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簡單的考試,也能選拔人才。”
“這次的試題雖然簡單,有本事的人才,卻仍脫穎而出。”
“像是來自宋國的聞煥章,不但參加了四科,而且都能上榜。這樣的人放眼整個天下,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定要重視此人,把他留在燕京!”
看著考試結果,朱武在四個榜單上都看到了聞煥章的名字,滿意地向耶律大石等人道。
有聞煥章這樣四科皆過的人才在,即使這次的試題簡單得讓人嘲笑,選拔出的人才,也不會被人認為一無是處了。
尤其是聞煥章出身宋國,卻遠來燕京參加考試。這件事傳迴宋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讀書人對朱武感到好奇,對於效忠朱武,也不會那麽排斥。
可以說,無論聞煥章的目的如何,他參加考試這一點,都讓朱武在宋國讀書人心中的影響力,得到很大提升。
朱武也打算將聞煥章立為榜樣,吸引更多的讀書人。
“這樣說來,聞煥章的第一名,是不是可以定了?”
“要不要調整他的名次,列為四科第一?”
沒有對聞煥章的宋國人身份感到不滿,耶律大石同樣有抬高聞煥章宣揚這次考試的想法,打算將聞煥章列為四科第一,宣揚這次考試。
朱武聽聞此言,皺眉思索了一會兒,卻是搖了搖頭,說道:
“四科都是第一,顯得太不真實。”
“把他都列到榜上,按原有名次即可!”
說著,朱武又向耶律大石道:
“除了聞煥章之外,還有誰名列四科,或者三科、兩科?”
耶律大石說道:
“名列四科的學子,隻有聞煥章一人。”
“名列三科者,有七個人之多。”
“名列兩科者,足有六十三人。”
“其餘諸位學子,都隻名列一科。”
微微點了點頭,朱武滿意地道:
“每科錄取百人,去除名列多榜者,實際有三百二十人上榜。”
“以三千人的考生來算,錄取率超過十分之一了。”
“這樣一個錄取率,參加考試的學子,應該不會有不滿。”
“一定要注意考生動向,不要讓他們鬧出風波!”
耶律大石聞言應命,又向朱武問道:
“複試按科排名,麵試要如何排?”
“還有通過麵試的,要不要稱為進士?”
對此早有打算,朱武向耶律大石道:
“我們還沒有正式造反,就不要把上榜學子稱為進士了。”
“這次通過文試的,就稱之為文士。通過武試的,就稱之為武試。”
“文士和武士的等級在男爵之下,地位同正七品官員,並允許他們攜帶刀劍在各地自由活動,擁有五頃類同男爵爵田的土地。”
說著文士和武士的待遇,朱武又向耶律大石說出如何定下名次,讓他心裏有底:
“這次考試結果,我打算同前遼一樣,分為甲乙丙三個科第。”
“通過三科和四科的學子,直接進入甲科。甲科分一甲和二甲,名列四科稱一甲,名列三科稱二甲,俱賜文士及第。”
“通過兩科的學子為乙科,賜文士出身。”
“通過一科的學子為丙科,賜同文士出身。”
“各科間的名次,由麵試表現決定,如果表現優秀,可以酌情提升為更上一等!”
耶律大石聞言,頓時讚歎不已。以複試成績確定甲乙丙三科文士,更容易讓參加複試的學子心服,而且在麵試時卻低名字和提升科第的做法,也能讓麵試不完全成為過場。讓那些與試學子知道,他們的科第和名次,由麵試表現確定。
“這樣說來,即使隻有聞煥章名列四科,他也不一定是第一名。”
“其他名列三科的學子,同樣有可能成為狀元!”
