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再次把朱武拒之門外,羅真人聽到公孫勝請求,便請朱武進來。甚至在朱武進草庵的時候,親自降階相迎。


    終於見到這個能和虛靖天師相提並論的道門高人,又對他有所懇求,朱武再三懇請羅真人坐受拜禮,羅真人道:


    “將軍做了國家大臣,腰金衣紫,受天子之命。”


    “貧道乃山野村夫,何敢當此?”


    朱武執意謙讓,要禮拜他,羅真人方才肯坐。朱武先取信香爐中焚燒,參禮了八拜。遂唿林衝等六個頭領,俱各禮拜已了。


    羅真人都教請坐,命童子烹茶獻果已罷。動問行藏,羅真人乃曰:


    “將軍上應星魁天象,威鎮中原,外合列曜,一同替天行道,今則北伐燕雲,此清名千秋不朽矣!”


    “徒弟公孫勝,本從貧道山中出家,以絕塵俗,正當其理。奈緣是一會下星辰,不由他不來。”


    “今蒙將軍不棄,折節下問,出家人無可接見,幸勿督過。”


    朱武正色說道:


    “朱某幼而孤貧,為人所迫,無奈上山。”


    “感謝四方豪傑,望風而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天垂景象,方知上應天星地曜,會合一處。”


    “今奉詔命,統領大軍,北伐燕雲,徑涉真人仙境,夙生有緣,得一瞻拜。萬望真人願賜指迷前程之事,不勝萬幸!”


    羅真人聞言不語,看著周圍眾人,道:


    “將軍少坐,當具素齋。天色已晚,就此荒山草榻,權宿一宵,來早迴馬,未知尊意若何?”


    朱武當即說道:“正要請教真人,些許薄禮,還請真人笑納!”


    喚從人托過金珠彩緞,上獻羅真人。羅真人乃曰:


    “貧道僻居野叟,寄形宇內,縱使受此金珠,亦無用處。隨身自有布袍遮體,綾錦彩段亦不曾穿。”


    “將軍統數萬之師,軍前賞賜,日費何止千萬。所賜之物,乞請納迴,貧道決無用處。盤中果木,小道可留。”


    朱武再拜,望請收納,羅真人堅執不受。當即供獻素齋。齋罷,又吃了茶。羅真人令公孫勝迴家省視老母:“明早卻來,隨將軍迴城。”


    朱武挽留不及,隻得看著公孫勝這個最大的幫手被羅真人支走。懷著重重心事,準備請教羅真人。


    當晚,羅真人留朱武庵中閑話。朱武把心腹之事,備細告知羅真人,請他指點迷津:


    “神宗皇帝遺訓:能複全燕之境者胙本邦。”


    “樞密使童貫前些日子有雲:若有豪傑能以燕京來獻者,即除節度使。”


    “不知真人以為,梁山泊能否在燕雲立足,成為一方藩鎮?”


    沒料到朱武有這個想法,羅真人道:


    “將軍欲為藩鎮,有把握抵禦外敵嗎?”


    “一旦作為藩鎮自立,不但金國遼國,就是南邊宋國,同樣容不下將軍。”


    “以將軍的兵力,能夠在三國之間,作為藩鎮自立嗎?”


    朱武聞言一笑,自信滿滿地道:


    “遼國屢戰屢敗,如今已經是塚中枯骨。燕京城中的皇帝,也是篡位而來,不被眾人信服。”


    “隻要打下燕雲,遼國就沒有力量恢複,梁山泊能依靠燕雲漢人,輕易立足此地。”


    “至於宋國那邊,童貫頓兵白溝,連行將滅亡的遼國都拿不下,又有什麽能力,威脅梁山大軍呢?”


    “最可慮的金國,如今正忙於追捕天祚帝,占據西京大同。隻要能快速拿下燕雲,修建居庸關、榆關之間的長城。朱某有信心抵禦金兵,讓他們無法寸進。”


    “如此宋遼金三國,暫時都不足為慮。梁山泊欲為藩鎮,此為難逢良機!”


    羅真人聞言閉目,思索朱武的話,良久方才說道:


    “貧道方外之人,不染塵俗之事。”


    “將軍既有把握在燕雲立足,又何必請教貧道呢?”


