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有個道士要見保正化齋糧。”
“小人把米與他,他又不要,隻要麵見保正。”
晁蓋正在和吳用商議如何奪取生辰綱,忽聽莊客來報,有道士前來化齋。頓時有些不耐,讓莊客多拿些米,把那道士送走。
吳用這個時候,卻是心中一動,向晁蓋道:
“看來兄長的夢應驗了!”
“這人定是好漢,應命前來聚義!”
勸晁蓋出去迎接,詢問對方來意。
晁蓋到莊門前看時,隻見那道士身長八尺,道貌堂堂,威風凜凜,不像尋常道士,反而更像好漢。問起對方姓名,那道士道:
“貧道複姓公孫,單諱一個勝字,道號一清先生。小道是薊州人氏,自幼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人但唿為公孫勝大郎。”
“因為學得一家道術。亦能唿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雲龍。”
“貧道久聞鄆城縣東溪村保正大名,無緣不曾拜識。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禮,未知義士肯納否?”
晁蓋聽到十萬貫金珠寶貝,頓時想到了生辰綱,心喜自己的夢應驗。將公孫勝請入莊裏,道:
“先生所言,莫非北地生辰綱麽?”
聽到晁蓋這麽快就猜到是生辰綱,公孫勝頓時知道晁蓋多半在謀劃這件事,向晁蓋道:
“正是梁中書給蔡太師送的生辰綱!此一套富貴,不可錯過!”
“古人有雲:當取不取,過後莫悔。保正心下如何?”
晁蓋聞言大喜,吳用這時從外進來,大笑道:
“久聞入雲龍公孫勝大名,不期今日此處得會。”
“我家寨主常提到你的名字,一清先生的大名,小生如雷貫耳!”
卻是他躲在後麵偷聽,知道了公孫勝的來曆。想到他在梁山泊時向石秀等人打探到的消息,吳用便知道朱武十分看重公孫勝。當即想把這人拉上梁山泊,為自己立上一功。
不知吳用的心思,甚至連他是誰都不知道,公孫勝正疑惑間,晁蓋向他說道:
“這是我自幼相交的朋友,人稱智多星吳用。表字學究,道號加亮先生。”
“如今在梁山泊落草,為神機將軍朱武做事!”
公孫勝聽說過吳用名聲,對近來在江湖中聲名鵲起的朱武更是早有耳聞。聞言又驚又喜,向吳用道:
“莫非是被朱神機三顧茅廬請上山、智謀賽過諸葛亮的吳加亮?”
“聽說梁山泊有加亮先生輔佐後,如今好生興旺,遠隔千裏的豪傑,都有人去投奔。”
“吳先生的大名,貧道聞名久矣!”
和吳用相互敘禮,都為能結識對方而歡喜。
有意將公孫勝請上山,吳用向他說道:
“我們寨主在遊覽北地時,曾去九宮縣二仙山拜見尊師羅真人,惜乎機緣不到,未見令師之麵。”
“寨主在二仙山聽說道長名聲,還曾去道長家中拜訪。可惜道長不在,寨主失望而歸。”
“如今小生有幸在保正莊上遇見一清先生,迴去後定當稟報寨主。讓寨主請先生去梁山泊看一看,彌補先前遺憾!”
沒料到朱武曾去二仙山拜訪自己,公孫勝又喜又歎,道:
“貧道這些年飄蕩江湖,多與好漢們相聚。自從下山以來,還從未迴過二仙山。”
“沒想到朱神機曾去家中拜訪,更沒想到連這樣的事情,都是在先生這裏聽聞!”
連連歎息當時自己不在家,沒能在那時結識朱武。
敘了一番交情,幾人的關係頓時更親近。公孫勝想到自己來意,向吳用道:
“吳先生是梁山泊的人,如今卻在保正莊上商議生辰綱,莫非梁山泊已有意生辰綱,想和保正聯手?”
“看來貧道是多此一舉,平白跑了一趟!”
以為自己是來晚了,梁山泊已經和晁蓋商議好,如何劫取生辰綱。
見他有些誤會,吳用急忙說道:
“梁山泊近來要忙於一件大事,寨主明令所有頭領不得招惹是非。”
“我這次來保正這兒,是私人拜訪保正,為他出個主意。”
又向公孫勝道:
“道長來得正好,保正夢見北鬥七星墜在屋脊上,故而要七個人應天垂象。”
“如今有保正、道長、劉唐三位好漢,還有我提議邀請的蕭讓、金大堅兩人。加起來就有五個好漢,隻差兩人未齊。”
“不知道長在附近有沒有什麽至交好漢,一起請來聚義!”