閃過這個念頭,耶律大石更明白了朱武為何沒強行提升聞煥章的名次。顯然是防止聞煥章名次過高,確定狀元歸屬:
“沒有懸念的考試,一定會很無趣。”
“將軍這樣分等,也是煞費苦心。”
自以為明白了朱武心思,耶律大石卻不知朱武顧慮的,並非隻有這一層。
知道聞煥章想要在麵試時勸諫自己,朱武自然不能在這件事發生前確定狀元歸屬。免得聞煥章的諫言不合時宜,卻仍舊隻能夠定他為狀元。
所以,朱武決定看聞煥章在麵試時的表現,確定狀元歸屬。
囑咐耶律大石把時務、明經、明法、明算四科榜單張貼出去,朱武又喚來朱貴等人,讓他們在燕山時報上發布榜單,公布甲乙丙三科、以及麵試作用。
出於刺激銷量的考慮,朱武還讓朱貴等人將甲乙兩科學子列了出來,並且以探討的語氣,談論狀元歸屬。
這期報紙一出,果然起到了效果。不但參加考試的學子人手一份,許多對狀元歸屬好奇的市民,同樣慷慨解囊。讓這期數次加印的報紙,銷量突破了一萬份。燕京城中內外,都在談論此事。
沒想到自己能名列四科,更沒有想到自己最有可能成為狀元,聞煥章的心中,一時猶如亂麻。
他知道,在隻有自己名列四科的情況下,隻要自己在麵試時不出差錯,自己就最有可能成為狀元,在眾星捧月之中,享受這個殊榮。
但是如果自己在麵試時強行勸諫,把朱武等人得罪了,自己這到手的狀元,就可能不翼而飛,隻能名列一甲,屈居狀元之後。
所以說,此時他準備的諫言,不僅關乎著這一行的目的成敗,還關係到自己以後,在燕京的前程:
“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方是好男兒。”
“難道我要把這樣的機會,拱手讓給他人?”
狀元名利的誘惑、自身前途的榮辱,還有對大宋朝廷的忠、對朋友宿太尉的義,在聞煥章心中交織。讓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何選擇?
矗立庭中、沉思一夜,聞煥章最終決定,放下自身的榮辱得失,把這件事,當做自己對大宋朝廷的最後盡忠,完成向好友宿元景的承諾:
“就當是用前程,祭奠心中忠義吧!”
“無論結果如何,我都不會後悔!”
下了這個決心,聞煥章更仔細地調整諫言,期望盡可能讓朱武等人接受,達到兩全其美。
一直在關注他的朱武,在鏡像空間中看到聞煥章的決定後,感歎他忠義的同時,對他更是欣賞:
“這樣的忠義之人,效忠我多好啊!”
“就給他個機會,讓他盡忠盡義!”
沒阻止聞煥章的行為,也沒有在麵試前親自去招攬他。朱武決定給聞煥章個機會,讓他在眾人麵前,完成自身忠義。
放下這件事情,朱武在三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往年泰嶽爭鋒舉辦時,舉行武試麵試,定方傑為武狀元,授眾人武士身份。
獲得武狀元的方傑,率領眾武士在燕京跨馬遊街,讓眾人一陣羨慕,更期待接下來的文試。
沒讓眾人等多久,朱武在三月三十日,舉行文試麵試。聞煥章等通過複試的學子,在前遼宮殿之中,接受朱武召見。
一番禮儀之後,眾人按榜就座,朱武在上麵道:
“各位都是英傑,是三千考生的優勝者。”
“整個燕京一帶,都沒有多少勝過你們的人。”
“所以,我想請各位以燕京為題,說說在宋金的夾縫中,燕京如何自立?”
讓眾人各自作答,書寫一篇策論。
本就想站在朱武的立場上勸諫他,聞煥章對於此題,可謂早有準備。在不需要偏題進諫的情況下,聞煥章一揮而就,將自己構思多時的時務策,洋洋灑灑寫出。而且在沒有被允許的情況下,請求提前交卷。
對聞煥章極為看重,而且想推動他成為狀元。耶律大石見聞煥章提前交卷,就想勸阻於他。這時,朱武在座上道:
“閑來無事,我們就去偏殿,看看他的高見。”
讓呂方、郭盛等人留下監考,自己和耶律大石、王倫、吳用、公孫勝、柴進等人,在偏殿觀看試卷。
將聞煥章的時務策看了一番,朱武見他寫得越發嚴謹,心中暗暗讚歎。看完以後,朱武又讓耶律大石和王倫、吳用等人觀看。這幾人看到之後,對聞煥章的看法,可謂褒貶不一。
眼看要起爭論,朱武向眾人道:
“聞煥章就在此間,咱們就把他召來,問他為何這樣寫?”