    朱武正色說道:


    “戰場上是有把握,戰場外卻頗多憂慮。”


    “當今天子是道君皇帝,虛靖天師又對梁山泊多有算計。”


    “朱某現在擔心的,不是童貫率領的大軍,而是占據燕雲後,虛靖天師會不顧一切針對梁山泊。”


    “如果真人肯出手幫助,朱某對占據燕雲,那就更有信心了!”


    沒料到朱武擔心的是這個,羅真人有些詫異道:


    “將軍來二仙山,為的就是這件事?”


    “除此之外,將軍可有所求?”


    聽到羅真人沒有第一時間拒絕,朱武當即知道這件事情有門,急向羅真人道:


    “對於朱某來說,最擔心的就是虛靖天師仗著自身修為,不顧一切施展法術針對。”


    “不怕真人笑話,如今朱某外出,隨時要帶著數千大軍。如果從宋國自立,以後就更加需要小心了。”


    “唯有真人相助,朱某才能心安!”


    對朱武的話並未全信,羅真人卻知道虛靖天師的作為,確實給朱武很大壓力。想著燕雲之地即將遭遇戰亂,羅真人問朱武道:


    “將軍占據燕雲後,能否安定一方、繼續替天行道?”


    朱武當即迴道:


    “朱某之所以起兵,便是為替天行道,求得天下大同。”


    “如今青州、東平府等地,俱是梁山施政。”


    “百姓是否安定,真人一問便知!”


    羅真人聞言頷首,道:


    “既然如此,將軍所做所為,神明必相護佑!”


    “但願燕雲之地能盡快安穩下來,不被戰火傷害!”


    朱武聞言大喜,當即向羅真人行禮道:


    “有真人這樣心懷仁德的高人在,燕雲之地必然很快安穩下來。”


    “朱某在這裏定然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既已決定幫助朱武,羅真人又向他道:


    “虛靖天師的事情,將軍不用擔心。隻要將軍是天罡地煞魁首,修行中人便無人輕易動你。”


    “若有其它需要相助之處,將軍也可吩咐!”


    朱武聞言更喜,對自己的安危更加放心。聽到羅真人欲主動相助,朱武向他說道:


    “聽說真人有飛天手帕,能夠載人起飛。”


    “我想請真人幫助,將燕雲之地的精確地圖繪製出來。”


    “以便平定之後,快速修建關隘!”


    羅真人聞言點頭,當即應允下來。朱武又向他道:


    “聽說真人有黃巾力士一千餘員,朱某懇請真人將他們煉為黃金騎士,賜下相應甲馬。”


    “有一千餘擁有神行法的士卒在,即使居庸關到榆關的長城稍有疏漏,也能在金兵來襲時,快速及時救援。”


    對此有些猶豫,羅真人道:


    “以貧道的法力,供養一千餘員黃巾力士還可,再為他們配上馬匹,那就力有不逮了。”


    “若想維持這個數量,將軍需修建廟宇,收集香火信仰!”


    聞言眉頭一皺,朱武很快就下了決心,向羅真人許諾道:


    “此事不必擔心!”


    “朱某打下燕京後,就會整修天長觀。”


    “到時候還請真人出麵,在天長觀傳法。”


    對此極為滿意,羅真人道:


    “將軍有心了!”


    “貧道方外之人,不染塵俗之事,隻是我那個徒弟公孫勝,俗緣日短,道行漸長。”


    “懇請將軍在成功後將他放還,主持這座道觀。”


    朱武雖然不舍,但是在羅真人開口的情況下,隻能向他說道:


    “真人法旨,朱某安敢不聽!”


    “況公孫勝先生與我親如兄弟,隻要他願意修道,朱某焉敢阻擋。”


    羅真人打個稽首,道:


    “謝承將軍金諾。”


    當即定下這件事,深恐朱武反悔。


    朱武見他如此,才明白自己若派公孫勝主持天長觀,以公孫勝在梁山泊的地位,隻要自己能統一天下,天長觀這一脈就與國教無異。說不定幾代人後,二仙山就能和龍虎山並列,成為道門聖地。


    “天長觀就是後來的白雲觀,全真教以此興盛。”


    “莫非羅真人已算知此事,想取代全真教的氣運?”