公孫勝不是本地人,在附近哪有什麽至交好友。不過在聽到隻差兩人後,他頓時心中一動,向吳用和晁蓋道:
“附近的至交是沒有,好漢卻有兩個。”
“說起來這件事還和貴寨有關,有兩位好漢帶家人遠道而來,想投奔梁山泊聚義。”
“隻是不知為何,這兩人卻又有些顧慮。故而剛剛在遇到貧道時,向貧道求了一卦,問問自己前程。”
“貧道為他們起了一卦,給那位年長的好漢批語是:”
“山沒太行,茫無畔岸。雖沒遮攔,難離火伴。”
“那人聽了之後,說自己同伴已上了梁山泊,下決心去梁山聚義。”
“先生既然是梁山泊的人,不如去問問他們,看他們在上山前,願不願做這件事?”
吳用聞言大喜,道:
“寨主明令所有頭領不得招惹是非,但是這兩個人現在沒有上山,就不在寨主的禁令中。”
“正好讓他們參與此事,納個投名狀入夥!”
當即和晁蓋、公孫勝出了莊子,前去追趕兩人。
那兩人帶著家人投奔梁山泊,速度自然沒多快。在公孫勝的帶領下,三人很快就追上了他們,吳用道:
“小生姓吳名用,在梁山泊參謀軍務。”
“聽道長說兩位有意上梁山泊入夥,特意前來迎接!”
那兩人聽說過朱武三顧茅廬的傳聞,對吳用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聞言又驚又喜,道:
“我二人來自揭陽鎮,和貴寨的李俊、張橫等頭領,都是熟悉得很。”
“他們離去之後,我們在揭陽鎮孤立無援,被周圍豪強聯絡官府欺壓,難以繼續立足。”
“今來投奔貴寨,還請先生接納!”
報上自己名字,正是揭陽三霸中的沒遮攔穆弘、小遮攔穆春兩兄弟,在李俊等人上山後,同樣前來投奔。
“小人把米與他,他又不要,隻要麵見保正。”
晁蓋正在和吳用商議如何奪取生辰綱,忽聽莊客來報,有道士前來化齋。頓時有些不耐,讓莊客多拿些米,把那道士送走。
吳用這個時候,卻是心中一動,向晁蓋道:
“看來兄長的夢應驗了!”
“這人定是好漢,應命前來聚義!”
勸晁蓋出去迎接,詢問對方來意。
晁蓋到莊門前看時,隻見那道士身長八尺,道貌堂堂,威風凜凜,不像尋常道士,反而更像好漢。問起對方姓名,那道士道:
“貧道複姓公孫,單諱一個勝字,道號一清先生。小道是薊州人氏,自幼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人但唿為公孫勝大郎。”
“因為學得一家道術。亦能唿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雲龍。”
“貧道久聞鄆城縣東溪村保正大名,無緣不曾拜識。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禮,未知義士肯納否?”
晁蓋聽到十萬貫金珠寶貝,頓時想到了生辰綱,心喜自己的夢應驗。將公孫勝請入莊裏,道:
“先生所言,莫非北地生辰綱麽?”
聽到晁蓋這麽快就猜到是生辰綱,公孫勝頓時知道晁蓋多半在謀劃這件事,向晁蓋道:
“正是梁中書給蔡太師送的生辰綱!此一套富貴,不可錯過!”
“古人有雲:當取不取,過後莫悔。保正心下如何?”
晁蓋聞言大喜,吳用這時從外進來,大笑道:
“久聞入雲龍公孫勝大名,不期今日此處得會。”
“我家寨主常提到你的名字,一清先生的大名,小生如雷貫耳!”
卻是他躲在後麵偷聽,知道了公孫勝的來曆。想到他在梁山泊時向石秀等人打探到的消息,吳用便知道朱武十分看重公孫勝。當即想把這人拉上梁山泊,為自己立上一功。
不知吳用的心思,甚至連他是誰都不知道,公孫勝正疑惑間,晁蓋向他說道:
“這是我自幼相交的朋友,人稱智多星吳用。表字學究,道號加亮先生。”
“如今在梁山泊落草,為神機將軍朱武做事!”