“看看這個準狀元,會有什麽高論!”
讓焦挺把聞煥章召來,當麵詢問此人。
沒料到朱武在考場上親自召見他,聞煥章欣喜之下,顧不得其他考生的眼光,跟隨焦挺到偏殿中,麵見朱武等人。
眼看這些重臣拿著自己試卷觀看,甚至還因此召見自己,聞煥章心中稍稍有些得意,又收拾了心情,向眾人道:
“末學後進,參見神機將軍。”
“不知將軍召我,是有什麽事情?”
有些玩味地看著聞煥章,朱武向他說道:
“到底為何召你,難道你不知嗎?”
“說說你為何在試卷上說,燕京應順服大宋、依靠大宋。”
“若是不能說服我和諸位大臣,第一科狀元的殊榮,可就與你無緣了!”
沒表明自己的態度,朱武讓聞煥章和其他大臣辯論,自己再做決斷。
見朱武沒有第一時間嗬斥,聞煥章心中一喜,轉向耶律大石和王倫、吳用等人,率先發問道:
“諸位可知正統嗎?”
“當今這個天下,正統是在哪裏?”
眾人聞言一滯,知道聞煥章是有備而來,耶律大石說道:
“正統所在,當然是宋遼兩國。”
“宋國和遼國宛如南北朝,將軍滅遼之後,已取得遼國正統!”
嗬嗬笑了一聲,聞煥章道:
“如果將軍的正統是取自遼國,自然要和取代遼國的金國為敵。”
“金國屢戰屢勝、兵強馬壯,實力遠勝將軍。”
“有這樣的大敵在側,將軍為何不效忠大宋、依靠大宋實力,和金國爭奪正統呢?”
“如果想取得遼國正統,隻有依靠宋國、消滅金國這一條路。”
向眾人闡述自己的想法,聞煥章見耶律大石等人,俱是若有所思。心中更是振奮,知道這些人是能夠被道理所說服。
同時,他也更佩服朱武麾下的這些人,知道這些人是人傑,仍在不斷進步。
正在振奮之間,聞煥章忽然見柴進道:
“不取遼國正統,取宋國正統如何?”
“宋國的正統來自我家,隻要我代表柴家出麵否認,將軍自然能率兵伐宋,爭奪正統大義!”
對此連連搖頭,聞煥章道:
“趙家天下雖然取自柴家,但是統治天下這麽長時間以來,早已穩固地位。”
“以柴家名義起兵,除了勉強算是師出有名外,並無其它作用。”
“將軍仍需要依靠軍力,參與正統爭奪。”
“這樣將軍在燕京,又有什麽作用呢?還不如返迴梁山泊,離東京更近一點。”
將柴進說得啞口無言,聞煥章繼續說道:
“何況,將軍曾接受朝廷招安,冒然起兵反宋,在天下人看來就是叛臣。”
“即使有柴家幫助正名,又有多大作用呢?”
駁斥了柴進想法,聞煥章認為此時和大宋爭正統,絕不可能實現。
此時吳用起身,向眾人道:
“主公自梁山泊起兵,行的就是大義!”
“梁山泊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為宗旨,何須所謂正統,為所作所為張目。”
“隻需要舉出替天行道的大旗,自然有了大義!”
還以為吳用有什麽高論,聞煥章聞言搖頭,向眾人道:
“替天行道的大義,在梁山泊固然不錯,但是在將軍占據燕京後,這個口號和宗旨,已經不合時宜。”
“如今整個燕京都在將軍治下,將軍難道要替天行道、在這裏劫富濟貧嗎?”
眾人聞言默然,就連朱武也開始思索。先前在統一思想時,他就覺得替天行道的口號,已經不合時宜,隻是沒想到更加響亮的口號替代它,才不得已將這個口號放下,著重以“保境安民”四個字,宣揚割據理念。
如今,在聞煥章再次指出後,朱武知道確立新的口號已經刻不容緩,自己需要一個大義,凝聚各方人心。
“這次的試題雖然簡單,有本事的人才,卻仍脫穎而出。”
“像是來自宋國的聞煥章,不但參加了四科,而且都能上榜。這樣的人放眼整個天下,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定要重視此人,把他留在燕京!”