    隱隱猜到了這件事,朱武卻無心阻攔。對他來說,道門出現能夠和龍虎山並列的勢力是件好事,無論是全真教還是二仙山,他都極為樂見:


    “如果羅真人真有這個打算,我和他也算有共同利益了。”


    “這樣就不擔心羅真人突然下船,放棄支持梁山!”


    心中盤算著這件事,朱武對以後如此取得羅真人的支持,更是有了成算。


    如此,朱武和羅真人商量一夜,定下合作事宜,還探討武功道法,交流心中疑難。此時朱武已經將先天之氣融入氣血,將自己修成的氣血之丹轉化為精氣之丹,論起境界來說,可謂是實打實的半步金丹。即使羅真人這個早已修成金丹的陸地神仙見了,也是驚歎不已:


    “這麽年輕就達到半步金丹境界,以後必然會成陸地神仙。”


    “隻是他功法之中龍虎山的痕跡太重,對以後的修行,可能會有妨礙。”


    再想到朱武對二仙山的扶持,羅真人道:


    “將軍往日所學道法,似乎不成體係。”


    “吾欲傳授徒兒五雷天罡正法,將軍可在旁聽講,用於保境安民,替天行道!”


    朱武聞言大喜,當即向羅真人下拜,謝他傳法之恩。


    羅真人受了這一禮,又為朱武解釋了許多疑難,指點他掌握五雷、唿風喚雨、騰雲駕霧、迴風返火、撒豆成兵、六甲奇門、通幽驅神等神通法術。在次日清晨公孫勝迴到草庵後,又將五雷天罡正法的法訣傳下。朱武用心記憶,準備以後參悟。


    早膳已畢,眾人拜辭羅真人,羅真人直送朱武等出庵相別,向他鄭重說道:


    “將軍善加保重,早得建節封侯。”


    朱武拜別,出到觀前。與公孫勝等一同上馬,再迴薊州。


    一路無話,朱武到城中州衙前下馬。卻聽得遼國有使者到,未知來意吉兇。


    朱武傳令教開城門,放使者進來。遼國使者歐陽侍郎入進城中,至州衙前下馬,直到廳上。敘禮罷,分賓主而坐。


    朱武詢問他道:“侍郎來意何幹?”


    歐陽侍郎道:“有件小事,上達鈞聽,乞屏左右。”


    朱武遂將左右喝退,請進後堂深處說話。


    歐陽侍郎至後堂,欠身與朱武道:


    “俺大遼國久聞將軍大名,爭耐山遙水遠,無由拜見威顏。又聞將軍在梁山大寨,替天行道,眾弟兄同心協力。”


    “今日宋朝奸臣們閉塞賢路。有金帛投於門下者,便得高官重用;無賄賂投於門下者,總有大功於國,空被沉埋,不得升賞。”


    “如此奸黨弄權,讒佞僥幸,嫉賢妒能,賞罰不明,以致天下大亂。江南、兩浙、山東、河北,盜賊並起,草寇猖狂,良民受其塗炭,不得聊生。”


    “今將軍統十萬精兵,止得先鋒之職,又無升授品爵。眾弟兄劬勞報國,俱各白身之士。遂命引兵,直抵沙漠。受此勞苦,與國建功,朝廷又無恩賜。此皆奸臣之計。”


    “若將沿途擄掠金珠寶貝,令人饋送浸潤與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可保官爵恩命立至。若還不肯如此行事,將軍縱使赤心報國,建大功勳,迴到朝廷,反坐罪犯。”


    “歐某今奉大遼國主,特遣小官齎敕命一道,封將軍為遼邦鎮國大將軍,總領兵馬大元帥,贈金一提,銀一秤,彩段一百八匹,名馬一百八騎。便要抄錄一百八位頭領姓名赴國,照名欽授官爵。”


    “非來誘說將軍,此是國主久聞將軍盛德,特遣歐某前來預請將軍,招安眾將,同意歸降。”


    朱武心中好笑,卻因為要等待後續兵馬到來,虛與委蛇說道:


