爭執。
所以,羅真人已考慮要不要去燕京一段時間,幫朱武頂住壓力:
“我雖沒有接受明王拜師,也沒有擔任國師、天師之位。”
“但是自從我支持明王立足燕京那一刻,氣數就已經和他綁在一起。”
“如今明王展露出一統天下之望,我不能一直待在深山,袖手旁觀此事!”
真正看到了朱武一統天下的希望,羅真人對於下山扶龍庭,自然有些熱心。如果他能在朱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作用,未來能分到的氣數,自然會多一些。說不定能再進一步,獲得成仙之機。
所以,羅真人在朱武邀請周侗下山前往燕京坐鎮時,以周侗境界未穩、自己要觀察金丹效果為名,一同前往燕京。朱武大喜之下,當今表態要大修天長觀,作為羅真人在燕京的落腳之地。
而且,出於對羅真人的看重,以及拉攏金丹真人的考慮,朱武加封羅真人和周侗為正二品真人,以修行中人的身份,擔任資政大臣。
至此,明國也有了兩位金丹真人支持,在麵對同級高手時,不至於無能為力。
甚至,朱武還考慮到這個世界的修行者實力強大,決定組建機構,應對這些高人:
“資政院現在隻有資政大臣,還是太單薄了,可以再設立各級資政,在地方設立各級諮議局。”
“資政院內部也可以設立專門委員會,安置賢達之人。”
“各地高僧、道士,都可以安置在宗教委員會。實力強大的武者,也可以安置在武士委員會。”
“用這些機構管理寺廟、道觀和江湖武者,規範修行中人。”
思索著對修行者的治理,朱武已考慮為羅真人和周侗安上宗教委員會和武士委員會主任的職務,發揮他們在道門、以及江湖武者中的影響力。
比較可惜的,就是五台山在河東代州境內,明國還沒有進入此地,無法邀請智真長老加入宗教委員會。這讓朱武用佛門牽製道門、增加道門危機感的想法,不得不延後一二。
帶領大軍護送兩位真人迴返,朱武在路上得知了種師中救援太原失敗、在戰場上陣亡的消息。這讓他不由一陣惋惜、為這位忠勇的老將之死而歎息。
同時,種師中的失敗,代表著西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都無法和金兵抗衡,宋軍對金兵的畏懼,由此再度加深。這對河東的戰局,必然產生影響,宋國在太原的失敗,幾乎已成定局。
不過這個時候,正在忙於爭權的東京君臣,是沒有多少精力關注河東的。他們更關心的是新皇帝和太上皇的爭端,兩者誰勝誰負:
“新皇帝複以詩賦取士,禁用王安石《字說》,罷王安石配享孔子廟庭,收攬舊黨人心。”
“如今宋國新舊黨爭再起,神宗以來的新舊黨爭,又要鬧一陣了!”
“相比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爭端,這才是影響宋國朝局的大事。”
“宋國上上下下,都被卷入其中。”
看著聞煥章傳迴的奏報,朱武深為歎息。新舊黨爭數十年,已經深入整個宋國,新皇帝為了扳倒以蔡京為首的新黨和道君太上皇帝爭權,不惜壓製新黨挑起新舊黨爭,讓整個宋國上下,陷入這場糾紛。
如今,宋國君臣的注意力集中在新舊黨爭,對太原的戰事,自然疏於關心。也難怪會連連兵敗,落得這個局麵。
甚至,虛靖天師等道門高人也因為和道君皇帝牽連太深,被宋國新皇帝追迴政和以來道官、處士、先生封贈奏補等敕書。對燕京發生的事,根本顧之不及。
不知自己因為宋國新皇帝的幫助免去一劫,朱武更感慨的是黨爭禍國,自己要嚴防結黨:
“黨同伐異,不問是非。”
“黨爭對國家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曆朝但凡有黨爭,都會轉入衰微。”
“漢朝黨錮之禍、唐朝牛李黨爭、宋朝新黨舊黨,莫不都是如此。”
“一定要嚴禁結黨,預防黨爭出現。”
尤其是想到明朝滅亡的東林黨和閹黨之爭,朱武更覺得黨爭是個大患,對此嚴加防範,保證政令統一。
“異論相攪可以在資政院,政務院要保證上下統一。”
“必須要明確相應責任,保證行政效率。”
記住這個教訓,朱武在繼續觀看情報,看到上麵提到高俅病卒,朱武進入鏡像空間查看後,這才驚覺高俅這個讓許多梁山泊好漢上山的大奸臣,如今已經離世:
“高俅老兒倒是好命,因為和童貫爭權失敗,提前從道君皇帝身邊脫離。”
“如今更是病逝、隻被追削官職,相比其他奸臣,已經能稱得上善終了。”
“將來破東京後,定要把此人開棺戮屍,對罪行重新定論!”