看著考試結果,朱武在四個榜單上都看到了聞煥章的名字,滿意地向耶律大石等人道。
有聞煥章這樣四科皆過的人才在,即使這次的試題簡單得讓人嘲笑,選拔出的人才,也不會被人認為一無是處了。
尤其是聞煥章出身宋國,卻遠來燕京參加考試。這件事傳迴宋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讀書人對朱武感到好奇,對於效忠朱武,也不會那麽排斥。
可以說,無論聞煥章的目的如何,他參加考試這一點,都讓朱武在宋國讀書人心中的影響力,得到很大提升。
朱武也打算將聞煥章立為榜樣,吸引更多的讀書人。
“這樣說來,聞煥章的第一名,是不是可以定了?”
“要不要調整他的名次,列為四科第一?”
沒有對聞煥章的宋國人身份感到不滿,耶律大石同樣有抬高聞煥章宣揚這次考試的想法,打算將聞煥章列為四科第一,宣揚這次考試。
朱武聽聞此言,皺眉思索了一會兒,卻是搖了搖頭,說道:
“四科都是第一,顯得太不真實。”
“把他都列到榜上,按原有名次即可!”
說著,朱武又向耶律大石道:
“除了聞煥章之外,還有誰名列四科,或者三科、兩科?”
耶律大石說道:
“名列四科的學子,隻有聞煥章一人。”
“名列三科者,有七個人之多。”
“名列兩科者,足有六十三人。”
“其餘諸位學子,都隻名列一科。”
微微點了點頭,朱武滿意地道:
“每科錄取百人,去除名列多榜者,實際有三百二十人上榜。”
“以三千人的考生來算,錄取率超過十分之一了。”
“這樣一個錄取率,參加考試的學子,應該不會有不滿。”
“一定要注意考生動向,不要讓他們鬧出風波!”
耶律大石聞言應命,又向朱武問道:
“複試按科排名,麵試要如何排?”
“還有通過麵試的,要不要稱為進士?”
對此早有打算,朱武向耶律大石道:
“我們還沒有正式造反,就不要把上榜學子稱為進士了。”
“這次通過文試的,就稱之為文士。通過武試的,就稱之為武試。”
“文士和武士的等級在男爵之下,地位同正七品官員,並允許他們攜帶刀劍在各地自由活動,擁有五頃類同男爵爵田的土地。”
說著文士和武士的待遇,朱武又向耶律大石說出如何定下名次,讓他心裏有底:
“這次考試結果,我打算同前遼一樣,分為甲乙丙三個科第。”
“通過三科和四科的學子,直接進入甲科。甲科分一甲和二甲,名列四科稱一甲,名列三科稱二甲,俱賜文士及第。”
“通過兩科的學子為乙科,賜文士出身。”
“通過一科的學子為丙科,賜同文士出身。”
“各科間的名次,由麵試表現決定,如果表現優秀,可以酌情提升為更上一等!”
耶律大石聞言,頓時讚歎不已。以複試成績確定甲乙丙三科文士,更容易讓參加複試的學子心服,而且在麵試時卻低名字和提升科第的做法,也能讓麵試不完全成為過場。讓那些與試學子知道,他們的科第和名次,由麵試表現確定。
“這樣說來,即使隻有聞煥章名列四科,他也不一定是第一名。”
“其他名列三科的學子,同樣有可能成為狀元!”