    “侍郎言之極是。爭奈大宋天子三番降詔,赦罪招安。雖然官小職微,亦未曾立得功績,以報朝廷赦罪之恩。”


    “今大遼國主賜我以厚爵,贈之以重賞,然雖如此,未敢拜受,請侍郎且迴。”


    “即今溽暑炎熱,權且令軍馬停歇,暫且借薊州城屯兵,守待早晚秋涼,再作商議。”


    歐陽侍郎道:“將軍不棄,權且收下遼主金帛、彩緞、鞍馬,俺迴去慢慢地再來說話,未為晚矣。”


    朱武在這時哪裏敢收遼國禮物,引來大宋朝廷猜忌,遂向歐陽侍郎道:“侍郎不知,我等一百八人,耳目最多。倘或走透消息,先惹其禍。”


    歐陽侍郎道:“兵權執掌,盡在將軍手內,誰敢不從?”


    朱武道:“侍郎不知就裏,我等弟兄中間,多有性直剛勇之士。等我調和端正,眾所同心,卻慢慢地迴話,亦未為遲。”


    於是令備酒肴相待,送歐陽侍郎出城,上馬去了。


    請宋江、吳用等人商議,朱武將自己和歐陽侍郎的談話告知他們,道:“遼國侍郎這一席話如何?”


    吳用聽了,長歎一聲,低首不語,肚裏沉吟。宋江詢問他道:“軍師何故歎氣?”


    吳用答道:


    “我尋思起來,歐陽侍郎所說這一席話,端的是有理。”


    “目今大宋朝廷,被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奸臣專權,主上聽信。”


    “設使日後縱有功成,必無升賞。先前虛靖天師答應的安撫使,也不知在奸臣的阻撓下,能不能夠兌現?”


    “若論我小子愚意,從其大遼,豈不勝過大宋?”


    聽到吳用有降遼之意,宋江當即說道:


    “軍師差矣。若從大遼,此事切不可題。”


    “縱使宋朝有負我們,我們忠心不負宋朝,久後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


    “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


    吳用聞言歎息,道:


    “若是當個忠臣,以後就要被奸臣鉗製了!”


    “寨主說除奸臣方能受招安,實是至理名言。”


    “可惜!可惜!”


    歎息梁山泊沒能完全除奸臣,把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人,一一除滅後再去接受招安。


    宋江雖然比吳用更有忠義之心,但是在聽到吳用的話後,同樣心有戚戚。他何嚐不知道四大奸臣對梁山泊的敵視,隻是以梁山泊此時的地位,對這幾個權傾朝野的奸臣,實在無能為力。


    讓兩人爭論了一陣,認識到奸臣的危害,朱武才笑眯眯地把自己和羅真人商議的事情告知他們,決定在燕雲之地,正式成為藩鎮。


    宋江、吳用聞言,心中俱是大喜,還有一些擔心。宋江擔憂地道:


    “梁山泊成為藩鎮,朝廷會同意嗎?”


    “即使朝廷說收複燕雲者王,恐怕也輪不到我們!”


    朱武笑著說道:


    “是否封王並不重要,隻要能真正成為藩鎮就好了。”


    “朝廷允許折家世居府州,難道就不能允許我們占據燕雲?”


    “如今童貫率領大軍頓兵白溝一帶,隻要我們能攻占燕京,童貫為保住顏麵,就會聯絡我們。”


    “到時候我們把封王的機會讓給他,讓他兌現以燕京來獻者即除節度使的命令。在燕京成為節度使,自己成為藩鎮。”


    “即使朝廷得知,以他們連遼軍都打不過的兵力,對我們又有什麽威脅呢?”


    “說不定還會大張旗鼓給童貫封王,粉飾太平盛世!”


    說著,朱武看著躍躍欲試宋江、吳用等人,意氣風發地下令道:


    “從現在開始,我們不但要攻打城池,還要為長治久安做準備!”


    “宋江兄弟執掌薊州政務,一定要摸索出治理此地的辦法,為將來治理燕雲,提前做好準備!”


    和宋江、吳用計議已定,決定屯駐薊州,待過暑熱出兵。同時在這段時間,摸索出治理辦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鏡像大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德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德道人並收藏鏡像大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