知道梁山泊好漢對高俅的憤恨,朱武將這個消息傳給林衝、史進等人,並且向他們傳達了以後修撰《宋史》時為高俅蓋棺定論的想法,把這些人對高俅的憤恨,轉移到宋國上麵。
林衝、史進等人得知後,果然心中大恨,把一腔沒能親手扼殺仇人的憤恨,轉移給了宋國。紛紛要求朱武出兵南下,攻占宋國都城。
甚至朝中的文官,在朱武占據河北山東大肆提升官位後,同樣對攻占東京極為熱心,勸說朱武出征。
明國上上下下,都對滅亡宋國,變得極感興趣。
知道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麽,朱武沒有被衝昏了頭腦,以錢糧不足為由,拒絕此時出征。同時,他還借著這個勢頭,把建立合作社和錢莊、糧行的事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督促各地官員,完善地方建設。
在這樣的紛紛擾擾中,明國在夏收後,暫緩了糧食緊缺。有望在秋收後,解決錢糧問題。
朱武在考慮金兵第二次南下的時間後,同樣也要求各地收集錢糧,為秋收後發動戰事,做好充分準備。
就這樣,到了八九月份,明國君臣接連收到了幾個好消息。首先是合作社和錢莊、糧行在河北山東順利推行,為接下來的戰事準備了充足的錢糧。其次就是在朱武的努力下,扈三娘終於懷上了身孕,讓擔心明國繼承人的臣子,徹底放下了心。
在這接連的喜訊下,明國上上下下,都是摩拳擦掌,準備勸朱武出兵東京,取代宋國稱帝。
不過,也就是在這時,宋國在太原陷落後,派使者護送儀福帝姬完婚,並請求明國出兵河東,遲滯金兵南侵。
這個消息,讓明國的朝堂產生了爭論,在西進和南下之間,許多人議論紛紛。
作為堅定的南下派,耶律大石在取代吳用主持參謀部後,一直在為南下的事情做準備。認為對宋國的請求不用理會,要趕在金兵南下洛陽前,攻占東京等地。
宋江等人則認為應答應宋國請求,在河東遲滯金兵,阻礙金兵南侵:
“宋國送來帝姬和殿下和親,已展現出誠意。殿下若置之不理,定失宋人之心。”
“更何況太原淪陷之後,河東定然不保。河北緊鄰河東,也會受到侵擾。”
“莫不如主動出擊,把金兵遲滯在河東。以河東為戰場,和金兵繼續周旋。”
耶律大石則不以為然,向朱武道:
“太原淪陷之後,河東必然不保。此時出兵河東,已經於事無補。”
“此時應南下東京,趕在金兵攻占洛陽前,占據東京等地。”
“不可抱薪救火,為宋國火中取栗。”
對宋國仍有一些敬畏,宋江聽到耶律大石把攻占東京說得輕而易舉,不由大是皺眉。眼看朝堂上許多人和耶律大石一樣對攻占東京躍躍欲試,宋江急忙說道:
“殿下以民族大義起兵,以驅逐胡虜的名義,收攬中原人心。”
“如果在金兵南下時不出兵救援宋國,反而還趁火打劫攻占東京,一定會引發宋人不滿,甚至招來抵抗。”
“這樣攻占東京,不過是獲得一座城池,卻有更多的人,在南方拒不歸順。”
“以小利而失大義,實非智者所為!”
朱武聞言讚歎,心中很受觸動。宋江在言語中雖然不乏對宋國的敬畏,但他所說的大義人心,卻讓人不得不考慮。
自從在燕京建立政權後,替天行道的口號就被朱武所放棄,他如今正在高舉的,是驅逐胡虜的大旗。
如果在這時和金國沆瀣一氣南侵,即使能占據東京,對朱武的名聲也是一大損害,對將來接收宋國,可謂頗為不利。
所以,朱武此時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南下,在沒有得到宋國邀請前,南下東京滅宋。
“更何況,我還曾經以道心立誓兩年內不出河北山東,不能在這時候,違背自身誓言。”
“金國也不可能看著明軍南下,趕在他們前麵,攻占東京等地。”
對金國的消息更了解,朱武知道金兵在攻占太原後,金國已決定從雲中、河東侵擾明國,讓明軍無力南下,和他們爭奪戰果。
在不確定這一戰的結果前,朱武不願意節外生枝,和宋國同時開戰。
所以,朱武在接到宋國的請求後,心中已傾向於出兵河東,讓明軍主動出擊,在這裏和金兵作戰。
此時在聽到耶律大石和宋江的爭論後,朱武明麵上不偏不倚,其實卻已經傾向宋江,決定以宋江的理由,出兵河東等地:
“驅逐胡虜的口號是我提出,我又怎麽能在這時違背大義呢?”
“煩請宋參政去和宋國使者商談,讓宋國多出錢糧,供應河東開支。”
“耶律樞密要準備好策略,以金兵從太行山到山海關全麵進攻為題,做出相應預案!”
宋江聞言大喜,耶律大石大驚,因為他萬萬沒有想到,金國在南侵宋國時,對明國全麵進攻。
然而,考慮到宋國和明國早已結盟,上次金兵南下時也同樣對宋國和明國一同出兵,耶律大石不得不承認自己太看重明國實力的變化,沒料到在金國眼裏,宋國和明國的實力加起來,仍舊和以前相同。
這樣一個情況下,金國自然不認為同時侵略明國有什麽不對,反而還可能在宋國孱弱的情況下,增加對明國的兵力。
如今,明國更需要的是防備金國侵略,而不是在看到盟友宋國勢弱後,趁火打劫南下。
想明白了這點,耶律大石對朱武的決定自然毫無意義,甚至還忙不迭地調配兵力物資,加強與金國相鄰的地方守禦。
宋國使者在得到明國的答複後,同樣答應為明國出兵河東供應錢糧,還命令在河東的宋軍,配合明軍作戰。
兩國的關係再次變得親密無間,朱武在宋國的聲望也再進一步,被視為抗金砥柱。
宋國和明國兩國,也迎來了經過休養後、金國更猛烈的南侵。三個國家的命運,發生很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