閃過這個念頭,耶律大石更明白了朱武為何沒強行提升聞煥章的名次。顯然是防止聞煥章名次過高,確定狀元歸屬:
“沒有懸念的考試,一定會很無趣。”
“將軍這樣分等,也是煞費苦心。”
自以為明白了朱武心思,耶律大石卻不知朱武顧慮的,並非隻有這一層。
知道聞煥章想要在麵試時勸諫自己,朱武自然不能在這件事發生前確定狀元歸屬。免得聞煥章的諫言不合時宜,卻仍舊隻能夠定他為狀元。
所以,朱武決定看聞煥章在麵試時的表現,確定狀元歸屬。
囑咐耶律大石把時務、明經、明法、明算四科榜單張貼出去,朱武又喚來朱貴等人,讓他們在燕山時報上發布榜單,公布甲乙丙三科、以及麵試作用。
出於刺激銷量的考慮,朱武還讓朱貴等人將甲乙兩科學子列了出來,並且以探討的語氣,談論狀元歸屬。
這期報紙一出,果然起到了效果。不但參加考試的學子人手一份,許多對狀元歸屬好奇的市民,同樣慷慨解囊。讓這期數次加印的報紙,銷量突破了一萬份。燕京城中內外,都在談論此事。
沒想到自己能名列四科,更沒有想到自己最有可能成為狀元,聞煥章的心中,一時猶如亂麻。
他知道,在隻有自己名列四科的情況下,隻要自己在麵試時不出差錯,自己就最有可能成為狀元,在眾星捧月之中,享受這個殊榮。
但是如果自己在麵試時強行勸諫,把朱武等人得罪了,自己這到手的狀元,就可能不翼而飛,隻能名列一甲,屈居狀元之後。
所以說,此時他準備的諫言,不僅關乎著這一行的目的成敗,還關係到自己以後,在燕京的前程:
“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方是好男兒。”
“難道我要把這樣的機會,拱手讓給他人?”
狀元名利的誘惑、自身前途的榮辱,還有對大宋朝廷的忠、對朋友宿太尉的義,在聞煥章心中交織。讓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何選擇?
矗立庭中、沉思一夜,聞煥章最終決定,放下自身的榮辱得失,把這件事,當做自己對大宋朝廷的最後盡忠,完成向好友宿元景的承諾:
“就當是用前程,祭奠心中忠義吧!”
“無論結果如何,我都不會後悔!”
下了這個決心,聞煥章更仔細地調整諫言,期望盡可能讓朱武等人接受,達到兩全其美。
一直在關注他的朱武,在鏡像空間中看到聞煥章的決定後,感歎他忠義的同時,對他更是欣賞:
“這樣的忠義之人,效忠我多好啊!”
“就給他個機會,讓他盡忠盡義!”
沒阻止聞煥章的行為,也沒有在麵試前親自去招攬他。朱武決定給聞煥章個機會,讓他在眾人麵前,完成自身忠義。
放下這件事情,朱武在三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往年泰嶽爭鋒舉辦時,舉行武試麵試,定方傑為武狀元,授眾人武士身份。
獲得武狀元的方傑,率領眾武士在燕京跨馬遊街,讓眾人一陣羨慕,更期待接下來的文試。
沒讓眾人等多久,朱武在三月三十日,舉行文試麵試。聞煥章等通過複試的學子,在前遼宮殿之中,接受朱武召見。
一番禮儀之後,眾人按榜就座,朱武在上麵道:
“各位都是英傑,是三千考生的優勝者。”
“整個燕京一帶,都沒有多少勝過你們的人。”
“所以,我想請各位以燕京為題,說說在宋金的夾縫中,燕京如何自立?”
讓眾人各自作答,書寫一篇策論。
本就想站在朱武的立場上勸諫他,聞煥章對於此題,可謂早有準備。在不需要偏題進諫的情況下,聞煥章一揮而就,將自己構思多時的時務策,洋洋灑灑寫出。而且在沒有被允許的情況下,請求提前交卷。
對聞煥章極為看重,而且想推動他成為狀元。耶律大石見聞煥章提前交卷,就想勸阻於他。這時,朱武在座上道:
“閑來無事,我們就去偏殿,看看他的高見。”
讓呂方、郭盛等人留下監考,自己和耶律大石、王倫、吳用、公孫勝、柴進等人,在偏殿觀看試卷。
將聞煥章的時務策看了一番,朱武見他寫得越發嚴謹,心中暗暗讚歎。看完以後,朱武又讓耶律大石和王倫、吳用等人觀看。這幾人看到之後,對聞煥章的看法,可謂褒貶不一。
眼看要起爭論,朱武向眾人道:
“聞煥章就在此間,咱們就把他召來,問他為何這樣寫?”