公孫勝聽說過吳用名聲,對近來在江湖中聲名鵲起的朱武更是早有耳聞。聞言又驚又喜,向吳用道:
“莫非是被朱神機三顧茅廬請上山、智謀賽過諸葛亮的吳加亮?”
“聽說梁山泊有加亮先生輔佐後,如今好生興旺,遠隔千裏的豪傑,都有人去投奔。”
“吳先生的大名,貧道聞名久矣!”
和吳用相互敘禮,都為能結識對方而歡喜。
有意將公孫勝請上山,吳用向他說道:
“我們寨主在遊覽北地時,曾去九宮縣二仙山拜見尊師羅真人,惜乎機緣不到,未見令師之麵。”
“寨主在二仙山聽說道長名聲,還曾去道長家中拜訪。可惜道長不在,寨主失望而歸。”
“如今小生有幸在保正莊上遇見一清先生,迴去後定當稟報寨主。讓寨主請先生去梁山泊看一看,彌補先前遺憾!”
沒料到朱武曾去二仙山拜訪自己,公孫勝又喜又歎,道:
“貧道這些年飄蕩江湖,多與好漢們相聚。自從下山以來,還從未迴過二仙山。”
“沒想到朱神機曾去家中拜訪,更沒想到連這樣的事情,都是在先生這裏聽聞!”
連連歎息當時自己不在家,沒能在那時結識朱武。
敘了一番交情,幾人的關係頓時更親近。公孫勝想到自己來意,向吳用道:
“吳先生是梁山泊的人,如今卻在保正莊上商議生辰綱,莫非梁山泊已有意生辰綱,想和保正聯手?”
“看來貧道是多此一舉,平白跑了一趟!”
以為自己是來晚了,梁山泊已經和晁蓋商議好,如何劫取生辰綱。
見他有些誤會,吳用急忙說道:
“梁山泊近來要忙於一件大事,寨主明令所有頭領不得招惹是非。”
“我這次來保正這兒,是私人拜訪保正,為他出個主意。”
又向公孫勝道:
“道長來得正好,保正夢見北鬥七星墜在屋脊上,故而要七個人應天垂象。”
“如今有保正、道長、劉唐三位好漢,還有我提議邀請的蕭讓、金大堅兩人。加起來就有五個好漢,隻差兩人未齊。”
“不知道長在附近有沒有什麽至交好漢,一起請來聚義!”
公孫勝不是本地人,在附近哪有什麽至交好友。不過在聽到隻差兩人後,他頓時心中一動,向吳用和晁蓋道:
“附近的至交是沒有,好漢卻有兩個。”
“說起來這件事還和貴寨有關,有兩位好漢帶家人遠道而來,想投奔梁山泊聚義。”
“隻是不知為何,這兩人卻又有些顧慮。故而剛剛在遇到貧道時,向貧道求了一卦,問問自己前程。”
“貧道為他們起了一卦,給那位年長的好漢批語是:”
“山沒太行,茫無畔岸。雖沒遮攔,難離火伴。”
“那人聽了之後,說自己同伴已上了梁山泊,下決心去梁山聚義。”
“先生既然是梁山泊的人,不如去問問他們,看他們在上山前,願不願做這件事?”
吳用聞言大喜,道:
“寨主明令所有頭領不得招惹是非,但是這兩個人現在沒有上山,就不在寨主的禁令中。”
“正好讓他們參與此事,納個投名狀入夥!”
當即和晁蓋、公孫勝出了莊子,前去追趕兩人。
那兩人帶著家人投奔梁山泊,速度自然沒多快。在公孫勝的帶領下,三人很快就追上了他們,吳用道:
“小生姓吳名用,在梁山泊參謀軍務。”
“聽道長說兩位有意上梁山泊入夥,特意前來迎接!”
那兩人聽說過朱武三顧茅廬的傳聞,對吳用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聞言又驚又喜,道:
“我二人來自揭陽鎮,和貴寨的李俊、張橫等頭領,都是熟悉得很。”
“他們離去之後,我們在揭陽鎮孤立無援,被周圍豪強聯絡官府欺壓,難以繼續立足。”
“今來投奔貴寨,還請先生接納!”
報上自己名字,正是揭陽三霸中的沒遮攔穆弘、小遮攔穆春兩兄弟,在李俊等人上山後,同樣前來投奔。