“看看這個準狀元,會有什麽高論!”
讓焦挺把聞煥章召來,當麵詢問此人。
沒料到朱武在考場上親自召見他,聞煥章欣喜之下,顧不得其他考生的眼光,跟隨焦挺到偏殿中,麵見朱武等人。
眼看這些重臣拿著自己試卷觀看,甚至還因此召見自己,聞煥章心中稍稍有些得意,又收拾了心情,向眾人道:
“末學後進,參見神機將軍。”
“不知將軍召我,是有什麽事情?”
有些玩味地看著聞煥章,朱武向他說道:
“到底為何召你,難道你不知嗎?”
“說說你為何在試卷上說,燕京應順服大宋、依靠大宋。”
“若是不能說服我和諸位大臣,第一科狀元的殊榮,可就與你無緣了!”
沒表明自己的態度,朱武讓聞煥章和其他大臣辯論,自己再做決斷。
見朱武沒有第一時間嗬斥,聞煥章心中一喜,轉向耶律大石和王倫、吳用等人,率先發問道:
“諸位可知正統嗎?”
“當今這個天下,正統是在哪裏?”
眾人聞言一滯,知道聞煥章是有備而來,耶律大石說道:
“正統所在,當然是宋遼兩國。”
“宋國和遼國宛如南北朝,將軍滅遼之後,已取得遼國正統!”
嗬嗬笑了一聲,聞煥章道:
“如果將軍的正統是取自遼國,自然要和取代遼國的金國為敵。”
“金國屢戰屢勝、兵強馬壯,實力遠勝將軍。”
“有這樣的大敵在側,將軍為何不效忠大宋、依靠大宋實力,和金國爭奪正統呢?”
“如果想取得遼國正統,隻有依靠宋國、消滅金國這一條路。”
向眾人闡述自己的想法,聞煥章見耶律大石等人,俱是若有所思。心中更是振奮,知道這些人是能夠被道理所說服。
同時,他也更佩服朱武麾下的這些人,知道這些人是人傑,仍在不斷進步。
正在振奮之間,聞煥章忽然見柴進道:
“不取遼國正統,取宋國正統如何?”
“宋國的正統來自我家,隻要我代表柴家出麵否認,將軍自然能率兵伐宋,爭奪正統大義!”
對此連連搖頭,聞煥章道:
“趙家天下雖然取自柴家,但是統治天下這麽長時間以來,早已穩固地位。”
“以柴家名義起兵,除了勉強算是師出有名外,並無其它作用。”
“將軍仍需要依靠軍力,參與正統爭奪。”
“這樣將軍在燕京,又有什麽作用呢?還不如返迴梁山泊,離東京更近一點。”
將柴進說得啞口無言,聞煥章繼續說道:
“何況,將軍曾接受朝廷招安,冒然起兵反宋,在天下人看來就是叛臣。”
“即使有柴家幫助正名,又有多大作用呢?”
駁斥了柴進想法,聞煥章認為此時和大宋爭正統,絕不可能實現。
此時吳用起身,向眾人道:
“主公自梁山泊起兵,行的就是大義!”
“梁山泊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為宗旨,何須所謂正統,為所作所為張目。”
“隻需要舉出替天行道的大旗,自然有了大義!”
還以為吳用有什麽高論,聞煥章聞言搖頭,向眾人道:
“替天行道的大義,在梁山泊固然不錯,但是在將軍占據燕京後,這個口號和宗旨,已經不合時宜。”
“如今整個燕京都在將軍治下,將軍難道要替天行道、在這裏劫富濟貧嗎?”
眾人聞言默然,就連朱武也開始思索。先前在統一思想時,他就覺得替天行道的口號,已經不合時宜,隻是沒想到更加響亮的口號替代它,才不得已將這個口號放下,著重以“保境安民”四個字,宣揚割據理念。
如今,在聞煥章再次指出後,朱武知道確立新的口號已經刻不容緩,自己需要一個大義,凝聚各方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